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2023年周长与面积教案(优质8篇)

2023年周长与面积教案(优质8篇)

时间:2023-10-10 23:12:08 作者:书香墨 2023年周长与面积教案(优质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长与面积教案篇一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现今数学课上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何适当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恰当为教学服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本节课上,我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比赛的要求是“绕着操场跑一圈”。兔子在中间就穿过操场来到终点,犯规了。而乌龟按照比赛要求,从起点开始,绕着操场跑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跑了一周。在此基础上,板书一周。这样的情境创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一周”的含义,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新教材中,“周长”的概念是这样出示的“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一周”、“边线”等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首先,让学生动手剪书签,提问:“你是怎样剪的?”引出边线,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书签边上的边线;其次指书签一周的边线,先让学生自己指,再老师示范指,指名指,让学生理解一周边线的意思。这时揭示:刚才我们所指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最后,描边线,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由“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类推出“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她的周长。”从而完善和深化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在认识周长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量一量、算一算,理解周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测量校名片、五角星、硬币的周长。五角星的测量主要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体会到五角星的10条边都相等,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就能算出五角星的周长。校名片是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和宽,初步接触长方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而硬币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曲面图形物体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让学生经历动手围一围、量一量的过程。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价值。通过简单的测量和计算,引导学生拓展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初步学会测量和计算周长。尤其是硬币的测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直接地体会“化曲为直”,进而领会测量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重要方法。这样测量计算,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直观、具体地感受周长概念的内涵,感悟周长是一周边线的实际长度,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这学期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的内容,所以很多方面还值得认真思考和商榷。思考如下: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在课堂上,我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带”着孩子去理解题意,“引”着孩子去学习。如在教学“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计算的方法。而我在教学中生怕学生虽然知道了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但不知道多边形各边的长就是它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所以,在教学中,忍不住又“引”着学生学: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边线,再让学生理解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求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求三条边的长度之和。这样的“引”的确可以使思维反应慢的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平面图形的方法。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在解决“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由于时间的不足,我没有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而是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跟”着老师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科院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自主探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数一数、加一加或者移一移等等,基础方法是数一数、加一加,要求学生掌握,而移一移要求较高,如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可以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活动时,我选择了三件物品让学生去测量周长,校名片、五角星还有硬币,主要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中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去量一量,而由曲面围成的可以先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的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课后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在例题教学时已经测量计算过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已经知道了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直接量出各边的长度,再算出各边的长度之和。所以实践活动中,校名片、五角星的测量就显得重复和累赘。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只要留下测量硬币的周长即可。又通过教学实际发现,硬币比较小,让学生去围一围,量一量比较困难。所以可以选择大一点的圆形的物品让学生去测量。比如:一整卷的胶带纸(或者双面胶)。这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测量,理解和掌握“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周长与面积教案篇二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在作业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就很低。每次讲解练习题目比上新课还累。其实学生的这种现象和我们在练习课时就题论题,不懂得举一反三,不懂得进行一些变式训练有很大关系。带着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堂复习课。

在长方形的周长练习时,我设置了一张简单的表格(长、宽、周长)展开了一系列的变式练习。先由直接告知长宽直接用公式求周长,到有间接条件的求周长,到已知周长求长或宽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使学生不在是就一道题练习一道题,而是学会变着法地举一反三地来练习。

灵活计算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白数学题目变化万千,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我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问题,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让学生把应用题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给长方形的地围篱笆,有的围3边,有的围1圈,有的围2圈,实际问题实际对待。

欲速而不达,复习不只一节课,不能指望把自己想让学生进行的内容全部在一堂课上完成。我们每一堂课练习的点要小,对自己这堂课的目标要明确。因此我这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灵活地进行一些变式练习。我只想在这堂课上扎扎实实地针对学生平时解题过程中不会灵活多变这一弱点来设计练习,我觉得让学生练习课可以分好几节,你每节课的侧重点可以不同,练习的点也不要太多,要学会舍弃。

周长与面积教案篇三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一道练习题出现的,根据课改的课程理念,数学应该是教“活课程”,而不是“死课本”。所以我深入研究了教材,从这道练习中挖掘更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即改变平时我们比较重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比较特殊的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思路拓宽到各种平面图形上,根据各种平面图形边的特征,总结计算各种平面图形周长的各种有效方法。所以我将这堂课设计成根据平面图形边的特征研究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课。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更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并让每个学生能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愉快体验。这是我教学上的一个突破与亮点。

一、教学的特点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许多奇思妙想都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产生的。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社会生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达到的效果

数学新教材更加关注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从一道练习题中发掘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探寻计算各种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一种数学学习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建立起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之获得终生收益的数学能力。

三、不足

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的一些环节上挖掘的还不够深不够到位,对学生自发生成的某些资源利用不够,应变不够,时间掌控上还把持的不够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与改进。

周长与面积教案篇四

圆的面积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感受极限思想。在本单元中,本节内容安排在“认识圆,圆的周长”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借鉴在学习圆周长时的经验来研究圆的面积;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学习平面图形的规律和方法。学习本节内容后,为后面学习扇形统计图、以及圆柱、圆锥打下基础;同时,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对圆的特征,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已基本掌握,但对于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如何把圆转化成直线图形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探究学习并不陌生,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是盲目探究,因此,组织学习素材,让学生形成合理猜想,进行有方向的探究也是教学中关注的问题。基于以上的思考,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周长与面积教案篇五

圆的面积的推导是建立上转换思想上推导出来的,在课前预习上我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圆平均分成偶数等分8。12。16。24均可,并未说明均等分以后的作用,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今天的学习。

学习之初,我课件出示的是工人铺人工草坪,问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个问题,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使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曲线围城图形的面积求解,所以课堂的开始关于草坪面积的求解,学生毫无头绪,这时再讲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学生能顺利回忆出释割补,拼接转化成他们熟悉的图形长方形。这时再顺利过渡到圆的面积的.推导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办法呢,就水到渠成了。

在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均分的圆,自己试着拼一拼中,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只是均分成了八份,离长方形的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时我课件出示。16,32等分以后拼成的图形使学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的边就越直,越接近于长方形,在这种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发现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在让学生课前准备圆,第二天检查时仍然发现好多同学没有准备,在准备的同学中,均分到8份以上的同学又少之又少,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事先分好组,避免出现此类事情。

二:观察能力差。由圆拼成长方形以后,观察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的半径和周长由什么关系时,很多同学并不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发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周长与面积教案篇六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圆环,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圆环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上课,我先让学生进行快乐填空,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作为知识铺垫,预习展示环节设计了三道小题,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紧接着就设计了两道计算题,一道是 已知半径求面积,一道是已知直径求面积,每组的1号同学板演,2号批改。结果发现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第三个小题是检测对新知识的预习效果,画出圆环的外圆半径。学生经过预习展示,收获颇多。

课堂顺利进入交流展示环节,我首先组织大家小组合作说说圆环的特点,并讨论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汇报展示时根据同学们的总结课件出示圆环的特点,两个圆的圆心在同一个点上,也就是同心圆。俩圆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然后先自主学习例2,独立计算圆环的面积,这时,我让每组的2号同学板演。当大多数同学都准确计算出结果时,我看着讲台上的4位同学,心里一愣,怎么会是这个结果呢?刚才如果让4号上台多好啊!时间的关系我立即让他们停了下来,通过评讲发现,4人中仅有一人做对了,其余三人都是计算错误。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三位数乘法计算掌握的不够好,有的计算了两位就写出了结果,有的虽然计算方法正确,但准确率低。对照学生的板书,我及时让大家观察,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一致认为郭江龙的计算简便,他利用了乘法分配率使运算简便。为了让学生好记,我和学生又一起推导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s环=3。14×(r2—r2)。然后,看着公式我又追问:要想求圆环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学生异口同声答道:必须知道r和r。如果没告诉怎么办?学生一起研究r、r和环宽之间的关系。得出:r—r=环宽。

课堂进入反馈展示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两个习题,结果做的还是不理想,很多同学出错。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原因有三点:

1、第一小题是告诉了大圆的直径和小圆的直径,没有直接告诉r和r,必须先求出来,比例题多了两步,造成有些学生列综合算式出错。

2、圆环这节课虽然比较简单,但毕竟是一节新授课,学生原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每一点,每一步都需要老师的指导、演示。

3、要提高计算能力,还必须牢记一些常用的数字,如2π、3π ……9π以及计算公式。

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拿自己的水平去要求学生。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进步,才会有收获。

周长与面积教案篇七

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有好多地方都应该改进。

1、教学语言不丰富,导致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非常单一,提问方式单一,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节课上下来,学生教师都很累。

2、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拓展题的训练感觉学生再囫囵吞枣,大部分学生根本就很不会做。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3、在引导时大半部分都是自己把着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4、由于习惯问题,我语速非常的快,可能学生只要稍微有一点不专心,就听不清我在讲什么。

5、知识点拓展的深度不够。在认识了解圆环各部分名称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概念:“环宽”,只是让学生在圆环上指出了“环宽”,但没有让学生将环宽与大半径、小半径进行对比,导致学生对环宽的理解有点模糊,致使拓展训练第2题只有三四个学生会做。

当然,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学生课堂生成的巧妙处理,每个学生的能力否得到培养等都值得研讨,因此我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给予我更多的批评指正。

周长与面积教案篇八

1.用彩色水笔沿着树叶的边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指出:你刚刚一笔描出的一圈轮廓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2.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描出下面每个图形一周的边线。

4.你还有什么疑问?本课让学生利用前置性学习单进行课前预习,分别从“描一描”、“算一算”、“想一想”三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和“周长”这个概念,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帮助。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扣住“一周边线”这一周长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分为“认识周长”、“测量周长”、“巩固周长”三个主要方面。

【教学片段1】

出示4幅学生在学习单上描的树叶图。

师:哪一个图描的比较好?为什么?

生:第四幅图比较好,因为画的比较好看比较准确。

师:其它3幅图有什么问题呢?

生:第1幅是他把里面的筋也描了,第2幅没有沿着树叶的边描,第3幅也是没有完全沿边描。

师:对,我们在描的时候要沿着树叶的边来描。谁来指一指,你是怎样描的?

学生指着描老师边指边说:刚刚这个同学描的一圈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一周边线)

师:谁再来指一指树叶的一周边线?指完了,说一说。

生:我描的这一圈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同桌先互相指一指,再说一说。在指完一周边线后,教师总结:第一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第二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它们两个指的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

无论从书签边线上的哪一点开始指,只要沿着它绕一圈回到了这个点,它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的一笔描树叶轮廓,指一指书签一周边线、描一描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实践、思考、感受一周的边线,为认识周长打下基础,在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基础上,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刚刚指出了这些书签一周的边线,学习单上老师还让大家描了这些图形的一周边线。

交流:这两张你觉得哪个同学描的好一些?这张你有什么意见?

师:那哪些边可以用尺子描比较好呢?

生:第2张好一些。直的边线我们可以用直尺描。

师:说的非常好。

师: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一个物体的'面,说说他的周长?本课上到这里,孩子回答确实很完整,但是我觉得教师还应该追问一句:“那什么时候不用直尺呢?”这样自然地让孩子总结出“直的边应该用直尺描,弯曲的边就可以直接描,这样会更好。”应该适当的给孩子进行总结一下。当教师告知学生周长概念后,紧接着就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以及找一找生活中一些物体面的周长,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更贴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片段3】

师:我们要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得先知道什么?

生:每条边的长。师:课前的学习单上老师给出了一些平面图形,已知了每条边的长度,你是怎么求的?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7厘米,我用5+5+7=17求的。生2: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我用3×4=12求的。????师:课前的学习单上有个同学提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图形里面有图形,算不算周长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忙解决。请你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说说为什么这条边为什么不加进去?

生:因为它不是边线。在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时教师及时的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周长的含义,因此追加了一个长方形,这时的长方形既有一周的四条边的长度,还增加了一条对角线的长度,让学生通过交流理解,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但是,在学生批改学习单时应该已经发现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有很多种计算方法,我认为应该适当的展示给孩子看下,这样有利于计算方法多样思想的渗透。

【教学片段4】

师:要求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得先知道它每条边的长,如果不知道呢?生:可以用绳子。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三角形、四边形、树叶、圆)黑板上挂出四个图形。

表·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周长,并填写记录表。教师与学生参与活动,巡视指导。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长方形和园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照着记录表汇报)

生:三角形的周长=14+13+10=37厘米树叶的周长=28厘米

生:可以用线测量一下,再量线的长。

师: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本课中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一些物体或者没有数据的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重在测量方法的研究。展示时,重点突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从而较准确的得出周长,并培养学生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会合作,这是孩子最大的收货。但是在最后教师对于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我们分别可以怎样做没有做及时的总结。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些总结性语言具有引导规范作用。应适时地引导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三角形这类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通过量一量的方法”;“圆形和树叶这类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从而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本课中教师通过设计小蚂蚁走不同的路线,巩固并提升周长的概念,小蚂蚁走的路线相等也就是它们走的这个范围的周长相等,初步感受周长的大小与图形的面积无关。同时,本课通过分组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结合格子图,找到规则图形的边线长度,从而很快口答它们的周长,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上没有把算法多样表现的这么明显,,教师没有彻底的放开,没有充分展示学生的生成资源,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第二组是不规则的组合周长,教师让学生通过每边长度相加、格线数乘以及转化法来解决,把部分线段通过平移后转化为长、正方形来计算周长,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总体而言,认识周长这一节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向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再次基础上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