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农民党组书记问题分析范文(21篇)

农民党组书记问题分析范文(21篇)

时间:2024-01-16 09:49:05 作者:HT书生

农民是传承农耕文化和农业技艺的守护者,是农业遗产的传承者。以下是一些来自农民朋友们的真实总结,展现了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收获成果。

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基本情况,更好地推动创业就业工作。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于6—7月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xx年下半年以来,截止20xx年5月30日止我县返乡农民工人数达3369人,占全县输出总数的1/8,返乡的原因:有1317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停产、倒闭而返乡;有982人因企业裁员、收入水平下降而返乡;有503人因回家过春节或探亲而返乡;另有567人因用工合同到期或回家创业等原因而返乡。返乡农民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571人,其中,高中、中专712人,大专以上186人。年龄结构大多数都在26—50岁之间,原就业地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省内。每月劳务收入一般为1200—1500元左右。返乡的农民工中,已实现就业创业的有2537人,其中:返乡自主创业405人,推荐就业302人,培训就业294人,自行就业549人,继续外出务工987人,还有837人存在再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龙勾、上堡、横水、思顺等乡镇。根据就业创业意愿调查统计,龙勾、上堡等乡镇30%返乡农民工,有意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或发展种植养殖业。返乡农民工的特点:从务工地点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返乡的多,省内地区返乡的少;从技能水平看,普工返乡的多,技工返乡的少;从文化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的返乡的多,高中及以上的返乡的少;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大的返乡的多,年龄小的返乡的少;从输出形式来看,自发外出的返乡的多,组织输出的返乡的少。

2、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出台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

为应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五项工程推动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1)培训提升工程:一是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552人;二是实施青年见习计划,提升实操能力;三是及时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培训券发放范围,投入资金19.96万元。(2)创业扶持工程:一是政策扶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崇义实际相继出台三个文件,20xx年12月24日由县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认真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崇府办字[20xx]167号)文件,20xx年3月10日县政府《关于印发扶持返乡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企业下岗职工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崇府发[20xx]11号)文件,20xx年4月14日《崇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崇府字[20xx]27号)文件。二是资金支持,为自主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提供5万元以内的担保贷款,并按规定享受财政贴息;为合伙办企业的返乡农民工提供20万元以内的贴息贷款;对企业新增岗位吸纳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含再就业基地),可给予200万元以内的担保贷款。三是创业支持,成立创业服务中心;税费优惠,按规定享受全面税收和各项行政事业收费。四是场地支持,继续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继续延伸免租廉租店面一条街;与中小企业局联合在古亭设立中小企业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把城北大市场建设成赣州西部最大的廉租大市场。(3)载体建设工程:一是稳定三支队伍,人力资源市场队伍,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队伍,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二是实施信息延伸,在32个重点村建设信息公开栏,在县有线电视台开辟用工信息专栏。三是加强两大平台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保障平台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4)资金保障工程:一是20xx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返乡农民工和困难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就业再就业培训(包括创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二是新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100万元;三是设立100万元返乡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创业扶持基金,主要用于引导激励返乡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创业补助和贴息。(5)就业优质服务工程:一是倡导“以人为本、人本服务”的服务理念;二是实施一对一帮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为其提供政策帮扶、技术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等;三是实施三送活动,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四是实施岗位对接。

3、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半年多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工作,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上级扶持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3月份,在县城、过埠镇、扬眉镇召开返乡农民工专场就业招聘会3场,提供就业岗位2600多个,现场报名263人;截止3月份,开办各类培训等培训班10期,培训552人;3月份第二周开展政策宣传周活动,为965人提供了政策咨询,为324人提供就业服务,共发放宣传单16856张;到6月底小额贷款贴息81万元。通过与县内11家企业实施岗位对接,签订青年见习计划,帮助412人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如:红杉木业、华森公司等企业县内招收返乡农民工工人,并保证人平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县农村信用社重点扶持了一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截止6月底,已发放由县就业局担保的贷款69笔,金额228万元,返乡农民工自行担保贴息贷款559笔,金额1039万元,减轻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负担。如:关田镇关田村钟声在外闯荡二十几年,办过服装厂、林场、挖过钨砂。去年年底,他回到家乡无事可做,恰逢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大力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于是他决定创办福江长飞生态茶场,租田300多亩种植茶叶;过埠镇朱小敏夫妇在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务工多年,公司效益不好,工厂倒闭,朱小敏夫妇也因此失业。今年年初,朱小敏夫妇俩决定回到家乡,自已创业。他们租用过埠街的店面,向信用社申请小额农贷2万元,自资6万余元,在过埠开了福乐家超市。税务部门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兑现税收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受理了5户经就业局核定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税收优惠个体户。

目前,我县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既有返乡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引导服务方面的问题。从自身方面:一是就业缺乏一技之长。统计数据显示,崇义经培训输出的农民工仅占10%,主要是崇义职专的学生和少数经过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其余90%的农民工靠自发外出谋求职业,对技能培训不看重,也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由于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低,很多技能型岗位就业无望,一旦失业,很难实现再就业。二是创业条件不充分。许多农民工有创业意愿和热情,但受资金、项目、自身能力及管理经验的限制,创业条件不成熟;如:创业返乡农民工普遍反映,尽管小额贷款很多,但创业融资仍然比较困难,因农民已在外打工多年,回乡后,贷款担保资产很少,致使贷款难。也有部分农民工具备创业条件,但受思想观念影响,开拓意识不强,缺乏创业勇气,瞻前顾后,空有想法不见行动,如:返乡农民工黄××在东莞合伙办企业,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企业关停,去年返乡后本想在县城办一家竹工艺厂,自已能够利用的资金有100多万元,但想来想去还是没有勇气,怕亏本。

从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发挥方面:一是培训职能分散。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包括人事劳动、农业、教育等多家单位。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组织的有效机制,难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宣传面不广,知晓率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在调查了解中,很多农民工不了解培训地点和时间,没有参加培训。二是乡镇劳动保障平台不够健全。虽然各乡镇已经按要求建设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但人员变动频繁,作用不够明显。三是创业引导不到位。尽管成立了农民工创业培训指导服务中心,但其职能侧重于创业辅导培训、备案登记等方面,在解决创业资金项目、跟踪服务上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致使农民工创业基本处于自主自发状态。四是有些培训机构对返乡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够强。据反映,有些培训机构对技能培训没有严格要求,对返乡农民工培训认为是一种形式,没有达到返乡农民工培训的效果。

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应按照“鼓励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双管齐下,多措并举,扎实推进。

(一)拓展劳动力市场。重点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架设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的桥梁。应抽调专门力量,深入农村,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状况专项调查,全面掌握年龄结构、技能专长、就业需求等信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信息库,实行分类管理。要充分发挥劳务输出部门职能优势,加强与本地用工单位、外地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多渠道、多途径掌握各地用工情况,及时发布信息,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展宣传返乡农民工的有关政策,使农民工更好地创业就业。

(二)扎实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劳动力素质偏低和技能水平整体不高的状况,建议按照“眼前抓就业,长远抓培训”的思路开展培训工作。就当前而言,应结合返乡农民工意愿和需求,抓好分类培训。对技能水平不高、希望继续外出务工的,着重在提高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对于具备创业条件、有志回乡创业的,抓好创业培训辅导,提高创业能力;对年龄偏大、不愿外出的,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增强创业能力。从长远讲,应整合农业、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和项目,以崇义职业中专为重点的技能培训基地,围绕钨产业、竹木加工业、种养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推动更多的“技术型”农民工在崇义创业再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政策扶持。今年初,省、市、县各级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宣传,抓好贯彻落实,充分调动农民工创业积极性。放宽信贷审批政策,为条件成熟、可行性高的项目提供信贷担保,解决农民工创业资金难题。同时,将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同等对待,在用地上给予优先、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工商、卫生等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为创业农民工办理证照开设“绿色通道”,减免相关费用,全力促成项目早日建成投运。

(四)搭建创业平台。据统计,崇义目前有四百多名农民工具备创业条件。县政府应在收集统计农民工拟创业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同业聚集,优势互补”的思路,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农民工创业基地建设,尽快建成一批创业示范园、创业示范街,为农民工提供低租金、零费率、一站式服务的创业环境,从而形成推动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全县农民增收致富。

农民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为了及时了解永州市返乡农民工的状况,近日对冷水滩区、江永县、宁远县的6个行政村2011年12月份的民工返乡进行专项调查,并走访了145位返乡的农民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对我市农民工就业已经造成明显影响,农民工返乡呈现不断增长态势,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

据调查:冷水滩区、江永县、宁远县的6个行政村2011年外出劳动力比2010年增加67人,外出劳动力比例(外出劳动力比例/总劳动力)从2010年的42.38%提高到2011年的44.02%,可见外出务工对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临近年关时,在家的返乡劳动力人数比2010年增加155人,返乡比例(在家的返乡劳动力人数/年度外出人数最多时的外出劳动力人数)从2010年的32.70%提高到2011年的42.31%,返乡比例大幅度提高。

据推算,2011年永州市外出务工约110万人,2011年底返乡46.50万人,其中因企业倒闭和企业裁员或被迫离职约20万人。

(一)学历情况。

调查的145人中,文盲及小学学历为34人,占23%,初中学历为104人,占72%,高中及中职学历为7人,占5%.

(二)性别,年龄结构,拥有技能情况。

调查的145人中,女性为46人,占32%,男性为99人,占68%,年龄在18周岁至30周岁的为41人,30周岁至40周岁的为72人,40岁以上的为32人,他们中85%的人都无一技之长,15%的人拥有机械加工、建筑、印刷等技能,但技能单一。

(三)务工地点普遍为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工地上干活的较多调查发现85%的人都在东南沿海一带打工,其中选择浙江、江苏、广东地区的人占75%,都是看重该地区工资报酬高,95%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至2500元之间,60%的人从事建筑,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返乡原因。

因工厂或公司停产、倒闭、业务不好提前放假、无工作等原因返乡占9%,另外是在务工点做临时工,未找到工作而返乡;回家过春节占81%;而回家照看子女、天气寒冷等原因返乡占10%.

在调查中通过座谈走访我们了解到,目前返乡农民工对政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求政府提供可靠的用工信息,继续加大有组织输出的力度。

2、部分打算留在家乡从事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的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在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

3、部分青年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提供"订单式"就业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便于今后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

4、有回乡创业能力的务工能人要求政府对他们的创业给予招商引资同等的政策支持。

5、乡(镇)、村两级要求县上积极争取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生态移民等农村基础建设项目,就地消化转移一部分返乡农民工。

同时,调查组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当前在返乡农民工这个群体和乡镇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

1、缺乏对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困难的应对准备,相当一部分返乡农工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就会过去,缺乏长期战胜困难的心理负荷。

2、依赖、等、靠思想严重。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不愿回到土地务农,等待政府想办法安置他们,观望等待,坐吃山空。

4、乡镇对返乡农民工的底子不清,担心如实统计上报会自找麻烦,影响当年工作考核。因此造成有关返乡农民工的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县上的宏观决策。

5、村级组织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引导亟待加强。

调查结果表明:永州市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劳动技能相对缺乏,大多数在沿海地区从事简单的制造、建筑、餐饮等行业工作,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是劳动力大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较弱,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广大农民工就业明显受到影响。

永州市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已经返乡的40多万人必将对社会稳定、地方秩序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但面对庞大的返乡农民工群体,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但不能视其为负担,更应该将其看成是一种资源,因为从另外一个层面看,永州要承接好沿海产业大转移,实现经济腾飞,这些有工作经验的农民工不但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所在,更是未来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因此要采取了种种有效应对措施,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帮助,化短期压力为长期动力。

1、进一步提高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务经济收入在永州市农民纯收入中占据绝对比重。农民工就业问题事关千万个家庭的生计,也事关全市农民能否持续稳定增收,大量返乡农民工没有正当稳定的职业,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妥善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当前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十分紧要的问题。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2、认真调查摸底,掌握真实情况,以利于县上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返乡农民工的数据、情况与乡镇统计上报的数字、情况有较大出入,我们分析一方面与基础统计工作不实有关,一方面也与乡镇担心真实统计会自找麻烦、影响乡镇的考核有关。因此,建议县上拿出相应的办法,鼓励乡镇统计真实数字,上报真实情况,以保证县上根据真实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在全县开展一次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返乡农民工统计调查摸底,不仅要掌握真实数字,还要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培训需求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同时,建议解决村级劳务信息员的报酬问题,加强劳务信息发布和数据统计等基层和基础工作。

3、多措并举,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法:

一是加大有组织的输出力度,继续有组织输出一批。永州市劳务经济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扩大有组织的输出。因此,要继续坚持两眼向外的战略,既要密切与永州市劳务输出老区的关系,又要扩大与新区的合作;既要发挥县乡两级劳动服务机构的枢纽作用,又要发挥务工能人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扩大有组织输出。

二是加大协调,借助十天高速、白河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消化吸收一批。当前,十天高速公路建设业已开工,县乡两级要积极利用援建关系,与高速路建设承包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尽可能地吸纳本地劳务工从事非技术性劳务。

三是要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利用农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移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就业一批。

四是绿色产业转移一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务工能人回乡参与绿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兴办绿色企业,就地转移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同时,要用好扶持政策,扶持部分返乡农民工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

五是组织技能培训一批。教育引导青年农民工不要逆势而动,盲目外出,在全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加大有组织的技能培训力度,让他们潜下心来,学习掌握一门劳动技能,为今后外出谋取更好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要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质量。由于永州市人技能工程启动于2007年,在2007年以前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建议加大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培训期限的安排上,多办短班。在培训科目上,应当采取"菜单式"培训,市场需要什么工种我们就培训什么科目,学员要求培训什么科目,我们就培训什么科目。在培训内容上,应适当减少理论,增加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内容。使广大适龄青年只要经过培训,就能成为一名熟练工人。六是扶持创业带动消化一批。要着力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鼓励在外闯荡多年,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创业能力的能人回乡创业,带动消化一部分返乡农民工。

4、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积极为返乡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首先,对返乡能人创业在领导上给予高度重视,对投产后可以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的,在领导精力上应当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实行一个企业一个领导包抓,一套班子服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切切实实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其次,县上应制定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以招商引资的同等待遇对待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在项目申报、用地审批、资金信贷、税费减免、供水供电等各方面进行扶持;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第三,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建议适时组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召开座谈会和项目对接会,宣传县上的优惠政策,鼓励有一定资金规模和技术实力的返乡人员独资或联办企业,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5、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维权保障和困难救助。不少返乡农民工由于失业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生活十分困难。对返乡农民工在原就业单位拖欠的工资,劳动、司法部门应根据他们的意愿,帮助其维护正当的合法权益,并提供法律救助。劳动部门对在原就业单位已参加"三险"的返乡农民工,要做好"三险"的转移和衔接工作。民政和农村合作医疗部门对少数返乡农民工遇到的生活、医疗方面的特殊困难,要积极予以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6、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搞好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引导。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心理期望值过高,等、靠思想严重,以及日益滋长的焦躁情绪,农村基层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必须加强。首先,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远未见底的形势下,要教育返乡农民工树立长期应对金融危机的意识,对再就业薪酬的过高心理预期应当作出相应调整。其次要教育广大返乡农民工克服等、靠思想,依靠政府组织引导再就业与自力更生创业相结合,依靠政府资金扶持与自筹创业资金相结合。

针对目前返乡农民工滞留家乡较多的实际情况,乡、村两级组织应当结合当前在全县开展的"听民声、解民忧、帮发展、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国际国内形势,宣传各级党委政府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发布可靠的劳务信息、技能培训信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和生产、生活上的困难,组织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保持农村的和谐稳定,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尽量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在xxxx乡xxxx村的见习过程中,我看到xxxx村近些年来取得了可喜进步,农民们住上了小区洋房,当上了城里人。但同时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民失去土地,有别于城市居民。他们种地无田,就业无岗,创业无钱,社保无份,成为一个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亟待社会关注。

一、xxxx村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

xxxx村现在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现有的230户685人,仅60%的村民有经济来源,40%的村民无业在家。其中约10%的村民经营拆迁后的店面,20%-30%的村民在工业园企业上班。大部分村民都在工地打零工的方式维持生活,例如,5%的村民在工地开货车。

自主创办的本地企业很少,且资金不足,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目前仅有2家养鸽子场,1家养鸡场,1家涂料厂,1家服装厂,1家水泥砖厂,1家大理石厂共7个村民创办的企业。

二、xxxx村就业难情况分析。

透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

就业不充分,xxxx村有近半村民无业在家,他们依靠征地补偿款现在生活无忧,坐吃山空或盲目投资,对将来的生活并没有长远的考虑。呈现出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饱满,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状态。

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工厂务工的村民由于自身知识缺乏易下岗失业;开店从事个体户或自主创业开办村企业则需要勇气和资金;工地建筑工人或运输都受季节和市场需求影响。隐性失业现象相当普通,就业转失业的比例过高。

其中大龄失业农民和完全依靠土地的纯农民就业情况更加严峻,没有了田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失地往往意味着失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制度因素和经济动因,也有社会资本的支持及人力资本的作用。就主体而言,一个方面政府征地补偿过低,安置方式单一,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较差,自身就业能力弱,同时因为征地补偿款的原因,生活压力小,就业积极性不足,就业意识落后。

三、xxxx村解决就业难的建议。

从xxxx村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应该从政策、管理、服务、宣传等方面着手,打破城乡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落实农民就业政策,建立失地农民长效就业机制。

(一)要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从充分认识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预防失地农民贫困的最好办法。纯粹的经济补偿和低标准补偿,在结果上无法恢复农民失地以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及时足额给付了经济补偿,失地农民在很长时间以后仍会处于贫困状态。

解决就业问题,政府责无旁贷,应制定各项政策,消除就业障碍,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有效地实现失地农民就业。

一要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征用地企业签订合约,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给本地村民,同时以周边工业企业为货源的有利契机,请县就业部门走进基层农村社区,针对年轻人指导创业,大力发展微商电商等新型创业摸式。

二要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创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村集体利用整体补偿款作为资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政府创造条件并制定政策,帮助集体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要积极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他们从事经商开店活动,在政策允许条件的下,对自主创业人员在资金、税收、场地、收费等方面予以扶持,减少他们的创业风险。从政策上进行引导,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从行政上予以合作,从法律上加以规范。

四要为失地农民提供岗位培训,提供他们的就业能力。特别针对40、50的大龄失地人员,请就业部门优先免费培训、安排到县城环保、绿化、保安等工作。不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积极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工作信息,服务帮助失地农民就业。

(二)要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应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

解决就业问题,政府责无旁贷,但又不能大包大揽,全社会包裹农民本身都应该参与到此问题的解决。

一要营造公平竞争,公平就业的氛围。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破除城乡壁垒,反对就业歧视,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为户籍,性别,年龄的区别对待,失地农民应该在就业过程中获得帮助而不是受到歧视。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企业公平就业的监督管理。

二要健全社区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推进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整合,发展社区服务,可以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互助组织,提高农民集体决策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社区发展一方面提供了社区保障和服务。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就业岗位。

三要引导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市场化就业。在政府提供相同就业机会的情况下,不会因为自身原因而丧失机会。失地农民可以利用有限土地发展特色种养基地,比如种植绿色蔬菜、果树、养蛋鸡肉兔等,运用采摘农家饭等综合模式。

失地农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失地农民关系社会稳定发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农民的期盼。我们要科学合理的让失地农民转变成新市民。

农民工就业问题论文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的,随后被大量地引用。近年来,农民工这个群体因其本身的特点,成为中国整个社会的焦点。身为一名大学生,之所以选择了农民工这一社会热点加以调查研究,是因为我家就住在农村,对农民兄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有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无华和安分守己的优良传统,在有些方面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选择了走访这一形式,是为了让自己的调研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期望能用自己的调研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量。

此次调研在我家所在的**满族自治县石湖沟乡上长阴子村范围内开展,该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而且务工人员的从业范围较广,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基本可反映**县的普遍情况。

一、上长阴子村农民工基本情况。

上长阴子村全村总人口1346人,农业人口占98%,全村外出务工人数为326人,其中在县外务工106人,在本村附近厂矿务工190人,在县城务工及其他乡镇的有3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占30%。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春天,全村返乡回流约14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40%,其中青年农民工返乡有36人,所占比例是25%。而在返乡农民工中有60%是受金融风暴企业停产、倒闭或减员影响。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以矿业上班为主,主要分布在**铁矿(30人),集安理石矿(20人),**铁矿(30人)。此外在餐饮、娱乐、零售等服务行业务工的有近30人。通过调查得到的普遍结果是大部分矿工厌倦了体力劳动,希望从事工矿企业的技术工种,那样工作相对能“轻快”一些,收入也能够提高;而服务行业的打工人员也认为从事的行业虽然不累,可收入相对较少,也希望掌握一些技术,为将来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外出务工的两大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意向不谋而合,就是都想掌握一技之长。

二、经济危机中农民工返乡的原因。

(一)经济环境恶化造成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金融危机造成宏观经济环境整体恶化进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势必造成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大批产业工人失业。

(二)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以高中以下的文化程度为多,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了50%。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企业对工人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低的文化素质是造成农民工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的重要因素。他们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早且最深的。

(三)就业信息渠道蔽塞。

农民工的就业信息渠道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农民工谋求职业局限于同乡人介绍上,不会使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来谋求职业,无法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造成一旦失业就难以在短期内重新就业,不得已而返回农村。农民想外出打工,可不知道能去哪,能做什么,去哪更好,做什么更好。我县农民工就业的信息渠道面还比较窄,造成想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像没头的苍蝇一样抱着误打误撞的心态,这对农民工的就业形势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就业信息渠道亟待拓展。

(四)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城市生存成本远高于农村。

农民工为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繁荣城市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却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的体系。其次,农民工收入普遍较低,城市的饮食、交通、住房等费用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比较而言,农村的消费支出要小很多,城市的生存成本远高于农村。

三、返乡农民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大量农民工返乡,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负面影响。其中,主要的负面影响将集中在农民增收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稳定压力等三大方面。

(一)在农民增收压力方面。

我县农民内部增收条件困难,以打工收入为主体的工资性收入成为我县农民收入和增收的主要渠道和来源。从2003到2007年五年来,在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分别为50%、50.1%、49.7%、52%和54.2%,五年平均占农民纯收入的51.2%,远远高于同期全国35.8%的平均水平。金融危机导致农民工返乡,将大大减少我县农民纯收入。

(二)在就业压力方面。

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就业压力主要分为城镇就业压力和农村就业压力两大方面。在城镇就业方面,由于城镇失业率高和城镇化水平低等主要原因,我县城镇难以容纳大量返乡农民工就业。金融危机对我县实体经济的冲击已经凸显,省内企业的减产、裁员不仅增加了我县失业返乡农民工规模,而且将进一步推高我县城镇失业率。城镇化水平很低,基础设施差,难以吸纳大量返乡农民工在城镇生活和就业。在农村就业方面,失业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就业方面,由于农业资源短缺,人地矛盾极其尖锐,返乡农民工的务农意愿低等原因,返乡农民工在农村中就业非常困难。

(三)在社会稳定压力方面。

经过大量深入的实地调查,大量失业农民工返乡对我县社会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主要将来自于以下五大方面。

1、失业农民工返乡赋闲在家无事可做的现象普遍。

多数返乡农民工赋闲在家,无事可做。近一半的返乡农民工无所事事,对农村、城镇的治安和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潜在不利因素。

2、再次外出打工意向普遍强烈。

总体上看,由于不了解金融危机对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影响,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打算年后外出找工作,而且仍然是准备到相对发达地区找工作。在金融危机进一步全面蔓延情况下,大量返乡农民工在沿海发达地区将很难找到工作,其中相当部分会再次返回我县,成为找工作流民,社会流动人口将急剧增加。

3、再次进入城市生活意愿的人数较多。

在有效调查样本中,愿意返乡后务农的只占少部分,返乡后不愿意务农的占到近七成;习惯和留恋城市生活的占一半还要多。可见,经过了多年在城市务工,农民对城市的依赖已经远非从前可比,哪怕还有这样那样明显的制度歧视和壁垒,农民的命运早已和城市紧密相连。大多数返乡农民工习惯和留念城市生活,不可能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将陆续返回城镇。

有家庭拖累;二是长期在城市生产生活,从衣着、发型到生活娱乐方式都已经不适应贫困落后农村生活方式,再次外出的意愿非常强烈;三是文化程度低,技术缺乏,就业竞争力不足,再就业困难;四是资金、技术、能力相对薄弱,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意愿不强。因此,这部分青年返乡农民工中的大部分极有可能返回城镇。在就业困难情况下,其中相当一部分将成为社会闲散人员和流民。

5、返乡农民工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情况较差。

在有效调查样本中,返乡农民工100%没有最低生活保障;近三成的没有医疗保障;近九成的返乡农民工在打工地的医疗保险不能转到家里;大部分的返乡农民工在返乡后没有接受到就业培训。

经过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一)就业对策。

在返乡农民工带来的种种影响和问题中,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重体力劳动密集型项目最适合返乡农民工就业条件和需求。可否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建设项目的投标和承建企业必须吸纳一定比例的失业返乡农民工,将吸纳失业返乡农民工作为投标的指标之一。同时,还要建立动态检测、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以保证失业返乡农民工在国家投资的工业项目中尽量就业。

(二)自主创业帮扶对策。

1、创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为解决部分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和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单独创业的困难,建议由农办(扶贫办)系统选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给予工业园区同样的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减少返乡农民工单独创业的各种困难。

2、实行利于农民的财政政策。适当降低小额贷款门槛;提高小额贷款额度,实行财政贴息;税费减免,建议对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对吸纳返乡农民工的企业实施鼓励优惠政策。

对吸纳返乡农民工的企业给予补贴。对安置农民工就业达到一定人数的企业,可按照一定标准给予用工岗位前补贴;对企业当年新招用返乡农民工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保费的,政府给予企业社保补贴;对新招返乡农民工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培训政策。

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可以减轻农村的就业压力,为将来的经济发展积累人力资本。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确保各种培训补贴资金落实到位。以县为单位整合培训资源,做到统一计划、统一标准、统一补贴、统一验收。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广泛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县级职教中心是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主要基地,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此外,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提高了培训效率。免费培训与合格津贴相结合。激励返乡农民工认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返乡农民工可免费就近参加培训班,学习各种自己所需要的技能。培训合格后可以享受劳动保障部门的培训津贴。经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还可以享受劳动部门给予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五)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对策。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凡是参保的失业返乡农民工和本地参保农民享受同样的报销政策。失业返乡农民工生活困难的,符合规定的,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各级民政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有关程序及时办理审批手续,做到应保尽保。对于不符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当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失业返乡农民工。由民政部门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要将返乡农民工的危房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项目。针对返乡农民工多年在外打工,不少房屋年久失修,有的房屋基本不能住人的实际情况,将返乡农民工的危房实行优先救助、优先解决。

上长阴子村委会对返乡青年在生产生活上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向返乡青年大力宣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和工伤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协助帮助返乡青年办理社会保险异地转移与接续,加强返乡青年疫病防控、计划生育及子女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二组许勇由于常年在外打工,组上田地都已分均,今年返乡回家准备自己创业的他,通过村委会的协助,与组上成员协商,将田地分给他一家三口人,并为其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本村村民享受一切相同的待遇。

(六)加强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对策。

协调充实基层社保工作人员。返乡农民工居住分散,数量较大,现有基层社保部门人手紧缺,难以保证进行完整准确的统计监测。建议组织部门进行协调,临时抽调其他部门人员到基层社保系统工作。

(七)加强农民工道德素质教育。

可以通过弘扬标兵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先进政策理论的灌输等方式,切实的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以自身的高素质换取别人的`尊重。不可否认,农民工遭到某些人的歧视,部分农民工的确自身有存在的一定的原因,玷污了农民工的整体形象。所以作为农民工要从身为正范,逐步的改变自身的形象,让别人刮目相看我们这个本是很朴实本应该很优秀的群体。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景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我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供给合理化提议,帮忙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信息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景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很多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本事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所以,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明白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进取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构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应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景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本事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提高、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此刻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很多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很多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本事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本事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并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从上述能够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经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俭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本事,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一样问题,应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能够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长沙市马王堆等中学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学生年龄段为13—16岁。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缺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是首当其冲的。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25%的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4.17%的人提出有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龄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三是一些为农民工子女专门办的学校却因为工商部门对于学校的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的问题而常常出现运转困难,这一类学校的本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政府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问题上,37.5%的家长愿意,41.67%家长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20.8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而33.67%的孩子表示愿意入读此类学校或班级,52.04%表示无所谓,有14.29%明确表示不愿意。

尽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度都充分考虑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实际上都收效甚微。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究竟在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上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的看法是:

首先,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其次,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

第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问题。尽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对农民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也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加以解决。但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等于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实际上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在城市打工就业的农民的下一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农民工子女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完全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那么,就上述体制矛盾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政府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从心理上把他们与城里人公平对待,并逐步从体制环节上来解决这些现实的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首先,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要正确认识农民工也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在无法享受城里人各项公共福利的状况下,以极低的成本为城市的企业提供了大量利润,并创造了城市的税收,同时还在很多方面承担各种不公平的费用。因此城市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来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这是政府对于作为纳税人之一的农民工的正常的服务。政府应着力解决导致教育领域受教育权利事实上不平等的体制性问题,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所强加的受教育界限,取消教育赞助费等其他不合理的收费制度,保证流动劳动力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其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注重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内部效益,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制度和合理的学校设置制度。

其次,是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取了近些年城市的快速发展。当我们看到农民工的子女大量失学,而在一部分城市却盲目地提出教育已经现代化的口号,把大量投资用于提高城市教育的硬件设施,使城里人的后代和农民的后代文化素质的差距日益扩大。这不仅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而且会拉大我国的'城乡差距,引发长期的社会矛盾。因此,应允许在城市里专门解决农民工子女基本教育的民办学校存在,不能以降低城市教育水准为借口关闭这些学校,使大量农民工子女失学。对农民工子女应放宽就学准入,减少甚至取消部分入学就读程序,畅通人员流通,尤其是加强民工子女教育引进的绿色通道,在民工子女的就学、就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消除体制障碍,改善地区、城乡关系,进一步放宽农民工子女来杭就读的准入条件,切实做好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为民工在城务工减少后顾之忧。

再次,消除偏见,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福利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不必担心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城市,会带来城市的不安定。因为根据近些年对农民工的调查跟踪,农民工的流动就业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并非盲目的。因为农民工也需要就业的稳定,特别是携带子女的农民工家庭。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就业条件,农民工很难选择带着妻子儿女饱受颠沛流离。他们在家乡还有一块土地作为他们永久的社会保障和满足温饱的收入条件。作为中国农民还有一个十分眷恋家园的传统。从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上看,农民也应该享有这个国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正常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当然这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步要解决的城乡分割体制的根本矛盾,要有一个历史过程。

最后,应加快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实行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首先具有“义务”性质,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来普及和落实这项目标。推进义务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工作,各级政府应真正落实研究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监督和实施,应是中央政府的事权职责,也就是应由中央政府来解决城乡基本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而不能实行两种国民待遇。因此,应确定中央对于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教育问题。在过渡期间,政府应对在城市内私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并严格监督不得乱收费,防止增加农民工的负担。 流入地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补助政策。这种补助,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的补助,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的资助。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可以以政府财政资助、补贴等形式加以资助,体现“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精神,避免把农民工子女往民办学校一推了之。而在我们的调查发现,45.83%的学校没有设立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助学金或补助,这是教育部门应当切实做好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部政策与法制建设司副司长孙霄兵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民办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要由流入地政府负责首要责任。政府要把这些子女安排到公办学校当中,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地接受教育。在政策运用上,当地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农民工子女学校,使他们的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而不能采取达不到标准便取消的方式。

事实上,农民工子女面临着更现实的问题。他们从农村到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因为经济,因为地位,因为父母的艰难处境,农民工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亲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学习失教、安全失保、监护失助”已成为他们中的普遍现象。 引起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的“软歧视”。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常常被另眼相看。二是民工家庭的负面影响。民工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三是流动频繁的惯性效应。一些家长工作不稳定,造成子女频繁转学。由于生活环境比较复杂,他们很难保持心理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我们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烦恼,其中学习基础不好,难以接受老师教的知识,有个别老师有偏心现象,有受同学排斥的情况,没人辅导作业等情况都有呈现(见图一)。调查同时显示,有10位受访者表示在学校曾因为自己是农民工子女而遭受过老师或者城市的同学的不公平待遇。“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一开口说话城里的孩子就笑话我,而方言又听不懂,很难和他们沟通。所以我在学校很少开口讲话。”这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无奈地表示。

另外,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4.9%的父母偶尔辅导他们的学习,而5.1%的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对于孩子在学习中无助的表现,家长调查中也同时表明,有12.5%家长表示“从来没有” 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70.83%家长表示“有,但时间不是很多”,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情感与心理方面产生影响。

调查表明,有39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父母务工地点或学校接收等方面的原因转过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26人,转学2次的有8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5 人(见图二)。而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也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这些无疑都对孩子的学校教育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在我们对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帮助的对象情况分析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题,选择同学为第一倾诉对象的比例为59.18%,第二为父母,比例为37.76%,而第三则是老师,比例为 3.06%。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并不高,而老师就更低。孩子与家长老师缺乏沟通,而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而上述问题并未引起家长重视,甚至在学校方面对这些问题也了解甚少。城市里的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家里也没有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这样,就导致了孩子由于学习遇到困难而不知向谁请教的现象。我们的访谈结果表明,农民工跟孩子间沟通的话题主要是学习方面。其他各个方面的沟通都相对欠缺(见图三)。

这一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很忙,有的家长须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不会有诸如情感、经济方面的问题。很多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也未能重视他们的心理教育。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体现,25%的农民工家长认为家庭教育较为重要,而有62.5%的农民工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更为重要,12.5 %的农民工家长则认为社会教育更重要。在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1名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或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占调查人数的31.63%,这无疑也是学校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所存在的缺失。

种种问题,给这些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孩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被成了一种负担。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小商品买卖,有的工作较稳定,如农贸市场的业主、小吃店店主等,但还有很多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如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们的收入普遍比较低。辛苦务工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的“巨额”投资和急于回报的殷切期待,像铅一般沉重的压在孩子们的心头,使他们感到不安、烦躁和自责。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显示,83.67%的农民工子女对父母在外务工抱理解的态度,认为父母为了家庭,工作很辛苦。这种理解的态度无形中对孩子们的学习也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第二,成绩的压力让人窒息。由于原来的教学质量较差,新入学后教材的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大多数农民工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成了一块压在他们心中的石头。

第三,尽管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学习十分努力,但由于智力、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成绩常常远低于自己的心理预期,不理想的成绩是他们心头的一座大山。

第四,自信自尊受到一定的打击,心理变得比较敏感脆弱,长期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体社会化发展受到影响。性格上也容易产生变化。多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适应过程比较长。在我们的调查中也体现了这一情况。有52.04%的农民工子女认为在从农村转到城市学习后,曾因为心理落差或其它情绪反差造成其性格上的变化。这不仅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压力,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困难,带来了困扰。

第五,心理发生变化。通过对农民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交际、身体症状、自我倾向等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城市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比城市孩子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他们渴望能得到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待遇,他们在学校里常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类,这使他们缺乏自信,产生自卑。而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41.82%的农民工孩子曾担心从农村转到 城市后,在学校会受到城市同学的排挤。

图四是我们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问题。在农民工孩子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对其成长、发展方面存在的负面影响因素中,认为家长对其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占到了很大的成分,其次认为是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与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另外父母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以及突然面对陌生的社会有时感到孤独等也被孩子们写上了问卷。

农民工学生已经成为城市学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学生群体,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已成为学校、教师、家庭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在以下几方面切实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

首先,学校应给与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心与爱护。由于农民工孩子来自农村,使他们与集体中的城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交往中具有退缩、提心吊胆、没有魄力等特点。有的孩子还是半路转学,就更加缺少和同学们认识熟悉的过程,在活动中容易受到冷落,胆小一些的学生越是受到冷落就越不愿和同学们交流,于是恶性循环形成孤僻的性格,导致了自卑心理的形成,他们想融入到集体之中,却又害怕来自城市同学的冷漠。共同的处境使他们同病相怜,常常在农民工孩子内部自成“ 一帮”,形成一些小团伙。这些小团伙具有极强的小团体性,并和班集体存在一定的距离,成为一个游离的群体。还有一些学生放弃学校环境到社会上寻找温暖,与社会中的无业青少年相结识,这些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会阅历浅,认知水平低,从而导致相应的问题行为频频出现,也对社会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应该注意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多发现他们身上的其它长处,并给予足够的表扬,帮他们提高在集体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要努力防止形成小团体,注意它们于社会上的交流,避免给社会和正常的学校教育带来隐患。

其次,学校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孩子的父母千辛万苦来到城市,把子女送到城市读书,渴望的就是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能像城里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因此,无论是成绩的差异,还是性格的不合,抑或是心理的缺陷,学校老师都要一视同仁,从内心去关心他们,并努力做好他们的心理转化工作,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三,学校多开展集体活动,增强与同学间的亲和力,使农民工孩子尽快“本土化”。由于农民工学生的自卑心理,不能很快的融入到集体中去。那么学校就应该组织班级学生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并有意地安排这部分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并让他们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老师还要积极地协助他们,为他们出谋划策,让他们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为他们树立信心。并有意安排他们与其他学生一道共进退,增强与同学间的友谊和凝聚力,也能使他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注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如果开设有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有专门的心理教师或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就可以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这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五,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农民工孩子父母的联系,是促进农民工子女尽快融入学校的一个关键。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多组织农民工家长学习孩子的心理,了解教育,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综合我们从问卷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与提出的一些浅陋的观点看,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人不应歧视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我们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面对的不单单是读书的问题,更有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农民工的后代,将不再是“农民工第二代”,而是城市新公民。他们可以成为农村走出来的最有希望的一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突显在我们面前,更让我们深思现在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十分严峻的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转型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农民共同来承担。政府要把农民工问题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合二为一,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这个特殊的城市群体的问题。而教育部门应该和社会共同协起手来,办好教育,办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学校应把农民工孩子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且和谐融入城市。这样不仅仅对于农民工及其子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农民工就业问题论文

促进中心城区人口倍增,既要注重招商引资,发展各类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各类人员进城安家落户,也要兼顾中心城区现有大批已经进城的“零散劳动者”的实际状况,为他们特别是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就医、小孩入学等多方面便利,争取促成这个群体早日成为中心城区常住市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让他们在加速中心城区人气集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逐渐做大城市规模。

一、中心城区农民工现状。

——据调查统计,全国农民工在整个二产中占现有职工人数的58%,在加工制造业职工队伍中占68%。××中心城区工业及加工业也不例外,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中,几乎所有职工都来自农民,原有城市人口在其中就业所占比例很小。××经济开发区、袁州医药园区目前有大约1.5万人就业,这些从业人员严格意义上仍不是中心城区常住居民。

——近几年,××中心城区每年竣工的基本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住宅约60万平方米,其它商品房和公共设施约20万平方米)。据建筑商及专家估算,每平方米从土建到简易装修需要2个工作日,按每个农民工年300个工作日计算,仅建筑行业每年用工就在5300人左右。

——××中心城区现有运营出租车404辆,按平均每辆出租车2个司机计算,约有司机800人,他们中70%来自高安市农村乡镇,已经在××工作、生活多年,有不少人还带来老婆、孩子租房居住、生活,但目前仍然不是中心城区市民。

——××中心城区有数百上千的丰城、进贤籍木工、油漆工,常年在城里为市民装修房子、做家具,但没有带家眷,也没有购房落户,晚上常常在出租屋内聚众打牌,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

——××中心城区还有大量的搬运工(俗称“板车佬”)、收旧利废者(俗称“捡垃圾”)、修车补鞋、擦皮鞋和零星摊点经营者,他们大多数来自袁州区的偏僻乡村,往往男的搞搬运、做苦力,女的擦皮鞋或捡垃圾,勤快者夫妇俩每月能挣两三千元甚至更多,他们也尚未成为中心城区市民。

二、对“零散劳动者”需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以上这几类“零散劳动者”,人数不少,成员复杂,在中心城区流动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对这些“零散劳动者”,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他们是合法的劳动者,有进城的欲望,不甘于困守老家的一亩三分地,希望进城谋生甚至安家落户;其次,他们中多数人还没有完成进城的“原始资金积累”,在城里买不起房,只能在城中村租房居住;第三,他们中多数人仍然把城市户口看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更不知道进城以后也可进医保、社保、低保等;第四,他们当中多数人在市民面前还有严重的自卑感,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敢表露自己是农村人和现在在城里做什么、住哪里;第五,由于目前这个群体寄居城市,远离农村,“上不服天管,下不服地管”,不少家庭成为“超生游击队”,既增加了管理难度,又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此外,因为种种原因,政府及有关部门尚未关注到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使他们在城里成为“被遗忘的群体”,更没有对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三、几点建议。

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系数测算,工业企业对人口的带动率为1:4,即一个企业吸纳1名工人,实际可以增加4个城市人口。目前,省外一些城市已经或多或少开始注意或已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如武汉市已从20xx年开始全面推行外来人员公寓式管理;宁波市成立了专门的外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并出台了《宁波市外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重庆市南岸区由政府牵头,做了“棒棒公寓”,让广大搬运工入住,每晚象征性收房租1元;杭州富阳市政府在城郊树林茂密处,用500万元做了废品收购一条街,每户50平方米,楼下20多平方米仓库门面,楼上20多平方米小套房,让收旧利废者入住(迄今未收房租),有效地促进了废品再生利用,又可以防止偷盗破坏市政公共设施。

当前,我市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如何对待中心城区“零散劳动者”尽早摆上议事日程,尽早关注他们的工作、生计问题,并尽量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帮助他们在中心城区过得安稳、舒心,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安全稳定,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促进中心城区繁荣发展。

一是建立登记管理台帐。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并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结构不稳定等特点。对这些人,若管理不好,他们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若管理得当,他们就可能成为中心城区一支不可低估的建设力量。建议由市劳动就业部门牵头负责,制定措施,发布通告,并联合××经济开发区及建设、房管、城管等部门,分类归口、统一登记各类零散务工人员,免费发证,挂牌上岗,既可以有效增强这些从业者的自信力和自律性,又能准确统计中心城区流动人口数量。

二是纳入住房保障范畴。居有其屋,安居乐业,是保持社会安定、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重视解决“工者有其居”的问题,在工业园区及周边建设一批员工周转房、廉租房或经适房,以低价、廉租的形式租借给“零散劳动者”居住,为他们安心就业解除后顾之忧。要创造条件,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一批农民建筑工、搬运工、出租车司机、收旧利废人员的“安居公寓”,让他们分行业相对集中居住,过上市民生活。

三是实行灵活规范管理。“零散劳动者”虽然在城市中从事的是不起眼的工作,但当前一座城市的发展非常需要他们。对他们的劳动,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份宽容,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一味的排斥、驱赶。要在统一登记发证、挂牌上岗、指定地段和规定时限的情况下,允许他们当中的小摊、小贩摆摊设点经营,并保持周围市容环境整洁,若规划得当、管理到位,不仅能够增加城区人气、商气,而且还能增加就业、消除贫困、繁荣市场。

四是完善配套服务措施。要根据需求组织“零散劳动者”参加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为他们办理综合保险,发放医疗帮困卡,帮助他们解决医疗保健、孩子就学、劳动维权等实际困难,使他们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要打破以户籍为界限的公共服务体制性障碍,为“零散劳动者”成为城市新市民开辟政策通道。要积极营造善待“零散劳动者”的舆论氛围,使“优者有其荣”、“工者有其誉”成为一种和谐、融洽的社会风尚。

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当今就业问题成了最大的民生问题,就业问题影响着当今我国经济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将扩大就业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建设中,实现充分就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总结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我省促进就业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有关部门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主要成效。

(一)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了全省就业工作的平稳发展。

根据中央部署,自xx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认真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确定了“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再就业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五大工作目标,提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与增加投资相结合、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与城市化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五个结合要求,并以省政府名义将就业再就业目标下达各地州,要求各地把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人数、控制失业率等目标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全省就业工作平稳发展,各项就业指标基本实现。xx-xx年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5.01万人,年均增加约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累计54万人,年均登记失业人数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家产业就业人数521.6万人次,其中,省外流动就业人数为201.14万人次;累计投入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15.17亿元;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50.4万人,实现再就业42.9万人,再就业率为85.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0.55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0.49亿元,支出18.76亿元,有35.4万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27个,职业介绍机构共1715个,其中: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1518个,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359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55个。

(二)劳动力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云南省劳动力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90年代逐渐培育并随着国家“金保工程”的实施而不断发展,至今,一批设施、功能较为齐全的地方性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以及职业介绍咨询服务网络基本形成,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我省劳动用工的主导方式。

一是全省城乡普遍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xx年,全省129个县(市、区)所辖的53个街道已经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1517个乡镇上已经有1301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全省851个社区中,已有637个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使劳动保障工作重心下移、更贴近群众,窗口前移、更方便群众。二是全省基本完成了劳动力市场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并逐步完善了劳动力市场的职能。“十五”期间,全省各级劳动力市场场地建设面积达82,649.84平方米,其中:州、市级为14,428.18平方米,县级为68,221.66平方米。市场内设有求职与用人登记、信息发布与查询匹配、职业指导与政策咨询、推荐介绍与现场招聘等服务项目和窗口。全省各地先后筹集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8,026.0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8万元,省级补助691.25万元,各州、市、县自筹7,196.78万元。各级政府除资金投入外,还以其它方式支持劳动力市场建设,如房产、土地、办公用品、设备等,折合资金3,161.67万元。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成效显著。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劳务输出)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省委、省政府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和三项扶贫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了输出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全省劳务输出规模稳中有升,劳务收入稳定增长,输出区域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已经成为缓解城乡就业矛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省劳动保障部门数据显示,xx年年1-10月,全省当年共输出劳务人员137.68万人次,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72%。其中:境外输出0.49万人次,占0.36%;省外输出40.81万人次,占输出人数29.65%;省内输出36.45万人,占输出人数26.47%,县内输出59.92万人,占输出人数的43.52%。预计全年输出150万人次,完成年计划80万人的187%。

xx年起,我省开始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劳务输出项目,当年省级投入1,147.28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380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767.28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251人,输出劳务人员239,600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43,500人的550%,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1.5亿元。xx年投入1,317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20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1,197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3,398人,输出劳务人员24,4728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39,900人的613%,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1.7亿元。xx年年投入1,848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8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1,830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018人,输出劳务人员313,510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36,600人的856%,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4.7亿元。

(四)失业保险有效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

全省失业保险制度在巩固中不断发展,统筹级次提高,实现了“地级统筹,省级调剂,财政补贴”的管理方式,失业保险基金稳步增长,有效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到xx年底,全省参保人数回升达到189.2万人。5年间,全省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4.3亿元,与“xx”相比增收15.2亿元,增长166%;基金支出18.4亿元,与“xx”相比增加12.9亿元,增长232%;省级向9个州市调剂失业保险基金1.35亿元,与“xx”相比增加1.02亿元;救助失业人员达到32.6万人,与“xx”相比增加20.23万人,增长164%;帮助7.12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与“xx”相比增加2.96万人,增长71%。

农民工就业问题论文

促进中心城区人口倍增,既要注重招商引资,发展各类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各类人员进城安家落户,也要兼顾中心城区现有大批已经进城的“零散劳动者”的实际状况,为他们特别是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就医、小孩入学等多方面便利,争取促成这个群体早日成为中心城区常住市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让他们在加速中心城区人气集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逐渐做大城市规模。

一、中心城区农民工现状。

——据调查统计,全国农民工在整个二产中占现有职工人数的58%,在加工制造业职工队伍中占68%。××中心城区工业及加工业也不例外,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中,几乎所有职工都来自农民,原有城市人口在其中就业所占比例很小。××经济开发区、袁州医药园区目前有大约1.5万人就业,这些从业人员严格意义上仍不是中心城区常住居民。

——近几年,××中心城区每年竣工的基本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住宅约60万平方米,其它商品房和公共设施约20万平方米)。据建筑商及专家估算,每平方米从土建到简易装修需要2个工作日,按每个农民工年300个工作日计算,仅建筑行业每年用工就在5300人左右。

——××中心城区现有运营出租车404辆,按平均每辆出租车2个司机计算,约有司机800人,他们中70%来自高安市农村乡镇,已经在××工作、生活多年,有不少人还带来老婆、孩子租房居住、生活,但目前仍然不是中心城区市民。

——××中心城区有数百上千的丰城、进贤籍木工、油漆工,常年在城里为市民装修房子、做家具,但没有带家眷,也没有购房落户,晚上常常在出租屋内聚众打牌,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

——××中心城区还有大量的搬运工(俗称“板车佬”)、收旧利废者(俗称“捡垃圾”)、修车补鞋、擦皮鞋和零星摊点经营者,他们大多数来自袁州区的偏僻乡村,往往男的搞搬运、做苦力,女的擦皮鞋或捡垃圾,勤快者夫妇俩每月能挣两三千元甚至更多,他们也尚未成为中心城区市民。

二、对“零散劳动者”需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以上这几类“零散劳动者”,人数不少,成员复杂,在中心城区流动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对这些“零散劳动者”,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他们是合法的劳动者,有进城的欲望,不甘于困守老家的一亩三分地,希望进城谋生甚至安家落户;其次,他们中多数人还没有完成进城的“原始资金积累”,在城里买不起房,只能在城中村租房居住;第三,他们中多数人仍然把城市户口看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更不知道进城以后也可进医保、社保、低保等;第四,他们当中多数人在市民面前还有严重的自卑感,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敢表露自己是农村人和现在在城里做什么、住哪里;第五,由于目前这个群体寄居城市,远离农村,“上不服天管,下不服地管”,不少家庭成为“超生游击队”,既增加了管理难度,又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此外,因为种种原因,政府及有关部门尚未关注到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使他们在城里成为“被遗忘的群体”,更没有对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三、几点建议。

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系数测算,工业企业对人口的带动率为1:4,即一个企业吸纳1名工人,实际可以增加4个城市人口。目前,省外一些城市已经或多或少开始注意或已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如武汉市已从20xx年开始全面推行外来人员公寓式管理;宁波市成立了专门的外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并出台了《宁波市外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重庆市南岸区由政府牵头,做了“棒棒公寓”,让广大搬运工入住,每晚象征性收房租1元;杭州富阳市政府在城郊树林茂密处,用500万元做了废品收购一条街,每户50平方米,楼下20多平方米仓库门面,楼上20多平方米小套房,让收旧利废者入住(迄今未收房租),有效地促进了废品再生利用,又可以防止偷盗破坏市政公共设施。

当前,我市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如何对待中心城区“零散劳动者”尽早摆上议事日程,尽早关注他们的工作、生计问题,并尽量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帮助他们在中心城区过得安稳、舒心,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安全稳定,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促进中心城区繁荣发展。

一是建立登记管理台帐。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并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结构不稳定等特点。对这些人,若管理不好,他们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若管理得当,他们就可能成为中心城区一支不可低估的建设力量。建议由市劳动就业部门牵头负责,制定措施,发布通告,并联合××经济开发区及建设、房管、城管等部门,分类归口、统一登记各类零散务工人员,免费发证,挂牌上岗,既可以有效增强这些从业者的自信力和自律性,又能准确统计中心城区流动人口数量。

二是纳入住房保障范畴。居有其屋,安居乐业,是保持社会安定、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重视解决“工者有其居”的问题,在工业园区及周边建设一批员工周转房、廉租房或经适房,以低价、廉租的形式租借给“零散劳动者”居住,为他们安心就业解除后顾之忧。要创造条件,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一批农民建筑工、搬运工、出租车司机、收旧利废人员的“安居公寓”,让他们分行业相对集中居住,过上市民生活。

三是实行灵活规范管理。“零散劳动者”虽然在城市中从事的是不起眼的工作,但当前一座城市的发展非常需要他们。对他们的劳动,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份宽容,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一味的排斥、驱赶。要在统一登记发证、挂牌上岗、指定地段和规定时限的情况下,允许他们当中的小摊、小贩摆摊设点经营,并保持周围市容环境整洁,若规划得当、管理到位,不仅能够增加城区人气、商气,而且还能增加就业、消除贫困、繁荣市场。

四是完善配套服务措施。要根据需求组织“零散劳动者”参加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为他们办理综合保险,发放医疗帮困卡,帮助他们解决医疗保健、孩子就学、劳动维权等实际困难,使他们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要打破以户籍为界限的公共服务体制性障碍,为“零散劳动者”成为城市新市民开辟政策通道。要积极营造善待“零散劳动者”的舆论氛围,使“优者有其荣”、“工者有其誉”成为一种和谐、融洽的社会风尚。

农民工是我国处于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的。

农民创业问题调查报告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央视春晚,莫文蔚的一首《当你老了》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所以养老也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近日,河南平顶山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的造成38人死亡、6人受伤的火灾,更是让养老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三门峡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提供的人口与城镇化调查数据显示:全市总人口227.79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35.0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4%;65岁以上人口22.6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95%;80岁以上人口3.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1%。

城市老人大多居家养老。

家住三门峡市区黄河路东段69岁的王老太太有4个子女,其中3个都在外地工作,只有小女儿在三门峡,老人平时独自一人居住。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家住了几十年习惯了,每天到邻居家串串门,和邻居聊聊天,遇到过年过节子女回来看望她,挺好的。“我不会去养老院,在自己家里舒服,我自己照顾得了自己。”王老太太说。

说起养老问题,家住文明路东段72岁的赵强(化名)一脸忧愁。“我想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去养老院养老,可是总担心这样对孩子不好,让孩子脸上无光。在家里养老吧,孩子们都忙,还得抽空照顾我,我不想让孩子们太辛苦,真是两难啊!”赵强说,他身体不太好,由儿子女儿轮流照顾,虽然孩子们都挺孝顺,但工作都非常忙,还得抽出时间照顾他,他于心不忍,想去养老院又没法给孩子说,害怕孩子多想,非常作难。

王老太太和赵强两位老人的说法代表了我市大部分老人的想法,或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或是出于各方面的顾虑,他们都选择了居家养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仅仅是像赵强这样的许多老人无法摆脱思想困扰,一些年轻人也因为“面子”问题坚决不让父母去养老院养老。“养儿防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肯定不会让父母去养老院的。”46岁的市民张高峰坚定地说。

据湖滨区车站街道办民政所的赵月琴介绍,统计显示,该街道60岁以上的老人有8000多人,但在养老院养老的人数不到100人,所占比例非常小,大部分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我们街道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赵月琴表示,一是城区的养老院都收取一定的费用,而该辖区很多老人经济条件比较差,无力负担养老院的费用;二是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些老人因为有子女,担心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所以即便经济上允许,也不会选择去养老院。

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工作人员也表示,和全国整体情况一样,我市目前在城区生活的老人绝大多数都是居家养老。

和城市相比,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由于近年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待遇较低,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了老年人与儿女分居比例和空巢比例,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一大难题。”三门峡市委党校副教授、社会学研究学者杜明国表示。

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农民冯秀丽今年63岁,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老伴儿走得早,所以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村里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人都这样,孩子们去外地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在家。”冯秀丽说,自己身体不错,家庭条件还行。而有些老人身体不好,必须靠儿子女儿照顾,“所以日子非常不好过”。

6月6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做了《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表明四成多的农村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是与子女同住,而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张雄称,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不习惯、没有亲友熟人说话、生活费用过高等。这种现象在我市农村也存在,灵宝市大王镇71岁的李大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山东工作,小儿子在北京工作,两个儿子想让老人跟他们到城里生活,可是老人不愿进城。李大妈告诉记者,在城里不习惯,还是在村里自由,可一个人在村里就怕生病,一生病就没人照顾。

“农村养老方式非常单一,除了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去敬老院,一般都是在家里养老。”国家统计局三门峡调查队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曾对我市农村养老问题作过一个调查,在21名农村老人中,家庭养老的18名,占调查对象的85.7%。因为农村敬老院不需要缴纳费用,所以多是一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而民办养老机构屈指可数,在民办养老院养老的老人更是寥寥无几。

国家统计局三门峡调查队的调查报告同时提出,由于近些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导致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何让农村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成为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是大势所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绝大多数老人选择的是居家养老。但是目前国内主流家庭结构已转变为只有一个孩子,这意味着年青一代的养老负担变得非常繁重。此外,人口流动的加快导致代际分离现象日益突出,中国有相当多的老人独守家中,成为空巢老人。即使是与父母同居一个城市的年轻人,也因高强度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而很难抽出时间给予父母更多陪伴,所以这也给养老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探索和推广新的养老模式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在城市,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养老等模式都是可以大力推广的养老模式,目前我市在这些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典型经验。”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工作人员表示。

养老机构养老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养老方式,但因为种种原因发展受到限制。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一些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情况比较好,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民办养老机构由于资金缺口较大,管理员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等方面的问题,经营遇到很多困难,有些甚至因为经营不下去而关闭。许多市民对养老机构养老提出了建议:关键是要提高服务水平,让老人住得舒心、开心。

农民工欠薪问题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号)精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以建筑、市政、农牧、交通、水利、电力等发生拖欠工资问题的建筑工程行业为重点,健全源头预防、动态监管、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市场主体自律、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司法联动惩处的工作体系。形成制度完备、责任落实、监管有力的治理格局,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根本遏制,努力实现基本无拖欠。

(一)全面落实建筑领域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规定。在工程建设领域、施工总承包企业(包括直接承包建设单位发包工程的专业承包企业),一是应当建立农民工花名册,内容信息应载明农民工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和工作技术岗位。二是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劳务承包企业应当以班组形式与农民工签订简易版集体劳动合同,合同内容应载明服务项目名称、从事工作岗位及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和支付方式等,涉及班组内的农民工应在集体合同上签字、按手印。三是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劳务承包企业应当安排至少1名劳资专管员。对参与本项目劳作的农民工每日进行出勤登记,将考勤数量与农民工现场进行核实确认,并定期在工地现场公示牌进行公示。四是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劳务承包企业根据劳资专管员提供的考勤记录,结合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的工资支付标准,每月编制农民工工资表,由农民工本人签字确认,并定期在工地现场公示牌进行公示。五是施工总承包单位必须配合市劳动保障监察局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相关数据上线“咸宁市建设工程领域农民工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本项目工资支付有关信息及时上传市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监管平台,实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领域的工资支付实行“总包负责制”,施工总承包单位必须严格落实实名制管理,若发生欠薪则必须由其进行“工资清偿”。

(二)全面落实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规定。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按照《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鄂薪联发〔2018〕1号)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专项用于支付该工程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施工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开工前,应当就近到赤壁市区域内(农行、工行、建行、中行、农商行、邮储银行、湖北银行和汉口银行)任选一家,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全面推行“工资准备金”制度,建设单位按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合同工程总造价15—20%的比例预存入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同时加强对装饰装修类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管控,推行装饰装修类工程项目参照土建主体机构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五项制度”规定)。施工总承包企业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时,应与建设单位和开户银行签订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三方监管协议,共同监督管理该账户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等事项,并同时接受市人社局和市住建局等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各银行应当优化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开设服务流程,做好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的日常管理工作,发现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资金未按约定拨付、资金不足、账户长期未使用、被挪用等情况的,应及时通知市劳动保障监察局和市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并纳入欠薪预警系统。明确施工总承包单位开设工资专户的责任和义务,杜绝因工资支付链条过长而发生欠薪问题。

(三)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银行代发制度规定。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制度、专业分包承包企业或具体承接劳务的分包单位(劳务公司或实际承包人)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应同时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签订农民工工资代发协议。分包单位应当每月考核农民工工作量并编制工资支付表,经农民工本人签字确认后,与当月工程进度等情况一并交施工总承包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根据分包单位编制的'工资支付表,通过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直接将工资支付到农民工本人的银行账户,及时向分包单位提供代发工资凭证,并将工资支付凭证定期在工地现场公示牌进行公示。

(四)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规定。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按照《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规定》(人社部发〔2021〕65号)依法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按工程施工合同总额的1—3%比例存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用账户,专项用于支付为所承包工程提供劳动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对未缴纳工资保证金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发改、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乡村振兴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律不得准其开工。

(五)全面落实维权信息告示牌制度。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立维权信息告示牌,并明示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项目部、分包单位、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劳资专管员信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支付日期、建设主管部门及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电话、现场投诉二维码图像、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申请渠道、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等信息。农民工用工考勤和工资发放凭证,必须在项目现场公示牌定期进行公示,实行项目建设全过程公示监督。

以上“五项制度”用工管理台账,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劳务承包企业应保存至工程完工且工资全部结清后至少3年。

(六)全面落实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按照《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国务院令第724号)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应依法向施工单位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人工费用拨付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明确建设单位落实工程款支付担保和按时拨付工程款的义务。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的资金来源。

(七)加强建设领域市场监管。对违反相关规定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落实实名制管理、不按规定履行工资支付责任、违法转包分包以及借欠薪为名讨要工程款的企业,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要视其情节采取通报、限期整改、限制招投标、记载不良行为、降低资质、清出市场等方式予以处理或处罚,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支出监管,从源头上防止发生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拖欠。

(八)规范工程款支付和结算行为。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建设单位应将已完成工程量及工程进度款的审核纳入分部、分项工程验收环节,按合同约定的计量周期或工程进度结算并支付工程款。实行“先结算、后备案”制度,对建设单位未完成竣工结算或未按合同支付工程款且未明确剩余工程款支付计划的,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得交付使用,不得办理权属登记。建设单位不得以未完成财政评审和审计为由,拒绝或拖延办理工程结算和工程款支付。对长期拖欠工程款结算或拖欠工程款的建设单位,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其新项目开工建设。探索建立建设项目抵押偿付制度,有效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

(九)完善企业守法诚信管理制度。将劳动用工、工资支付情况作为企业诚信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监管。依照《湖北省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鄂人社规〔2017〕2号)和《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办法》(人社部令第29号),定期向社会公开有关信息。人社部门及行业监管部门要建立企业拖欠工资等违法信息的归集、交换和更新机制,将查处的拖欠工资企业受处罚信息纳入市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或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省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住房城乡建设等行业监管部门诚信信息平台。推进相关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对企业信用信息互认共享。

(十)建立健全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对企业失信行为的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根据《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暂行办法》(人社部令第45号),对拖欠工资的失信企业,由有关部门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招投标、生产许可、履约担保、资质审核、融资贷款、市场准入、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使失信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提高企业失信违法成本。

(十一)加大欠薪案件查处力度。加强工资支付监察执法,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扩大日常巡视检查和书面材料审查覆盖范围,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联动处理机制建设,建立重大欠薪案件挂牌督办制度,依法、高效办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

(十二)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间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推动完善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和人民法院及时财产保全等制度。注重发挥公安机关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中的作用,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的,公安机关要及时介入,快立快查。对单位或者个人编造虚假事实或者采取非法手段讨要农民工工资,或者以拖欠农民工工资为名讨要工程款的,依法予以处理。发现欠薪企业或责任人有逃匿、转移财产等苗头的,公安机关要提前介入处理。对查证属实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切实发挥刑法对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行为的威慑作用。

(十三)完善欠薪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对企业一时难以解决拖欠工资或欠薪人逃逸的,及时动用应急周转金、工资保证金、商品房预售监管资金或通过其他渠道筹措资金,先行垫付部分工资或基本生活费,帮助解决被拖欠工资农民工的临时生活困难。加强群体性讨薪事件的排查预警监控,对有组织串联上访苗头的,提前处置。对采取非法手段讨薪,以拖欠工资为名讨要工程款或弄虚作假非法聚众讨薪,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要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落实属地行业管理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属地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为具体责任人。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高发频发、举报投诉量大的重大项目、重大案件实行包保负责制度。

(十五)加强考核督办。继续将根治欠薪工作纳入年度对各成员单位的考核事项,以各行业部门履职尽责落实“五项制度”情况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全面客观评价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情况。

(十六)强化追责问责。健全问责制度,推动各级各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对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玩忽职守,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突出的,对组织领导不力、责任不履行、依法处置不力引发重大欠薪案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从严依纪依法追究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十七)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依法公布典型违法案件,引导企业增强依法用工、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的法律意识,引导农民工依法理性维权。

农民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民在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方面仍然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和困扰。尤其是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日益加速,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农民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结合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谈一下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和深层次原因。

第二段:阐述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

农民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例如,贫困、教育、医疗、土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贫困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是,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基本设施条件。另外,由于农民的文化和教育素质相对较低,一些农民在重大决策和社会问题上容易掌握不到信息,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此外,医疗卫生设施也是农民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一旦生病,将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第三段:深层次原因。

农民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和政策问题,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原因。首先,土地制度的不合理,是农民问题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过去的土地改革时期,大片土地被私人占有,这些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粮食生产地,也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地,当时将土地私有化的决策,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不公正和不公平。其次,农村的文化和知识落后,导致农民在购房、投资以及与城市的沟通和交流中面临一定的障碍,这也是制约农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段:个人心得感悟。

在我的家乡,许多农民仍然面临着贫困的困扰,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艰辛。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政府也希望从多个方面去解决这些问题。在经济上,一些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可以帮助农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例如,增加金融申贷,开放银行网点等等。在文化上,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加强文艺宣传以及改善地域环境等等措施,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民们提升文化素质,解除贫困之苦。

第五段:总结。

因此,解决农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策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问题,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地域经济转型和城乡收入分化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加强权益保护,减少社会不公。同时,农民也应该自身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农民群体才能够逐渐从贫困中走出,迎接更好的明天。

农民负担问题的调查报告

检查组各位领导:

我乡农民负担工作严格按照各级精神,及时安排、部署,对照责任状,逐项落实,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负担。全年无农民负担案事件发生。现将我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全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

1、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乡党委、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在全乡市、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组干部中聘请了农民负担监督监测员,每个村民小组设了5户农民负担监测户。乡财经所设有农民负担专管员,负责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日常业务,组建了工作专班,在年初乡政府按农业人口人平0.2元的标准,按排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经费1万。

2、党委、政府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全年工作目标管理,乡政府与各村及涉农部门签订了责任状,将考核结果列入政绩考核内容,并落实“一票否决制”。全年专题研究农民负担工作两次。加大对涉农收费部门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农民负担“四制”制度。即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

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整改。在粮食“三补”资金核查中,发现的问题:一是村级集体机动地由村集体在申报补贴,领取资金125947.05元;二是蔬菜种植大户领取资金105337.85元;三是5户重户领取资金2153.82元,共计233438.72元已全部收回上缴。在强农惠农政策核查中,发现的问题是:一是家电下乡有出如户28户,虚领补贴10631.66元;二是退耕还林补贴,村集体退耕还林面积全部已入村集体帐,新屋村高泽宽的退耕还林面积15.7亩,本人已于20xx年入住乡福利院,其退耕还林资金由高明轩代领4年,计币14444元;三是农机购置补贴,虚套补贴8台,计币4000元。所有违纪资金,乡纪委正在追缴。

二、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1、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严格按照“五统一”和“一折通”制度,将惠农资金按时足额打入农民的“一折通”中。全乡兑现惠农补贴资金773.04万元。其中:兑现“三补”资金总额562.84万元。兑现退耕还林补助总额66.7万元。兑现油菜良种补贴1.05万元。兑现玉米良种补贴22.83万元。能繁母猪补贴11.3万元。马铃薯补贴1.57万元。牲猪补贴0.9万元。太阳能补贴12万元。沼气池补贴2.5万元。兑现家电下乡补贴75.56万元,汽车下乡补贴15.79万元。

2、加强农民负担及惠农政策落实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四制”管理。4月份,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将《xx市人民政府关于20xx年粮食补贴政策致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13000份直接发放到村、组和农户手中;打印20xx年度《xx省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13000余份直接发放到户,入户率达到100%。在4月份对所有涉农收费单位的公示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20xx年的村级报刊订阅严格执行政策,大村1300.8元/村,中等村1204.8元/村,小村916.8元/村,均未突破人均1元的标准。全年未发生农民负担案事件。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面征收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让每个农民都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20xx年我乡应参合人数53585人,其中低保、优抚、孤儿等人员4840人。在基金征收工作中,措施得力,奖惩到位,政府决定用5万元奖励村级征收工作,于20xx年12月5日全面结帐,征收合作医疗基金2681150元,完成任务的100%。新农保基金征收74.98万元,完成23%。

三、涉农收费及农民负担政策执行情况。

1、各涉农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服务性收费均按省、州、市政府、财政、物价或本行业主管部门的文件中规定的项目名称、标准收取,收费均使用了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对收费范围、标准、内容、政策在单位政务公开栏内进行了公示。

2、罚款及滞纳金所依据法律、政策、处罚标准、所适用程序、罚款交纳方式都符合市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所使用票据是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均无违纪现象发生。

3、认真落实农村中小学“一费制”收费,全乡中小学收费统一执行xx省财政厅、xx省教育厅鄂教财[20xx]37号和鄂价费[20xx]214号文件规定,从20xx7年秋季开始,全乡中小学免收教材费、部分课堂作业费;现在初中生不收任何费用;课外读物设专卖窗口,由家长或学生自愿购买;学前班保育费60元、课本费40元;学校不代收其它任何费用,学校无强制向学生提供纯净水行为。

校无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提高班、补习班、特长班、竞赛班等现象。

4、农民建房按省物价局鄂价房地字[20xx]300号收取普通证书5元/本。

5、农村电费收取执行鄂价能[20xx]216文件,居民生活用电电价0.558元/度,商业及非居民照明电价0.97元/度,非普工业、普通工业电价0.775元/度,农业生产用电0.475元/度,贫困县农业排灌用电0.26元/度。

6、派出所收费执行文件是鄂价费[]220号收取装订式户口本6元/本,插页式户口簿7元/本,集体户口簿30元/本,户口簿内芯0.2元/页,收取户口迁移证5元/证,办理外来人员暂住证5元/证;国家发改价格[20xx]2322号收取申请、换领居民身份证20元/证,补领、损坏换领居民身份证40元/证。

7、全面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严禁擅自提高服务价格、分解项目收费和自立项目收费的行为。严格执行“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做好“一日清单”医疗服务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计价单位、价格、服务次数和收费金额。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主要采取了公示栏、公示牌、价格表、价格本等方式进行了医疗服务价格公示。

8、林业、计划生育、农民外出务工等收费中无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现象。

四、村民开展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筹劳情况。

了23个。涉及21个村,受益人口53763人,其中劳动力28969个,村民计划筹资80.64万元,筹劳289690个,拟申请财政奖补资金319.69万元,项目投资400.33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1、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电话号码:xxx,且举报电话畅通。

2、认真受理农民负担信访和举报,并做到了接待认真,态度友善,全年接待惠农政策落实查询45件,处理45件,满意率100%。

xx市xx乡人民政府。

20xx年xx月xx日。

农民问题

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农民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这些外来农民工却往往受限于城市户籍制度,受到各种不公待遇。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个农民问题呢?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我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第二段:了解农民群体的特殊性。

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农民群体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特殊群体,农民不仅受到农业产业发展不足的限制,也面临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只有劳动才是谋生的手段,他们缺乏知识和技能,难以在城市工作中获得优势。因此,解决好农民问题,需要从政府和社会层面,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支持,让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来获得优质资源。

第三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要想让农民在乡村安居乐业,就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仅包括路网、水利等传统方面,还包括网络、卫生、医疗等现代化设施。只有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吸引他们留在乡村,不流失到城市中去。同时,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发挥青年的力量,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此外,要想解决农民问题,纯粹靠单一农业种植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都非常有帮助。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开展适宜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多元化的产业,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使农民们开心迎来丰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五段:总结。

总之,解决好农民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需要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多种力量的齐心协力。新时代的青年人们应该树立“城乡一体,内外兼修”的理念,通过自身努力和积极参与,推动农村发展,增强农民群体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让农民们能够获得更为公正、平等、全面的发展机会。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相信未来,一定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寻找到一条解决农民问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民问题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农民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通过对农民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在政府引导下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下面将就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政府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农民种植高效益农作物。同时,政府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民将农村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政府还可以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吸引农民就近务工,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通过政府的引导,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

其次,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对于解决农民问题至关重要。农村公共服务的不完善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活。因此,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好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此外,政府还要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建设更多的优质农村学校,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政府还要加大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农村医院和卫生站,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只有通过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农民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民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水平,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农民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开设农村成人教育课程,提高农民的终身学习能力。政府还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只有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

最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民问题的保障。农民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各种风险,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的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所救的基本权益。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维权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真正解决农民问题。

综上所述,要解决农民问题,需要政府引导下的农村经济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积极参与解决农民问题的工作,为中国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司法局党组书记救助农民工电视讲话

摘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生活面临挑战、心理承受煎熬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职业教育的平民性和公益性使救助他们成为可能。通过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及相关机构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其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促使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生存境遇;救助途径。

作者简介:张宇(1987-),女,河南渑池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肖凤翔(1955-),男,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一个由“80后”“90后”等年轻人组成的特殊群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来指称这一特殊群体。在全国2亿多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60%以上。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上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差别。但同样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境遇却更令人担忧,救助他们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

生存境遇即人类生活的整体境况和遭遇.包括生活状态,精神,心理等因素。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是有效救助他们的前提和基础.从其生活状况及心理状况来分析或许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生活面临挑战。

1.居所不定。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导致居无定所,这与其自身特征密切相关。首先,就业期望值高与职业技能水平低的不相适应造成他们继续寻求新的目标和方向。其次,物质和精神的高要求与现有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实现迁移机会少相差甚远使他们选择继续漂泊。第三,自身的工作耐力低、适应性较差与职业期望之间的不相符使他们只能选择“寻求下一个城市”。有数据显示,他们中流动次数为两次及以上的占到83.1%.流动频率为一年及以上的仅占2.7%.这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群体“吉普赛人”式的“漂泊”的生活轨迹。

2.生活拮据。近几年农民工工资有所增长但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据调查,2008年农民工工资平均每月1156元.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平均每月1016元,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依然较低。由于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及价值观都以城市为坐标――注重生存质量.即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质量,同时也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这样剩余的工资就难以支撑其成长性技能的获得.他们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另外,他们的就业岗位缺乏稳定性,经常会遭遇摩擦性失业,且失业期限无法预料。因此,他们依旧要面临生活拮据的困境。

3.情感孤独。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他们中未婚的比例高达77.2%.处于18-30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恋爱择偶的黄金时段。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受城市新思想、新观念的濡染他们已经开始立体、全面地考虑其择偶标准,重视感情的质量,对感情的期望较高。另一方面,他们窘迫的处境自然不会受到城市女性的青睐,同时在“梯度择偶”法则的效应下.一些同样来自农村“曾经的战友”的打工妹好高骛远,一致向“钱”看或一致向“城”看,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步人大龄青年的行列还是单身,家人着急,自己无奈。处于恋爱的季节,爱情是他们最需要的情感类型,却受到过多的抑制,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压力分担机制、心灵创伤的消弭机制和生理压力的消解机制.致使他们在黄金般的年龄独自承受情感孤独。

(二)心理承受煎熬。

1.职业期望高与职业声望低引起的心理落差。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中国社会学学者李春玲在其理论的影响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当前中国社会.决定人们声望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性质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的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平均为9.75年,大多从事城市人不愿做的高强度、收入低甚至有身体危害的建筑业与制造业之类的工作。这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收入水平的提高亦不是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是来自外界的歧视和排斥。他们曾是家人的骄傲.有着极高的职业期望却遭遇较低的职业声望,这极易造成他们的心理落差,影响健康心理的形成。

2.对城市的向往与市民的排斥引起的心理冲突。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城市生活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但却受到城市人的漠视甚至歧视。城市人认为他们素质低,不讲卫生.所从事的工作“低级”等这都深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对城市文化的强烈渴望与城市人强烈的排斥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心理冲突,导致他们自卑情绪激增。

3.家庭的温暖与城市的孤独无助形成的反差引起心理封闭。新生代农民工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大多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来自家庭的百般宠爱,衣食无忧。他们进入城市后,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一切事务都需要自己处理,缺少感情上的依赖与寄托.这就容易引起他们对家庭温暖的怀念。同时,受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的影响,他们经常会产生委屈和不满情绪,这种情愫无人诉说便容易引起他们孤独无助的心理。家庭的温暖和城市的孤独无助形成的强烈反差造成他们心理封闭,影响健康性格、人格的形成。

4.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引起的心理失衡。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新生代农民工得到尊重和认可的前提.但现实中他们的各项权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首先,就业权受限制,许多企业和地方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剥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权和自由择业权。其次,劳动报酬权受侵害,主要表现是同工不同酬和企业拖欠甚至拒付工资。第三,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劳动超时十分普遍.29.6%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72.5%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四,劳动安全缺失。安全保护品及必要的安全培训缺失致使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增加。第五,社会保障权缺失。户籍制度的壁垒使他们不能享受同城市人相同的医疗、失业、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

5.“非工非农”身份边缘化引起的自我认同危机。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身份,他们对农民身份普遍没有认同感。而他们的工人身份却并没有得到城市人的认可。一是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存在.他们是工人角色但依旧属于农民身份.二是他们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且经济收入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们拒于城市之外。同时他们又不能退回农村成为合格的农民。首先,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准备和能力:其次,他们从小接触城市的大众文化不愿回到农村。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新生代农民工陷入了“非工非农”的自我认同困境。

二、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价值和可行性。

(一)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价值。

首先,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角度讲。物质上,职业教育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从事科技含量较高、较体面的工作,从而提高其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不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也可帮助家庭分担经济压力:精神上,职业教育的救助可促进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有效处理工作、生活、感情中面临的挫折和困难。职业教育救助还满足了他们继续接受教育的愿望.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业务水平与技术技能,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其次,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可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促进各行各业顺利运转和经济高速发展: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心灵得到安慰,从而安心工作。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事件屡有发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罪犯有74.7%在犯罪前无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这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救助可以缩小他们与城市人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为顺利实现城市化打下基础。

(二)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可行性。

首先.职业教育具有平民性决定其应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教育的范围。现代著名教育家陆费逵认为职业教育可以救国救贫.是“劳心”和“劳力”者的桥梁.可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与知识,还可以培养其高尚品格。同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也多次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对象不可选择,面向社会生产中的任何人――不论年龄、学历、性别、种族等。受普通教育选拔性与筛选性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和职业水平较低,其处境异常艰难。要改善当前的生存状况,他们必须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职业教育的平民性满足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其次.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决定其必须救助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公益性体现在:从教育提供范围上看具有全体性,从教育结果看具有利益性。也就是说,一方面救助他们是职业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救助他们可以更好服务于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条件差,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低”,生活处境令人担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为他们服务。另外.他们可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技术技能,增加知识储量,提高综合素质,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从昨日“廉价的劳动力”发展成为受过良好资质培训的“明天的工作人员”。这样必然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经济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

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实施救助,职业教育必然要在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结构进行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

1.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的职业培训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其综合素质上。综合素质的提高能使他们以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式处理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综合素质应接受的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法律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减少侵权事件发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警惕性.确保人身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他们遵守职业规范,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提高职业操守以达到“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与困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综合素质教育促使他们更快适应城市生活.提高其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新生代农民工输入地政府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职业,认识自我,以利于他们对未来职业或现有职业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与定位。第一,认识自我。指导教师可通过谈话、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全面了解他们包括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之在择业中趋利避害,选择利于自我价值实现、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业或岗位。第二,了解职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本地区的各种职业信息.供其在择业时参考。这些信息包括职业性质,工作环境,职业机会与范围,职业限制,为就业而提供的教育课程计划及课程的学习时限、费用等。这样,他们在择业时便会目标清晰明确,不至于“盲从”和“盲动”。

政府提供的职业技能技术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动脑相结合”,采用工学合作、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另外,激励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提高其学习效率也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就业能力,更好地投身于城市建设中。

(二)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应包括岗位及相关技能培训,职业文化培训和必要的心理指导。相关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与引导,能够增进他们对单位的职业文化认同,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及职业规范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职业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他们在从业初期阶段常常会因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产生心理问题.轻则会产生对人对事的厌恶情绪,重则会造成心理障碍。岗前培训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心理指导有助于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期”.树立其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

在岗培训相对于岗前培训更强调“提高”和“增进”,因此不应停留在一般的职工培训上,而要着眼于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在进行在岗培训时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培训目标的设置、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培训时间的安排等以提高培训的效率和针对性。同时,在岗培训也应该对其进行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以增强其自身的创新性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院校或机构实施转岗和创业培训。

转岗和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人生选择,是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重新规划。职业教育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和培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对转岗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要为其自信心的树立、综合素质和相关技术技能的提高提供服务。他们选择转岗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所以职业教育应该帮他们树立自信.正确对待当前问题,合理有效地处理所面临的困难。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增加成功的筹码。为他们所提供的课程,职业学校不仅要保证理论上的充实性,也要促进实践上的高效性.确保他们接受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训,学到精湛的技术和娴熟的技能。通过提高其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及心理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城市适应力。

2.创业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技能,更需要具有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交往协调能力等。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综合能力相对欠缺,增加了技术技能培训的难度。因此,首先,职业学校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创业途中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其次,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综合性和广博性,开阔其视野,增加其知识积淀。另外,国际劳工组织(ilo)可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syb的创业培训,使其经过培训后能够增强创业意识:形成相对完善、合理的企业构想: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市场环境有理性的认识且能够正确进行评估。据悉,劳动保障部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实施3期,培训合格率在90%以上,创业成功率达到60%以上,为社会新创造就业岗位近200万个.平均一人创业带动近5人就业,显示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创业培训“以一带多”的倍增效应可以帮助更多农民工改善其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职业教育的平民性、公益性使之有优势更有义务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受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度的深重影响.要从根本上救助他们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与援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5.

[2][4]符平,唐有财,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

[3][10]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5]长子中.“农二代”的婚恋难题一情感缺失背后的制度困境[j].人民论坛,2010,(2).

[6]彭茂清.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新需求解读――基于社会学视角[j].职教论坛,2010,(1).

[7]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和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

[8]张志胜.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叨.求实,2007,(1).

[11]中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网.全国创业培训经验交流暨“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中国项目总结大会在京召开[eb//shuanti/2009/1oyears/con-tent/2008-04/09/content_1.

农民问题心得体会

农民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我国农民问题研究者和农民问题工作的参与者,我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深入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农民问题的成因、解决农民问题的路径、农民问题的影响、农民问题的前景以及我对农民问题的思考等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农民问题的成因。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处境困境。在我国,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他们的土地不多,土地的质量也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业收入不稳定。此外,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医疗教育资源匮乏,对外信息渠道不畅,这些都使得农民面临种种困境。

其次,我们来探讨解决农民问题的路径。为了解决农民问题,我国采取了多种途径。首先是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方式,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其次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可以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再次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最后是农民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农民问题的影响。农民问题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首先是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农民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民的不满情绪,一些农村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其次是城乡差距的加大。农民问题的存在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再次是农村人口外流加剧。由于农村缺乏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使得农村人口锐减。最后是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农民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然后,我们来探讨农民问题的前景。农民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认为,未来我国农民问题的解决还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其次是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农业科技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再次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使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可以缓解农民的资金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想表达一下我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农民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农业部门的助力,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只有他们真正发展起来,农村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民问题,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共同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综上所述,农民问题是一个复杂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职业培训等途径,我们可以逐步解决农民问题。虽然农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和差距的加大,但只要我们持续努力,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民问题的解决是有希望的。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民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共同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法德农民问题心得体会

近年来,法德农民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法国和德国是欧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其农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在对这一问题的调研和研究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法德农民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本文将从政策制定、农民保护、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合作五个方面对法德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政策制定对解决法德农民问题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出台针对农民的支持政策,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市场机会和补贴。法国和德国的农业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然而,政策制定者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细化和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它们能够真正惠及到农民,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产生积极的效果。

其次,农民保护是解决法德农民问题的关键。农民是农村地区的基本经济组织,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包括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权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权益等。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采伐和霸占农民土地的行为,维护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解决法德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民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从事生产活动,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政府应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有关农业环保的信息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可持续农业生产。只有农业和农民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法德农民问题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第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法德农民问题的基础。农民需要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才能够积极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农村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来源。

最后,国际合作是解决法德农民问题的必要手段。农业具有高度国际性和区域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法国和德国可以加强在农业投资、农产品贸易和科技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法德农民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各国之间应该加强经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福利保护。

综上所述,法德农民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涉及到政策制定、农民保护、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农民的利益和发展,出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保护农民的权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社会也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解决法德农民问题,为全球农业和农村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了全县总人口的78。13%,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寻找致富的机会,许多农民为了致富到外地务工。据统计,我县外出务工总人数约12。25万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北京、陕西、上海及本省省会南昌。主要从事建筑、服装加工、电子加工、制鞋、玩具加工及住宿餐饮业等行业。

去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放缓,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我县部分乡镇也出现了农民工返乡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现有返乡农民工2万余人。主要返乡原因:一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返乡,我县大多数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而这一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生产下降,用工需求减少,造成我县部分农民工返乡留驻,尤以北部的三里、梅庄、三阳集、钟陵等乡镇较为突出;二是一些特殊人员,如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一技之长,就业难度相对较大,不想再外出奔波务工的,有合适岗位在本地务工赚钱的;三是受优惠政策的鼓舞自愿回家创业的,有一部分农民工在外奔波多年,积聚了一定资金,也掌握了一些技能,不愿再在外面打工,想回家开创一番事业,自愿回家创业。

农民工返乡虽未形成“返乡潮”,但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不可小觑,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形势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加剧可能出现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势必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压力。

一是给我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更大压力。据有关部门预计20xx年将出现大学生毕业高峰;返乡农民工求职高峰;破产、停产企业失业裁员高峰等三峰叠加的局面,我县南边几个乡镇拥有的多家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疲软,产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企业用工减少,据统计目前已减少用工465人,给原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

二是给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困难。我县北部乡镇的大部分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靠外出务工,许多青壮年劳力长年在外务工,返乡农民工如果没有了工作,收入就将明显减少,给原本就很紧张的生活带来更大困难。

三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经济领域的问题很自然会反映到社会领域中来,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生活来源减少,自然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特别是年轻一代农民工,在城里生活了多年,大多不屑于父辈们的任劳任怨,在外务工又形成了高消费的习惯,回到农村,收入骤然减少甚至没有,而消费习惯一时却难以改变,少数人员就可能挺而走险,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势必影响社会稳定。

农民工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政治问题,必须认真对待。要解决根本问题就要最大限度地为返乡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使其经济收入不出现大的滑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从而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深入调研,掌握动态。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大力开展“大走访”活动,全面摸底调查,掌握返乡农民工数量、年龄、性别、技能特点和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培训要求、心态变化、利益诉求及返乡后的生产生活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动态监控和分析。

二是强化培训,提升技能。整合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就业、教育、扶贫等培训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免费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重点围绕当前返乡农民工转岗就业需要开展新技能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让农民工掌握更多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帮助返乡农民工变“暂时失业”为“调整充电”,提升其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其发展后劲。

三是加强宣传,合理引导。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等有效途径,做好农民工返乡后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积极引导他们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反映合理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时宣传中央及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把我县对接南昌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区域商贸中心,对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搞好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等发展××经济的构想、措施大力宣传到位,鼓励大家发展特色产业,鼓励返乡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农村休闲观光等,拓展增收空间。

四是多管齐下,促进就业。一方面积极探索“求职、培训、就业、维权”四位一体的劳务“直通车”输出模式,促进劳务输出;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本县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在县内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中,尽量满足返乡农民工就业,力争让返乡农民工“回县不回乡”,尽快在家门口再就业,同时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五是改进服务,维护权益。开辟返乡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理重大劳务纠纷和集体劳动争议,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兑付等问题。对生产生活确有困难的返乡人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通过扶贫开发,社会救助等渠道,确保返乡农民工有房住、有地种、有衣穿、有饭吃、有病能就医、子女能入学。

六是认真做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民工的正常生产生活,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政法部门要加大对电力、电信、广播电视“三电”保护,严厉打击破坏“三电”设施的违法犯罪,特别要严厉打击偷盗变压器的犯罪分子。对农村治安乱点要进行重点集中整治,及时铲除各种横行乡里的流氓恶势力,解决“两抢一盗”、打架斗殴、聚众等影响农村稳定的严重治安问题。加强对留守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尽可能减少外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要针对农村出现销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假兽药等坑农、害农犯罪和集资诈骗等犯罪活动,开展农村打假护农的专项斗争,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以保稳定、构和谐、促发展为目标任务,注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协调发展的和谐平安创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和谐平安创建不仅能够通过创造安定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直接作用和服务于人民群众,包括返乡农民工,而且能够通过解决农村在治安稳定、社会管理、救助保障、民主法制以及民风教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强力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农民工返乡对我县经济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要我们引导解决得好,返乡农民工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农民问题心得体会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作为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农民问题一直是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和解决的焦点之一。在与农民群体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下面将从农民群体的生产、收入、社会地位、教育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谈谈我对“农民问题”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农民群体的生产状况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农民群体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然而由于土地面积有限、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很多农民仍然处于低收入水平。在与农民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农民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社化、农资扶持以及农业技术培训等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益。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从而解决农民群体的生产问题。

其次,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农民问题的关键。当前,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农民的劳动力价格低,劳动时间长,收入水平整体较低;另一方面,城市物价高涨,农民成为了城市购买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收入调节力度,通过提高农业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等措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三,农民的社会地位需要得到提升。许多农民一直被迫与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绿树成阴的大学脱离太远,缺乏接触现代社会的机会。这导致了农民对现代社会的陌生和不了解,同时也使得农民在城市中融入和发展的机会受限。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社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第四,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农民教育问题一直是农民问题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许多农民孩子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导致了农民群体整体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保障水平,解决农民孩子上学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最后,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解决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决策导向。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退休保障。政府还应该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同时,政府还应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创造良好的土地流转环境,促进农民的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总之,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农民群体的交流和接触,我们不仅深刻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明白了农民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民群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实现农民群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总也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工会的学校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笔者针对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对策和建议。

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也不愿培训。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2.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其对城市也怀有一定戒备和恐惧。

3.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4.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5.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工会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1)免费和收费相结合。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

(2)培训和就业信息、维权服务相结合。就业信息服务还应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会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农民工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培训、教育结合。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关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同时,要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发挥工会职业和学历教育的优势。工会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照顾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与接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职教育。

总之,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表现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培训本身,更需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真正关注,需要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许多农民工表达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训内容,更多的是对平等的要求和对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改变对他们的歧视。与培训农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质(如公共场合礼仪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平等意识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系统性表现之二就是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农民工培训。

相关范文推荐
  • 01-16 红楼梦读书心得(模板16篇)
    读书心得的写作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和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下范文展示了作者们对书籍的评价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红楼梦》,大家
  • 01-16 审查情况报告政治历史(优质15篇)
    情况报告是对特定情况或事件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一种文本形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问题。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些关于情况报告写作的范文,那么请阅读下面的内容,
  • 01-16 经典简单自我介绍(汇总20篇)
    自我介绍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介绍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来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自我介绍是展示个人特点、才能和成就的必要手段,怎样进行自我介绍取决于情境和对
  • 01-16 2024年工程计量总结报告(优质19篇)
    范文范本的写作思路和逻辑结构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蓝图和参考。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有关总结写作的优秀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早听说过我们这届有农事训
  • 01-16 高中乡村风光(模板20篇)
    优秀作文是思想的碑文,载满了作者对于世界的思索和感悟。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片段,让我们一起欣赏、品味其中的文学之美。乡村的夏日是一个迷人的季节,也是一个令人
  • 01-16 交通事故的私了协议书(优秀21篇)
    合同协议应该具备合法性、自愿性、平等性和诚实信用原则等基本要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文,仅供参考,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事故原因:20____年1
  • 01-16 村级组织履职效力不足探讨(优质17篇)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风格。以下是小编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它们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供大家参考。同志
  • 01-16 毕业生个人简历写作技巧(汇总19篇)
    在现代社会,个人简历已成为求职和招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雇主了解应聘者的背景和能力。如果你正在寻找灵感和参考,下面是一些优秀个人简历的范文,供您参考
  • 01-16 村书记自评意见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优秀16篇)
    在解决困难和挫折时,我建议保持耐心和乐观的心态,并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来看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意见建议范文,或许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 01-16 欢迎新同事入职讲话欢迎词(通用18篇)
    欢迎词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礼节与仪式,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大家的热烈欢迎。欢迎词是对每一位到场的贵宾的欢迎,衷心希望大家在此留下美好的回忆,共同分享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