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自然教案小班 自然资源教案(通用10篇)

自然教案小班 自然资源教案(通用10篇)

时间:2023-10-15 22:49:14 作者:梦幻泡 自然教案小班 自然资源教案(通用10篇)

编写初三教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高二教案范文,希望可以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自然教案小班篇一

1.通过阅读大量的数据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

2.通过与其他国家比较,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特点,明确我国在自然资源上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人地协调的观念。

3.通过我国资源在“总量”和“人均”上一“多”一“少”的.对比,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材在整章教材中起到了"概述"和"引言"的作用,为后几节的学习作了知识和价值观的铺垫。教材首先利用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于"自然资源总量大"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优势,以及造成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教材只是概括的提了一下,因为在后面几节的内容里会具体介绍。但是作为这一章最关键的一个概念,教材并没有解释,它是通过数据来体现自然资源的含义的, 教师应予以补充。

教材还通过"想一想"安排学生将我国与世界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相对比,给学生几个启示:第一,控制人口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紧张的一个途径;第二,即使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足,只要利用合理,同样也能把经济发展好。

在教材的最后,提到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教师需要为学生解释清楚。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得不合理,同样也会面临无法再生的局面。

本节的从内容上来说线索非常清楚,但这一思路决不能成为 教师教授的线索,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数据事实将我国自然资源的现实国情分析出来。所以 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查找资料,或者 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使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提升到理性认识上。

为了明确自然资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介绍概念之后再举出几种事物,让学生来判断这些是否属于资源,从而理解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接着再让学生辨别哪些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哪些不可以,为后面提出解决资源紧张的措施作个铺垫。

[新课引入]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影片,或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数据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以此感到自豪。

[出示相关资料]

展示资料:(投影)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类别

国土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径流量

森林面积

资源基本特征

总量居世界位次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资源量极其稀少,人均资源不足。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即: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

对比之后,我们从日本这个国家对资源的利用政策上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呢?

从分析中找到我国在资源利用上的问题:利用不尽合理

对于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分析,并能认识到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一名小环保主义者。

自然教案小班篇二

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

2.知道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国情特征;

3.能正确评价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都用到哪些自然资源;

2.讨论以上提到的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

3.结合课本图文资料,谈谈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通过课本资料的数字,明确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5.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特点形成的原因:

6.讨论,为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能辩证的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1.自然资源的分类;

2.我国的自然资源国情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在生活中自觉保护资源。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出示一幅生活资料图片,让学生追本溯源,明确这些生活资料最终来自自然界。

1.自然资源的概念(注意概念中的关键词: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2.请同学们举例说出你知道的自然资源:

3.判断下列资源哪些是自然资源;水、阳光、草地、动物、森林、小麦、雷电、玉米、核桃。

1.上述自然资源哪一种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

2.我们可以把自然资源分为哪两类?(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

3.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1.可再生资源具有什么特性?

2.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据图说出你的理由;

3.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利用和保护资源?

1.填写下表

自然资源

作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手抄报。

自然教案小班篇三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水资源是宝贵的资源,知道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并分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影响及对策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讲述法、讨论法

一、讲述导入

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成为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生命绿洲。同时,水对工农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被喻为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一切。因此,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大有“黄金诚可贵,珠宝价更高,若为淡水故,两者皆可抛”的味道。

二、导学精讲

(一)学生自学课本61—63页“水资源与生产生活”部分,思考:

2、联系实际,说说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二)知识精讲

1、呈现课本图3、6“地球上的水”,讲述水资源的存在形式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形式。

2、呈现资料:2002年12月12日,联合国郑重宣布: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在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新世纪,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

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遭到破坏,导致陆地淡水的减少;水资源被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管理不当,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图片展示,补充说明水资源危机问题)

3、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过渡问题)

(一)阅读课本64—66页“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思考: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分布不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什么影响?

4.说说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

5、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目的,线路。

(二)知识精讲

1、我国水资源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呈现“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师生共同讨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时间分布:夏秋

季多,冬春季少空间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影响因素:

水资源丰富与否的衡量标准:河流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受降水多少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我国的降水和气温”:我国降水特点是时空变化大:从空间来看,我国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分布的总体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我国的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季。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的季风性气候显著。

引导结合地形一节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受海陆位置及地形因素的影响。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我国的影响

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河水暴涨,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且易形成洪涝灾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冬春两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平原尤甚。

4、引导学生结合长江黄河两课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

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讨论: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能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5、跨流域调水:目的: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减轻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线路:东线:京杭大运河北上

西线:从长江上游饮水到黄河上游

三、课堂小结

1、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我国水资源

(1)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供不应求。

影响因素:季风性气候;海陆位置;地形

(3)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措施: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课堂作业:活页练习

板书设计:

水资源

一、水资源和生产生活

1、水资源的概念

2、存在形式

3、水危机产生原因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

2、解决措施:

(1)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

(2)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3)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自然教案小班篇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体验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巩固延伸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好心办坏事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总是讲过之后,才想起要板书,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暴露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懒散惯了,以至连板书也跟不上了。另外,板书的字迹潦草,也暴露了自己书写粉笔字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点丢丑的感觉,以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自然教案小班篇五

1.)了解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

2.比较同一自然灾害所照成危害的地域差异。

【重点难点预测】

同一自然灾害所照成危害的地域差异

【学法指导】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之【基础梳理】

一、确定自然灾害损失程度

1.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使得成灾强度日趋严重。

2.)区域____________不同,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_____和___________上差异很大。

2.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

_____________、受灾面积、各种受灾体破坏数量与____________、灾害造成的_____________等方面。

2.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的各种指标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及含义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二、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1.时间差异:不同___________,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不同。近40年来,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___________趋势。

2.空间差异:

1.)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受自然灾害危害较为严重。

2.)各地区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自然灾害

a.欧洲: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造成人员伤亡最多。

b.北美洲:热浪、_____________、热带气旋、___________和地震等灾害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c.南美洲:最严重的灾害是________,其次是干旱、________、流行病。

d.东亚:以______、热带气旋、______、滑坡等造成的损失较大。

南亚:______、_________和流行病是主要灾害种类

亚洲东南亚:较严重的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坡和

__________,其次是火山喷发和流行病、_______等。

西亚:_________和__________破坏最严重。

e.大洋洲与东南亚相似

f.非洲北非:与西亚相似

西非与东非: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危害最严重

南部非洲:破坏巨大的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干旱,

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是流行病、_______、干旱和______

【合作探究】:

1.读p65表格1960--1998年全球重大灾害情况统计,回答相关问题。

2.从世界范围来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与两个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也有一定关系。试做简单分析。

【展示提升】: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达标测评】

1.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d.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2.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b.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c.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d.文化水平不平衡

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发生率会有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回答3~5题:

3.下列沿海或岛屿国家中属于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是

a.印尼、中国b.中国、印度c.日本、美国d.孟加拉国、韩国

4.属于干旱灾害突出的地区有

a.非洲、西亚b.非洲、中亚c.中欧、西亚d.南亚、北美

5.经常遭地震、火山威胁的国家有

a.中国、日本、韩国b.日本、美国、巴西

c.日本、菲律宾、印尼d.墨西哥、智利、印度

6.非洲旱灾多发的国家多属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地中海气候

7.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但低温灾害和雪灾比较严重的大洲是

a.南美洲b.非洲c.大洋洲d.欧洲

8.读下列表格,分析回答有关自然灾害危害时空差异问题。

表11960年-1998年全球重大灾害情况统计

时段60-7070-7980-8989-98

灾害时间(次数)16297053

经济损失(亿美元)50496915384793

保险理赔(亿美元)671133101069

表21971年-1995年世界各洲

自然灾害影响人数的分布情况

地区非洲美洲亚洲欧洲大洋州总计

死亡人数59.54.534.11.80.1100

受伤人数1.210.584.33.80.2100

影响人数8.62.887.70.40.5100

无家可归5.96.785.61.50.3100

(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哪个时期发生的最多,哪个时期发生的最少?

(2)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时间趋势如何?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自然教案小班篇六

1、通过饲养和观察小乌龟,了解小乌龟的外形特征及其较为明显的生活习性。

2、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语言、动作)表达对小乌龟的认识和感受。

3、有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愿意照料小乌龟。

1、小朋友从家中带来的乌龟。

2、乌龟的食料、猪肝或少许肉泥。

3、幼儿用书:小乌龟

一、请带乌龟的幼儿向大家介绍。

二、引导幼儿围绕乌龟的话题相互谈谈,引起幼儿对乌龟的关注。

1、教师:你饲养过小乌龟吗?你认识小乌龟吗?你喜欢小乌龟吗?

三、引导幼儿就乌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

教师:请幼儿自己去观察,触摸小乌龟。

1、教师:乌龟长得什么样?(注意引导幼儿学习有序地观察)教师: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乌龟慢慢爬行的样子)

2、教师:小乌龟吃什么?(拿出准备好的食物喂小乌龟)教师:小乌龟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引导幼儿轻轻的去碰小乌龟)

四、教师总结。

现在冬天来了,我们可以观察观察小乌龟到了冬天会怎么样?

在自然角观察小乌龟,给小乌龟喂食物

自然教案小班篇七

天空已经有了一丝黑色,但还是亮的。我来到滨江生态公园,在江边的林荫小道上散步。夕阳西下,一轮火红的圆日赫然出现在我眼前。江水碧波荡漾,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层层波纹。落日离开了白天站岗的位置,开始西沉。它依旧闪着耀眼的光芒,在江面上射出一道金色的光柱。过了一会儿,火烧云出来了。正如书上所说,一片片云在空中燃烧着,把天都给染得红彤彤的。一片火烧云好似一条巨龙,张牙舞爪的,僵持在那里。旁边的一朵小云化作了一只温顺的小羊羔,缓缓地向巨龙移来。转眼间就融为一朵大云,变成了四不像。夕阳随着云也在下沉,远处棵棵树木笔挺笔挺,连成一条直线。江面的光柱渐渐失去了光泽,消失不见了。头顶上的火烧云依旧在燃烧着。此时,眼前的火烧云被罩了一层深紫色的红晕。夕阳一点点地西沉着,这就是传说中的晚霞吧!一时间我恍恍惚惚的,天边那火红的夕阳突然不见了踪影,沉进了树丛中。只有火烧云还在变色,水波还在荡漾。身后,一棵棵柳树垂下碧绿的长辫子,摇曳着,组成了保卫长江的垂柳卫士。再眺望远方,有一片杨树林,四四方方的。杨树上飘着圆圆的各种各样颜色的树叶,这一条小道变成了树的天堂。天空最后一丝红色也消失了,黑暗笼罩,迎接夜晚。最后看一眼远方,那曾是夕阳屹立的地方。

夕阳坠落,江水轻轻拍打着岸边的沙子,依旧是宁静而又美丽。我漫步在滨江生态公园之中,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

啊!美丽的晚霞,你的美妙无可替代。

自然教案小班篇八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多媒体图片)

2、大自然是美丽的,雄伟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大海,美丽的花园,繁华的都市。无不为人们所陶醉。大自然孕育最聪明,最美丽,最富有灵性的人类。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繁衍、壮大。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到自然惩罚的现象却也屡见不鲜。

(欣赏多媒体图片:沙漠、火灾

地震等)。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演示)

1、读一读,写一写

鲲(kun1)鹏

蓬蒿(hao1)

相形见绌(chu4)

狼藉(ji)

咫尺(zhi3)

美味佳肴(yao2)

2、词语解释: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

美味佳肴:精美的菜肴。

2、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多媒体演示)

思考问题

1、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2、人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3、指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看作者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阐明了什么观点?

(多媒体演示)

(论点)人类永远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然而,人却“不自量力”的宣称要“征服自然”

4、指导学生默读讨论第2——7自然段,讨论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提问、讨论、归纳、多媒体演示)

比较:

人类智慧

3、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倔的陷阱。

《敬畏自然》教案(二)

自然教案小班篇九

1.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让学生感受大自之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b:体验自然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

c:通过体验,使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鉴赏自然的能力

b: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知识目标:感受体验大自然对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作用并掌握鉴赏自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与方法

情境体验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大自然是万物之母,它赐于了鸟儿婉转的啼叫,给鱼儿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大地也不再寂静,于是有了茂密的森林,,飘香的花儿,叮咚的泉水,,起伏的峦山,还有那浩瀚的宇宙,更让自然界蒙上了美丽而神秘的面纱。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亲近自然,用心感觉大自然之美!

二、主题探究

环节一:走进自然

美景观赏完了,老师有问题问大家了

1.你刚才都看到了大自然的哪些美景?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概括。

3.秀丽的自然风光,草原,碧水,山峦……..让人心旷神怡(幻灯放板书)神秘的宇宙、灵动的生物、秀丽的风光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

2.刚才伴随着音乐,欣赏着自然的美景,很多同学们都要发出了惊叹声,看来大自然已经憾动了我们的心灵了,能说说你们内心真实的感感受和体会吗。(可让同桌或前后交流后引导学生从获得知识,放松心情,陶治情操,,激发探索热情,激发爱国热情,及保护环境等各个角度谈,让学生各抒已见)

(学生畅言)

小结:大自然无限美妙,欣赏大自然的美让我们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放松了心情,净化了心灵,同时也陶治了情操,激起了我们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创新的热情;看到祖国一片大好河山,也激起我们对祖国深深的爱恋和对大自然深深的情谊,与此同进还增强了我们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大自然给了我们无限精神享受和生活的启迪。

环节二:鉴赏自然

走进大自然,欣赏了自然,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美”其实大自然并不缺少美,自然美到处都有,关键看有没有发现,会不会鉴赏,接下来让我们在用心鉴赏自然美。

(自然美分为两类一种是纯天然的,未经直接改造的美,另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适、加工、利用,渗透着人们智慧的,雕琢得美、创造的美)

2、天然美还有哪些?(星空,大海,日月山川,溶洞等)欣赏这些天然美时,你们有什么感慨?(鬼斧神工)

小结:天然美让我们感慨自然的神奇造物,雕琢之美让我们感叹

人类在利用改适自然中的伟大,自然美美不胜收,雕琢美又让自然锦上添花,此时,你感受到了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自谐共生的关系)

小结: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而人又不单纯是自然中一物,是人

类发现了美,把自然作为自己审美对象,赋予了自然美的含义,同时,人类又在社会发展中,人类发挥自已的智慧和创造力又增添了自然美的种类。用自己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利用造着自然,雕琢了无尽的美,看看这青山绿水中,掩映着亭宇楼阁,真是相得益彰,一片人与自然的和谐局面!同学们其实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让自然更美,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发言:保护环境及发挥创造力)

捡起一片垃圾,植下一棵绿树,保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同时我

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更多的美。中国会更美,自然也会更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最美。

再看看这两副图片,他们同是荷花,但表现的美却有所不同,为什么?

观赏的距离不同,角度不同,美的感受也就不同,要赏其全景,

就要拉远距闻,才能整体感,才能气势感。要看细节美,就要拉近距离,赏它的局部美,角度不同美也就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赏景时都要在景致的周围转上几圈,就是想从各个角度来欣赏不同的美,第一幅荷花图让我们看到了整体的河塘美,较为壮观,并且选取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河塘也周围景致的完美结合。而第二幅图从侧面的近距离让我们看到了娇美的荷花,晶莹剔透。看来赏要根据需求先选不同的跟离和角度。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结:欣赏所选的时间不同,感觉也就不同,冬天的园林给你以寂静美,春天的园林则给人以活力美。根据自己的喜好,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来赏景,正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美在于鉴赏,现在大家根据刚才领悟到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这导体石头美在哪里?(学生畅谈)

普通的石头也有看头,这是咱们陕西秦岭的一个景区,从远处看它活像一只羊在观望四周美景,故名思议叫“石羊关”只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顽石也变成美景了。再在让我们来发挥想象力来欣赏这声美石,来给它起个名字。

大家的想像力真丰富,看,经过我们想像力的加工,美不是随处可见了。

出示图片;这是我们的长城,说说长城美在哪里?

小结:长城雄伟壮观,像一条中国龙婉延盘踞,它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的奇迹,它的坚不可摧和永不倒的精神更给长城增加了美的无素,同样我们在欣赏自然时,也要积极的联系我们的生活,领略人类改造自然的魄力,我们在观赏白杨时,看到它笔直挺拔,我们就会想到它就像我们正直的为人一样,因而白杨在人们心中的形像更美,更伟大,在欣赏自然只要联系我们的生活,审美能力就会提高,自然界的美也更多。

通过我们的互动学习大家都掌握了这些鉴赏自然美的方法?(学生回答)

环节三、重游自然

通们我们的鉴赏,我们的大自然忽儿变得更美丽,更亲切,我们多想再重游自然,再次欣赏无尽的大自然美,大家想不想再看看美丽的自然?好,满足大家的愿,让我们重游自然,体验自然美,(播放视频)

问:你看到了哪些美景,选择最美的一片说说自己是怎样鉴赏的!

三、收获平台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心聆听了自然,发现在自然无尽的美,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很多很多,现在说说你的所感所悟(课堂练习)

四、总结提升

嗯,正如大家所说的,美丽的自然我的家,我们感谢自然的馈赠,给了我们一个神秘的宇宙,给了我们一群地球的精灵。还有秀丽的山水,也给我们无究开发自然的热情,人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无究魅力,让我们用心发现自然的美,用心探索自然美,用爱谱写人与自然和谐的篇章!

自然教案小班篇十

一、教学资料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略)

3、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出自一位科学家笔下。他凭卓越的想象力,以美妙而丰富的联想,华丽而灵动的笔触,将自然界种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雄奇的景观,描绘得美轮美奂,在传授自然科学常识的同时,又给读者一无限美好的享受。

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对象明确,有条不紊地向我们描述了地球地色彩,晨昏的更替,空气的流动,分级的设定,年轮和位置的关系,降雨的异象等自然现象的种种奥秘,每一段落既保持了全文一以贯之的文风,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又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二、教学设计与案例

1、解题

自然:自然界,一般指无机界和有机界。有时也指包括社会在内得整个物质世界

笔记: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得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分析课文

朗读阅读提示:(作者以细致的科学观察和广远的艺术想象生动描述了地球的色彩,空气的流动,以及光照、降雨的作用和异象。读这篇文章,我们既能获取许多科学知识,又能得到美的享受。

一位自然科学家又如此美妙的文笔,令人赞叹。我们不妨也用文学随笔的写法,来阐释某种自然科学的知识。)

从阅读提示中,我们获得了什么重要信息?

参考答案:阐释自然科学知识,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每一部分阐释的自然科学知识。

蓝地球:由于太阳光的波长不同,遇到空气中的微型物质形成散射和漫射,形成“蓝地球”。

“晨昏线”寓言:白天和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

包容一切的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她的特征和作用。

蒲福风级:英国海军大将蒲福18以海陆之上的自然景物的“表现”来划分的风级。

位置:树木生长位置不同,生长状况很不同。

黄花雨:形形色色,略显异常的雨。

问一个问题:你最欣赏哪一段?再问一个问题:最打动你的是哪几句话?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

有关“蓝地球”和“蔚蓝色苍穹”的`提法,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作者以诗化的语言、瑰丽的想象描绘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一种流传广泛的“错觉”。“笼罩地球的一片蓝,是阳光与空气精心写作的‘魔术’。”在这一段,作者将比喻和比拟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把光学的一些知识描写得灵动飘逸,使七色阳光、空气与地球具有了人格化的含义。

相对于“蓝地球”,晨昏线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但作者的巧思妙想和妙笔生花却使晨昏线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剪辑,深深地映入读者的脑海。“晨昏线过处,无非是白绸缎刚刚飘然过去,黑披风就急急拂脸而来。沧海桑田,云去云飞。黑夜和白天,对自己体下的江山万物,施行着轮回的恩泽和压迫。”作者在这里的用意并不仅仅局限于解释自然现象,他还从晨昏线引申出了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互有攻守的哲理,由于有自然宇宙的大境界作铺垫,因此,文章极具感染力。

“包容一切的空气”是地球和人类最忠实的保姆,作者用生动的拟人手法和流云般的排比句式把“包容一切的空气”写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作者先用“抽象得像光,缥缈得如雾,飘泊得似水”概括了空气的特点,然后强调了空气和你我的关系:她中有你,你中有她。接着又用一连串的比喻,对地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着重介绍了空气是如何“包围、密拥着整个地球”的:她“是古老的,远胜于陶罐、甲骨文”;她“乃众多气体的家园”;她“是永恒的流浪者”……以比喻领起每一段,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空气与地球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也使文章对包容一切的空气的神情赞美显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她平凡到了极致”,“她是平凡而伟大的象征”,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类对“空气”的赞美和感恩。

以海陆之上的自然景物的“表现”来划分风级,是一种极具美感和想象力的创举。作者在蒲福分级的基础上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引入大量人文典故和景物描写,将简略的风级分类表扩充为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同时又赋予“风”以极为丰富的社会学寓意,令人掩卷长思。

龙王山坡南坡北的位置差异造成山南山北松树生长状况的不同,对比,作者在求学时曾作过细致的观察,并用文学手法加以描绘。山南者普遍高大、茂密、年轮宽大圆柔,山北者多矮小、稀疏、年轮窄薄、硬实。这一切皆源于位置不同所造成的生存环境的差异。而对于一棵树,生于山之南北,大可以是一阵风或一只鸟不经意的行为。那么对于人类来说,其出身之贵贱或许也有同样的意义,但作者仅是点到为止,给人以回味。

谷雨、橙雨、鱼雨、银币雨,作者列举了这些令人惊奇的怪雨,指出这无非是龙卷风的“杰作”。这一段作者巧妙化用俗语和唐诗,“匆忙自扫门前‘雨’”,“随雨跌入夜,砸地响闷声”,“随风潜入夜”,以及“资本转移”等经济学术语,行文幽默活泼,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总结本文的特色

或许描写的对象是宇宙万物吧,本文的艺术想象也显得颇为大气。特别是“包容一切的空气”一节中,把“虚幻飘忽、无影无踪”的空气想象得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而且还感觉得到它的深厚和沉重。如:它的古老,“远胜于陶罐、甲骨文”;它的年轻,“年轻得像一只方蠕出蛹壳、飞入苍茫的蝴蝶”;它的勤劳,“像云水间的园丁”;风作为它的先锋队,能“舒展空茫中的旗帜,吹白十里的梨花,芳馨春燕的双翼”,“将秋天震颤得金黄”;还能“泛起梦似的涟漪”,“给万物以无尽的滋养”……在作者的笔下,什么“都是她怀中或虚或实的创造”,因为,开阔广远的艺术想象,使它成了“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善解物意,随物赋形”的天地间的精灵。

本文丰富多变的表达形式在全文中随处可见。“蓝地球”中形象的拟人、美妙的联想;“‘晨昏线’寓言”中巧妙的确比喻、哲理的思考;“包容一切的空气”中丰富的想象、深情的赞美;“蒲福风级”中恰当的比照、适时的引发;“位置”中科学的说明、巧妙的i示;黄花雨中资料的引述、道理的揭示……让人读来有一种发现的惊喜和领悟的震颤。境界的如此开阔,内容如此的丰富,形式如此多变,内涵如此的隽永,实在让人不知是在读科学说明文,还是在读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

仿写

物理课上我们正在学力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也来模仿一下作者的笔法,来阐释一下“惯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