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实用17篇)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实用17篇)

时间:2023-11-16 11:02:21 作者:HT书生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实用17篇)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加深对学习和工作过程的认识,提高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手里有一份珍贵的心得体会范文,那么,你就拥有了无穷的学习和思考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精选_

2009年9月18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兰州市教育局举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三位老师的阅读课,小语会专家崔峦老师的现场评课,阅读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两位老师的作文课和作文专题报告,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谈一谈本次听课的一点体会:

带给学生“爱”的真情。

上课的几位教师都是知名教师,但他们放下权威,带着激情,带着爱心,带着尊重走进课堂,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真诚可信的微笑来吸引和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李芳老师课前的一句“孩子们,你们好”的亲切问候,徐世赟老师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怎么样的老师?请你们说说我的优点,好不好?”让学生如沐春风。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情,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实现学生由“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二﹑留给学生“读”的时间。

学生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留给学生读的时间,以读带情,以读悟情。可见,“读”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对于朗读指导总感觉有些困难。这次,听了这么多名师的课,受益非浅。他们采用的方法虽然也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自由读、老师范读、学生感悟自读等,但是怎么就有那么好的教学效果呢?几位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老师们在课堂上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快慢急缓的语速,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吸引学生,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李芳老师在《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词串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小柳树是什么样的?小枣树是什么样的?”学生读:“小柳树是绿绿的。细细的,小枣树是弯弯曲曲的,光秃秃的。”教师相机指导叠词的读法,并美美的范读,令孩子们陶醉。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快乐地,入情入境地美读,读出了词的韵味。如徐世赟老师在上《白鹅》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白鹅样子的词语“历声呵斥”“大模大样”“三眼一板”,然后又让学生找出三种描写白鹅样子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品读。教师范读突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学生再读,学生越读越好,通过多层次的读,学生读出了白鹅吃饭时的高傲和有趣,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情境。

三、还给学生“讲”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讲,通过发言。让学生在对话中相互启发,促进,形成清楚有序的表达能力。如:张祖庆老师的作文课,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童话?谈一谈。”同学们畅所欲言,兴趣高涨,接着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想一想,图上有什么?并发挥想象编故事,经过老师的巧妙点拨和引导,激发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表达意识,使孩子们在兴致盎然中不知不觉融入作文教学,画面上的面包时而是一朵白云,时而是一朵雪花,时而是一团棉花,孩子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丰富故事的内涵。此时,孩子们不再觉得说话是一种负担,他们争相发言,急于表达,达到了“情动辞发”,“不吐不快”的境地。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对我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用今天所学,将各位老师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博采众长,大胆求新,构建活力四射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我们xx市教育局组织举办了全市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在八月十日上午的开班仪式上,市教育局刘晓朝局长做了重要的讲话,他着重指出了:举办这次培训,是适应我市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大业,人才为本;科教兴国,关键在人。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使得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的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人才的培训是靠谁来主宰?就是我们这些教师,但是作为教师就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不断学习。刘局长在这次讲话中明确了培训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这就使我们明确了此次学习培训的目的,以及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性。最后,刘局长还在会上表扬了我们身边的一批优秀教师,同时也指出我们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一、敬业精神不强,缺乏献身教育的事业心;。

二、攀比之风严重,不能廉洁从教;。

三、师表意识淡薄,对学生缺乏爱心;。

四、工作作风欠端正,没有职业使命感。以上出现的师德师风问题,我觉得应该杜绝,因为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我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在学习培训期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纪律,按时是课。在课堂上,陈叶、冯春晓、梁斌、何若玉等四位市级骨干教师给我们上课。他们精彩的教学方法,流利的普通话,自然的教态,准确的语文语言,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们对一、二年级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分析地非常详细;对教材的总体目标责任制,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建议以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都分析得特别具体,使我对教材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教学时,老师还播放了光盘,让我们观看了精彩的教学案例。经过学习,我学会了怎样写评课稿,学会了怎样被动局面教学设计与怎样写说课稿等等。此外,我们还听取了小学语文教研室何子山老师关于“有效教学”的专题讲座,使我们懂得了在教学中如何实践有效教学,因为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在此,我要感谢领导,是他们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这么一个互相了解、集中学习、增进感情的机会和平台,使我们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视野不断拓展,我们的技能和素养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学习其乐无穷。通过培训学习,我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今后,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完美自己。

《小学语文教育资源教学录像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研讨会上,我认真听讲,认真作笔记,认真研讨,从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使我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现我将本次学习研讨的心得体会作如下阐述,与大家一起分享,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是当前我们要狠抓的重点。

这样,我们就能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无限的乐趣。

总之,无论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我们都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刷新自己,保持终身学习,直到终老,并且,我们要把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也从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为之不断地奋斗终身。

泰安市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低年级学生的已知和实际语文能力出发。而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读写结合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被语文教师们广泛应用。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举措,我在低年级进行了语文读写结合的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中年级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朗读促语言文字的积累。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长于记忆,长于形象思维,让他们大量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作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还不能达到透彻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他熟读成诵并不困难。如能熟读成诵,课文的语言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理解,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词句积累,同时为学生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识字不多,词汇量也较少,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对一些有特点的词语进行积累。比如,《小溪》一文中的“滑溜溜”和“亮晶晶”,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积累。老师说:“冬天到了,小溪就变成了溜冰场。这时候你来到山里会干什么?”学生回答:“我会溜冰。”老师说:“是呀,小朋友们可以溜冰啦!多开心啊!来读好这两个词。”

到了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以积累常用词语为主,但在教学文本中如遇到一些文字比较优美的书面化的语言也不妨让学生积累一下。如《人间仙境九寨沟》一文中就有许多好词,“色彩斑斓、五彩缤纷、憨态可掬、古木参天、异兽珍禽、诗情画意”等。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看着色彩鲜艳的图片进行理解性的朗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读、游戏读)帮助学生建立词语的初步概念。然后让学生用其中理解得最清楚的词来说一句话。从朗读到运用,学生的积累可谓扎实到位。《石榴》一文对石榴的外形做了细致地描写,石榴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水果,但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划出描写石榴的句子读读、议议,课后再背背、记记。这样当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看见了石榴,他就会用课堂上积累的句子来进行介绍,同时也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以随文练笔促语言文字的吸收消化。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但是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

1、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是选取课文中典型句段,如总分结构、排比句式、比喻句等,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

“以石代象”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称象呢?于是,学生想出了“以土代象、以人代象、以木代象”等方法,随即让孩子仿照课文称象的过程写一段话,这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因此,仿写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使学生有章可循,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

2、理解性练笔。

理解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因此,我在教学《花木兰》一文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抓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赫赫战功、英勇善战、巾帼英雄”这几个词,让学生用这几个词语简单地介绍一下“花木兰”这个人物。通过对课文中这些词语的运用,学生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感受就更深刻了。学生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这种练笔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如《小冰熊》一课,课后创设情景:“第二天,小熊一家要出去旅游了,小熊当然舍不得把小冰熊一个人留在家里呀,他把小冰熊也带上了。路上,他们会怎样照顾小冰熊呢?”这样的练笔学生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写。课文中小冰熊在家里,妈妈给它盖上了棉被。棉被起到了隔热、保温的作用,小冰熊才不会融化。学生必须理解了这一内容,才能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来进行练笔。

3、想象性练笔。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想象性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更好的办法救公主,把救公主的过程写清楚。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自然就乐写。

想象性练笔还包括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如《神秘的恐龙》一文,文中说科学家们对恐龙的灭绝作了种种推测。课文的第三节结束用了省略号,省去了其它推测,这里便可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写一写还有哪些可信的推测,并写清理由。补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学生的练笔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就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去钻研课文,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在培养其敏感的作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读写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三、以化“我”入文促情感的激发。

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是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化“我”入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今后写作中的情感激发奠定基础。学习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课文。

譬如,我在教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一文时,就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课文中的莉达,听了奥莉娅的话,你会怎么对她说?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话。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虽然在树林里,没有人会看见,但是扔下的垃圾毕竟把树林给弄脏了呀!”另一位学生写道:“爱护环境,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从孩子写的内容看,学生的确理解了课文中莉达这个人物的内心所想,发自内心的赞同莉达保护环境的这一举动。

再如《带着尺子去钓鱼》一文,课文教学完后,向学生提出:“如果你和爸爸一起去丹麦旅游时,到海边钓鱼,也钓到了一条不到22厘米的鱼。这时,你和爸爸之间会发生一段怎样的对话呢?”学生与同桌讨论后说:“我如果也钓到了一条不到22厘米的鱼,会对爸爸说:„丹麦的法律规定只有超过22厘米的鱼才可以带回家,这条鱼不到22厘米,我们不能把它带回家。‟爸爸说:„就差半厘米,马马虎虎算了。‟我说:„半厘米也不行啊,应该按照丹麦的法律办事。‟爸爸听了我说的话点点头,觉得挺有道理,就把鱼放回了大海。”之后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从学生的话语中能体会到,学生已受到了自觉严格遵守法律,保护海洋资源的感染。

汉语的丰富性决定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多样性。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训练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定性的训练内容,如各单元的训练点,课文后面的作业题,课文的生字和词语;另一类是选择性的训练内容。选择恰当的训练内容是一件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教师既要总揽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全局,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读写结合训练才可能科学有效。

《小学语文教育资源教学录像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兴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它的出现使我们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不断帮助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获取最新教学动向,得到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更为生动的情景中学习新知,达到最终教学目的。下面谈个人观点供参考。

1.远程教育资源与语文教学活动中,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远程教育设备的引入,为语文教学打开窗户、看到世界。教科书编排的大量图像和文本、活动中的阅读材料、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展示,增加可读性和说服力,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在今后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电子备课系统,参考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案示例、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素材等,根据学生及本校具体情况,遵循课程内容标准,适度扩充教学内容,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使教学活动不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而是“用教科书教”的过程。从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活动来看,教师不宜过多的采用讲述、演示等方法,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听取陈述,给他们表演的机会。尊重学生,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条件,利用资源,收集信息、自制课件,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远程教育资源与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

目前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数还是“就教材教教材”、“就案例学案例”,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教学重心仍然放在去记忆材料上,难以展现教学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落实。现代教育设备多样化的展现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利用图片、录像、动画等视听手段,鼓励、引导学生动口去表达、动眼去观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见解。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学会探究、合作、参与、体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3.语文教学活动中从远程教育的图片入手,激发兴趣,感知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远程教育的图片,激发兴趣。感受美。如:教学《小小的船》时,师介绍:它是一首写景的诗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写了晴朗的夜空美丽的景色。以“闪闪的”、“蓝蓝的”等词语从动、静两方面描绘了一幅万里蓝天、群星闪烁的动人画面。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协调,是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传统课文。怎样一开始就能激发兴趣,吸引学生呢?从远教资源上动态的课文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片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小朋友看见了什么?然后再分步观察:小朋友看见的星星和月亮是什么样儿的?这月亮像什么?让学生知道天空是蓝蓝的,星星是一闪一闪的,月亮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小朋友坐在月亮上就像坐在两头尖尖的小船上。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蓝天星空的美景,激发学生兴趣,又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4.语文教学活动中采用远程教育音影并用,创设情境,领悟夜空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采用远程教育音影并用,创设情境,领悟夜空美。如:教学《小小的船》这首诗,共三句话,第一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是理解的重点,首先结合远教资源上的图片,帮助学生弄清月亮和小船的关系。为什么月亮像小船呢?引导学生边看图片边想象船的样子,学生一下子弄清了月牙儿和小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因为它们的形状很相似,所以联系在一起。从中学生也理解了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结合图片理解了“弯弯的”、“小小的”等词语的意思。在教学第三句“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时,学生对“小朋友为什么能坐到月亮上去呢?”感到很好奇,于是创设情境,一边播放从远程教育网上下载的《小白船》乐曲,一边引导学生想象:假如现在正是一个晴朗的夜晚,你坐在阳台上抬头看蓝天,看啊、想啊,想啊、看啊,眼睛不由的闭上了,这时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此诱导之下,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孩子和月亮的关系,生:我好像插上了翅膀,飞上了蓝天,在月亮上遨游夜空呢。同时又借助远教资源上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的”,学生仿佛真的感受到了一闪一闪、忽明忽暗的繁星动态的美,对比之中学生也理解了“蓝蓝”一词,知道这不仅描绘了夜空的颜色,而且给人以广阔而寂静的美感。评析:音乐和图片的适时运用,使学生领悟到夜空不仅美,还充满了情趣。

5.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远程教育图片显示,理清脉络,再现夜空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远教资源上的图片显示,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学生对诗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采取配乐朗诵的形式,再次把学生带入意境之中,而后指着图片帮助学生理清脉络:这首诗先写了弯弯的月儿像小船,然后写了小船的两头是尖尖的,最后写了小朋友坐在“小船”里,他看见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接着就让学生看着图片背诵课文,最后让学生跟着音乐看着图片进行表演唱。评析:学生在学文时体验到的星空之美在表演中又一次展现出来。

6.语文教学活动中用远程教育图片启发,展开想象,描绘夜空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用远程教育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图片的具体形象美,领略诗的意境美之后,拿出找到的一张绘制各种星体的图片提问:当你坐在这只可爱的小船向四周望去,在夜空中除了星星以外,还看到了些什么?心情怎样?此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五彩缤纷的夜空,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造。生1: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生2:看到了地球上中国的万里长城,为中国而骄傲……,由此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评析:远教资源的合理运用不但可以使教学立体化、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乐学”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充分使用远程资源,激情引趣,启发诱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7.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获益非浅。

远程教育系统是一个教学资源丰富、多样的教学网,通过教学网下载为师提供教学所需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访问从中得到大量教学资料,帮助更好完成教学;在师支教活动中,通过教学资源,获得大量教学所需课件,应用到教学中,得到较好评价。如:教学《黄山奇石》时,应用黄山奇石课件,把生引入到黄山美丽风景中,在各种变化多端的奇石情景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教学效果;而授课教师通过参考互联网和远程教育资源提供的教案,完善自己教案,根据自己教案,完善课件内容,使教案与课件统一,达到教学目标,成功完成此课教学。另外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科技课件,帮助生理解课文。如:《看月食》,应用月食动画课件演示整个月食形成过程,让生一目了然,把一篇很难讲解的课文变生动有趣,生在观看过程中学到月食科普知识,达到教学目的。评析:目前远程教育资源成为师的好帮手,一线教师乐于使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远程资源具有覆盖面广、交互性好,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它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人人都能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的开发潜能,倡导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的教学目的。使农村与城市共有一片蓝天,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教学效果提高起到不可估量作用;一线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多运用远程资源,提高教师学习能力和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今天,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一年级语文在南海中心小学举行的视导研讨工作。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聆听了邓老师的精彩识字教学,被邓老师的风采深深折服。课堂上邓师们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变化无常的教学风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这两天的时间内,对于邓老师来说应该是个棘手的挑战。经过上课、说课、评课,再次吸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备课上课,这两堂课虽是同一个课题,但却不难看出邓老师上得一次比一次好。

可看出邓老师在短短的时间内磨课的精心与用心。

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因此,听课时我要关注邓老师教的活动,还关注了学生学的情况。邓老师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令我刮目相看。再看学生的学,学生的课堂表现非常好,整个课堂的参与率的非常高,学习氛围很浓厚,学生的养成习惯非常到位,整个课堂,学生在邓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和“心到”。

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学而不是教。在第二次上课,邓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邓老师做到了关注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

此次教研活动开展比较成功,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教具的准备恰到好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具准备非常关键,如果你准备的教具,孩子感兴趣,愿意去了解它,认识它,那么你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龚竹老师的课件《动物怎样过冬》形象逼真,孩子们通对原有经验的再现与课件进行比较,更加清楚的了解了什么是冬眠哪些动物是冬眠过冬、哪些动物是储存食物过冬、哪些动物是加厚皮毛过冬等。周菊玲老师《图形找家》设计的圆嘴吧的猫、正方形嘴巴的猪让孩子进一步了解图形的特征。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粗浅体会,当然,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刻苦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提髙自身素质。

泰安市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习作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习作归习作,“读”与“写”完全脱离。在教学中我发现尽管让学生积累了书中的优美词句,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但学生的习作总是不尽人意。

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带写。

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素材,并不等于就会写作了。还必须通过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这些方式反复的模仿,让学生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然后发挥创造力,从“形似”到“神似”,便会成功的。

总之,我们要注意引导从阅读教学中、生活中涉取营养,借助学到的手段和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通过运用反过来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阅读,又有利于作文,读和写的能力便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研讨课活动总结

3月12日,在xx镇二小的多媒体教室里,正在举行“塘里塘外”发展共同体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参加此次研讨活动的有来自xx二小、瓜沥明德学校、坎山联兴小学三所学校的中高段语文老师,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华贤老师现场指导。

成立“塘里塘外”发展共同体,是三所学校的共同舞台,此次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是共同体成立以来的首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让老师在课堂中研究,在课堂中反思,在课堂中提高,在课堂中见证成长。

在此次的研讨活动中,xx二小的徐彬彬老师、马燕芳老师、王琳老师,分别为大家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按照教研员朱老师的观点,徐老师的课充满诗意、马老师的课充满热情、王老师的课充满想象。

她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为本校的语文老师提供了研究的素材,同时,也向明德学校、联兴小学的老师,展示了xx二小语文教师的风采。

下午,教研员朱老师就三堂课进行了点评,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朱老师强调:语文课,必须引导学生对语言有更为深入细致地解读,课堂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向性。

之后,朱老师就当前以及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规范,分16点进行了详细地解说,给了老师们更为清晰、更具操作性的课堂常规准则。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听课心得。

2011年10月19日和20日,在天津南开区中营小学举办第三届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暨研讨会。在区教研室许江安老师带领下连续聆听九节全国各地的小学科学大师的课。这次听课给我带来了全新认识,使我了解科学课不仅可以这样上,而且可以从狭小的课堂走近缤纷世界。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

1、课前预备铃时情境的介入。为了消除学生上课的紧张心理,授课的老师都会充分把握这两分钟。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学校的王忠军老师让学生齐备自己学过的古诗,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消除紧张心理,精神也集中起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河南省文昌市潭牛中心小学的韩文施教师采用与学生交友的方式,她与班级的同学边交流边握手,打消学生的陌生感,也为自己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崇善小学的陶艳萍老师让学生猜谜;(1)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2)然后来了一群狼。(再打一水果名)调动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排除杂念,为上课埋下伏笔。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紧张心理,创设轻松课堂气氛。

2、导入方法的巧妙运用。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学校的王忠军老师的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圆圈代表太阳,请你帮忙补充光线。(根据你的猜测)学生纷纷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分别画出了直线、波浪线、圆线;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小学孟杨教师以安徽黄山优美的乐声把学生带入意境中,从水声、鸟鸣、人声来切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使课堂走入了大自然,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而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的詹福源老师采用猜测、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一号信封中会变的是什么东西,找到后(种子)老师问:“你们同意吗?说一说。”学生分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好奇与期待中不自觉的被引入学习中。

3、教具的充分利用。科学课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具的充分利用是科学课的一个亮点,是探究实验强有力的保障,任何一节好的科学课其精彩点往往就在教具的使用和实验中产生。天津市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郭萌老师自制的月相变化教具使本来复杂的月相变化变得简单易学。首先让学生在前概念的基础上画出月相变化的示意图,然后通过模拟实验得出月相变化的规律图,展示两副教具图后作比较,使复杂的讲解变得直观形象。同时使枯燥课堂变得轻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崇善小学的陶艳萍老师教授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叫食物网,通过实验模拟场景,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代表一种生物。由组长举牌,上面写上生物名称,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由老师喊一种生物名称,以它为食的生物要迅速举牌,然后用彩线连接标牌,几轮下来,在学生中就形成了一个网状,这时老师由学生点出食物网的概念。同时为了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又巧妙设计了鸟类受到迫害时相应产生的连锁反应,最后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彩线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撤除,即节省了授课的时间又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了知识。

二、设问的技巧是精彩课堂点睛之笔。

1、一节课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问与答的形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掌握一定的尺度,太难就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回答;太易又会使学生觉得都会,不愿学。这时教师往往就不好驾驭课堂,所以提问的问题备课时一定要从多种角度考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是我们备课的重点。《纸发生了什么变化》是由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郭佳老师所授的一堂精彩的课,她设计的问题会从学生生成的角度出发,例如:(出示纸)我手里的这张纸什么样?谁能来描述一下?学生会从那些方面说,郭佳老师事先准备了卡纸并写了下来。学生说一个老师在黑板上贴一个,然而让听课的所有老师担心的问题,学生会不会提授课老师没写的卡纸始终没出现,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师备课的精细。接下来老师又问:“纸还有那些其它特征呢?每人拿一张纸,开始观察吧”并用ppt方法提示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逐一记录在粉红色卡片上。如果上来就问纸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就摸不着方向,所以第一问为第二问作了铺垫,第二问又是第一问延伸。

2、设计的问题除考虑精细外,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崇善小学的陶艳萍老师教授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老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然后提问:“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在这个故事中提到那些生物?”“说一说它们的关系?”一连三个问题层层推进,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趣味性。又如海南省文昌市潭牛中心小学韩文施老师执教的《导体与绝缘体》,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以谈话的方式引出,同学们,听说老师要来天津上课,海南的小朋友非常高兴,特意制作了一件礼物让老师拿来送给你们,想看看吗?老师根据孩子喜欢礼物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第一个问题。

本次听课让我感受到了科学课堂魅力!使我明白前进的方向,这种动力将促使我们向更高的方向攀登。

小学拼音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4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政通路中小学举行的二七区“六名工程”推进年名学科建设暨第二届陇西中小学“美乐爱教育”教学研讨活动。首次领略了于永正、贾志敏两位花甲老人的教学风采,使在场的所有人为之赞赏。他们用毕生的教学经历验证了语文课终究该怎样上?给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指名了努力的方向。

精选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老大难,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写,怎么办呢?贾教师说要写好精选作文,必须大量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教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熟悉文章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的能力,即:听、说、读、写。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所进步,有所提高。

贾教师虽已有73岁高龄,可他能将3000多字的课文背得共瓜烂熟,使我们这些连上课都得带着教学导案的年轻教师脸红,他给我们提了一个必须到达的要求:所教学的每篇课文必须背下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敏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关注学生。在回家的路上贾教师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荡。为自己说一句:努力吧!

2/2。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小学拼音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在上星期的周四周五两天,我有幸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以“创设有效情境,优化语言输出”为主题的长三角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在温州实验小学举行,来自江浙沪的六位老师精彩丰呈的精品课给与会老师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名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与智慧的文本处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温州市实验小学学生出色的表现更是让我惊叹不已!而四位专家围绕着本次活动主题的观点报告更如一盏盏指明灯,使我们加深了对语境、语料、语用、语量的理解,为我们今后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堂课的生命力在于,在让我们享受到课堂之中的精彩、领悟到课堂背后的精髓的同时,也能让我们引发一些思考。名师们的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技艺令我折服,但她们的课堂同时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在不破坏语境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及时纠错?到底是应更多关注学生表达的流畅性还是表达的准确性?在她们的课堂中,我发现有个别老师喜欢打断学生的表述进行纠错,导致学生有些紧张,破坏了表达的流畅性,而又有个别老师在学生的表达中出现语法问题的时候没有当作教学契机进行教学。我想,“认真倾听,舍得等待,不急于插话,等学生说完再纠正”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短短的两天,有限的6节课,却令我思绪万千。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名师们和温州实验小学学生的优秀表现仍在我脑中不停浮现,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井底之蛙”不知道天外之天竟然如此宽广!好好学习,时不可待!非常喜欢温州教研员沈雨老师摘自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的一段话:优秀的教师总是将自己、教学科目、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他们把自己、科目、学生结合在一起编织教学生活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编织延伸。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祈愿每位喜欢英语学科的老师能以百倍的勇气敞开心扉、走近学生、拥抱学生,编织最美好的教学生活!

在上星期的周四周五两天,我有幸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以“创设有效情境,优化语言输出”为主题的长三角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在温州实验小学举行,来自江浙沪的六位老师精彩丰呈的精品课给与会老师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名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与智慧的文本处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温州市实验小学学生出色的表现更是让我惊叹不已!而四位专家围绕着本次活动主题的观点报告更如一盏盏指明灯,使我们加深了对语境、语料、语用、语量的理解,为我们今后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堂课的生命力在于,在让我们享受到课堂之中的精彩、领悟到课堂背后的精髓的同时,也能让我们引发一些思考。名师们的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技艺令我折服,但她们的课堂同时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在不破坏语境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及时纠错?到底是应更多关注学生表达的流畅性还是表达的准确性?在她们的课堂中,我发现有个别老师喜欢打断学生的表述进行纠错,导致学生有些紧张,破坏了表达的流畅性,而又有个别老师在学生的表达中出现语法问题的时候没有当作教学契机进行教学。我想,“认真倾听,舍得等待,不急于插话,等学生说完再纠正”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短短的两天,有限的6节课,却令我思绪万千。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名师们和温州实验小学学生的优秀表现仍在我脑中不停浮现,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井底之蛙”不知道天外之天竟然如此宽广!好好学习,时不可待!非常喜欢温州教研员沈雨老师摘自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的一段话:优秀的教师总是将自己、教学科目、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他们把自己、科目、学生结合在一起编织教学生活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编织延伸。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祈愿每位喜欢英语学科的老师能以百倍的勇气敞开心扉、走近学生、拥抱学生,编织最美好的教学生活!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讨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9(a)―0040―01。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却骤然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则是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在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学习“断层”。因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寻找一条跨越教学断层的途径,实现中小学教学的无缝衔接,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使小学生能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做好心理状态的衔接。

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涉及的是处于两个年龄阶段的同一批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儿童期和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适时地对其进行心理调节,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环境,进而逐渐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

由于小学毕业考试的突击复习和一个假期的休息,再加上心理上对学习的松懈,必然造成学生对小学所学语文知识的遗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较小学毕业前有了一定的变化,如,表现自我的欲望不如小学阶段强烈,学语文的兴趣逐步下降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教师要试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做好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喜欢上初中的学习环境,继续保持和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坏,是靠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当好“桥梁”,多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不仅让他们“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我们的教学有成功的希望,就必须以学生为本,积极摸索激趣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愿学、乐学、勤学中提高语文能力。

如,在讲授蒲松龄的《狼》时,笔者让学生八人一组研究文本,之后让学生当小老师,串译、讲解课文。讲课的学生在准备阶段全身心投入,将课文及课下注释完全背诵了下来。上课的时候,小老师们各显神通,有的用图画展示故事情节,有的讲故事,有的表演课本剧,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真正地把学生摆到了“学习的主人”的位置上,教学自然收到了极大的成效。

众所周知,蓝图构想得再好,没有砖瓦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是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在严格训练、讲究实效的基础上,教师应着力于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只有切实打好了学生阅读的基础,教师才能在写作训练上加大训练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做好考试评价的衔接。

做好考试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衔接,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考试,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与中学的考试有很大不同,如何做好衔接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努力,即小学六年级教师在考试中应适当渗透一些初中一年级考试的常见题型和考试要求,初中教师在开学初期则应尽量使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和题型,做到平稳衔接。

初一上半学期是第四学段(7~9年级)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由小学学习生活向初中学习生活过渡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一语文教学中要有一个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教师可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帮助学生适应中学学习生活,实现中、小学衔接的平稳过渡。学生只有在初始阶段打好基础,增强自信心,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作为初中教师,也要深入探究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迈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第一步。

编辑:沈丽琼。

小学语文研讨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深知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针对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我参加了一场小学语文研讨。通过本次研讨,我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

一、简要介绍研讨的主题及内容。

此次研讨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内容有: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阅读素材的选取与运用、阅读技能的培养与强化、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等方面。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具体的方法与策略来达到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二、学习到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在此次研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与策略。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要深入了解教材的题型以及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其次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深入思考以及分析,这样才能完整的掌握文章的内容。还有就是利用阅读笔记,把一些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或者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学习完后,回到家里利用笔记重新阅读,巩固知识点。

三、研讨中的交流与分享。

研讨过程中,我还有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和分享,与他们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心得体会。也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新的方法与策略,也收获了别的老师的帮助,这种交流与分享也让我愈发体会到集体教育的力量。

四、对于教育实践的启示。

通过本次研讨,我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要注重与时俱进,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学会转变教学方式,因时而变地应对学生阅读困难。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内容落实到实际操作中,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摸到知识的世界,用心去感悟知识的美。

五、总结。

通过本次小学语文研讨,我收获颇丰。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与策略,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导图设计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相信,通过这次研讨,我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教育理念得到更好的提升,获得更好的成长。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近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在婺源举行的全省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课堂智慧与品德教学”的主题,采劝课例观摩­—交流研讨—提升总结”的形式,意在提高与会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作为品德课程教学的新手,研讨会于我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的平台,几天的学习让我这个“门外汉”茅塞顿开,真有拨云见日之感。而现场优质课的观摩及互动点评更让我这个“井底之蛙”大开眼界,感受良深。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迎合课改,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次赛课的五位青年教师个个功底深厚,知识丰富,思维开阔,口才出众,三尺讲台游刃有余,自信睿智充溢魅力。我想,这种魅力来自于教师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来自于教师不断的追求与发展。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品德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更需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

二、探究学习,注重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性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这些课中,无论是於德芳老师执教的《我们能离开水吗》,还是曾香莲老师执教的《时光老人对我说》,都让我深切感受到这一点,教学的素材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如曾香莲老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生活中浪费时间的这一现象,进行了“小小侦探抓小偷”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坏习惯,懂得了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才能让时间不被偷走,才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三、精彩生成,认真做好课前的充分预设。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精心打磨设计,有道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我分析总结了一下,五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了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好铺垫。如魏涓婷老师在上《男生女生交往不烦恼》一课前,就男女生交往的情况专门进行了调查,并制成统计表。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徐青老师为上好《我的祖国多辽阔》这一课,有效整合了祖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地域差异等教学内容,且注意知识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统一,目标制定全面合理。三是多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龚敏老师在这方面让人称道。她为了让学生获得“江山多娇”的感性认识,课前制作了许多精美的课件;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看懂中国政区图,她特地与人教出版社联系,要来了一幅适合教学和学习的地图。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创设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品德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它包括有趣的课堂游戏,热烈的小组讨论,优美的音乐欣赏,也包括说一说,写一写,算一算,唱一唱等活动。魏涓婷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男生女生交往不烦恼》一课中,魏老师用心理访谈节目形式贯穿全课,自己做主持人,两位男女生做特别嘉宾,其他同学做互动观众,通过一个个问题和活动把课逐步引向深入。其中有些活动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男女生换座位,像“悄悄话信箱”说出心里的烦恼,像齐唱《我们的骄傲》,以及“我想对你说”等等,真可谓亮点频出,精彩纷呈。

要谈的还有很多,夜已很深了,我就不一一赘述。目前,我要做的就是赶紧行动起来,立足岗位,关注学生、潜心研究,认真地搞好教学工作,并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进行教研和教改活动,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4月29日,仪阳镇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讨在栲山小学举行,活动中我们听取了该校朱宝鹏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现代交通的烦恼》,课堂中朱老师设计的微课程环节让我耳目一新,也把第一次接触微课程的我带入了探秘微课程的世界中。观摩课之后我镇教研室纪主任也采用了一个微视频的形式为参加会议的老师们,形象直观的讲解了微课程这种新生事物。让我们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结合微课程及这节课的设计谈一下感悟:

一、微课程的制作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做支持。

朱老师运用的微课程,从图片、声音、文字、和专家视频,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微视频无论,在制作过程中做出了和大的努力,这需要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基础。后来,我了解到我们所看的这段微视频朱老师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才完成。微视频并不是让学生光看看,了解里面的内容,还需要配有相应的任务单,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边看边记录。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结合着高效课堂的形式,在每个同学记录一部分的基础上,再有本组整理汇报,就让答案总结的更完善一些。

二、微课程并不是一种时尚的“跟风”。

当学生在汇报根据微课程完成的记录单时,我真正认识到微课程将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它是提高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它所选择的制作内容可以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是教学中的难点或重点。这些是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通过形象直观的形式,演绎出来,由“文本阅读”变成“视频阅读”。它与我们现在使用的预习单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冲突。所以,微课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将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三、对于本节课的几点建议。

1、“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师的导入有点突兀,没有跟本课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

3、评价应多种形式、分层次,及时到位。课堂中活跃的只有几个组长,其他人也一直跟着老师在思考、操作,但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有效的评价,激励学生,有自信敢发言。这时的课堂教师可以把评价给听得认真得,发言精彩的同学……。

总之,在这次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讨活动中带给我的不仅是需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的压力,更多的是微课程带给我的思考,它是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的互动与交流。是现代教学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会将这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现真正的生本课堂。

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下简称品德课程),与原思想品德课相比,无论在课程设置的目的还是在课程呈现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它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层面出发构建学习内容,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也为他们以后走出校门能适应社会生活并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品德课程的教师,如何开展具有实效的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学科的作用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这是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所面临的、需要认真去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笔者以为,新课程的开设,只为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外部条件,但要真正取得实效,还要靠教师的不懈努力。就课堂教学而言,任课教师首先必须把握课程特点,并根据特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四个“体现”,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体现生活。

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生活中体现,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而且还因为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各生活,培养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还是为他的生活服务。因此,新的品德课程不是从德育知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层面构建学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与能力,成为课程的显著特点。鉴于这一课程特点,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再现学生生活的情景,把教室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把教学内容作为学生生活内容的某一个部分,甚至直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直接融入于学生的具体生活中来认识、来学习,就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也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如一年级的《上超市》、三年级的《走进市场》(浙教版),均应该把学生带入现实中的超市(市场)里进行实践性学习,让他们直接接触社会,感受生活,即使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结合超市(市场)的买卖规则和要求,在教室中创设情景,举办模拟超市(市场),让学生从中学习、掌握购物、买卖的知识,体现课程的生活性特点。

当然,我们强调的教学要体现生活,并不是仅让学生对过去生活的简单再现、重复,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过去生活的重新体悟,得出生活的经验,并用这种经验来指导正在进行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同样如《上超市》《走进市场》的教学,并非仅是要求学生说说自己以前有没有去超市或市场购过物,也不是为了要上这些课文而要求学生跟父母去这些场所购物一次就是体现了生活,因为这样做很难使学生得出购物的经验,最多只能说是教学表面形式上的体现生活。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向父母要几元钱,向父母了解家里最需要什么,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去超市(市场)“自主”购物,购物之后大家再根据各自的情况来说一说、评一评,看谁做到了文明购物,看谁购买的物品最合理……。这样的方法,就容易使学生获得购物的经验,而能够获得这样经验,正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二、体现活动。

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定位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实践来实现的;《品德与社会》虽然在课程性质中去掉了“活动性”,但在实施建议中仍要求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强调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些表述,不同程度地说明了课程的性质特点,同样为教学确定了“活动化”的基调。这样的要求,也合乎“喜欢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这一客观事实,符合“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性发展需要在活动中才能养成”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

如一年级《老师,您好》,教学目标是让刚入学的学生认识老师的特征,培养与老师的感情。教师可开展这样的活动:带学生去办公室找一找教我们的老师,使学生对老师有初步的感知;然后回到教室中说一说自己的老师,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老师的特征,加深对老师的感情;最后再让学生根据其特征画一画自己的老师,达到认识老师的目的。这样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的活动方法,不仅学生很喜欢,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效果也好,学生回家之后都能正确地向家长说出自己的老师及他们的特征,加深与老师的感情,达到教学的目的。反之,如果这堂课的教学仅采用教师在课堂中口头介绍的方法,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印象不深,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学生无法从教师的介绍中产生直觉的形象,效果也就不会很好。

当然,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还不能仅从学生是否喜欢的角度来确定安排活动,更要从活动的有效性上来考虑,因为这是一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不是纯粹的活动课。所以我们开展的活动要有目标,且这个活动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完全一致,开展活动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活动要有参与,且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感悟;活动要有反馈,教师在活动中要不断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加强体悟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活动的作用,达到好的效果。

三、体现开放。

与原思想品德课相比,新品德课程跳出了德育知识体系的框架,从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角度来构建教学内容,因而开放性成为课程的一大特点,成为课程实施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适应这种特点的教学同样必须是开放的,这种教学的开放主要应体现在:

1、方法的开放。简而言之,方法的开放就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谓用教材“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教材内容来教育学生,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课文教学的顺序,但不能随意删减课文的内容,每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必须按要求对学生施行教学;不是“教”教材,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死扣课文的呈现内容和形式来教育学生,更不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每幅插图进行“看图说话”,对每一段文字进行“学文明理”,只有选用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方式来施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内容的开放。当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把课题当作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学要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几幅插图,几段文字,也不能循规蹈矩地按照教学参考资料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教学。教师要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运用那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材料,充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如讲《我国的行政区》(浙江版三下年级课文),可补充“台湾问题”,《我们的地球》(同前)可结合伊拉克战争,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更多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使品德课程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3、时空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是指品德课程的教学可根据需要而不受学习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可以大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可以把学生带到实地的场景中施行教学,但必须以有好的效果为前提。如前所述的《上超市》一课的教学,教师把学生带入超市中进行实地教学,其效果肯定比在教室中进行空洞说教的要好,但它很难保证时间上能在40分钟内完成,也因为无法将超市搬进教室而只能把学生带入超市,要多费许多精力。所以当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以教学效果作为价值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其方法的有无必要,只要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多花一些时间与精力,也是值得、应该的。

4、结果的开放。一课一个道理是原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特点,所以不管向学生讲怎样一个道理,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个道理,教师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总要引导学生回到这个道理的“标准”答案上来,甚至抛出这个答案,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灌输方法,当然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新品德课程对学生道德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强制性地把学生的认识一定要统一到老师的观点上来,统一到教材的观点上来,而是允许学生持有、保留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去慢慢感悟道理,即倡导结果的开放,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的生活也是多元的,有许多现象是不能用一个答案去解释的,更何况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你要强加他一种观点也是无用的,只有让他真正体悟到了、认识到了的才是有效的,这就是我们要强调结果开放的理由。

四、体现综合。

新品德课程改变过去思想品德课单一“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目的,界定为“以儿童生活(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低年级)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中高年级)的综合课程”,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又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综合”的思想,经常要想到自己执教的这门学科,不是原来的思想品德课,不能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科学、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法律等常识教学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达到教学的“综合”目的。如前所述的《上超市》教学,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文明购物的品德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在超市购物中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常识教育。购物时怎样看清产品的数量、质量、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家,一旦发生所购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又怎样与商家论理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当然教学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在一堂课中,一定要前半节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后半节进行常识教学,或者按一定比例的时间结合教学才是体现综合,而是要从整体上看,有时还要跳出某一课,站在单元的角度上看“综合”,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综合”,一定要注意是有机整合。如《我国的行政区》(浙江版三下年级课文)主要进行有关地理常识的教学,就并不一定要加入许多穿靴戴帽式的思想品德教学,否则又会滑入模式化教学的老路。

总之,如何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大家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提出的上述观点,有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的探讨。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讨心得体会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师:倪艳。

从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大家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小学时的语文成绩很优异,但一升入中学成绩就直线下降,总考不出好成绩,语文成绩平平,这很值得中小学老师深思。为了弄清其中的原因,更好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龙里民中和我们城关三小特开展了本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讨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对造成中小学教学脱节现象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理解和归纳。这往往把学生从单一清醒变成了复杂的糊涂,要对未掌握的知识能及时了解发现,只有老师多付出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问才能明白。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对这突入其来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难以适应,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许多学生颇有感触的说中学语文好难学。

面对脱节状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现在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新的探讨和改进,加强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研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如养成读课外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中学初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给学生一个过渡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讲精练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和讲解。并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要求学生能自己去找寻答案,在扶中适当学会放。

4、中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先扶后放方式;

教师从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总而言之,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跨越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还必须得走在他们的前头,全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集中精力把劲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012年11月。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讨心得体会

从事了多年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就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拙见。第一、小学高段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订正错误的习惯,以及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若是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的话,那么升上初中就能更快适应初中繁重而快节奏的学习。特别是就象我们学校特别重视反思学习: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反思;分专题抓好知识整理和归纳、语段阅读整理等。总之,尽量消除学生的依赖,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散文介绍,组织学生来当小老师,编排课本剧、辩论、家事小法庭等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又能联系我们的生活,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人文教育的作用。我上的《索溪峪的“野”》就是采用了由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来教学,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力都很强,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就编排了小短剧,学生也非常喜欢,同时还借入了辩论和法庭的环节,把内容进一步掘深,而学生听说读写中说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养,思辩能力得到了锻炼,上完之后,学生一直惦记。最关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升华。或许中学的有些课目也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第三、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多联系生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以写作教学为例,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和情感体验,最主要的就是脱离了生活。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曾经说过:脱离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一、提倡写生活随笔,最好一周两次。或者鼓励有灵感就写。不框定范围和题目,有感而发。张扬学生的个性,爱惜学生的灵性。相信这与写日记也是一样的。

二、老师大力表扬那些留心生活细节,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注重文章中可贵的点滴细节和感人的瞬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处处有心皆语文。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与父母亲人多交流,与同学朋友多相处,甚至去大自然放松自己。从生活积累点滴,写下心灵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其实,小学高年级语文和初中语文中的很多方法是相通的,一脉相承的。可以互相借鉴。

小学语文研讨课活动总结

为更好地推动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各种问题,7月16日至7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语文新课程推进研究项目组在湖北宜昌召开了第二届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暨问题对策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省的一线教师、教研员,语文课程标准组及教育界其他相关专家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为使会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会议聚焦语文综合性学习。大会以报告、分组讨论、示范课等形式就此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王宏甲首先作了中国需要新教育的报告,指出了时代转变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并对限制课程改革的几大瓶颈因素如师资资源、课程资源、评价制度作出了分析,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来自9个省的15位教师分别介绍了本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经验,涉及的问题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探索、课程资源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及学习方式等;几位老师紧扣自己的课堂教学所作的归纳总结,如给照片取名字、中学生诗词学习及填词创作、到民间采风去等打破了以往的课程观念与课堂关系,所提倡的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多角度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整合锻炼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宜昌两位老师所作的走进戏曲天地与乘着音乐的翅膀公开课,则引发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关系问题的热烈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教授做了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总结报告,他结合两天来的各省汇报与案例实施,指出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强调语文放弃综合或重视综合削弱语文的两种偏颇,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认清其作用,明确定位,可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可着重于培养探究能力。

需要注意探究的应该是语文的问题,其他领域的问题可作为引子引发兴趣、提起话题,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首先落到语文的目标上。课标组其他成员,华中师大雷实教授、华东师大方智范教授、首都师大王云峰教授也分别对案例进行了点评。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祝新华博士特意从新加坡赶来,为大家介绍了香港和新加坡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研究。

会议最后一天,语文新课程推进研究项目组分农村课改推进、语文学习方式与评价、语文习惯养成三个小组向与会者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汇报,并就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了交流,一线教师与专家的近距离接触使得研讨深入而热烈,为深化对语文新课程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相关范文推荐
  • 11-16 福利院实践报告范文(22篇)
    实践报告的撰写可以提高我们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希望以下实践报告的范文能对你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让你写出一份优秀的实践报告
  • 11-16 大班德育工作计划上学期(汇总15篇)
    德育工作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接下来是一份系统性的德育工作计划,希望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参考。幼儿大班教学是为了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起
  • 11-16 阅读读后感(热门16篇)
    读后感是读者根据自身的背景、经验和感受,对作品进行个人主观的评价和抒发。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今天,我把妈妈给我买的《
  • 11-16 农牧企业招聘方案范文(19篇)
    计划书不仅对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有益,对组织和社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需求
  • 11-16 承包虾塘合同书(专业18篇)
    承包合同是建立在诚信、公平、公正的原则基础上,维护合同秩序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文书。以下是一些承包合同的规范和操作手册,供大家参考和实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 11-16 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整改报告(精选23篇)
    整改报告可以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我们找到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些整改报告范文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和借鉴。
  • 11-16 办公家具供货合同(优质16篇)
    供货要考虑到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增加客户的满意度。那么如何提高供货的竞争力呢?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报告。为维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根
  • 11-16 乡妇联半年工作总结(通用19篇)
    月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设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妇联的指导
  • 11-16 销售业务员年终总结报告(优秀18篇)
    在年终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工作中的亮点和成功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年终总结是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和学习做一个全
  • 11-16 大班师德师风的演讲稿大全(21篇)
    师德师风的落实需要教师自身的自觉和努力,以及学校的管理和培育。师德师风的实施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形成长效机制和保障措施。尊敬的各位老师:儿时的选择,我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