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汇总5篇)

2023年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8 09:38:59 作者:念青松 2023年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篇一

关于课堂情境创设反思:好的情境引入能够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以下是我对这学期生物教学的反思:

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确实起到必须的作用,但它必须要与教学资料相关,不能搞形式主义。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师问:你见过蛋白质吗你明白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想合成蛋白质,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走弯路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关于最终一问,学生答到需要明白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以及排列顺序。过渡:同学们明白氨基酸吗氨基酸是如何构成蛋白质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主要资料。在讲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后,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研究蛋白质有什么意义前后呼应,并适当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这样情境创设能与教学资料紧密联系在一齐。关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境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需要高度浓缩和提炼,克服创设的随意性,必要时能够适当进行加工处理,更能贴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如细胞分化的教学,以德国某体操运动员和她白血病儿子的真实故事导入。教师问:关于白血病,你了解多少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产生的经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教师问:刚才我们讨论了正常的白细胞产生,患者体内异常的白细胞即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资料,如癌细胞的产生、致癌因素、癌细胞的.特征以及预防癌症的措施。过渡:对于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学生答到:化疗和放疗以及移植造血干细胞。教师问:放化疗方案有什么缺陷组织学生讨论。

过渡:在药物方面,科学家试图寻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并供给紫杉醇的资料,教师问如何很多繁殖红豆衫满足紫杉醇的用药需求此问的意图引出植物克隆,并落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渡:刚才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移植造血干细胞。什么是干细胞,体内除了干细胞以外,还有其他的干细胞吗播放干细胞视频,组织学生画概念图归纳干细胞类型。再现情境:医生期望给该运动员的儿子移植造血干细胞,但配型失败了。在这种情景下,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获得治疗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此问的意图引出动物克隆,并落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教师总结:刚才讨论了治疗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此刻还有许多患者处在生死边缘,我们应当为他们做些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适时激发学生对患者感同身受的真挚情感。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篇二

我认为,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2.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4.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5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总之,教师要努力调整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篇三

短暂而精彩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研修结束了,让我回味无穷。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视频,参与了一些探讨,精心制作了十篇作业,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取得了一些感悟。

首先、是引起我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这次的新课程远程研修班的学习,让我懂得应该首先转变观念,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事件、教学过程等等放到网上与专家和同行们交流、商讨、共同出谋划策。

第二、让我明确了今后学习的重点。上好每一堂课,再就是让自己为学生们所喜欢。一个教师,他首要是专著于自己的学科,带一年有一年的进步;然后让自己具备让学生信服的气质和亲和力。

第三、加强了自身专业成长的认识。新形势下的教育给我们中学教师提出了许多挑战,积极终身学习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不同的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组织形式所对应的学习方法是千差万别的。

第四、摆正自己对研修的认识。应对新课程的最好方法是学习,学习的方式很多,诸如集体组织学习、讨论,自学、自我反思、自我实践等等。集体组织学习的优点是:信息量大、理论性高、系统性强等;自学的优点是:针对性强、选择性大、时间安排灵活等。集体学习不排除个体自学,个体自学也离不开集体学习,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篇四

从20xx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省全面展开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众多的高中生物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在努力的进行课改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点和困难,影响新课程的推广。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课交流和调研,对生物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和进步。

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效果的思考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篇五

:“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实用性和高效性,有其深层次开发的价值。在实际编制和使用中,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高中生物;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自新课程推行以来,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不断地探索、创新,提出并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很多学校以课题形式都在研究,一些成功的经验正在推广。虽然该教学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实用性、高效性,但是经过一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验,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模式有其深层次开发的价值,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学案导学的设计问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案内容变成问题的罗列。表面上教师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似乎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质是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问题,让学生“上套”,学生则顺着教师布置好的“问题”一步一步走进去,最终说出教师预期的答案。

(2)学案中的问题没有梯度,缺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力度;有些问题的提出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失去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学案不杜绝问题,但是如果走了极端,那么课堂就由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问题的初衷是为了设疑、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要体现针对性和梯度性,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的内容应该更倾向于、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中的真实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但可以学会新的知识,还会生成新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一年多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设计学案时把教材内容编织成习题,“学案导学”成了习题课的变形。这是教师对“学案导学”的曲解,表面上教师一直在“导”课,实质是变相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学案,学到生物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而不是成为做题的机器。所以“导学案”决不是单纯的一份作业,也不是一本“练习册”,编制学案一定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工夫,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通过学习提升能力的作用。

无论学案“问题化”还是“习题化”,伴随着的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就是学案中的问题或习题蕴含的思维训练浮泛化。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特点要求课堂必须联系生活实践,而学案知识问题化、习题化,都是强行以逻辑思维替代了形象思维,不仅失去了生物学科的形象化的特点,也失去了生物学科的魅力,影响了学案教学倡导的“思维训练为主”的思想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现。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该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有驰骋的工具又要有驰骋的空间,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这样才可能开拓思维、才有机会创新。

在我校试用学案导学的初期,有些教师整堂课师生只用一份导学案,生物课本不翻一下,甚至误导学生认为导学案比课本详细、重要。这种脱离教材的授课方式无疑是对“学案导学”作用的过度夸张,对教科书作用的忽视。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特点是:插图丰富,直观形象;实验有趣,激发探究;难点问题,启发、质疑层层深入;热点问题,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学案导学绝对不能替代教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本资源的教育价值,让学案基于教材,源于生活,指导学生走进教材,理解教材,启发学生结合书本进行知识构建、实验研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目标,有重点,有方法可循,有学案可依,学生的探究和质疑才能振荡于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这种现象体现为:

(1)学案导学形式流程固定不变,缺少差异性、阶梯性。学案的每个环节成为公式、框架,教师设计学案不过是将教材上的知识往“公式”“框架”中生搬硬套,扭曲了课改的真谛,桎梏了“学案导学”的效能。

(2)什么课都用学案导学,不能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这种形式是教师将传统教学模式的否定,违背了新课改“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3)学案导学的设计过度崇拜探究,有些探究活动的设计毫无意义,变

成了为了探究而探究。

总之,经过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认为“导学案”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重课标、重引导、重互动、重反思,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但在实际编制及使用过程中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引发出许多问题,这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继续完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