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脱贫意义论文(实用5篇)

2023年脱贫意义论文(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17:28:50 作者:雅蕊 2023年脱贫意义论文(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脱贫意义论文篇一

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内涵和意义
2020年,是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自2012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经过8年的持续努力,终于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伟大历史壮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减贫“奇迹”。中国消除贫困的坚定决心,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为民,中国的减贫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借鉴和学习。
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关键要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总书记曾讲:“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和变迁,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和使命从未改变。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各地党员干部始终将人民群众过得好不好作为衡量工作干得优不优的重要内容,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家中关注和了解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所盼所求,以实际行动帮助困难群众发展产业、谋划未来,极尽所能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看见更多希望和未来。一颗亘古不变的为民之心,正是中国赢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关键要领”。
无数扶贫干部躬身一线助力脱贫,为群众实现致富奔康带来不竭动力。
下派“第一书记”、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帮扶”、领导对口联系村、驻村工作队……这些年来,无数党员干部离开繁华的城市,去到大山深处,去到偏远山村驻扎下来,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不停战斗着。一名名扶贫干部铆足了干劲,有的帮助村民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有的为村上争取资金修通了致富之路,有的为山区教育事业默默贡献着个人力量……在广大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下,那些原本极度贫困的山村改变了模样,产业发展起来了,旅游业兴旺起来了,困难群众也穿上新衣、住上新房了。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无数扶贫干部勠力同心,汇聚起磅礴力量,为中国的减贫事业挥洒着青春和热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坚持践行扶贫扶志更扶智之理念,为脱贫攻坚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帮助群众摆脱贫困,倘若只是一味地靠金钱去“砸”,当不再有资金支持之后,“返贫”现象便很容易发生。扶贫工作不是作“表面文章”,不仅要“输血”,更需要“造血”,让困难群众能够自力更生,靠自己双手创造出更多财富,才是真正的“脱贫”。要将扶志和扶智作为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周边先进脱贫事迹、宣讲脱贫后的美好未来等方式,让困难群众“想脱贫”的愿望更加强烈;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困难群众思想教育等途径,让他们掌握更多就业、创业所需的技能本领,凭借一技之长实现增收和致富。扶贫路上,扶智和扶志缺一不可,二者兼得,则困难群众未来可期。
当今世界各国,还有无数的普通民众身处极度贫困之中,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不知未来在何方,世界减贫事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贫困,“中国经验”指明了方向。在这过程中,中国定会愿意为任何国家的减贫事业分享经验,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脱贫意义论文篇二

***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在认真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排查、挂牌督战的基础上,我县全面开展“四查四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在打好疫情防控狙击战的同时,我们更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摸清群众的需求,跟进分析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努力实现“战役”“战贫”两不误,让贫困群众不犯难。
扶贫工作要完全“扶”到需上。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已脱贫摘帽的还存在致贫可能,所以找准、摸清原因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扶贫干部逐村逐户摸清贫困劳动力返岗计划、就业意愿、技能培训需求等情况,建立需求清单和帮扶台账,做到“一人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根据贫困群众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难。
扶贫工作要完全“扶”到根上。要想扶好贫,就必须治好扶贫工作的症结,甩掉贫困帽子的关键,还在于帮助贫困户不让“病根”变“穷根”,**因病致贫的难题,部分群众对于医疗保险的报销政策仍然不够了解,村支部因加强对医疗保险机制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医疗保险的好处,促进医疗保险的全覆盖。要提高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做到多宣传扶贫政策,让群众主动脱贫。
扶贫工作要完全“扶”到点上。扶贫工作要找对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扶贫干部思想意识不高,只注重“纸上扶贫”“形式扶贫”,不注重创新,作为扶贫干部,更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做到精准扶贫。我们要找准方向,从源头着手,要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多听群众意见,欢迎群众对扶贫工作进行监督。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需要我们去探索。
扶贫工作要完全“扶”到心上。要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这就要求在挑选脱贫攻坚的干部方面,切实要把那些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轻干部识别出来,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扶贫干部作风建设,对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消极应对等形式主义问题严肃处理,坚决反对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加大督查巡察力度。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让我们迎难而上、不懈奋斗,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脱贫意义论文篇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0年底,中国已经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彻底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随着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国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反贫困事业也将进入新阶段。要深刻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就必须深刻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及时提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路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脱贫攻坚成功的正确路径。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负重前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发挥谋大局、定政策、把方向的领导作用。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创造性地开辟了诸多新路径,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央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各级党组织层层抓落实,运用党的组织优势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农村基层是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战场,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在脱贫攻坚战中,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被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实践证明,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制度是推进脱贫攻坚、夯实基层发展基础的有效机制。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政治任务,锻炼了干部、培养了干部,加深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包户”“结亲”等方式对贫困农民扶贫、扶志、扶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察民情、知民心、解民忧,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了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改进了工作作风。党员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心中也装着党员,党中央决策部署由此更加有效地贯彻到地方和基层,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内生脱贫动力得以提升。

中国的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贫攻坚的治理实践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探索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示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将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可谓前所未有。实践证明,“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和有效路径。人才短缺、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差、内生发展能力弱等问题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普遍性“瓶颈”,党中央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扶贫大格局。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作为战略性任务进行统一部署。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2013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增长22.7%的基础上,2018年至2020年又大幅度增加。正是因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通过严密的组织安排保障脱贫攻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从政策、资源、人力、项目等多个方面不断创新,有效提高了扶贫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贯彻落实的效率。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的脱贫攻坚造成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在疫情影响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靠的仍然是“集中统一”这一重要的治理优势。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贫困的发生原因、类型与治理影响因素各有不同,精准是贫困治理的要义。脱贫攻坚的推进不是一个单维度的过程,“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涉及区域、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六个精准”为基本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根植于已有的治理成果,形成因地制宜,具有区域、人群特色的治理路径。党和政府分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定点扶贫、产业扶贫、驻村帮扶、行业扶贫、易地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东西协作等脱贫攻坚范式。正是依托对脱贫攻坚治理方式和方法的“精准”认识与实践,并与国家治理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中国脱贫攻坚确保了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脱贫攻坚走向深入,反贫困治理的机制、方式也愈发丰富和复杂。例如,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近年来逐步成为新的扶贫基建领域,生态扶贫、绿色脱贫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的认识基础上,脱贫攻坚的重点逐步转向提高“人”的素质及其战胜贫困的奋斗意愿,扶贫救助越来越注重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可以预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顶层设计将更为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进一步促进脱贫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贫困作为增加人类社会福祉的障碍之一,依然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世界各国在贫困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贫困治理理论体系和实践安排。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贫困治理的成功经验具有标杆意义。中国贫困治理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领了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反贫困实践生长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土壤,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其中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贫困治理方案、经验仍然具有可分享、可复制的价值,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具有借鉴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脱贫攻坚的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作出了诸多新决策和新部署,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贫困治理的新路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不仅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脱贫摘帽绝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总结好、使用好这些经验和做法,在新起点上继往开来,我们必将为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智慧与方案。

完成脱贫攻坚的意义

脱贫攻坚名词解释

脱贫意义论文篇四

2021年2月25日,这是永远被铭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这更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这颗蓝色星球上更多人摆脱绝对贫困提供了勇气、经验和力量,也铸就了人类进步的不朽丰碑!

(一)

摆脱贫困,是全球治理的重点和难题。

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共同通过了以消灭贫困为首要目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多年来,全球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然而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严重冲击世界上最脆弱的贫困群体,甚至使贫穷人口陷入更极端赤贫。世界银行2020年9月的报告预测,受疫情影响,将新增7000万到1亿人口陷入极端贫困,使绝对贫困人口增至4.9亿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减贫进程和减贫成果,关系着人类减贫事业的成败。

首先,中国的不懈努力让世界惊叹,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在减贫速度上,中国明显快于全球;减贫数量上,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减贫过程中,中国建立并完善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社保、医疗体系,堪称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对世界人权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中国在减贫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直接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进程,而且给全世界消除贫困带来了巨大信心。

老挝国家**本扬曾赴湖南省湘西十八洞村和福建省宁德下岐村考察中国的扶贫工作。他感叹:“亲眼看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推进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开展扶贫减贫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更加坚定了老挝深入推进扶贫事业,早日摆脱欠发达状态的信心和决心。”

(二)

中国实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

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成功减贫之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中国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同时,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抓好五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精准扶贫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强调“智”“志”双扶,激发出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力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

俄罗斯―中国分析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到访过中国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在他看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减贫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为中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保障。”

精准扶贫方略不仅对中国减贫事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对于国际贫困治理理论的创新,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扶贫进程中,处处闪耀着创新的中国智慧,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被巧妙地“嵌入”扶贫工作。借助大数据技术,中国在贫困人口精准定位、贫困人群特征分析、精准制定帮扶措施、扶贫效果精准评估等方面,全面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中国的脱贫智慧,为全球贫困治理带来了更多启迪。巴布亚新几内亚单一民族党领袖彼得努姆多次访问中国农村,看到不少地区都走上了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之路,对科技力量与脱贫工作的结合感触很深。2018年5月,巴新决定引进类似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合建农业产业园,并以此为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贸易、人员培训等方面合作。两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三)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繁荣,社会是否进步,往往体现在改善民生、为人民提供基础服务、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等方面。中国的脱贫攻坚,向全世界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越性。

首先,彰显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优势,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其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少数人越来越富裕、多数人相对贫困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应该也能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希望中国人民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过得好。***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再次,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世界担当精神。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困到全面小康,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获得全球认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连接沿线各国人民梦想,致力于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如今,中国完成的脱贫壮举,为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减贫动能,展现出负责任大国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一如既往,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脱贫意义论文篇五

贫困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并为之顽强奋斗的美好理想。贫困在中国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中国正处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国家正处于积贫积弱状态,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中央以崇高的责任意识和无畏的担当精神,在长期扶贫脱贫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战,要在2020年让占全人类人口总数1/5的中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让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上迈出坚实一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让世界人民看到脱贫致富光明前景,为消除贫困持续奋斗,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此,“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脱贫攻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脱贫攻坚取得如此成效,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句话说得好“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这里,把新时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化为坚持一个“最高标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行三个“检验原则”——人民是否真正从三个方面“得到了”。同时,关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立场”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正是在这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引领下,我们党把扶贫脱贫作为关乎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作为实现三个“得到了”的要事来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