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文(优秀5篇)

2023年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文(优秀5篇)

时间:2023-10-14 21:22:26 作者:BW笔侠 2023年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文(优秀5篇)

诚信是一个人的品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信用程度和道德水平。诚信在政治领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防范和惩治腐败行为?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于诚信的深层次思考。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文篇一

十七届三中全会以为,国家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一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在城镇化发展格局中,小城镇是联结农村、迈向城市的支撑点,加强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是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整合自然及社会资源,促进产业转型、人口转移,实现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践反复证明,单靠发展大中城市将使城市和农村的两级格局越拉越大,无法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而要泛泛地在农村搞城市化也是不现实的,这必然要求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找到一个联结点,既能缓冲大中城市的人口、就业、人居等各方面压力,又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落脚点和归宿地,而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没有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将难以实现。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以往的发展模式,农业与工业联系不紧,加工企业与基地建设脱离。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使一些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积聚到小城镇,促进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就近、就地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佳结合,形成企业建在小城镇、基地建在农村的新的产业格局,将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牧业产业化企业有市场、有基地,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朝着农村工业化道路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在以往,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房价贵;道路承载能力有限、交通拥堵;就业岗位紧张、就业难;农民工社会保障欠缺、生活条件差等等。而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就地安置。与此同时,小城镇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供可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全面提升农村生活质量。

衡量农村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生活条件、幸福指数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资源,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找到载体,使农村人口享有城市化发展成果。这对于提升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索

一直以来,六户镇作为全县北部中心,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六户镇被确定为全盟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后,全镇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大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从六户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实际着眼,对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行思索。

(一)要合理确定建设重点。

要按照大中城市、二级城市、城关镇、重点镇的四级网络格局,结合区域布局、产业布局、人口规模、交通位置等要素,合理确定一批重点镇作为小城镇建设重点。以六户镇为例,六户镇被确定为全盟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有着比较优势。一是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比较而言,六户镇是突泉县除城关镇以外的最大集镇,人口规模相当于普通自然屯8至10倍。从人口结构来看,除农业人口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第三产业的外来人口,并且呈流入性增长趋势。二是具有一定的承载带动能力。六户镇政府所在地作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政府机关外,医院、学校、农村信用社、邮政、电信等事业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服务功能,拥有一定的承载带动能力。三是六户镇为突泉县北部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必须品的集散地。六户镇个体工商企业为本地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物资流通,为农畜产品提供销售中介服务,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四是六户镇已成为当地交通运输和对外联系的枢纽。六户镇位于县城和乌兰浩特的中间地带,并且距离适中,加之突宝公路、永巴公路在六户镇交汇,这一地缘优势使六户镇成为商贸物流的中转站。

(二)要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找准发展定位对于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要发挥小城镇区别于大中城市的特有优势,建设既有乡村气息,又能提供城市功能的宜居型城镇。打特色牌,走创新路。同时,加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以优美的乡村风光、浓厚的人文气息、完善的公共服务及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创业者流连忘返,使游览者心情愉悦。结合六户镇发展实际,六户镇的发展定位是:力争通过五至十年时间的努力,把六户镇建设成为集工业、商贸物流业、服务业及人居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中心城镇。指导思想是:坚持城镇带动、产业拉动、项目推动的原则,收缩第一产业,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劳务转移输出,不断扩张城镇居民、转移富余农民、富裕在家农民、和谐一方人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体解释为:围绕“扩张城镇居民”,加强城镇基础建设,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围绕“转移富余农民”,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围绕“富裕在家农民”,做大农畜产品基地,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围绕“和谐一方人民”,抓好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

(三)要精心谋划整体布局。

高吸纳承载能力,通过社会事业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以六户镇为例:在全镇整体布局方面,六户镇将以政府所在地建设为支点,将镇区规划为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休闲区等几大区域,按照规划摆布产业,由产业发展来带动区域布局的形成,把镇区打造成为乡村工业、商贸、居住集聚点;以突宝、永巴公路为轴线,利用交通优势发展沿路经济,引进和发展商贸物流、粮食收储等产业,打造沿路交通经济带;以中心村屯为支撑,以养殖小区、设施农业小区、脱水蔬菜加工等中小企业为载体,打造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要完善镇区基本功能。

完善的镇区功能、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商贸流通就像一个城镇的名片,对于加快城镇化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分步骤、有侧重,有条不紊地加以实施。六户镇镇区将以现有东西两条商业街为框架,依托建成区改造,建设农贸交易市场、生资日杂交易市场、食品蔬菜批发市场等几大专业市场,开辟南北两条联结通道,形成两纵两横、专业市场与街道门市相结合的网状商贸交易区域,把镇区中部、南部、西部打造成为精品商贸区;依托蛟流河水资源及镇区东南储备土地资源,引进中小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制造业龙头企业,把镇区东南部打造成为沿河加工业区;依托永巴、突宝公路,建设集货物仓储、车辆给养、能源配送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形商贸物流园,把突宝、永巴两条公路联结区域打造成为商贸物流区;依托六户北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展绿化美化,并进行商贸住宅楼开发和标准农家院建设工程,把镇区北部沿山部分打造成为精品住宅区。

(五)要建立牢固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引擎”。只有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才能促进人口流动、企业兴旺、环境改善,才能不会让小城镇建设成为无源之水。六户镇在产业发展方面,将以禽类养殖、设施农业、脱水蔬菜三大产业为主导,以红干椒、中草药、肉鸡肉羊、奶牛、生猪五大种养基地建设为依托,把龙头建在镇区,把基地建在农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同时,致力于收缩第一产业战线,减少和转移农民,做强做精第一产业。以镇区为支点,依托招商引资和现有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建筑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制造业,扩张第二产业规模。以吸呐人口、增加就业和优化环境为目标,繁荣发展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产业。

三、几点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但从发展实际来看,还存在很多困难,有些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是乡镇政府自身所无法克服的,亟待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一)在政策上给予小城镇建设倾斜。

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建国以后,国家的发展重点在城市,相关政策大幅度向城市倾斜。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总方针,相关政策又极大幅度地向农村倾斜,致使小城镇建设处于政策辐射的“真空地带”。当前,加快小城镇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出台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政策,从政策上扶持小城镇发展。

(二)在项目上给予小城镇建设倾斜。

目前,本地区发展项目以涉农项目居多,涉农项目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的项目居多。而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项目、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的社会事业项目缺乏,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项目倾斜力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项目支撑。

(三)在资金上给予小城镇建设倾斜。

从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来看,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而乡镇人民政府始终处于“保吃饭、保运转”的赤贫状态,并且运转资金的主要来源依靠国家转移支付。在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上,乡镇政府只能靠压缩正常工作运转开支来实现,小城镇建设资金十分紧张,建设举步维艰。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文篇二

规划是城乡发展的凭据,土地是经济建设的基石。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因而土地管理在城乡规划中举足轻重。城建部门与土地部门在考虑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需要通力合作,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合作精神,协调配合,共同为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然而事实上,很多地方在这两方面并不能协调进行,因而产生了很多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土地资源作为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近几年来城市建设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被日益提高到国家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过程当中。城市的建设工作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基础支持,因此只有加强土地管理水平才能不断促进城乡建设发展的有效进行有效的土地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城乡建设取得更加优质的土地资源。不断推动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为人们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这项工作的进行,对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2.1缺乏有效城乡规划体制

城乡规划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过程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土地的使用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同时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解决城乡规划建设问题都有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有着比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根据目前各部门反映和研究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当中缺乏一份的系统性和科学的规划性。在城乡建设部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许多开发者对如何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仍然缺乏比较客观的,公正的认识,从而使得城乡规划建设局缺少理论基础的支持,导致了大量的国土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

2.2土地管理水平低下

城乡规划建设及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土地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情况只有合理的使用土地管理工作才能使城乡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管理作为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设计各个方面的问题非常多,因此也需要加强各个方面的实际联系。但是,我国仔,当前土地规划管理过程当中工作水平较低,实际的人员组成较为松散,从而使得城乡规划的实际建设过程当中缺乏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持。

2.3城乡规划缺乏稳定性

在实际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当中,部分开发商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的稳定性近灵活性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发生在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当中,政府制定了一定的规划管理目标,但不逢开发利用没有很好的理解到政府的实际意图。造成一定的社会资源浪费,最终导致土地资源没有被合理使用。

3对建设土地管理改善措施的建议

3.1对土地规划管理建立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在进行土地规划管理的过程当中,各个地方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一定的法律或者相关的法规进行约束性的制定,所制定的法律条文要根据城市的整体发展及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是没块土地的利用,尽量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需要明确土地的使用责任人和相关的法人代表公开透明,土地的使用及支配途径,从而使得城市的每个居民都能够参与到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当中来,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及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集体的力量。

3.2完善土地利用合理度的评价机制

土地再批准利用的过程当中负责人一定要对土地的利用价值和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和了解。需要重点关注土地的使用是否危害,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建筑或者对周围的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个评估过程当中一定要科学准确,而且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对于土地的使用及回收利用进行科学的考评和规划。从而使的土地使用空间得到更好的科学的规划和开发。

3.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规范

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平常的规划管理过程当中,需要加强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于商业用地和居民居住用地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当中,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的经济条件以及发展的具体需求,尽最大可能减少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同时还要兼顾经济的发展。

3.4城市绿化建设不能少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源的不断消耗,土地的污染逐步加深,所以在以后的实际规划过程当中必须要平衡环境的各方面影响因素。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土地管理的统筹性原则,主要是配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从而使得城乡发展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所以在以后城乡发展规划的同时,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在城乡规划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条件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国家整体的战略部署,做到因地制宜的规划工作,同事要协调城建和土地规划部门个方面的工作。对于规划的长久性和明确性,要定进行一定的科学预测。同事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确定一个长久的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城乡建设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汪宗彦.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1:10.[2]于雪.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居业,2016,08:128+130.[3]苏国建.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的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23:110.[4]沈培.关于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48:89-90.[5]云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文篇三

百年商埠构建现代城乡发展新格局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刘生

(中共淄博市周村区委党校,山东淄博255300)

摘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本调研报告立足周村区近年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从总体规划、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都市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能给其他各地城乡一体化工作带来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论文范文)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成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已初步形成。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动力和支撑。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各自为战布局产业的做法,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全局,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突破瓶颈制约,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新的发展空间。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农村,几年来,周村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注重从农民最急需、受益面最广、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人手,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配置,收到了明显成效。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周村区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助贫困户倾斜。近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达4.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周村区通过深入实施“服务为农、产业兴农、项目强农”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协调、镇镇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二是按照“同源同网同质”的原则,建立城乡供水体制。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农用设施体系。公共服务方面,一是着力推动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卫生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全区90处中心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全部完成规范化升级改造。三是着力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区所有镇、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50%以上的村居都建起了文化大院或文化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不忘农本――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加快发展都市农业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近几年来,周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实现都市农业新突破”的要求,突出“山、水、园、林”特色,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步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规划,着力搭建都市农业发展平台。周村区充分发挥毗邻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突出“山、水、园、林”特色,注重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相结合,制定完善了周村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意见和规划,把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人点,确立到20基本完成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着力发展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景观带、凤凰山休闲观光区等大重点区域,作为发展平台。并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发展保障。

都市农业初见成效。积极打造“生态、休闲”都市农业品牌,重点抓好了张周路苗木花卉基地和风凰山、葫芦山生态休闲农业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第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确立了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近几年,周村区以都市文化为主线,重点规划了凤凰山、葫芦山,孝妇河生态观光带、张周路花卉苗木产业带等为重点的城郊乡生态观光农业区。预计到,就能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效益突出、城乡互融的休闲产业格局,达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实现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不忘农本,立足各自资源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让农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炜,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机制分析[d].西北大学,.

[2]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文篇四

百年商埠构建现代城乡发展新格局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刘生

(中共淄博市周村区委党校,山东淄博255300)

摘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本调研报告立足周村区近年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从总体规划、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都市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能给其他各地城乡一体化工作带来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论文范文)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成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已初步形成。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动力和支撑。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各自为战布局产业的做法,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全局,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突破瓶颈制约,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新的发展空间。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农村,几年来,周村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注重从农民最急需、受益面最广、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人手,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配置,收到了明显成效。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周村区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助贫困户倾斜。近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达4.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周村区通过深入实施“服务为农、产业兴农、项目强农”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协调、镇镇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二是按照“同源同网同质”的原则,建立城乡供水体制。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农用设施体系。公共服务方面,一是着力推动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卫生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全区90处中心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全部完成规范化升级改造。三是着力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区所有镇、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50%以上的村居都建起了文化大院或文化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不忘农本――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加快发展都市农业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近几年来,周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实现都市农业新突破”的要求,突出“山、水、园、林”特色,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步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规划,着力搭建都市农业发展平台。周村区充分发挥毗邻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突出“山、水、园、林”特色,注重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相结合,制定完善了周村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意见和规划,把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人点,确立到20基本完成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着力发展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景观带、凤凰山休闲观光区等大重点区域,作为发展平台。并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发展保障。

都市农业初见成效。积极打造“生态、休闲”都市农业品牌,重点抓好了张周路苗木花卉基地和风凰山、葫芦山生态休闲农业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第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确立了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近几年,周村区以都市文化为主线,重点规划了凤凰山、葫芦山,孝妇河生态观光带、张周路花卉苗木产业带等为重点的城郊乡生态观光农业区。预计到,就能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效益突出、城乡互融的休闲产业格局,达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实现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不忘农本,立足各自资源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让农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炜,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机制分析[d].西北大学,2007.

[2]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文篇五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而且,随着发展的需求,规划系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业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即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见表1)可以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聚落。而城市(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题进行探索,希同仁位给以斧正。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助性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一)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三)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

(四)城乡结合部不是城市部分与乡村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空间范围。

(五)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乡结合部既然是一种空间范围,相应也便有了各种物质载体,也有一些诸如文化等领域的精神载体。因此,同样需要用系统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七)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它与其它各类规划应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应纳入规划法律体系之中。

三、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的总结 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甘南县、延寿县、五常市等地参编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过程中,即感受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矛盾无法用城镇体系规划或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来解决。

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的,而没有以“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诸如: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便 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应用。本文仅就城乡一体化规划前述的内容根据长期实践的认识加以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正确发展能有所遵循与指导。

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二)基础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变种,因此,区域规划理论的某些原理与方法便 是它所应遵循的。

(三)方法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因此,系统学理论必须引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是唯一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的协调性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五)相关性理论:由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农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交叉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公务员之家 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二)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参考文献:

1、《经济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3、《城市规划》1997年第4期

4、《城市规划管理概况》刘鲲

5、《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农村中心规划指南》联合国1979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