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2023年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运算律教学设计(汇总17篇)

2023年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运算律教学设计(汇总17篇)

时间:2023-10-14 06:10:23 作者:笔舞 2023年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运算律教学设计(汇总17篇)

高中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以及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接下来是一些五年级教案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1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1)引出一个实例。

第56页例题求跳绳的人数,学生分别列出算式28+17=45和17+28=45。由于得数相同,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28+17=17+28,这是教学加法交换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如果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会列式(28+17)+23或28+(17+23),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也可以组成等式(28+17)+23=28+(17+23),这是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同样,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也都先引出一个实例。

各个实例的要点是等式中的数学内容,在28+17=17+28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调换了位置。在(28+17)+23=28+(17+23)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不同,分别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实例,了解其中的数学内容,明白当前的学习任务,产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第一个实例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参与列算式活动。第57页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可以列出许多算式,但不一定列出研究加法结合律需要的算式。这时,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一起列算式,避免在列算式这个环节上的不必要纠缠。二是挖掘等式里的数学内容很重要,要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但挖掘要紧密联系算式,不要抽象概括,更不能由此就得出运算律。

(2)进行类似的实验。

在第一个实例中看到的数学现象是不是普遍性的规律,这需要在类似的情况中验证。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安排分别算一算(45+25)+13和45+(25+13)、(36+18)+22和36+(18+22),看看每组的两道算式中间能填上等号吗?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第一个实例中的数学现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教学的时候,不能让学生未经计算就在每组的两道算式之间写上等号。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写出几组类似的算式,进行更多的验证,体验现象的普遍性。

(3)在众多案例中概括。

教学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时,教材都让学生从这些等式中说说“有什么发现”,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教材要求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都引导学生对众多案例进行概括,把同类型案例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与过去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各条运算律的内容,这并不是不需要概括性的表述,而是把概括运算律的活动留给学生进行,以避免机械接受、死记硬背。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验证,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运算律的内容,才是他们对运算律的实实在在的理解。教学时要十分重视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是锻炼思维的极好时机。对学生的口头表述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基本正确、能讲清楚就可以了。

概括交换律比较容易,概括结合律比较难,特别是加法结合律。要引导学生应用运算顺序的知识和混合运算的经验,以分别讲述等号两边算式的计算步骤为载体进行概括。如(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概括要联系等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经常进行,逐步提高要求。

(4)用符号表示运算律。

教材让学生用图形和字母组成的等式表示运算律,这是过去数学教材里没有的。图形和字母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内容。学生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

还要指出的是,教学四条运算律的线索基本相同,在具体落实时仍各有不同。首先是学生对交换律的已有感性认识的积累比结合律多,因此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紧接着问学生“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还继续提供感知材料,安排两组算式,让学生经过计算得出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的结论。其次是把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向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迁移,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给学生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如乘法交换律的第一个实例的等式的'出现比加法交换律快,而且让学生填写完整。又如乘法结合律教学中的类似验证比加法结合律放得开。再次,用符号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也不相同。加法运算律先用图形表示,再用字母表示。因为图形比字母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也喜欢使用。乘法运算律则直接用字母表示,跳过了图形表示这个活动,这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能力和体验。

2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

应用运算律能使有些计算简便,简便运算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作为引导,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为学生创设了多次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进行简便运算。

(1)体验简便,选择简便。

第58页第4题和第62页第2题都可以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中的两道算式。通过算和比,学生一要看到同组的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二要感到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三要感到同组的两道算式中,一道计算比较简便,另一道比较麻烦;四要知道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利用运算律相互改写。如果学生有了上面四点收获,那么就为教学简便运算作了有益的铺垫。

第59页的例题求三个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总人数,通过“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次体验三个数连加时,如果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运算比较简便。另外,在第59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62页“想想做做”第3题,创设了简便算法的氛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要求。

(2)体验灵活,适应变化。

第60页第2题和第62页第4题中,应用加法结合律,有些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要同时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教材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各种具体情况,不要生搬硬套。

第60页第3题是两个三位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如果把这个接近整百数的三位数分解成“几百加几”,原题就从两个数相加变成三个数相加,而且可以利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类似的还有两个两位数相乘,如果把其中某一个乘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就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使原来不容易口算的题变成容易口算的题。这些技巧都是灵活应用运算律的表现,也是学生充分体验的结果。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60页第4、5两题、第63页第10题等,这些题都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简便运算不只是数学技能,也能简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是学习者的心理行为,外界只能为学习者提供体验的条件,不能代替学习者进行体验。体验既能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产生情感表现。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是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为学生预留了许多体验的机会,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体验落到实处,让体验产生效果。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2、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和相加,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3、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4、三个数相乘,先把相乘,再和相乘;或者先把相乘,再和相乘,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5、在内填上数,在内填上运算符号,在横线上填上运用的运算定律。

29+37+171=37+()。

42×5×8=42×()。

47+=28。

427+39+73=(427)。

35×21×2=21×()。

45×16=45×177+304=177=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位指导,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科书p.5-6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历发现长方形、长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p.5的图,剪刀、尺等

1、取一张长方形纸,请学生说说长方形的特点。

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强调:对称轴要用点划线来画,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问:这条对角线是不是它的对称轴?为什么?

2、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成轴。

交流:你画了几条对称轴?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中还有哪几种你叫得出名的图形?

它们也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

请你把剪下来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分别都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菱形可以理解为平行四边形,它有2条对称轴。

直角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适当板书,并请学生看板书说一说。

4、认识三角形的对称情况:

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请你用准备好的三角形,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问:你发现了什么?(要有同样的边长才有轴对称的可能。)

1、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试着把它们画出来。

几点注意:

(1)点划线是直线,要画出头;

(2)要画全。

(3)第3张图转过来看,并不对称,所以要主要仔细观察。第四张图,可先选一个叶片画出来,再画出它对称的另一半,通过观察,了解它是旋转后得到的,并不是对称的。

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3、先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再交流。

学生在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巡视。

可能有的问题:靠“经验画”。

指出:要先量出边的长度,找到中点,这样画出来才准确。多条对称轴会相交于同一个点。

可以适当引导的回答:如果边数更多,那么对称轴也更多;边数越多,就越接近一个圆,所以圆的对称轴条数是无数条。

4、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完成p85-6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1.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导观察。

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出示:

书名

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

12

《成语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买3本《数学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2.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想解答哪些问题?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样比较快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计算的?(着重交流是怎样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12+15+1812×3×5

12+18+1512×5×3

比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谈话: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想怎样复习?通过复习达到什么要求?

二、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

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举例

文字描述

字母表示

交换律

结合律

交换律

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填一填。

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35=35+86()

72+57+43=72+(57+43)()

76×40×25=76×(40×25)()

125×67×8=125×8×67()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辨一辨。

出示题目:

先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再连一连。

81+()=0+81乘法交换律

16×4×25=16×()加法交换律

184+168+32=184+()乘法结合律

a×56×b=()×56加法结合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比一比。

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88+(24+12)(2)28×15

(88+12)+247×(4×15)

(3)856-(656+120)(4)540÷45

要求: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算一算。

出示题目:

你能分别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几个数的和,圆中几个数的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说一说怎样算比较快。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下面是某校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求出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分组汇报怎样算比较快。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2.下面是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怎样分别求出每本课外书一共有多少页呢?怎样算比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评价各种算法,并总结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五、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六、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5+996+997+998+999125×(17×8)×4

1+2+3+4+5+95+96+97+98+99

25×32×125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孩子们刚学完四则运算,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本节课我是以孩子们最熟悉的体育大课堂中的体育活动为情境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有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主要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乘法结合律。(教材第54~55页)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难点:通过探索乘法的结合律,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

师:(出示)请同学们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3=70×5=13×100=25×4=125×8=

师:有谁愿意试一试,直接告诉我答案?

生1:69;350;1300;100;1000。

师:好!请坐,太棒了!同学们再看这题,淘气和笑笑给我们带来了两组式题,分别如下:

(2×4)×32×(4×3)7×4×257×(4×25)

=8×3=2×12=28×25=7×100

=24=24=700=700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说:含有相同的乘数,积相等;都用乘法计算,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任意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都不会变吗?我们来找出三个数,算算看。

先独立举例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想法。为了节省时间,遇到较大的数可以借用计算器。

生汇报列举的等式。先展示,再板书。

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算式,三个数相乘,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结果怎样?(不变)

学生尝试回答。

师:其实把大家刚才说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数学中的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学生口头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

(a×b)×c=a×(b×c)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过程用语言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师:好,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

先看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快速完成。(教师个别辅导)

师:下面这题,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

125×9×8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125×9×8

=125×8×9利用乘法交换律

=(125×8)×9利用乘法结合律

=1000×9

=9000

师:好的,太棒了!这就是综合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妙处,大大降低了运算的难度,能直接将三位数乘两个一位数的连乘计算化为口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一、说教材:

《谁先走》是北师大版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研究的是概率问题,概率是研究不确定现象(随机现象)的科学。随即现象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其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但大量重复试验,其结果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概率学习的一个首要目标是使学生不断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游戏公平这一主题下,通过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材主要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一是“掷骰子、掷硬币”游戏,创设了学生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下棋时用什么方法来确定谁先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二是“转盘游戏”,教材提供了笑笑和淘气设计的两个转盘,分别画了蓝、黄两种颜色的区域。让学生确定规则,使游戏公平。而且让学生自己再利用转盘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摸球”、“转圆盘”、“掷骰子”等游戏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当我们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精心的组织、策划,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一改传统数学课堂死板而呆滞的现象,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三、谁学法

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切身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游戏情境,感受游戏公平的重要性

由摸球游戏引出,让学生初步感知游戏公平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自然、熟悉,探究兴趣浓厚。

2、创设探究情境,体验等可能性。

让学生在摸球的实验活动中体验、理解、感悟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对实验过程的反思,使学生不仅体会和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且感受到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巩固应用,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通过创设帮助小明和小华设计公平的比赛规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巩固、应用、拓展性练习,体验游戏的公平性并再次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要使游戏公平,游戏中的事件发生必须是在等可能性的前提下。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1.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及逆运算。

二、说学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1、学生通过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体会“策略”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题意帮助学生列出田忌所有可以采取的策略,通过对照找到赢齐某某的唯一方法。

3、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田忌的这种策略可以在哪些地方应用。

重点:通过列举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来找出并体会田忌赢齐某某的策略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游戏导入新课]

1、我们来玩个游戏,每人三张扑克牌,比大小,三局两胜制三局两胜什么意思?

出示两组扑克牌,分别是红桃10、7、5和黑桃9、6、3

问:你选择哪一组牌和老师比大小,让学生先出,老师几次比赛都赢了。

2、你有什么想法?

3、 “比赛中,怎么研究双方的情况,运用策略,找到能够取胜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要学的《田忌赛马》,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有兴趣吗?”

[提出问题,研究策略]

1、 老师讲故事:田忌赛马

(学生可以随意说一说想到的方法)

2、同桌两人合作研究。

(1)找一找田忌共有多少种比赛方法以及能够赢得齐某某的方法。

(2)分析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够取胜齐某某。

3、汇报研究分析结果。

(1)谈一谈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找的。

(2)你有什么发现?(田忌只有一种可以取胜齐某某的方法。)

(3)分析: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够取胜齐某某?

小结:像同学们刚才这样,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性一一找出来,并从中找到最好的方法,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4、想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结局吗?

师:田忌第一局比赛输了,正当他束手无策时,他的一个谋士,也就是出谋划策的人,叫孙膑,就像同学们刚才一样,为田忌一一分析各种策略的优缺点,最后找到了这唯一能够取胜的对策,最后,田忌以弱对强,反败为胜。

5、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后习题

练习一第1、2、5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下载课件|视频|试卷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体会较大数字的意义。

实际操作

一亿等于十个一千万一千万等于十个一百万一百万等于十个十万

1、指明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5万,7个一千万,教师强调认准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七百万,然后一百万一百万的数,数到四千二百万。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满十进一”的原则。

3、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一亿。

4、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的数数到一百一十万;从八百六十万一万一万数数到一千万;从四千万起,一万一万数数到一亿借助计数器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抽象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大数,明白“满十进一”原则。

5、十万里有()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个十万

一千万有()一百万

一亿里有()个一千万

有关这个题,使学生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6。在计数器上拨出2345678,再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不管数有多大,都要记住每相邻两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还要记住亿内数的数位顺序。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策、荐”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赢、拳”等5个生字;理解“赏识、胸有成竹、信任、对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遥遥领先、不动声色、好奇、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3.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抓住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难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板书:赛)

2.同学们,你们认识黑板上这个字吗?请大声地读出来。你能用这个字组个词语吗?(比赛、竞赛、赛跑、赛车、赛马、赛事、赛场、赛艇、大赛、初赛、复赛、决赛、球赛……)

3.在我们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参加过哪些比赛项目?(参加过奥数比赛、骑车比赛、拔河比赛、踢毽比赛、跳绳比赛、跑步比赛、象棋比赛、跳远比赛、跳高比赛……见过骑马比赛、骑车比赛、游泳比赛、跳水比赛、射击比赛、滑冰比赛、体操比赛……)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和比赛有关,赛什么呢?(在“赛”字的后面写出“马”字)(板书:赛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赛马呢?(在“赛”字的前面写出“田忌”)(板书:田忌赛马)学生大声读出“田忌赛马”。

5.简介田忌。【出示课件】

6.看到这个题目,你猜想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田忌赛马的事)田忌和谁赛马?结果怎么样?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找吧!

7.简介出处【出示课件】

8.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具体记叙了比赛的过程。在结尾处画龙点睛地说明了比赛胜利的原因。

四、细读课文,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一道欣赏了赛马过程。

2.请同学们课下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中,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能够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在烙饼优化的过程中三张饼的烙法。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若干。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1、出示情境图(条件中只出示: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师问:“从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口答。

2、研究烙一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口答说想法。

3、研究烙两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烙两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口答说想法。

4、对比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为什么烙两张饼和烙一张饼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呢?”

生口答可能有:烙1张饼时,锅里空出1个位置,烙两张饼时,锅里没有空位置。

5、研究烙三张饼所需要的时间

师问:“烙三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个圆片代替三张饼来烙一烙,想一想。”

学生借助手中的圆片摆、思考、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先同时烙两张需6分钟,再烙1张需6分,6+6=12分。师对此启发引导:“第二次烙1张饼时锅里有空位置,这样会浪费时间,怎样才能做到每次都烙两个面,不让锅闲着?”学生再次摆、思考、交流,得到最节省时间的烙法。

学生先演示,师再示范摆。

小结并强调:每次总烙两张饼,别让锅闲着,这样最节省时间。

6、研究烙四——七张饼所需要的时间。

教师依次提出问题,生或口算或演示。

7、寻找规律

师:认真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有:除了一张饼,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的'时间都等于烙饼的张数*烙一面饼所需的时间。

8、点明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烙饼问题(板书课题)

1、求烙40张饼和41张饼所需的时间。

2、把上面烙一面饼的时间“3分钟”,改为“4分钟”、“5分钟”,学生解答。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更有利学生思维的深入理解。]

3、课本105页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同种类型的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这样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勤于思考、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 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 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 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 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和( )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 )|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 )。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 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 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 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 计算

1. 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总复习——位置与方向

复习内容:

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

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