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实用8篇)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实用8篇)

时间:2023-10-14 12:37:05 作者:文轩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实用8篇)

安全标语的内容通常涵盖火灾、交通安全、电气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可以借用成语、俗语等,增加标语的巩固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全标语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安全无小事,丢掉侥幸心;危险大哥,警惕相逢;每天要安全,万事才顺利;安全第一,责任同行;小小安全帽,守护大幸福;危险隐患藏处所,安全意识要时刻;爱护生命就是爱自己,安全意识要牢记;安全无小事,责任要扛起;安全是生命的基石,谨防事故从我做起;安全意识聚人心,遵章守纪护平安。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一

绘的童年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自由自在,那么天真无邪。读了她的文章便极其向往她所描绘的生活天地,那满园的黄瓜、倭瓜、苞米,处处充满生机,长的那么自由,那么随意。愿意开花便开花,愿意结果便结果,即便不开花不结果,也没有人管她。那么自由生活,那么闲散的心境,使萧红的童年浸润着泥土地的芬芳,她也像一棵自由的小苗一样无拘无束地生长着。喜欢萧红的文字,购得《呼兰河传》一睹为快。

这本书里包含两个中篇小说《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另外还有许多短小的散文。我感到写的最好的还是《呼兰河传》,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平实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些文字既像一个人絮絮低语,又向对着别人娓娓倾诉。童年的萧红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但是慈爱的祖父却给了她无尽的爱与关怀,让她的童年充满了快乐与温暖。在她的童年里,祖父的园子是她真正的乐土,在这里没有同龄的伙伴,只有那些茁壮的蒿草、韭菜、樱桃树……在蒿草中觅食野果的萧红是大自然的孩子;在韭菜地里睡觉的萧红是大自然的孩子;在樱桃树下流着口水期盼果子成熟的萧红的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让萧红觉得,园子里到处都是明亮的,到处都是充满生机的。这时候的萧红是多么幸福。

在她家那个宽大的院子里,住着几家穷人,萧红每天都和这些人接触,在他们身上,她看到了淳朴善良,也看到了自私和愚昧。那个惨死在封建愚昧思想下的"团圆媳妇",那个穷困潦倒的"有二伯",还有那个命运多舛的"歪嘴李"这些构成了她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童年的萧红衣食无忧,生活的自由幸福,可是成年后她的婚姻却是非常不幸。和萧军同居的时候却怀着负心前夫的孩子,她和萧军,一个多愁善感,一个豪侠仗义,一个是长不大的孩子,一个是铮铮男儿。如果像童话里说的那样,和萧军的结合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倒也不会让人有这么多的唏嘘感叹,可是生活并非童话。

他们的婚姻维持了两年便因为性格不和而分道扬镳。当她再和端木蕻良结婚的时候,怀着的却是萧军的孩子,自己的枕边永远是和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毫无关联的爱人。枕边人与腹中胎儿的割裂感,血肉分离的剥离感,在萧红的灵魂中蚀出一个骇人的黑洞,一寸寸蔓延。这个女人,怎么会有甜蜜的笑容。多情的她,多才的她,可叹人生无常,命运无常。三十二岁的玉人人便香消玉殒。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二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呼兰河,多美的名字!却是一个“人吃人”的小城。

整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围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琐碎、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黑暗”、“冷漠”,除了这些词,我再也不知该用哪些词来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战争,而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那群人。

而《呼兰河传》中最值得啧啧称赞的是那洗炼精简、毫无刻意雕饰痕迹的语言。这或许也是我喜欢读现代中国文学的原因吧。这段时期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涩,特别是能融入一些俗语和口语,让人觉得亲切、真实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语言的临摹功能,将人物、事件、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暑假里,因为打篮球不小心摔伤,右手骨折,我停下奥数课,停下架子鼓课,停下游泳训练,妈妈不再催促我去上补习班,反而有更多时间让我安静看书,实在是暑假的一大乐事。

安静看书,就能走进作者的世界,与作者对话。看着萧红的《呼兰河传》,尤其是那篇《祖父的园子》,当我看到小小的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跟着祖父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她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尤其是她拿着水瓢,拼劲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声喊“下雨喽,下雨喽”时,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样的童年生活太令人向往了,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轻松自由。

妈妈说:“奶奶热爱生活,所以她能在园子中找到乐趣,看着芭乐一个个长大,成熟了,摘下来留给家人,送给邻居,这是分享;看到莲雾硕果累累,折腾着去包住外表,防止蚊蝇产卵,这是付出;看到百香果藤叶攀爬,去砍来小竹子,搭架,这是劳动的快乐。热爱生活的人,时时都充实开心。”

是呀,萧红的祖父热爱生活,关爱孙女,奶奶也是这样。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热爱生活,拥有自己的“园子”。

《呼兰河传》讲的是作者萧红根据回忆童年生活写的一本书。

其中,我很多次读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作者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惹得作者在旁边哈哈大笑。

但是,当胡家婆婆平白无故殴打、咒骂小团圆媳妇,把沸腾的开水往小团圆媳妇身上泼的时候,当时人们的精神都是麻木的,大家不仅不劝解,还加油鼓掌。我又感到了愤怒,我觉得小团圆媳妇很可怜,其实胡家婆婆只是想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可我觉得这也太过了。

作者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但和祖父在一起的时光也是快乐的。童年是人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在寒假中,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她把我带到了 20 世纪的小城 —— 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然而作者却写得如此有趣、独特。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车夫和马经常翻进坑里去,翻进去了之后,车夫爬了出来,而马就算连滚带爬也出不来。泥坑还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面。他们想到了许多方法,如:拆墙、种树,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把坑填平,没有一个人。真是些愚蠢的人们啊!

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园里,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园里铲草,她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作者小时候真是幼小而又无知。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写了人们的无知、愚蠢。萧红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害的旧思想。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是我在暑假开始前买的一大包书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书。对于作者萧红,她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在所有的鲁迅回忆纪念文作当中独树一帜,曾经在某个秋天的深夜让我又一次领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动。带着这么一种非常好的印象,我打开了《呼兰河传》。

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我应当同,哪个又是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

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呼兰河传》这本书给我展示出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卓异的风格。优雅而任性,伤感而婉讽,令人迷惑。这本书寄托了无乡的女子渴望回家的倾诉,包含了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国民新的反思与批判。

我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对自己的故乡有着无比热爱,怀念之情,刺激我对呼兰河,对后花园的想象。故乡虽然在万里关山之外,精神却在那里流连不已。

《呼兰河传》叙述了那份生与死的虚无:生,老,病,死。这种淡淡的忧伤与淡淡的虚无,自然而然奠定了整部小说的情绪基调。那份生命的虚无,自此飘飘渺渺,挥之而去。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知道了萧红童年在呼兰河留下的故事。

作者萧红细腻地写下了呼兰河是一个并不热闹的一个小村庄,叙述地写出了她的家和那美丽而沉寂的大公园。祖父,二伯……在萧红的笔下让我知道了那个小村庄的民俗风情和那些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折磨得病怏怏的。

作者萧红告诉大家,她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萧红家的大花园里,她的快乐童年回忆全部都装在这个大花园里了。她和祖父一起在这个大花园里笑声总是在荡漾。她和祖父的故事很多,比如,祖父铲地,但萧红不会,拿不动那锄头杆,于是祖父便把锄头杆拔下来,让萧红单拿个“头”来铲。因为不知那个是苗那个是草,所以用锄头乱勾一阵,把菲菜当野草割掉了。还有萧红看见祖父在浇菜,萧红抢过来浇,但她并不是往菜上浇,而是往天空浇,还说:“下雨咯!!”

呼兰河里还有很多有趣和令人发笑的故事。特别是呼兰河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最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一副眼镜,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据说这样做,来年都会生儿子的。还有卖带子的也特别多,妇人们都争着去买,她们相信,买了带子,就会把儿子给带来了。若是未出嫁的女儿,也误买了这东西,那就会变成大家的笑料。

呼兰河虽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呼兰河这个地方的有趣和热闹,也感受到了作者那难得的温暖!

呼兰河的趣事有很多,比如:大泥坑事件、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姑娘庙大会等。最有趣的是那野台子戏,野台子戏是因为丰收或求雨才办的。因为那个地方接姑娘唤女婿的,在那个地方说媒的很多,所以很热闹。

每家都带着一大批礼物,你送我,我送你,看得看得饿了,听的饿了,聊得饿了,就在旁边买些 凉 粉,糖球、粘糕,反正多得是。

唱台上根本没人关注,像看的看不着,不想看的到看得着。唱来唱去,也没几个人听懂。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样热闹,不聊天那就可惜了。有些乡下人还在沙滩上扎营了呢!看上去倒挺舒适的,一向无忧无虑的,还吹着清风,真舒服啊!

作者小时候,最喜欢在花园里玩,跟祖父玩。作者总是跟在祖父后面,祖父干什么,她也干什么,累了就睡,多轻松,多自在啊!成了萧红黯淡孤零的童年心理中难得的亮点,是津津乐道的人祖小间的交流。现在我才发现,原先爱有多可贵。

可是,谁也没想到萧红是虚假的背景里成长的,只有那六七十岁的祖父给过她温爱。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三

有个小姑娘整天在祖父身后转来转去,祖父在后花园干活儿的时候,她就捣乱,祖父教她念诗,她喊得津津有味,“两个黄鹂鸣翠柳”,硬生生被她说成“两个大梨子鸣翠柳”!哈哈,和我一样是小吃货一枚的她是谁?她就是民国时期的才女,被鲁迅先生极力推荐的作家——萧红。

妈妈见我看时伤心,就说:“旧社会的呼兰河糟蹋人啊,你还是别看了!”说也奇怪,萧红笔下的人物身世虽凄凉,但透过她火热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她一直在找寻希望。

她说:“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黄瓜愿意开一朵黄花就开一朵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多美好的文字,她一定特别想念她的祖父,一定特别向往自由。

正如同生活中的我,也喜欢大自然里的无拘无束。一有空闲,便常常跟着爸爸一起侍弄他精心培养的盆景花草,这是菖蒲,那是紫藤,还有梨花、梅花、玉簪花,我样样知晓。如果爸爸有了兴致,偶尔还能蹭到山上,到小溪抓抓小蝌蚪,看蟋蟀打架的机会,我要是和小萧红认识,一定有聊不完的话!不同的是,我们对于得到自由太容易了,而这份自由、快乐,只是作者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儿时的回忆,是她如黑夜般寂寞生活中唯一的一点亮色。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新时代的我们不用再经历呼兰河小城人们的苦难,封建社会的压迫。这个暑假与《呼兰河传》相遇,给我的成长留下了一份美好的回忆,我不禁觉得读书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儿!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四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该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读者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谅他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由于的美感效应。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五

看完了张爱玲的《传奇》,才开始好好地看起《呼兰河传》来。昨天下午看得第一章,今天早上起来看到了第四章。刚下过雨的清晨因为她的文字而有了不一样的惬意。

觉得自己每尝试读一本书,就像是经历一场小小的冒险。很多时候都会从这种小小的冒险里收获到更多的惊奇和喜悦。就好比这本小书一样。觉得这不是一本小说。像是一本散文,而且还带有自传的性质。好比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但是这两本书又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觉得林英子是在小时候有着很多人的关爱和亲切的,但是《呼兰河传》里的“我”正如矛盾写得序言里提到的,呼兰河城的人的生活是无比单调刻板的,而萧红的童年又是无比寂寞的。我一边读下去,一边很忧心的在文字之间寻找这种潜藏的寂寞。觉得茅盾先生都说了,他在这里面写得尽是寂寞的生活,如果我读不出来的话,便是根本没有读懂这本书的。所以我总是有了很深的压力。比如,我读到她写得纯真而幽默的一句话,或者是她童年里极为淘气的一件事情,便忍不住地笑出声来。我一笑出来,便又立刻觉得我是不应该在读一本描写自己深重的寂寞的书的时候这样子的,于是又有了很深刻的沉默。

就这样,自己既矛盾又欣喜地把这本书读下去,越读越喜欢,并且关联起自己的童年来,又生出了无限的感慨。

通淡之中有着浓厚的味道。

给我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清晨。

到了近中午的时候,在网上碰到了梁慧,顺便谈起了假期读书的事情,就说到了从几天前就开始看的《呼兰河传》。她是在放暑假前的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看完的。她说,真是很好的一本书,但是我们可能是因为处在这样一个年纪,看了自会无限感慨,所以跟这本书便有了很多的共同语言,但并不见得别的年纪的人看了之后也会喜欢。

我突然才意识到,对于书的评价当真是有着很多年龄与经历的缘由的。但是,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她不仅仅局限在对于童年的描写和怀念上,肯定还有别的东西在里面,只是我现在还没有完全读完,只是隐约地感到一点更深的其余的东西,但是还不能明白地说清楚。

今天下午读完了第四五章,这样突然地加速度,会觉得很辛苦。在家读书往往不像在学校那样抽时间赶时间的,总是很随意地想起的时候便读一些,不想读的时候便随便地扔在哪里,所以好好的新书,在家里一放就有了沧桑的样子。

估计晚上的时候会读完,然后到第二天的时候,会整理出一些自己的感受来。

萧红《呼兰河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六

“正月十五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

耳畔仿佛响起了荒凉的歌声。从那安静且了无生气的大院子里,从那间破旧的草房里,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小说名篇,也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用平淡又带着孩童稚气的笔调,慢慢涂抹出萧红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平凡的北方小城,一群善良又愚昧的百姓。

呼兰城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围绕大泥坑发生的趣事,真是令人忍俊不禁。跳大神、放河灯与野台子戏,读来新奇,还保留着一股古朴之气。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心里还念着古时候传下来的规矩,使人动容,虽然这些又带些许封建迷信的味道,但是让人觉得,这么长这么长的时间淌过,还有一些事、一些人是没变的,怀念又心安。

通读全书,其中最让人痛心的故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她是一个十二岁的普通的小姑娘,被赶车的胡家接来做小团圆媳妇。之前,她的大娘婆婆是不主张接她来的,她来了之后也只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可见,就算是小团圆媳妇来了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生活过。她黑乎乎、笑呵呵的,长得很高,于是她的婆家让她说自己十四岁。在那个年代里,女子长得高了居然也是一件羞事。

邻居们对团圆媳妇也没有一丝心软和心疼,反而说该打,而这样的邻居也大多是女性,想必她们的少女时期也是挨打挨过来的,对待下一代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却不能想到去帮助她、拯救她。可见,数千年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对女性心灵与身体的束缚甚至已经将她们压得接近扭曲了。

然后,天天夜里跳起了大神,她的婆婆说,小团圆媳妇病了,跳神给她赶鬼。但是怎么赶都不管用,“于是有许多人给他家出了主意,人哪能够见死不救呢?于是凡有善心的人都帮起忙了。他说他有一个偏方,她说她有一个邪令。”足以见到,左邻右舍们还是有着善心的,谁都想救救这个可怜的小姑娘,有人说吃一个全毛的鸡,有人说吃黄连和猪肉。人们心中的善良和愚昧像是一枚硬币的的正反面,他们不知道,小团圆媳妇落到这种地步,是因为他们心中的愚昧纵容了胡家的人。多荒诞啊!问题竟全部出在每一个出主意救人的人身上。

来了一个画帖的云游真人。小团圆媳妇的大娘婆婆说:“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是打的狠了点,可是不狠哪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有点狠了,打昏过去了。”让人不忍卒读!才十二岁的小姑娘,每天遭受的是婆婆的毒打,就算身体不出问题,心理也会有很大的阴影了。

吃了多少偏方,看了多少方士,都没有用。小团圆媳妇活活被胡家折磨死了。临死,她的婆婆心疼的还是钱,却不在乎那条鲜活的人命。

整个《呼兰河传》的故事基调,从这个故事开始,就渐渐的悲凉起来,诉说着那个年代下人们扭曲、萧索的内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主义对人们的荼毒。茅盾说,《呼兰河传》真是一串凄婉的歌谣。正是如此!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七

《呼兰河传》也曾经是被我忽略的伟大作品。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让我受到了一种虚伪的教育。再者中国现代文学在语言上很夹生的表达方式,让人产生一种阅读障碍,所以,我当初在阅读的时候,对现代的很多作家都“敬而远之”了。

看完《呼兰河传》,我才发现我先前多么的幼稚。看完《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小说存在一种叫做“小说场”的东西。

“小说场”是我临时借用的一个词。所谓场,类似于磁场,气场。小说的场如同包裹在小说之内外的独特气质。不是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会有这种场的存在。恰恰《呼兰河传》有,萧红有,这也是萧红在现在文学之林中显得独特的地方。

小说的场最基本的体现形式是在语言上。《呼兰河传》的语言节奏缓慢,不温不火,津津有味。很少出现那种冗长的句子,这让人阅读的时候,感觉特别的舒服。同时,萧红的语言还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幽默。

“关于豆腐这美妙的一盘菜的爱好,竟还有甚于此的,竟有相要倾家荡产的。传说上,有这样的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他说,‘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这‘不过了’的三个字,用旧的语言来翻译,就是毁家纾难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破产了!’”

这是一段描写晚饭时候,卖豆腐经过小县城的街道的时候,人们想到了餐桌上要是能有一块豆腐,小葱拌豆腐,那该多好啊!为此有的小孩子长大最大的志向就是开豆腐房,天天吃豆腐。更有甚者,实在忍不住了,馋虫出来了,就一狠心,买一块豆腐,买豆腐的时候还要说上一句:“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

要知道,呼兰河小城生活的大多都是一些平日里买不起豆腐吃的平头老百姓啊!

这便是萧红语言上的独特气质。它在“能指”和“所指”的功能上,都发挥到了极致。

《呼兰河传》的“场”还在于小说要表达的思想上。实际上,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候一定是想家了。作者在“尾声”中有这样一段话:“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怀,就记在这里了”。这段话萧红写于1940年的香港。某种意义上说,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是对思乡情绪的一种寄托。

将近十年的漂泊生活,家的概念一直在萧红的潜意识中流动。促使她写作一部关于家乡的小说。如果不写出来,将难以释怀。

但记忆中的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荒寒的底色就像开篇中被冻裂的大地。在这片大地上不仅仅有短暂的童年,有长满植物蝴蝶乱飞的后花园;还存在着麻木不仁,搬神弄鬼,愚昧落后;还有那些面目朴实,为生活计,为生存计,心地善良生命力顽强的人们。

严格意义上讲,《呼兰河传》不大像小说,更像散文。尤其是前两个章节,没有一个主要人物,如同徐徐展开的一幅画,人物隐藏在吵吵闹闹的生活后面,但它不仅交待了呼兰河这个小城的格局,同时对底层人的关注的视角也在此奠定了叙事的基调。也正是在这部分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小说场”,如同风暴中的漩涡,一下子扎下去,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也正是这种“小说场”的存在,才让《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阅读的时候不觉得零散,从第三章开始,除第四章外,每一章节写一个重要人物,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第四章的描写便形成了现在“萧红故居”的格局,在萧红故居重新修建的时候,有关部门提到了,故居是完全按照《呼兰河传》中的描写修复。

荒凉是人们内心的荒凉。

这也是《呼兰河传》的一种独特气质所在,作者用荒凉构建了她自己的“小说场”。

我要回家。

萧红没有亲口说出来,但这种想法一定在她内心之中涌动过。即使“家”是荒凉的。是缺少父爱、缺少温暖的。是愚昧和落后的。

无论它什么样子都要回家。这是一道横在心中的坎。

我想起了诗人光的诗句,他在《岁月的遗照》中写道:

“我们已与父亲和解,或成了父亲

或坠入生活更深的陷阱。而那一切真的存在

我们向往着永远逝去的美好时光”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八

这个月,我又读完了一本书,你想知道是什么书吗?哈哈,就是著名的小说《呼兰河传》。它的作者也十分有名,名字叫作萧红。

这本书是萧红在31岁的时候写成的,这可是她毕生的心血啊!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生活在呼兰河这个小镇子里,萧红每天都和祖父呆在园子里,萧红十分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都可以。祖父十分和蔼可亲,祖父留个她的印象是慈祥和善良。而萧红却十分顽皮,到处胡闹,但祖父从不骂她,打她,总是微微一笑。萧红小时候十分快乐的,当她渐渐地长大了,而祖父也过世了,只留下她一个人。后来,因为她得了重病,来的了香港,她便在香港走完了自己最后的人生。在过世的前几个月,她仍然坚强地挺着。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坚强和自由的精神。下面就让我给你说一说吧!

有一次,学校举行了跑步比赛,轮到我的时候,我拼命的跑,已经跑了一半路程,我觉得累极了,跑不动了。正当我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萧红,萧红得重病时候都那么乐观,我就跑个步,难道都这么累吗?想到这里,我浑身都是力气,一股作气跑到了终点,我虽然满头大汗,浑身累的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但我心里还是很开心的,因为我坚持跑完了全程。

让我们永远记住萧红,记住被茅盾称作为画的《呼兰河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