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福州概况导游词思维导图(通用5篇)

2023年福州概况导游词思维导图(通用5篇)

时间:2023-09-28 01:16:37 作者:碧墨 2023年福州概况导游词思维导图(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福州概况导游词思维导图篇一

鸳鸯溪为白岩溪中的一段溪流,长约14公里,溪流平缓,有直余个形状各异、水碧镜的深潭,供鸳鸯栖息戏水;溪岸各色野果累累,可供鸳鸯觅食,而山林中栖息着娄百只猕猴,当鸳鸯的天敌——老鹰出现时,群猴即嗷嗷嘶叫,提醒鸳鸯飞避密林岩洞或潜入水中,成为鸳鸯天然的“卫士”。因此,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成为鸳鸯栖息的乐园。第年秋季有娄百上千只鸳鸯从北方飞平这里越冬,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鸳鸯鸟自然保护区。

鸳鸯溪的主要游览景点有白水洋、鸳鸯溪、叉溪、水竹洋、考溪、鸳鸯湖等,其中景具特色的是白水洋和鸳鸯溪。白水洋一带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溪中三块巨石平铺水底,最在的块面积竟达4万平方米。水漫其石,仅深寸余,溪水清悠,波光潋滟,一片白炽,故称“白水洋”,亦称“水上广场”或“十里水街”。鸳鸯溪两岸峰峦叠嶂,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遍布山野。碧水潭中戏水的五彩鸳鸯,密林中嬉戏跳跃的猕猴,给这幽静的溪谷增添盎然微微生机,是一外奇绝的大自然旅游观赏点。鸳鸯溪一带还有一处为“漈水成烟”的百丈漈水帘洞,洞深穴秘,瀑帘挂壁,为全国五大水帘洞之首,其景色之奇丽,令人啧啧赞叹。

鸳鸯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屏南县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处屏南、周宁、政和三县交界。总面积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鸳鸯鸟保护区。

鸳鸯鸟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水鸟。鸳鸯溪长14公里,附近山深林密,幽静而清净,是鸳鸯栖息的好地方。每年秋季有数百上千只鸳鸯从北方飞来越冬,使这一带溪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鸳鸯,故屏南有“鸳鸯之乡”之美誉。

鸳鸯溪共分白水洋、鸳鸯溪、叉溪、水竹洋——考溪、鸳鸯湖等5个游览区。

白水洋游览区在鸳鸯溪上游,为鸳鸯溪四大景观之一,除溪流两岸的大小飞瀑和岩洞之外,最使人称绝的为“十里水街”,它是由三块平坦的巨石铺于水底而成,最大的一块达4万平方米。人行其上,水恰淹脚背,波光潋滟,一片白炽,故称“白水洋”。白水洋平坦宽敞,上面可骑自行车,可驾驶汽车。下游有一条50多米长的天然滑道,赤身下滑不伤肌肤,被称为“天然冲浪游泳池”。

鸳鸯溪游览区,该游览区为鸳鸯溪的中心景区,它以野生动物鸳鸯、猕猴和稀有植物为特色,融溪、瀑、峰、岩、洞、潭、雾等山水景观为一体,成为不可多得的综合性游览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百丈祭水濂洞”,它已列为全国五大水濂洞之首。清代宜洋武举张朝升称之为“祭水成烟”,它的特点是落差大、瀑面宽、水量足且不枯竭,并可进洞仰看水濂。

福州概况导游词思维导图篇二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米,宽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

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

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泉州府志》记载“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称有三十六奇,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水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石碾、石盆、石砚、皆为秦君遗物也。

福州概况导游词思维导图篇三

霞客古道

福建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境内霞客古道徐霞客古道是古代宁海通往天台的要道,约建于唐代,现存古道多为卵石铺面,古道两侧多为名胜古迹,有茶廊、古井、古桥、庵堂等。

九龙谷漂流

福建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境内九龙谷漂流全程约千米,途经10余个跌水、10余道弯,顺溪漂流,峰奇石秀,泉清谷幽,湖光山色,倒映成趣。溪流中千姿百态的奇石,壁立千刃、崖悬石怪、霞客览胜、玉兔奔月、神龟朝圣等石景,尽显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龟山寺

福建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境内龟山寺是莆田四大名刹之一,依北面南,对面是一列如屏的几座小山峰,左为笔筒峰,右为笔架山。龟山寺庙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0xx年)由无了禅师创建。现存的建筑物为清光绪三十年(1920xx年)重建。

福州概况导游词思维导图篇四

自古以来,福州百姓在选择及组织居住环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闭空间的传统。为了加强封闭性,还往往采取多重封闭的办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多进庭院住宅又加强了封闭的层次,而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住宅封闭起来(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构造)。 作为城市也是一样,从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宫城)到内城再到廓城,也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在城市的外围,按照风水格局,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青龙、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环抱之势。山的左右为青龙白虎(比如说福州的以金鸡山为青龙,大梦山为白虎,于山、乌山把住南门成左右肩臂环抱之势),遂将后方及左右方围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闭圈。如果在这道圈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龙、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比如说福州青龙之侧的护山的鼓山;白虎山之侧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可以说风水格局是在封闭的人为建筑环境外的一层天然的封闭环境。

由此我们可知,鼓山为作福州的青龙山,守护着福州这块难得的宝地,保佑着有福之州风调雨顺,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义非常

鼓山为作福州的青龙山,自有神奇之处,由其顶峰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传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将军为了镇住恶龙特地留下的。每当风雨交加,石鼓便有簸荡之声,那就是鼓将军在鼓山顶面对海上龙王进犯而击鼓,号召三军准备战斗。

鼓,在易经中为震、为东方。易经云:震者亨。震来,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其意思是重雷发向,千里传声,有惊无险之象,亦有变动之意。

易经《震卦》象征震动的鼓声:可致亨通。当惊雷鼓动的时候,天下万物都感到恐惧,然而君子却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声震惊百里之遥,作为君子却能做到从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顶峰的石鼓亦在点醒居住福州的人们,匹夫兴亡人人有责。每当国家风云变幻之时,应该走出去,为国效力,由闽化龙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机

坐落在鼓山的涌泉寺更为名扬天下,其位列闽刹之冠,是福州的骄傲,素有“既来福州,必游鼓山”之说。

涌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山坡里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镶嵌其中,寺庙前后左右环抱着苍郁的古老大树林,可谓“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宛如这寺院是盘古开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处。这一典型唐代建筑,坐北朝南,以三级宫殿群,顺山势而上。迈过高高的门槛,一阵佛门清静的淡雅清香就会扑面而来。很多人走进殿内,烧上一炷香,虔诚地祈祷、祝福,让人徒升心安平静之感。

建造这所寺院的开山祖师神晏更具有传奇色彩。由于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窝穴上,燕窝发燕仔燕孙,所以涌泉寺能居僧干众,蒸蒸口上。相传当时涌泉寺建成后鼓山香火愈来愈旺。为了让香客们上山方便,寺院僧众决定修条上山道路。历经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山道,从鼓山脚下一直铺到涌泉寺的大门。

开山祖师神晏看见这条石砌大道,心里很高兴。可过了几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条石砌大道寺院的僧众,病的病,死的死,香客们也闻知涌泉寺发生瘟疫,也不敢上山来了。一时间,鼓山涌泉寺僧侣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为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云峰顶朝看石道。远远望去,隐隐约约中,他发现整条石道一股凶气缭绕不散。他连忙再仔细一一辨认,这才惊骇得他几乎失去控制喊叫出来。这条从山脚铺到涌泉寺大门口的石道,弯弯曲曲就如一条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岭道上的一块块石头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鳞甲一片片。那蛇的头对着涌泉寺大门正张着血盆大口对着燕窝吞吃出门的燕子,这石道分明是“蛇窜燕窝”!这明摆着涌泉寺的风水被这石条道破坏了。

好在神晏不愧为一代大师。他返回涌泉寺,召集众僧在新修的这条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从山脚到山门。这条“蟒蛇“变成的石头道路中间的九座山亭,依次为闽山第一亭、东际亭、仰止亭(今已废)、观瀑亭(又名石门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关亭、更衣亭。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铁钉,牢牢地钉在这条蟒蛇变成的石道上,把这“蟒蛇”斩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后又从喝水岩修建一条石道,用条石铺设,直达山门。该道为蜈蚣岭道,意为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这样这条毒蛇就不能复活了。蜈蚣岭道铺设完,上山道路变得四通八达了。

这一来,蟒蛇不能动弹 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条石道,永远僵死在那儿,被千人万人踩。此后,涌泉寺渐渐香火旺盛了,僧众越来越多,涌泉寺越来越闻名于世终于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闻名。

福州概况导游词思维导图篇五

福州概况导游词怎么写?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福州鼓山导游词和福州西湖导游词范文哦!欢迎阅读。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榕城”福州,我是xx旅行社导游xx。

福州有句古话“左旗右鼓,全闽二绝”,今天,我们就游览这其中的一绝——鼓山。

鼓山位于福州东南部,是我省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级十佳风景区之一。

相传峰顶有一巨石形状象鼓,每当风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头上就会发出“咚咚”像敲鼓一样的声音,因此而名鼓山。

还记得昨天我们在厦门鼓浪屿看到的鼓浪石吗?也是因为海浪拍打岩石发出“咚咚”的鼓声而得名的。

它们还真是“天设一对,地造一双啊!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风海涛”的文坛佳话,林则徐也留下了“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千古绝唱。

自宋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达480多处,各种字体全有,琳琅满目,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被誉为“东南碑林”。

朋友们,现在让我们进入这满壁生辉的书法艺术殿堂去一饱眼福吧!看!洞口的“灵源深处”4个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贤所题,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内在深意却是告诉后人,这一带的题刻是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抒发,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现。

在灵源洞一带最著名的摩崖题刻莫过于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迹,看这“忘归石”,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

蔡襄是福建仙游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时,十分喜欢游玩鼓山,每每流连忘返。

有一次,他流连山中美景忘了时间,待从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于是写了“忘归石”,这3个字已表达自已依依不舍之情。

如果待会儿哪位游客留连忘返,也找块石头留下墨宝,那可不行哦!

好了,现在我们在这块岩壁上看到刻有三个大字,谁来念念?这位小朋友说太简单了,是喝水的地方,还问怎么没有水呢?其实啊,这个字不念喝水的喝,为什么呢?听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相传古时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涧下泉水喧哗,影响诵经,便大喝一声止住流水,从此涧水改道东流,这里的溪涧也就干涸了。

所以,这三个字念“喝水岩”。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其实这时的地形按地质学上说是岩层断裂带,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断裂面,地表水沿断裂面渗漏到地下去,当然就没水了,而不是一个人能喝水倒流的。

这里到底是有水好还是无水妙呢?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宋代文人徐锡之在他的石刻诗上阐明了观点,看这块石碑上写到:“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待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他认为此处重峦叠嶂,不可无水,当年要是他在,就会劝法师不要让溪水改道。

近代文学家郁达夫到此曾大发感慨,他说“怪他活泼源头来,一去千年竟不回。”我们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为了弥补这一大遗憾,不知哪位古贤别出心裁,在此石旁题刻“无水亦佳”,真令游客回眸一笑,意味无穷。

鼓山灵源洞一带,石谷深邃,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观。

先贤们充分利用这里的石壁题诗刻字,使整个景观得以完整地保留,为鼓山增色生辉!1982年春,刘海粟大师87岁高龄时游览灵源洞,题了“胜于天竺”4个大字,赞美这里的风景和碑林。

朋友们,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很多景点没看到。

希望大家有机会再到鼓山来,听那没听完的故事,看那没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乐的一刻!谢谢大家。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这次带领大家游览的导游。

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

朋友们都听说过福州西湖吧,她可是福州的一颗明珠,十分有名,相信不少朋友也是慕名而来的吧?!既然这样,希望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乱扔垃圾,保护好西湖的环境。

好了,话不多说,我们出发吧!

旅客朋友们,前面就是西湖公园了。

福州西湖公园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

据历史记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筑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当时由于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

后又经过历代扩建,才有今日的规模。

1914年被开辟为西湖公园,人称“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

现西湖公园占地面积为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水面面积30.3公顷。

大家请看正门上方有”西湖公园”四个大字。

哪位朋友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呢?对了,这就是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先生的作品,这四个字遒劲有力,俊美典雅,如同福州西湖公园,虽然没有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也看不到竞相啼鸣的柳浪闻莺,但福州西湖公园以她旖旎的自然风光,尽显其恬静而秀丽。

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大门去领略西湖迷人的风光吧!

大家请看,前面就是著名的长堤卧波、垂柳夹岸,此堤就是柳堤,柳堤中段为桥,即仙桥。

大家发现没有,在我们现在要通往宽10米,长36米的拱桥两侧栽满了数不清的垂柳,条条细丝从柳树上低垂下来,微风拂过,柳条翩翩起舞。

迎着湖面吹来的阵阵清风,您一定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就是著名的西湖景色之一”仙桥柳色”。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柳堤外侧还有一条长长的花径,对了,那就是面临西湖而生的桃树。

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那盛开的桃花远观气势磅礴,如海潮,近观俏丽妩媚,像害羞的姑娘。

虽然现在已经入冬,桃花已经凋谢,但再过四个月旅客朋友们如果你们再来这里,就又可以看到美丽的桃花了。

不过西湖四季都有美丽的花朵,现在西湖有什么花呢?大家过桥往前看,西湖正在办菊花展,菊花品种非常多,大家可以好好看看。

请大家在观赏时一定注意不要随意采摘哦……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湖公园的中心,大家请看,前面就是猴山喷泉了。

有的穿梭腾跃于洞中,像在嬉戏……造型各异,千姿百态。

大家看看,这些可爱的猴子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呢?对了,它们都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石猴”,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制作,似乎自然天成了!

游客朋友们,请随我过步云桥,过桥就是西湖著名景点之一的桂斋,这是福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占地2000平方米。

桂斋最初为南宋名相李纲晚年的书斋,内有李纲亲手种植的桂花。

晚清时左海伟人林则徐在福州西湖荷亭边重修桂斋,以表继承李纲爱国遗志。

另一副对联是“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抒发了他励志自强,忧国忧民的'拳拳报国之心。

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桂斋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

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建桂斋,种上桂花,移读书处于斋后。

西湖的著名景点很多,剩下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继续游览,也可以泛舟湖上,湖心春雨也是古西湖八景之一,每当春雨如织,或泛舟游湖,或在湖心小亭赏雨,同样别有情趣。

总之,西湖的特点就是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

大家可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细细体会。

最后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大力配合,很荣幸能为你们服务,谢谢!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西湖公园,它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

据史载,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相接。

后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地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偕后宫游西湖。

西湖成了闽国王朝的御花园。

此后渐成游览区。

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

民国三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辟西湖为公园,当时面积仅3.62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缮、扩建,特别是2001年,清淤挖泥,建截污管道,重建、扩建旧景点,经修复后的西湖,真正是“山复整妆,湖复易容”,神采顿开。

西湖现在总面积约45公顷,水面面积约30公顷。

它通过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西湖中的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游览景区。

整治后的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

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

各位游客,大家现在进入大门看到的就是仙桥柳色(柳堤):原堤建于1930年,宽8米,长139米,中段为桥,即仙桥。

1985年拓宽堤面为18米,堤边有石栏杆,并种植垂柳、碧桃及花灌木。

春来佳日,柳丝泛绿,桃花似火,远望如湖中锦带。

1994年改仙桥为拱桥,宽lo米,长36米。

现在我们来到紫薇厅。

紫薇厅在开化屿南,始建于1914年,以四周广植紫薇而得名。

1952年重修,砖木结构,现为公园服务部。

各位游客,大家现在到的是位于开化屿(又名小孤山)中央的开化寺。

此寺建于北宋景祜四年(1037年),为公园最古老的建筑物。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知府汪文盛捐资重建。

现有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

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系钟鼓楼,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

寺内昔有“十八娘”荔枝,颇负盛名。

宋蔡襄《荔枝谱》云:“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此得名。”今寺前尚有一株古荔。

寺在红花绿柳、碧波如镜的湖心屿中。

1986年整修后与盆景区相连,浑然一体。

庭院内种植珍稀花木、花卉盆景、根雕等。

大家现在到的是宛在堂,位于开化屿东,系闽中诗人纪念堂,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诗人傅汝舟营建,招诗友高濲等同来隐居。

宛在堂木构三楹,以诗名“孤山宛在水中央”为堂名。

一时诗人云集,传为佳话。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改建为湖心亭。

乾隆十三年(1748年),黄任倡议复建,在堂中设立诗龛,作为福州诗坛同仁吟诗聚会之地。

后来堂为洪水冲毁。

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

道光七年(1827年),林则徐丁父忧归家,重浚西湖,借宛在堂为办公场所。

1914年,西湖辟为公园后,宛在堂修葺一新。

此后,春秋皆有雅集,名人墨客荟萃吟咏。

大家现在到的是更衣亭,位于开化屿东南,始建于五代,相传闽王王延钧每与王后金风及宫娥乘船游湖时,便在此更衣休息。

荷亭晚唱:为旧八景之一。

在湖西岸大梦山麓。

古时大梦山,一面衔山,三面环水,跨湖有一条长堤,自南迤北,接梅亭铺,直抵万安桥(洪山桥附近),系北上通京驿道。

堤的东西两侧盛植荷花,荷亭建在堤的突出地带。

亭三面临湖,视野广阔,池畔环植碧桃垂柳,夏夜凉风习习,荷香阵阵,古时为品茗赏荷听曲之所。

古时,亭北有皇华亭,亭东有迎恩亭,为接待皇使节的馆舍。

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重修荷亭,将亭北的皇华亭改建为李纲祠堂。

现存的四方形荷亭,为清代建筑物。

大家现在到的是桂斋,位于荷亭西北侧,占地2000平方米,背靠“大梦松声”,紧邻“荷亭晚唱”,北与“湖心春雨”相望,东可望及“仙桥柳色”。

林则徐建李纲祠堂时,在祠堂架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日“桂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

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建桂斋,移读书处于斋后。

开化屿是西湖的核心游览区。

开化屿往北,过玉带桥是窑角屿,有省博物馆、美术展览馆、西湖影剧院等建筑。

开化屿往西过飞虹桥,到谢坪屿。

谢坪屿是儿童娱乐园,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往西南过步云桥,可去动物园。

各位游客,我们的西湖之旅就到这里,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欢迎大家下次带上亲朋好友再到西湖观光游览,再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