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乡土中国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9篇)

2023年乡土中国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9篇)

时间:2023-09-26 18:36:17 作者:XY字客 2023年乡土中国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乡土中国的篇一

它更不像我以为的那样平淡无趣。这本书充满了富有浪漫亦或哲理意味的句子。“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但是这个逆旅却是有着比任何客栈、饭店更杂复和更严格的规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它们激起我对此书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发了我更深刻的思考。

乡土中国的篇二

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和美丽的乡村风景。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鲁迅所写的丰富多彩的文章描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和对乡土文化的深刻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了乡土中国的美丽和价值。

第一段:在乡土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

乡土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的地域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乡村里,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在乡土中国,我看到了这个国家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这些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他们却有自己的特色和生活方式。

第二段:乡土中国中的丰富文化

乡土中国所包含的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文化的多样性包括各种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手工艺品等。这些文化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风情,同时也能够让我们了解到这些地方的历史、风俗和生活习惯。这些文化还包含了许多传统的知识和技艺,如农业技术和民间医学等,这些技艺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代表着长久的传统文化。

第三段:乡土中国中的自然风光

乡土中国所拥有的自然风光是非常美丽的,它们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到中国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独特之处。在乡村里,有着丰富的自然风景,如山川、湖泊、河流和各种野生动物,这些自然界的美景完美地融合了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在乡土中国,我们能够发现新的自然景色,感受到不一样的美丽。

第四段:乡土中国的独特价值

乡土中国拥有着独特的价值,它代表着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在乡土中国中,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使得乡村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乡土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自身的财富,同时也是中国崭新的文化形象和中国对世界的文化贡献。

第五段:论述个人的感受和收获

乡土中国让我非常感受到了它所包含的丰富文化、独特景观和深刻意义。从《乡土中国》的研究中,我得到了许多关于乡土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它让我在看到表面不同的事物时,能够从根源、角度、本质等多个方面理解问题,更全面的了解乡土中国的文化、风俗、历史、思维方式等。这是对我个人知识的提高和心灵的滋养。

总之,乡土中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是一段美丽的历史长河,充满了人文和生态的光彩,代表着中国国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的面貌。《乡土中国》让我更好的意识到了乡土文化的价值和美丽,也让我更好的理解了乡土中国的深刻含义。

乡土中国的篇三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部伟大的学术著作,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通过阅读其中的一、二章,我深刻体会到乡土中国的独特之处。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关于乡土中国的心得体会。

首先,乡土中国强调的是农村社会的特征。书中提到,中国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国家,农村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乡土中国的关键观点是,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不同,农民和农村社会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的独特文化景观。作者以农村社会为基础,通过对农村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入观察,揭示了农村社会的真实面目,并对中国传统社会作了深入分析。

其次,乡土中国探讨的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关系网。书中提到,中国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由亲密关系、互助关系和重义务关系所构成的复杂网络。而在这个亲密关系之下,保护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成为了绝对重要的事情。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农村社会中往往存在着种种利己主义的现象。乡土中国从中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中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强烈利己主义的倾向,以及这样的利己主义如何成为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基础上的一大特征。

第三,乡土中国强调的是耕地问题对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影响。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农村人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最重要的生计来源,是他们唯一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来源。然而,在中国的农村社会中,土地是稀缺的资源,土地使用权的不平等分配和土地流转问题对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作者通过对耕地问题的深入研究,让我们对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土地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四,乡土中国关注的是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家庭和村落制度。乡土中国认为,家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对中国农村家庭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中存在着权威式的家长制度,严格的家族结构和三从四德的伦理规范。此外,书中还着重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村落制度,强调村社会对于农民生活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这些研究,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家庭和村落制度,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最后,乡土中国提出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全面客观的理解。通过对乡土中国一、二章的学习,我们不仅对中国农村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更加意识到中国农村社会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乡土中国在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和学术价值的作品。通过阅读其中的一、二章,我们对乡土中国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从中认识到中国农村社会的独特之处。希望通过对乡土中国更深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乡土中国的篇四

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主要以揭露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为主题,对人性、社会矛盾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乡土中国一二章《药》和《狗》不仅描写了农村社会中的荒谬和迷信,还探讨了人性的真相和社会矛盾的根源。通过阅读和思考,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品带给我的震撼和启示。

在《药》一章,作者以一个草民村庄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荒谬迷信和愚昧无知。父亲自我标榜为村里的医生,实际上却是黑药药贩,他利用人们的无知和迷信,牟取暴利。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中国农村普罗大众受到愚昧迷信的影响,甚至连对生命都不负责,足见中国农村社会长期沉湎于迷信和愚昧的现象。同时,作者通过揭露黑药药贩的行径,暗示了封建制度压迫和压制人性的残酷性。

而在《狗》一章中,作者则以狗与人的关系为线索,探讨了人性的真相和社会矛盾的根源。小强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他对狗的残忍态度表现了社会压迫和贫困环境对人性的摧残。小强不值得同情,但是他的行为却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通过对小强的描写,作者展现了社会压迫对人性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对个体的摧残。乡土中国通过揭示人性的丑陋和封建社会的残酷,让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得以曝光,引起了社会的震动。

乡土中国一二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农村社会,但其中蕴含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却是至今仍然存在的。乡土中国通过悲剧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不满和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它以鲁迅独特的的笔触和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黑暗和缺陷。

正是因为乡土中国的存在和鲁迅的努力,中国社会才得以进步和改革。这部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对农村社会中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反思,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力。通过乡土中国的揭示和批判,我们反思传统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乡土中国一二章的阅读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这两个故事中的情节虽然残酷和荒谬,但却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问题的真实写照。通过乡土中国的揭示和批判,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社会中封建文化的残留和迷信的盛行。同时,它也提醒了我们要警惕这些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进步的进程。

总之,乡土中国一二章是一部揭示中国传统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作品。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描写,它引发了人们对农村社会中迷信和封建文化的深思。乡土中国的存在和出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启示,同时也呼唤着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力。只有通过对传统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改革,我们才能走向一个更加公正和进步的社会。

乡土中国的篇五

《乡土中国》相当于一本论文合集,是费孝通老先生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在大学讲课的手稿而成的,书里面每一篇文章都是“浓缩的精华”,虽然一篇文章只有十几页,但是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涵盖了大量思想精华,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不可以略过,不像小说中有为了衬托主人公而添加的辅助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论文这种题材就是既简要分明又知识量丰富,必须耐心地逐字逐句读。

我买的书籍版本是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的合集。

前半部分《乡土中国》讲的内容是“乡村社会学”,本来这些内容费先生并不打算在社会刊物上公开出版,因为这里面的文章是他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的上课教案,主要是传播费先生自己关于中国传统基层乡村社会的一些看法和总结,有传授性质,但不是科普,因为这些观点还没有经过严谨证实。原书的重刊自序中提到,“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合这本写成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前——那时我国乡村民众受中华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比较严重,而且由于多年战乱,人民身上还压着“三座大山”,一片流离失所贫困潦倒的景象,乡村一蹶不振,矛盾冲突频频爆发。正是在这种混乱的过渡期中,过去在各种压迫下粉饰良好的根本性问题才能够暴露出来,是实地调查、解决问题的好时机。费先生年轻时凭着一股闯劲,深入到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考察,这才能贡献出这许多珍贵思想。

《乡土中国》中包含着的十四篇文章名字分别是: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无为政治”介绍了权力的两个类别,一种是强调阶级和压迫的横暴权力,另一种是偏重社会合作方面的同意权力,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是这两种权力形式都包含的,而为了维持皇权的专制独裁不被推翻,先人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出了“无为”的政治理念,不劳民伤财、让民众可以休养生息就是传统观念中最佳的统治方式;揭示了另一种中国传统权力“教化权力”的“长老统治”篇,指出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倒数第二篇“名实的分离”则揭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本质,长老权力通过给经典书籍作虚假注释来达到换汤不换药、扭曲原意以达成维护长老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最后一篇“从欲望到需要”则在大类上不属于科普乡村社会学的范畴,而是指出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接受了理性思想的灌输,逐渐脱离只跟随欲望而思考的感性处事方式,也在这之中发现中国一直以来的社会解组现象,因为那时的中国农民只关心自己身边的生活,没有乐趣,也不关心社会时事,这样的社会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

我把这十四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都简单的总结了一下,可以看出来,以上都是对中国基层乡土社会实地观察而总结的中国乡土社会现象,是最基本的一部分,还没有关于中国乡村应该怎么做的建设性意见。

乡土中国的篇六

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集。小说描绘了中国农村的悲惨现状和农民的压迫境遇,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在阅读乡土中国的第一、二章后,我深受震撼,感受到了作品所带来的强烈的思考和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乡土中国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与人性的悲剧。在《昨夜》一章中,鲁迅以短短的篇幅展示了一个农民被迫参与盗窃的故事。在贫困的环境下,正直的农民为了温饱不得不妥协自己的良心,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现实中农村贫困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作品也揭示了人性的悲剧。无论是农村贫困还是人性扭曲,都源于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作为读者,我对这个社会现象感到深深的悲伤和痛惜。

其次,乡土中国揭示了中国农村人民的无奈与抗争。在《讲义》一章中,鲁迅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在土地的争夺中被剥夺了自己的权益,面临着被欺凌和虐待的情况,但他们仍然勇敢地抗争并守护着自己的土地。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民的坚韧与不屈精神。乡村人民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与汗水,支撑起了这个国土的繁荣与发展。我也为自己的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

再者,乡土中国让我意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鲁迅在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农村不同地区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每一个角落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传说,不同的人群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却又存在着某种古老的共同联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中感受到了我们的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家乡的乡土,还是异乡的风土,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通过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最后,乡土中国启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关注。通过作品中所揭示的农村问题,我意识到社会的进步需要在改善农村状况上持续努力。贫困、教育和医疗等问题是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关注和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同时,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传递正能量,关心他人,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总之,乡土中国的一、二章让我体验到了小说的强大力量和思想深度。作品所呈现的中国农村的悲剧和农民的抗争精神,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作品也唤起了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心。通过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我不仅仅享受了文学作品给我带来的触动,更深入思考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启示。

乡土中国的篇七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

古人学问,分为小学和大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向“童子之师”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由此可知,所谓的“道”,当具体指“穷理正心,修己治人”,或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道”——也就是说,真正的老师,所传授的“道”应该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所谓师者传道、受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其中,受业属于知识和技能,解惑属于过程和方法,传道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单单一个道字可能就是有些教师穷其一生都无法教清楚的,更何况还要解惑。疑惑来源于哪?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疑惑很少,因为他们对于课本知识的要求很低,仅仅是了解大概意思,从不去深究课本之后的深层含义。但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疑惑。这些疑惑的来源统统来自他们对万物的好奇,而这也是一般教师所不能解释的清楚的东西。

那么,童子之师,到底算不算老师呢?

答案是,不算。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面对班上大部分学生时,总会有一种害怕的心态,怕他们课上会问到一些我不能回答的问题。于情理来讲,我应该帮他们解决任何疑惑,但我做不到。于自身来说,我确实各方面阅历经验不足,没有办法就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对于教师、课堂的敬畏感就会更重,这也是我无法做到创新课堂,完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原因。也正是这种敬畏感,是我能够不断从课本之内之外学到很多东西和道理,我相信这就是教师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从童子之师到真正的师者,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希望我每一阶段的成长,会有更多的学生见证。我们一同学习,一同进步!

乡土中国的篇八

在开始的几章中,经常会发生前几段要读好几遍才跟得上文章思路的现象。但随着不断地深入,我渐渐地找到了方法: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需要特别留意,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会提出概念或作出结论;抓住关键词,圈画下来,排列在一起,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梳理文章脉络。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让我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差序格局》中提到了自我主义,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大的圈子就是我们的人际圈。作者形象地用石子投入湖面荡起的涟漪来形容,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亲疏关系的远近会对它产生影响;作者还指出圈子的大小是依势而定的,真可谓是一语破的。

《血缘和地缘》主要围绕着“人情”展开。在这个充满人情的社会中,真正的商业是无法进行的,文中的例子:只有到十里之外的街市,人们才能自然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才会认真的讲价、买卖。这是土地上该有的规则,人们一代代的遵守着。

读书的过程如登山。前面是数不尽的台阶,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顶峰之处再首来时路,我们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无法比拟的,那时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感慨: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

乡土中国的篇九

初次接触《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于高三备考阶段。语文老师在分析以该书为背景的题目时联想到了过去的乡下生活,在他描述的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童年环境中,我对《乡土中国》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奈何时间原因,至此才得以读毕。

我自小就知道中国人存在自我主义,我还知道中国人克己尚礼讲求交情,我知道中国人崇尚传统……读完此书,我终于明白了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

中国人存在自我主义,与“差序格局”密切相关。在差序格局下,团体的界限并不清晰,无论是在亲属关系还是地缘关系中,团体以个人为中心,其覆盖的范围是任意的。作者在原文中提到“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力而没有义务了。”这说的就很恰当,不然人民公社“大包干”最后是怎么失败的,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怎么成功的?一个是降低了人民干活的积极性:当人们知道干多干少都有政府给的同样饭碗时,那干与不干就没有质的区别,故索性选择后者;另一个则提高了人民干活的积极性:当明白了干得多自己就得的利润多,自己获利大时,有谁不想多干呢。

说明中国人从“私”的角度出发的还有一点:古人崇尚克己、慎独等这样的修身准则。这些准则的出发点是自身而不是别人,主要是强调对自己的约束,通过完善自身的品质品德来影响教化他人。说到教化,那还要提到中国的“尚礼”。礼既不等于道德,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对人的约束;更不等于法律,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作为一种传统,礼并不是简简单单用文字传承,而是祖祖辈辈通过讲话、行为甚至是一些特殊的表情传达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依然很多乡下人还是文盲。“生于斯,死于斯”,很多人生活的社会是“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他们彼此都很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文字进行信息传递,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其本身也是存在缺陷的,能传达的情意也是有限的。所以改善文盲率还是很困难的,这也就造成了文盲率始终不能降至为零的原因。

最后我想说,作者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我读罢顿感一份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我体会到了乡土所造成的对我们民族的“束缚”:当人与人发现同为老乡时,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感;当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着作为中国人的独特品质;当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可能一个动作就心领神会……这就是我们的乡土中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