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热门岳阳楼记教案大全(13篇)

热门岳阳楼记教案大全(13篇)

时间:2023-08-24 00:34:28 作者:李Y 热门岳阳楼记教案大全(13篇)

六年级教案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三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备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五、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吴楚两地由洞庭湖东南分割,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漂浮在湖面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品评名句。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关键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王嗣奭。

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

颈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境况和心境?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这样的境况和颔联有什么关系?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衬托。

孤独凄苦漂泊,忧国忧民。(博大胸襟(衬托))。

《岳阳楼记》教案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废弃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重点词: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该不会没有区别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像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重点词: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重点词: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重点词: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重点词: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完全不同。(重点词:求,探求。为,指以物喜,以己悲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自然环境的优越和自己命运的畅达而欣喜,也不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自身命运的坎坷而悲伤。(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为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江湖为民就为国君担忧。(忧国忧民)。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是。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主旨。

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岳阳楼记》教案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

(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岳阳楼记教案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重点: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板书设计: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登岳阳楼教案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于是就有了这堂课的大变动。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4。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对比《登岳阳楼》与《望岳》,掌握大全景的写法,感受杜甫心中的悲凉之情。

梳理回顾学习过的杜甫诗歌,感受整合一个忧国忧民、宽厚可亲的老杜形象。

教学重点:对比《登岳阳楼》与《望岳》,感受作者心中的悲凉之情。

教学难点:回顾学习过的杜甫诗歌,感受忧国忧民、宽厚可亲的老杜形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明确:《望岳》抒发了年轻的杜甫希望在盛世之时大展鸿图的理想抱负。

2、今天我们对比《望岳》,学习杜甫的另一篇登高之作《登岳阳楼》。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受。

1、参考课下注释,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诗歌。

3、借助工具书掌握字词解释,课堂提问,互助答疑。

4、再读诗歌,落实句子理解,感受诗人情感。

三、深入把握。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有人批评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像是不相关的两首诗歌的拼接组合,显得割裂。请理出本诗前后两联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诗句背后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四、总结提升。

1、朗读这首诗歌,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登岳阳楼教案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登岳阳楼教案

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

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提示:“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有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自主赏析: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登岳阳楼教案

2、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于是就有了这堂课的大变动。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4。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岳阳楼记》教案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能力目标

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一、导入

二、复习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翻译下列句子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

3、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人的心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三、讲授新课

(一)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新课

师:请大家看图片,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判断这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二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滕子京的政绩和写作缘由从表达方式上属于叙事

师:这一段的内容安排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第一自然段的叙事转入写景再转入抒情表明由写景转为抒情的句子是(览物之情的无异乎)

(二)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三自然段)

师:齐读3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悲的气氛;以己悲)

2、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景意味的词句;体现悲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低沉)

(三)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四自然段)

师:齐读4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喜的气氛;以物喜)

2、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景意味的词句;体现喜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高、轻快)

4、以上两个自然段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写景议论相结合

(四)师:齐读5自然段思考: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们有什么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这里暗指滕子京,从而表示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抒情转入议论

四、小结

《岳阳楼记》教案

1.有感情地品读并背诵课文。

2.归纳积累文言词语。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4.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1.疏通文义,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检查预习。

三、作者和背景简介。

四、朗读课文。

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五、默读课文。

参照注释,整体感知课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岳阳楼记》教案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品味语言,体味蕴涵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怀。

3课时。

一、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

二、朗读、感受:

1.读准字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霪雨霏霏()。

潜形()薄雾冥冥()岸芷汀兰()心旷神怡()。

皓月()宠辱偕忘()樯倾楫摧()阴风怒号()。

2.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生把握层次并归结大意(略)。

三、细品课文,疏通词义,体味内涵:

1、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作文胜状大观。

一湖涯备极得无异乎迁客骚人。

2、翻译、理解:

1)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

2)“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试运用想象描述一下。(不拘一格)。

3.小结:

一、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导入: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把--动词,持,握。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学生试译,要求在直译的前提下,译成优美的写景片段。(10分钟)(小组交流)。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一、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二、点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求心或异为以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是然则微斯归。

三、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学生讨论、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学生讨论、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学生归结: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岳阳楼记》教案

1、通过与两类人的比较,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作者忧乐观的现实意义。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美景欣赏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试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

1、划出文中描写人们欣赏景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造成他们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三、作者之志

1、面对这样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四、文章主题

1、滕子京是否属于“仁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五、“仁人”之心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六、学(教)后记。

相关范文推荐
  • 08-24 北京市保洁劳务合同(6篇)
    随着法律观念的日渐普及,我们用到合同的地方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签订合同必须经过规定的方式。怎样写合同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合同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
  • 08-24 租房停车位出租合同优秀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合同来调和民事关系,签订合同能够较为有效的约束违约行为。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 08-24 最新建设工程检测委托合同汇总
    随着人们对法律的了解日益加深,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减少和防止发生争议的重要措施。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合同感到非常苦恼吧。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合同范文
  • 08-24 2023年美国买卖房屋时要交哪些税 买卖合同大全
    在人们越来越相信法律的社会中,合同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可以保护民事法律关系。合同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范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 08-24 2023年抵押借款合同优质
    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越发重视合同,关于合同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多,在达成意见一致时,制定合同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那么合同书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
  • 08-24 最新租房子协议样写大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 08-24 预制板的安装流程现场安装流程 安装合同模板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协议,签订签订协议是最有效的法律依据之一。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范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
  • 08-24 链家购房合同标准版 购房合同优秀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怎样写合同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合同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合
  • 08-24 2023年网约车租车合同样板 合伙合同(7篇)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合同来调和民事关系,签订合同能够较为有效的约束违约行为。合同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合同。下面是小编带来
  • 08-24 民法典委托合同法条(9篇)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合同来调和民事关系,签订合同能够较为有效的约束违约行为。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