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实用10篇)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6 06:47:20 作者:雨中梧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实用10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篇一

本人在农村小学任教七年来,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的发展、壮大与辉煌,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舍转瓦化,围墙化,花园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良,中心校配备了微机室,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校师资队伍不段壮大。但是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离婚率的上升,更多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出现,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1漳县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一)、教师专业素质

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属民师转正或直转。表现为: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再次,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使得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很难受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个别教师学习动力不足,总是自以为是,教师间缺乏探讨和交流,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对新的教育理念不闻不问。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到位,对国家依法施教的政策视而不见,教学质量上不去,不从自身找原因,而采取违规施教,例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经常发生。纵观我县农村教师四十岁以上教师居多,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二)、学生及家长

2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学生入学较晚年龄较大,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期,有的较大年龄的学生还在低年级,造成学生发展很不均衡。学困生居多。致使学生家长不理解、有满意。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大量学生流入城里。

农村大多数家长数文盲或半文盲状况,文化程度较低,在辅导孩子时往往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他们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在他们眼里,他们的任务只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有的家长还把大量干农活的重担加在孩子的肩上。学生在家里根本没时间完成家庭作业,更不用说巩固复习了。近年来,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增多,以至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空白。久而久之,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的恶性循环。

(三)、学校办学条件

3师依然是“一只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依然主要是靠“听、写、读、备、考”来学习。

语文、数学、英语是农村小学的三大主课,但由于英语教师数量少,实行非专业教师任课,很大程度上阴碍英语教学的发展,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开课,但农村缺少专业的教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学校教研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每位教师要教

三、四门课程,备几本教案,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特别是安全,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课程辅导无法进行,哪怕是半天时间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现意外。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五)应试教育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由于旧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现

4象长期存在,社会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标准,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水平高低,工作好坏是以所教班级学生的升学度、合格率为依据,教师检验学生是否获得了系统的知识,甄别好学生与差学生,是以考试分数为准则。上级管理部门不断地组织统考统测,并且给各个学校排名排队,至使学校领导给教师加压。学校为了在社会上留下好名声,为了下一年能有较好的生源,想方设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分数和录取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切与经济挂钩,与晋升考核挂钩,用经济这根杠杆来达到这一目的,于是就设立高考奖、会考奖。达不到标准,非但一分钱拿不到,还要在教师大会上点名挨批评,这样一来,教师即使不为奖金,也要为面子拼命干。要想学生考得好,教师明知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碍于学生健康成长,却还一味乐此不疲地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它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单靠死死地抓住学生,反复操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带来的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

(六)、留守儿童增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良好的家庭环境

5显;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家庭管教,日常行为不良等问题十分严重。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了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了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6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教导处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要认真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狠抓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细化和夯实“备”、“教”、“改”、“导”、“考”、“评”各个环节的工作。

1、认真学习《教学常规》,强化常规意识。教学常规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是优良教风、学风的体现和量度。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学习常规,理解常规,强化常规。

2、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办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常规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各校必须根据常规管理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从高标准、严要求、重落实的原则出发,重视抓细节、抓过程、抓考评,制定本校的实施意见和措施,使教学常规管理有章可循、规范生动、有序落实,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创建学校的管理文化。

7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难度和节奏,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集中精力抓好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打造“活力、高效”课堂,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兴趣和能力的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促成专业成长。

4、精心编选学科资料,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学生的训练是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的训练要讲究科学有效,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训练效率低下,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使训练能针对学生实际,针对教学要求。学校要建立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和监控作业布置、批改的有效措施,规范作业布置、批改要求,并做到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同时要控制考试频度,杜绝考试的随意性,提高考试的实效性。

5、加强监督管理,使常规管理经常化。

(三)、提升教师上课水平

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随时收集所教学科的信息,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只有用系统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指导教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在实践中学习,学习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与同学科教师互相学习,在对比中反思,在切磋中进步。要认真上好8每一节课,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存在于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缺失和原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备课成为九峰职校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上课是老师有步骤地、深入浅出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中心校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锻炼的机会。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五)、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让校校有歌声、校校球声、校校有绘画。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农村孩子才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

9培养人才服务。

(七)、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政府要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发挥其主导作用,改革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和创新现在教育模式,使留守儿童能够尽量在城市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二是学校应该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课程,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配备专业性心理教师,可以选取学校教师参加系统性培训,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三是要净化留守儿童周边环境的空气,严格控制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设立,多管齐下,为留守儿童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四是外出的家长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尤其是要积极主动地和班主任、监护人、代理家长及时沟通,共同配合他们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上述观点,是我针对我校以及其他乡直学校近几年的教学成绩和我在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基础教育,奋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篇二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篇三

按照《关于开展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但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但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老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而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桥教育将不仅仅输在文化课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动手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缺憾也会日益增多,如不及时改良现状,相桥将有更多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__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一样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资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能够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能够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当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经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经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仅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提高。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目的

1、经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异常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必须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异常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并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到达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__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职责。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__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__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教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教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本事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日,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构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我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__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仅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可是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教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主角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所以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善。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必须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头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必须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立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理解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供给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所以,进取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提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必须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到达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当经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能够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理解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提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篇五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来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我所去的陈庄镇的爱林二村原来有一所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学校废止,目前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篇六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那么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今年10月份我对黄峤乡几所小学进行了调查,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黄峤乡各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有的甚至建起了楼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黄峤乡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尽管目前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相比一些沿海地区,我们的差距就更大了。尤其是在体、音、美和计算机教育设施上,教育设施不完备,甚至根本没有。

调查结果:

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满意吗?

满意40.5% 较满意45.5% 不满意14%

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否够用?

够用48% 基本够用50% 不够用2%

学校是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

有30% 没有70%

体音美教学设备是否够用?

充足22.5% 不充足70.5% 无7%

是36% 不是30.5% 不清楚28.5%

你喜欢老师的课吗?

很喜欢49.5% 一般48.5% 不喜欢1%

你的老师负责任吗?

负责任45.5% 一般38% 不负责任16.5%

你们老师是一个人带多门课吗?

基本上是15% 个别70% 一人一门课25%

约的,综合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凸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但现实中,农村家长们的观念常常是"读书--考大学--当官"的思想,所以把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考试与素质、智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分割开来。错误的观念不转变,素质教育就不可能走上正途。

二是教师队伍。素质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它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一个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教师状况的根本改变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三是课程建设。且不说课程的内容改革是个难题,单就课程的形式而言,要实现由教师的"教材"向学生的"学材"转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是教育评价。评价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内容能否评价出来?用什么方法来评价?谁来评价,是社会还是学校?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素质教育的尴尬局面就很难改变。

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合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篇七

农村教育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份,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体――农村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职责。

基于对农村教育的关心,我们最近对兖州市各农村乡镇的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走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调查组先后走访了16所学校、27个村小,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100余人进行了交流座谈,带回了很多的资料和调查笔记。

一、基本情景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主要是的兖州市各农村乡镇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年龄从几岁到60岁不等。

2、调查方式: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个案分析、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使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3、调查资料:教师的思想情景、教师的身体状况、教师的工作状况、硬件设施投入“留守儿童”现象教师迁移变化的动机、农村教师的现状、社会各界对教师的看法及理解等。

二、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1、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量大。

有些乡镇年龄老龄化严重。比如新驿镇,除中心小学外,其他小学80%的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调查中,很多的小学的领导表示,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这一环节直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近几年来青年教师的补充跟不上,代课教师仍然存在。

在我们对小学情景的问卷调查表中,一周有20节以上的课的教师占70%,10节以下的几乎没有,剩下的就在10到20节之间。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80%以上的教师一般上的是2门到3门课。担任班主任的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更多的班务工作需要处理,上课前得写教案,上完课后得批改作业、研究学生、家访等。繁重的工作不仅仅体此刻上课时间上,并且其它方面也体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多还要搞很多的机械作业、家庭作业,教师都得认真检查批改;除作业外,还要对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考试好像成了体现教师工作价值的唯一方法。考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繁重工作的过程:出题、监考、看卷、分析……着实忙!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复杂的学生问题,让许多教师心理劳累是不言而喻。

我们看看某小学的李教师一天的工作:

6:00--------6:30

起床、洗蔌、做早饭

6:30--------7:00

吃饭,边吃边看当天上课的教案

7:00--------7:40

到教室,安排并带领学生打扫清洁卫生

7:40--------8:20

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辅导学生早读

8:30--------11:10

上午有三节课要上,两节语文、一节数学

11:00------1:00

回家做饭,动作快的话还能够休息一会

1:00--------2:40

到教室安排学生睡午觉,并守午觉

2:40--------4:40

午时一节语文、一节数学

4:40--------5:20

批改当天的作业,并且准备第二天的教学用品

5:30--------6:30

学校开会,会上强调安全并布置班主任工作

6:30--------7:40

匆忙的吃晚饭,尽量安排时间家访

7:40-------刻试卷,为学生出习题,做完后休息

李教师还是在中心小学任教,她一个人上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并担任班主任,学生有近50人,繁重的工作已经让她疲于奔命了。李教师只是我们很多教师中的一个。

并且,除了这些外,教师还得管理和揣摩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给农村教育工作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在教师全天候的工作之外无形中延续着,这是其它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有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让许多教师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城区学校,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工作,好的教师都流向了城区学校。工作量大,因而造成师资的流失、师资力量的薄弱……构成了长期的恶性循环,农村教师的负荷也就不断增加!

2、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学软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稳的,而在硬件设施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也不必须每个教师会使用,全校仅有一部,形同虚设。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最辛苦的当数上音乐课。

如有的小学,目前的音乐课设备就仅有一架破旧的电子琴,又重又破,几个音乐教师上课都没用它。姜教师上音乐课的时候就把自我的老朋友二胡给拿上,其他大部分教师上课都是用嗓子吼。

这种情景不仅仅仅出此刻一所小学。

在我们的调查中,80%的学校音乐课设备都还基本没有,情景好的学校至多也就是几台录音机,或者风琴。有钢琴的学校,只是个别。

小学里体育课,也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相当于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大部分学校就是几个乒乓台和篮球架。并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艺体科目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由其他教师上。上课的教师有时候都是让学生自习、做作业、看书。素质教育在这一方面完全得不到体现。

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当然,也在不断改善。

3、“留守儿童”现象突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所以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齐的儿童。据了解,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1.5亿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农村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在我们对兖州市农村学校的调查中,80%的学校反应留守儿童现象严重。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仅有11.3%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说。在教育态度方面,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吃穿睡觉”,别的很少管。“这说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监护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职责。”应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的教师有着无以言状的苦楚。

某中学的王小平教师不久前曾遇见过一件值得我们深思的事。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安排远的学生都住校,王教师是三年级的班主任,每一天晚上都会到寝室查夜,那天晚上,班上的一个女生不在寝室,王教师找遍了学校,也打电话问了不少的人,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又急忙到她家里去问,却发现那女孩子偷偷的回家了,可是家里的大人却没想过教师会很焦急的寻找孩子。可见,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

父母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调查证明,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自闭,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和逆反心理,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另外,“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20__年公安部有个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即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存在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逐步解决。”

4、教师精神压力大。

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78%的教师觉得精神压力大。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有近10%的教师因为精神压力而导致身体的不健康,其中46%的教师有慢性咽炎。教师精神上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方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体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此刻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象让我们的教师不明白如何去把握宽和严的尺度标准,越来越多的孩子动不动就闹离家出走,一不顺心就不读书。仅仅因为和教师言语上的冲突,甚至连自我的生命于不顾,从楼上跳了下去。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教育领域层出不穷,异常是最近几年,电视上没少见到。学生家长打教师现象也没少出现。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对待学生,轻不得重不得,怎样会没有压力呢!

二是家长方面。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这项事业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去共同实现。农村学校校网分散,学生分布广,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需要加强校网撤并,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可是很多农村的家长对此认识不到位,既要求优质教育,又要求就近入学,对于学校提出的一系列方案,不仅仅不予以配合,还千方百计加以阻拦,导致教师工作开展不顺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而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很多的家长要求很高,认为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教师难辞其咎。异常是农村的家长,根本不会管你什么素质教育,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的全都不重要。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从某种角度上讲,教师是没有目标的,怎样做不清楚,评价体系不到位,这与家长的态度也是有关系的。

三是学校和上级部门方面。作为教师,来自于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压力是很大的。看看此刻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升大学的比率越来越大,可是基础教育的压力却不减反增,升学数、升学率牵扯着教师、校长、基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每一根神经。异常是一线教师,在拥有各种“质量指标”的“量化管理”系统里面,连气都来不及喘,大家一门心思地备课、上课、改作业、为学生订正错误、为“放松”了自身要求的学生做“上大学的好处”等人生“完美”愿景的教育……没日没夜,周而复始。教师们苦不苦当然苦!教师们怨不怨当然怨!可是能怎样整个教育都这样,教学期间这样那样的检查,名目繁多,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每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会议记录、读书笔记、安全问题、学习问题、生源问题等等,让教师觉得精神上吃不消。而当假期临近,我们教师却没有将要解脱的简便欢乐,因为眼前的通知早已把我们的假日瓜分了——职务、职称、岗位、学历等各种名目的假期培训进修要用去十几或几十天。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78%的教师觉得精神紧张,担心学生成绩不好,很多的教师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是事实。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实际上,我们业内人士都明白,这些年来,我们的教师没几个能过上完整的寒暑假。为什么呢大家明白,每逢假期临近,我们教师并没有将要解脱的简便欢乐。因为要竞争职称,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要适应社会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仅有利用假期进行充电学习。看似简便好玩的假期实际上却比平时上班还要辛苦,这些都不是别人所能理解的。

5、家长对孩子受教育情景的认识不够,不会配合学校教育。

如某学校在招收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家长非要把自我不到5岁的孙女送到班上读一年级,不管教师怎样跟他做解释工作,到最终还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弄到教室里坐上了。一个月下来,孩子吃不消了,哭着不进教室,这时候的家长就完全把职责推到了教师的身上,认为是教师非要让他的`孩子读一年级的,并且认为是学校的教育有问题,要不孩子怎样会不进教室呢农村中的家长认为自我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职责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闻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到学校吵闹。

说到那里,我就不明白该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还是为我们的孩子觉得无奈。

三、思考与对策

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我们提议从下头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改变农村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

1、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进取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贴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农村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2、我们呼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真正从制度上使这一领域的投入得到切实的保障。近几年来,虽然我市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有所倾斜,各级政府也开始重视农村教育,相继出台倾斜农村教育政策措施,如:提高农村教师福利的农村教师津贴;减免学杂费等等。这些都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供给了强有力的保障。可是农村学校起点低,底子薄,发展起来十分缓慢。异常在经济薄弱的乡镇,财政困难,学校的硬件建设还需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社会层面研究。我们提议政府多渠道,全方位地向社会宣传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让全社会都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困难,争取社会广泛力量的支持和帮忙。为此,我们提议:一是政府能够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放宽农村教育的社会办学条件,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教育的领域,从而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二是设立农村教育捐赠基金,鼓励社会优势群体对农村教育的捐赠。

3、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将不断加大,留守儿童和流动子女教育问题将更加凸显,必须从制度上整体地把它纳入到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三、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能够研究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四、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帮忙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4、要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能够废除“管、卡、压”管理模式,实行教职工民主管理。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宽松和谐的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使教师置身其中能有一种人际安全感,从而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梦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需要层次。搭建职业生涯发展的舞台,帮忙青年教师走向成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应对挫折的本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活动,帮忙教师缓解压力。

5、要切实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经常培训家长学校教师,组织教师备课,开展教研活动,还要重视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忙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帮忙家长加强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庭礼貌建设和青少年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看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心心相印的教育,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我想只要农村教育在各方面都受到关注,不再有以上的矛盾和问题,定会有一个完美的明天!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篇八

今年暑假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两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0人,初中生30人,老师及校长15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大部分的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90%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10%。从以上数据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高考制度依然注重的是成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这些局势,教师感觉压力很大。

(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体罚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压力是只增不减。

3.学生问题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约占一半。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60%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80%的家长选择“一般”,10%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60%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个人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培养紧缺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篇九

:本研究从教学活动、办园条件、师资状况、方面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政府、教师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此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黄庙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以促进当地农村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由幼儿园承担的、由专职幼教工作者根据社会需求,对在园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影响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而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农村各级教育当中,最薄弱的当属幼儿教育。农村幼儿教育是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受地区经济、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村幼儿园发展缓慢。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市农村幼儿园办园现状,找准贯彻实施《纲要》精神的切入点,推进农村幼教改革,全面提高办园质量,在转岗培训的号召下,特此开展农村幼儿园现状专项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1、乡镇管理

乡镇对园所没有计划性、经常性投资。为提高3—6岁幼儿入园率,大部分幼儿园采取加强宣传和降低收费标准的办法,宣传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召开家长座谈会、发放宣传材料和园所定期开放。乡镇管理人员到基层园所检查指导工作主要是采取到园所走走看看、听听问问的方式,了解园所办园情况。部分乡镇辖区内有一些未经登记注册和资质认定的违法办园。

2、设备设施

被调查园所房舍以平房为主,主要是本村开设的公办园。几乎所有的园所生均室内使用面积均达不到上级要求。我镇所有的园内大型玩具有2件以上,大部分园所幼儿使用桌椅配套,幼儿玩具足量,园内每个活动室内都配有脚踏琴、录音机、电视机。园内幼儿用的厕所为旱厕。

3、园所内部管理及师资

园所内部管理主要以园长负责制为主,80%的园长为兼职工作,与小学在一起。园所制定和提高收费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农村人均收入提高和物价、财政等部门的规定。收费管理以自收自支为主。

4、保教工作

本次调查的农村园均采取日托模式,提供中餐,有需要住校的幼儿,有专门的保幼老师跟随,幼儿在园盥洗使用流动水;能做到毛巾专人专用、定期消毒。教育教学采取分科教学的活动形式,小、中、大班幼儿安排集体教育活动2—3节;每园能为幼儿配备图书达到人均5册左右。为作好家园配合,园所均乐于采取定期、不定期开放和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每学年开放和召开家长会1—2次的园所占50%。

(二)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陈旧,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

受地方经济发展及多方面因素影响,多年来幼教经费短缺,投入不足,被调查乡镇的大部分园所,房舍陈旧,设施短缺、落后。受经济条件、师资水平等因素制约,幼儿教师老龄化,设备设施优良,办园条件存在明显落差。

2、教师待遇低,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绝大多数单人带班,教研工作无法开展,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技能相对落后,70%的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无科学依据。因不能脱岗而无法参加培训。

2、教育活动小学化、成人化现象严重

受教师教育观念的制约和来自家长、社会的要求,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育内容以数学运算和汉字、汉语拼音的认读书写为主,超《纲要》授课严重,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学化、成人化倾向。由于教育内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忽视幼儿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因而不能调动幼儿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幼儿的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4、农村社区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在办园方向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园所对实现教育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认识不充分,没有打破关门办园的旧有模式,体现地方风土民情的农村社区文化资源较少受到利用,农事、农家、农作物尚未进入儿童学习的课堂。大部分园所为幼儿投放的半成品及废旧物品等操作性材料主要是纸箱、纸盒、一拉罐等工业品,体现农村特色的各种皮、壳、籽、杆等自然物利用严重不足。

农村初中教育调查报告篇十

摘要:现代化语境中的乡村教育,设定了系统、时间、空间三个参照维度,由此框定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努力方向和推进路径。现代化为乡村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引发出一系列乡村教育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乡村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等。人们试图通过乡村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来解决由现代化引发出来的问题。然而,在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专业化、外在化及非乡村化的发展取向,不仅没有解决乡村教育现代化问题,反而使当下的努力陷入困境之中。乡村教育走出现代化困境,需要以系统的和复杂性思维分析乡村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现代化中的分化和整合关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成果,重整家庭教育系统,切实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能力,并动员乡村学校参与建构乡村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乡村教育;现代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现代化不全然是积极的和进步的,同时也包含消极的和负面的因素,在增进人类福利的同时,也给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全社会欢呼现代化、拥抱现代化的时候,特别是全社会将教育现代化的追求拓展为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追求时,我们需要分析现代化与乡村教育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由现代化造成的乡村教育问题,并由此出发来思考乡村教育现代化现有努力的缺陷,为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现代化语境中的乡村教育

可以从不同的意义上理解乡村教育现代化。一是从教育的本质和形态出发,在教育构成的意义上来理解乡村教育现代化。构成意义上的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因而乡村教育现代化涵盖三种教育形态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涉及乡村教育不同方面的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属于非制度化非正规化的教育形态,这种非制度化非正规化的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却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传统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成长主要是通过非制度化非正规的教育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即便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儿童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为乡村的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社会教育亦可以为儿童的道德教化提供重要的补充。然而,在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往往从国民教育体系的意义来理解乡村教育,由此乡村教育现代化亦成为狭隘意义上的乡村学校教育现代化,没有看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现代化对于乡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构成意义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提示着乡村教育未来努力方向及推进路径。

二是从乡村的区域背景出发,将乡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放在与城市教育的比较中,从而在空间的意义上理解乡村教育现代化。空间意义上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意味着乡村与城镇(域外)的对立。当乡村教育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涵的指称时,这个凸显的概念就不仅意味着乡村的教育,更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未出场却又无时不在场的城镇教育,从而显示出该概念的某种区分或区隔。区分或区隔意味着另设一个参照系以对凸显事物加以甄别和显现。与政治话语中肯定表达的凸显不同,政策话语中的凸显往往是现实的否定表达。通过“乡村教育”,自然和社会意义上的乡村教育与整个教育系统,特别是与城镇教育区分开来,让乡村教育现代化获得了一个以外在准则作为评判标准的参照系。这其中隐含的前提是,现代化在不同的区域内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中心区域的现代化往往是主导性的,而边缘区域则成为中心区域的附庸。因此,空间意义上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从属性的。它从属于现代化,从属于先发区域的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与现代化的这种从属关系,是国家立场上的要求与制控关系的体现与反映,并使得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了跟从性特征。空间意义上的乡村教育现代化,预示着区域比较的局限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是从教育的发展过程出发,在历史的延续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网络中,从而在时间的维度上来理解乡村教育发展。时间意义上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意味着发展与进步,即传统向现代的不断迈进。就我国现代化所存在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割而言,时间意义上的乡村教育现代化又意味着时空的切割以及传统与现代在不同时空中的错位。其结果是,如吉登斯所描述的那样:“使在场与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1]从乡村的学校教育来看,乡村社会既是在场的,同时也是缺场的——这种既在场又缺场同样也是乡村家庭教育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而就受教育的儿童来说,父母的外出务工使得时空分延得以实现,分离的空间以及通过网络而实现的即时的在场,能够让儿童在短暂的时间里得以体验父母的爱和疼,却又无法实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关怀。即便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较为完整的家庭,家庭教育的隐性缺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时间意义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显示出未来发展的现实制约性。

由此,现代化进程的乡村教育,预设了三个参照维度:绝对意义上的教育、空间意义上的教育和历史意义上的教育。它们分别对应“教育”、“乡村”和“现代化”。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解的三维预设拥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即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从某种状态变化而进入到另外一种状态的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与那、这里与那里、传统与现在。乡村教育内部构成关系、乡村作为后发的教育现代化而形成的域内外关系、传统与现代的时空错位关系,由乡村教育与现代化的本质关系所决定。由于乡村教育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因而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二、由现代化引发的乡村教育问题

亨廷顿指出,现代化作为一个进步的过程,“所造成的创伤是多方面的,也是很明显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造成的痛苦是很多的”。[2]现代化给乡村教育发展创造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并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给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制造了许多麻烦,带来了许多问题。由此在乡村教育和现代化之间形成了一个颇为矛盾而又相互纠缠的现象。

(一)现代化弱化了家庭教育职能,乡村学校失去家庭支撑

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教育责任由家庭转移给专门的教育机构。“社会生活复杂之后,分工更细,知识更精确,技术更专门,有一部分抚育作用不能不从家庭里移出来,交给特设的教育机关了。这种教育机关起初不过是补充性质,可是日渐发达,时常会有取父母的责任而代之的趋势。”最后“抚育作用已经逐渐由家庭责任转变到社会责任”。[3]费孝通先生的论述指出了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教育职责转移的一个普遍的过程,儿童教育不得不依赖专门的教育机构或如吉登斯所说的“专家系统”。[1]与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相伴的,则是家庭教育的弱化。这种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乡村教育日益脱离家庭而成为社会和政府的责任,非正规的教育活动让渡给专门化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系统让渡给专家系统,家长的教育职责让渡给学校和教师。在这里人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随着政府对乡村教育发展投入的加大,家庭教育职能的弱化也就愈加突出,乡村的学校教育愈现代化,家庭就愈加放弃其自己的教育职能,教育的事务就愈加转移给学校和教师,从而形成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异化现象。乡村教育的加强与家庭的教育的弱化同步展开,呈现出强烈的“反比”关系,一方愈强,则另一方愈弱。这与城市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城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一个相互加强的良性发展过程。家长的高教育期望以及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学校和教师都形成了一种外在的压力,迫使学校和教师不断努力以应对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舆论压力;反过来教师在承受家长压力的同时又以多种方式将教育的压力反馈并转移给家长。而在乡村,我们很难看到家校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

第二,因家庭撕裂(这其中包括家庭关系的破裂)而来的家庭教育的残缺。乡村社会与乡村教育一样,虽然是现代化最后触及的地域,却往往是现代化的消极后果所最先显现的区域。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尽管家庭教育职责转移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弱化,但至少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家庭是在场的,家庭教育亦是能够提供学校所需要的支持的。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由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乡村社会的卷入,个体日益陷入时空分延的流动性之中,家庭开始逐渐缺场,家庭教育亦逐渐缺失。这是现代化给乡村教育带来的最大问题。家庭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场,并不是因为家庭的丧失,而是因“流动性”[4]而来的家庭“破碎”。这就是现代化所造成的“家庭撕裂”现象——父母和子女的长时段分离和短暂的团聚。父母外出务工所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给乡村儿童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分离使得家庭不得不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托付给学校,从而造成家庭教育活动完全为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活动所取代,同时也使得乡村学校失去家庭教育的支撑。

(二)现代化引发“意义过剩”,乡村学校失去社会支撑

作为现代化重要内容的技术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日常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引发出“意义过剩”问题。法布尔指出,“我们之所以不能解决我们的身份问题、承认问题或其他问题,恰恰意味着我们完全淹没在意义之中。我们的不适来自某种意义的过剩而非意义的缺失。”[5]当儿童不仅广泛接触乡村社会事物而且亦借助于媒体或自媒体接触域外事物的时候,当各种域外事物无遮蔽地呈现在儿童眼前而未作任何择取的时候,当每一种社会事物都拥有一定意义并由此而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时,则乡村社会儿童就会面临一个成长的“意义过剩”问题。

“意义过剩”对于乡村社会中的儿童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其中,网络成为乡村社会“意义过剩”的最主要的根源。乡村社会作为现代化渗透的领域,其负面的影响首先于此表现出来。网络的广泛使用不仅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而且也开始进行到乡村的未成年人的世界。手机、电脑等既是各种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人们(包括儿童)休闲时间的娱乐工具。[6]①对于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情应该莫过于认真学习。然而,在这个“意义过剩”乡村社会,认真学习对于乡村儿童已经成为“没有意思的事情”,相反游戏倒成为“生活的意义”所在。在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中,家长与教师的同时缺场,使得儿童成为“意义过剩”的奴役,而乡村社会又不能提供更具有教育意义的可供选择的事情来做。当留守儿童对父母爱的渴求以及孤单的心境而不得不通过游戏来寻求安慰的时候,乡村社会却缺乏应有的支持系统来对那些有害的“意义过剩”进行屏蔽,乡村儿童的社会教化因此而丧失。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没有社会的组织和机构对乡村儿童在节假日和课余生活进行引导并安排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则对学业的厌倦必然会导致对手游的沉迷,而对手游的沉迷又反过来强化对学业的厌倦。

(三)现代化引发乡村教育的功能性冲突,乡村学校失去乡村支撑

国家意志层面的乡村教育,关注通过教育使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乡村教育的国家意志在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中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现代化语境中,“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动因所在。然而,学校教育不仅执行并体现国家意志,同时亦承担起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分配的工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定的社会地位,是“功能性分配”的结果,如匈牙利哲学家赫勒(angnesheller)所说“人们实际执行的功能使他们层级化”。[7]这就是说,对于乡村社会的人们来说,“应该做什么”成为比“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为重要的问题,并且成为个体教育决策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当个体实际所受教育与其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社会地位相对应时,当乡村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们实际所处社会远不如乡村社会人们的期望时,乡村学校教育就会成为人们拒斥的事物,并进而影响到乡村儿童的自我教育期待和角色期待。由此,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首要问题——“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被人们视为无意义的问题,并诱发出乡村“读书无用论”的意识。这种意识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导给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儿童,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术性表现和社会性表现。乡村教育的功能性冲突使得乡村教育现代化面临巨大的现实张力。

三、应对乡村教育问题的现代化缺陷

面对由现代化引发的乡村教育问题,人们期望通过乡村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方案来解决并克服之。然而,由于没有将乡村教育问题放在现代化的视域中来考察和分析,也没有认真分析现代化与乡村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举措和推进路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使得现有努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由现代化引发的乡村教育问题。

(一)持续分化基础上的专业化努力

分析乡村教育发展现象可以发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努力的一个基本特征,即持续分化基础上的专业化,乡村教育系统内部却缺乏应有整合。持续分化基础上的专业化着力于乡村学校教育专业化水平提升,却忽略了乡村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系统整合。乡村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作为社会-人口层面的现代化工具,起着社会动员的作用,即起着促进人的现代化的作用。教育试图在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其自身的现代转型。单纯的乡村教育现代化并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乡村教育现代化来促进人的发展的现代化,才是最高的宗旨和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教育现代化现有努力的缺陷在于,只是将现代化局限于乡村的学校教育,其结果是,有关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努力与预期的结果总有很大差距,如均衡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培训等。聚集于乡村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努力有意无意地排斥构成性意义上的乡村教育概念。而现代化的消极后果之一,恰恰是乡村学校教育构成性支撑性条件的崩溃和丧失,包括家庭教育的弱化和社会教育的消解,两者相互作用又造成学校教育不适。由此在乡村教育系统内部构成之间形成的矛盾和冲突,抵消了指向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学校教育失去相关支撑的虚泛无力及对“问题学生”的无可奈何。乡村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亦是乡村教育现代化努力中的系统整合之缺失的结果。

(二)现代化意识支配下的乡村教育“外在化”发展

乡村教育现代化深受现代化意识的影响。现代化意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现代意识,支配着人们观察乡村教育的视角和立场。在乡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有两个意识影响至为深远。一是与先发现代化相关的域外意识,二是与未来理想样态相关的未来意识。受域外意识支配,先发现代化的域外教育,构成了乡村教育的空间参照系统;受未来意识支配,人们在理念中建构的并可能会在未来实现的教育样态,构成了乡村教育的时间参照系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教育就处于空间序列中的落后区域及时间序列中的过去时态,从而与域外样态及未来样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支配乡村教育发展的域外意识和未来意识,形成了乡村教育发展的外在化倾向。“外在性”是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的特征,[2]其表现就是,城镇化,即人口向城镇集中、资源向城镇聚集。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领域,乡村教育现代化亦同样具有现代化的外在性特征。与现代化的外在性表现不同,乡村教育发展的外在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教育的外在化生态。乡村教育在促成社会流动的同时,也促成儿童的就学流动——向优质的城镇学校聚集,这意味着乡村也在同时进行着自我消亡的工作,乡村教育日渐萎缩,以至于因为生源的减少而不得不在布局调整中撤销建制。二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外在化政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借助于国家的教育意志,教育精英试图以城市的教育经验来改造乡村教育,从而造成政策目标的确定性与现代化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在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受生源流动性影响,乡村标准化学校往往成为“空心化”学校,造成有限资源的无限浪费。

(三)乡村教育发展的非乡村化倾向

教育并不能孤立地居于世界之中。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要与相应的社会结构及其生活方式相匹配。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来看,传统的乡村教育存在于特定的农业社会,适合于农业社会的生活与生产,适应时代的社会状况。传统的乡村教育对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稳定,对乡村社会系统的再生产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在整个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乡村社会亦处在转型中。乡村社会一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农业社会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一些特征,由此形成传统与现代相共生的乡村社会形态。然而,乡村教育却并非立足于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而是按照城市教育的样态来设计和发展,引发乡村教育的非乡村化即城市取向问题,表现为用城市教育理念和模式来经办乡村教育和乡村学校,将适合城市教育的政策与规范推及到乡村学校。其结果是,乡村的学校教育,尽管其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乡村的学校教育在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上,并不适应乡村社会的人们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面对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偏离常规的行为,教师往往并不能够准确地理解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因而也就难以理解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所确立起来的教育关系之意义,对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此外,主要立足于解决城市教育问题的某些教育政策束缚了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例如,指向城市儿童的减负政策在学校落实后,对乡村教育及儿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城镇儿童每天下午早早离开学校进入各种辅导班时,乡村儿童则成为无人管束、到处游荡的“自主性”个体,从而导致乡村儿童过早地“个体化”(由于政策限定,乡村学校通常下午三点半后即放学,由此而形成的乡村学校“三点半后”现象令人担忧)。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外在性”生态表现与乡村教育非乡村化发展倾向相互作用,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量存在。

四、分化与整合并重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

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这个趋势下,乡村儿童发展,特别是儿童个体潜能的激发,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显现,都与乡村教育发展的优劣密切相关。乡村教育现代化,终极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8]基于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目标,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持续努力。

(一)处理好乡村教育现代化中的分化与整合关系

乡村教育现代化应立足于分化基础上的整合发展。立足于乡村教育的结构分化及专业化,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但仅仅立足于乡村教育的分化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分化的基础上做乡村教育的整合工作。分化基础上的整合是现代化一个显著的特征。现代化意味着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和自主化,意味着一种分化的发展趋势,如艾森斯塔德所说的“持续的结构分化”,这种持续的结构分化同样也表现在教育上,表现为“教育事业在供给方面也出现了极大的分化和多样化”。[2]由现代化而来的持续的结构分化在实现乡村教育专业化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乡村教育的构成。然而,人的教育是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合成。因此,当分化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时,亦必须要同时关注相反的发展方向,关注“对分化了的活动的整合”。分化基础上的整合源自于发展自身的逻辑,即“发展是作为结构分化(已确立的社会的分裂)和整合(在新的基础上联合分化了的结构)之间对立的相互作用而前进的。”[2]这涉及现代化语境下乡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问题。总的原则是,一方面要持续沿着分化的方向来考虑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及其现代化;另一方面还需要在结构分化的基础上,认真对待并解决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整合问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整合,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发展的整合,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整合,乡村民众教育诉求与国家的教育诉求整合。

(二)利用现代化成果重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就说过,“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9]迄今以来,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一直承担着教育孩子的功能,所谓“养育子女”。费孝通先生在《双系抚育》一文中也指出,“父母是抚育孩子的中心人物。”[3]个体降生于家庭,生长于家庭,也成长于家庭。“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简洁明了地指出了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责任。西方学者亦极为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萨瓦斯从服务提供的角度指出,“作为一个自我服务单位,家庭是人们在住房、健康、教育、福利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最古老也最有效率的服务部门,它为其成员提供了广泛而重要的服务。”[10]家庭对孩子教育参与的意义,无论如何过高估计都不为过。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来看,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亦如所有的服务一样,需要服务的消极者的积极参与。奥斯特罗姆等就指出,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其自己的教育,那么教育投入的资源对实现的结果就没有什么效果。[11]并由此而得出结论:“学生是教育的重要的协作生产者。”[12]而学生参与教育活动,有赖于家庭教育的支撑。换言之,家庭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的协作生产者。没有来自家庭的支持,则学校教育的结果便会出现诸多的变数。

家庭教育之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表明,家庭教育现代化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整家庭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尽管面临多种困难和障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重整家庭之不可能。一个重要的可能性条件就是,尽管现代化分裂了家庭教育,却也为家庭教育系统重构与现代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政府需要在整体上思考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技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利用新近发展出来的移动媒体及平面媒体,建立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及培训网络,确保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庭教育在场并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儿童。重振家庭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成果,特别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重构家庭教育系统,解决时空分离带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以重新强化并补偿现代化所造成的家庭教育职能弱化;二是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实施家长教育,转变乡村社会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理念,实现家庭现代化。乡村教育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学校教育现代化,更要关注家庭教育的现代化。

(三)着力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能力

在一些乡村教师看来,乡村社会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的失败,深深地植根于他们所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之中,例如父母教育的缺失。源自于实践者的这一认识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却无视问题的另外一面,即原本归属于家庭职责的教育缺失,恰恰对学校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者说目前的乡村学校在教育留守儿童的问题上还存在不同的程度教育能力不足问题。因此,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核心是乡村学校的教育能力提升,一种利用给定条件和资源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能力。为此,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乡村学校教育能力建设,以切实解决儿童教育的异质性问题。乡村社会中的儿童,因为家庭、乡村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异质性的,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复杂的有着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个体,因而每一个问题都是独特的,需要根据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世界而采取独特的方法。它需要教育者同情性的理解以及对儿童内心世界敏锐的洞察,“知道在教育情境中,在仔细的启发性思考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机敏的行动”“去理解在此时此刻什么对这个孩子才是最恰当的”[13]现有的有关学校教育能力建设,特别是与教育能力有关的教师培训,呈现出日益官僚主义倾向以及教育研究中的实证化和技术化倾向,使得教育者对儿童理解越来越肤浅并陷入“行为主义”的泥沼之中,需要作较大的改进。

(四)动员学校参与建构乡村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为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及乡村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关键是,需要进行教育体制的再改革,以使乡村学校能够参与到乡村社会建设,特别是乡村学习型社区建设。这是乡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中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动员乡村学校参与乡村学习型社会建设,一是能够发挥乡村学校在整合乡村可能拥有的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利用寒暑假期对儿童展开社会教育,引导儿童从无序的生活状态走向有意义的学习状态。三是由乡村学校参与的乡村学习型社区平台,作为乡村成人教育的一部分,亦将能够充分地开展家长教育,助力家庭教育的现代转型。

注释:

参考文献:

[1][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3,19.

[2]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06,174,168,181,54,155.

[3]费孝通.乡村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68,160.

[5][法]米歇尔·法布尔.问题世界的教育[m].晓祥,卞文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

[6]诗书岁月.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春节返乡手记:被手机游戏围困的乡村和未来[eb/ol]/s?id=1593194855096225562?=spider&for=pc.

[7][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能够幸存吗?[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144.

[8]***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eb/ol].

[9]颜之推.颜氏家训.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1.

[10][美]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7.

[11]davis,gina,ceconomyaproachtoeducaiton:choiceandco-production[j].internatinoalpoliticalsciencereview,1991,12(4).

[12][美]奥斯特罗姆,帕克斯和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0.

[13][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195.

相关范文推荐
  • 09-26 2023年教学反思可以有哪些(精选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 09-26 最新党员结对帮扶措施内容 党员教师结对帮扶计划(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
  • 09-26 2023年攀爬障碍教学反思(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
  • 09-26 2023年大班音乐教学反思(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
  • 09-26 最新道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模板6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接下来小编
  • 09-26 最新特长爱好简历 简历中特长爱好(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 09-26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育周计划内容(汇总5篇)
    计划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任务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资源和能力而制定的一种指导性工具。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
  • 09-26 最新班级读书报告会主持词(汇总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这里我整理了一些
  • 09-26 最新社区送春联活动新闻稿(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 09-26 2023年开展好党员好支部工作计划汇报 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精选7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更加有条理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提高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