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最新残奥会励志小故事(精选5篇)

最新残奥会励志小故事(精选5篇)

时间:2023-09-30 07:03:44 作者:曼珠 最新残奥会励志小故事(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残奥会励志小故事篇一

在残奥会结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从组织者和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中,让我又感觉到在当今社会残疾人正在被浓浓地关爱所包围,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赛场中最为闪亮的人物。

从48年前奥林匹克向残疾人打开成功之门后,数以万计的残疾运动员用惊人的毅力与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富有挑战性的赛场上以摄人心魄的勇气,书写着一篇篇动人的华章。他们用行动来向世界证明,我能行!

在赛场上我看到,他们是快乐的使者,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的都带着微笑,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生理缺失而烦恼,也没有因为行动的不方便而气馁,在这点上是值得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所学习的,也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

有些运动员虽然双目失明了,但他们灿烂的笑容并没有因为双眼失去光明而暗淡;有些运动员虽然只能依靠着轮椅,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阻止了他们对奔跑的渴望;有些运动员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他们心中的翅膀依然引领着他们在赛场上飞翔!

每当观看他们在赛场上精彩的演绎时,我的内心都会感到激情澎湃。因为我看到了,看到了残疾人的坚强!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残疾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关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一个小小地帮助,或者一句真诚的问候,都会在共同前进和谐道路上洒满温暖地阳光!

每一个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坎坷。他们中有些人是先天残疾,有些人是后天不幸遭遇各种各样从天而降的灾难,在经历过生命的低谷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站起来,迎接生命的挑战。残疾人运动员,几乎百分之百的都不是职业选手。因此,他们一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训练,二缺乏资金的保障去购置训练器材和服装等必需用品。他们付出的努力除了身体上与正常运动员的差距外,还有许许多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并走到今天,走到奥运会的赛场。

“鸟巢”、“水立方”,因为有残奥运动员,而同样精彩。对待残疾人运动员,我们应该付出更多的爱,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而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自强不息,他们敢于做生活中的强者,都奏出了一曲高亢激越的生命交响曲的宏伟乐章。

残奥会,除了精彩的比赛,我们还能读到无数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故事。我们更深地体会到:爱,应该献给每一个人;爱,时时刻刻在我们心里;爱,温暖着生活的每一天。只要有爱,我们这个世界,我们人类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残奥会励志小故事篇二

sophiep残奥会单腿冠军sophie的励志故事scoe被人们誉为1个游泳界的奇才,她似乎是生来就为游泳而生。

sophie1993年1月8日出生在基督城,一直跟母亲、父亲和姐姐生活在一起,有1个幸福的童年,以及1个伟大的成长经历。小时候,她跟所有天真可爱的孩子一样,有着健全的四肢,但是,就在她3岁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

那天,他爸爸开着剪草机在家里的车道附近剪草,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她被卷入剪草机,爸爸跟她都被送进了医院。sophie的小腿受到严重伤害,粉碎性骨折,腿保不住了,经过五个小时的手术,她的左腿膝盖以下被截肢,右腿也留下了非常严重的瘢痕。生活从那一瞬间起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永远失去了她的左腿。

sophiep残奥会单腿冠军sophie的励志故事scoe从1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变成1个需要面对挑战的战士。她说:“从此以后,我变得喜欢面对挑战。我很幸运,有1个支持我的家庭,我的姐姐比我大9岁,但是我们永远不会被不同对待,姐姐能做到的,我都能做到。我的家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是1个非常亲密的家庭。父母都全职工作,所以我总是跟祖父在一起呆着,祖父非常疼爱我,他总是给我买糖果或者冰激凌,他也总是鼓励我,让我为我的目标努力,他是我生活的1个主要的动力和源泉。”

sophie的家庭谁也不把她当做残疾人,7岁的时候,她跟姐姐一同上游泳课。第一次上游泳课的'时候,她便呛到了水。她并不擅长游泳,最起码从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是这样,母亲一直陪着她上课,只要她取得一点成绩,母亲和游泳老师就鼓励她,慢慢地,她的自信增加了,她参加训练的时间也增加了,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后来,她也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跟正常的孩子们一起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地训练,她的成绩在所有的孩子中脱颖而出,比大多数健康的孩子更突出,她对自己说:“我是1个人才。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我也没有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一小段腿根本算不了什么,我并不需要它。”

她开始参加更多的游泳比赛,和一些校区运动会,成绩斐然。有一次,当她1个人在游泳池里训练时,有个人走了过来,对她说:“你想参加我们的团队,跟我们一起训练吗?”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跟她说话的是新西兰著名的游泳教练,她被选到新西兰专业队,跟一些知名的国际体育健将一起训练,并参加一些国际竞赛。她的游泳生涯真正开始了。

这年,她只有9岁,刚刚完成了她的初级游泳课。她加入了游泳俱乐部。逐渐长大,游泳成绩在她的这个年龄组一直保持前10名。她也真正对游泳产生了热情,并且有了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参加残奥会。

在她9岁那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她最爱的爷爷得了肺癌,在他去世之前,她对爷爷承诺说:“我一定会去残奥会,并要为你赢得一枚金牌。”爷爷不久就去世了。sophie知道并记得自己对爷爷的承诺,她对教练说:“我想参加残奥会。”

对于1个不到10岁的孩子来说,每天艰苦的训练非常乏味,从健身房到游泳池,再从游泳池到学校,她很少有其他孩子玩乐的时间,因为,她有了1个奋斗目标,她要去残奥会,她要为自己的爷爷赢得一枚金牌。

,13岁的她参加了世界锦标赛。她并没与多少国际赛事的经验,但在200米个人混合泳赢得了一枚铜牌。这次牛刀初试,便获得成功,不仅使得她大开眼界,也让新西兰社会知道了,这个女孩实力不可小觑,很有可能赢得残奥会奖牌。

游泳之外的生活对她跟同龄人是完全不同的,自从成为全职运动员后,她很多时间都花在游泳池里,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训练就是在比赛。她说:“我也非常喜欢花时间与家人和朋友去逛街、喝咖啡、看电影。我喜欢度过1个愉快的周末。我希望在游泳之外还有自己的生活,还做一些相应的社会工作,提高整个社会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关注,以及得到社会公平的对待。我希望用我的天赋和能力做更多的工作,我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希望更多、更年轻的残疾运动员参加残奥会,进入我们的社会。”

她的训练总是非常忙碌,每天都安排得很满,时间飞一般过去,离残奥会越来越近了,在训练营集中训练时,她跟教练仔细讨论训练计划,训练完成后再次讨论完成状况,每次的训练都拍摄下来,做动作分析,以使得技术更加完美。除此之外,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去学校跟孩子们在一起,她的确是1个很好的励志榜样,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并拿她作为自己的榜样。

她训练了两年,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当时她只有15岁,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新西兰残奥会选手,她学会了如何在精神上做好准备。她说:“我相信这是我最好的技能之一。每次只要我扎进“水立方”。我便信心百倍,我将全力以赴,获得金牌。”20的北京残奥会,她获得了3块金牌和1枚银牌。她说:“因为北京,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信心赢得金牌。”

残奥会励志小故事篇三

在比赛场上,刘磊是当仁不让的举坛猛将;而在亲人们的眼里,自小残疾的刘磊从不用人操心,是一个懂事、要强、阳光的大男孩。

奶奶朱秀芝:有梯子能爬到房顶

刘磊因为小儿麻痹后遗症,两条腿没发育好,从小就习惯用双手拽着腿走路,无形中锻炼了他双臂肌肉的力量。奶奶朱秀芝说,残疾没能影响他活泼好动的`个性,“有梯子他就能爬到房子顶。”

“孙子懂事,不管上哪去,出国比赛也好,都先跟我通个电话,报平安。”刘磊参加国内外大赛的奖牌都保存在朱秀芝家中。“8块金牌、4块银牌、两块铜牌!”老人清楚地记得刘磊获得的成绩。

启蒙教练孙善喜:“木杠铃”训练从不喊苦

刘磊今年20岁,他的启蒙教练是枣庄市峄城体校举重项目教练孙善喜,正是孙教练最早发现了刘磊强劲的臂部力量。

跟刘磊家沾点亲戚关系的孙善喜记得,刘磊从小就臂力惊人,“在学校里,他喜欢和同学掰手腕,比他大几岁的男生都掰不过他。”

到了十二三岁,刘磊让爸爸用一根木棍两头拴上石头,当作简易“杠铃”,来锻炼手臂的力量,被来家作客的孙善喜发现。从此孙善喜就经常到他家给他一些指导。

第二任教练孙涛:举重让他开朗自信

“一般举重运动员,三十岁左右是正当年,没想到刘磊20岁成绩就这么突出了!”从开始训练刘磊、并带他参加过多次大赛的枣庄市体校教练孙涛说。孙涛记得,刚开始接触刘磊时,他话不多,跟年龄相比显得老成些。但通过练举重,刘磊的性格越来越开朗、自信。“现在的他,非常阳光!”孙涛回忆,刘磊参加全国比赛的时候,比赛间隙,他喜欢给同伴们表演倒立,有时甚至朝教练扮鬼脸,“他真正从举重中得到了乐趣。”

残奥会励志小故事篇四

吴晴是个不幸的女孩,患先天性脑瘫,从小父母离异,一直与姑姑、姑父生活在一起。据姑姑吴艳丽介绍,吴晴生就男孩子的性格,喜欢和男孩子玩,尤其爱和男孩子一起打篮球。尽管她的左脚不灵便,但却丝毫不影响她喜爱运动的兴趣。在亲人、邻居眼中,吴晴就像一个“假小子”。她从来都是一头短发,一身休闲装,不喜欢艳丽的色彩。但是对邻居,对弱小她却是一副热心肠。吴艳丽说,正是吴晴这种好动、爱玩、不怕输的“假小子”性格使她在日后的训练中百折不挠,顽强拼搏。

先天性脑瘫导致吴晴双腿蜷曲。在训练中,为了把她双腿的筋撑开,教练每次都要找来5个人帮她压腿,人为地把已经扭曲10多年的筋拉直。每一次,吴晴都凭借坚强的毅力忍受彻骨的疼痛。由于腿不听使唤,吴晴没少摔跟头,即使这样,她总是在课后给自己加砝码。为了提高成绩,她无论训练还是平时走路,腿上总是带着两个重重的沙袋。不知情的人都会奇怪地盯着她看,可吴晴不管。一个多月下来,吴晴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经过刻苦训练,在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她取得了女子100米、200米短跑t35级两块银牌;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她以0.02秒的微弱之差夺得100米短跑t35级亚军。20末,吴晴开始转项练习标枪。经过大半年的刻苦训练,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残运会的标枪比赛就打破了世界纪录。

差点与冠军梦擦肩而过

“吴晴能走上正规的训练道路,多亏了她张姨!”吴艳丽告诉记者。“张姨”是指现任龙沙区江安街道一厂社区主任张丽梅,就是她在最后一刻,把吴晴力荐给即将离齐的省队教练。

事情还得从冬季说起。那次省队来齐选拔残疾人运动员,一直关心吴晴的张丽梅,在得知消息后放下手中的活就赶紧联系她,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她。焦急万分的`张丽梅,直到晚上五点才把吴晴等回家。当时天色已晚,省队教练在齐就餐后即将返程。张丽梅二话没说,亲自打车护送吴晴去找省队教练。在市残联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省队教练。省队教练认真观察了吴晴的手、脚和其它条件后,让她回去等通知。一周后,忐忑不安的吴晴一家接到了赴省参加训练的通知。

一辈子不忘姑姑家的恩情

吴晴自父母离异后,就和姑姑一家人生活。对于姑姑全家的关怀,她心存感激,总是说“一辈子不忘姑姑家的恩情”。

豁达的姑父把吴晴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在吃的、喝的、花销上从来没二话。姑姑是吴晴的心灵港湾,有什么困难,她总是向姑姑倾诉。就在残奥会开赛前一周,一向稳定的吴晴成绩出现下滑。烦恼的吴晴给姑姑打来电话说,可能是压力大,一上场就忘了技术,脑袋总是一片空白,怎么办?深谙侄女心理的吴艳丽就不断给她解压:,“不要考虑拿不拿牌,只要你尽力发挥了水平,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不会怨你。”在姑姑几次劝导下,吴晴逐渐恢复了平常心。在残奥会女子铁饼比赛中,调整到最佳状态的吴晴,用一枚闪光的金牌向姑姑一家及家乡父老献礼。

残奥会励志小故事篇五

双脚残疾的彭秋萍,一次又一次游出世界速度,令人感动不已。了解她的'人都知道,这一路走来,颇不容易。

彭秋萍的夺冠之路

1994年8月,彭秋萍出生于宜州市刘三姐镇三合社区山底屯一个农家。

4岁时,一次感冒发烧打针吃药后双腿突发神经性萎缩,从此走路只能靠拐杖和轮椅。

逐渐懂事的彭秋萍没有被身体残疾击倒,而是靠着坚强不屈的毅力和勇气,谱写出了自强不息的人生篇章。

彭秋萍很要强,读书时从来不让父母接送,每天拄着拐杖来回两个小时。,彭秋萍读初二,宜州市残联工作人员到学校选拔运动员。工作人员准备上3楼教室去找她,但彭秋萍却坚持花了10多分钟,自己从三楼“挪”下来。

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彭秋萍的手臂较长,适合游泳,而她的坚韧和独立,正是一名优秀运动员必需的品质。

彭秋萍之前没接触过游泳,刚开始训练时,不停被水呛,常常抓住池边不敢动,又被教练推下去。

反复训练多次后,彭秋萍展示出了过人的游泳天赋。仅仅训练70天后,她就参加广西第七届残运会,一举夺得s6级50米自由和100米自由泳两个第一名。

她找到了人生的新路,从此更加刻苦训练。

彭秋萍游泳完全靠手臂力量,她每周有两天要在陆上训练上肢力量,一个半月就从只能拉动10公斤提升到40公斤。每天还要进行水上训练,一天下来往往腰酸背痛。

彭秋萍一直咬牙坚持,家人的关爱给她极大的动力,父亲彭洪理常激励她:“不要放松放弃,不能输在第二起跑线上。”

她开始在国内赛场崭露头角——

在全国残疾人(22岁以下)游泳锦标赛中,获得s5级的50米自由泳、50米仰泳第二名,100米和200米自由泳第一名。

6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残疾人游泳公开赛上,夺取sb2级50米蛙泳金牌。

接下来,彭秋萍将参加当地时间9月14日举行的50米蛙泳比赛。

她通过微信表示,感谢家乡人民的关心,接下来的比赛,她会好好准备,全力以赴,勇夺佳绩。

家人盼其勇夺佳绩

“秋萍很懂事,很孝顺,性格开朗活泼。因为训练,她很久没回家了,但是只要有空,她就经常打电话来问候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经常寄钱给我们。”毛宝新说,女儿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家人特别想念她。以前在家的时候,她虽然行动不便,仍经常煮饭、扫地、喂猪喂鸡等,帮父母分担家务活。

彭秋萍的爷爷、奶奶已经70多岁了,平时习惯早睡早起,但只要有彭秋萍的比赛,无论多晚,他们都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妹妹彭开宇更是经常上网,关注姐姐的比赛、训练等情况。

全家人都希望她在残奥会上好好表现,争取取得好成绩,为国争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