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纳税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5篇)

纳税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23:21:15 作者:紫衣梦 纳税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纳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纳税。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交流,初步了解税收知识,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达成更好的分享。

2.通过计算引入,沟通与分数应用题的联系,掌握百分数应用题在税收上的应用。

3.在与生活结合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考,锻炼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税率的意义、税款的`计算。

课堂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税收及纳税方面的资料,备上课使用。

纳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利率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而言远一点,再加上学生没有纳税的经历,而且银行存款的经历也不多,因此相对而言,要更生活化的内容学生们才好掌握。

在求利率这里,我觉得并不是让孩子们记一下公式,然后套用公式,这样死板的教学学生绝对不能解决灵活的问题。因为利率有年利率还有月利率,有的时候有多个利率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意思进行合理选择,因此时间与利率的对应很重要,教学中我就把重点放在了这里。

让孩子们认识了什么是利率之后,我进行了模拟存款,由3个学生进行表演,都是存200元,分别存定期1年,定期2年,定期3年,然后让孩子们求利息。在求出来之后,让孩子们观察,怎么样利息会多拿一点,孩子们说时间要长、本金要多点。对于时间要长点我进行了追问,为什么?学生们马上发现时间越长,利率就越高,定期3年的利率一定比定期1年的要高,而且要与时间相乘,时间越长,得数越大。得出了求利息的方法。

总之,本节课学生真正学到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课堂效率较高。

纳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九课时《纳税问题》的内容。纳税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主要内容是通过纳税的意义、常见税种和应纳税额等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税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使学生掌握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是本节课教学重要的现实作用。

《纳税》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我进行了教后反思: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首先,我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教学主题:纳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自觉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帮助学生理解纳税的意义和作用。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做为公民纳税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明白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学生自学,突破重难点。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自主学习中,利用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如何自学及自学的内容。通过自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纳税的种类,应纳税额及税率的概念,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后,学生知道了如何计算应纳税额。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3)突出学生在堂课上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几家饭店的月营业额,设计了让学生算一算饭店的月纳税额,月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月纳税总额等几个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化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4)分层次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将巩固练习设计练习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基础练习,都是求营业税

并说明:通常税率都是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不同行业税率是不一样的,税率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二个层次,对比练习

将奖金问题和购车问题放在一起教学的,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求实际获得奖金数是用奖金数减去个人所得税,而求购车一共要花的钱是用买车的钱加上车辆购置税。

第三个层次,拓展练习

使学生明确单位“1”的重要性,并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纳税的有关知识,并且在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对数学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纳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今天教学了《纳税问题》,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纳税的知识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而且纳税这部分内容也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练习二的第四题,对于这样的生活化、应用化很典型的习题,我想我们教学时要把握住两点展开教学:

这样的习题信息多、语言丰富,要训练学生学会两种审题方法(分层分析法和关键词句分析法),前者就是把较长的一段话分断为几个层次,逐句去分析理解弄清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探寻方法;后者就是找出题中的关键语句,以它为中心展开思路的寻求。——这一题,我认为抓住关键词“超过……部分”理解很有效。“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不同的超过标准”……让学生充分去理解这些“超过”的意思,弄明白了再进行计算。

这一题我认为没必要进行尝试计算,前面我说过,这是一个生活化、应用化非常强的习题,它的算法是约定束成的,我认为应先探索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后,再让学生应用计算,减少了练习的盲目性和对正确方法接受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正确算法的根深蒂固。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告诉学生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的。还告诉学生吃kfc的时候也可以索要发票等等,学生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教授利息时学生的表现。

纳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9、100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达等过程,让学生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利息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税后利息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在平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家中积余下来,暂时用不着的钱存到银行里去,这是为什么吗?

二、联系实际、感悟新知。

1、那么有关储蓄方面的知识,你还了解多少?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知道的信息?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小结: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教学例6

(1)、出示20xx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表。(书本p99页)

存期年利率(%)

三个月3.33

半年3.78

一年4.14

二年4.68

三年5.40

(2)、出示例6。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列式求利息吗?(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3)、试一试

张奶奶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为什么?(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教师强调: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5%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4)小结: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这里的5%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妈妈想把小东的压岁钱存入银行,我们一起帮她算算到期时,要缴多少元利息税,一共可以取回多少钱吧!(书本p103第九题)

2、爸爸妈妈给贝贝存了2万元教育存款,存期为三年,年利率为5.40%,到期一次支取,支取时凭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可以免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1)贝贝到期可以拿到多少钱?

(2)如果是普通三年期存款,应缴纳利息税多少元?

四、全课总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