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通用17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通用17篇)

时间:2024-02-09 00:36:06 作者:雨中梧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总结,更是对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的结果的呈现。看完这些读后感范文后,相信你一定会对如何写一篇好的读后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经过一个暑假,最终把易中天写的《品三国》上、下册都看完了。以前经过《三国演义》只明白他们是哪国的,参加过什么战争,但我看完了《品三国》之后,他们的任务形象和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就拿三国中的“智多星”诸葛亮来说吧,他在我们心中就像智商高达165的爱因斯坦一样,是智慧的化身。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家都明白诸葛亮用了“空城计”逃离了一场灾难,可是易中天教师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认为诸葛亮并没有用空城计。因为按照司马懿的性格,会派几个士兵闯进城池,并把城池上装扮成老人的诸葛亮射下来。并且诸葛亮也是一个为人谨慎的人,不会做出“空城计”这种冒险的计谋。易中天教师的剖析真是加油科学依据啊。

易中天教师的剖析不仅仅具有科学依据,还十分多面。

就拿易中天教师笔墨花费最多的曹操来说吧,他并非仅有雄霸的脸面,他还有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使我对曹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根本不是民间传说奸诈的曹操,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我到此刻一向记住易中天教师所说的那句话:“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以前一向认为关羽是一位勇气过人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吴国的樊城。虽然用水淹了七支军队,可是由于轻敌,被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终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齐被孙权所杀。易中天教师分析关羽失败的原因,一是轻敌,二是骄傲,三是对手下太严,四是疏忽大意。

三国历史就像是被布遮住了的镜子,而易中天教师的《品三国》使我们解开了布,看清了真正的三国人物。里面的众多历史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在今后不会犯文中人物所犯下的错,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真是一部值得看的好书。

虽然暑假即将过去,但我看了那么好的一本书,也无悔了!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近我看了这本《易中天品三国》跟随易中天领略了别样的三国历史,易中天教授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国之门。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一家之言品三国!

三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朝代,它虽然短暂,但在这乱世期间却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司马懿等。他们中有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有的是足智多谋的军阀,还有的是终结乱世的枭雄。正因为他们三国才变得如此精彩。

曹操,相信大家已经十分熟悉了,百姓们都认为他就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人,而刘备就是保护汉室的忠臣。所以当大家一提到刘备失败就各个唉声叹气而听到曹操失败,就各个拍手称快。那么曹操到底是不是一个奸雄小人呢?我们来听听易中天教授是怎么讲的。他说:“大家痛恨曹操无非就是有三个原因:为人奸诈、篡汉与说了一句:‘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我们来一个一个分析,第一为人奸诈这是在敌方眼中,但是我们要想想在那样一个乱世中,如果你处处讲实话能成大事吗?第二难道天下的皇帝就只能姓刘,不能姓曹吗?万事都有轮回。第三,我们先来看看,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曹操被董卓追杀,一路逃入过他的一个朋友家,这个朋友叫吕伯奢,但曹操怀疑这一家人想要加害于他,于是把他们一家全部杀了。这属于误杀,于是曹操就凄怆的说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请注意凄怆这词,这是曹操在后悔时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安慰,并且毛批认为:‘此乃孟德过人之处也。’毛先生分析道,如果换了别人都会说,宁人负我,休我负人。但是他们做的是和曹操一样的勾当,只不过只有曹操敢说真话罢了,所以曹操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

诸葛亮,一个被誉为卧龙的人。他在《三国演义》中被讲的神乎其神,什么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但他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呢?回答当然是没有,比如说空城计,事情大约是这样的:蜀军新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而司马懿正率兵前来,于是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司马大军一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在搞什么搞,大开城门在这开party,于是撤军了。这明显不符合实际吗,第一既然司马懿离诸葛亮这么近,他可以直接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嘛。第二,既然司马懿怕埋伏,那么他可以把这城围起来,围而不打不行吗?第三,况且那时后,诸葛亮根本不在城中,连人都没有,哪来的事呢?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有一点可以保证诸葛亮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与实践家,但决非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三国这个乱世已经离我们而远去,我们无非就是从主观上去判断各路英雄孰是孰非,但从这本书中有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相信一家之言,要从多方面去感受去思考,不要迷信小说家之言。看书要注入自己的思想,多去想想这是不是真的,就像我的小学老师对我说的那样,要学会质疑!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

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国》。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三国的文章。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北至长江,南至大海。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这个时候,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吕蒙,并且授予重权。结果证明孙权的做法是正确的。

孙权在三国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较低的。曹操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本身有一个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号召的作用。但是孙权是什么也么有的。每当江东政权出现危难的时候,孙权就表现出在政治上较大的灵活性。在曹操自立为魏王的时候,孙权主动向曹操称臣。表示如果曹操称帝和攻打刘备的话,孙权愿意支持。这次的称臣换来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候、荆州牧。后来,当刘备向江东进攻的时候,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这一次换来的时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两次称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两面受敌,为自己赢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时间。可见孙权这个人在处事上是求实而不慕名。

蜀汉政权经历了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任宰相之后进入了姜维时代。但是姜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外战争上了,对于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贡献不大。以至于最后黄浩排挤姜维,姜维被迫借屯田之名离开成都避祸。从此可以看出,将为作为蜀汉政权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大将军)并没有从全局上来建设蜀汉政权。由于他的这种偏颇,导致最后自己在前线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经投降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姜维也应该好好检讨自己。

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懿为了曹魏政权可以说是披肝沥胆,屡建奇功。从曹睿死后到司马懿就处于一种赋闲的状态。也可以认为他在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从八岁涨到十八岁了。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原来的骨干,如钟繇、贾诩、陈群、华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将基本上都已经病逝或者是阵亡。剩下的人已经不足以对付司马懿了。正好这个时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天赐良机,司马懿开始了篡夺曹魏政权的一系列活动。若干年后,司马昭主政的时候,涌现的邓艾、钟惠等人才都是司马懿最早发现并且大力提拔的结果。

最后,我还要饮用《三国演义》里面的话“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确是如此,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事件虽经起伏跌宕但最终还是成为一种过去。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高兴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了解三国都是从《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的,也是从《三国演义》那精彩的故事开始喜欢上三国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人了解的三国是罗贯中的三国,而不是真实的三国。

而今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之后,终于能更真实地接近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真实地了解了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因为易中天先生品的不仅仅是三国时代的群雄之间的战争,更是品出了"人"这个关键的东西。"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而后人读历史,就是为了不重蹈古人的覆辙,所以说,"人"也是读历史的人必须要了解的。光看史书是有些枯燥的,普通人看起来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但看完整本《品三国》之后,确实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念书"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是"品"出来的,展现给我们的看的是精华,是一位学者苦心专研出来的精华。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诸如此类的书,因为这些好书可以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平易近人,让更多的普通人来喜欢上华夏中国那五千年精彩的历史。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该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而诸葛亮呢?仅仅是一个军士罢了。

曹操只会笑不会哭的,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他战败时,或是在即将战死时,他也只会笑。他也很注重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会放过的,因为他不记前嫌,即使是敌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一定会好好重用他的。因此,曹操的军营里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地方,不仅曹操是个人才,就连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

在听完易中天的讲课后,我觉得他的评论是正确的。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爱的奸雄”。是他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着《易中天品三国》。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北至长江,南至大海。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这个时候,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吕蒙,并且授予重权。结果证明孙权的做法是正确的。

孙权在三国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较低的。曹操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本身有一个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号召的作用。但是孙权是什么也么有的。每当江东政权出现危难的时候,孙权就表现出在政治上较大的灵活性。在曹操自立为魏王的时候,孙权主动向曹操称臣。表示如果曹操称帝和攻打刘备的话,孙权愿意支持。这次的称臣换来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候、荆州牧。后来,当刘备向江东进攻的'时候,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这一次换来的时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两次称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两面受敌,为自己赢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时间。可见孙权这个人在处事上是求实而不慕名。

蜀汉政权经历了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任宰相之后进入了姜维时代。但是姜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外战争上了,对于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贡献不大。以至于最后黄浩排挤姜维,姜维被迫借屯田之名离开成都避祸。从此可以看出,将为作为蜀汉政权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大将军)并没有从全局上来建设蜀汉政权。由于他的这种偏颇,导致最后自己在前线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经投降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姜维也应该好好检讨自己。

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懿为了曹魏政权可以说是披肝沥胆,屡建奇功。从曹睿死后到司马懿就处于一种赋闲的状态。也可以认为他在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从八岁涨到十八岁了。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原来的骨干,如钟繇、贾诩、陈群、华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将基本上都已经病逝或者是阵亡。剩下的人已经不足以对付司马懿了。正好这个时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天赐良机,司马懿开始了篡夺曹魏政权的一系列活动。若干年后,司马昭主政的时候,涌现的邓艾、钟惠等人才都是司马懿最早发现并且大力提拔的结果。

最后,我还要饮用《三国演义》里面的话“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确是如此,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事件虽经起伏跌宕但最终还是成为一种过去。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我读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发现正史和我读过的《三国演义》并不相同,在《三国志》中的许多真实事件被戏剧化了。

从书中我明白了文艺作品中的历史不一定正确,不一定真实。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历史真相,我们一定要多读正史,才能了解真实的历史。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

易教授不仅讲的简明扼要、内容深刻,还风趣幽默。易教授用一些时下非常流行的词如ceo、粉丝来为三国人物重新定义。易教授说道,刘备集团是一个刚刚建立却又濒临破产的企业,极需要一个能干的ceo带领企业摆脱低靡的状态,重振雄风,而诸葛亮就是这个能干的ceo。

我不禁联想起来,一个好领导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审察好领导的重要标准就是举贤用能。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是因为有了卧龙先生这位好的ceo,诚然不可夸大个人作用,但这的的确确都是孔明“隆中对”的功劳。一个好的领导往往是高瞻远瞩的,孔明在他的诸葛庐中就帮刘备从当时的军阀纷纷割据一方,各自混战的时候规划到了十二年后的魏、蜀、吴三分天下。我看过很多“水煮”方面的书,什么《水煮三国》《水煮水浒》《水煮红楼》《水煮西游》《水煮战国策》等这些书无不从古代故事中肯定好领导的作用。

刘备作为一个家族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却能力排众议,不顾家族成员的反对(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关系也够铁,完全是刘备家族的核心成员),吸纳非家族人诸葛亮,做企业的灵魂ceo,这是何等的气魄!而我们现今的企业家族倒想是封建王朝,父亲老了,子承父业,外国有摩根、哈默等家族,中国有不胜枚举的百年老店。这些企业的高层你一个非亲非故的外来户休想踏进董事会的门。而我们的刘玄德同志能使这个家族集团有机的融合,在文有诸葛亮、蒋琬、法正、杨仪,武有张飞、关羽、马超、黄忠、赵云五虎将的辅佐下,团结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使刘备家族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牢不可破的整体,这真是那些小资所必须要学习的东西。

由此看来,好的领导是成功企业的一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所以千里马们首先要找到一个好的企业,还要遇上一位好领导才能一展抱负哦!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寒假里,我随着易中天先生的文字,重温了那段几乎家喻户晓的辉煌历史。书中分别介绍了曹操、孙权、刘备等人鲜为人知的成才史,让我能“跳出演义看历史,还原名人品三国。”

回顾那段群雄逐鹿的岁月,我最欣赏的人物莫过于曹操,虽然他饱受后人的鄙视,乃至痛恨。错杀吕伯奢后,他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实在是将自私自利发挥到了极致,可谓“小人名言”中的经典,可他拥有的疆土几乎是东吴、西蜀两国的总和,实在是一等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也会翻脸无情,如早年杀的陈宫,中年杀了许攸,晚年杀了杨修。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流传至今的《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是《诗经》之后为数不多的精品四言诗,而孙权和刘备二人留下的名句貌似只有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我看来,曹操实在是天使与魔鬼的完美结合。像他这样的奇人,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也不为过呢。我敬重他,也曾想过向他学习:学他的文韬武略,学他的领袖才能,学他的英雄本色。但我又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避而远之的人。那是多么悲剧啊!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当今之能人”,不做“乱世之奸雄”。

将来要能创出一番事业,曹操的经历告诉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养祖父是宦官的现实,恐怕他会面临不少闲言碎语,但曹操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消极影响。平凡如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若能坚守合适的理想,也必能走向成功。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再次哼起这首《曹操》,我心中不禁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期待。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国》。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北至长江,南至大海。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这个时候,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吕蒙,并且授予重权。结果证明孙权的做法是正确的。

孙权在三国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较低的。曹操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本身有一个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号召的作用。但是孙权是什么也么有的。每当江东政权出现危难的时候,孙权就表现出在政治上较大的灵活性。在曹操自立为魏王的时候,孙权主动向曹操称臣。表示如果曹操称帝和攻打刘备的话,孙权愿意支持。这次的称臣换来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候、荆州牧。后来,当刘备向江东进攻的时候,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这一次换来的时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两次称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两面受敌,为自己赢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时间。可见孙权这个人在处事上是求实而不慕名。

蜀汉政权经历了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任宰相之后进入了姜维时代。但是姜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外战争上了,对于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贡献不大。以至于最后黄浩排挤姜维,姜维被迫借屯田之名离开成都避祸。从此可以看出,将为作为蜀汉政权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大将军)并没有从全局上来建设蜀汉政权。由于他的这种偏颇,导致最后自己在前线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经投降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姜维也应该好好检讨自己。

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懿为了曹魏政权可以说是披肝沥胆,屡建奇功。从曹睿死后到司马懿就处于一种赋闲的状态。也可以认为他在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从八岁涨到十八岁了。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原来的骨干,如钟繇、贾诩、陈群、华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将基本上都已经病逝或者是阵亡。剩下的人已经不足以对付司马懿了。正好这个时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天赐良机,司马懿开始了篡夺曹魏政权的一系列活动。若干年后,司马昭主政的时候,涌现的邓艾、钟惠等人才都是司马懿最早发现并且大力提拔的结果。

最后,我还要饮用《三国演义》里面的话“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确是如此,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事件虽经起伏跌宕但最终还是成为一种过去。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在中国4大名著里,我一向觉得三国写的最好,也对它最感兴趣。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事件和战争都是其他3大名著不可比拟的。易中天因为《百家讲坛》而一炮走红。

的确,他讲的三国很好,其中也夹杂着现代幽默。之前我看过《百家讲坛》其他历史部分,有些很生硬,像普通的讲课。而易中天的讲评更像是评书。《易中天品三国》还原了真实的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与人们眼中《三国演义》里人物形象有些许差别。有些人是英雄,但文学把他们污蔑了。例如曹操,周瑜。《易中天品三国》采用的是各位历史学家和历史上的资料,还了“奸臣“一个清白,也写出了蜀国大将的许多文学没写出的错误。比如,书中写到: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所以他不可能因为妒忌别人而被气死。

《易中天品三国》中幽默元素大概也是易中天成名的元素之一。例如: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但保守派的人大概对这种评论很反感。但总之电视前和读者中的保守派是占少数的。

易中天国家读后感

《国家》是《易中天中华史》中收录的其中一卷。下面小编整理的几篇易中天国家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有感于各类知识的极度匮乏,极力地想让自己懂得更多起来,我本月选择了很有格局的《国家》(易中天著)来读,希望能够武装到自己。

本书试图在探询国家的秘密,为什么会产生国家?易中天首先找到了一个钥匙:城市。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是国家的象征。

城市给居民带来了安全和自由。

因为城市产生了一种新的聚落关系,市民之间交往、交流和交易,血缘关系必然被打破。

而且还诞生了新的超越了部落、氏族的“公共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共事务”。

要处理这些公共事务和关系,氏族部落时代的习俗是不管用的,必须依靠“公共权力”和“公共规则”,还要有按照公共规则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关”。

这就是国家。

在进入国家之前,任何文明都有巫术和图腾,但巫术在印度变成了宗教,在希腊变成了科学;图腾在埃及变成了神,在罗马变成了法。

任何一种国家体制和国家道路,都不过是世界各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安全、自由和身份认同所做的不同选择和探索。

这就是国家的逻辑和秘密。

而中国呢?中国为什么不同?原因在于在中华,巫术没有变成科学,也没有变成宗教,而是变成了伦理和艺术,即礼乐。

图腾没有变成神,也没有变成法,而变成了祖宗。

别的民族的身份认同靠神,靠信仰,而我们是“认祖归宗”,家国体制绵延三千七百年。

而我感慨于其中文化力量。

从国家的“国”字的产生来看,有了定居的人、固定的.地盘,人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就形成了国家。

但由于文化的存在,造就了没有国界的国家。

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犹太人,没有谁能向他们一样,失去祖国一千八百年,流散于世界各地,但民族尤存,这归功于他们的文化。

而对于我们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其中穿插着外族的入侵,我们不仅没有向其他古文明那样走向灭亡,而是一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得益于我们悠久的文化。

那么,对于灿烂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了我们大中华继续前进的基石。

《国家》这一卷,虽然是讲“中华史”的,但有很多篇幅是讲西方文化史的,是两者对比着讲的。

其中第三章整章讲西方的,标题叫做《从雅典到费城》。

这样的一个好处是,讲得更深入。

其实第一卷《祖先》也是对比着讲的,比如夏娃和女娲。

《国家》依然是六章,每章六篇文章,六六三十六篇,连《后记》也是6节。

记得易老在另一本上说过,六是秦始皇最喜欢的数。

实际上,现在民间也喜欢“六”,觉得是个吉利的数字,比如“六六大顺”。

“四”就没有这么好运,与“死”谐音,大多觉得不吉利。

举一例来说一下易老作品的逻辑性,请看第三章《从雅典到费城》的第四篇《走向平等》,全文如下:

人格独立和意志自由的希腊人,获得了解放,也遇到了难题。

难题就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这在氏族社会是不成问题的。

血缘,最天然、最真实、最温情也是最和谐。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和,不就是中国人一贯追求也曾经行之有效的主张吗?人而此刻的希腊人,却成了宙斯式的“弑君英雄”,俄狄浦斯式的“杀父罪人”,早已“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他们,又靠什么来组成社会,结为群体,不至于因各行其是而天下大乱?

契约。

用契约管理社会,在希腊人哪里丝毫都不奇怪。

作为商业民族,他们早就意识到处理事务和关系,物比人好。

这个“物”,就是货币和契约。

货币,干净利索;契约,人我两便。

只要大家都信守合同,照价付款,就相安无事。

而且,由于它对契约各方具有相同的约束力,因此是公正的,也是公平的。

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平等产生了--契约面前人人平等。

这样一种好东西,当然可以放之四海。

比方说,用来制定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方法和规则。

这些方法和规则,比如逻辑,是人与自然的约法,也是人与人的约法。

其中,不证自明的叫“公理”,推导的过程叫“推理”,推导出来的叫“定理”,最后的结论叫“真理”。

某个结论是不是真理,不归张三说了算,也不归李四说了算,要看是否符合约定的一系列“理”。

对谁,都一样。

科学诞生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契约及可以用于自然,就更可以用于社会。

社会的契约就是法律。

只不过,它不像商业合同那样一对一地签,而是全体公民一起约定。

由于它是关于社会问题的,所以叫“社会契约”;由于它是全体公民签订的,所以叫“全民公约”。

所谓“全民公约”,就是每个人跟其他人都互为甲方和乙方,就像“民主是自己统治自己”。

这样一种签约,当然更必须遵守,立法者和执法者也不能例外。

作法自毙,不是立法者的悲哀,反倒是他的光荣和成功。

法治就诞生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这里面有问题。

契约面前人人平等,是没问题的。

因为甲方和乙方人格平等,权利对等。

谈不拢,可以不签;有情况,可以修改;执行不了,可以认赔毁约。

总之,契约是可以商量的,而且只要甲方乙方商量就行。

法律可以这样吗?

难。

全体公民一起来立约,不可能条条款款意见相同。

如果左也谈不拢右也谈不拢,又怎么办?就不要法律了?

当然不行。

也只能先做两个约定。

第一,法律的制定,只能寻找“最大公约数”,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或不能容忍的。

比方说,不能杀人,不能放火,不能抢劫,不能盗窃,不能强女干,不能私入民宅。

易中天《读城记》读后感

《猫城记》并不是独立的作品,他依然是一个始终关注着文化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之一,深藏在老舍内心的还是他那惯常的、深深的文化伤痛。

走进猫城,这里没有城门,敷衍是他们的传统,就连那些被称为民族希望的儿童们,“脏、瘦、臭、丑”也成为他们的标签,这里昭示的是一种心智不健全、信仰虚无、价值理念模糊的民族性,它们一旦在儿童的心里扎了根,民族的希望便化为泡影,毁灭的绝望也就由此而生。而孩子们的教育则是“入学即毕业”的奇怪现象,这便更是绝望中的绝望了。

在猫城,革命被称之为“哄”,而它的由来常是因外界某一种思想的入驻,因此又为之加上一个个诸如“大家夫斯基”之类的定语,而这些“哄”的效果,照猫城唯一的明白人小蝎的话说,就是“人家的特色还是人家的,人家的改革是真改革了,我们还是我们;假如你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特色,越闹越糟便是我们的特色。”当然,猫城也有土生土长的“哄”,那就是皇权与民权之间相互斗争的“参政哄”、“民政哄”等等。这些假如称为政哄的话,在小蝎看来,它们也有显明的现象:“第一,政治只有变动,没有改革。这样,民主思想越发达,民众越贫苦。第二,政哄越多,青年们越浮浅。大家都看政治,不管学识,即使有救国的真心,而且拿到政权,也是事到临头白瞪眼!没有应付的能力与知识。”

读着这些文字,我想说,与其说老舍是在抨击政治,不如说他是在鞭挞文化。只不过他的鞭挞有别于那个时代普遍的呐喊风格,而是毁灭的风格,但老舍的毁灭是指向新生的,因为他始终是站在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坚定立场上言说他的文化关照的。这种关照是源于超越的视界,源于信仰的灵魂。

但很遗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情形下,国人的接受视野正面临日趋严重的危机,尽管猫城只是一个想象中的火星小国,尽管作者是怀揣着满腔的爱国爱人的热情,但他另类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仍然远远超出了当时意识形态的承受力,老舍感到了深深的懊悔,“失败”成为他唯一可以言说的话语。

然而,正是这部失败的作品,却深刻地揭示了民族落后的症结。老舍先生不仅在作品中用一种近乎绝望的挣扎进行了民族种性的拷问,而且开出了民族自救的药方:以教育立人恢复人性,再从文化的复兴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这样,民智可开,民族有望,国家可强。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作文

首先我想说,在看易中天的课之前,我对历史、文学兴趣不浓。四大名著几乎都没看过,因为曾经在小学借来看了三国演义(小学版),但是没有细读;《红楼梦》借过,可是只看了几页就还回去了,看不懂。“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袁绍是个绩优股的时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绩优股,这两个人现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们就别干了这事,那钱都被他们赚了。”“你司马懿侥幸地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贪得无厌又来打我。你来打就来打吧,我现在都准备好了。我现在街道已经打扫干净,准备你来屯兵,我已经杀了羊,煮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嘛。司马懿这时候已经来到城下了,这哥们儿什么意思?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ok,我上去卡拉,你把我ok了!我才不上这个当呢,撤!撤军了。”既然都是要学,我觉得如果能做到有兴趣的学,听着这些笑话学习效果不是更好吗?我为什么迷上了易中天呢?面对面节目问易中天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易中天的课呢?易中天的'回答是“我肯定是恰好迎合了社会的某种心态,或者说某种需求。至于是哪一种心态和哪一种需求,让评论家去说三道四,让研究者们去得出结论吧。”我想易粉们一定是一种迫切希望了解历史,但又不希望于普通枯燥课堂的需求,由于原来没有这种授课方式,所以易中天非常受大众的欢迎。易中天给讲课的老师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尽管我还没有全部看完,但这里先谈谈我的总体收获。首先,我知道历史有多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我们想要了解就是那被盖了多少层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里面的历史真相。第二,在听故事的感觉下听完一节课,比看书要好。为什么不能用现在的流行词去理解古文呢?又能吸引住学生,又能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比如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一米八四,26岁,而且容貌甚伟,不叫帅哥叫什么?叫伟哥?第三,我可以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学聪明些。在待人和用人方面可以向曹操学习;规划要像诸葛亮一样仔细;出击要像孙权那样果断,不能像刘表一样守中立,当老好人。不能两边都占着,最后的结果只会是哪边都占不着。

我会继续关注百家讲坛,它能让我在听故事中深入了解历史,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淋漓尽致。

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

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当然,吕布堕入情劫,窝里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从他父亲对他“家贼难防,偷断屋梁”的评论来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个必然的结果。

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让那么多优秀之士死心塌地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还来了个“白帝城托孤”,又让他那不该被赵云救回的儿子害死了一批人。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说到一个个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优秀的军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可惜被刘备“三顾茅庐”骗了去,于是感激涕零,为刘家卖命。《出师表》虽明世,却无疑也是他的提前写好的遗嘱。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只是因“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将风度,但这也许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之聪慧而对他的一种诬陷。后人说他小气的说法,也许只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吧。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有机会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相信你会明白的更多,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容括了人生百态,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易中天《读城记》读后感

易中天把广州定义为:怪异的城市,即使是广州引以为傲的”吃“,也是有其怪异之处。

《读城记》之广州市,第三部分“广州是个大市场”有言:“广州不但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也是一个”吃东西的地方“,要不然怎么说”食在广州“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全国各地都有好吃的东西,并非只有广州才是”食的天堂“。事实上,除”食在广州“外,也还有”吃在成都“、”吃在扬州“等说法。但在我看来,成都、扬州等和广州相比,还要略逊一筹。这不仅因为广州的菜肴和点心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做工精美、品味极高;也不仅因为广州人什么都吃,――”草原吃羊,海滨吃蟹,广州人吃崩了自然界“;还因为只有广州,才二十四小时都在吃。

这让身为传统广州人的我,深有共鸣。

偶尔路过北京路,心血来潮想去吃一碗传统的云吞面。

可惜当我穿街过巷,走到那个曾经熟悉的位置之时,却发现人去楼空,取而代之仅有一家连锁云吞面店,满大街都是一样的门面,一样的气味,于是一直记不住名字。

旧爱已去,不复存在。物是人非,却能够成为真正的新欢么?

广州的云吞是一绝,某种程度上,是老城市的招牌之一。

有道是:“食在广州”。云吞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传统的广州云吞面,由三个部分构成:

汤。猪骨,大地鱼,虾子,慢火熬制,缺一不可。有别于时下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日式拉面的猪骨浓汤,白嫩如牛奶温和,云吞面汤满溢着缥缈的香气,清澈却不失浓郁,锅盖未掀,香已四溢,引来邻里街坊的称赞。

云吞。在别的地方,云吞或者会被称为“馄饨”,“抄手”,只是“云吞”于我而言,却是无可取代的名称。不同于北方缠绵厚重的饺子皮,云吞皮薄如蝉翼,爽口滑溜,甚至有人用之替代腐竹去煮糖水。传统的馅料,应该是精肉包一点肥肉。精肉味道浓郁,配以一点肥肉的香气四溢,在云吞皮包裹的小小世界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云吞必须现煮,水要沸腾,云吞如果鲜活的金鱼,在锅中自由翻滚。时限也是一门学问,短一分,封口处会硬得难以下咽,长一分,又会因为表皮破损而流失味道。

面。一般是店家自制的竹升面。长长的擀面杖,有力的双臂,一次次的添加面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取代它的地位。粗犷豪放的刀削面不行,温和细软的日本拉面不行,同出老城一门的沙河粉也不行。只有它才是云吞的完美情人,是汤的最爱,为你演绎什么是珠联璧合。

这些并非最好的元素。有人或许会用简单的猪骨汤和鸡汤替代大地鱼汤;云吞在香港的发展,也在馅料中添加了虾仁等海味;面已经可以流水线生产,店家不必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但是,传统元素组合出来的特定味道,还有随之带来的回忆,却是无可替代。

老字号,家家户户有着独特的味道,哪怕只是些许的不同,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分辨。或许也是因为从小到大一直在吃,能够辨别出十数年来,味道的细微分别与变化;新式的云吞面店却不同,尽管有着精致的造型,上好的材料,流水线生产以及上餐的速度,但是,永远都是一样的味道。

老字号,并非一成不变。他们也会扩充店面,添加设备。他们的价格也会随之提升,只是滞后于物价的上涨幅度。他们依然蜷缩在旧城,不为人知的角落,却能够通过媒体的力量,一传十十传百。他们坚持的是,安稳,平淡,充满回忆的街道,满怀人情味的旧街坊,以及慕名前来,满足离去的人们,偶尔带来一细新鲜感与活力。迁徙不适合他们,他们离不开老城的回忆和人情味。

相关范文推荐
  • 02-09 学习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体会完整(汇总22篇)
    心得体会具有反思和思考的作用,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学业、工作和生活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我们要紧紧围绕省党代
  • 02-09 举办婚礼的主持词(精选23篇)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共同见证一项重要的活动。下面是一些成功的主持人案例,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他们的优秀之处。来宾们、朋友们,欢迎您参加先生和小姐
  • 02-09 中职毕业学生登记表自我鉴定范文(23篇)
    自我鉴定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成长提供指导和依据。如果你正在为写自我鉴定而苦恼,那么不妨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
  • 02-09 在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调整会议上讲话(实用16篇)
    演讲稿是一种需要用言辞和逻辑把握好观点和论证的文章,以达到清晰有效地传达信息的目的。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使大家能更好地应对演讲的挑战。
  • 02-09 度五四青年节座谈会学习心得(模板22篇)
    学习心得是我们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下面的学习心得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技巧。这一篇写的是在美术展览会的最后一天,
  • 02-09 学生学生干部申请书(专业16篇)
    转专业申请书是我们向学校表达转专业意愿和理由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转专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尊敬的领导:在过去的xxx-xxx
  • 02-09 课堂四年级(汇总17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通过文学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作家的写作经验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经过一学期的艰苦拼搏
  • 02-09 鸟是树花朵教学设计大全(18篇)
    教学计划是一份详细规划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我整理了一些关于教学计划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 02-09 上海市居住房屋租赁合同网签范文(17篇)
    租赁合同的目的是确保租赁双方都能按照协议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租赁关系的稳定和良好。我们整理了一些租赁合同的案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甲方(出租人):「身份证」
  • 02-09 妈妈的绝招(模板14篇)
    优秀作文在结构上要有层次感,章节安排合理,使读者能够明晰地理解文章内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