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最新师范类开题报告样本(优质5篇)

最新师范类开题报告样本(优质5篇)

时间:2023-09-23 01:56:07 作者:雨中梧 最新师范类开题报告样本(优质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范类开题报告样本篇一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9月第1版。

师范类开题报告样本篇二

目的:近年来,数学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pck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该课题意在分析学科教学知识(pck)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意义以及应用,从而通过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几点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新教师pck的建议,并能够引导新教师们正确的运用。

意义:该课题将介绍如何让新教师尽快掌握专业学科教学知识,适应教学工作。目前,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新教师进入教师行业,尽管我们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在逐渐提高,但他们在教育科研、教育评价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却普遍缺乏.加上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手型教师心理还不稳定,一旦受挫,就会感到极度失望,心理压力十分沉重,甚至萌发因此而离开教师岗位的念头.因而,研究pck对初中数学新教师适应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应用前景: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初中数学新教师如何尽快的适应教学工作,减轻心理压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方面提供几点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法。使新教师对教学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的内容:本课题将研究选取江苏某初二数学的一位新教师和一位有17年教龄的经验教师,使用问卷对比分析、教学文件对比分析、课堂叙事、访谈等研究方法,具体观察了初二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根据研究的发现可以给初中数学新教师一些提高自身pck的有用建议。

思路:首先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然后定题,最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

方法:主要采用课题案例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和课堂叙事、教师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结合,研究中尽可能地保持教学原生态.

主要参考文献:

[1]]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211.

[3]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42.

[5]易进,顾丽丽.促进教师反思的若干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xx,(2):54.

[6]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xx:5.

[7]李士琦,杨秀刚.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211.

该课题的特色在于研究初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的比较与思考时,对于学科教学知识(pck)每一方面的异同,都通过实地观察研究比较,使得该部分内容更加直观且有说服力。

第一阶段(20xx.9.1—20xx.12.16)

确定课题,并根据课题查阅和收集资料,确定论文的写作提纲,交指导老师审阅。

第二阶段(20xx.12.17—20xx.2.26)

按照指导老师审阅后的论文提纲进行开题报告的填写,交指导老师审阅。

第三阶段(20xx.2.27—20xx.4.20)

根据提纲,进一步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论文,形成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

第四阶段(20xx.4.21—20xx.5.20)

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反复修改、充实、完善,最后形成终稿,准备论文答辩。

师范类开题报告样本篇三

一、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实验设计方案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2、实验仪器选择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3、实验操作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4、实验现象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5、分析实验现象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收集课题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3、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对化学实验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体会以及实践经验。

4、撰写开题报告并及时上传至博客。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将课题细分为几个问题,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的教学策略。

1、设计有关试卷、问卷、统计表格,进行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2、选择具备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特征课例,对照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和总结,探讨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

3、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总结体会及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采集、整理、分析课题的实践资料,汇集成果,总结推广。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参考资料: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周千红《预设与生成》(上、下)宁波出版社xx.6

[3]张忠诚《生成性只是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j]《人民教育》xx.4。

[4]莱斯利・p・斯特弗译者(高文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第一版。

[5]徐斌《推敲新课程课堂》[m]广西教育出版社xx第一版。

[6]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第一版。

[7]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教育科学出版社xx.6

[8]蒋宗尧《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中国林业出版社xx.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形成课题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及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

3、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课件、学习笔记、教学反思等。

4、课堂教学设计资料汇编及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

5、对九年级的一些演示实验改进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可行性的实验方案。

师范类开题报告样本篇四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与可行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市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我校更是在此次小课题研究工作中取得佳绩。我们生化组承担的两个小课题均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课题称号,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虽然已经结题,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永无止境,我们在小课题中所做的这些工作只能说是揭开了冰山一角,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化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学校开展“西安交大附中分校小课题研究”活动之际,我们申请了科研小课题课题《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其目的是以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教学为切入点,与教师日常工作相关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对化学实验教学中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做深入的研究,从而全面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对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做好充分的“预设”尤为重要,如:对实验方案设计的预设,对实验仪器选择的预设,对实验操作方法、步骤的预设,对实验现象的预设,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预设等等,教师都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教学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展。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讲,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常常会有“突发事件”或“意外现象”,该如何解决这些生成性的问题呢?教师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不能完全按部就班,只为了完成预设教学内容而回避生成性问题,正如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应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但是,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化学实验的教学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合理地预设教学?如何使生成的资源更具科学性?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已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成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不得不回答的一个现实课题。根据这一现状,根据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本课题组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开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课题申请人郭静老师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中学化学实验研究非常深入,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2.课题组成员闫勇曾经研究的西安市小课题《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研究》获得优秀小课题。对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的生成性问题具有丰富的经验。是现实教材研究专家组成员之一,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研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经验和思索。曾发表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论文多篇。

3.课题组成员李惠娟老师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并获优秀课题奖,参与市级小课题《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的研究并获得优秀课题奖,曾发表论文数篇。

4.学校科研室将对本课题实行全程管理。我校有完善的课题管理机制,对于研究课题的正常开展有较完全的指导、监控、考核、激励机制,各种教科研参考资料比较全面,硬件设施齐全,并拥有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设备,这为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5.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初三学生,初入化学世界,他们最感谢兴趣的就是现象各异的化学实验,九年级学生敢于质疑一切,敢于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常常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性问题”。而且,我校有很多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探究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常常会提出很“有思想”、“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无论课题组的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开题报告

师范类开题报告样本篇五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市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我校更是在此次小课题研究工作中取得佳绩。我们生化组承担的两个小课题均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课题称号,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虽然已经结题,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永无止境,我们在小课题中所做的这些工作只能说是揭开了冰山一角,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化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学校开展“西安交大附中分校小课题研究”活动之际,我们申请了科研小课题课题《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其目的是以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教学为切入点,与教师日常工作相关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对化学实验教学中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做深入的研究,从而全面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对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做好充分的“预设”尤为重要,如:对实验方案设计的预设,对实验仪器选择的预设,对实验操作方法、步骤的预设,对实验现象的预设,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预设等等,教师都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教学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展。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讲,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常常会有“突发事件”或“意外现象”,该如何解决这些生成性的问题呢?教师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不能完全按部就班,只为了完成预设教学内容而回避生成性问题,正如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应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但是,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化学实验的教学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合理地预设教学?如何使生成的资源更具科学性?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已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成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不得不回答的一个现实课题。根据这一现状,根据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本课题组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开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课题申请人郭静老师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中学化学实验研究非常深入,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2.课题组成员闫勇曾经研究的西安市小课题《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研究》获得优秀小课题。对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的生成性问题具有丰富的经验。是现实教材研究专家组成员之一,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研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经验和思索。曾发表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论文多篇。

3.课题组成员李惠娟老师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并获优秀课题奖,参与市级小课题《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的研究并获得优秀课题奖,曾发表论文数篇。

4.学校科研室将对本课题实行全程管理。我校有完善的课题管理机制,对于研究课题的正常开展有较完全的`指导、监控、考核、激励机制,各种教科研参考资料比较全面,硬件设施齐全,并拥有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设备,这为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5.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初三学生,初入化学世界,他们最感谢兴趣的就是现象各异的化学实验,九年级学生敢于质疑一切,敢于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常常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性问题”。而且,我校有很多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探究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常常会提出很“有思想”、“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无论课题组的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有关概念界定

“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对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做好充分的“预设”则主要表现在:对实验方案设计的预设,对实验仪器选择的预设,对实验操作方法、步骤的预设,对实验现象的预设,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预设等。

“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对化学实验教学而言,主要表现在(1)不同实验设计方案的生成性问题(2)对实验仪器的不同选择、不同组合或者自制化学实验仪器时的生成性问题(3)“不同”或“不当”实验操作引发的生成性问题(反向实验)(4)出现预设之外的实验现象时产生的生成性问题(5)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时产生的生成性问题等。

预设和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应力行简约,要有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应机智把握,即兴创造,让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绽放。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时,应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灵活地因材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主要理论依据

1、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2、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

3、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地变动。”

4、主体性发展教育观认为:“双主体性”决定了教师要担负教的责任,学生要担负学的责任,只有双方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即教、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主动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因此,依照以上根据,我们更应该来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生成)。

课题研究的内容、步骤和举措

一、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实验设计方案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2、实验仪器选择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3、实验操作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4、实验现象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5、分析实验现象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收集课题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3、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对化学实验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体会以及实践经验。

4、撰写开题报告并及时上传至博客。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将课题细分为几个问题,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的教学策略。

1、设计有关试卷、问卷、统计表格,进行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2、选择具备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特征课例,对照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和总结,探讨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

3、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总结体会及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采集、整理、分析课题的实践资料,汇集成果,总结推广。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参考资料: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周千红《预设与生成》(上、下)宁波出版社xx.6

[3]张忠诚《生成性只是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j]《人民教育》xx.4。

[4]莱斯利·p·斯特弗译者(高文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第一版。

[5]徐斌《推敲新课程课堂》[m]广西教育出版社xx第一版。

[6]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第一版。

[7]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教育科学出版社xx.6

[8]蒋宗尧《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中国林业出版社xx.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形成课题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及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

3、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课件、学习笔记、教学反思等。

4、课堂教学设计资料汇编及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

5、对九年级的一些演示实验改进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可行性的实验方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