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最新幼儿故事小狗找骨头 口哨与小狗教学反思(实用6篇)

最新幼儿故事小狗找骨头 口哨与小狗教学反思(实用6篇)

时间:2023-09-24 05:22:06 作者:雅蕊 最新幼儿故事小狗找骨头 口哨与小狗教学反思(实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故事小狗找骨头篇一

不久前,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虽然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举办,而每次也都会让我烦恼、忙碌好一阵子。但也正是这样的活动,每一次总能带给我教学上新的思考、新的启发,所以,教学比武,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啊。不过,这次的比武,我在心态上就有了很大的调整,我不再太在乎活动的效果,能不能得奖等,而真正地从本身的专业提升来考虑和准备比赛了。

心态不一样了,首先在对执教领域和教材的选择上,出发点就不一样了。应该说,我本身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上是有一定优势和经验的,如果选择语言领域的教学内容,我是比较有把握的。但这次我不想再重复自我了。我想试着挑战一下自己,从自己并不擅长但却很有兴趣尝试的领域入手来设计活动。其实,我一直对音乐活动,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活动很有兴趣,再看到身边很多同事,在音乐教学方面都有了很多收获和建树,就特别羡慕,也一直很想在音乐教学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和锻炼。所以,我就打算利用这次的机会,放下包袱,尝试走进自己并不擅长的音乐教学。就算失败也无所谓,只要尝试了、努力了,就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领域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寻找合适的音乐素材了。由于之前在这方面钻研比较少,所以音乐素材的积累也不多,幸亏组里的同事很热心,向我推荐了很多优秀的音乐素材。于是,在反复地倾听和寻找中,发现了这首《口哨与小狗》,轻快的曲调,清晰的段落,让我一听就很喜欢,很想把它推荐给孩子们欣赏。但作为一首优秀的管弦乐作品,如何让还处于低龄期的孩子欣赏它、感受它、理解它,并产生情感共鸣呢?我觉得光靠教师的表述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能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就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来理解音乐。而且这首乐曲本身就是很富有情节性的,a段的轻松愉快,b段的紧张慌乱,给出了一条清晰地故事线索。所以我就以主人带着小狗出去散步,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来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想象、表达、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真正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领域定了、素材定了、大致的想法和框架也定了,接下来就要好好考虑具体的环节、教学的策略了。我选择的管弦乐《口哨与小狗》,又译《吹口哨的少年和小狗》。它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于19xx年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特别适合幼儿欣赏和表演。整首乐曲的结构为abaca,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一个活动中,要让他们理解abaca的曲式结构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掐掉了后面ca的部分,只节选了前面aba的乐曲部分,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也可以使幼儿更充分地感受前三段音乐所描述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色彩。

在具体的欣赏环节中,我采取了“讲故事导入——听故事欣赏——听故事表演音乐”的教学模式。先请幼儿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讲了个什么故事,有没有找到什么有趣的声音,从而让幼儿发现乐曲中最有特点的元素——口哨。接着再分段欣赏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音乐中的小狗和主人碰到了谁?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最后再完整欣赏时,请幼儿扮演音乐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有节奏地拍手、小手走一走、小脚踏一踏等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a段的音乐节奏。再通过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演,让幼儿多方位地理解b段音乐的特点。为了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乐曲的节奏和结构特点,我还精心设计了相应的图谱,可以让幼儿清晰直观地感受音乐主旋律的节奏和aba的曲式结构。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轮到我上课了,因为本身保着学习的态度,没什么心理包袱,课前的准备也很充分,所以活动时,我特别轻松,孩子们的表现也很配合,一切都很顺利,孩子们在听听、玩玩、演演中,感受了音乐的美,收获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结束了,总的来说,效果不错,活动的目标都达到了,解决了重难点,也让幼儿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理解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幼儿也都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但细细想来,自己觉得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处理地不够妥善。环节的衔接也存在很多缺陷,还有在对幼儿情绪的掌控方面还不够自如,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慢慢改进。

不管怎么说,我很庆幸,这次我能大胆地挑战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这让我有幸能意识到自己在进行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知道了以后要在哪些地方进行加强和锻炼,这比得多少奖都更珍贵。

幼儿故事小狗找骨头篇二

《小狗圆舞曲》是波兰作曲家肖邦作于1846——1847年间,乐曲表现了一只小狗飞快的旋转着追逐自己的尾巴,乐曲篇幅短小,速度很快,一气呵成。

所以在设计教案时,在初听时,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再听时,让学生按节奏的变化区分乐曲分段并联想两个主题描写了小狗怎样的形态,并随着音乐模仿小狗的不同神态、动作,接着分组创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经过不同层次上的反复聆听及亲身体验,合作参与后,使学生在体验中达到了有效欣赏的目的。

幼儿故事小狗找骨头篇三

钢琴独奏曲《小狗圆舞曲》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圆舞曲。乐曲以快速进行,在很短的瞬间终止,因此又被称为《瞬间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全曲为简单的三段体,在四小节引子过后,主旋律以反复回转的形态出现,速度很快让人目不暇接,中段是优美抒情的旋律,一、二两段形成明显的对比,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在教学时,我先播放音乐,让学生通过聆听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再次聆听时,引导学生通过乐曲速度的变化为乐曲分段,然后指导学生辨别哪两个部分是基本相似。分段聆听时,分析比较一、二两段在旋律进行及节奏上的各有什么不同。听赏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配合音乐的情绪与节奏、速度等音乐元素进行小狗的模仿表现。通过这样的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对音乐听赏的兴趣。

幼儿故事小狗找骨头篇四

教学内容:

聆听《小狗圆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演和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2、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的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象力编创动作表演。

3、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的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象力编创动作表演。

教学难点:分小组进行填写游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节奏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小狗圆舞曲》。

2)复听,鼓励学生进入角色地进行表演,(教师可稍作引导性动作引导学生参与即兴表演)

2、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小狗圆舞曲》,录音、学生的伴奏、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三、小结下课。(随着音乐,学生结伴律动出教室。)

幼儿故事小狗找骨头篇五

对于小班,我可以说是不熟悉的,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面对他们,第一次上小班的课,心中紧张极了。

本次活动我犹豫了很久,一遍一遍地听着《小狗圆舞曲》的音乐,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后来通过寻找相关资料、请教老教师,最后就出现了大家所看到的这堂课。原本,我想让孩子坐在垫子上上课的,这样便于孩子的活动,但何老师说小班是孩子形成生活常规的重要时期,坐垫子不合适,因此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原本的游戏导入,也因考虑到孩子的能力而取消,改为开门见山,直捣主题。

这是一堂欣赏课,我却将重心偏向了游戏上,忽略了让孩子安静地欣赏音乐的重要性(一般需安静地完整欣赏三遍),以至于虽然孩子的表现、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但对于音乐的理解以及所表达的内容的掌握就比较欠缺,与欣赏课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是我将在以后内容定位时所要注意的。

幼儿故事小狗找骨头篇六

我的欣赏课《溜冰圆舞曲》是这样设计的:初听时,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再听时,让学生按节奏的变化区为乐曲分段,并辨别哪两个部分基本相似;分段听时,分析比较两个主题在旋律进行及节奏上的特点,联想这两个主题各描绘怎样的情境,并随着音乐模仿;接着分小组讨论,可用哪些形式来表现乐曲?于是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创编故事,有的用绘画等形式惟妙惟肖地表现乐队.然后出示一条旋律,学生仔细观察后找出提示中的旋律进行及变奏规律,进行创编乐曲,然后分别视唱改编前后的乐曲,再次体验旋律、节奏等因索与乐曲情绪的关系。

这样经过在不同层次上的反复聆听及亲身体验、合作参与后,使学生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得出音乐的旋律进行及节奏变化与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再次合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欣赏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均有提高;思维及反应能力较从前敏捷;自信心也增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