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文化经典读后感 经典文化的读后感(大全5篇)

文化经典读后感 经典文化的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7 00:00:36 作者:LZ文人 文化经典读后感 经典文化的读后感(大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文化经典读后感篇一

《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首先,我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这章内容中了解了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的,年度是太阳年,就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周期,岁实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是一年。然后太阴年,一月朔策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十二个月份加起来,比太阳年稍微短一点,于是阴阳合历,兼顾了一年季节的安排。又以满月当作月半,以月光还没出现当作每个月的第一日,以月光完全看不见当作这个月的最后一日;也明白了二十四节气都有它的道理,更懂得一年中的几个大关口(端午、中秋、腊月、冬至)对农业农民家庭生活很重要。另外,在欣赏中国的山水画时,发现与西方人画《蒙娜丽莎》,画《最后的晚餐》,讲究透视、讲究远近效果、讲究立体感不同,看中国人的画,要进入画中去看。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一个人物,周围的东西都变得特别和谐灵动。

其次,读到中国人怎么看待天地人神,中国人关于天、地、龙蛇的神鬼传说和古典小说都是大家口耳相传的、在民间所流传出来的这些东西是真正能够影响中国人的人格形成的。正义、感恩、公平、勤劳、勇敢、善良等民族的性格都是在这里养成的。

然后,多元互动的秩序中讲到五行的重要性,了解五行的相生相克之后,指出人类生活之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维生的资源不仅不能够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生存的环境;从八卦当中也能够学到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哲学思想——“物极必反”,事物都是从没有到鼎盛再到衰落的一个过程。

最后,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同心圆中,每个人视为一个大网络的中心,亲疏远近的不同,决定了他人与中心人物关系亲密的程度。一方面,亲缘关系内,个人盼望得到团体的庇护。另一方面,个体能享有亲缘共同体的庇护,也就必须对这个共同体尽一定的责任。权利和责任,因为“社会关系的距离”而决定其程度。以这个观念来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内,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对的。我们的祖先人曾经生活在一个复杂,充满了文化隐喻的社会体系。当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已经不见如此行事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要想获得整个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深挖我们的过去和历史,让我们知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绽放光芒。

文化经典读后感篇二

儒家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就是“仁”,但就这个仁字,感觉非常的抽象,难以理解,就字面看,它是个名词,但从傅教授的分析看起来,仁,似乎是一种由内而发的主动力,代表的是一种趋向性的动态。仁包涵三种意思,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

人之性,就是人的本性,儒家提出的是人性向善,而不是本善,许多人认为人性本善,如果本善,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去干坏事?再者,既然所有人皆本就善,就不会有修为的问题了,这和儒家的层层提高的修为也是不相符合的。有句话叫大善若水,而水并不是死的,如果不动,是因为外部条件的阻碍,但水本身是存在向低处流的趋向的。如果说本善,就是一种静态了,只有向善,才是一种趋向,一种动态,才体现出人生的希望,才体现一种动力。

人之道,就是指人生应该遵循的正道,大道。人生的正道,应该要配合人的本性加以了解,既然所有人的本性皆有善的趋向,而人作为一种群居者,在社会上自我实现的正道,就应该是择善固执。

人之成,指人最后的集大成者,应在止于至善。在《大学》的第一句就是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综合起来,仁包涵的三个内容是向善的人性,择善固执的人生正道,和止于至善的人生之成。所围绕的'就是一个善字,那这个善到底如何解释呢?还是根据傅教授的解释最为合理,善----就是人和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这种适当关系的实现,又包涵了三个方面,第一,行善者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必须是真诚由内而发的去践行,第二,对方的期许,当对方的期许与我们所能做到的不相一致的时候,要诚心的去沟通,获得理解。第三,社会的规范,人与人的互动必须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

在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老幼),朋友。忠君爱臣;父慈子孝;夫妻忍让、内外有别;老幼尊卑有序、爱护弟弟敬重兄长;朋友之间讲究诚信。这应该就是社会里最适当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了。

推而广之,为了让这种最适当的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普遍,于是制礼,进行规范,让人人皆有所措,有所遵从,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和谐社会。读书不可死读,要有良好的态度、方法、意志。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先提出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意志来决定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文化经典读后感篇三

国历代名士中,我最喜爱的一个群体是“竹林七贤”,喜爱的原因很简单,文人自古不爱抱团,多故作清高,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好基友,并不算多,况且“人多了乱,龙多了旱”,7个人能喝到一块去,以喝酒、纵歌为最大乐趣,堪称奇迹。7人当中,嵇康是安徽宿州人,阮籍是河南尉氏人,王戎是我老乡,山东临沂人……这哥几个是怎么聚到一块的,详细情节不得而知,但怎么分的大家都知道,因为政治分歧,他们闹掰了。所以竹林七贤带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好好吃饭,别谈政治。

中国人喜欢扎堆吃饭,这事儿是从皇帝那儿开始的。皇帝请吃饭是顶层的聚会,竹林七贤的吃饭是古代中产阶层的抱团,其实在中国民间,集体吃饭更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久远的不说了,在我童年时,1980年代前后的农村,邻里之间就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饭香,谁家蒸了白馒头,谁家包了韭菜鸡蛋馅的水饺,谁家炖了一锅令人馋掉牙的下水,在空气里随便闻一闻就知道。

孩子们的鼻子最灵,发现空气里有不一样的香气,循着味儿就过去了,别人家的看家狗都撵不走。多数时候谁家饭好吃,就在这家就地解决了肚子饿的问题,少数时候,邻居们是会端着碗把好吃好喝的送过来的。要是平时在吃饭方面有迎来送往的交情突然中断了,那一定是两家发生了深仇大恨。

我记忆中最美的味道,当属奶奶做的“布袋饭”。所谓“布袋饭”,就是在家里大锅煮粥的时候,用布袋子装半袋子米,在粥里煮。粥煮熟的时候,稀薄稀薄的,大人们喝稀粥,吃咸菜,啃煎饼,小孩则去分享那袋子“布袋饭”。虽然从来没独吞过一整袋子的“布袋饭”,总是要与弟弟妹妹们一起来瓜分,但几个孩子一起,小心翼翼地去体会米饭的味道,已经永远地写进了童年的美好回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中国的饭局,充满了仪式感,被提炼出来那么隽永的文化味道,也灌注了如此众多的情感元素。互联网让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个孤独旋转的个体,饭局文化也变成了人手一个手机刷朋友圈、抢红包,好好地吃顿饭,居然变成了一件难事。

有时候真想穿越到古代,或者回到30多年前的童年,体会一下吃饭作为一个盛大节日的味道啊。

文化经典读后感篇四

《南怀瑾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是20xx年休假时,在福建姐夫家偶然翻到的。这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xx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对于文绉绉的文字,我是不太喜欢的,然而当翻开看才发现字里行间不乏幽默、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时候短短一句话,就让我沉入思考。受益是良多的。

这本书,说实在我还刚开始看,思绪一直还停留在前面南怀瑾对自己的一个评价,他说“我讲我一辈子,今年活到九十岁,再过一个月,大概不死就到九十一了,‘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是这么一个人。”现场他也举了孔子讲的“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意思是乡巴佬,这个人规规矩矩,各方面都讲他好。孔子就骂他,你啊,德之贼也——看起来很有道德,很有学问,实际没有东西,虚的。

大家都知道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然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无是处”。当时,我脑子里突然闪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两句话。在我看来,南怀瑾先生也许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爱文化,爱国学,专研文化国学,才成为文化大师,然而他的成就却换来“一无是处”的自我评价,是值得大家去反思自己的。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都浮浮躁躁,急于追求功名利禄,到头来,可能每个人在表面上的区别就是工资不同、职位不同、地位不同,然后呢?是否会觉得其实相差不大,内心依然是空虚。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也许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放慢脚步,好好思考,在追求梦的同时,还应该把我们的“德”、“责任”收起来,学会去付出,好好对待父母、亲人、朋友,让生活更加和谐。也许等年老回过头来想,不至于因为忙碌追求功名利禄,而丢了一些东西,而显得失落。

书,我是没看完的,体会也是片面的,一时之感。找个时间,把书再好好消化,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虽没看完,但是觉得还是想让大家知道,也去看看南怀瑾先生的这本书。

文化经典读后感篇五

假期的生活相对来说,轻松了许多,惬意了些许。利用家务之余我读完了《语文的文化品格》。这是陶继新主编对话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访谈录。200多页的书读完之后,掩卷深思,记录下粗浅的感知和收获。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读书:语文的根本;二、语文诗意的守望。读书部分分为:1、为何阅读2、如何阅读3、阅读修行4读书建议5、抒写文字。第二部分分为1、当下语文2、诗意语文3、语文之外。简练的标题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文化,两位学者对话中经典语言层出不穷,信口拈来的古文学常识像喝水一样自然。深深地为他们的厚重的积淀叹服。

现在就自己的读书和写作结合智者的交流进行一下梳理。

自认为还算个喜好读书写作的人,读完全书之后竟感觉自己是如此的肤浅和无知。与陶老倡导的“取法乎上”相差甚远,充其量自己读的只能算是快餐文化和感性的小品文。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教学名著和经典的传统读物,总感生涩难懂,提不起阅读兴趣。深入不进去,浏览几页便束之高阁。没有经典的厚实的教育理论支撑是导致自己进步迟缓的.最主要的原因。今后是否能尝试着改变呢?行动永远不晚吧?一直遵循“教学相长”原则,希望自己的学生爱上阅读,坚持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但是人心浮躁的今天,应试教育当头的今天,我们的孩子还有好多没能真正的爱上读书,为此我焦灼过、忧心过,为那些不能静下心来阅读的孩子悲哀过。痛定思痛,我发现,问题的背后还存在着我引领中的不足,比如,如何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如何选择孩子喜欢的读物?如何验证他们读后的收获?这些我都没能形成易于操作的体系。仅靠说教和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把这项工作做到实处。抓出实效。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2023年草记读后感(实用7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
  • 10-07 最新励志的书读后感 励志文章读后感(优秀6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
  • 10-07 2023年非常道这本书样 非常妈妈读后感(模板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 10-07 最新奔跑的天空读后感(模板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 10-07 2023年镜子里的小姑娘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
  • 10-07 2023年昆虫记读后感万能句子(通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
  • 10-07 2023年绩效管理必读读后感 高绩效销售读后感(优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
  • 10-07 2023年海狼的读后感(模板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
  • 10-07 滴水穿石读后感(精选6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
  • 10-07 2023年了不起的爸爸读后感感受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模板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