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最新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模板8篇)

最新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模板8篇)

时间:2023-10-14 07:18:31 作者:ZS文王 最新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模板8篇)

人生最重要的是坚持,这才是真正的力量。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总结每天的进步和成就。下面是一些成功者的总结,读完会对自己有所启发。

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篇一

书如其名,是如何读书的方法论和操作指南。被不同的人推荐过多次。作者是两名美国人,1940年初版,1972年出的新版,2004年翻译成中文出版。虽然时间久远,但是沉淀至今,依然在影响着很多人。

《如何阅读一本书》

一、阅读的意义

书的开始,作者将阅读区分为两种意义:

1、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

2、为追求理解力而阅读

第一种意义很简单,平时的报纸杂志新闻都能增加资讯,但却不能增加理解力。

第二种意义,主要在学习。学习应当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

这一点上,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现代社会资讯泛滥,且不说书中提到的无聊电视节目和收音机广播,目前移动互联网造成时间碎片化,手机里的各种小视频和微信群无时无刻不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二、应该如何阅读?

阅读时越主动,就读的越好。

而主动阅读就是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来。

书中多次提到主动阅读的时要问的四个基本问题。

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

1、说的什么?

2、怎么说的?

3、是真的吗?

4、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问题如此重要,在书中被多次提到。

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值得反复思考。

三、阅读的四个层次

书中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层次一:基础阅读

层次二:检视阅读

层次三:分析阅读

层次四:主题阅读

第一个层次

基础阅读

这是对阅读者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能够理解书中字句的字面含义。

第二个层次

检视阅读

主要是有系统的略读和粗浅的阅读。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书中内容有个概览。

关键是不要停下来,不要企图了解书里的每一个字句。

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篇二

袭人本是贾母之婢,本名蕊珠。宝玉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昔人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把蕊珠更名为袭人。宝玉初试云雨情,是在袭人身上,自此,宝玉视袭人更与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格外尽职。

宝玉与青灯古佛相伴之后,袭人的去留就成了问题,虽然她与宝玉老早就有肉体上的关系,但名义上还是个丫头。于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决定,叫她配一门正经亲事,再多多的陪送她些东西。袭人的哥哥花自芳托亲戚作媒,将她说与城南蒋家。

袭人听到后,哭得哽咽难言,一心想死。

袭人本想死在贾府,恐弄坏了老太太的好心,心想,还是死在家里。回去见了哥嫂,住了两日,见家里哥哥办事不错,若死在家里,岂不是害了哥哥?还是出嫁了再作打算。岂知过了门,蒋家办事极其认真,全都按着正配的规矩。一进了门,丫头仆妇都称奶奶。袭人此时若要死在这里又恐害了人家,辜负了一番好意。那夜原是哭着,不肯屈就的,那姑爷却极柔情地承顺。到了第二天开箱,这姑爷看见一条红汗布,方知是宝玉的丫头。又故意将宝玉所换的那条松花绿的汗巾拿出来。袭人看了,方知这姓蒋的就是蒋玉函。始信姻缘前定,弄得袭人真无死所了。

与金陵十二钗中正册和副册中的其他女子比起来,花袭人的归宿应是不错了。其不能尽节于宝玉,这恐怕与袭人的性格有关。

一是对主子不忠。袭人服侍贾母时,心中便只有贾母;服侍宝玉时,心中便只有了宝玉。当然,宝玉和贾母是直系血亲,无可厚非。但如果用在别人身上,便如失去主人的犬一样,后主饲之,便为后主看家。失去了宝,便委身于蒋玉函,正是其性格使然。

二是虚伪。袭人出身低微,未曾受过教育,她深得贾母和宝玉的信任,与她巧妙的伪装分不开。她曾对宝玉说:“你真爱念书也罢,假爱也罢,只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爱读书的样子来,也叫老爷少生些气,在人跟前也好说嘴。”可见袭人骨子里,就有讨好主子的天性。宝玉出家后,袭人各种要死要活的表现,怎能说不是她欺骗别人的表现?和袭人相比,其他红楼女子的死,如金钏、尤三姐、晴雯,哪一个死得犹犹豫豫?她们是真想死,就义无反顾,只有袭人是真不想死,才左右为难。

如此看来,袭人并非贞烈女子,她的所言所行有几分让人厌恶。

读了红楼梦中的花袭人,我方明白,为什么生活中许多好人,活得艰难,活得很累,有时想一死了之。而那些左右缝圆、见风使舵的人却如鱼得水,活得自在。其实这些好人缺少了点弹性和灵活。如果不影响别人,像袭人一样虚伪一点,也未尝不可。

这么看袭人,我倒觉得袭人有几分可爱了。作者:梦里花开

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篇三

读书23个春秋,外加工作的这两年也基本心思扑在读书上,第一次知道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是在哈尔滨出差时戴松叶给我发来了这本书的电子版,也许曾经听过,但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更别提重视。觉得我读了这么多年书,还用得着一本书来告诉我如何阅读吗?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似乎有点清高,每日阅读,可从未思考过如何阅读,方法论掌握不够。

一个月以来,受益匪浅,收获颇深,而这,得益于读书会的极佳组织。环境、氛围、制度、责任感真的太重要,如果没有读书会这个团队,重感冒读书、旅游读书、火车熄灯读书、应酬酒多读书、忙到手发抖读书、工作忙到凌晨读书……这都不可能!读了也就算了、还天天坚持用心写读后感,这,这更不可能的!而因为有天天得阅读打卡的每天5页书读书会,这一切便都成了可能。愿更多人加入读书会,感受这氛围、营造这氛围,一起成长,成就自己美好他人。

就我本人,在此向读书会、向为读书会而默默付出的每一位成员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呈上读后感,向大家请教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其中阅读的层次分为四个部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每一层次的阅读都有历史根基的解答。

在所有阅读之前,阅读的目标最重要。书中提到,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许多人尽管可以区分出阅读的获益与取乐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进,另一方则是娱乐或只是满足一点点好奇心,最后仍然无法完成阅读目标。作者给出了没有读好一本书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标不够明确,自身不是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也就无法将精神集中到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自然就读不好一本书,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一个爱好阅读的人必然是对其目标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

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做到主动阅读,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即为能提出问题来。任何时候能提问,能大胆提问的人都不容忽视,且不论提问水平的高低,至少说明两点:一、有足够的勇气来质疑业已存在或既定的理论描述或实践内容。二、有足够的想象力来作出与主题相关或联想的思考,这两点都说明了他是在认真阅读且积极思考的。

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当一个人由于有了一个确切的目标后,就会主动去读一本书,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就会不断提问。明确的目标作者也已提到,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自身的理解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选择好一本书来进行阅读。选择好一本书至关重要,如书中所说,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以读历史书为例,有人说,读史有心机,读史就是要读出智慧、韬略和心机(此处心机一词是褒义)。如何选择历史书很重要,由于当今电视普及,受各种古装剧影响,太多人不了解真实的历史,历史知识匮乏。若真想读点正儿八经的历史,最简单的办法应该请教学历史的老师或同学,多请教几个,若都选择同一本书,毫无疑问,那本就是经典了。

他们至少比我们外行要懂行情,因为隔行如隔山嘛。同时也可以看伟人名人在看的是哪本?比如毛泽东同志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爱不释手,那么毋庸置疑,该部书肯定是经典,值得阅读。检视阅读在这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分析阅读是全书的重点,能不能读好书,把书读进去,分析阅读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有八个规则:(1)分类;(2)简述整本书的内容;(3)分级理出重要目录;(4)找到中心问题(内容或思想);(5)找到关键词并确定其含义;(6)找到关键句子并确定句中主旨;(7)找出或构架出作者的论述;(8)找出作者的答案。通过八个步骤即完成了我们的分析阅读部分,但显然这是不够的。

进入分析阅读的阶段就意味着所阅读的书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至少是必要的才会去阅读。在分析阅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时刻保持质疑,要有怀疑精神。作者说得对吗?是全部对还是一部分对,如果一个人完全赞同一本书的观点,他极有可能就没有读进去,没有思考,或者是这个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让他不得不诚服于作者,那他读下来不会有大的启发,至少说明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无法做进一步阅读或思考。分析阅读要能怀疑,敢怀疑,勇于挑战作者的观点。

世上的书千千万万,只怕一生的时间无法穷尽。以时间为约束条件,以同一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第四个层次的阅读,即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也就是说,我们阅读了许多的书,但又理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系统的、辩证的去分析,最终学以致用便是主题阅读的目的,无论作者是什么样的观点,相同或相悖,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主线,不断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这一层次阅读已上升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阶段。

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篇四

一直关注余秋雨新出版的这本书可一直未敢入手总怕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虚情假意在机场中信书店看了看内容觉得是我想多了里面前大半部分都是引自古籍的内容他说了他自己对这些节选的看法当然文献的出处离不开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嵇康屈原…另外还提及到唐代著名的几位诗人都是小学课本里常提到的。书的后半部分是余秋雨针对“为人君子”进一步诠释的小短文当然最初我决定毫不犹豫的买下这本书的主因是他的目录中提及到了佛经他一句一句的浅释了他理解的《心经》,并同时说到了《金刚经》。其实看完书的前半部分我已经被古人的气度和遭遇所感动原来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通向美好国度的道路只是人的欲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迅速滋长的曾在哪里见过一句话“蚕的茧是它自己做的”。生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上的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就在我写这些的时候仍然有人由于没有挤上地铁而狂躁的垂着门我不知道他如此会得到什么?)我们已经很少关注我们的内在本我到底是不是现在的我们?这让我想到了电影/终结者/现在想想这电影拍的实在是好!以前看只是陶醉在各种杀戮中却从未想过老美拍这部剧到底有什么意义!现在看来我们的生活终将走上终结没有人性!没有纯善!没有道德!自私自利!自赞毁他!

到底…我们会得到什么?为何不做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都说“人心肉长”是啊也许我们只剩下心是肉长还在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命而努力的跳动着也许有一天我们失去这颗心也可以“活”的很好而这具身体将是机器的最终宿主我们比老美预想的要简单很多我们不用花钱秘密的制造机器因为我们自己就将成为机器!我不是君子但这本书足可让我对君子小人伪君子有个判断为什么如此排序?把伪君子放在最后是因为它是最没救的小人不可怕这又让我想起“笑傲江湖”里少林方丈对令狐冲说的“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想知道伪君子什么样就看看岳不群吧他把伪君子演的淋漓极致!

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篇五

“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我们一生无非是修行这种人格,我国历史文化对君子的集中展示。君子之道就像王阳明心学,寻求成为圣人的路径,又如佛家修行就是要成佛,但后两者都是向内求。而君子之道一如孔孟,向外求,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做到了这些外在的便可成为君子。然则,有人说如此出来都是伪君子,但伪君子亦有约束,对社会的冲击总比赤裸裸的小人要小。

再者,就像《人类简史》所说,文化是矛盾弥合的产物,是动态修正的,即便完全封闭的系统,文化也不会一成不变。

而君子之道则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洗礼,最终被中华民族选择留下的,不断修正完善的核心人格,是他陪伴和守护我们不断向前。

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篇六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xx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篇七

余秋雨先生在新书《君子之道》中开篇讲到“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中华文化的集体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的集体人格。”

让我想到,古语常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那么君子之德呢?恐怕更加脆弱。君子用崇高的道德指引自己的言行,这些言行在崇尚君子之德的社会被记录下来,供人民参照、学习。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人们又知道什么是“道德感”吗?当下社会的“羞耻心”又是什么?羞愧自己穷,却不羞愧自己不读书;羞愧自己官位低,却不羞愧自己不能为民请命,白当了父母官;羞愧自己没有个好父亲可以横行霸道,却不羞愧自己不懂礼仪廉耻让人可笑。这些是教育的缺失,说明我们已经离崇尚君子之德的社会远去久矣了。

所谓道德感不是简单的好与坏,是人性的外延、是人的内在自省和对(自己)人性弱点的反思与对抗。而君子的道德感必然是君子灵魂深处产生的强烈罪恶感和羞耻心,并集中火力对自己发起最无情的进攻和批判。在道德感缺失或混淆的社会中,君子之道不被颂扬甚至被驱逐,有德的君子也逐渐隐身或远走。有点像现在携款外逃的官员,只是君子带走的是无价的美德。

正如道德感关乎内在人性,外在表现上却百花齐放,每个人对自己内心审视的过程都可以称作一次道德的自我觉醒。实施君子道德的行为可以是诗意的,有时就如一场行为艺术。因此让我想起新旧社会交替下的一位女性,事业上她有比众多男性更了不起的成就,养活嗜赌成性、游手好闲的前夫并领养一名女孩,她或许读书不多,却有颗真诚敏感的内心。这样的她不断地问身边的朋友。“我是不是个好人?”在我看来,能这样问的人就不会差。只是那样的社会道德容不下她,她的自省是孤独的,她在心中的呐喊注定不会产生回响。最终她在孤独和无助中用生命完成了一场最后的审判,被审问的正是无良的社会道德。她是阮玲玉。

余秋雨先生教我们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其实也是救赎自己。对待那些污蔑他的人,他以君子的姿态做出最有利的回击;处于“孤立无援”的时刻,他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君子们”的无声支援,让人感动;已无世俗职务在身,仍有颗心怀天下之心。在以君子之德为指引的时代,先哲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千年前曾感召过无数君子并极力奉行。希望终有一天,在这片曾经以德为美的大地上,某种力量会再次聚集,像现在对待贪腐一样,去吸引美德的再次回归。

“人生不易又极易,只要洗涤诈念,摒弃谋术,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逆风总是难行,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包含人生至理,却不乏诗意,读到真是一种享受。

红楼梦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篇八

“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何曾是两乡”,一直就对此自古以来的思乡之愁所迷惑,为何为此?为何总是对小时候成长的环境如此思念?余秋雨此书给出了答案,这一切的一切是“集体人格”在作祟。那么我们中华文明的集体人格又是什么?余高度高屋建瓴的认为就是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太过虚无缥缈,余又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等九个方面进行引述。传统文化中,通常将小人与君子对立,实则每位个体都是君子和小人的结合体,一念之差就会走向反面。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处处以君子之道为指引,时时对标,时时自省,时时劝诫小人行径。

余建议在心怀儒家“君子之道”,在至君子之道的修行过程中,以佛家的“无避”、“无迎”、“无应”为准绳,以“少分”、“少忆”、“少冀”为目标。彻底与当今大行其道的各类成功学、管理学的目标和方向南辕北辙!

书中一例较受启发:老美一教授,临终前半年一记者身份的学生,点滴记录其言行,颇有西方论语的意味!此教授最终认为,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感怀他人、以人为善,就是咱儒家的仁者爱人,就是咱佛家的度人!怎么就突然感觉中西方各家的观点是如此高度统一的呢,毕竟人,无论东方人、西方人,高度共识的思想,必然自然相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