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实用中国空军简史读后感(汇总23篇)

实用中国空军简史读后感(汇总23篇)

时间:2023-10-31 11:27:32 作者:琴心月 实用中国空军简史读后感(汇总23篇)

读后感是表达个人独特的思考和理解,每个人的读后感都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观察角度。1.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终于拿到了冯友兰著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了,这本书被列为大学生必读书单里边的第一本,而且国内外的很多学校的推荐书目里都会有这本书,这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在人生的旅途上做思想的行者。

其实在我们真正开始做了解或者是读哲学书之前,很多人都会对哲学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觉得哲学特别的高深,但实际上哲学只是一种思维或者是思想,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帮助的。当你真正的了解这些以后,你就会对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的触角,而冯友兰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泰斗,他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后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后来又任清华大学的哲学系主任。在世界上一些知名学校和机构担任重要职位,他创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具有崇高的国际声誉。这本书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校,包括国外学习哲学的通用教材。感觉现在这个时代里很少再有像冯友兰这样的,只有文学造诣的,或者说是称得上泰斗的人。

很多大家都公认,冯友兰的这本书,在今天来看,仍然是最好的中国哲学史。中国的思想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概念,怎么来回互相呼应,怎么相互解释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对于一些开始读中国思想史的读者,或者是大多数西方读者来说,最好的入门书,还是冯友兰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从他最早出版到现在,已经70年了。冯先生指出,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往往只是做提示,并不做说明。在讲到老子哲学时,冯先生指出,名家和道家都揭示出了超乎形象之外的形上存在,名家的形上存在是有名,也就是可以命名,道家的形上存在则是无名,既无法命名,道,是万物之所由来,它不是万物之一,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它没有名字。我觉得读到这里来说对于某些理科生来说,就可能像读绕口令一样了。冯先生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结合得最好的就是《庄子》和郭象的《庄子注》,《庄子》用的是施的方法,它通过可感的事物,把人引入到了一个独与天地精神自由往来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哲学的最高境界,《庄子注》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辩论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中的诗句用散文一一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庄子》原书附有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对中国的思想是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和了解,但是要想深入透彻的,更加的理解哲学的话,还是需要将中国的国学名著在好好研究一下,写到这里,突然又开始佩服作者的博闻强识了。这本书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冯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对某些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该追求的境界。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有了一个比较省劲的方法,就是按照他的读书方法去读书,或者是说通过他的指引去做一些参考文献的阅读。毕竟中国的哲学著作比较少,这一本书是顶尖级的。建议大家收藏。

中国简史读后感

做一次“局外人”,换个视角解读自己的历史和文明。

《中国简史》,由法国史学家、汉学家格鲁塞所作,是西方人研究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作者以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点,串连起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又以这些点为基础展开画面,截取出一个个角度独特的视觉面,从华夏的起源一直写到了清王朝的覆灭。

同时,作者也不是孤立地来写中国历史,而是将其放入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大环境当中,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从另外一个角度更客观地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明,展现给我们一部不同于以往视角的中国历史。

书中,作者对中国所有有名有望的皇帝都做了客观的评价。其中,他对忽必烈的评价很高,反而对李世民的评价较为中立,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我不禁为之产生稍许质疑。在历史书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是很正面的,或许是因为李世民很符合儒家观念中的圣君形象,所以后世会将其美化;反观元朝,一个外族统治的时代,更多感觉像是被赋予了野蛮的头衔。

其实,我们多多少少可能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将人物的好坏内化,比如曹操、吴三桂,就不愿去了解真实的历史是何样。但作者不同,他是一个“局外人”,可能更容易跳脱出去,更客观地去品味、体悟历史;同时,作者并未受到多少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会站在一个更加公平的角度来评判。

全书的内容虽涉及自先秦至清朝灭亡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更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但却并非通史,有着自已的侧重点。

全书按时间顺序,以朝代的更迭、军事进程为主线,穿插艺术、哲学、经济等取得的成就,突显出各个时代的特征和浓烈的时代气息。

作者在讲述某一事件时,会穿插同类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伟人,进行横向比较。比如,顺治皇帝和路易十四,这两个人经历相似,幼年丧父,太后辅政,二位太后为了儿子统治地位的稳固,与当时最有实力的大臣结盟,二位皇帝年少有抱负,最终实现了亲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西方学者对华夏文明有的不仅仅是欣赏与感慨,更试图寻找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关联与传承。

看一看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感慨西方人在对我们历史研究之透彻之时,或许也有助于我们换一种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并重新认识和了解华夏民族的祖先们所创造的璀璨文明!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

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近代简史读后感

自鸦片战争开始开启了中国的近代。作者开始介绍了清朝末年中西方时局,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的交涉。看完这个以后,减少了自中学起建立的对英国的恨。那时以为英国就是无缘无故要欺负中国,这里明白了其实人家只是想和我们做生意,而清政府以及官员当时所表现出的傲慢和无知惹怒了英国,才导致战争爆发。现在再来看,当时如果配合英国通商,也许会快进入中国现代化,对于中国不是个坏事,也许历史会改写,也许后面也不会遭受被日本这种小国欺负到差点灭国。

我们个人如果在意识到自己落后还继续自负也会被社会教育。我们的国家也一样。在被打了以后,仍然幼稚地妄想不承认那个外面的世界,骄傲地认为中国乃天朝上国,实属掩耳盗铃。鸦片战争以后,不认真总结真正的原因,把原因归结为林则徐不是主帅。这就好比我们普通人遇到一些失败时也不愿意去承认时是自己努力不到位和努力方向不对,而去归结于天气不好,被干扰之类的偶然原因。不能痛定思痛对于国家和个人是一种很致命的性格缺点。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历朝历代都是实行封闭的愚民统治。这样是很方便,但是在名族遭遇外来危机时,这样的民众就难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抵抗危机,甚至会阻碍发展,抵抗外来通商的洋人,连建铁路,办洋学这样的事情都要去抵抗。

鸦片战争以前咱们暂且不论,鸦片战争以后的20年,中国仍然无所改变。此后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期间中国发展缓慢,和统治者是有点关系的吧,道光自己并不出色,传皇位给咸丰,却没有传给有能力又开明的恭亲王,如果不是传给咸丰,也不至于有后面慈禧这婆娘误国几十年。在国家重要时刻还作出这么错误的选择,简直是国家不幸,就如我们平常人无漏偏逢连连雨呀!中国当时落后的体制和教育大概没法培养出明智的君主吧!

好在我们国家总有一些出色的人能比一般人更有眼光,曾国藩,李鸿章,恭亲王,孙中山等等,他们一步一步为着国家的发展,奋力地努力着,拖着大家前进,才有我们的今天。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

汉朝第一位大哲学家,汉帝国的理论家是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据说他把家里的窗帘垂下来,三年不朝外面看一眼,一直写一直写,写了三年,写出这本伟大的著作。

董仲舒讲学,他和学生不见面,垂着一个帘子,学生在外面,他在里面。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非常大,他去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官方推荐儒家的书,其它的书也允许它存在。

《春秋繁露》是五行阴阳家与儒家的合流,董仲舒一边研究儒家,一边研究五行,特别追求天人合一。庆赏罚刑四政对应春夏秋冬,为什么是秋后斩,因为只有在冬天的时候才到最后一步上刑。因为天是到了秋天才落叶,冬天一股肃杀之气,百花凋谢,然后植物的叶子全部落光,这时候才能杀人。

官员分四等,对应春夏秋冬,每一等有三个助手,因为一季三个月,他希望把天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地阴阳木火金土水人这十种要素构成了整个的宇宙,人是天的复制品。

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他说都不对,他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然能够出米,但是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他非常强调王教,认为如果人天性就是善的,就不需要王教,不需要礼乐之教,但是如果你知道你的本性像糙米一样,那么就需要王教来帮你不断地修正来筛选,把你真正的善提炼出来。

风流-从字面讲是荡漾着的风和流水,和人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似乎暗示了有些人放浪形骸,自由自在的一种生活风格。竹林七贤-在豁达率性的玄学当中,孔子已经不再是一个神,有情而无累。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我们这些人烦恼最多。

风流的真意-风流来自自然,在自然中寻找快乐,而自然与儒家倡导的名教是对立的,他和儒家所讲的名教和这些约束,侍奉君王这些事情看似是相对的,但是实际上这里面蕴含一个种子,不能仅仅只在自然和风流当中寻找真乐,如果能够把这种乐趣延伸到了侍奉君王,延伸到了名教当中,这才是真的快乐。

大家好好读一下《世说新语》就能够知道好多特别有意思的故事。中国的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是不一样的。真正的中国佛学是与中国思想相结合所产生的佛学,典型的是禅宗。道生讲法,顽石点头。

神秀倡导的是时时勤拂拭,模式惹尘埃-渐宗,就是一个人要想修炼成道,必须逐渐地修炼。慧能却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顿宗,当下即悟。

人的生活是有四个境界的:

1、一个人所做的任何事儿,都是像儿童或者原始社会当中地人一样,他只知道这件事情对自己地感受,他感受不到这件事对别人地意义,这种人生叫做自然境界的人生。

2、他有私,他知道所做的事情是为了自己,但他知到这个社会的规则,他不会全然的不讲道德,因为他讲道德也是为了自己,这种人叫功利境界。

3、他懂得世界上并不只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自己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这样的理解,他做事情是对整个社会有好处,他行事为义,而不是利,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这种人生境界叫做道德境界。

4、他有这样一种认知,他知道在这个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是宇宙,它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还是宇宙的一员,是一个公民,但同时还是一个天民,这种境界叫做天地境界。

前两种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都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道德境界所讲的是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所讲的是超越道德的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先生,他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中国简史读后感

发现我现在真的是看了某些书的时候,才特别有写点什么的想法。看看过去几篇,貌似都是这个触动的。这本书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的企业史。如果说看到哪怕2005年以前的时候,我都觉得有点遥远的时候,看到05年以后,真正是让我震撼。其实,震撼我的并不是这本书,而是那种生活在历史中,特别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的感觉。

看历史的时候,恐怕没有谁不会去幻想自己穿梭于那个时空的。比如看《大秦》的时候我就喜欢幻想自己是秦王手下的某个牛人。然而,当我们真正看自己所处的这个时空的时候,难免不会觉得自己生活的平庸与无聊。日子一天一天的过,05,06,07等等仿佛一个个没有意义的数字,除了感慨自己又老了,哼唧一下要奔三了,仿佛也不会对一个个年份有那么多的触动。

然而当有人细心的把我生活的世界记录下来,然后展现给我的时候。我就惊讶了。换过一个视角,原来是这么天翻地覆。浮浅的讲,05年股票998的时候如果我把英国带回来的800多英镑投入股市,又或者在06年的时候,买一套房子,现在俺也许就真的战胜cpi了。深沉的讲,我一定错过了社会利益再分配的一个阶段,而利益分配的下一个阶段,我也一定没有太多的筹码可以决定自己的利益。然而,回顾这段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一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改革开放30年来,这样的机会应该是越来越公平的给我这种普通人。当然,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不公平,可是,与70年代相比,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想到认识到这些不公平本身就是社会公平的进步。

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中国简史的观点,历史是人民推动的。改革30年,其实也是人民推动的。但是,精英阶层往往能加速或者延缓这一过程。我肯定不会成为精英阶层。但是,这样的书看完以后,起码我愿意从井底向上爬一爬,再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然后思考自己如何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

《五万年中国简史》(上册)这本书可以说是机缘巧合拿到的,之前也没特地去了解出了新书。目前手上只有该套书籍的上册,下册有时间再买来阅读。这套书是非常熟悉的读客出品的,上册挺厚,大概三百六十多页。这套书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开篇并不是从新旧石器时代开始讲起,而是从第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作为导言。上册涵盖了从五万年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分别由复旦大学姚大力、北京师范大学李山、南京大学武黎嵩、复旦大学仇鹿鸣、复旦大学钱文忠几位学者来书写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

我个人会更偏向于看明清时期的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的“上半部分”了解得不多,而这本《五万年中国简史》(上册)刚好填补了我关于这块知识的空缺,给了我一些看问题的全新角度。

《五万年中国简史》(上册)导言开篇便是“北京猿人不是我们的祖先”,这样的标题着实很吸引眼球,想让人抓紧看下去。并且在讲中国人祖先之前,先给读者一个关于最初“中国”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地图上的中国的一个演变的概念,让读者能够结合地理来理解历史,而不是一味地单纯介绍历史。第二小节题目是“你的身体里流着谁的血”,这一部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给读者讲解了分子生物学的概念,更加通俗易懂,不会过于枯燥。书里的内容干货会比较多,相比起同类的历史读物来说,相对没有那么强的趣味性。书中对于一些生僻字词都有注音或相应的注解,方便读者阅读。剩下的具体内容就不再多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阅读,还是很值得入手的一套书籍。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再次,要矢志钻研,勇于探索。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尤其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指导下,教师肩负着培育新世纪人才的重托,一定要学会用面向世界的胆识和超前的眼光改革教育。从自身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并形成拥有自我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体系,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独立思考,标新立异,运用已学的知识,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发现新知,于相互切磋中实现知识的飞跃,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内在潜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最后,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社会发展已证明:现代化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是科学知识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更新的社会。教师自身除搞好专业教学外,还要积极参加业余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深的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变传统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为素质教育的重学、重思、重乐,以适应教育体制的转轨变型。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不仅是教师,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简史读后感

按照我的读书经验,大部头的通史往往无法面面俱到,专业性也由此受限。《五万年中国简史》,此书内容中正,绝不浅显,对一定历史知识故事基础的读者而言比较友好,但建议纯历史小白绕道。文本极其口语化是此书最大的缺点。对历史小白而言,书本内容纷繁复杂,口语化表达对其接收无济于事。对有历史基础的读者而言,口语化的文字降低了信息密度,影响其阅读效率。

此书内容不是像中华五千年这类书将中国历史记串成章回体故事,而是以“魏晋南北朝”、“宋朝”等朝代、时期为章节名,其下辖内容为该时代的独有特征,或是弊病,或是新政。各位作者对不同的时代问题作出自己的专业分析,如汉朝的二元君主制,明朝反复的海禁政策。可以理解为结构、语句极其松散的小论文。

看书就像买电脑,适合自己最重要。一个人如果每天就看剧刷博,最多用下office软件,给他推荐厚重游戏本肯定不合适。先说一句我的教育看法,我国的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很死。说到秦汉便是郡县制、三公九卿等名词,打上标签后上课如报菜名一般,仿佛某项制度从订立起便不再变更。而此书与教材、试卷冲突的地方较少,挺适合高中生作为课外阅读扩展,一般不会出现熟读此书的学生在相关考题答偏题的情况。

如果一位学生连中学历史教材都苦手,那欲读此书来提高历史成绩则是缘木求鱼。如果你从小就爱看历史书,把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隋唐间的乱世战争、人物故事如数家珍,看此书可以解决你多年来读完故事后累计的部分迷惑、化解你的部分迷思。如果你是位中学学霸,虽然没读过历史课外书,但历史成绩不错,是个脑子聪明的人,闲时看这书也可以促进对这部分历史的理解,对成绩巩固提高也有一定的好处。肯读书永远强过看土味视频。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1.反哲学入门。

2.思想的力量。

4.大问题。

5.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哲学的慰藉。

7.哲学浅说。

8.我的半生传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学哲学入门。

10.康德哲学讲演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是一个西洋名词。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分为物理学、伦理学和理论学三大部分。用现在的术语说,是指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三大部分。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他以反思为中心话语,以人生为对象,认为“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哲学内容的各个部分是紧密相关的,比如人生论以宇宙论为根基,也连带知识问题,知识论可证宇宙论,三者“相即不离”“互有关系”。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在2017年新星出版社整理的全新修订注释版本中,对照1948年英文原始版本进行了全面修订。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并指出,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哲学思想和各家学派观点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很多研读者都有这样的同感:你或许不同意冯友兰的某些观点,但你绝对不会不明白他的观点。冯友兰先生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但是,他也能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其他各家学派的思想,以时代人的思想与倾向为我们阐明观点之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他总是以一种宏观的把握,一种与生活相联系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中国哲学史的脉络,为后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术追问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哲学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而又各家学派自成一说,故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著称于世。冯友兰先生从史学的角度,用一种宏观的视野,以时间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哲学各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的思想由起源到发展的清晰脉络。

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冯友兰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一个文化盛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和平而努力。冯友兰先生在对中国的哲学史向前推进作出精确阐明的同时,将思想与情趣相结合,让人发现哲学的思维也能在生活中展现出来。例如冯友兰先生在讲解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是首先引出“白马非马”的命题,接着从三方面论证这个命题,以此引发读者的兴趣并进一步阐述“共相”的具体含义。

冯友兰先生在向我们展示一个中国哲学世界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哲人的宏大气度。他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十分明确,让人觉得中国的哲学史是在一个不断发展之中的过程。在命题“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中,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在具体的内容中为我们对比了儒家和墨家在观点上的异同。

他概括地告诉我们,孔子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则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孔子是以为文雅有修养的君子,墨子则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同时也指出,墨子对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义并没有提出异议。他或许在内心之中也对某一学派的观点具有倾向性,但却以一种科学的精神进行分析,向我们呈现出中国哲学在不同社会背景之下的发展。这种比较和分析不仅仅需要一种精神,更需要对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理论研究,一种纵横全面的思考和总结。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时代精神的思考方式和学以致用的学术兴趣。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突破了哲学的晦涩难懂,将中国哲学融入历史,富合故事性的同时又富舍哲理性。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魅力之美,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诸子百家的学说各自组成了中国哲学的必要部分。而串联这些学说的,则是历史这条主线。相比于西方哲学的神教旨主义,中国哲学更注重挖掘人的道德和精神。总的来说,中国哲学更能体现历史的韵味,令人沉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朋友:“哲学?我这辈子好像都没看过本哲学书。”

我:“不会,你看过,好多你甚至能背下来。”

朋友:“快说出来让我惊讶一下。”

我:“《逍遥游》”

朋友:“……”

其实,我的朋友绝对不是一个人。我相信,很多人对哲学的认识,都是亚里士多德、尼采之类的西方哲学家,和他们那些云里雾里,不怎么有趣的著作。而说道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家——老庄孔孟,总会有种微妙的违和感。

中国人不信仰宗教,中国人缺少宗教的观念,是因为中国人太重哲学。中国人对待哲学,不是将它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和学习,而是将它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我们的诗歌,音乐,艺术,融进每个人的骨血之中。

可能因为它离我们太近,成了一种非常理所当然的东西,我们反而不能看清。就像我的那个朋友,《逍遥游》她能流利背诵,却从没有认为这是一篇哲学经典。这种无意识的状态在普通当中普遍存在,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大概也就在此,将我的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开始尝试用理性的,哲学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哲学。

首先,这本书的原文是用英文写作,目标读者自然也是英语读者。而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了解可以说十分的少了。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让西方读者理解,这本书的内容自然不会太过艰涩,很适合中国读者作为哲学入门来读,也是哲学入门无法绕过的必读书。

作为一本“简史”,这本书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挖掘这些这些思想背后反映的时代因素,用西方哲学的研究方式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家,相信,每个读者都能收获不少有趣的启迪。

今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大家都重新开始重视起传统文化了。不管是如火如荼的汉服复兴运动,还是各种诗词、汉字有关的电视节目,都在不断提醒我们,有些东西不能遗忘,也不该遗忘。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应该由我们这一代去继承和发扬。而这些东西当中蕴含的理念,都能够在哲学中找到归依。

有一种说法,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虽然这种说法本身有许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但是它想要表达的东西没有错。中国的文化,甚至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这一切的发展过程都与哲学相扶相依。其间虽然经历了各种冲击,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一脉相承的核心,反而是将不同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不断吸收、同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中国哲学中有许多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地方。中国哲学中蕴含很多矛盾,其实却是和谐统一的。著作通常是零散、短小,却内涵深远。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衣、食、住、行还是政治、文化。世界上大概再没有一个国家会如此了。也经常有外国朋友觉得,中国人没有信仰,无所敬畏。不信宗教,并不是没有信仰,我们信仰自己的哲学,信仰“大道”,信仰“仁”,或者信仰“法”。即使我们的心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神祇供自己顶礼,我们心里却始终有天地可以敬畏,有万物与我同游。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主要依据时间顺序将先秦至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各家理论进行梳理并加以略微解读。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哲学进行本土化分析,以及分不同时段及不同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的差别化分析。

首先,其结合中国古代以“农”为中心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哲学的总体趋向加以解释,以“农”的直觉为先的习惯解释中国哲学将直觉植入思想背景中的原由,以“农”的朴实性与自然的密切关联性解释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趋势的成因,以中国特殊的家族制度解释儒家伦理思想何以成为正统等。

其次,其基于一种分段研究的思维,分不同时间段对中国哲学进行具体的差别化研究。以道家为例,冯友兰认为道家起源于周朝封建解体制度伊始的隐者,其将道家思想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杨朱为代表的隐者,此阶段道家的目的是避世全生,基本观点是“为我”、“重物轻生”。第二个阶段以惠施、公孙龙之后的老子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道无名,以及“反者动之道”的物极必反思想。其处世观亦意在全生避害,但由于物极必反,故强调欲刚则柔、无为、弃智。第三阶段以先秦时期的庄子为代表,其主要思想是顺乎自然本性能得到相对幸福,天人合一方能得到绝对幸福,强调物我同一。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南北朝时期的新道家(也称“玄学”)阶段,冯友兰将这个时期的道家分为主情派和主理派。主理派的代表是向秀和郭象,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庄子》的注疏当中,其主要观点是道就是无,同时以变化的思想解释“有为”和“无为”,遵循变化是无为,固守旧制是有为,强调万物没有是非差别。主情派的代表其选取的是《杨朱》及《世说新语》,主要是任我从人、率性而为的风流精神。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以时间维度进行条分缕析,阶段分明,在每次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如周朝、秦朝、魏晋南北朝等时期,冯友兰均对其社会制度先行阐释,为相关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背景。无论是法家在秦朝的兴起,还是儒家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抑或是佛教在南北朝的盛行,均非突如其来,其与不同时期统治者、民众需求息息相关。从这种分时段的差别化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尤其是乱世中国哲学的兴盛,以及不同阶段中国哲学思想的前后传承与超越。

此外,冯友兰在分析中国哲学时,能够与西方哲学相联系,采取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如以儒家的内圣外王与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相比,将中国的“物极必反”思想与黑格尔的“一切事物均包含其自己的否定”思想相较等等,其谈中国哲学又不仅仅只谈中国哲学。但可能因需与西方哲学相联系,而中国哲学中名家的辩论之法与西方哲学的逻辑辩证思维最为接近,冯友兰在该书中大篇幅提及名家的辩论思维,反而显得有些本末倒置,这一点尤其为牟宗三所诟病。

全书中最具创造性的是前三章对中国哲学总体的分析,因其结合我国的风土人情、地理特点、政治背景、家族传统分析中国哲学,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本土性特点。而后二十五章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时间轴以及传承脉络的梳理较有学习及借鉴意义。现代对中国哲学的研读大多借助后期的注解进行研究,冯友兰按时间轴并结合几个重大时期内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思想进行分析的方式,为理解后不同时期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因提供了参考。这种结合时代背景研究内在动因的方式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借鉴,而研究中国哲学时结合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方法,亦值得效仿。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分析亦存在一些问题。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梳理脉络时间跨度大,工序庞杂,其对某些思想的研究存在偏颇亦可以想见。以儒家为例,冯友兰对儒家思想的分析有些浮于表面,其对儒家相关经典的分析本身只能看作众多解释中较偏僻的一种,尤其是冯友兰的分析过于向逻辑辩证思维靠拢,如牟宗三所说:倾向于西方的新实在论。偏离了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其试图使中国哲学走向明晰化,但有点过犹不及。

在此举两例,一是对正名的理解,孔子崇尚周礼,故而其对正名的论述主要是为应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重一种人伦的名实观,而非实证性的名实之辩。其主要出于《论语》:“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当时卫国国君不顾父子伦常越过其父而登临君位,故子路有此问。孔子答名正才可能言实事成,进而礼乐兴,故必先使其行为符合礼制伦常,这是孔子正名观的主要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亦体现了这种人伦的礼制思维,而冯友兰对“正名”的解释,仅截取了孔子对“正名”的部分论述,脱离了孔子当时的完整语境,强调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必须履行与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偏向于近代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是一种实证的名实之辩,显然偏离了孔子的思想。

二是关于“命”的解释。冯友兰将孔子所说的“命”理解为命运,认为我们尽力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计成败就是“知命”,有种宿命论的悲观主义成分,但这明显是对孔子“天命”思想的误读。从孔子周游列国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便可以看出孔子并非悲观主义者。孔子对“命”的理解主要表现在知天命和君子三畏当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知天命”可以理解为对天所赋予自己的使命的明悟,也可以理解为对大道使命的理解。“畏天命”则是对事物之义理明悟后产生的敬畏之心。儒家所说的“命”主要指事物所遵循的义理,可以通过个人修养的提升而对天道产生遥契,是可知的,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所体现的就是修身养性提升而致知“天命”的一种过程。若理解为宿命则会陷入一种不可知论当中,偏离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相较而言,牟宗三对“性与天道”的解读即参考了君子“三畏”之说,更为符合传统儒家思想,兹不赘言。

冯友兰在解释儒家思想时的主要矛盾在于,一方面认为后来儒家对孔子的解读受政治环境影响而有失其原意,但另一方面其在解读孔子思想之时,不自觉地受西方逻辑思辨思维的影响,偏离相关语境陷入自己的理解当中,有为表达而表达之嫌,而非为解读而表达,以上对“正名”及“命”的'解释即属此类,难免偏离了中国传统。

总体而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不失为了解中国哲学之佳作,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哲学进行本土化分析,并分不同时期对中国哲学进行差别化研究,同时采取分阶段研究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哲学思想加以梳理并适当解读。虽在各家思想的横向分析上存在一些不足,但其纵向分析脉络清晰,足以使人对中国哲学产生概括性认识。无论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均值得细细品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迄今为止,阅读《中国哲学发展简史》我用时最长。目前看了两遍:第一遍虽用心,但有好多地方不懂,很影响进度,于是就大致略看下去;第二遍边看边想边划,每一章节后及时做笔记。每到理解、慨叹之时,就翻到,看看冯友兰的照片。他眼镜中的道道“圈圈”,好像是树轮,蕴含着他的思考和哲学,折射出他对人类的贡献。他长长白白的胡须,是那样的温和、儒雅和健寿……对于大师,尤其哲学大师,我实在找不出什么语言来表达出我对他的崇敬,我只知道我会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前方路清晰,坎坷中也会自然……什么对我来说好像都有了答案。事情分不出好坏了,因为好的会让我知道思考的正确,从而坚持;坏的会变为财富帮助我更快的成长……真不知道如何谈出我的收获,以下选择前天所看内容(第五六章),择其要义浅谈一点感受。

……看完孔子、墨子和杨朱部分之后,我突然感觉到古人和我们现人是一样的,当一件事物的真理出现之前,都是根据需要和自我认知,阐述自我之见,然后在互相认知和反驳中,在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发展中,慢慢缕清或者整合出新的理论!历史证明,发展和进步就是在否定和探索中见证从而前进的。

孔子的思想,正名(名实相符,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仁义(仁指一切德性的总和。义指事之宜,即应该。43页)、忠恕(忠: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恕,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44页)、知命(知天命,努力后的顺其自然)……孔子强调“忠恕之道”,也就是“絮矩之道”,以本人自身的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用现在的话说,强调内在修养。

墨子之后杨朱,生于墨子和孟子之间,是道家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人,他又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他的基本观念是“为我”“轻物重生”!……再之后的孟子很厉害,他提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四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和政治哲学(人是政治动物,只有圣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王。王道注重内德,霸道注重外力)。孟子高于孔子的地方,是将个人修养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看到“孟子”部分,我很激动,似乎有曾经看到西方哲学史中读到“康德”的部分……阅读我国哲学发展史,目及所至,在彼此的冲突中,到孟子阶段时,使我仿佛见到黎明时的曙光,前进发展了一大步。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近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掩卷沉思,意犹未尽,遂决定为案头书,之后可常习也。

不知什么原因,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只是没有机缘深究。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延伸知道了一些费尔巴哈、黑格尔之类,浅尝辄止而已。后来,曾读了一点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感觉到了一些哲学的奥妙,便耿耿不能忘怀。后来,也曾探究过一段希腊哲学,也只是兴趣而已,未得要领。

关于中国哲学,只限于文化层面,感觉始终不得要领。总觉得,只有西方的哲学称其为哲学,有一套严密的体系,而中国哲学,似乎是凌乱的,在体系上也不明晰,我的认识也是浑浑噩噩的。当然,现在看来,这纯粹是自己的无知。这似乎也和我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有关,也和文革破四旧否定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有关。还有,由于西学东渐,哲学界一些研究西方哲学的人,以西方哲学的标准来比附我国先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持一种否定态度,也混淆了人们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己对中国哲学的认识还是近于无知。如果说知道一点的话,也是很肤浅的。

这次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算是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我的头脑里算是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框架。看到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另类特色的哲学体系。当然,这种认识还很不到位,还需要再读书再学习,争取有一个通常性的了解。不求深通,但求明白。中国哲学也是东方哲学的代表。我还曾读过一本有关印度的哲学书,当时也很觉得了得。其实,每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有其精华的东西,我们切不可片面。世界之大,源流之多,精华之深,我们都应想到。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开阔的视野。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的哲学大师,人们并不陌生,也是中国文化哲学史上少有的几个有自己哲学体系的大学者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就职于清华大学。《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是其代表作。冯先生称《中国哲学简史》为小史,是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导引。

该书主要阐述了先秦哲学思想,不外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以及后来的新儒家、禅宗、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梳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最后简述了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关联和特点。可以说,这本书给我们绘制了一幅中国哲学由古至今的发展网络图。其中,对涉及的要点进行着很好的解读。使我们不仅知道了其然,而且知道了一些所以然。是一本简明扼要的中国哲学读本。

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文化和哲学混为一谈。这也不足为奇。所以,我们知道了许多中华文明史的东西,往往缺少哲学性的解释。哲学是从深层次寻找原因。是文明发展的内在的逻辑力量。是一种认识、观点和精神的向导。如果我们有了这种思考,我们就会明了许多社会现象。为什么是这样发展而不会是那样发展。就会明白,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它体现了哪些源流。

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收获颇丰,自然不用概述。但读书中的许多火花还是有必要记述一下的。虽然属于挂一漏万。比如,中国哲学精神对人的主导,以儒家为例,主张入世,主张成为圣人,其人格特征为“内圣外王”。“内圣”是其修养的成就,“外王”则是在社会上的功用。所以就有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道家主张出世,但道家也没有不问世事。《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于内,道家游方于外。这个方即社会。外也好,内也好,都以“方”为坐标。所以,儒道两家正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两面,既强调入世也不排除出世。这就使得中国人具有了入世和出世良好的平衡感。知识分子最为典型,有句话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入世出世的生动写照。

再就是“知命”和有为无为的问题。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曾有一个很好的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而是探究叫做“道”的真理。这里的立,是指“立于礼”,是说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就很得当。这里的不惑,是说这时成为智者,论语云“智者不惑”。而“知天命”则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有人不可违的东西。就是知道了哪些是人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人不可以改变的。在儒家看来,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人在能控制的范围内要竭尽全力,对于命的东西,也就是无法控制和不可避免的东西,人们只好平静地接受。这就是“知命”的意思。这就引出了有为和无为的的问题。我们知道,儒家讲究有为,道家讲究无为。道家的无为是强调顺其自然,而儒家的有为也不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人定胜天”只能作为口号,鼓舞士气,真正天数定了的东西,你是无法战胜的。儒家主张的是在知天命的情况下的有为。有一种说法,叫尽人事,听天命,表现为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

还有,程朱的理学和陆王的心学。朱熹讲万物归于理。所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认为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是其理。举例说,人发明舟、车之前,已有舟、车之理。有如西方哲学抽象之规律。理,看不见摸不着,形而上也。但它主导者万物。所以,人只能是理的奴隶,只有顺从理而行事。陆王的心学则把目光拉回到人自身。王守仁认为,宇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世界。用句通俗的话说,无我即无世界。像西方唯心主义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万理只有与人相交时才有意义。不相交时,对于宇宙或对于人都是“归于寂”的。应用于社会,人的行为归于“良知”。

最后,说说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人生在世,做人做事,冯先生认为有四个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就是人只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所做之事并无觉解。二是功利境界。意识到自己,为自己做各种事。但并不总是利己,往往是利己又利他。三是道德境界。了解到社会的存在,意识到是社会的一员,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具有道德的意义。四是天地境界。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还是宇宙的一员,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构成最高的人生境界。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也就是在功利境界,争取做的好一点。在利己的同时,多一些利他的事。再就是争取上一个层次,到道德境界,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至于天地境界,我们仰望就可以了。冯先生说,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大家都见贤思齐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而不是飞上天。若是没有思考,又怎会成功?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哲学啊?不是这个专业的年轻人或许还真怵这两个字。

因为哲学,一向给人严肃深邃甚至艰涩的感觉,这种探索人生、宇宙以及生命意义的学问,不免给人“没什么用处”的错觉。《围城》中拿了哲学博士头衔的方鸿渐,就被人这样嗤笑过。至于研究哲学的哲学家,如果说外国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和尼采还有人追星的话,中国本土的孔子、孟子和朱熹简直是人人喊打,大众心目中仅剩的王阳明,如果不是被《明朝那些事》提起,又被包装成人生成功学大师,简直没人理。一方面是人人皆知,一方面敬而远之,哲学和哲学家就是这样的窘迫。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多人对经济而不是哲学感兴趣。今天,为什么我们要读哲学?那还是要从哲学可以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开始吧!

首先,读哲学的人更容易成功,避免失败。

如果你读哲学的目的并不是想成为一名哲学家,那恭喜你,你离成功就更近了。当下社会,很多喜欢读哲学(或者谈人生哲学)的人都取得了成功,例如李小龙,没错,就是那位创建了截拳道的李振藩。传统宗师黄飞鸿、叶问没有做到的,哲学boy李小龙把功夫和哲学融到一起,用电影去展现给人看,终于将武学发扬光大并提升到让全世界都不明觉厉一起“吼吼哈希”的哲学层面。

王思聪为什么玩得溜?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也读哲学。

不读哲学也可以赚到钱,成为企业家,但读哲学的企业家注定会走的更远,成为人生导师。资本大鳄乔治·索罗斯说:“凡是一个学金融的人,如果能够读哲学、读文学,肯定比纯粹学金融的学者更有出息。”索罗斯是哲学家王阳明的粉丝,他对中美文化有一个著名的总结“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科技与金钱,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历史、哲学和文学。”天道有常,而作为从事金融活动的人,如果没有哲学赋予的社会关怀和道德价值标准,便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难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难免跌得很惨。

其次,读哲学的人都很帅。

柏拉图、尼采、孔子、罗素、胡适、马克思、恩格斯、加缪……纷纷飘过。这些帅帅的哲学家,必定读过很多哲学书。不读很多哲学书,读一本最容易的(就像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培养一种高级感的气质很重要。

心动的你如果觉得哲学真的很枯燥,那么读哲学史是个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事情。中国哲学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搞清楚三千年思想文化史也就是搞懂了当下社会的思想和文化,让自己活得不迷茫。

有个观点说,中国历来没有哲学。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伟大之处就是用当代哲学的方法和架构将三千中国哲学的来龙去脉理出了条理,且说的明白有趣。作为哲学泰斗的冯友兰,花心思写(讲)了这样一本通俗的哲学读物,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哲学大家往往更喜欢直接讲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为大众直接讲能听懂的思想,一旦讲,则那种平易浅显更不是冒牌哲学家能做到)。

在这本书中,将孔子孟子庄子老子王阳明逐一讲个明白,我们可以读出治国之道、家国情怀、人生格局、修身方式、幸福方法以及很多可以让我们获得更清楚更有意义的东西。

2017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先生在毕业典礼上将《中国哲学简史》作为毕业礼物赠与了广大学子,他说:读《中国哲学简史》,在人生道路上作有思想的行者。

在信息泛滥和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很容易被诱惑,如何让自己拥有一份情怀和明澈的心,莫过于读一读哲学。

至于这版《中国哲学简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首先,编辑添加的注音释义和插图会让这本书更好懂一些;其次是更漂亮一些,小编我最难容忍的就是很帅的人拿一本不帅的书。

最后,祝读完。一旦读完,你会发现,这是最值得的一件事。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怪像的逻辑当中不假思索,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视程度,眼中超过了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中国的学生们从高中开始,结束了填鸭式的语文教育之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里天天都在使用着母语表达,但却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除非主动寻找机会学习。同样的,外国的月亮也照在哲学上,不论是社交网络还是名人大咖,时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学思想求助的风潮,我并非挑动知识的国别边界问题,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舍近求远,置我们眼前成熟环境下的中国哲学于不顾呢?原因是虽然生长于中国哲学环境当中,但我们自己确实对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认知,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守在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边上,而不自知。因此,中国人不学中国哲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领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完美解决了中国人,对于中国哲学流派众多,联系甚密,分支变化庞杂,学习和了解起来完全不得要领的问题,全书将两千余年的哲学积淀,清晰的梳理成为我们极易理解的发展脉络。本书建立在作者对于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实际上有着极深内在联系的中国哲学流派的精研之上。本书不仅仅担得起一个简史的“简”字,首先要将各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并留下影响的哲学流派,都一一阐释清楚,这并不难,而事实上我们也不乏这样的著作,因此本书难就难在了这个“简”字之上。要知道化简为繁容易,化繁为简难,因此在俯瞰的同时,可以做到简而不略,疏而不乱,精辟且易懂的为读者指出该类思想的精髓要旨,并点出其内在的联系区别和相近,这对于我们学习和领悟中国哲学面貌来说尤为重要。

冯友兰先生,长久以来这位河南南阳的老乡,为河南人带来很强的自豪感,我虽久闻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气拜读大作。冯老写作本书,他不但是一位中国哲学史家,其自身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因此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高度绝非一般简史可比。在书中,我对于冯老提到为什么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读起来中国的这些哲学经典都会感觉不连贯,难理解,这件事记忆深刻。他在书中说道,不同于西方希腊的古典哲学家们,可以以专职的哲学家和辩论家自居,一生用哲学当职业,专门著书立说。中国的哲学家们上自著名的思想家,下至我们不知其名的思考者,他们总是著书立说的很少,我们往往要从他们和友人的通信当中,仔细寻找才能找出他的学术思想,这也就免不了会造成表达的不通顺和理解的障碍。

也正是因此,冯老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作为一部通览中国经典哲学思想的作品,才成为了连同中国人自己在内大众,了解和全面认识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条通途。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着。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道家讲“无为”的学说。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儒家就不像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嗷嗷待哺婴儿,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让别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赖赖还逼逼赖赖出优越感。

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分内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议,知命有没有强加的意志?又当又立。

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人类热衷于造神运动,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满口仁义道德实际道貌岸然。

相关范文推荐
  • 10-31 精选公司与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用20篇)
    合作是团队中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促使我们实现更大的目标。D团队通过紧密的合作,保证了生产线的高效运行,实现了生产目标。甲方:乙方:鉴于
  • 10-31 实用辞职报告的标题(汇总19篇)
    作为一份写给上级的辞职报告,我将在其中诚实地陈述我离职的原因和个人的未来规划。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辞职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离职决策和表达有所启发。标准辞职信格式和
  • 10-31 热门走进法院的心得体会(汇总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所学所悟与他人交流,互相促进成长。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够激发你撰写心得的灵感。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它通过法律的力量来
  • 10-31 优秀森林防灭火工作心得体会大全(19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督促自己不断思考和学习,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请大家注意,下面是一些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的摘录,它们描述了不同人在工作中的经验和感受,
  • 10-31 专业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模板17篇)
    一个好的报告范文能够包括清晰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要素。希望这些报告范文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和灵感,指导我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报告写作任务。根据《传染病防治法》
  • 10-31 优秀劳动教育班会方案及内容大全(20篇)
    八(3)班教室八(3)班全体学生为了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为了大家过一个愉快而又充实的假期。彻底杜绝假期期间学生一切非正常事故的发生。1、不到水库、机井、
  • 10-31 热门运动会加油稿有趣搞笑(案例18篇)
    运动会是一种展现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盛会,也是增进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机会。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运动会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1)只见运动健儿运用体
  • 10-31 优秀论文研究体会(通用19篇)
    范文范本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检验自己写作水平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作为医学领域的一门重要
  • 10-31 优秀新学期升旗仪式主持稿秋季(通用21篇)
    主持人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在这里,我将会尽我所能,为大家呈现完美的节目。下面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主持人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借鉴的机会。亲爱的老师们,亲
  • 10-31 2023年安徽先锋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记录自己成长轨迹和思考历程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