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新课程改革的论文标题大全(15篇)

新课程改革的论文标题大全(15篇)

时间:2023-12-18 20:43:33 作者:飞雪

阅读范文范本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某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新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要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如何将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到实处,使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及本质内涵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于掌握。这样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加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可以把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从而形成校园特色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

多年来流行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体育课内容陈旧而枯燥”“体育课上自主活动时间少缺乏激情”,还有缺少个性发展、统一僵化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等,与学生在社会上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充满激情色彩的体育形成极大的反差。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练习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使学生的练习不再枯燥无味,组织一些小组协作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智慧和毅力去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品尝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

三、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第斯多德曾经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要一味地命令学生怎样去做,而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民主。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强调在教材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完全成为体育课的主人,这样不仅仅能调动他们去创新、去实践,还能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体育课的甘甜,使其终身受益,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师生共同融入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高效性。

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我认为体育教学是双向双边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复杂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学生们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只有师生融入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游戏,才会带动课堂气氛,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

五、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很多教师始终认为学生只是“学”的主体,而自己则是“教”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要主动接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善于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反思,大胆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社会适应和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利锋,阮利民。对体育创新教育课程方案的几点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05)。

[2]陈海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一些探索[j].考试周刊,(29)。

新课程改革论文

1、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后,紧接着是一系列的自检、互检、他检、师检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

二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三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如有一次我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作文能力很差,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先请学生听念范文,然后写下来,同学们听与写的过程中,感觉符合自己的实际,愿意写。

如果不这样,硬逼着连听写都有困难的学生作文,他们便失去兴趣,索性不写,效果反而更糟。等学生学会了写作文后,我们可以再一点点引导他们往高处攀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在辅导后进生时我们应该别忘叮嘱自己:我是在帮助学生学习,我是学生的助手,我要有耐心。我们应该坚信学生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往往和学生搞得很僵,使得师生心里都不愉快。我们应该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耐心地到学生中去寻找助手,努力与学生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个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

在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是关心,是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智力不同,家庭情况也不同,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够同一高度的桃子。一刀切,切出来的只能是失败和沮丧。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和偏见。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期望值不能过高。硬要他们考一百分,就等于要求小指长得和中指一样长。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十个手指头都一般长,那就不叫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

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让学生也认识到:升学是人才;当数学家、文学家是人才;当工人、经商搞个体经营,干得踏踏实实,干得出色也是人才。

新课程改革关注人论文

在北京市海淀区,自2001年开始的国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到今年已经走过了近7个年头,度过了第一个磨合期。北京市海淀区是北京市也是全国非常著名的一个文教大区,一些著名的高校都位于这个区域内,目前也是北京市的城市拓展区。在这样一个区域里面,民众对教育工作高度关注,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特别强烈。在这个区里,人人都在关注教育,人人都在谈教育,教育的任何一个政策的出台,都会听到不同的声音。

“无论经过怎样的磨合,但这场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惠如是说。

从结果到过程:焦点转移突出以人为本。“当你走进今天的课堂,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一位母亲在亲自观摩了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人大附小的一堂课以后,这样描述着自己亲眼见到的变化,“老师问,这道题谁做错了?做错题的孩子们也一样大大方方地举手,没有丝毫的压抑和不愉快。”正确地认识错误和失误,教师和学生的心态都放对,师生之间原本曾经紧张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解除了。

海淀区自课程改革开始就为学生和教师分别建立了记录手册。与以往单纯要求结果考核不同,学生自入小学以后,建立《学生成长足迹》,初中以上的学生建立电子版,除了学生的期末成绩以外,还如实地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特长爱好,综合发展情况,整个手册就是孩子1年以来成长全过程的反映。“我们对学生从原来的单纯的结果评价(即期末成绩),转向了成长过程评价,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进行反映。”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惠认为,“改变了单一的结果评价,本身已是突出对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视,也将关注孩子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教师发展手记》是作为记录教师在实施课程中所思所想所感的专门记录手册,既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记录,又是教育科研部门了解课程改革的资料依据”。“通过填写手册,记录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心态、理念、技能和思想等),引领教师课程改革教学行为,追踪教学改进与发展过程,教学资源准备、点滴探索、成败思索等,同时在课改过程中寻求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在海淀区教科所给教师进行手记使用的说明中这样写道。“教师记录下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和自己摸索的经验,对校本研究非常有意义,而且还对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记录,有助于对课程改革的深化。”

《教师发展手记》强调了教师在教学实施中作为实施主体,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会和贯通,也强调了对教师本身发展的记录。有一些教师在手记中就写出了对课堂教学实施时的反思。2006年2月的《海淀课改》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慎防课堂教学中“手术成功病人死亡”的现象》,在一堂运用现代化技术讲授的数学课上,教师虽然注意到了使用多元化现代化手段组织教学,但是忽略了教学对象:知识点传授了,手段也很多样,但是学生们无法掌握知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在什么基础上设计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如果没有,那就说明我们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进入我们教师视野的仍然是我们自身的教学行为,是远离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作为活生生生命个体的学生,更遑论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了……”这位教师写道,“笨死的不是学生,是老师,因为你讲了几遍还没有把学生讲会。”

正是因为教师有了这样的反思,以往那种“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状况才在今天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从单一到联合:利用教材重塑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的修订被社会各界关注,先是“金庸武侠”替去“鲁迅经典”,后是“取消战争史”引来了“模块化教学”等等问题,引来了各方的争议。在这个问题上,吴颖惠有自己的看法。

“新教材好还是不好,尤其是高中阶段的,不能现在下定论。”吴颖惠对热点问题有冷静地思考,“至少要教过一个周期你才能知道这个教材到底哪里好哪里不好。”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教材还在试行阶段,跨学科知识点重复等问题是急需调整的问题。“教师适应了过去的教材,让他们重新来学习新教材,是需要时间的。”

“过去,我们的历史教材是按照编年史的架构编写的,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这样一个顺序,唐代政治,唐代科技,唐代经济,然后是明代,再然后是清代等等。新教材打破了编年史的概念,是用了模块式的,经济,各个朝代的经济放在一个模块中,进行对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横向联系,进行对比,历史知识从领域的角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联系。”

教材的模块化是这场改革中另一场“思维风暴”。当历史课程由纵向转为横向联系,“学生的思维也有了变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学。”

“教师们拿到新教材肯定是要钻研的,在适应新教材的同时,也是教师的一次重新学习的过程。”海淀区各校鼓励教师充分学习新教材。新教材中的细微变化都激发着教师的教学创新。课后巩固训练在新教材中叫做“语文天地”,有的老师就利用“语文天地”中多样的图形和色彩,通过合作学习等多样的方式,成功地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后,进入巩固练习阶段产生的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从分散到联合:校本教研推动互助。新课改到来后,吴颖惠提出了“以科研带动新课程改革”的观点,新课程改革被细分为七个子项:课程标准对教材实施的影响、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学生发展记录,地方与校本课程研究、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与发展、教师发展手记、评价监控体系。这七项科研分别由海淀区内的七所学校承担。

教学科研已经不再是教育科研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各校承担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成果、问题,海淀教科所负责请专家对其进行诊断、检验和评估。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各校的科研热情,很多老师积极地把自己的经验和问题反映出来,校内进行多学科、跨年级的交流,形成了海淀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

“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是海淀区各校老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教研活动的三个方面。其中“同伴互助”一项就充分地体现在校本教研之中。

校本教研是指学校内的老师根据某个具体问题,在校内集体教研。这样各个学科老师之间有一个交流,不会再出现以前各科教师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科目最重要”的局面。通过校本教研,很多学校的跨学科教研组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自觉地以科研的眼光去看问题,以科研的态度去工作,以科研的方法去做事情。这样的课题研究可以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使老师们受益匪浅。”学院路中学的教师在自己的论文中这样写道,“各学科间共同讨论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引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这些专题研究对老师们的帮助很大。”

海淀教科所承担着对全区各校教师进行新课改理念、思维的培训,学校与学校之间跨校的交流活动,以及教师的培训活动。“应该说从科研、培训和交流这三方面,我们的工作在加重。”作为教研指导部门,海淀教科所给教师的指导是一种方向性的把握,“我们要给老师们指清楚方向,对他们进行新课改的理念培训。有了理念的指导,才有可能继续将课改推行下去。”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样一场教育改革兴奋。教材的改变,教育理念中‘人本’、‘科学、民主’的思想体现。同时,新课程改革也是探索性的,需要不断地修正,需要冷静地去推进。”

新课程改革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关注课堂走进课改》学习和实践体会,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姻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四、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矗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程改革论文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积极主动的预习习惯,只有学生自主地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学习才能变成自觉行为。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中年级开始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

优质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的特征,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春天风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并配上学生爱听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自然点题,引出《找春天》一文。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乐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效果甚佳。

三、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旁征博引”等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不仅兴趣未减,而且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地回答。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体验、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因此在进行新课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去寻找和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参与兴趣非常浓厚,久而久之,课前寻找便成了学生的习惯,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五、教会学生通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题目好比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精华。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把题目所反映出的内容说出来,把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或不理解的内容作为问题,并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读得认真、读得细致。另外,在指导学通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是长句,教师要进行示范辅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加上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六、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课文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状态,即使高年级的学生也没有完全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具体、显而易见的事物。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多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例如,《四季》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这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如果单纯靠教师讲,学生不但不能想象出四季的画面,反而会对教学产生厌倦之感。借助教学软件和课件,可以把小草发芽变绿、冬天雪花飞舞、秋天谷穗鞠躬等四季景象直观、生动、形象地融入到学生的视听感官及至心灵里,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为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学习氛围尤为重要。

七、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眸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当我第一次批阅学生的作文之后,便深深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定要回归生活。只有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并把所学的语文知识用于描写生活、品味生活中,其语文素养才能迅速提高。因此,我不断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鼓励他们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皆语文。我相信,长期坚持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原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场所。总之,培养人才靠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必须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和内容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论文

1、要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它让因循守旧者困惑,也给真正的改革者释放了智慧的源泉。以往,只要有现成的教材,捧一本教参就可以轻车熟路地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因为课程总是换汤不换药。如今,课程标准不那么具体那么精确了,却多了些弹性空间;而教材,也不再是经典,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了。这才让习惯于以教材为目的的教师感到困惑了。因此我们说观念转变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就要不断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而要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必须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总要触及过去的观念。有些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要被否定了,习惯的做法可能不宜再用了,甚至连自身的"威风"也要减下去几分了,又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可以随手拈来。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新课程要求我们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智慧,新的教学智慧是要改造传统的教师权威。

近年来讨论的学生主体性、教师角色转换、自主建构性学习、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等问题,如今都将在改革中落实。教师在"死守"或"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上,首先要作出抉择,要适应新课程。就要与旧观念决裂,短时间内,教师的内心或许会有点心慌意乱,行动上也会无所适从,但从长远的方面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能否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否尽快在新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能否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考验了我们当代教师的学识与智慧。

2、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深很深的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

紧接着,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的勺子,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老人们个个红光满面,神采飞扬。哲学家说,这就是天堂。同样的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是人,但天堂与地狱有天壤之别,差异何在呢?原来,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舀汤自己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

课程改革论文【】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已意识到了课程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专家、学者和职校以及身处教育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各种符合当今中国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模式,以多元整合课型理论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与改革,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的特色扩即以劳动力市场需求、职业现实需求和学生未来需求为基础。

当今,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现状的日趋严峻;随着高科技被广泛应用,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引发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学生转换岗位和职业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劳动者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显示出劳动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为了培养某一个岗位能力而接受某一种单一的知识、能力的训练,否则当学生在需要继续深造或转岗时只能面临被淘汰的结局。所以我们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含义,是从学生的全局发展、终身发展出发,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提出的。

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六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部教职成司《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掌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把握时代脉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只有搞好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保证其它课程的建设得以顺利地进行;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按照时代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知识基础;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功底,使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是其它课程建设的前提,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三、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文化基础课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就能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专业知识的发展又为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知识更新指明了方向。在我们进行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和开发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才能发挥好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鉴于现状,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区域课程开发满足学生今后在本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顺利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协同专业结合区域、学校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以达到真正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的目的。充分满足本区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需求,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要,又要满足所有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进行必要地改革与尝试。同时在苏州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朱汉林教授、吴茂庆教授和苏州市教科所殷堰工书记的指导与帮助下、联合兄弟院校进行关于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尝试,目前课程改革正处在第一阶段的测试与评价阶段。通过在20xx级中职新生中使用我校自编开发的新教材,一个学期以来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为明显地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新编中职文化教材在我校的使用与推广,有助于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文化基础课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这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彻底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为了检验我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我分别在我校20xx级中专生和20xx级中专生中各抽取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两个年级的各100名学生分别是各班随机抽取的学生,而且尽量保证每班在各分数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抽到,尽量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以期能真实地反映实验效果。另外为什么会把这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呢,因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教材是从20xx级新生中开始试行的,而50级还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由此两个年级正好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同时也对全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进行调查分析。

(一)面向学生的问卷题目分别是:

1。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后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学习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不重要c。其他。

2。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学习难度如何,

a大。b。不大c。其他。

3。你的文化基础课考试有没有不及格科目,

a。有b。没有。

4。你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教师水平不高b人学水平低c。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5。你毕业后准备如何发展,

a。就业b。继续升学c。自己创业d还没考虑好。

6。简答:你认为哪门文化基础课或哪个知识点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7。你觉得文化基础课最应该学什么,也就是什么内容对你最有用,

另外,还让学生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最希望学到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认可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对后续的学习有作用,也就是想学好文化基础课。但是普遍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没有做到结合学生初中学习基础,做到深入浅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接近一半的学生有不及格科目出现。学生认为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材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继续升学比例的提高也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高职接轨。(二)面向教师的调查问卷:

1。您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重要c。其他。

2。当前使用的教材是哪种版本,

a。国家教材b。省市自编教材c。学校自编讲义。

3。您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

a。学生人学水平问题b。课程建设问题c。其它问题。

4。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

a。符合b。不符合c。还可以。

5。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适用性如何,

a。很好了b一般c。不适用。

6。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是否反映了新的科学发展成就,

a。是b。还可以c。不是。

7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渗透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要求,

a。是b。还可以c。不是。

8。您认为自己学校是否有能力自编教材,

a。有b。没有。

9。请您谈谈对自己所教课程、所用教材的总体看法。

10。请您谈谈你对今后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的设想。

另外还对教师是否愿意以及如何参与课程开发、现用教材的适用性、如何处理专业课学习和升学考试对文化基础课要求不统一等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看中。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人学水平问题与课程建设问题二者并重。对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这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发出了明显的需求信号。而且很多教师表示了乐于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的意愿,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

本学期在试用我校开发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前提的新教材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新教材的体会之下,我们将进行第二轮的校本课程的修改与完善。

我们在开展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遵循以下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贯彻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弥补国家课程的单一性,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缺陷,反映出本学校的特点和条件,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学生优先的原则。考虑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融人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从而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得到更充分、自由和生动活泼地发展。

(3)合作互补的原则。首先是学校与课程研究部门和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互补,其次是指学校之间以及一所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合作互补。

当我们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着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具体分析一下,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文化基础课老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其实这个问题已非常严重地制约着课程改革的高效进行。从教师队伍说,国家下大气力在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培养“双师型”教师,其重要益处之一,就是打通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壁垒,就是要在专业课中引人相关的文化基础,在文化课中与专业的需要相沟通,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能力和授课效益。因此,让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结合专业需要开展文化课教学是职教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跨专业教育,才能彻底解决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而笔者也认为跨专业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自学、校内培训和校外进修等。其中校内培训可以组织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给文化课教师培训,这样可以加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沟通和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课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改革论文【】

:手风琴课程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当前,高职院校手风琴课程教学中不够突出“职业化”特点,教学模式创新不够,还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极大限制,不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在音乐教育的总方针之下,对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课程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课程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1]。高职院校手风琴教学是培养优秀小学手风琴教师的摇篮,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教育的成败。对于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目标也和普通示范学校有所不同,也就决定着高职院校手风琴课程改革和其他学校有所区别。在高职院校手风琴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应突出“职业化”特点,结合手风琴教学特点等,明确改革方向,以逐步改善当前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

(一)手风琴课程目标与定位不够明确。

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师以及指导教师是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并认识到音乐中蕴含的美感与魅力,做好“以乐感人、以乐育人”。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的方向与价值,然而,高职院校手风琴课程目标并不够明确,课程目标大多是让学生具备独奏能力。而具备即兴演奏能力是手风琴灵魂所在。另外,伴奏能力、重奏能力、手风琴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重要能力,这些恰恰是学校较为忽略的地方,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胜任手风琴教学工作。手风琴课程目标与定位不够明确严重困扰着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和实践相脱离。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教学时学生获得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为其职业化道路提供有力保障。所以,课程内容与教学均应突出“职业化”特点。但是,实际上课程内容忽略了实践性的训练,着重演奏技巧与难度训练,往往使学生对手风琴学习望而却步,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就业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教材建设单一且匮乏。

根据河北省高职院校手风琴教材的相关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多使用《全国手风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手风琴曲集》《中等师范学校手风琴教材》等教材,而这些教材在近十年内均未有太大变化。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有使用其他教师的一些自编教材,但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同时也不具备严密性与完整性。这样就使得手风琴教材和基础教育联系不那么紧密,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造性难以在就业后的实际教学中得到尽情发挥,造成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教师的多元化需求。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在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应重新认识并定位高职院校手风琴课程,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有效的改革措施。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重新定位手风琴课程目标,突出职业性。

首先,应明确课程目标。为小学、培训机构培养合格教师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手风琴课程的培养方向。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音乐教学、音乐技巧等能力,尤其是具备手风琴指导能力与伴奏能力[2]。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学生的演奏与伴奏、合奏与重奏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其具备教授他人的能力;具备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讲”的能力,在课程中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驾驭日后职业教学中的各类需求;让学生掌握手风琴基本理论知识及演奏方法,具备为小学生及培训机构学生歌曲配弹伴奏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职业教学工作做铺垫。其次,明确手风琴课程教学定位。作为高职院校,要突出其职业性、岗位服务性,这是职业院校的课程定位的依据。手风琴在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应作为一门基础实践课程,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岗位需求。同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练好基本功,提升音乐素养,明确高职手风琴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合格的小学、培训机构教师,并不是职业音乐家。有了这一认识后,会促使教师与学生将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和自主学习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多元化。

高职院校要培养具备一定音乐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并且能在小学与培训机构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实践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开设个别课程外,还应开设合奏课与重奏课、集体课、伴奏课、实践课等,构建多种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参与意识。个别课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奏课与重奏课则是手风琴课程的拓展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让他们能充分体验到声部间的协调,从而更理解音乐,体验到手风琴学习的乐趣,并能提升自身听觉训练,更容易让学生们做到各声部演奏时游刃有余。集体课可以针对手风琴课程教学中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精讲”,做到对症下药,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伴奏课能让帮助学生掌握手风琴学习的必备的伴奏技能。而增加实践课内容是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能有效弥补以往传统教学的弊端,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从而促使学生提升自身手风琴演奏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这些课型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动态,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同时,有利于学生间互相讨论、对比,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兴趣。在教学形式内容方面,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加入“即兴”,融入伴奏,无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来就业教师还是文娱部的手风琴表演者都必须要具备即兴伴奏的能力,才能把手风琴技能真正应用到就业实践中去。加入小组合作编排,将水平相等的2-6位学生分为一组,更好调动学生学习手风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与提高,并在合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及时改进,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三)教材的多样化改革。

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注重基础性内容,着重在易上手、普及教育上下功夫,而在选择手风琴的课程曲目上尽量的多元化、宽松化,避免因手风琴曲目选择的单调性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其次,手风琴教材既要强调基础性又要体现科学性与系统性,还要反映出时代性。一种艺术若想得到长时间的发展,必然要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第三,可探索小学生歌曲即兴伴奏教材,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要面对小学生,所以,要弹唱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歌曲,而市面上缺乏这方面的教材,因此,可根据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及职业需求等,研究小学生即兴伴奏教材与课程,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最后,在拓展与拓宽手风琴教材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专业学生的整体情况与今后职业特点等,有针对性选择教材,又要充分考虑到手风琴教材在风格、类型与内容等方面的多样性,以便促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课程改革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特殊性,为进一步提升手风琴教学质量,丰富其教学形式,提升其教学效果,需进一步加强手风琴课程改革与实践。因此,教师应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与研究,针对这些问题,从手风琴课程目标与定位、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手风琴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以逐步改善当前高职院校手风琴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支持。

[2]王欣欣。关于《手风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体会[j]。戏剧之家,20xx,(03):251.

[3]万玲。高职院校手风琴教学的改革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xx,(31)。

课程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近几年,随着独立学院的崛起和发展,使得进入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各个独立院校面临着规模迅速膨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给教学质量带来严峻挑战。其中工程力学课程的开设也就面临新的挑战。

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严谨、推理严密而又广泛联系工程实际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它是我校光电专业、金属材料专业、高分子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抽象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利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机械原理、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一系列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3】。我校作为独立学院为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上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传统的板书对于复杂图形的讲解很困难,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精美的课件,引入生动的动画,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大课堂容量。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大,授课内容形象直观,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增加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的目标不是把课讲好,而是让学生学好。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将知识通过各种渠道灌输给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不停播放课件,边播放边照本宣科地读课件,大部分学生听得则是昏昏欲睡。在工程力学课堂教学中,提倡老师将板书、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与课件播放相结合真正实现“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制作适合自己的课件。虽然有现成的课件可以使用,但再精美的课件不一定适合自己。通过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保留每位教师的风格和特色。教师在授课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考和做笔记的时间,要尽量使课件思路敏捷,文字简洁。同时,教师平时要注意素材收集,方便灵活应用。作为教师应是上课之前要备好课件,下课之后还要根据上课的情况不断完善和补充课件精益求精。这样的反复过程,不但提高了课件的质量,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记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听得懂,但在课下无从下手复习。记笔记时应该对讲课的重点内容做记录,对老师强调的难点和不易掌握的内容要记录。至于基本的概念在教材中直接做标记即可。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三尺讲台,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在屏幕显示中要经常穿插一些其它的教学方式,如板书、课堂讨论、习题等,使学生能得到适当休息,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基于工程力学课程通过教学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自学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考试的形式可以使多种多样的,例如论文、开卷考试、阶段测试、试验和实地考察、答辩、专题讨论、口头演示、同学评价、图片演示、设计、制图或模型、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自评、资料分析、书评、课堂表现、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口试以及闭卷口试等。

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每一个老师讲课时都会讲到的内容,当课程讲到一半或快结束时,就可以出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建模、计算编写研究报告等,因为学生的时间有限,这类题目不宜过大,给学生的时间大约是1个月左右,老师定期指导,才能够保证质量。

对于工程力学中比较新的问题,可以采取让学生编写小论文的形式结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还可以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甚至是可以采用综述性质的论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某个问题的研究前沿。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

在对工科各类专业学生所授《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相对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首先把该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际案例分析三个环节来进行,每个环节上都有不同的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理论教学多采用笔试考试方式实验教学多采用实验操作演示及实验报告考试方式;实例分析多采用论文和答辩考试方式等。过程考试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次过程化考核成绩累加起来,算作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最后成绩的得出,按照平时成绩30-50%,期末集中考试成绩50-70%算。随着考试条件和手段的进一步改善,可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工程力学课程建设要做到目标明确,教学要求规范,课程内容统一,教学大纲符合标准化、现代化要求。按照我校工程力学课程的任务及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制定出了符合我校特色和适应各专业教学目标要求的完整的、规范的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并结合我校工程力学的教学状况,制定了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工程力学教学规范,从教学大纲、进程计划、教案、讲授、批改作业、命题、考试等全过程实行全方位把关,保证教学各个环节规范合理,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工程力学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使课堂成为学生智能培养的舞台,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加强互动,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考。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启发和学生沟通交流,还要给学生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多而不细的方法,将一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并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发挥其创造性留足时间和空间。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关键所在,教师讲解的应当是各章节的主干内容,着重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转化条件”。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稍加指点。次要的、烦琐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课程的理论部分精讲,例题仅讲解题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定性例子,也可以引入一些工程应用的具体实例等信息,突出工程概念的培养和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由于学时减少,不能用大量时间来多练,因此,力争做到少而精。

通过一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下一步还需对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力争使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尽早建设成为我校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赵芳枝。以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xx.1.

[2]刘起霞,崔红丽,陈丽。力学实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跨世纪,20xx.1.

[3]侯作富,等。理论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时代教育,20xx(3):49~50.

新课程改革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合作与交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依据,数学教材也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使其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人人都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必须勇敢地迎接这个严峻的挑战,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下面我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技能的训练,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对于数学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会被忽视,而实际上这些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课程教学结构单一,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即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可是培养出来的也是一些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时代发展需求之间的不相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直接决定了我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如果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注重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愿意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费劲不小收效却不理想。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谨记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在布置相关练习和课后作业时,教师要避免不必要的提示,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传统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不断改进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由原来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原来那种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过于落后,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还可以从很多渠道来获取知识与信息,甚至有些学生比教师知道得还多,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变得多元化了。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仍然还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但是教师不能再以权威者的身份面对自己的学生,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自觉主动地探究与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等等,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与交流获得数学知识。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得不到体现,学生也明显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解除自己的困惑,达成学习目标。在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合作交流、分享收获中学会倾听、质疑、讨论直至解决问题时的豁然开朗。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完善提高的过程,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就课堂所学进行合作交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乐于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大胆发言,勇于展现自我,体会到更多成功的乐趣。同时,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自己面对未来的每一次挑战。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一个时代的教师都要面对的一项严峻挑战。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为初中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1]成燕舞。正确认识新课改,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11):9.

[2]杨艳。有效教学精于“思”———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2(11):29.

课程改革论文

电子商务的迅猛崛起促进了电子商务法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商务法的保障[1-2]。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法是非常必要的,在电子商务法培养方案中,目前大多数高校把电子商务法列为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电子商务法可以系统的掌握相关的理论、法律制度等,培养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4]。电子商务法课程的设置担负着培养电子商务学生法律素养、法律意识的使命。目前电子商务法尚缺少系统的理论,没有完善的立法可供借鉴,要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关键是对电子商务法课程进行优化改革,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本文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法课程的教学实践,对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

通过广大高校的共同努力,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材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少老师与学生双向互动。

在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多以任课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育过程不是单向的传输,而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自由的交流、讨论,深化对知识要点的理解。电子商务法涉及的法律基本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如果一味的只注重教,而缺乏与被教对象的思想沟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则容易产生疲劳、厌倦等负面的情绪,学生一旦失去对所学知识学习的激情,那么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教学案例时效性不强,部分老师使用的案例是七八年前的案例,教学案例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要。

(二)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大多数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仅开设电子商务法这一门法律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没有学习任何法律的相关课程,学生的法律知识十分欠缺,给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少法律常识,对一些法律术语难以理解,教师不得不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补充法律基本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电子商务法课程只有36课时,教师花费太多时间讲解法律术语,介绍法律基本知识,这样必然影响电子商务法课程的教学计划。有的高校电子商务法课程在大二开设,学生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然而电子商务法课程涉及电子商务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没有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的情况下学习电子商务法显得尤为吃力。学生由于缺乏法律基本知识,学习电子商务法课程十分吃力,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教会学生法律基本知识以及电子商务法知识变的十分困难,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三)教师缺少教学实践经验。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电子商务法课程的开设历史较短,电子商务法课程的任课教师选择具有电子商务和法律教学经验的老师较为理想,然而,现实教学实践中极少有教师同时具备电子商务和法律两个学科的教学背景。很多高校电子商务法任课教师是由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兼任,部分教师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缺少法律教学实践经验和相应知识储备,对相关法律术语不能讲解透彻,对学生的疑惑不能很好的给予解答。部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甚至由其他学科教师承担,电子商务教研室缺少师资进行电子商务法研究。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师生比例进一步下降,教师教学任务也在不断加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更是紧缺,有的老师同时承担四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们没有时间学习电子商务法律知识来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及实践经验。

(四)教材专业性不强。

目前可供电子商务专业选择的电子商务法教材较少,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法发展迅速,而教材更新确很慢,教材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教材普遍忽略对电子商务法理的分析,仅仅对具体概念和法律条文进行解释。教材中涉及到实际电子商务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时没能用相应的案例进行佐证,学生对所学知识仅处于感性认识,难以理解相应的法律条文。开设电子商务法课程是为了与电子商务实践的需要相联系,然而由于电子商务法教材专业性不强,教材时效性较差使得此课程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近年电子商务法发展迅速,电子商务法保障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行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形势的挑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互动,双向沟通。

教学方法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不但教师辛苦,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也不高,课程教学效果较差。教学互动,双向沟通,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参与课堂的设计、参与问题的讨论、参与课程的总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的教学盲目,使得教学真正的做到教与学的结合。电子商务法课程宜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灵活多样的互动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及讨论,调动学生大胆探索其他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把电子商务法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于重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相关问题,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要点。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程中应精心设计案例讨论,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法律基础知识学习。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调整电子商务法教学内容,鉴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法律知识薄弱,建议在开设电子商务法课程前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法时已经掌握了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电子商务法时就不会那么吃力。或者在电子商务法教材中添加法律基础知识章节,同时适当增加课时数,这样教师有较多的时间讲解法律基础知识,又不影响电子商务法课程的教学。电子商务法课程应在高年级开设,高年级学生有了基本的专业素养,理解能力较强。电子商务法课程的课时数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弹性设置,例如对法学专业学生可以适量减少课时数,而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应增加课时数,上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任课教师的再学习、再教育。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高校教师走出去接触企业,与企业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向实践学习。电子商务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合理利用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空暇时间,多关注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的最新动态,与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在互动交流中提升教学能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到知识。

(四)加强电子商务法教材建设。

加强电子商务法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材内容要具有时效性,能够紧跟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又符合教育规律。加强电子商务法教材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优秀教材供师生选择,国家政策上要鼓励出版社和高校在出版质量较高的教材,解决优秀教材短缺问题。电子商务法教材的国际化需要进一步推进,借鉴国外优秀的教材,为我国教材的创新增添活力。教材建设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同时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进行修订,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基础性作用。

[1]别黎。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和微课的结合探讨[j].电子商务,20xx,(2)。

[2]王文博。浅析电子商务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时代教育学理论,20xx,(3)。

[3]刘善连。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法教材体例设计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3)。

[4]方文超。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创新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xx,(6)。

新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显得刻板,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逐渐形成了情境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探究性课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探索中,从而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需要将教师的教学角色进行不断转换,在以往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机械性地完成知识灌输,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遏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和学生形成平等的课堂关系,让学生对于教师不再只有尊敬和害怕,还可以是平等关系,快乐地相处,将教师作为朋友,这样就会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加强沟通和认识,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会主动去思考课文内容,一旦遇到问题后,也会在第一时间和教师进行分享,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由此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教学中心的教学认识。

三、教学课堂特性的转变。

课堂要素逐渐从二元性转变成为多元性,同时课堂管理也开始依靠学生的自律实现,将阅读教学这个封闭性的课堂形成开放性课堂更有助于高中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进行转变,只有发展和改变,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策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电子商务课程改革的论文

城市林业是一门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林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一门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其课程内容与森林培育、园林绿地规划、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课程之间有一定的重复。如果不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的,再加以讲授,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而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讲授给学生后,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即了解、领会、运用、分析和评价这5个层次,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内容的能力。在各章节中,坚决删去、略讲或让学生自学与本专业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而有些内容虽然与其它课程重复,但作为林学专业的学生,在其课程设置中并没有这些课程,如城市生态学、园林绿地规划,对于这些内容保留并适当加以补充和更新,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林业大学开展了城市林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一些专家学者根据实践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蒋有绪提出新世纪的城市林业方向是生态风景林。近几年,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大力建设森林城市,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等,一些新问题、新成果不断涌现。将这些中国城市林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成果以及国外城市林业的发展动态及新成果等及时补充于教学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改革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之益,为此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多媒体技术以其在信息处理上所具备的直观性、生动性及高效性等突出优点,迅速地在各大高校的课堂上普及开来,似乎大有不用多媒体就不会讲课之趋势。但在几年的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变听课为看课件,如果放映速度太快,就变成了“拉洋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足等,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但也不是说不可以用,多媒体只是教学的工具,要学会利用工具,而不能被工具所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黑板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讲授以粉笔板书为主,这样学生的思维是在跟着教师板书的过程进行运转的,有利于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一些板书不容易表述的图片图表等资料。这种方法既给了学生理解内容的反应时间,同时也给出了直观形象的图例,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量,这时的多媒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时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如在讲授“城市森林的功能”时,采用研讨法,首先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各种专业课程的内容及自己的理解,提出各自的见解,并对为什么会有这些功能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汇总提炼形成条理清晰的功能。通过这样的启发讨论,使学生既巩固了已知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课程有些内容涉及园林绿地规划,如“城市森林建设”一章中,居住区、工矿企业、城市道路等绿地的营建,在林学专业教师讲授时偏重于植物的选择,而对这些植物如何进行具体的配置则并不精通。城市森林除了具有生态功能,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因而请园林教研室的同仁就某一绿地的建设加以讲授,此处并不需要太多课时,重点是放在植物配置上,加深学生对于城市绿地建设的掌握。

3、改进考评方法。

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对于教学内容的考核要做到灵活多样。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采取综合评定的办法,由课堂考核和期末考核2个部分组成。课堂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课堂小测验(主要考察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汇报和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以课程论文形式考核,占60%。为防止抄袭,论文根据课程章节内容出题,每章选择1~3个题目,尽量做到人手一个。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无法靠“临阵磨枪式”学习方法获得高分,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的积累,更能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也相对更加公平公正。

4、加强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组织过程的质量,所以提高任课教师的水平非常重要。如可以通过参加短期的培训、观摩优秀教师讲课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城市林业发展的会议和论坛,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还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改革项目,以研究促进教学。这就要求单位必须建立良好的师资培训制度,教师自身要积极参加会议和申请项目,从上到下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师培养氛围。综上所述,当前城市林业课程改革必须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丰富的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学组织者的能力,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抓起,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城市林业方向的专业人才。

课程改革论文

1.1注重形式、忽视实质。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每当教师在提出一道讨论题之后,学生就按照之前分配好的小组立即讨论起来;表面上看上去,似乎每一位同学都在张嘴说话,看上去是那么的激烈、那么的热闹、那么的投入,但实质上,这样的讨论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成效。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讨论,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进行,也没有在小组内真正的互帮互忙,虽然有的小组在学习上有明确的分工,但是由于他们的不认真,在实际的讨论中,并没有充分的发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等作用。因而,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感受其学习的氛围,不能真正的收到成效。所以,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的意义。

1.2过分的急功利近、严重缺乏思考。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由于考虑到时间的问题,通常是刚提出问题就会让学生进行回答,根本没有给足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导致很多学生形成表面上的“脑筋急转弯”,或者是根据就不去思考,只是听着别人回答,还有一部分学生仅限于翻找书本上的答案。这种急功利近的表现,怎么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若是长期如此,只是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的学习心理。因而,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1.3合作教学不全面、偏重优生。

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优生就积极的发言,表现十分的主动;但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能是当做默默的“听众”。每当讨论完之后,优生争先恐后的发言,然而思维慢的、信心不足的学生就只能当观众。这样的合作教学促使优生更高傲的情绪,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就会逐渐产生消极情绪。怎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然而,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每位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之注重优生。

2提升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小组合作教学虽然是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但是其有效性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教学上,造成很多教师在实施了合作教学之后,因未见成效逐渐不再运用。但是作为一名合作的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因为合作学习的难以开展而因噎废食,因此,为了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全面的。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发展“血液”。因此,针对以上两问题,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在往后的小组合作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以便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2.1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

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之前,首先要对班里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爱好等情况进行大致的了解,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分组的时候要体现出公平性、公正性,促使每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当;然而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必须要是优差生成正比,实现优势互补性,这样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的开展互帮互忙、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等。

一般情况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设置一个小组长,既然是小组长,那么必须具备组织能力,能在合作中主持好成员开展交流、讨论等,并且还能及时的做好记录。小组长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定期的询问小主张该组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要教会小组长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将简单的问题留给不爱发言的学生,促使他们共同的提升。当每一次讨论完成之后,需要按照小组每个成员的顺序安排其上台代表本组发言汇报,这样促使每个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以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提升、共同体验学习的美感、成功的快感。

2.2教师要做好指导。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提升指导学生学习的技巧,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学习。例如在平常的学习中,更还如可倾听学生的问题、如何询问学生的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等,尤其是要注意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促使学生在表达中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的技巧。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该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个性的发展,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学会帮助他人、关心他人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要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如何将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到实处,使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及本质内涵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于掌握。这样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加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可以把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从而形成校园特色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

多年来流行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体育课内容陈旧而枯燥”“体育课上自主活动时间少缺乏激情”,还有缺少个性发展、统一僵化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等,与学生在社会上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充满激情色彩的体育形成极大的反差。()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练习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使学生的练习不再枯燥无味,组织一些小组协作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智慧和毅力去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品尝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

三、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学习,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育家第斯多德曾经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要一味地命令学生怎样去做,而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民主。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强调在教材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完全成为体育课的主人,这样不仅仅能调动他们去创新、去实践,还能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体育课的甘甜,使其终身受益,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师生共同融入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高效性。

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我认为体育教学是双向双边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复杂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学生们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只有师生融入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游戏,才会带动课堂气氛,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

五、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很多教师始终认为学生只是“学”的主体,而自己则是“教”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要主动接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善于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反思,大胆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社会适应和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利锋,阮利民。对体育创新教育课程方案的几点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2]陈海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一些探索[j]。考试周刊,2009(29)。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第一中学)。

相关范文推荐
  • 12-18 西安游学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8篇)
    心得体会的文字记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回顾过去并为将来做出规划。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共同进步。第一段:介绍西安作为一个历
  • 12-18 论文项目书(专业16篇)
    范文是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总结而产生的一种示范性文本。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新时期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
  • 12-18 厨师学徒心得(优质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和梳理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类似的情况。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或许可以为你提供一些灵感和写作的启发。
  • 12-18 大学第四天军训心得(模板14篇)
    我们积极参与军训,写下军训心得,是对努力和奋斗的最好见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军训心得,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军训,是一种考验、磨练、成熟性的活
  • 12-18 青年志愿者总结加心得体会(优质19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某一经历或活动的思考和总结,从中获取到的宝贵经验和领悟。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我觉得写一篇心得体会对于个人成长和进步
  • 12-18 小学先进班主任事迹材料(通用16篇)
    事迹材料的编写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深入的研究,确保所呈现的内容真实可信。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材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奋斗经历和成就。xx是大泉东校的一名普通
  • 12-18 实习心得体会感悟(优秀19篇)
    实习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实习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提炼的过程。下面是一些值得分享的实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写作的你。通过电路实习,让我们对手工焊加深了
  • 12-18 参观舰艇心得体会总结(汇总15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概括性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好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些范文的
  • 12-18 领导汇报工作材料大全(19篇)
    通过工作汇报,我们可以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和成果,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在这些工作汇报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工作的分析和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12-18 防冻防雪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实用22篇)
    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取决于预案的及时修订和多次演练,以确保各环节的衔接和配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应急预案的写作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为确保全园师生的生命财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