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初中数学相反数教案(通用15篇)

初中数学相反数教案(通用15篇)

时间:2023-12-25 09:37:47 作者:雁落霞

教案的编写应该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初中教案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初中数学教案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虽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小学学过,但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所以教师不要忽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以后证明四边形问题的基础,也是学好全章的关键.尤其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推论,推论的应用有两个条件:

一个是夹在两条平行线间;

一个是平行线段,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平行线段相等,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结论都不成立,这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教师要反复强调.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为了能熟练的应用性质定理及其推论,要把性质定理和推论的条件和结论给学生讲清楚,哪几个条件,决定哪个结论,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即书写格式,都要在讲练中反复强化.

3.教法建议。

(1)教科书一开始就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感觉这样引入新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设计了一个动画,建议老师们用它作为本节的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2)在生产或生活中,平行四边形是常见图形之一,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最后做总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要判断两点:首先是四边形,然后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3)对于教师来说讲课固然重要,但讲完课后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做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讲内容,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反思回顾,总结深化.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2.。

3.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知道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处理,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导、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风.。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渗透几何方法美和几何语言美及图形内在美和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阅读、思考、讲解、分析、转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投影仪,投影胶片,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什么叫做四边形?什么叫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2.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在位置上有几种可能?

(随着学生回答画出图1)。

图1。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表示,如图1就是平行四边形。

记作“。

”.。

align=middle。

图1。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教具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凑的平行四边形演示,由此得到证明以上两个定理的方法.如图2)。

图2如图3。

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由此得到。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图3。

4.平行线间的距离。

我们把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平行线的距离.。

图5。

注意:(1)两相交直线无距离可言.。

例1已知:如图1,

初中数学教案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初中数学教案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

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

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

操作——猜想——验证。

拓展:数学实验室。

小结: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常见的有)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棱:相邻两个面的交线。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底面:棱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形状相同。

侧面: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立体图形的分类:锥体、柱体、球体。也可分为有曲面、无曲面。还可以分为有顶点、无顶点。

棱柱:分为直棱柱、斜棱柱。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特殊的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截面: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

球:用一个平面去截,截面图形是圆形。

正方体的截面: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

圆柱体的截面:可以是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

展开与折叠:两个面出现在同一位置的展开图形,是不可折叠的。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正面看(主视图)、左面看(侧视图)、上面看(俯视图)。

初中数学教案

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教案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绝大多数教案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例如:刘兴华、孙菊、江文李雅芳等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案能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足:

1、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不够认真、不够详细,没能对本堂课的得与失作出记录与小结,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对课后反思还不够重视。

2、个别教师教案过于简单。

作业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能按进度布置作业,作业设置量度适中,难易适中,上交率较高,且都能做到全批全改。

2、作业批改公平、公正,有一定的等级评定。教师批改要求严格、细致,能够反映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法及纠正措施。

3、学生在书写方面有很大进步。从检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有明确的要求。

不足:

1、对于学生书写的工整性,还需加强教育。

2、教师在批阅作业时,要稍细心些,发现问题就让学生当时改正,学生也就会逐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初中数学教案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初中数学教案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第1、2(必做)练习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数学教案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6)体现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初中数学教案

1.通过实验,使学生相信经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后得到的频率值确实可以作为随机事件每次发生的机会的估计值,体会随机事件中所隐含着的确定性内涵。

2.使学生知道,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且在相同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个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频率与机会的关系。

难点:如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教学准备数枚相同的图钉。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已经知道:实验是估计机会大小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某事件出现的`频率,当频率值逐渐稳定时,这个值就可以作为我们对该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

下面让我们看另一类问题:

一枚图钉被抛起后钉尖触地的机会有多大?

二、分组实验。

1.两个学生一个小组,一人抛掷,一人记录。

每个小组抛掷40次,记录出现钉尖触地的频数。

教师负责把各小组的结果登录在黑板上。

3.列出统计表,绘制折线图。

4.根据实验结果估计一下钉尖触地的机会是百分之几?

三、深入思考。

如果两个小组使用的是两种不同形状的图钉,那么这两种图钉钉尖触地的机会相同吗?

能把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合起来进行实验吗?

四、概括小结。

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

1.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如,以同样的方式抛掷同一种图钉。

2.在相同的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每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五、用心观察。

观察课本第105页表15.2.1和图15.2.2。

当实验进行到多少次以后,所得频率值就趋于平稳了?

(小结:实验到频率值较稳定时,结果比较可靠。这个频率值也就可以作为这个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值。)。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107页练习第1、2题。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你解决的?

注意: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

八、布置作业。

1、课本第108页习题15.2第2题。

2、课本第106页做一做。

2、数字之积为奇数与偶数的机会。

初中数学教案

立体图形的翻折问题是高二《代数》(下)中立体几何的一个学习内容,它融会贯通于各种立体几何和几何体中,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体图形的翻折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几何体可由平面图形折叠而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了解平面图形于折叠后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

转化思想的运用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一些简单几何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求解空间角及空间距离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并且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习惯。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生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1、使学生掌握翻折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立体图形的分析能力,并在设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平面图形与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对比,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变化与联系观点,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将立体图形中的问题化归到平面图形中去解决的转化思想。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课题。

1、如图(图略),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原正方体中,有下列命题。

(1)ab与ef所在直线平行。

(2)ab与cd所在直线异面。

(3)mn与ef所在直线成60度。

(4)mn与cd所在直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2、引入课题----翻折。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从而体现在平面图形中求解一些不变量对于解空间问题的重要性)。

1、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进一步提出问题。

(1)线段ae与ef的夹角为什么不是60度呢?

(2)ae与fg所成角呢?

(3)ae与gc所成角呢?

(4)在此正四棱柱上若有一小虫从a点爬到c点最短路径是什么?经过各面呢?

(通过对发散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培养精神及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折叠图与展开图的不同应用。)。

2、让学生观察电脑演示折叠过程后,再亲自动手折叠,针对问题做出回答。

(1)e、f分别处于g1g2、g2g3的什么位置?

(2)选择哪种摆放方式更利于求解体积呢?

(3)如何求g点到面pef的距离呢?

(4)pg与面pef所成角呢?

(5)面gef与面pef所成角呢?

(学生会发现这几个问题可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找到答案,然后让学生在折纸中找到这个三角形的位置,既而发现折叠过程中的不变量。)。

(学生大胆想象,并通过模型制作确认想象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开辟一条简捷的翻折思想解题思路。)。

三、小结。

1、画平面图,并折前图与折后图中的字母尽量保持一致。

2、寻找立体图形中的不变量到平面图形中求解是关键。

3、注意培养转化思想和发散思维。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散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外活动。

1、完成课上未解决的问题。

2、对与1题折成正三棱柱结果会怎样?对于2题改变e、f两点位置剪成正三棱柱呢?

(通过课外活动学习本节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课设计中,有梯度性的先安排三个小题,让学生经历先动手、思考、预习这一学习过程,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并且适时发问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归纳总结解翻折问题的技巧和作为解题方法的优越性。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初中数学教案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初中数学教案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中数学教案之公式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1课时

投影仪,自制胶片。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一)必做题课本第xx页x、x、x第xx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xx页xx组x

初中数学教案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所列的算式:。

它们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区别?点出课题(板书课题)。

概念:像这样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

先判别下列哪些是代数式?再说说你对代数式构成的看法.【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并与以前学过的算式相比较,得出概念.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明代数式的构成。

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概念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会"为"会学"。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动手计算再探新知。

  欢乐游戏巩固新知。

对代数式构成的理解:。

(1)一个代数式由数、表示数的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这里的运算指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6种运算.

(2)为了今后研究和表述方便,规定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称代数式.

数学初中教案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纪念馆的照片,简单介绍鲁迅其人其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请学生做导游,点出这节课的主线:边参观鲁迅纪念馆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沿参观旅程依此遇到下列问题:。

3、在参观时了解到了纪念馆的一些情况:。

相关范文推荐
  • 12-25 大学生感恩的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通过总结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在学校操场上风轻轻地吹,拂
  • 12-25 生产线劳务承包合同(专业15篇)
    承包合同通常包括各项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具体内容。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项目的承包合同,有助于大家了解承包合同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劳务发包方:__________
  • 12-25 开学第一周周记六年级范文(13篇)
    了解范文范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要求。收藏范文佳作:这些范文范本将成为你私藏的宝贝,为你的写作之路提供指引。两个月的暑假生活过去了
  • 12-25 绽放自己提纲(精选16篇)
    用提纲写作可以让我们对待写作任务更加有序和专注,减少焦虑和迷茫的感觉。提纲范文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素材和参考,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个坚定的信念和一颗雷打不动的
  • 12-25 文艺心理学的论文(汇总19篇)
    范文范本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写作的思路和框架,使我们更好地进行创作和表达。小编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积极心理学重视和发展个体
  • 12-25 幼儿诗歌鹅鹅鹅教案(实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和具体化的特点,能够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想要写好一份教学工作计划,不妨先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帮助到您。
  • 12-25 中学述职报告格式及(专业22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员工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帮助。一年来,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
  • 12-25 升职加薪演讲稿范文(16篇)
    演讲稿的内容应该紧密围绕主题,结构清晰,言简意赅,既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又能给予他们有价值的思考。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演讲稿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提升演讲能力和写作水平。
  • 12-25 养蚕三年级(专业15篇)
    优秀作文是体现我们语文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志,通过写作可以展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
  • 12-25 酒店中秋节营销策划活动方案(模板24篇)
    策划方案的制定需要团队合作和跨部门协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策划方案是在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之前,对所需步骤、资源和时间进行安排和规划的一种书面文档。无论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