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2023年诗歌教学教案设计(模板8篇)

2023年诗歌教学教案设计(模板8篇)

时间:2023-10-15 16:40:17 作者:书香墨 2023年诗歌教学教案设计(模板8篇)

编写安全教案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人员特点、环境条件、危险性评估等,确保其科学有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三年级教案示范,供大家参考学习。

诗歌教学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更加深入的了解李白,了解中国的诗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

(荷塘、枫林、梅花、慈母缝衣、农民耕田、草地、柳树、小荷尖尖)

二、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李白头像特写]

李白的诗人人喜爱。不管老人还是孩子,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随口吟诵几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多么豪迈的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多么神奇的想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多么真挚的友情。“天生我才必有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自信的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是忧伤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身正气,不畏权势的李白。诗人贺之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说他是从天上下凡来到人间的仙人。唐朝另一伟大诗人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的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古人讲“知其人,读其书,识其事”,意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诗,了解他所经历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去诵李白诗歌,品太白神韵。(板书课题)

三、走近李白

1、你了解李白吗?谁来说说你了解的李白?

2、李白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心中的自然流露。板书:李白是仙

我们来看看李白的好友杜甫是怎样评价李白的。出示:饮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饮中八仙歌》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酒仙的形象。

四、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范读

释义: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气势,叫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啊!

2、指名朗诵,听了你的朗诵就感觉那三千尺的瀑布迎面而来

3、你们知道香炉是什么吗?

我们游览了很多大山,看到的都是白烟,为什么这里是紫烟呢?

这样的景色,这样的云烟只有在哪里才能看得到啊?

师板书:宛如仙境

5、读读诗的三、四行,看看有什么地方最值得你欣赏?

据资料记载,庐山瀑布不过百米,但李白却说有三千尺,这是怎样的的夸张呢?()你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特别、极其、极度)

总结:那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看诗仙的诗有什么特点呢?齐读板书。这就是诗仙的诗与普通人的诗的不同之处。

诗歌教学教案设计篇二

【导语】本站的会员“蔓蜻分”为你整理了“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借助注释自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4、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组织

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是来自勒流中心小学的曾老师。既然我们大家不熟悉,那我们就先来学学古人,以诗会友吧!我给大家带来的诗是李白写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现在轮到同学们读出你送给大家的诗。学生背诗。现在,我们再来学学现代的歌星,以歌会友。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会唱的可以一起唱。

教学过程

一、歌声激情,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2、提问并结合板书:刚才听到歌声,你想到什么?(母亲、母亲对我的关怀、母亲对我的爱。师:有母亲,我们就能获得母爱结合板书:母爱)

二、揭示课题,点明学习要点。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游子吟》,看看诗人孟郊又是通过什么来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的,又是怎样赞美母爱的。

三、释题:游子吟(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四、学生朗读全诗、正音、指导朗读。

五、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诗的意思。

六、学生汇报、老师订正。

七、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描述诗句体现母爱的感人的情景。

1、导:同学们都大致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从你们的理解当中,能不能知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什么情景呢?母亲为即将出门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

2、(出示图画)导:诗人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情景描绘出来。

八、小结、板书: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描写母亲缝制衣服这一细节表现了母爱,特别是衣服上那密密的针脚,更倾注了母亲浓浓的爱。)

九、理解诗歌末两句,体会诗人对母爱的赞颂。

1、导入:看着年迈的母亲在灯下缝制衣服的情景,沐浴着母亲浓浓的爱,诗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底话。

2、感情齐读末两句。

3、分析:这两句心底话是诗人对伟大母亲、浓浓母爱的赞颂。

寸草心小草的心意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游子的爱心慈母的恩情。(小草报答不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儿子的爱心报答不了母亲深重的恩情)

4、学生口头说末两句诗的意思。

十、感情诵读全诗,导:《游子吟》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儿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

十一、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拓展说话、编写诗句练习。导: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情感,看不到,摸不着。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原来母爱就存在于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细节当中。问:你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小事)当中感受到母爱吗?学生说事例(生活细节)

小结、指导编诗:母爱真是无处不在,母爱真是无微不至,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现在,我们又来以诗会友,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我们对母爱的体会。

出示诗节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儿子衣服密密的针脚。请同学们仿照编写,编好了,以小组为单位连着读,让彼此感受。

3、学生汇报读诗。

十二、结束语。

请我们用心地体会母爱,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报答伟大母亲的爱吧!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精选5首)

古代诗歌

诗歌教学教案设计篇三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理解表达技巧

cai课件

讲练结合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答: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

(八)、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诗歌教学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景色生机勃勃

登山观海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想象)月博大胸襟

星汉

封志莉

[《观沧海》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诗歌教学教案设计篇六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学习《清平乐.》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背景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作业:

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任选一诗写一段话。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注重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重点内容反复朗读,读中感悟。

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情感。

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学生讲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读辛弃疾的《清平乐.》就要让学生了解辛弃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从而为学习文本做好准备。

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是开放性学习,本课运用请同学上台表演、连环画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不仅是为了增加学习兴趣,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诗歌教学教案设计篇七

学生的准备要充分。对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时

一、导入:

二、我们先来进行古诗词知识竞赛

下面宣读本次竞赛的规则,请各组选手仔细听好:

本次竞赛的规则是:(生读)

a:本次竞赛共有四关,第一关名句荟萃,为必答题;第二关诗情画意,为抢答题;第三关妙语生花,为抢答题;第四关诗海pk,为必答题。

b:请每组选出一名记分员,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不扣分。

c:本次竞赛将决出冠军组,亚军组,季军组。各组要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宣读完毕。

四关过后,看看谁是冠军组。

现在,我宣布古诗词知识竞赛正式开始

第一关:名句荟萃(必答题)

要求是:每组发一张题签,10道题,每题十分,五分钟答完。答完后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请组长领取题签。

请第一组代表答题。大家仔细听,如果他答不上,你可以抢答,每答对一题加十分,机会多多,可要认真听呀。

第二关:诗情画意(抢答题)

每幅画中都有一首诗,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图画

(四幅图,分别为咏物诗、抒情诗、边塞诗、送别诗)

拓展:这四幅图分别代表了咏物诗、抒情诗、边塞诗、送别诗,四种不同题材的诗歌流派,从内容上分,除了这四种,你还知道哪些?举个例子。

第三关:妙语生花(抢答题)

第四关:诗海pk(必答题)

三、举办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准备好要朗诵的诗。选出汇报人员

(1)纸船——冰心(2)乡愁(3)天上的街市

(4)西风颂——雪莱(5)风流歌——纪宇(6)感谢——汪国真

2、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3、主题:“金秋情”诗歌朗诵会主持人:隋宁张启迪

四、欣赏自己创作的诗歌

1、学生进行展示,形式可多样,

必须是自己写的,可诵读,也可给一幅画、一张照片提诗;可以简单地用两三句话谈谈自己的创作经过,体会,经验,方法等。

同学们,在你们如歌的金色年华里,加入一些诗来点缀吧!它会教我们如何去面对万物,如何去品味自然,如何去在对待人生,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今生今世,走遍天涯,让我们与诗为旅,与诗同行。

附试题

第一关

a组、补充诗句:

1.少壮不努力,________。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

3.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

4.红酥手,黄滕酒,________。

5.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

6.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

7.________,天涯共此时。

8.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

9、人间四月芳菲尽,________。

10、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b组:补充诗句

1、日暮苍山远,________。

2、秋到边城角声哀,________。

3、一年好景君须记,________。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________。

5、朝辞白帝彩云间,________。

6、碧玉妆成一树高,________。

7、________,后不见来者。

8、________,悠然见南山。

9、________,孤帆一片日边来。

10、千里黄云白日曛,________。

c组:补充诗句1、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

2、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

4、流水落花春去,________。

5、________,燕山月似钩。

6、________,一览众山小。

7、迟日江山丽,________。

8、孤舟蓑笠翁,________。

9、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

10、留连戏蝶时时舞,________。

d组:补充诗句

1、车如流水马如龙,________。

2、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3、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4、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5、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

6、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

7、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

8、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

9、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

10、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四关综合知识

a组:选择题,填序号

a:乘、搭b:同“座”c:因为

a:《诗经》b:《五经》c:《楚辞》

a:杜甫b:李白c:王维

a:高适b:岑参c:王昌龄d:李商隐

a:《游园不值》b:《春望》c:《春夜喜雨》

a:王勃b:李白c:白居易

a:王维b:王之涣c:王勃

b组:选择题,填序号

a:王勃b:杨炯c:卢照邻d:骆宾王e:韩愈

a:李白b:杜牧c:杜甫d:李商隐

a:张养浩b:马致远c:元好问

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b:王昌龄《出塞》c:杜牧《江南春》

诗歌教学教案设计篇八

1.通过阅读,感受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通过收集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诗歌等多种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通过朗诵、创作、收集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同学们,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用妙笔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叩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轻叩诗歌的大门。(板书课题)

1.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朗读并学习了很多诗歌,你觉得什么是诗歌?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2.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1.请各组把课前编好的诗集,带到前面展示。

2.各组组长分别介绍。

(1)诗集的名字、封面、目录。(2)编排内容:收集的'诗、写的诗、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3)编排形式:给诗歌分类、配插图。

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希望同学们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情感。

1.课内的诗歌。

(1)回顾《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短诗三首》感受冰心对往事的怀恋,对母爱和大海的赞颂;《绿》想象艾青眼中春意盎然的绿色;《白桦》体会叶赛宁对白桦的喜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与戴望舒一起在雨后漫步。)

(2)小组交流,读出诗歌的韵味。

温馨提示: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

(3)小组展示并评比。

2.收集的诗歌。

(1)大家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请在组内朗读。(先背或读出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再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小组讨论选择哪几首诗歌朗诵,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能使本组的朗诵更精彩。

(3)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它。(可以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创作的诗歌。

刚才朗诵的都是别人的诗歌,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自己也创作了诗歌。现在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刻,请把你自己创作的诗歌充满感情地诵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自己的诗歌。

小结:诗歌就在我们身边,诗歌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听了大家的原创诗歌,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班会有人成为诗人,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

1.通过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轻叩诗歌大门,你有什么收获呢?(我们在学习中获得了关于诗歌的知识,知道了理解、欣赏诗歌的方法,还学习了一些写诗的方法。)

2.我们在诗的海中徜徉,我们在诗的海边拾贝,这让我们收获满满,也叩响了诗歌的大门。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让我们以这次综合性学习为起点,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1.继续收集诗歌,并读给家长听。

2.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创作一首小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