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通用16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通用16篇)

时间:2023-11-06 22:37:06 作者:灵魂曲 李鸿章传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后感可以是纯粹的情感宣泄,也可以是对书中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李鸿章传读后感

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它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吴晗先生《朱元璋传》、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初中历史书本,后在反应晚清风云的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后感。

一、成书背景和作者。

此书写于19《辛丑条约》签订后第四个月。那时距离李鸿章憾然辞世仅仅二个月。当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也就是说此书的发表在日本而非国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梁启超和李鸿章陌生。梁启超生于1873年,从八卦的角度讲,他是后来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时的帅哥一名。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梁启超18岁投入康有为门下,20岁创办《大公报》,25岁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开始为期百日戊戌变法,26岁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如果说晚清时有愤青的话,梁启超无疑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大愤青,而他更把他满腔爱国之志,和对当时时政的不满付之于实践,虽然,他后来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了厚重一笔。

而梁启超写《李鸿章传》时,他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甚至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体现了流亡臣子难以抑制的孤愤。也正是这种大历史观,使此书更具有可看性。

评点此书,必要说到李鸿章其人。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而我个人认为,李鸿章身上所具有的争议性,大多来自于李鸿章泾渭分明的优缺点。下面,我想谈谈,我对李鸿章其人的看法。

(一)优点。

李鸿章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晚清历史舞台上,以汉人权臣之名,屹立四十年不倒,死后也享有尊荣。我认为,他的身上有三个优点,总结起来四个字:“坚韧、忠勇”

一是坚韧。李鸿章的坚韧反应在两个时期,一是他当官的前十三年,二是他为官的最后7年。李鸿章出生名门,二十五第一次入京考试,就高中进士,当时是二甲第十三名。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进士是分三等,第一等是进士及第,其实也就只有3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就是进士出生,第三等是同进士。李鸿章是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全国公务员考试第十六名,因为当时考科举年龄跨度很大,他绝对属于青年才俊。后来就被分道翰林院,也就是类似于进了中央党校学习,一般来说翰林院出来要么就进内廷或者各部,最差的也下放当县官,可以说是一个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应该说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片光明的前途下,命运却没有倾斜到李鸿章身上。他这个“主任科员”一坐就是十三年,期间几次被借调到各省、总督衙门去当幕僚,却没有一次被重用,大多是写写文章,研究研究的差事。一直到他38岁,都碌碌无为。照道理,他肯定有很多的悲愤,可是李鸿章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个官宦子弟的跋扈和缺乏韧性,他一直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直到他弃笔从戎前,全无一句怨言。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精神值得嘉许,也就是这种坚韧,让他一飞冲天。另一个鲜明例子,就是李鸿章人生的最后7年,1894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内怨声四起,朝廷为了平息民愤,竟然将李鸿章贬职。这个时候,李鸿章的韧性再次表现出来。具梁启超的记载,李鸿章依旧每天都5点起床,临摹书法,中午小睡一小时。在他的案头没有昨日留下的公文,他的客厅没有等候的客人。他甚至在最后做两广总督的时候,还治理了当地的风气的盗贼。其实,那时他已经73岁了,他这种几十年坚韧的精神,甚至做到了宠辱不惊,值得让人敬佩。

二是勇。李鸿章入官是因为文才,发迹却因为武功。而他弃笔从戎的勇气不可谓不让人敬服。之前说李鸿章25岁中进士,在他入京前,曾有这样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这种胸襟的人,在压抑了十三后,在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朝廷终于启用了曾国藩的部队。而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一个幕客,其实曾国藩的一个写手,因为李鸿章会写文章,一直是放在调研室里用用的,可是因为李鸿章的坚韧,他在调研室里苦读给地的战报和分析战情,在关键时刻,毅然放弃文才,回乡组建淮军,而当时的两淮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尤为复杂。李鸿章以一介书生回乡组织团练,是冒了极大风险。更何况他要交恶是当时风头正劲的太平军,上战场随时都会掉脑袋。可是李鸿章没有任何退缩,与将士同寝同食。之后的十年,他与曾国荃一起灭太平军、捣毁捻军,曾国藩解散湘军,他独自一人,建立北洋军队。这份胆识和眼光,足以值得后人标榜。而且据说,他在亲自带队打仗的时候,都是身先士卒,冲在前面,而他训练的淮军更成为清朝最后一支忠勇强悍之师。

三是忠。李鸿章死后的谥号是“忠公”.我个人认为朝廷封他这个称号一点也不过分。李鸿章的“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朋友的忠。二是对朝廷的忠。对朋友的“忠”,举个例子,太平天国胜利之后,朝廷要论功行赏,李鸿章在上奏朝廷的折子里把功劳都给了手下最勇猛的将领,自己完全不居功,说他是文官没什么功劳。这对于一般人而言还能理解,可是对于一个十三年原地踏步没有进步的中年科级干部来说,这次奖赏说不定是他人生的最后机会,他却毅然给了别人。这十分不容易。也因为如此,所以后来的淮军对李鸿章马首是瞻,这不能不说是李鸿章的另一种御人之术。他对朝廷的忠诚更是举不胜举。最明显的就是他死前签订的《辛丑条约》。据《李鸿章传》记载,八国联军入京的时候,李鸿章早就被贬,当时已经78岁高龄的。当逃到避暑山庄的慈禧太后给李鸿章下诏,请他出山,给他们孤儿寡母议和的时候,他的门人给了他三条计策。第一上策是彻底反了,划地为王。当时慈禧和皇帝都逃出京城了,八旗部队散了,国家已名存实亡。这个时候,李鸿章手握重兵,他又与外国使臣关系良好,这个时候划地为王谁也奈何不了他。值得一说的是,当时李鸿章最得力的部下就是后来的窃国大盗袁世凯。这条上计,李鸿章没答应。第二条计策是这个时候去京城,可能有生命危险,而且即使议和了,李鸿章也要背负千古骂名,当初李鸿章被贬就是因为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正现在他也不管事情,就称病不去,名则保生。李鸿章还是没答应。他选择了第三条下策,接旨入京。我个人认为正是李鸿章的这份“忠”,让清王朝又苟且了十年,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他死之前三天,还有俄国的使臣到他家中要他签订卖国条约。临死之前,还在哀叹国之不幸。他对朝廷的忠心,可见其一。其实说李鸿章是被气死和忧闷而死也不为过。

(二)缺点。

一是“纯臣”.纯是单纯的纯。梁启超说李鸿章是纯臣,是慵臣。我也有所赞同。他才能有余,忠勇可嘉,但是在大时代面前,却魄力不足。从李鸿章的成长轨迹中,我个人认为他是被古代四书五经、君臣之说毒害最深的一人。他虽才华横溢,文治武功都是上乘,但却唯朝廷和慈禧的话是从。他虽有洋务之心,可是朝廷说不干就不干了。虽有改革的心,慈禧要过生日了,就把军费给慈禧。他造钢铁厂、造学校、经营总理衙门、经营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海军每一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没有一件事切实做到的。我相信李鸿章的理想抱负一定原不止他所做一切,但是他却从未想过从政治体制上进行彻底的改革。他虽圆滑精明,却没有张居正的魄力,没有王安石的胆识。特别是在他晚年,一直希望苟安一方,成就名节。难怪梁启超要在书中悲叹,以李鸿章之地位与才能,怎没有做出更好的事业来?从一个侧面来说,一个好人、才人,未必能做出大事业来。

二是“清傲”.李鸿章的“清傲”我个人认为,来自于骨力里想当一代贤相,而贤相的标准是对朝廷忠心,决不同流合污。李鸿章是圆滑的,但是也是清傲的。史书上记载,他树敌颇多,只因为只要他认定的事情都会去做,而且不管身后诽谤。因此,他得罪小人更多,以至于他的洋务运动也无法开展顺利。每每他有所失误,都有人上本参合。另一方面,他的清傲来自于他的外交。李鸿章的后半身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个外交官。可是他不明时局,还是以清朝为泱泱大国自居,在对待英、德、俄、日的使臣时,只想取利,却不想亲近学习。只以为谈判桌上有利可图即可,从本质上,他对外国蛮夷是看不起的。他仅认为中国之失败,只在于武器不如人,却没有看到在经济、技术、政治上的全方位落后。他建立北洋舰队之时,只注重武器上的更新,而忽略了战术和科技的更近。这才是造成北洋舰队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是“结党”.此特点来自于他对朋友的忠,更类似于现在小团伙、小兄弟。他以淮军起家,对战斗过的兄弟格外照顾,在他对袁世凯的态度上就能表现出来,因为袁世凯的父亲曾与李鸿章共事过。另外就是对自己的兄长包庇,虽然晚年他与大哥两广总督李翰章有所不和,但总体上他对于李翰章的不法行为不加收敛。总以传统的一荣俱荣观念。从这点上来说,李鸿章此人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官员,也是造成他身后,众多诽谤的原因之一。包括:敛财啊、包庇门人啊等等。

三、晚清历史的一些拙见。

梁启超说骂李鸿章之人,未必有李鸿章之才。这是中肯的。事实上,李鸿章身上的历史,正是反应的清朝疲敝的重要原因。

(一)政治体制的落后。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八旗子弟以外族蛮夷之姿,入主中原。而当时的大清帝国,实际上是以游牧名族战胜农耕民族。皇太极、努尔哈赤的清王朝实际上还在运行一种接近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的政策。而此时的明末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张居正变法的十余年间更是出现了君主立宪制的雏形。从历史政治的进程而言,当八旗子弟入主中原的那时开始,中国的政治体制就在倒退。但是,清王朝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每个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中最兢兢业业的皇帝。他们终于完成了这种政治体制上的交替。可惜,时不我待,当清王朝进行政治体制过渡的时候,西方正在发生巨变,经过2的文艺复兴,欧洲打破了统治近千年的宗教舒服,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1776年美国建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7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当世界各国都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清王朝还固守着传统的体制不放,不愿革新,也教唆所有文人不要革新,以至于远远落后于他国。

(二)科技技术落后。

晚清灭亡的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且不论西方在文艺复兴和民主解放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创造力。单就清王朝对于科学技术的忽视,就足以使其受外来国欺压。我个人始终认为清王朝做的唯一一件大事是在民族融合上。满蒙部落以武力得到汉人江山,自皇太极入主中原以来,为了保住江山,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与汉族的融合上,从康熙到乾隆,他们采用的技术都是已儒术驱动汉人效忠清朝,同时用文字狱固化朝廷的教化,进一步压制汉人本身的创造力。经过清朝前期的大屠杀,消灭汉人的斗志;到康乾盛世,削弱汉人的意志。清朝事情,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民族统一。难怪鲁迅先生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进了汉人的骨血。其表现为:“一开始,留头不留发;后来阿q都不肯剪头发。”在臣民渐渐安于清王朝的统治的时候,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汉民族的创造力也渐渐消失殆尽,整个清朝历史中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医学家,农学家,商人。再加上乾隆中后期的闭关锁国,科技更为不流通。以至于清王朝的科技技术落后他国很多年。等西方列国敲开清朝大门的时候,清朝人还在用冷兵器。最明显的例子,是英法联军第一次进攻天津大沽口的时候,居然还在用明朝的炮,居然还抵抗了好一阵子。那是200来年前的东西啊,我不由想,当年明朝的科技多么发达,清朝的科技多么落后了。以至于有史学家感叹,清朝历史让中国历史倒退了将近200年。

(三)与时俱进尤为重要。

不知天下,不足以立足天下。清朝的衰亡除了在体制上压制国人的创造力,更在于外交上,他采取闭塞的国策。闭关锁国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其他不多说,就李鸿章本人在外交上的失败,就足以证明清朝在政治体制上的落后,外交上的显现。其直接反应就是甲午战争的爆发。很少有人知道,甲午战争的始发地不在中国,而在朝鲜。清王朝虽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却还是不知天下大势已变的道理。抱着老三篇,在19世纪,还将朝鲜列为藩属国。在日本入驻朝鲜后,以宗主国的身份,以为能借威慑之姿进入平壤。但是没想到,日本有备而来,还给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弄出一个干涉内政的罪名。清朝以两百年前的国际法,对两百年后的国际法。以至于甲午战争打的十分被动。北洋舰队被毁并不是将领们自身贪生怕死,恰恰相反,北洋舰队将领们与日军殊死搏斗,有3条舰队与日军舰队同归于尽。多名舰长未不辱国自杀,其壮烈程度,让人瞠目。有时我看到相关史料,还会扪心自问,若是今日,我国现有军队和官员是否还有这种“文死谏武死战”的决心。因此,要立于天下,首先要跟着时代进步,此书让我更深层次的感悟党中央提出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上面很多是我个人看法,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教。

最后我想以再版中,章立凡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还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的困局,在新一轮的历史大螺旋中,没有了亡国灭种的紧迫感,仍未建成一个理想完善的公民社会,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现之前,永远不会过时。

李鸿章传读后感字

近期一直在读李鸿章,本人喜欢读一些历史故事、人物之类的书籍,不经意间看到了李鸿章这本书的推送,觉得这个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校的历史课上学过,知道他是清末重臣,且名声也不怎么好,好像还被扣上了汉奸的帽子。陌生是因为除了课本上的介绍,其他的一概不知。处于好奇,就开始读李鸿章这本书了。

刚打开书时,发现有4800页,哇,这么多页,不知道有没有勇气读完。读书和做事相反,开头容易读进去,读着读着就觉得没意思了,或读了开头就知道结尾了,就缺少激情去读完了。刚看到4800页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可能又要虎头蛇尾了,抱着试着读的心态开始了。读着读着发现这本书挺有意思,就像一部好的电视剧一样,不断的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现在已经读完,难得读一本厚书,写一下读后感。

李鸿章这本书不像其它人物传记的书,从人物的出生小时候开始写。这本书由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写起,引出在曾国藩府做幕僚的李鸿章,后来天平天国围攻上海,上海危机,曾国藩派李鸿章到上海救火。从这时起,李鸿章才正式登场。

在曾国藩幕府时,李鸿章是个舞文弄墨的文章高手,没有自己的一兵一卒。去上海时,李鸿章想向曾国藩借兵,毕竟面对虎视眈眈的太平军,光靠两张嘴皮子是不管用的。曾国藩告诫他,要想士兵死心塌地的跟着你,需要自己培养自己的势力,借的兵永远是别人的,出工不出力,有利往前涌,遇事往后跑,打起仗来临阵溃逃,往往适得其反。听人劝吃饱饭,李鸿章开始招募自己的军队,由于自己的安徽人,自己的士兵大多数是从安徽老家招募来的,就称自己的军队为淮军。带领着自己新招募的淮军,李鸿章雄赳赳气昂昂的就奔赴上海了,到了上海才发现,一切都不那么美好。四周太平军环伺,城内官商各种势力催着开战要打跑太平军,面对各种压力,李鸿章不为所动,在自己的士兵训练好之前坚持不开战。自己的士兵自己知道心疼,别人上嘴皮子碰下嘴皮子说的轻松,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当时的上海英租界、法租界已经形成,长江两岸也不乏外国军舰。在练兵期间,他还参观了外国的军舰枪炮,大为震撼,外国的大炮指哪打哪,威力还特别大。想想这要有一天和外国开战,自己的士兵只有当炮灰了。也正是这次参观影响了他一生,李鸿章下定决心要向列强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装备自己的洋枪队,建设自己的军舰。

凭借自己的淮军和相对先进的装备,李鸿章解上海之围,顺势帮助消灭太平军,后来又消灭国内的另一拨造反势力捻军。等国内稍微安定时,李鸿章靠自己的军功顺利坐上了天下第一督抚--直隶总督的位置。这个时候清政府算是进入了一个难得的平静期,鸦片战争后各国得到了各自的利益,稍微稳当了,国内农民造反运动也刚刚平定,只有西北甘肃新疆等地,左宗棠还在哼哧哼哧的收复中,不过天高皇帝远的,眼不见心不烦。李鸿章也借这个时间开始发展洋务运动了。万事开头难,中间难,之后更难。这个难,不仅是做事难,更重要是朝廷各方势力相互掣肘,想做事难。当时的政府高层,基本分成两派:清流和洋务,清流就是满嘴之乎者也,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夫子,他们由于受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没出过京城,没见过世面,基本是经验主义者,夜郎自大,以泱泱大国自居,不屑于学习列国。这也怨不得他们,中国自秦朝一统以来,中国分分合合,从没被外夷征服过,即使有蒙古,金这样的关外民族建立的王朝也会很快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同化,逐渐变成自己人。由于这样一种强大的意识统治,让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文人,视西洋文明为奇技淫巧,不屑于学习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能成为老师的三人中,在文人眼中是要比自己强的,至少也应该是平级才行。这样对于向蛮夷学习,显然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清流人士无法接受的。另一就是洋务派,他们就比较务实了,基本都是一些和洋人打过交道的人,见识过洋枪洋炮,知道洋人技术的厉害,如果不向洋人学习还真干不过。由于两派的较劲,洋务这儿刚提出个要建军舰,加强国家的海防,清流那边马上提出一大推反对的理由,导致一个问题反复讨论,反复权衡,往往是今天准了,明天又改主意了,今天进两步,明天又退一步,来来回回折腾好几个月,最后即使勉强建起了,也是一塌糊涂。建铁路、建邮报、开煤矿都是这样朝廷各派难以达成一致,做起事来相互掣肘,难以形成规模,最后一塌糊涂变成鸡肋。

跌跌撞撞几年过去了,这时候日本也强大起来,企图占领台湾、朝鲜,薅一薅清政府的羊毛。这时候的朝中清流派更是咋呼了,小小的日本,自古以来我中原王朝就没正眼瞧过你,这时候敢在我泱泱大国面前比划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清流内部一致高呼要和小日本打一仗,让小日本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过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却能清醒的认识到,如今的日本已今非昔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从天皇到内阁大臣再到各级官员甚至到普通百姓,都取得了一致,在学习欧美上几乎没有一点杂音,不光购买西方的先进武器,还学习西方的法律、技术、天文知识等全套的东西,培养自己的工程师研究制造更牛的装备。举个小例子,当时日本天皇接见大臣时,大臣看到天皇竟然穿的是西装而不是自己国家的服饰,大臣说:我们学习西方的技术、知识,没必要连服饰也学习西方吧。天皇说:‘既然向西方学习,就要学的彻底,我连服饰都能学习西方,还有什么不能学习的呢。’这么看,日本确实不要脸,只要别人比自己强就向人学习,抛弃自己一切的学,缺少自己的文化。李鸿章曾经这么评价过日本:日本是个可怕的民族,在我们国家强大的时候,即使打它、骂它,日本也会跪着笑脸相迎的来中国学习,当我们衰败的时候,日本会反手一个大招,想狠狠的咬死我们,这样的一个民族是多么的可恨、可怕啊。正是这样一种臭不要脸的精神,使日本迅速强大起来,开始对清政府虎视眈眈。日本想要发动战争,即使清政府有意避让也是枉然,更何况还有一帮清流派在不断的叫嚣要干死小日本,李鸿章你的洋务运动搞了这么多年,赶紧出去教训一下日本这帮孙子。这时的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也觉得,军舰大炮都买了,小日本个子这么矮还这么嚣张,就拉出去打打呗,杀杀他们的威风。日本要打,清政府想打,战争一触即发,这就是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清政府被打的一败涂地,割地赔款,李鸿章十几年的心血北洋舰队也打没了,朝鲜、台湾也丢了。这时候的清流派,直跺脚不说话,哎!

分析一下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

1.硬件装备比较:

中国的洋务时间比日本的明治维新还要略早,而且当时中国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每年的税收也比日本多出好几倍,一开始就购买了几条当时的巨型军舰,可以说开了个好头,可是后来暂且没有战争,稍微安定以后,朝廷内部的两拨人又开始掐架了,清流们觉得有几条军舰就行了,咱又不出去打别人,能守就行,没必要再购买了,而且慈禧太后又要重修颐和园,大批的经费都挪到修园子上了,没有多余的银子建设洋务。当时是工业革命大发展时期,技术改革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引进新技术才能保持长盛,而北洋引进新的军舰,建设新的项目得不到支持,十几年来只能依靠最早一批购买的军舰,虽说后面有小打小闹的补充,但都不成气候。更可笑的是在修铁路这件事上,唐山到天津一段不长的铁路上,由于清流的反对,几年来一直用马拉着火车在铁路上跑着运煤。而清流的反对说法更是可笑:火车跑起来的声音太大,咚咚咚,地动山摇的,怕惊动了地下的祖宗。哎妈呀,这帮人就不怕外国人打进来,丢掉祖宗的江山吗。折腾来折腾去,洋务派和清流们的频频过招,最后是国外有的咱们也有,也就仅仅是有而已。

再看看日本,在决定学习西方后,从天皇到百姓目标达到空前的一致,为了让国民亲身感受这场改革的必要性,日本天皇还假惺惺的邀请中国的北洋舰队出使日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面子的民族,面对出使日本这么个装逼的机会,朝廷的各派之间竟然达成了空前的一致,清流们想利用这次机会向日本展示一下我大清朝的强大,即使现在遇到了一点小挫折,但你小日本也只有仰视的份。而洋务们就比较务实一点了,想用自己强大的北洋军舰震慑一下日本,让他们知道我大清朝的强大实力,打消对我大清的觊觎之心。而日本的这次邀请也是处心积虑,正是利用了北洋舰队表面的强大,让日本民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勒紧裤腰带,捐钱出力,发展自己的军舰,实现强国梦。别说,效果还出奇的好,没过几年,日本就拥有的自己的舰队,而且数量还比中国的多,虽然吨位没有北洋舰队的大,但是灵活机动性很强。最重要的是他们还研制出了世界少有的开花炮弹,拥有自己的自主产品。

2.人心士气比较:

一场战争的胜负,如果双方的实力差距非常大,一方装备枪炮,一方手持大刀,这不用猜也知道谁胜谁负。如果双方的实力差距不太大,你方有枪炮,我方也有,只不过武器质量,武器先进程度有些差距,这时候打的就是气势,打的就是人心了,气势如虹就会弥补武器上的差距,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是朝廷中的清流们所强调的,清流们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知道打仗打的是人心是士气,他们一味的认为只要将士用命,打退洋人指日可待,我大清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只要一致对外,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洋人淹死。清流们认为,现在不是武器的不济,是将领畏死,士兵不用命才导致的一次次的溃败,现在要做的是整顿军纪,任命不怕死的将领。说的容易,当时的清政府从芝麻小官到京畿重臣没有一个不腐败的,当时清流中有名的清官、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每天至少参加两场应酬饭局,这真是一边口号喊得震天响,一边疯狂的觥筹交错。这么腐朽的大环境下,别人凭什么抛家舍业的为你们去打仗。再说说清朝末期国家的正规军和地方武装,绿营和八旗兵算是国家的正规军了,却天天提笼架鸟斗蛐蛐,士气早就消耗殆尽,在和太平天国打仗时就不堪一击、一败涂地了。而各地招募的地方军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在平叛内乱将领身先士卒,士兵英勇冲锋看似士气高昂,而这高昂的士气背后是无尽的利益,湘淮各军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破城之日,士兵抢掠三天,正是看到围墙里的金银珠宝,士兵们才跟打了鸡血似的不要命。当时有个说法,每破一城,湘军中的九帅都要请假回家休息几天,而这回家休息正是九帅一车车的往老家拉抢掠来的金银珠宝。将领这般,士兵更是如此。当一支军队开始追逐利益时,离分崩离析也就不远了。中日战争湘淮各军遇到了硬骨头,结果一触即溃,将领带头跑路。

而日本,除了上文提到的上下同心外,他们还特别注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大臣制定在所有学校中全部实行寄宿制,日常生活仿效兵营组织,把孩子们培养成未来的准军人。《小学教育大纲》从小培养小孩的尚武、忠勇的精神,深化效忠天皇的思想,让学生从小明白天皇乃是‘万世一系’的神,长大之后能够绝对服从天皇,无怨无悔的为天皇为国家献身。而且海军部还请人编了‘打败中国军舰’的游戏,在每个学校进行推广,要让在校学生从小树立打败中国舰队的责任和信心。日本想强国,想打败中国,已经进入疯狂的阶段,好多行为看起来简直丧心病狂。这也正是一个国家的可怕之处。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由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人弹劾辞去了直隶总督的职务,跌跌撞撞基本很少出现在主流舞台上了。封建王朝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传统,一个朝廷出了问题,往往推出一两个奸臣来,大家痛痛快快的骂一通,反而把真正的原因掩盖了。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衰败归罪于一人,是安抚民心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可这也是最无耻的办法。如果大家都不坐下来反思一下,反省一下,吃一堑未必能长一智。

之后又经历了百日维新,后来义和团也粉墨登场。义和团是由清末的山东、直隶地区的民间习武练拳的百姓组织,由于长期和外国教会和教民产生冲突,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之后不断壮大,后来发展成抵制一切洋人、洋物、亲洋势力,打砸洋行、拆毁铁路。清朝政府在和日本签订完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其他各国看到了清政府的懦弱,也都在加紧变本加厉的欺负清政府,而这个时候义和团的出现,并且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让腐朽的清政府感到一丝兴奋,可以利用这股民间势力,好好打压一下外国势力。而且这些义和团还宣称刀枪不入,不惧怕洋人的洋枪洋炮。这样的鬼话清朝的高层竟然有人信了,将义和团引入北京、天津,和列强各国宣战,打砸外国使馆。可这帮几万人的乌合之众攻打只有两千人的使馆,几个月没有打下来,自己还伤亡惨重。最后列强十一个国家的联军从天津登陆,占领天津、北京,烧杀抢掠,简直就是翻版的旅顺大屠杀。面对野蛮的洋人,清政府没办法了,又一次征召李鸿章去谈判,洋洋大清除了李鸿章,当时连一个能和外国人议和谈判的人都没有,可笑至极啊。这次议和又是屈辱性的,说是谈判,清为鱼肉,洋为刀俎,哪有清代表说话的机会。谈到赔偿时,列强十一国提出四亿五千万两的白银赔款,面对这样一个天文数字,李鸿章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洋人代表回答:‘何须依据,各国都认为这个数最为合适。中国向来自大,号称是泱泱大国,人口有四万万五千万,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把洋人淹没,一人一两赔款,就是让你们明白,人多不等于国强,如果愚昧不开化,人多反而容易惹祸。’这次签约史称辛丑条约,也是清政府签订的最屈辱性的一个条约,这次签约也耗尽了李鸿章的最后一点精气,之后不久便郁郁而殁。

评价一下义和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仅有的海上力量北洋舰队被打没了,而且稍微有些战斗力的军队也都被打散了,这样清朝属于有疆无兵的状态。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国列强更是发现清政府外强中干,软弱无能,从而更加加紧了对清朝的侵略。清政府默默忍受着列强的侵略,痛恨的牙根痒痒,却无可奈何。这时候突然冒出个义和团,还打出‘扶清灭洋’这样无比诱惑的口号,朝廷也许知道‘刀枪不入’这样的夸大宣传难免名不副实,但是义和团的这股骨气可用,希望利用义和团的这股民气,杀一杀各国的锐气,也出一下自己这么憋屈的一口气。但是义和团本来就是一帮毫无纪律的乌合之众,清政府想加以利用但却无法掌控,直到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差点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李鸿章从上海起家,看到中外军队枪炮上的巨大差距,大半辈子以缩小这个差距为己任。组建的淮军当时号称大清最精锐的军队,就是因为装备了最新式的枪炮。但甲午之战,仍然一败涂地。军队只有忠义之气而无精锐装备不行,只有精锐装备而军心败坏更不行。大清从上到下贪腐成性,已经把民心民气耗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气神没了,血性没了,那真就没希望了。

这本书到这里就结束了,后来的清政府摇摇晃晃,没几年随着溥仪的退位也就结束了。感触很深,大厦将倾,只通过表面的修修补补是无济于事的。先破后立,不破不立,面对摇摇欲坠的大厦,必须将其推到,破除旧思想,才能接受新思想,之后民族才有新希望。

《李鸿章发迹史》读后感

从对当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晚清时期的人物中我选择了《李鸿章》这本书我已经忘记了历史上如何评价他的,以及具体他签订了哪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我想即使不是他签也会有别人来签,正如梁启超所言:“吾敬李鸿章之才,我惜李鸿章之识,我悲李鸿章之遇”,也许是生不逢时但即使在这样的一个烂环境下,这个家伙能混到这个份上肯定有他的道理在里边只说他是如何踏上仕途的,也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有哪些必需的因素大概在李鸿章六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教他诗书礼仪等,到了李鸿章三十岁的时候,还同父亲一起晨读,也就是做父母的一定要早下手但是像今天好多家长让三四岁的孩子学英语我估计没什么用,最起码不能保证他以后一定能用上英语,唉!悲哀啊,趋之若鹜的父母们!而从小学诗书,学礼貌用语,学如何尊敬他人在以后的发展用的会越来越多。

李鸿章小时候就做的非常好,给人的印象是聪明,举止言谈有不俗之表现,让人看了就喜欢。从小就培养一个人的梦想也很重要,也许那时候读书就是为了考个官当,没现在选择面这么广,但是全国的人都报一个专业的话压力也是够大的了。然而考取功名到皇上身边工作的这个梦想从小就在李鸿章的心里扎下了根,这个梦想不断的促使他学习前进。选择正确的理想很重要,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解放军,手握一根长长的步枪,现在差不多是无法管教的孩子的最后一条路是当兵,也许部队可以帮管教管教,而步枪呢,21世纪还会用长长的步枪吗?当这个不切实际理想破灭之后,一个强有力的将来随之沉没。朋友也很重要,李鸿章在选择朋友方面十分谨慎,能靠的住的,对自己的将来有帮助的,能对自己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等好多条件。会把自己带往坏的方向的朋友李鸿章是不会交的,而一旦认定了这个朋友,就会交到底,百分之百真诚待友,取得他人之信任。交到的好的朋友越多,也等于给自己做了广告,后来好多人投奔他的淮军也基于他不错的名声。那天听说一同事说,孩子没有小伙伴一起玩,回家就看电视,我问为什么不和另一个部门的张某某的孩子玩呢,孩子的父母是同事,孩子们也在一个班是同学,应该能玩的来,结果我这同事悲伤的说,现在的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学习不好的孩子一起玩,怕给影响了。啥也不说了。能忍辱负重。

古人云什么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肯定要遭受一些磨难和痛苦。李鸿章曾被太平军追的屁滚尿流,差点命丧黄泉。也因忍受不了老师曾国藩而怒走,但想到只有曾国藩才能提供给他立功靠近皇上的机会,又费劲周折回到老师的身边,赔礼道歉。李鸿章在求学的过程中,一直秉持着谦虚好学的态度,结果导致他的每位老师都非常喜欢他,不愿意放他走,但也明白他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也不便阻拦。而一旦分离李鸿章总是表现的很伤心,哭哭啼啼,跪地上啪啪的磕头,感谢老师的教导,老师的大恩大德一辈子也不敢忘,还要涌泉相报。学习,也叫求学,肯定让别人教导你,从他人获取知识,如果态度不好人家怎么能喜欢教你呢。

《李鸿章发迹史》读后感

3月30日至4月10日,通读了汪衍振先生的大作《李鸿章发迹史》上下册,读后颇多感触,今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1、李鸿章不容易,慈禧太后不容易,后期的大清朝更是不容易。清朝后期,从1840年至19清朝结束,真是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外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在此情况下,大清国居然延长了71年寿命。大清朝真是不容易啊。幸亏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中兴之臣保驾护航。

2、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时至今日,仍然十分重要。当年,福建巡抚刘铭传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在福建修铁路,铺好的铁路都被老百姓拆毁,火车头被人浇上狗血。可见,当时国人的思想是多么的.愚昧落后。曾国藩提出了“开民智”,开民智是何等的重要。曾国藩、李鸿章大兴洋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有的成功了,还有许多不为大臣们和国人所支持、理解。联想到今天,部分国人的思想仍然保守、落后。可见,总设计师提出的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是何等的正确。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时至今日,仍然十分重要,是国家的国策!

3、开明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能够重用李鸿章,并且,李鸿章的许多好建议如设电报局、架设电线、派留学生、建海军、开矿等被一一采纳并执行。可见。慈禧太后还算比较开明。

5、李鸿章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他切实维护了国家利益。

举例一: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前,日本要求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李鸿章不甘心割让如此多的土地,于是他约见了俄国、德国、法国驻日公使,向他们透露了内情。李鸿章当时是这样想的:辽东半岛不仅是俄国通商的主要地区,也是法国和德国通商的区域,李鸿章想利用列强均想在中国得到利益这一贪婪的心理,通过列强之间的争夺,达到保住辽东半岛的目的。结果李鸿章的目的达到了。(而当时光绪帝已要求李鸿章快速答应日本提出的割地条款,即皇帝都同意了,而李鸿章不同意,他把国家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举例二:《辛丑条约》签订前,八国要求中国赔款是十七亿五千万两银子,年息六厘,分十年还清。经李鸿章据理力争,议成赔款四亿五千万两银子,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

年4月10日。

李鸿章传读后感

自古传记诱人之处,不在记事,在于论人。可能写传记的人都力求以最最公允的眼光去评价所要论述之人,总想处于平衡,却又因为自己的价值情感而稍有倾向。我认为,这就是传记之美。梁启超在这本传记第一句就写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大概就是不愿毁誉失衡。文中在众人贬李之时对其维护,在人赞李之处加以指责,不是梁先生故意创新,大概是伟人之见,大抵见人之所未见。

有些人英年早逝,我们无不叹息,总会想象他多活几年会干出更大的成就,比如周瑜,比如莫扎特,比如王勃;有些人晚节不保,总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又干出点不靠谱的事,我们也在叹息他怎么不早死几年,比如李鸿章。想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卑躬屈膝的去跟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去跑到俄国跟沙皇祝寿,洋鬼子占领了北京,没人能担议和大局,还是那个七十九岁的老人,其实我真希望他还是死早点好,像左宗棠,曾国藩那样,至少在历史的评论中誉大于毁。只可惜他亲眼见证着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只可惜当大清苟延残喘之时还要这个耄耋老人独力支撑,担负一生骂名。他有错,但错不足以遗臭万年,他有功,但功不足以流芳百世。

李鸿章读后感

目录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图书目录收缩展开图书信息。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

丛书名:历史风云人物系列。

平装:478页。

作者于东来。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39634883,753963488x。

条形码:9787539634883。

商品尺寸:25x18.6x3.6cm。

商品重量:839g。

品牌:浩典图书。

asin:b004h3w7g6。

内容简介。

《李鸿章》中述说的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与晚清的命运密切相关。李鸿章最初以科举入仕,几年后弃文从武,先是投身曾国藩的湘军,之后自己组建淮军,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一路青云直上。他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出访欧美等国,试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为日渐没落的清政府挣得一点儿喘息的空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由他代表清政府出面缔结的,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经这样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历史上有的人弄潮搏浪有的人折戟沉沙,还有的人。多年难以盖棺定论功过尚待评说;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他是风光无限的“朝廷栋梁”是放眼中西的“开明人士”却遭世人痛责,是晚节不保还是力不从心。

他是欲力挽狂澜而不能,还是割地卖国以偷生?

他“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当仁不让的“国之栋梁”。一纸《马关条约》,让他背负“卖国”的骂名。

清朝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李鸿章,功过只待后人评说。

敢与世界列强一较长短的清帝国第一人!

时代的“大人物”古今互动版。

他本是翰林院中一书生,因缘际会,却凭借战功平步青云。忧患之间,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创下四大军工企业。人到暮年,出面签订数十条有辱国家的条约,遂为千夫所指。时人评价他是: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他就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

图书目录。

第壹话鱼跃龙门龙足一踏。

第贰话乱世英雄招兵买马。

第叁话痛失家园投靠湘军。

第肆话祁门内讧重返曾门。

第伍话编练淮军升任苏抚。

第陆话坐镇上海羽翼初丰。

第柒话血洗姑苏勾心斗角。

第捌话礼让恩师坐镇两江。

第玖话剿捻入阁禁城骑马。

第拾话移督直隶创办海军。

第拾壹话替罪羔羊祸起朝鲜。

第拾贰话喋血黄海疯狂辽东。

第拾叁话北洋挽歌屈约遗恨。

第拾肆话衔命西行人生尽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