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2023年扶贫攻坚会议讲话材料(通用5篇)

2023年扶贫攻坚会议讲话材料(通用5篇)

时间:2023-09-30 08:04:32 作者:紫薇儿 2023年扶贫攻坚会议讲话材料(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扶贫攻坚会议讲话材料篇一

扶贫开发领导讲话(一):

麟游县地处关中西部宝鸡市东北部,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总面积1704平方公里,辖7镇、100个行政村、4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7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3万人,1993年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20xx年“两项制度”衔接中,全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2.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8.4%。

五”末全省72位跃升至20xx年的33位,、20xx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争先进位先进县。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省级绿化模范县、省级安全县、省级信访工作三无县、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级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今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一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会精神,强力推进六大建设,着力抓好十件实事,攻坚克难,聚力实干,预计1—9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7亿元,同比增长8.2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482万元,同比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464元,同比增长25.4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350元,同比增长35.2%。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以扶贫项目建设为重点,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全县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36个,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67个;搬迁贫困人口1060户4875人,建房4782间9.56万平方米,建成整体搬迁点38处;共投放小额到户贷款6200万元,企业贷款2750万元,启动实施互助资金项目村15个;培训贫困户劳动力4.4万人(次),其中“雨露计划”技能培训1593人;社会扶贫总投资达862.5万元,办实事762件。全面完成了扶贫开发五年规划目标任务,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37万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五年间,相继打造出的“中烟新村”整村推进示范点,良舍村移民搬迁及设施蔬菜示范点,紫石崖村畜牧产业及互助资金示范点,木龙盘村整村推进及整体移民示范点均已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示范工程。

一、20xx—20xx年扶贫重点村项目建设情况

3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我们按照各村扶贫开发规划,先后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村12个,其中11个村已完成建设任务,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产业开发项目120个,三年实际完成177个,完成投资8758.9万元,占计划任务的136.8%,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80.1万元(含移民搬迁等专项资金),信贷扶贫资金537.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765.2万元(含劳动力折合),其他资金3878.8万元(主要为部门捆绑及社会帮扶资金)。三年共拓宽改造村组道路59条75.1公里,砂石硬化44条56.1公里,水泥硬化13条7.4公里,绿化23条20.9公里,新建和修便民桥11座;新建和修复人饮工程5处,打浅井114眼;改造农电线路19.5公里;整理土地8544亩,复垦旧庄基68亩;安装电视“村村通”设备881套;新建和维修村部52间1040平方米、村卫生室40间800平方米,硬化广场4282平方米;扶贫搬迁156户684人、生态搬迁134户554人、灾后重建164户647人、危房改造127户511人、安居工程26户106人;贫困户粉刷房屋449户、建卫生厕所678座、建户用沼气202户。三年来,重点村累计种植烤烟13200亩、地膜玉米6420亩、干杂果建园8455亩,举办实用技术培训122期、培训贫困户劳动力12100人次,劳务输出8705人次。20xx年底,羊存栏5890只,牛存栏3120头。12个重点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94户3171人;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635公斤,比建设前净增295公斤;20xx年11个建设期满的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大幅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卞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36元,年增长58.5%,增长最慢的丰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02元,年增长33.8%,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重点村建设项目达到了省验标准,实现了预期目标。

二、20xx年—20xx年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情况

坚持把扶贫移民搬迁项目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抓,把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列入乡镇和主管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落实责任,逐级下达任务,坚持移民搬迁项目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搬迁、与灾后重建、与危房改造相结合,严格审查搬迁对象,按照搬迁户向中心镇、中心村、公路沿线集聚的要求,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建房的方式,坚持设计标准,精心组织实施,严格坚持建房标准,逐户进行验收,严格执行建房补助政策,逐户足额兑付建房补助资金,全面完成了建房任务,达到了省验标准。20xx—20xx年,市上安排我县移民扶贫项目资金801.64万元,计划搬迁贫困户445户2047人,其中千村移民扶贫搬迁346户1593人,“1+5”移民扶贫99户454人。我县实际下达搬迁任务485户1120人,涉及8个乡镇39个行政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省市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全县各有关部门、乡镇及搬迁户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占市上下达搬迁计划的100%,共搬迁贫困户445户2047人,建成砖木砖混结构房屋1945间3.89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9平方米,共建成整体搬迁点8处,搬迁点大门、围墙全部建成到位,村碑、户牌落实到位,档案资料健全到位。5个千村移民扶贫搬迁项目村共捆绑部门资金420万元,新建村部7间,卫生室3间,硬化道路10条3.7公里,硬化村部院落860平方米。分别按照新标准和“1+5”政策直接兑付到户,共兑付建房补助资金734.84万元。已有425个搬迁户入住新居,入住率达87.6%。通过扶贫移民搬迁项目的实施,破解了搬迁户行路难、用水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难题,使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存环境极大改观,发展空间明显拓宽,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也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温暖,对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三、今年1—9月份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了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规划,精心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发展态势良好。主要抓了六方面工作:

140.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3.1万元,占计划的万元的107.7%,为全年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全面启动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全县新启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3个,9月底,已实施项目28个,完成投资524.1万元,占计划的104.8%。拓宽改造道路1条7.1公里,水泥硬化村庄街道12条1.7公里,绿化村组道路11条7.8公里,新建便民桥1座;完成土地整理200亩、自来水入户63户,修复节水灌溉工程1处,新增灌溉面积500亩;改造高低压线路3条4.45公里;建户用沼气87户、垃圾台5座,新建密集式烤房10座、育苗大棚15座;种植烤烟500亩,蔬菜2000亩,干杂果建园1810亩,发展养牛大户18户。研究制定了《贫困户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目前正在审定之中。

3、积极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全县计划投资1500万元,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150户800人。至9月底,已有181户835人新建住房760间1.5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629万元,占计划的108.6%。安排“三无户”安全建房计划75户,目前已有56户建起住房。第二批50户“三无户”安全住房项目正在组织群众积极实施,预计11月底前可全面完成建房任务。

4、大力开展产业扶贫项目。至9月底,全县续建的15个互助资金协会共吸纳会员1664户,入会率达到59.4%;协会资金总量达到367.3万元,发放借款1214笔409.59万元。今年新启动的3个村经过广泛宣传动员,吸收会员,收缴会费等,目前已全部召开了第一次会员大会且正常运作。第一批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计划1000万元,已于6月底全部投放完毕,占计划的100%。共扶持种植烤烟12300亩、地膜玉米18100亩、蔬菜5400亩,干杂果建园6800亩,新增羊3700只、牛1180头。第二批400万元的小额贷款指标和为2个龙头企业申报解决的3300万元项目贷款,目前正在投放之中。

5、深入开展科技扶贫项目。至9月底,全县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76期,培训贫困户劳动力8200人次;完成“雨露计划”技能培训244人。今春集中为105名学员兑付生活费15750元;近期,为全县60名贫困大学生兑付助学补助资金24万元,使贫困户子女圆了大学梦。

6、努力推动社会扶贫项目。至9月底,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单位投资71.6万元,为贫困村办实事18件,省安监局充分发挥牵头带动作用,今年已为常丰乡苏家村投资62.49万元,其中直接投资51.67万元,包扶力度大、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45个企村扶助企业已有11个派驻工作人员47人,至目前,有9个企业为低收入村投入资金23.9万元,办实事21件。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宝鸡凌云房地产公司、省电信十所、陕西宝光集团、宝鸡伟力达冶金机械有限公司、西北机器厂、宝鸡虹桥房地产公司、陕铜公司、九成宫水泥厂等包扶企业分别开展了各类扶助活动。100个县级部门和单位为包扶村投资32.92万元,办实事124件;全县社会扶贫总投资达128.42万元,办实事163件,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

四、几点建议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受群众欢迎。我县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50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村建设任务,今年省市仅安排3个村,以此速度5年时间难以完成规划目标。建议省市在今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的安排上对我县予以倾斜,每年至少为我县安排10个项目村,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2、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我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十分桔紧,实施扶贫开发项目难度大、成本高,投入扶贫开发工作的资金十分有限。建议加大对我县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

3、建议增加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工作经费。我县互助资金量小,占用费收入少,协会经费困难,人员报酬低。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适当增加协会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报酬,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室设备,确保协会工作正常运转,提升互助资金项目建设成效。

扶贫攻坚会议讲话材料篇二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有关精神,认真总结我市“十二五”以来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对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努力走出一条富有桂林特色、更加精准有效的扶贫开发新路子,不断开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刚才,全州县、市交通运输局、市林业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代表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扶贫开发的经验做法。琮沅市长全面总结了全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成绩和经验,具体安排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目标和任务,讲得很好、很全面,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凝聚合力,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对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开展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特别是从20xx年起,国务院规定每年的10月17日为“扶贫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彭清华书记、陈武主席在去年全区扶贫开发暨农民工工作会议上,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扶贫开发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准确把握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定位、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上来。

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20xx年以来,我市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各部门积极帮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活力,扶贫事业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63万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35万人,4年减少了2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xx年的16.3%下降到20xx年的9.2%。二是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不仅劳务输出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同时果、林、竹、蔬菜、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也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三是民计民生有效改善。广大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贫困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四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的2700元增加到20xx年的5530元,年均递增19%以上,其中龙胜、资源、灌阳3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开发面临着新挑战。一是扶贫标准更高。扶贫标准从20xx年的2300元提高到现在的2736元,幅度提高较大,贫困人口相对增加不少。按照新标准测算,我市贫困人口还有35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7%。二是扶贫任务更重。新时期扶贫开发除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要求外,又增加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内容,任务更为艰巨繁重。三是扶贫难度更大。通过多年扶贫开发,目前的贫困地区多是区位条件较差、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程度较深,减贫压力更大。四是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尽管我市贫困县和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很多,但由于贫困地区基数小,收入差距仍然逐年加大。目前,全市27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五是帮扶工作有待加强。个别单位对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认识深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工作力度不大;有的驻村工作队员没有按要求驻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做工作,帮扶效果还不理想。

扶贫开发事关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头号民生工程”。加快全市30多万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让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市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也是对各级干部宗旨意识和作风能力的最好检验。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扶贫开发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对桂林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具有全局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切实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要求,结合桂林实际,我市新阶段扶贫开发,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要把整村推进作为主攻方向。

整村推进的重点是做好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是提高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整合资源和机制创新。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攻方向就是要实现499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按照“村为单元、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工实施”的原则,确保规划到村、项目到村、扶贫资金到村、行业扶贫到村、领导联系到村、社会帮扶到村。一是规划要向贫困村覆盖。要抽调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规划指导组,指导贫困村编制整村推进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一户一项增收项目计划以及“六通、十二有”规划(通油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电话、通邮;有安全饮用水、有安居住房、有一项特色主导产业、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或增收产业、有扶贫互助社、有学前教育、有卫生室、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有卫生厕所、有体育健身和文化活动场地、有沼气、有农家超市和农资放心店),力求瞄准度高、操作性强、实际效果好。二是重心要向贫困村下沉。要抓住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口素质等重点,加大投入,综合开发,努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推动村级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增强贫困村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政策要向贫困村倾斜。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把涉农资金有效整合起来,集中投入整村推进项目,同时发挥好部门优势,实现集中支持、综合支持和连续支持贫困村脱贫致富。四是力量要向贫困村聚合。要严格执行“任务到单位、责任在领导、队员当代表、工作要达标”工作制度,市、县区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每人挂点1个扶贫村;市、县区所属单位和中区直有关单位,每个单位帮扶1个贫困村。要按照“321”干部包户机制(厅级干部结对帮扶3户,处级干部结对帮扶2户,科级及科以下干部结对帮扶1户),对全市在册贫困户实行分期分批结对帮扶。五是社会各界要向贫困村聚焦。要协调做好国有企业和驻桂部队定点帮扶工作,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形成强大攻坚合力,推动贫困村加快发展。

(二)要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点任务。

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始终是扶贫开发的主要着力点。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通行政村公路、通村屯道路建设,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要突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围绕“美丽桂林·生态乡村”活动,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等工作,统筹推进贫困村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强调的是,在扶贫开发中,一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切实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决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一时的发展。我市不少贫困村地处高寒深山区,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一定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结合生态村和旅游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苗木产业、生态旅游,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现实生产力。

(三)要把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作为核心环节。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造血”功能。要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资源优势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和支持扶贫对象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获得股份分红,并通过到产业基地就业等方式实现增收。通过技术推广、能人示范、企业引领,带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着力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我们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民增收。我市农村绿色、红色、古色“三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扶持、引导贫困地区兴办农家乐,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让更多贫困地区群众吃上旅游饭,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三是着力实施教育扶贫。积极构建定户、定人的教育精准资助扶贫脱困体系,通过“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行动”、农业实用技术免费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和脱贫致富能力。

(四)要把减少贫困地区农业人口作为根本出路。

从长远看,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区、县城、工业园区和集镇建设,引导贫困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从当前看,要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动员和引导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村群众,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扶贫成本极高的贫困群众,逐步向山下条件较好的地区搬迁转移。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和“自治区统筹、市推进、县负责、乡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快实施异地搬迁安置,并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要把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作为重要保障。

搞好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党委、政府不可推卸的政治任务,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一是大力实施专项扶贫。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生态移民、资金互助等重点工作,切实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工作。二是着力实施行业扶贫。要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发展环境、增强“造血”功能作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特色支柱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三是积极实施社会扶贫。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金融单位等,都要主动承担定点扶贫任务,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要主动承担起结对帮扶贫困户的任务,倡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积极参与定点扶贫工作,支持驻桂林部队和武警部队参与地方扶贫开发,鼓励企业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四是努力推进参与式扶贫。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全面参与贫困村屯扶贫规划制定、项目选定和实施、资金使用和管理、监督和验收,努力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强调的是,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健全扶贫开发投入和资金监管、扶贫考评和奖惩、精准扶贫、金融支持扶贫等工作机制,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努力解决扶贫开发中的突出问题。

(六)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坚强后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要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充分发挥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作用,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大力培养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干部,培养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让优秀党员在支部中“唱主角”,让致富能手在班子里“挑大梁”。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要全面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扶贫开发第一责任人。片区县、重点县及乡镇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工作上。各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履行好解决扶贫重大问题、开展督促检查和考核职能。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积极履行职责,落实工作责任,抓好工作落实。

(二)要夯实基础,建好队伍。队伍是落实政策的保障。要主动适应精准扶贫工作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贫机构,切实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关心扶贫干部成长,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讲奉献的扶贫开发队伍。扎实做好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挂职锻炼的选派工作,在实践中提高年轻干部的能力与才干。

(三)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取得的成绩和发展前景,及时宣传各地扶贫开发进展情况,深入宣传各地各部门在扶贫开发中涌现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为扶贫开发增添动力。

同志们,扶贫开发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谱写扶贫开发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实现桂林“两个建成”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扶贫攻坚会议讲话材料篇三

(二)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紧迫性。中央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时间非常紧迫,不容有失。从商丘的情况来看,现在距省委确定全面完成扶贫任务的目标只有四年时间,特别是要实现三年内主要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目标,任务愈发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一是整体贫困面比较大。我市下辖6个县都是国家和省定贫困县,全市有贫困村733个、贫困人口55.8万,均占全省的近十分之一,居全省第四位。二是贫困程度比较高。在全省53个贫困县排位中位次都比较靠后,最高的排在第29位,没有达到平均水平;最低排在第52位,贫困发生率排在倒数第二。三是发展水平偏低。从全市看,近年来,尽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放在全省、全国来看,发展水平、发展程度仍然偏低,人均gdp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从县(区)看,尽管近年来产业集聚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县域经济发展可圈可点,但是整体经济实力、人均gdp、人均财力、人均收入等指标都处于较低水平,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而这几项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贫困发生率的重要指标。要迎头赶上,难度确实比较大。同时,扶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好扶的、好脱贫的,早几年都已经脱贫了,现在剩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央之所以提出脱贫攻坚战,就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贫困问题最坚固的堡垒。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忧患,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切实做好打艰苦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把脱贫攻坚工作做扎实、抓具体。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完成好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攻坚任务,切实完成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确保55.8万农村贫困人口和全市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要解决等、靠、要思想

在平时的工作接触中,有些同志也有这种思想倾向,就是认为当前中央和省委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而且明确了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感觉中央和省里会加大投入,加大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对自身的奋斗、自身的要求有所放松。这种倾向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高度重视,坚决克服。毫无疑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切实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而且都是“真金白银”。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谋划,做好规划,积极争取政策,争取更大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完成确定的目标任务,确保脱贫攻坚具有可持续性。经过多年扶贫开发,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原来的“输血”式扶贫到“造血”扶贫,从原来的“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转变过程中,怎么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确保各项任务完成,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应该认真思考研究的一个非常具体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一)抓好发展这个核心任务。发展是解决商丘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通过自身的发展,做大做强经济实力,这是最根本的扶贫攻坚措施。只有把自身实力提升上去,我们才有更强的力量、更大的财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也才能确保稳定脱贫不反弹。对商丘这样一个欠发达的传统农区来说,抓发展的关键就是抓产业,把省委、省政府产业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大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贫困人口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这是目前最有效、最稳定的脱贫办法。要着力抓好开放招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更好更快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要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园区,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广开门路。要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各类产业园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

(二)切实激发扶贫对象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引导动员社会各个方面扶危济困,帮助贫困群众渡过难关、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要坚持扶贫先扶志,着力营造通过自身努力、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扶贫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增强自我脱贫的信心,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三)切实承担起责任。市委、市政府对脱贫攻坚负总责,各县(区)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各县(区)党政一把手特别是贫困问题突出地区的党政负责同志,要真正当好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对扶贫开发工作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如何落实责任?第一,要抓好“精准”。目前,我们有些工作相对还比较滞后,有些情况掌握得还不是十分精准,包括贫困人口、扶贫资金、工作机制都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精准的概念。现在中央和省里都建立了脱贫攻坚的大数据平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数字,直通中央和省委,下一步整体的抽查、考核、评价也都将按照这来进行。我们要按照的要求,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真正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切实把精准落实到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第二,要加强基层治理。要把脱贫攻坚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切实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要继续坚持选派第一书记驻村与实施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派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引领广大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第三,要形成整体合力。要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和领导牵头作用,加强工作统筹、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协调联动、积极配合,科学筹划、主动作为,形成齐抓共管、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这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资金使用问题。要整合扶贫资源,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打捆使用。各相关部门领导同志要树立全局意识,对整合工作配合好、支持好。通过整合资金,真正把有限的资金资源放在攻坚克难的刀刃上,体现到扶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并放大资金使用效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总之,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没有退路。希望各县区、各部门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按照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责任,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圆小康梦想。

扶贫开发会议讲话材料(三)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精准扶贫受到中省肯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这是各部门大力支持、扶贫系统齐心协力、主动作为的结果,更是各县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就今年工作我强调三个问题:

一、感情和责任问题

对群众的感情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追求,实质上是党的性质、宗旨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问题,不在于能力大小,而在于有没有真心意愿去落到实处。

扶贫工作抓了这么多年,其重要性大家都懂得,但实际工作中,有的还是看作一项任务、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比如还没有哪个县区、乡镇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贫困的帽子有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但也滋生“等靠要”的思想,群众也是一样,如果主观上缺乏进取精神,总是依赖“输血”,而不积极培育“造血机能”,再多的政策和项目也摆脱不了贫困;有的单位在选派扶贫工作队员时,看谁工作任务轻让谁去扶贫,谁岗位不重要派谁去扶贫;有的单位有项目有资金,但到村上去的少,有的单位虽然是“清水衙门”,但和群众联系的紧,群众非常欢迎,这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重要的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

春节前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村民,1969年1月起习在这里劳动生活了7年,有一种深厚的“农民情结”;1988年至1990年他在宁德工作期间,写了一本书叫《摆脱贫困》,主要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评论的:“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

这种抱负、想法和作风实质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习讲,“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年全面小康为坐标,据省统计局监测,20xx年我市小康实现程度为74.49%,去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全国低3844元和2999元,全市还有1209个贫困村,占全省贫困村的13.7%,占全市总村数的一半;有贫困人口79.8万,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3.8%,占全市总人口的30%。这两组数字都是沉甸甸的,全面小康的任务本来就异常艰巨,这一半的村、30%的贫困人口更是全面小康的难点,也必须成为我们的重点,是绕不开、躲不过的。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和全国、全省同步够格的全面建成小康,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

在安康工作,就要有“农民情结”、“穷人情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在一个县区、乡镇或者部门负责,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把经济搞上去、群众搞富裕的抱负,要有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感情和责任。

第二,智慧和方法问题

扶贫开发工作进展到今天,现存的贫困村多是条件非常艰苦、脱贫难度大的地方,而且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庄空心化、老龄化趋势加重,这就需要我们倾注智慧,创新方法,不能工作简单化、一般化,要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建立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新体制、新机制,更加突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抓实干,吹糠见米,不断提升扶贫开发效果。

定的增收门路。对那些不能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政府要兜底,保障好他们的生活。

其次,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在去年调查摸底、建档立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真正了解当地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扶真贫、真扶贫。不仅要搞清“扶谁”,还要搞清“谁来扶、怎么扶”,不仅要扶贫还要脱贫,特别是驻村帮扶工作,不能完成任务式的看一看、慰问一下、给一点钱就算完事,必须把脱贫作为目标,不能只看“扶”做了哪些,更要看最终是否“脱”了贫。

第三,要把避灾扶贫搬迁作为重要抓手。要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加速推进,按照“提速、提效、规范”和“精确、精准、精细”的要求,结合镇村改革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规划,特别要加大跨区域、跨镇办的搬迁安置力度。要重点解决搬迁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把“一区一策、一户一法”增收致富落到实处。要加快完善路、水、电、讯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要向基层延伸,向集中安置点集中。

第四,拔掉贫困的根,要坚持扶贫先扶智。要重视贫困人口子女教育,不要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阻止贫困代际相传最有效的办法。要认真贯彻《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解决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要建立城镇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支教机制,让每个农户孩子都能不辍学、上好学。要下大力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强对现有培训资源的整合,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结合“培育万名能工巧匠”工程,重点针对贫困户,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加大对贫困家庭的助学力度,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职业培训政策和资金一定要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我市在精准扶贫、扶贫搬迁、教育扶贫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要进一步创新实践,确保实效,打造成全国、全省的扶贫工作品牌。与此同时,在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健康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力争工作走在前列。

第三,资金和项目问题

贫困地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扶贫资金要用在刀刃上,扶贫项目要放在关键上,每年办好办成几件实事。

资金要加强整合和监管。要整合项目,集中投入,确保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在资金管理上,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检查、审计和监督,实行全程跟踪管理,确保扶贫资金规范运行。扶贫资金、救灾资金、惠民资金都是群众的“救命钱”,在这个方面犯错误是“罪加一等”,一经发现必须从严查处。

项目要注重规划和效果。作为部门来讲,在面上要以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为重点,统一规划和实施好项目,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在点上来讲,我们每到一个镇村,镇村都会拿一个单子,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要有选择地解决最重要、最紧迫、效益最大、而且是能够解决的问题。凡能到村到户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小额贷款、能力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等扶持项目,要制作成“政策项目菜单”,直接提供给贫困村、贫困户,确保群众真正受益。

总之,希望大家倾注感情和责任,带着智慧和方法,用好资金和项目,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看过扶贫开发会议讲话材料的人还看了:

扶贫攻坚会议讲话材料篇四

同志们:

这次全州农村工作会议,是继全州“两会”和全州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分析我州“十五”以来的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研究部署“十一五”时期和今年我州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具有恩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汤涛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振鹤、惠民同志还要作具体安排,希望大家认真领会,贯彻落实。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全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讲几点意见。

“十五”以来,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良好氛围,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推进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较好基础。五年来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六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十五”期间,全州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烟、茶、畜、果、药、菜为主的六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其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达到;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由:调整为:,产值比由调整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州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达到了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长期困扰农村的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通讯难等问题有所缓解。一大批交通、通讯、能源、电网、水利、生态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全州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全州建成沼气池万口;农村路网建设成效显著,全州通公路村达到;农村电网改造全面竣工,通电村达到;通自来水的村达到;完成基本农田建设万亩,农村人平基本农田面积达到亩;完成退耕还林万亩,天然林管护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平方公里。年,全州新建沼气池万口;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试点工程,解决了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电话村村通工程,农村电话混合覆盖率达到。

(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通过实施义教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等,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基本建立起了覆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年,全州消除中小学级危房万平方米;解决了所中小学饮水难和所中小学如厕难问题;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校校通;新建村卫生室所,维修整顿村卫生室所。

(四)农村各项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各项农业农村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农业结束了“皇粮国税”的历史。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完成,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农民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契机;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基本结束,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为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的持续实施,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重点贫困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高。“十五”期间,全州上下坚持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中心,增加扶贫投入,强化扶贫责任,合力扶贫攻坚,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州解决了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提高了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温饱,解决了万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基本消除了农村特困户的茅草房。年,全州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万人,解决了万返贫人口的温饱问题。

(六)农村民主政治不断推进,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十五”期间,全州广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在农村大力推行以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村委会直选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制度、村干部民主评议制度、村务公开的民主监督制度、村民理财小组的民主理财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广大群众的民主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开始懂得并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七)坚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恩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十五”期间,全州各地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广泛开展生态家园和文明新村建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切实改变“脏、乱、差”的现状,探索出了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和文明新村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农村的新路子。五年来,共兴建文明新村个。

“十五”时

期,对我州“三农”工作来说,是政策扶持含金量最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最快、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社会事业发展最好、为农民办实事最多、对“三农”投入密度最集中的时期。回顾“十五”期间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加深了对党的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深化了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坚持”:一是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坚持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来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推动“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五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在统揽全局工作中,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心部署,措施上不断加强,切实把“三农”问题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二是坚持把农业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放在首要位置,这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五年来我们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形成了一、二产业互联、工农业互动的新格局。四是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这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解决“三农”最根本的问题是靠发展,发展要落实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发展新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三农”工作的活力明显增强。五是坚持不懈地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努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州是农业大州,解决“三农”问题的困难多、任务重、难度大。五年来,全州上下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尤其是全面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进入了“零税赋”时代,释放出了农民巨大的生产力。六是坚持强力推进扶贫开发,使一大批贫困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稳定解决了一大批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些巨大的成就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坚持和发展。

二、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年代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把它作为方向来提的,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年代主要是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年代主要是推进包括农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在内的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小康建设,并提出了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建设新农村是加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它所蕴含的各个方面都有科学内涵。“生产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开辟各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生活宽裕”就是要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小康社会;“乡风文明”就是要建立以中国传统美德为基础,以团结互助、和睦友爱、诚实守信为核心,以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村容整洁”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必须以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宽裕为前提,绝不能以加重农民生活负担为代价;“管理民主”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化,要求更加高效地推进村民自治。

建设新农村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切不可片面理解,舍其它而取其一,必须“五个轮子”一起转,整体推进。

(二)要充分认识我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演进、文明和进步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处于农业社会形态的地方,发展将会更加缓慢一些,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发展到现在历经了两百多年,城镇化率达到左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不发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各项公共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民缺乏稳定增收的渠道,农村社会保障尚未起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加上我州广大的农村不仅自然条件差,人居分散,决定了我州新农村建设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州多个村发展的客观条件各异、发展的基础千差万别,既不可能一个“模式”,更不可能“齐步走”,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我们要有打“攻坚战”、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三)要明确“十一五”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基础,调结构,抓质量,提速度”的关键时期,是我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打基础阶段。我州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如何走?目标如何定?是我们各级干部必须认真研究,必须弄清的问题。

路子如何走?“十一五”时期,我州建设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化”(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为动力,以“四基”(农村基础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基本制度)为重点,努力建成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建设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农村。

目标如何定?“十一五”时期,我州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五个新”,即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要有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目标。

――产业建设目标。基本建成“四个一百万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基本建成绿色产业州。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整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发达的交通网、电网、通讯网、水利设施网、城镇网和发达的商业网,城镇化水平提高―个百分点。

――生态建设目标。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个百分点,农村适宜地区基本普及沼气,建成万口沼气池,建成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农村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更加完善,加强村卫生室功能建设,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有线电视通村率达。

――扶贫开发目标。全州基本解决剩余赤贫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完成一类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基本解决贫困村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通讯、听广播、看电视等“八难”问题。

――民主法制建设目标。村级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落实,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村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要把握“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十一五”我州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是什么?重点是抓好“四基”,即农村基础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基本制度。

第一,推进农村基础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核心在产业。没有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的发展,生活宽裕不起来,乡风文明不起来,村容整洁不了,管理民主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说,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全州上下要把新农村的建设重点放在基础产业发展上来。基础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三围绕、三加快”。

二是围绕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我们要围绕这一目标制定政策,研究措施,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重点发展卷烟工业、富硒绿色食品工业、药化工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值要达到亿元以上。

三是围绕建成生态旅游基地的目标,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我州有良好的生态、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我们的目标是建成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打造“绿色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要让广大的农民由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从事为旅游服务的相关服务业,为旅游者提供“衣、食、住、行、游、购、乐”服务,使广大农民既可以创造财富,又能够感受文明、享受生活。

第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基础设施先行。“十一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要着力抓好“六网”建设。

一是着力建设农村交通网。建设“大交通”是我州“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大交通”格局将逐步形成。我们在全力支持铁路、高速路建设的同时,要抓住国家和省支持的历史性机遇,强力推进农村交通网的建设。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交通落后是制约我州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全州还有个村没有通公路,通路不通车的村占三分之一,通车不安全的村也大约有三分之一,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抓住国家和省实施“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的机遇,加快乡村路建设,要着力建设外联主干、内部循环的农村公路网,基本达到村村通公路,通村油路或水泥路达到以上的目标,还要着力解决城乡间、村道与国省道间、省际间、县市间、乡镇间、村际间的“断头路”,形成乡村公路与现代交通互联互通的循环交通体系。

二是着力改造农村电网。“十五”期间,全州通过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的村通电,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发展加快,农村对用电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目前电网荷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十一五”期间,电力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对农村电网实施第二次扩容改造,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着力建设城镇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恩建宣半小时城镇圈”和“三大城镇带”(以利川为中心的西北沿边城镇带、以巴东县城为中心的沿江城镇带和以来凤为中心的来咸鹤西南沿边城镇带)。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民为市民,“化”农业为二、三产业。在城镇建设上要有统筹城镇发展的思维,要有大手笔,在城镇建设中,要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经营城市为抓手,使“十一五”期间的城镇建设有新的发展,尤其要抓好个中心村的示范建设,以推动全州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四是着力提升农村通讯网。“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大通讯”的目标,发展农村通讯既是建设“大通讯”的重要内容,又承载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十一五”期间,要推进“三网整合”,在全州范围内,要实现通讯全覆盖,基本普及城乡宽带网,使广大农民住在土家苗寨,信息联通世界。

五是着力建设农村水利设施网。“十一五”期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全面完成座二、三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计划,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万人饮水难的问题,基本达到有条件的村庄集中供水。

六是着力建设发达的农村商业网。建设农村商业网是抓大农村消费、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机遇,逐步建立起以城区店(大中型超市、连锁店)为龙头、以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点,规范农村市场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和放心消费,同时,要建立起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让现代流通网联通乡村。

第三,推进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新农村,要从关系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的事情抓起,要把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园、教、医、文”等四个方面的发展。

一抓“园”,就是探索具有恩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加快建设农村文明生态家园。要继续推进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以“五改三建”为抓手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我州探索的“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栏,建池、建家、建圈)模式,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恩施模式”向全国和全省推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多次肯定我州的生态家园建设既有创新,又有特色。实践证明,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是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我州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符合全州实际、符合广大农民意愿和要求的,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完善和发展。各地务必要抓好用好这个有效载体,在推广中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不断加以创新、完善,尤其要与农村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其内涵,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沼气池建设是“五改三建”的核心和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村适宜地区将基本普及沼气,建成万口沼气池,建成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

二抓“教”,就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教育为支撑。从农村教育的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十一五”期间,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布局,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农村教育要努力实现“四个基本”,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消除中小学级危房,基本化解“普九”债务。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整合职业技术资源,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力度,每年培训农民万人,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抓“医”,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小病靠拖,大病等死”、“小病医不起,大病医不活”、“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这是广大农村中存在的见怪不怪的现象,这应该是农村卫生医疗卫生的无奈。如果没有农民的健康,哪有农村的小康?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我们各级政府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但大多数都是低水平,功能不完备,设施不齐全,发挥的作用有限。“十一五”期间,各级要坚持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努力建立健全稳定的政策性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尤其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建设,建立一批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平价医院”,让广大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同时,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使以上的农民能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努力使农民群众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

四抓“文”,就是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在逐年稳步发展,但广大农村正在沦陷为文化的“荒漠”,成为“被文化遗忘的角落”。现在的农村文化现状怎样?有人把它概括为“三叫四难”,“三叫”就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四难”就是“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如果没有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封建迷信就会抬头,邪教就会盛行,赌博风人情风就会泛滥。“十一五”期间,各级要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按照“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图书室”的要求,健全农村文化网络。抓住国家实施“亿万农民健身”工程机遇,逐步建设适应农民基本需要的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要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发展工程。“十一五”期末,全州要力争实现户以上的村庄通有线电视。二是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坚持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送书下乡、送法律下乡,让文化之“水”解农民之“渴”;更要“种”文化,广大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存在着天然的相通性,他们是农村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中的作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三是要继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倡导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新风尚。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第四,努力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制度

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不动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把中央和省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

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重点抓好“两稳定”、“两改革”和“两建立”。“两稳定”即要长期坚持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的土地制度,这是稳定农村、稳定农民的“基石”,长期稳定这两项制度,农民群众才敢放心放手的在承包土地上加大投入,创造财富。同时,按照“有偿、依法、自愿”的原则,建立起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向大户集中,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两改革”即要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两建立”即建立起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和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确保中央和省转移支付、涉农项目落实的基础上,州和县市新增的可用财力向“三农”倾斜;基本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农村救灾救助体系,让广大农民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

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重点抓好“一加强”、“一推进”、“一提高”。“一加强”就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按照“五好”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村支“两委”刚刚换届结束,这一届新班子承担着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因此提高新进人员素质迫在眉睫,各级要依托各级党校,抓好分级培训,力争用―年时间,把新进人员全部轮训一遍。继续实施好“工程”,使所有的村级组织都有办公活动场所。“一推进”就是要切实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权利。要抓好“一事一议”、“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有效载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提高”就是要提高依法治村的水平。切实抓好农村“五五”普法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治安中心户”建设,建立起群防群治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打击地方黑恶势力,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三、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也需要更加务实、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操作性的新措施,要努力使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环环相扣,通过重点目标的大突破,提升整体推进水平。“十一五”期间,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字方针的要求,深刻领会省委对“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在手上,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发展战略,提出指导原则,研究支持措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分管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更要切实负起责任,既要为党委、政府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出主意、当参谋,更要把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贯彻好、落实好。要建立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尤其要把“统筹”二字落到实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逐步实现公共财力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民主法制向农村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是“龙头”。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着眼全局,立足长远,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全州要形成两个规划体系,即以县市为单元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和以行政村为单元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县市规划体系要突出方向性和指导性,村级规划体系要突出特色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两个规划体系都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实际,尊重规律的原则。在制定新农村规划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尊重经济规律(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考虑各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全州县市的多个村发展状况不一样,自然条件不一样,制定规划时不能规定一个“模子”,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二是区域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区域规划就是要把相对集中的乡村一起规划,突出特色就是要在我们的村镇规划中突出民族特色。三是开门规划,农民参与的原则。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听取所在村农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创造性。四是科学指导,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把科学的发展观贯穿于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始终,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政治建设一并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多元投资,建立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资”的要求,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一是要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公共投入。同时,确保各项涉农项目落到实处,以支持农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与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州共安排涉农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对这个农业重点项目,各级各部门务必要加大争取力度,确保这些项目能进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笼子,确保这些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二是要坚持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的受益主体和投资主体,要引导农民通过投资、投劳、投物等方式,加大对生态家园建设的投入,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三是要争取金融部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对农业产业、村镇建设、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四是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各地要拿出一批优势农业项目对外招商,以资源换资金,以开放促发展。五是要加大部门帮扶投入力度。实行州县(市)领导、州县(市)各部门对口帮扶新农村建设的制度,支持对口帮扶持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四)整合资源,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各行各业都有义不容辞的帮助支持责任。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农业农村部门要搞好规划,发挥具体组织指导作用。发改委、财政、国土、交通、金融、劳动、卫生、教育、文化、建设等部门,要主动地把推动新农村建设纳入本部门的工作内容,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五)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指导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要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扑下身子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克服急于求成、贪大求洋、盲目攀比等不切实际的做法,绝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要特别防止举债搞建设,增加新的债务。要适应群众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少用强制、指令、摊派的办法,多用协商、示范、服务的办法,遇事同群众商量。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学会用法制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政策引导的办法完成工作任务。要注意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开始行动,自觉自愿地投身新农村建设。各级领导同志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倾听农民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既要为农民释疑解惑,又要帮农民排忧解难。要善于采用办点示范、典型带动等办法,探索路子,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完善决策,指导工作。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四要四不要”,即要注重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搞盲目攀比;要有特色,不要千篇一律;要引导,不要包办代替。

(六)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十一五”时期,各级要继续把扶贫开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力争在年前实现以下目标:着力解决全州剩余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综合素质;全州每年新启动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年启动个;安排搬迁扶贫户、人;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万人;培植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家,到年,使其中家销售收入过亿元,家销售收入过千万元;加快重点革命老区和重点贫困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小康目标迈进。

继续抓好整村推进式扶贫这一有效形式,实现“六个结合”。一是抓好整村推进与产业化扶贫相结合,大力扶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二是继续抓好整村推进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相结合,坚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先行,为整村推进搭建基础平台;三是坚持整村推进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为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坚持整村推进与搬迁式扶贫相结合,对不适宜生存地区的群众实施搬迁式扶贫;五是坚持整村推进与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相结合,努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六是坚持整村推进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继续落实“三大扶贫机制”,合力抓好整村推进工作。一是要整合政策资源,创新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要求,把发改委、扶贫开发、水利、农业、交通等各方面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二是要实行部门帮扶,创新联动机制。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在重点贫困村建立扶贫工作联系点。三是要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保障机制。要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推进扶贫开发的硬措施来抓,按照“五好”班子的要求,帮助贫困村建设好村级班子,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同志们,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起步年,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艰巨,困难不少,但也有很多有利条件。关于如何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下午还要作具体安排,我在这里只强调两点:

一是认真学习中央和省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做好农业项目和农村政策的争取工作。中央和省都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两个一号文件的含金量非常高。其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五个三”,即“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三个高于”,就是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三个终结”,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历史句号;“三个强化”,就是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三个加大”,就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的建设力度;“三个加快”,就是加快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国家和省今年对支持西部“三农”工作也有新的部署,有的是政策性支持,有的是项目支持。要认真学习中央和省的一号文件精神,做好农业项目的争取工作,把这些政策用活用足,让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变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生产力,真正地惠泽农村,支持农业,致富农民。

二是认真贯彻全州“两会”精神和州委、州政府一号文件精神,确保“十一五”“三农”工作有一个良好开局。全州“两会”刚刚闭幕,五届四次人代会上审议并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这两个文件是指导我州“十一五”时期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州委、州政府的一号文件对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扶持农业发展的含金量高。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对照文件,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抓落实,力争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起步,结构调整要有新步伐,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要有新进展,农村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要有新突破,扶贫开发要有新进步。

同志们,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全局稳,农民富则全州富。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我州“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期,对我州“三农”工作来说,是政策扶持含金量最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最快、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社会事业发展最好、为农民办实事最多、对“三农”投入密度最集中的时期。回顾“十五”期间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加深了对党的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深化了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坚持”:一是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坚持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来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推动“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五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在统揽全局工作中,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心部署,措施上不断加强,切实把“三农”问题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二是坚持把农业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放在首要位置,这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五年来我们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形成了一、二产业互联、工农业互动的新格局。四是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这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解决“三农”最根本的问题是靠发展,发展要落实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发展新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三农”工作的活力明显增强。五是坚持不懈地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努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州是农业大州,解决“三农”问题的困难多、任务重、难度大。五年来,全州上下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尤其是全面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进入了“零税赋”时代,释放出了农民巨大的生产力。六是坚持强力推进扶贫开发,使一大批贫困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稳定解决了一大批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些巨大的成就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坚持和发展。

二、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年代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把它作为方向来提的,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年代主要是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年代主要是推进包括农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在内的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小康建设,并提出了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建设新农村是加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它所蕴含的各个方面都有科学内涵。“生产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开辟各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生活宽裕”就是要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小康社会;“乡风文明”就是要建立以中国传统美德为基础,以团结互助、和睦友爱、诚实守信为核心,以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村容整洁”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必须以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宽裕为前提,绝不能以加重农民生活负担为代价;“管理民主”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化,要求更加高效地推进村民自治。

建设新农村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切不可片面理解,舍其它而取其一,必须“五个轮子”一起转,整体推进。

(二)要充分认识我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演进、文明和进步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处于农业社会形态的地方,发展将会更加缓慢一些,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发展到现在历经了两百多年,城镇化率达到左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不发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各项公共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民缺乏稳定增收的渠道,农村社会保障尚未起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加上我州广大的农村不仅自然条件差,人居分散,决定了我州新农村建设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州多个村发展的客观条件各异、发展的基础千差万别,既不可能一个“模式”,更不可能“齐步走”,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我们要有打“攻坚战”、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三)要明确“十一五”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基础,调结构,抓质量,提速度”的关键时期,是我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打基础阶段。我州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如何走?目标如何定?是我们各级干部必须认真研究,必须弄清的问题。

路子如何走?“十一五”时期,我州建设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化”(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为动力,以“四基”(农村基础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基本制度)为重点,努力建成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建设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农村。

目标如何定?“十一五”时期,我州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五个新”,即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要有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目标。

――产业建设目标。基本建成“四个一百万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基本建成绿色产业州。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整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发达的交通网、电网、通讯网、水利设施网、城镇网和发达的商业网,城镇化水平提高―个百分点。

――生态建设目标。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个百分点,农村适宜地区基本普及沼气,建成万口沼气池,建成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农村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更加完善,加强村卫生室功能建设,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有线电视通村率达。

――扶贫开发目标。全州基本解决剩余赤贫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完成一类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基本解决贫困村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通讯、听广播、看电视等“八难”问题。

――民主法制建设目标。村级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落实,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村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要把握“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十一五”我州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是什么?重点是抓好“四基”,即农村基础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基本制度。

第一,推进农村基础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核心在产业。没有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的发展,生活宽裕不起来,乡风文明不起来,村容整洁不了,管理民主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说,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全州上下要把新农村的建设重点放在基础产业发展上来。基础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三围绕、三加快”。

二是围绕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我们要围绕这一目标制定政策,研究措施,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重点发展卷烟工业、富硒绿色食品工业、药化工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值要达到亿元以上。

三是围绕建成生态旅游基地的目标,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我州有良好的生态、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我们的目标是建成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打造“绿色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要让广大的农民由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从事为旅游服务的相关服务业,为旅游者提供“衣、食、住、行、游、购、乐”服务,使广大农民既可以创造财富,又能够感受文明、享受生活。

第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基础设施先行。“十一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要着力抓好“六网”建设。

一是着力建设农村交通网。建设“大交通”是我州“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大交通”格局将逐步形成。我们在全力支持铁路、高速路建设的同时,要抓住国家和省支持的历史性机遇,强力推进农村交通网的建设。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交通落后是制约我州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全州还有个村没有通公路,通路不通车的村占三分之一,通车不安全的村也大约有三分之一,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抓住国家和省实施“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的机遇,加快乡村路建设,要着力建设外联主干、内部循环的农村公路网,基本达到村村通公路,通村油路或水泥路达到以上的目标,还要着力解决城乡间、村道与国省道间、省际间、县市间、乡镇间、村际间的“断头路”,形成乡村公路与现代交通互联互通的循环交通体系。

二是着力改造农村电网。“十五”期间,全州通过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的村通电,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发展加快,农村对用电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目前电网荷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十一五”期间,电力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对农村电网实施第二次扩容改造,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着力建设城镇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恩建宣半小时城镇圈”和“三大城镇带”(以利川为中心的西北沿边城镇带、以巴东县城为中心的沿江城镇带和以来凤为中心的来咸鹤西南沿边城镇带)。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民为市民,“化”农业为二、三产业。在城镇建设上要有统筹城镇发展的思维,要有大手笔,在城镇建设中,要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经营城市为抓手,使“十一五”期间的城镇建设有新的发展,尤其要抓好个中心村的示范建设,以推动全州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四是着力提升农村通讯网。“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大通讯”的目标,发展农村通讯既是建设“大通讯”的重要内容,又承载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十一五”期间,要推进“三网整合”,在全州范围内,要实现通讯全覆盖,基本普及城乡宽带网,使广大农民住在土家苗寨,信息联通世界。

五是着力建设农村水利设施网。“十一五”期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全面完成座二、三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计划,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万人饮水难的问题,基本达到有条件的村庄集中供水。

六是着力建设发达的农村商业网。建设农村商业网是抓大农村消费、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机遇,逐步建立起以城区店(大中型超市、连锁店)为龙头、以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点,规范农村市场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和放心消费,同时,要建立起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让现代流通网联通乡村。

第三,推进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新农村,要从关系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的事情抓起,要把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园、教、医、文”等四个方面的发展。

一抓“园”,就是探索具有恩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加快建设农村文明生态家园。要继续推进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以“五改三建”为抓手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我州探索的“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栏,建池、建家、建圈)模式,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恩施模式”向全国和全省推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多次肯定我州的生态家园建设既有创新,又有特色。实践证明,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是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我州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符合全州实际、符合广大农民意愿和要求的,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完善和发展。各地务必要抓好用好这个有效载体,在推广中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不断加以创新、完善,尤其要与农村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其内涵,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沼气池建设是“五改三建”的核心和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村适宜地区将基本普及沼气,建成万口沼气池,建成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

二抓“教”,就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教育为支撑。从农村教育的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十一五”期间,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布局,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农村教育要努力实现“四个基本”,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消除中小学级危房,基本化解“普九”债务。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整合职业技术资源,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力度,每年培训农民万人,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抓“医”,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小病靠拖,大病等死”、“小病医不起,大病医不活”、“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这是广大农村中存在的见怪不怪的现象,这应该是农村卫生医疗卫生的无奈。如果没有农民的健康,哪有农村的小康?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我们各级政府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但大多数都是低水平,功能不完备,设施不齐全,发挥的作用有限。“十一五”期间,各级要坚持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努力建立健全稳定的政策性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尤其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建设,建立一批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平价医院”,让广大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同时,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使以上的农民能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努力使农民群众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

四抓“文”,就是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在逐年稳步发展,但广大农村正在沦陷为文化的“荒漠”,成为“被文化遗忘的角落”。现在的农村文化现状怎样?有人把它概括为“三叫四难”,“三叫”就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四难”就是“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如果没有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封建迷信就会抬头,邪教就会盛行,赌博风人情风就会泛滥。“十一五”期间,各级要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按照“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图书室”的要求,健全农村文化网络。抓住国家实施“亿万农民健身”工程机遇,逐步建设适应农民基本需要的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要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发展工程。“十一五”期末,全州要力争实现户以上的村庄通有线电视。二是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坚持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送书下乡、送法律下乡,让文化之“水”解农民之“渴”;更要“种”文化,广大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存在着天然的相通性,他们是农村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中的作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三是要继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倡导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新风尚。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第四,努力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制度

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不动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把中央和省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

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重点抓好“两稳定”、“两改革”和“两建立”。“两稳定”即要长期坚持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的土地制度,这是稳定农村、稳定农民的“基石”,长期稳定这两项制度,农民群众才敢放心放手的在承包土地上加大投入,创造财富。同时,按照“有偿、依法、自愿”的原则,建立起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向大户集中,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两改革”即要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两建立”即建立起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和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

扶贫攻坚会议讲话材料篇五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去年11月29日,中央召开了高规格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副先后发表重要讲话;今年6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宝顺书记、李斌省长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全面部署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扎实掀起全市扶贫开发高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我国扶贫开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新征程。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对贯彻中央会议精神的全面部署,不仅将对推动全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而且对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紧密结合黄山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准确把握新定位。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深刻指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这些新定位,是对扶贫开发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把扶贫开发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推动我市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

二要准确把握新阶段。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已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新阶段的贫困标准、范围、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扶贫对象、方法、形式也作了相应调整,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扶贫开发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发展。

三要准确把握新思路。中央在认真分析新时期扶贫开发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2300元的扶贫新标准,提出了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的总体要求,深刻阐述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基本原则。这些工作思路,是对以往工作经验的继承和创新,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将其贯穿于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全过程,努力走出一条体现中央和省里精神、具有黄山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

四要准确把握新目标。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扶贫开发情况的基础上,把消除贫困的目标由消除收入贫困的单一目标,调整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多维目标,提出了到要实现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和生态环境有大改观等五方面大的突破。这些新目标,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是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从黄山扶贫开发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选准主攻方向,努力实现扶贫开发新跨越。

五要准确把握新举措。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明确了着力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着力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在实行农村扶贫开发和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上半年制定的《关于贯彻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扶贫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在财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出台了不少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这些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今年6月18日至21日,吴邦国委员长亲临我省视察,主要视察了大别山革命老区,并就老区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发展特色旅游;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贫困群体受益;要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委员长这些重要指示虽然讲的是大别山区的扶贫开发,但对我市同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结合中央和全省会议精神一并学习好、贯彻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二、科学分析我市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我市是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地区。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20xx—20xx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在活力,不断凝聚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的强大合力,扶贫事业取得一定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10.58万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5.4万人(原1290元标准),贫困发生率由20xx年7.2%下降到20xx年的4.7%;二是增收渠道拓宽,不仅劳务输出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重要支柱,而且茶、林、竹、菊等特色产业也已成为群众增收重要来源;三是民计民生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大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四是综合实力增强,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923元增加到20xx年5564元、年均递增19.7%,歙县、休宁、祁门三个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全市上下扎实苦干、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向奋战在扶贫工作一线的干部群众表示亲切慰问,向支持扶贫事业的各级各有关方面、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开发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一是扶贫标准更高。按照2300元的新标准测算,全市贫困人口14.36万,比调整前增加9万人(全国1.28亿,增加1亿;全省800万,增加600万)。二是扶贫任务更重。新阶段扶贫开发除“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外,又增加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内容,任务更为艰巨繁重。三是扶贫难度更大。通过多年扶贫开发,剩下的贫困地区多是区位较差、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比较脆弱地区,贫困程度较深,减贫压力更大。坚持不懈地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让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市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也是对我们各级干部宗旨意识和能力作风的最好检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开发不只是一个阶段的工作,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具有长远意义;不只是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增收问题,而是关乎到全市整个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意义;不单是为了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而且还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具有战略意义。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推进黄山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重大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扎实掀起全市扶贫开发高潮,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也带来了重大政策机遇。我们一定要把中央和全省会议精神与黄山实际紧密结合,走出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在更高层面、更高水平上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工作中要突出八个重点:

一要把列入省“千村整推”工程的贫困村作为主攻方向。抓住关键才能带动全局。中央扶贫开发主战场是六盘山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藏区等3个地州,全省扶贫攻坚重点是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30个区县。根据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列入省“千村整推”工程的57个贫困村作为主攻方向,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开展攻坚。整村推进的要义是做好产业开发和基础建设这两篇文章,核心是提高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整合资源和机制创新。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村为单元、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工实施”的原则,实行规划到村、项目到村、扶贫资金到村、行业扶贫到村、领导联系到村、社会帮扶到村。规划要向重点贫困村覆盖,抽调熟悉山区经济的干部组成规划指导组,指导贫困村编制因村因户制宜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一户一项增收项目计划以及“六通、十二有”规划(通油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电话、通邮;有安全饮用水、有安居住房、有一项特色主导产业、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或增收产业、有扶贫互助社、有学前教育、有卫生室、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有卫生厕所、有体育健身和文化活动场地、有沼气、有农家超市和农资放心店),力求瞄准度高、操作性强、实际效果好;重心要向重点贫困村下沉,抓住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口素质三个重点,加大投入,综合开发,努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推动村级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增强贫困村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政策要向重点贫困村聚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把涉农资金有效整合起来,集中投入整村推进项目,同时发挥好部门优势,实现集中支持、综合支持和连续支持;领导力量要向重点贫困村倾斜,市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2个重点贫困村,与对应联系的区县负责人、市直单位负责人、选派年轻干部等组成工作班子,经常深入贫困村指导工作开展、帮助解决困难;社会各界要向重点贫困村聚焦,切实做好67家市百强企业定点帮扶工作,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形成强大攻坚合力,推动贫困村加快发展。

二要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点任务。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始终是扶贫开发的主要着力点。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国省干线、县乡公路和通行政村公路升级改造,统筹规划、科学推进通组道路建设,为农民脱贫致富铺设“快车道”。要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抓好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统筹推进农村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规划科学、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美好乡村。前不久我到歙县金川乡调研,看到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还需要大力改善。金川乡政府所在地海拔661米,可能是全市海拔最高的乡政府,周围村子里生活着1000多人,饮水要从7公里以外海拔1400多米的搁船尖去引水源。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原来一根引水管管道偏小、水量不足,用水供应很不正常,那天我们去的时候就在停水。乡里正谋划筹资30万元再安装一根75公分的水管,县里和市直有关部门正设法帮助解决,以保证村民正常饮水。由此我想到,乡政府所在地连正常饮水这种基本条件都难以达到,其他深山区的条件就可想而知。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要把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作为核心环节。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外部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增强“造血”功能。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曾指出“山区建设就是要让群众看看搞什么东西见效快,你就搞”。我们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要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突出“一村一品”,通过技术推广、能人示范、企业引领,带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逐步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响品牌,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前不久,我在金川乡调研时就和那里的干部群众算了一笔收入帐。去年金川农民人均纯收入6626元,主要来源为山核桃2100元、茶叶1217元、菊花550元、山茱萸300元、打工及其他收入2459元,其中山核桃是最大、最现实的增长点。目前全乡山核桃有13500亩,其中盛产林4000多亩(人均0.4亩)。按标准化种植和丰产年份计算,盛产林亩均25棵,每棵产鲜蒲80斤,亩产就是斤,去蒲后可得干果400斤(5斤鲜蒲制1斤干果)。目前农民主要卖鲜蒲,价格5元/斤,毛收入1万元,扣除成本亩均纯收入约7000元。如果炒干果卖,价格35元/斤,毛收入可达1.4万元,扣除成本亩均纯收入约1万元。加工干果比出售鲜蒲亩均增收3000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听说只要投资4万元,购置脱壳机、蒸干锅、干燥滚筒和搭建必备厂房即可进行干果加工。如果再精深加工、打响品牌、加强营销,干果还能卖到50-100元/斤,毛收入2-4万元,扣除成本亩均纯收入1.2-3.5万元,人均增收可达2000-10000元。另外鲜蒲脱下来的壳还能做成生物颗粒燃料(百斤鲜蒲有70斤壳,百斤壳可制60斤颗粒,每斤颗粒0.5元,得20元/百斤鲜蒲),每亩又可增收300多元。如果村里或协会投资干果加工,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壮大集体经济。所以,要围绕山核桃加工这个促进增收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多想办法,多做文章。未来还有一个让农民增收的重要撬动点就是乡村旅游。比如,祁门县渚口村原来比较贫困,前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251元。去年村里利用整村推进等机遇,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修缮了古祠堂、古民居,发掘了传统器乐、舞蹈,乡村旅游很快火了起来,去年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带动了农特产品销售加工和农家乐的发展,原来板栗2元/斤愁着卖变成5元/斤抢着要,仅此一项农民增收1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去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13元,增长53%。近年来,休宁白际、歙县昌溪等村子同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民增收。我们黄山绿色、红色、古色“三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做文章,积极兴办农家乐,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多渠道增加收入。要着力加强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国家面向贫困地区的各项教育扶持政策,通过“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行动”、农业实用技术免费培训等形式,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和脱贫致富能力。要着力开展资金互助,扎实推进资金互助试点工作,加快实现资金互助社覆盖所有贫困村,为更多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四要把减少贫困地区农业人口作为根本出路。我市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差,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从长远角度看,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区、区县城、工业园区和集镇建设,引导贫困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从当前实际看,深山区、库区、老区的面积较大、贫困人口较多,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就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动员和引导群众逐步向山下条件较好地区搬迁转移,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前段时间,我看到一本小册子《深山的呼唤》,是歙县报省发改委争取列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县的请示,思路很好,写得不错。歙县国土面积85%以上是深山区、库区,在几百米甚至千米以上高山上,广泛分布着几百甚至二三千人的村庄,由此造成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开荒种植(徽杭高速和新安江沿岸很多山坡都开荒到山顶,收成越来越差,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交通不便(村村通虽基本完成但只通到村部,分散在其他山上的群众不能共享;库区后靠移民已从5万发展到8万,有16个村被列为不宜通公路的村,由于山下交通改善,以前繁忙的水上运输日渐清冷,群众出行更加不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现有县级以上地质灾害点557处,已对21个村1万多人实行整村搬迁)、地方病严重(山区每年征兵体检合格率只有1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等。近年来,尽管上级没有补贴,但群众自发下山仍呈加速之势,每年都有1000多户搬迁下山。现在大体有这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家庭条件较好,已举家搬迁下山;第二种是老人守在山上,子孙已搬迁下山;第三种是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无力搬迁;还有一种不愿搬迁。群众自发下山遇到了不少问题,有的自行协商购买宅基地建房或山下空置的房屋,有的到城镇购买商品房,既无序又留下了很多矛盾和后遗症。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讲求实效”的原则,促进易地搬迁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对愿意搬迁的,谁搬就给谁补助;对在农村安置的,以集中安置为主,兼顾分散安置,补助资金可以集中或全部用于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的,也可以享受此项补助;对无力搬迁的困难户,要考虑采取建安置房等形式让他们搬迁;对不愿搬迁的,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可能是一劳永逸解决深山区群众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要坚持不懈,真抓实干,通过10-20年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高山贫困群众基本搬迁转移的目标。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外出务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比如,一个劳动力外出打工,每月工资按2000元计算,年收入就是2.5万元,扣除房租、伙食等费用1万元,纯收入还有1.5万元。按一家三口计算,人均摊到5000元。如果工资再高一点,收入就更可观。因此,要积极做好贫困地区群众务工技能培训和组织引导工作。

五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要求。今日的绿水青山就是明日的金山银山。在扶贫开发中,一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决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刚才讲的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有保护生态方面的考虑。实践证明,依托生态资源合理开发照样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不仅可以带动群众致富,而且是一条健康、绿色、可持续的致富路子。比如,休宁县新安源村就非常注重生态保护,今年6月份我去那里调研,看到村口古林公园至今完好保存着288棵参天大树,树龄都在5以上,其中树龄最长的已有1200年,这是我到黄山工作以来所看到的数量最多、保护最完好的古树林。近年村里做好林、茶、油、水、旅、路、村等文章,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100元。与之邻近的右龙村打出“黄山生态第一村”的牌子,依托新安源茶叶公司发展有机茶园1200亩(一般茶亩产约2000元,有机茶亩产约4000-5000元),依托绝佳生态和文化遗存发展旅游摄影经济,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我市不少贫困村都与新安源和右龙村类似,地处深山区,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一定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结合优质生态村和旅游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苗木产业、生态旅游,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现实生产力。

六要把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作为重要保障。搞好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党委、政府不可推卸的政治任务,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整合各方资源,调动积极因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要着力实施专项扶贫,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以工代赈、“雨露计划”、搬迁扶贫、资金互助等重点工作,切实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工作。要着力实施行业扶贫,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发展环境、增强造血功能作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特色支柱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要着力实施社会扶贫,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控股金融单位等都要主动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倡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积极参与定点扶贫工作,支持驻黄部队和武警部队参与地方扶贫开发,鼓励企业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七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强大动力。好的体制机制对于保证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至关重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新机制,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解决扶贫开发中的突出问题。要健全扶贫开发投入和资金监管机制。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设立市级扶贫开发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区县财政也要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并保持逐年增长。要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全面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行为,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有效。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尽可能为贫困地区发展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实事。加强扶贫开发责任制考核,把行业扶贫职责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切实推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区县竞争机制。通过定期通报进度、适时组织观摩等形式,引入区县竞争机制,达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工作等多重效果。

八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坚强后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要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大力培养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干部,培养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让优秀党员在支部中“唱主角”,让致富能手在班子里“挑大梁”。

四、切实加强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新阶段扶贫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推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各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积极履行职责,落实工作责任。要继续坚持领导干部联系扶贫制度,市、区县和乡镇领导干部都要结合大走访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真正深入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真走实访、真帮实扶,着力破解发展难题。

二要夯实基础,建好队伍。队伍是落实政策的保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贫机构,市里决定对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各区县也要加强领导组工作。要切实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关心扶贫干部成长,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讲奉献的扶贫开发队伍。要扎实做好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挂职锻炼的选派工作,在实践中提高年轻干部的能力与才干。

三要争取政策,用足用好。中央和省里政策基本上是普惠的,要能够多吃“小灶”、争取最大份额,靠的是智慧和力度,体现的是能力和水平。要抓紧熟悉政策,找准中央和省里政策与黄山实际的结合点,认真研究争取资金的各种渠道和切入点;要加大争取力度,在已有385个项目基础上,力争更多的项目拿得出、对得准、列得上;要用好用足政策,抓紧出台我市关于掀起扶贫开发高潮实施意见、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扶贫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把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好,把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要抓好政策配套,落实国家和省里政策资金的对应配套措施,搞好专项扶贫资金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移民后扶等资金的衔接,保证政策扶持有力有效。

四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宣传可以凝心聚力,可以造势鼓劲,可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宣传部门要直接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制定总体方案,加大宣传力度。要广泛宣传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取得的成绩和发展前景,及时宣传各地扶贫开发进展情况,深入宣传各地各单位在扶贫开发中涌现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为扶贫开发增添动力。

同志们,扶贫开发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部署,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谱写扶贫开发事业发展新篇章,为黄山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 09-30 高中校本研修心得体会(汇总9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
  • 09-30 最新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计划(优质5篇)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并为之制定相应的计划。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将时间、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并设定合理的限制
  • 09-30 2023年初中毕业感谢信 初中毕业的感谢信(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
  • 09-30 2023年框架合作协议具有法律效应吗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通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
  • 09-30 思想政治培训班研修的心得体会 村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优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思想政治
  • 09-30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演讲稿三分钟(大全9篇)
    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它是演讲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现实活动。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
  • 09-30 最新年度后勤工作总结(通用10篇)
    总结的内容必须要完全忠于自身的客观实践,其材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东拼西凑,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情况、总结经验。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 09-30 2023年局长年终工作总结(优质8篇)
    总结,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事物,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际工
  • 09-30 2023年住建局以案促改表态发言(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
  • 09-30 幼儿园安全教育心得(模板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