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2023年菜根谭读书笔记(通用5篇)

2023年菜根谭读书笔记(通用5篇)

时间:2023-09-28 14:55:34 作者:碧墨 2023年菜根谭读书笔记(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菜根谭读书笔记篇一

《菜根谭》原是明代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体作品,在中华文化圈内广泛流传。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本书融汇了儒家自强不息、佛家宽忍宏大和道家超脱玄妙的思想,深得广大读者的喜欢。恰逢学校领导布置老师每月摘录两篇读书笔记,我就捧起此书细细品读了一番并摘录了期间的12篇,感觉收获颇多,读后心胸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我想无论你身陷人际困局还是职场是非中,它都会给你一把钥匙让你开启烦恼之门。不仅如此,它还能让你开阔思想、修养身心、让你成为一个懂事理、懂大义的人,我说的决不夸张哦。那就听我细细道来。

一个受了教育有知识有头脑的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基础和强韧的毅力。因为无论是自己有建树,还是以天下为己任,都是一副沉重的担子,挑上这副担子,一直到死才放下,没有宽广的基础和强韧的毅力,是不行的。孔子的弟子曾参曾说:“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此为高远篇的精髓。

睿智篇讲到:“我虽然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里,但是假如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别人曾经对我有恩应常记于心不可以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不可不忘掉。”

达观篇给我们的启迪是:“一个心地善良而乐观的人,常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天地间的事也就毫无缺陷;一个天性忠厚、宽大为怀的人,心里总处在平衡状态,也就不去理会人事倾轧和人间的邪恶了。”

端正篇又教会我们:别人的错误和过失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有过失和错误却不可以宽恕;自己受到屈辱时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帮他消解。

还有成就篇、奉献篇、自我篇、欢畅篇等,每一篇章都是那么引人入胜。

让我深有感悟的一句话是“议事论事 明晓利害”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评论事情的时候应处在旁观者的身份,才能追究事情的真伪始末和是非曲直,担负事情的时候应以当事人的身份置身其中,忘掉个人的利害得失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一些让自己不解的事情或者觉得不公平或者觉得不妥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和判断,而不能总从自己的角度和出发点去考虑。只有换位思考才能让自己体会到别人的难处,以至于自己不会多想或者错想。

现在的书籍、杂志种类繁多各种各样的励志文章也是到处都是可我还是喜欢《菜根谭》它朴实且厚重,句句富有哲理名言,是古人在实践中的宝贵积累和总结,段段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对于从古到今的生活、工作都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菜根谭》对于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她是我身边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好的东西要让大家分享亦推荐给大家。大家有空不妨跟我一起读读《菜根谭》,那感觉不亚于跟圣人交流。

菜根谭读书笔记篇二

长久以来好书总经得起反复推敲咀嚼,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一位好朋友的热切推荐下,我阅读了一本好书——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这是一本历史都无法轻易忘却的奇书,就连同志都很喜欢这本书,并且对此书有很高的评价:“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可见这本书给人的教益,非同一般。

这本书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人世间的大道无所不包。政治家可以从中找到经邦治国的谋略,比如“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厉害之情;任事者自居事中,当忘厉害之虑。”商人可以找到以仁取胜的机智;僧侣则会发现它的博大宽宏,而我喜欢《菜根谭》,更多的是喜欢作者的思辩和处世哲学。

书中充满富有变通的处世哲学,比如“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有了这样的辩证,生命就有了柔度和韧性。能用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人活着才不至于轻得像一颗纤尘,随世风飞扬,而是自始至终能保持头脑的冷静。

对待世态炎凉,作者告诉我们:“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它让我们用与世俗给予的外物决然分开的态度去看待荣辱,这不失为一种大智慧。如果为官作宰的人能看透这层意思,就不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吹捧者所迷惑,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

对于天上掉馅饼的事,洪应明则说:“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假如大家都能领悟这个道理,就不会一时糊涂,做一些作茧自缚的事来。相反,可以提高警惕,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以及由此透出的谋略和智慧,所有这一切,都让人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而是在与一位智者在交谈,心中的疑虑会由此消失,留下的则是那份沉甸甸的还带着暖意的警策。

这就是《菜根谭》,一本经得起反复研读的好书,在它淡雅的眉目下藏着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

菜根谭读书笔记篇三

夜深人寂,于无声处,孑然于点点思绪。懒坐一缕昏黄的.灯光下,轻捧起一份沉淀的的古老智慧,。静静地读着《菜根谭》,以一颗朴实的心灵,来品味那一丝难言的青涩与甘苦。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集,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我眼中的《菜根谭》,是一部难得的人生奥秘和为人处世的书籍。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宇宙间的大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那天马行空般的思辨以及深邃精妙的处世哲学。

处世之道,先在于为人,后显于行事。《菜根谭》以简练明隽,兼采雅俗的文字,如云端之飞鸟,似清溪之流水,让我们在陶醉于其间之时,留以人无限的遐想和一次次的心灵上的洗涤。

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获得。《菜根谭》用最赋予生命的言语,向芸芸众生阐释了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万千智慧。

周围的事物,善待生活中的你我,以一颗质朴的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草一木,去享受人与人之间纯美的情感,一个人才能树立起敢为天下担当的气概,去承担天下为公的责任。

养性,人之升华也。“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这更是一种崭新的境界。“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生活并不缺少喧嚣浮华,我们所缺少的,是漫漫红尘中,那一份心灵的淡定与坚持。现代社会,处处弥漫着物质财富的欲望和地位名望的渴求。忙碌的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吧!平静喧哗的灵魂,回首曾经的过去;放下沉重的负担,重新定位未来的道路。在利欲熏心的社会中要想在心中独留一份清新,糊涂中则必须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独守一份宁静,甘受一份寂寞,却是新的人生启程。

正确地对待世间万物,自古是人们的最高追求。“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天地之间最妙之境,非荣华富贵,非高官厚禄,亦非梦想成真。自然万物之所美,入之以眼,感之以肤,悟之以心。此刻的美丽,定然不是最美的。但是如果我们保持一颗感悟的心,一颗真诚的心,一颗享受美的心,我们就能在大千世界中领略到无尽的美,享受更迷人的美。

那份无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字里行间,藏着的却是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在他那沉甸甸又带着暖意的警策下,必然心有所悟且有所得。

今夜,再坐灯旁,用心来品味那一份人生的表白。

菜根谭读书笔记篇四

《菜根谭》不啻为一本教导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荟萃儒、道、释三者思想为警句格言,以期达到垂范之效。由此书可窥见我国传统教育中树人立人历来重道德教化之一斑。这种教化无疑影响了数千年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意识。但同时这种三教融合的教化,似乎也并非十全十美。

首先,影响中国人甚深的三教思想,虽然在时间的长河里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但却仍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最高理想、奉劝世人行中庸之道、持忧患意识;道家主张无为、不争;释家劝诫人们慈悲,忏罪,明心见性等等理念是主流。但是总那么一些不和谐音,让人无所适从。比如:现实的境况中,究竟是要“舍生取义”?还是“明哲保身”?这是个问题。可见人们在同时吸收三教之长的时候,并非那么圆融无碍,往往会出现一些混乱,就像一个人吃得太多太杂,总会有些消化不良。传统思想虽精深,亦驳杂,历来的文人士大夫虽然同是受传统熏习,行状却大有不同,由此可见即使是古人留下的精粹也是要经过再次择捡的。君子们能在几千年思想的光辉中有所取舍,圆融无碍的找到自己的道,实属不易。

其次、在这些教化君子的只字片语中,处处显露着“君子”这种理想人格之外的另外的人性:贪婪者、追名逐利者、依阿权势者、曲谨练达者、肥甘丧节者、骄矜者、我见害心聪明障道者……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圣贤书唯教导君子不可同流合污,自堕清白。而这些君子的反面教材,往往仅是以自食因果了结。比如: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文章开宗明义,君子应当“栖守道德”,即使“寂寞一时”,也是值得坚守的。由此可见道标是为君子而设立的。君子会“寂寞一时”,显然世人并非个个君子,相反还有很多“依阿权势者”,以至于使君子“寂寞一时”。道德教化往往只重视最高标准,强调君子以道德自律;而不太关注底线,不太注重对恶的强制约束。

单从这本书看来,太重教化,太重精神追求。可是君子的敌人,至少是反面实在是太多了。即使是君子在成圣之前也是有精神之外的需求的,也是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的。除了理性主义,我们应当树立更加务实的传统,应当关注地面上的事情,关照大多数的人性,用法律树立一道底线。由此,高蹈者自舞之,蹈之;寡廉鲜耻者,即使没有自律,他律之下,也不至于太过下作。

菜根谭读书笔记篇五

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了融历史与道德、诗歌与哲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于一炉的书籍——《菜根谭》,犹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润着我的心灵。《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冲刷、洗礼中留下一颗颗瑰丽无比的明珠。《菜根谭》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菜根谭》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能够用鼻来品味,果香能够用口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我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商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还能够这样处理的。

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调剂,却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大多是滋无味,可嚼之则会甘之如饴,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们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幸福感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这本书中写道:“人的心灵由大脑里的脑干、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组成。其中有一种神经,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使人快感。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坚持喜悦的心境,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能够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能够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一样人的意见,并改变自我,要坚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我的言行。

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十分明之灯。”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我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育人的工作是细水长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师,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职责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我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