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特殊教育六年级数学教案(实用22篇)

特殊教育六年级数学教案(实用22篇)

时间:2023-11-11 09:17:38 作者:MJ笔神 特殊教育六年级数学教案(实用22篇)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要着重教授、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查看以下六年级教案范文,你将发现许多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方法。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分数连乘的简单实际问题,拓展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面每个条件分别是以谁为单位“1”的。

23

a是b的3b是c的5

口答,说说可以列成什么数量关系?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乘法新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

(1)理解题意。

83

二班做的朵数和谁有关?

(2)画图分析。

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所做绸花的朵数。

可以怎样表示二班做的绸花朵数?

怎样表示三班做的绸花朵数呢?

(3)讨论方法。

要去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呢?怎样算?

讨论交流,汇报方法。

2.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

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完成第7题。

3.完成第8、9题。

理解题意,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六年级数学教案

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合理选择用不同统计图来未表述。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名称优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第(1)小题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

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

第(2)小题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这些信息。但用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看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第(3)小题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统计图?

1、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

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些?

2、完成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6、7、8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应该注意些什么?

六年级数学教案

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

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

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转化

曲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馈。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

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倍?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

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

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教案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打折销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并不感到陌生,但在促销活动中选择最佳消费方式,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懂得“满100元减50元”的促销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是整百元的,那两种促销的方式优惠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要得出这种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去分析、交流、比较才能解决。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述,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促销方式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两种购买方式所要支付的钱,并通过比较来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提问“一件物品打九折出售”表示什么意思?

2、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优惠都是以“几折”来表示的呢?

3、购物中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要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二、教学新知。

(一)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1、根据这些信息,学生提问题。

教师板书: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哪个商场省钱?

2、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1)结合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哪些是关键的?

(2)怎样理解“满100元减50元”?

(3)不足100元的部分呢?怎么办?

3、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能否解决黑板上的这两个问题?

4、交流并汇报方法。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算式,并解释。

5、启发思考,辨析原因。

(1)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啊,怎么优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什么情況下两种优惠是一样的呢?

6、小结:在今天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1)“满100减50”,就是够100才能减50,不够则不减。

(2)打五折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不满100元的也能按50%计算。

(3)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才是一样的。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做一做。

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同学们,在今天学习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不同形式的优惠有很多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六年级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页辨认方向。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件、小卡片。

一、复习。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六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质性。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多媒体课件。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5:2。

1/2:1/3和6: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60:40。

内项:6o。

外项: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60:40。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60/40。

3.。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1/4:1/10。

()()=()()。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简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

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 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用特定的“%”来表示.百分数一般只表示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计量单位.

4、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0.2的倒数是多少?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练习五3—8。

六年级数学教案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共分3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已知周长求面积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一个蒙古包图片。

教学过程:

1、师生讨论引出蒙古包,教师贴出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你能想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问题的机会。

师:同学们,在草原上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房子,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蒙古包。

师:对,蒙古包。看,老师带来了一张蒙古包的图片。

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这个蒙古包,你都想到了哪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

2、提出:要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怎么办?师生讨论,得出:测量直径不好测,可以测量出周长,再计算占地面积。教师给出周长数据。

师:如果要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怎么办?

生:测量出蒙古包的直径,就能计算出它的占地面积。

生:不好测量。

生:测量出周长。

师:对,周长容易测。草原上的人们也想到了这个办法,他们测量出蒙古包的周长是18.84米。

板书:周长18.84米。

1、提出:已知周长,怎样求蒙古包的占地面积?学生讨论,理清思路后,自主计算。

师:现在知道了蒙古包的周长,怎样求蒙古包的占地面积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已知圆的周长是多少,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先利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

学生说不完整,教师参与交流。

师:解题思路大家都清楚了,请同学们在本上算一算这个蒙古包的占地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生:我先计算出蒙古包的半径,列式2×3.14×r=25.12求出r=4,再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3.14×42=50.24(平方米)。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书:

蒙古包的半径:

2×3.14×r=25.12。

r=25.12÷6.28。

r=4。

蒙古包的占地面积:

3.14×42=50.24(平方米)。

如果出现先算出直径再求面积的方法,教师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提示。已知周长求面积,先直接求出半径,计算比较方便。

1、“练一练”第1、2题,蒙古包占地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解答。

师:我们解决了蒙古包的占地问题,下面,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题,并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做法,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生:我先求出这个蓄水池的半径3.14×2×r=31.4求出r=5,再计算蓄水池的占地面积:3.14×52=78.5(平方米)。

师:看第2题,求花池的面积。自己解答。

交流时,请学习稍差的学生回答。

答案:3.14×2×r=18.84。

r=3。

3.14×32=28.26(平方米)。

2、练一练第3题,提示学生思考木桶铁箍长是底面的什么,再计算。师:请同学们读第3题,想一想,这个木桶铁箍的长是这个木桶底面的什么?再解答。.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答案:。

3.14×2×r=100.5。

r=16。

3.14×162=803.84(平方厘米)。

生:就是把树锯断后的圆面。

师:树木的周长相当于这个横截面的什么?

生:周长。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课下解决。可以几个人一起测量,也可以自己完成测量,然后计算出那棵树的横截面面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只要你多观察,多动脑,就一定会越来越聪明。下面看问题讨论中的问题。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题。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都不做评价。

1、让学生阅读“问题讨论”的内容,启发学生按照聪聪的思路进行小组讨论和试算。

师: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呢,聪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假设铁丝的长度。比如,铁丝长1米,2米或3米,4米等,实际算一算,再看看结果是什么。好,现在同学们小组合作,按聪聪的办法算一算。

学生合作研究,教师参与指导。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假设。如:(1)假设铁丝长1米。

正方形的边长:1÷4=0.25=25(厘米)。

正方形面积:25×25=625(平方厘米)。

圆半径:100÷2÷3.14≈16(厘米)。

圆面积:3.14×162≈803(平方厘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2)假设铁丝长2米。

正方形的边长:2÷4=0.5=50(厘米)。

正方形面积:50×50=2500(平方厘米)。

圆半径:200÷2÷3.14≈32(厘米)。

圆面积:3.14×322≈3215(平方厘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3)假设铁丝长4米。

正方形的边长:4÷4=1(米)。

正方形面积:1×1=1(平方米)。

圆半径:4÷2÷3.14≈0.64(米)。

圆面积:3.14×0.642≈1.29(平方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3、提出:长方形和圆周长相等时,哪一个图形面积大?师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大。

师:我们以前研究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相等时,正方形的面积大,今天我们又知道了正方形和圆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大,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长方形和圆的周长相等时,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说出判断理由。

生:肯定圆的面积大。假设长方形、正方形、圆周长都相等。圆面积大于正方形,正方形面积大于长方形,那圆肯定大于长方形。学生说不完整,教师说明。

六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学重点: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一、基础练习,全班交流。

1、练功房。

基础练习,了解统计图的种类。分辨什么数据用什么统计图描述更清楚更直观。

2、智慧树。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分析图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3)第3题,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实践大本营。

提高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题来绘制统计图。

(1)绘制统计图需要哪些数据?

(2)绘制统计图你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题,先集体分析题目,一起探讨数学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3、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4、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结复式统计图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如何先约分再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各表示什么?

2、计算:

问: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1)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2)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块)。

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六年级数学教案

对于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学生容易出错。

学情分析。

还需加强概念的教学,从而提高上课效率。

学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测试。

2、评析。

3、总结。

考试。

听老师讲解题目。

教学反思。

学生的概念不是理解的很透和解题习惯不好是失分的重要原因。

百分数的应用。

一、单元教学的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三、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米分米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mp_lab平台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术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电脑、mp_lab平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1、出示情景图片,让学生说说窗户、风扇、蝴蝶在生活中是怎样运动的或发生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让学生打开mp_lab平台动手操作复习,即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旋转三要素:绕哪个中心点,什么方向,旋转多少角度;轴对称一要素:对称轴。

师强调: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mp_lab平台,既熟练了mp_lab操作,又很好地复习了以前所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今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变换。(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2、让学生进行利用mp_lab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自主探究图形的变换方法,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组汇报展示。教师这时要抓住:方法策略的多样化和表达的条理性。

(设计意图:利用mp_lab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过程,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

4、巩固尝试。

出示图形(2)、(3)、(4),先观察,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2)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3)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再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最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变换的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上三个变换过程,巩固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刚才同学们只用了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出示七巧板图形。

1、先观察,再说一说右边的图形是怎么得到的?

2、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摆一摆,变一变,看谁变出来的图形最美,最有创意。最后进行展示与评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七巧板,发挥学生的想像,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创造个中丰富多彩的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4、欣赏生活中的个中美丽的图案。开阔学生的视野。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中的美,数学中美,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四、质疑问难、自我评价、全课小结。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经过变换所得到的,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问题的大脑,会有更多美丽的图案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平移旋转轴对称。

方向位置中心点方向角度对称轴。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mp_lab教学平台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的操作方法,并有条理的叙述出整个变换过程。发展学生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学生能在电脑上直观操作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改变传统制作复杂的学具教具。2能把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帮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与叙述。3、能有效发散学生思维,不受器材的限制,利用多种方法完成变换过程,并变换出多种美丽的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力。不足之处:1、由于在电脑上操作需要的时间比较多,时间的把握与分配还不够合理科学。2、学生对变换的过程的叙述不够完整。

六年级数学教案

(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1、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整理与复习学到的知识,试一试第1题。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的整理和归类。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以前学过的'知识和计算方法。

2、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导学策略。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问:以前几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指名回答。

2.师生一起归纳、整理几个单元所学内容。

3.揭示课题。

4.请学生把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写下来。

5.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展开(要多设计一些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让题目靠近学生生活。)。

1.根据学到的知识,请学生提问题。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3.与同学进行交流。

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三.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66练一练第1题。

先4人小组中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四.作业。

学生指名回答。以前几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把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写下来。

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学到的知识,请学生提问题。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与同学进行交流。

先4人小组中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很好。

教学心得体会: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学生更喜欢。

六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一、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

五、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思考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

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1、让学生看教科书3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

第2题。

(1)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

(2)把教科书117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1、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多媒体课件。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六年级数学教案

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

11、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加深对条形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导学法、尝试法。

利用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1、请学生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学生完成书中表格。

3、师生核对。小结。

4、完成书中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

5.做p63练习四实践活动第(3)小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研究,派代表发言。

2.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1.做补充练习。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

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自制练习纸(每生一张:内容是身高、体重统计图)。

相关范文推荐
  • 11-11 幼儿园小班语言领域活动方案(热门16篇)
    幼儿园小班的教育环境充满温馨和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接下来是一些来自幼儿园小班家长的反馈和建议,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们的声音。1、探索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动,能用
  • 11-11 企业发展演讲稿标题(实用17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掌握应对突发情况和意外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提高你的写作和演讲表达能力。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评委,大家好:风雨笑
  • 11-11 中班国庆安全教育教案范文(20篇)
    中班教案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规划每个环节和教学内容的一份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如果你需要一份关于中班教案的范文,以下内容将为你提
  • 11-11 暑期安全工作汇报稿(通用18篇)
    在一个项目或任务结束之后,进行工作汇报是必要的,它可以记录下我们的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些工作汇报范文都是经过精心编辑和筛选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
  • 11-11 出纳岗位未来工作计划(热门21篇)
    出纳还需要了解和应用相关的电子银行系统和财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精彩的出纳案例分享,让您更好地了解出纳工作的实际操作和应对策略。一个优秀的出纳,不能少了自我的工
  • 11-11 无邪教创建工作方案(专业19篇)
    一个成功的工作方案需要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工作方案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的指南,按照它的要求进行操作可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是
  • 11-11 建筑材料销售实践报告(优秀16篇)
    写实践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我反思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在实践中的水平与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的工作主要是在专柜
  • 11-11 纪律委员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15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和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给大家总结
  • 11-11 护理个人思想和工作总结(通用17篇)
    月工作总结也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可以为我们以后查阅和回顾自己的工作经验提供依据。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例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 11-11 移动新员工入职培训心得(汇总22篇)
    培训是一种提升自身能力和技能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们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培训心得是对培训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书面记录的一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