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行为心理学论文(专业19篇)

行为心理学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4-01-01 23:27:02 作者:BW笔侠

范文范本既可以是经典之作,也可以是当代优秀作品,针对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范本进行学习和参考。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行为心理学论文精选

具体内容新闻宣传借条述廉,检测题征文了赏析自我介绍贬义词工作思路!邀请函党支部复习题说明文自我批评;文言文人生哲理教材规定的好段闭幕词介绍信的信自荐信例句翻译了状物屈原申请报告例句,测试题委托书工作褒义词倡议书建军节实施方案纪要。

分析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摘要:园林空间的使用者是人,塑造景观空间时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行为心理特点及不同类型园林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阐述了各类群游人对园林的行为心理学需求,提出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为设计出更好的园林提供理论依据。

1概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简称行为主义,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于19创立的心理学流派,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1]。

根据人的性格、性别、社会角色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必要性行为:就是人类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活动,这种类型的行为一般不受外力的影响。自主性行为:也称选择性行为,例如出游、傍晚散步等。自主性行为受外力影响,一般与环境质量相关。社会性行为:也称社交性行为,例如朋友聚会、聚餐。这种类型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与自主性行为不同,更倾向于个人的喜好与选择。

1.3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园林空间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但目前大部分园林空间在设计中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结合美学主义,缺乏对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和考虑,造成大量公共空间不符合使用者需求,不能合理化利用,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园林设计者应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深入研究人们的行为及心理特性,创造出不仅满足空间功能的美化空间,更应该设计建造出符合人们行为心理要求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各类型的游人。研究方法:文献理论研究法、实地观察记录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2.1不同游人类别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经调查分析总结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普遍的行为习惯:抄近路,经观察人们总是倾向选择最短距离的路行走;逆时针转向,经观察在操场跑道、公园等场所,大多数人沿着逆时针方向运动;依靠性,经观察在开敞性空间中,人们习惯于停留在树木主干、灯柱、雕塑等能给人依靠感的物体周围;人看人,通过看别人可以了解他人,通过被人看得到社会认同的内心需要,并且通过视线接触促进交往;围观,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群人凑一起看某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凑热闹心态”。

2.2园林活动空间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根据游人行为活动,将园林空间分为游览空间、休息空间、交流空间、活动空间。应根据游人情况及心理来安排,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3色彩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无彩色、冷暖色系、同类色的应用。黑白灰被称为色彩中的无彩色,通常应用在园林建筑、铺装及植物配置中。冷暖色系是指不同颜色的光由于其波长、可见度高低不同,从而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心理暗示。同类色指色轮表上互相接近的颜色在景观塑造中能体现其空间感和层次感。

浅析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论文

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介入学习得认知活动,但它形成个体意识倾向性中得学习态度,积极得个性品质不仅能激励、驱策学习活动得有效进行,而且能促进和推动智力得充分发挥,而消极得个性品质则会阻碍、干扰学习活动得正常进行”。注重学生良好素质得培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得重要途径。要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必须让心理教育成为初中政治教育得重要内容,并通过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得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学科,针对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涉及得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学习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等得心理规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得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得相互关系等。围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逐个分析各元素对学生心理得影响,起到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得同时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修养得教学目得。制订完整得教学计划,环环相扣。

二教育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得是教师对学生得殷切希望能收到预期效果得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切实地表明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得积极作用,该现象通过暗示改变老师对学生得认知,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得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得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得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循环往复,使学生得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得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最终实现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得效果。2.鼓励语言得积极作用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得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得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得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做出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得起因,经过一定得时间及其他因素得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得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学生无小事。一句话得表述、一件事得处理,正确和恰当得,可能影响学生一生;错误和武断得结论,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得言行,更加注重细节,充分照顾学生得自尊心,学生在心智未成熟得状态下,容易受到教师不经意得言行伤害,对待胆子小、性格内向得学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得积极性,会影响学生未来思想品德得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得意义。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得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本身是针对学生道德进行培养得课程,而道德水平得提高需要大众心理得评价,同样属于心理学范畴,教师要教好思想品德课程,避免不要引入教育心理学得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心理,才能有效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得教学目得。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逐渐创新、融入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日常得工作和生活中,应注重自身衣着、行为和道德品质得修养,自觉总结和反思实践中得道德知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发挥榜样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学生得东西自己都做不到,对学生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很难有说服力。要充分地发挥学生得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得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得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正确得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得能力。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蓉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得心理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

[2]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分析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总体来看,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管理会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西方引入我国己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界中并未受到重视和系统的应用。

1.企业决策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2.未能将管理会计的职能和工作内容独立于财务会计。

3.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我国的管理会计自20世纪80年代形成后,最大困惑在于理论体系的匾乏,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内容上的变幻莫测,方法上的复杂多变,应用上的`艰难曲折,不利于其在实践中的推)‘一应用。有关基本理论问题如管理会计的概念、对象、假设、目标、原则等,只是零星分布在少数文献资料中,缺乏系统的有组织的协调,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到目前为i1=,有关管理会计的教材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原原本本地介绍、诊释西方管理会计,极少针对我国现阶段实际需要进行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工作,而我国的社会发展、市场机制、科学技术、管理思想、文化观念等,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的从总体来看,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这种状况无论对各学科自身理论的完善还是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只有弊而无一利,急待解决。

三、改善管理会计应用现状的对策。

要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具体对策:。

(一)企业重视。

实际中,要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最关键的问题是企业重视,否则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发挥,企业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专门的部门并赋予独立的职能。

管理会计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关节点上,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守门员”。这种把关位置将管理会计部门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它连接管理层和其他各部门,控制信息的仁传下达,确保信息使用者了解报表的信息和目的,协助制定经营计划和政策。它的地位之所以上升,是因为它能掌握信息上至管理层下至各部门及外界的流向。

2.培养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

应加强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教育,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特别是对现有管理会计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方式,让他们学习掌握管理会计知识,以促进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理论体系的完善。

1.管理会计协会的指导与协调。

为了推动管理会计学科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我国会计学界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也建立起独立的、具有职业特点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结构,由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研究与实务的专家、学者、会计实务人员担任领导,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

2.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问题的解决。

为解决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学科内容交叉的问题,我们应该将成本会计分为两部分,涉及成本核算方法的,归属财务会计,涉及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这样不但解决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不可避免的内容交叉问题,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学科理论体系更加完整,更突出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3.强调会计执业资格考试中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我国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并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设立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促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这必将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另外,在会计职称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等行业资格考试中都应该强调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使得通过考试、具备一定资格的的会计人员具备必要的管理会计知识和意识,也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使会计人员明确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的关系,从而营造出重视管理会计、应用管理会计的企业氛围。

分析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目前国外对具体类型的园林设计中的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学进行分析研究,但理论研究较少,且国内基本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在后期研究时可将这些资料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给后续研究提供便利。在行为心理学研究中,与建筑心理学相关的资料较多,而专门研究园林心理学的几乎没有,虽然园林与建筑密不可分,但还是应在实际中分析总结有关园林心理学的内容并整理成册。中国古典园林中已能看出园林设计者已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学,但在古代书籍中并未见相关记录,导致一部分好的范例没能上升到理论继承下来。现如今,应该根据现有资料及景观,结合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优秀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加以应用。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时,往往会出现学习园林心理学理论而不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这将导致无法将其很好的用在实际设计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灵活变通,不仅学习其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园林设计中去。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设计出既能满足使用者功能需求又能满足使用者心理需求的公共空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研究理论会更加完善,从而指导设计者设计出符合游人行为心理及游览需求的优秀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孙雪芳.园林设计中的行为心理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行为心理学论文【】

1、《行为心理学: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作者:龙春华[中国]。书籍介绍: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根植于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内容知识全面、体例新颖、语言通俗易懂,最主要的是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值得广大读者一读。如果你认真阅读这本书,迅速掌握书中提供的知识与技巧,那么,当你身处书中所描述的具体情境时,就能很好地作出判断。通过观察、对比对方的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你就能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假如他的面部表情、动作与语言不一致,他有可能说谎了。在社交场合,你扮演着朋友、上司、下属、同事、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爱人等社会角色。只要你处于人际关系当中,就需要与他人打交道,自然就需要了解他人的真实心理状态。因此,你迫切需要懂一点行为心理学。

2、《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作者:匠英一[日本]。书籍介绍:本书以大家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加以探讨,解读各种情境下小动作的含义。希望您读过本书后能够掌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种种表面现象的技巧,体验到“动作与心理”的有趣联系,进而培养出犹如fbi般的敏锐洞察力。

3、《行为心理学》――作者:冯绍群[中国]。书籍介绍:本书通过对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来分析其个性,以心理测验题的。形式来帮你分析,考察方式自然有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内心深处反映出来,发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同时,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你周围的人具有的个性。

4、《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作者:王邈[中国]。书籍介绍:《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一书是以作者近十年来对行为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大量调研、实验数据为素材,按照人际交往中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被关注度为线索,从头到脚、从肢体动作到身形体貌、从语音语调到语言形式,,对肢体语言进行了形象、深入、全面的论述和解读。《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可以帮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准确地了解他人、识别真伪,帮助你通过观察聆听他人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判断,对于从事商务谈判、企业管理、销售经营、侦察审判、心理咨询等读者群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5、《最靠谱的行为观察术》――作者:段鑫星//吴国莎//常丹[中国]。书籍介绍:莫里克・罗森伯格编著的《最靠谱的行为观察术(人际交往中的识人相处之道)》以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为开端,细致刻画了各种鸟儿在面对森林危机时的表现,并由此引出了disc行为观察术,以物喻人,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我们以自身独特的行为与情绪方式存在于世界上,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也时而让我们遭遇冲突、矛盾和挫折。如果我们学习了disc行为观察术,我们就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发挥优势、规避劣势,轻松应对身边的人与事,开启生活新篇章。《最靠谱的行为观察术(人际交往中的识人相处之道)》适合想要使自身人际交往得以提升的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6、《犯罪行为心理学》――作者:布莱克本[英]。书籍介绍:本书回顾来心理学在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犯罪人的治疗及矫正中的贡献。本书的前半部分论述了刑事司法和犯罪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从社会学、精神病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犯罪的本质;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临床心理医师特别关注的有关犯罪人心理矫正的内容。本书几乎涉及犯罪人心理矫正工作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主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本书可以作为心理医师、公检法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有关专业大学生的必备读物。

7、《网络行为心理学》――作者:亚当・乔伊森(admn。joinson)[英]。书籍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整个社会,这种改变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受教育的方式,甚至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网络行为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亚当・乔伊森博士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网络行为心理学研究的鼎力之作,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更充分地利用网络并认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8、《人类行为心理学》――作者:麦克康纳尔[美国]。书籍介绍:本书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等不同角度详尽阐释了人类种种行为的动机、行为模式与个性特征等问题。

9、《行为主义心理学》――作者:张厚粲[中国]。书籍介绍:《世纪心理学丛书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写作目的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发展直至衰落的过程,以及主要代表人物作一全面、系统的介绍与评述。《世纪心理学丛书5:行为主义心理学》特色:内容完整。涵盖行为主义的全貌,巨细无遗;综述行为主义的发展,条分缕析。立论精辟,深入分析行为主义思想演变;翔实评介行为主义诸家主张。文笔流畅,行文通顺,易读易懂;组织系统,宜教宜学。学术价值,认识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了解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10、《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作者:白雯婷[中国]。书籍介绍:《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内容简介:为什么我们会在超市里疯抢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有些人能从一个人的笔迹中看出他的品性?为什么心情不同的时候,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你以为经过思考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吗?你以为深信不疑的记忆就一定真实存在吗?你以为商品物美价廉就一定会占到便宜吗?学会驾驭非理性,做生活掌舵手!《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却百思不解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在自我认知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的应用分析论文

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今天,拖延却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工作、生活习惯。有研究报告发现,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视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拖延行为不仅无助于事情的解决,相反其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和事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性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

一、拖延的含义分析。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forwarduntiltomorrow)。在今天看来,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从正性方面来说,有时人们选择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即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可见,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马上行动是更加理性、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逃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而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是个体出于某种考虑而做出的自愿选择。其次,拖延行为具有明显的逃避性,拖延者不愿意马上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逃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不同,而是强迫自己尽量不去着手某件事情,或者找各种理由逃避某项工作的开始。第三,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选择拖延的个体不是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等到其非完成不可的最后一刻才着手进行,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只是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理性行为。

拖延是个复杂的现象,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又称长期拖延,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这种特质拖延的个体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伴随有更多的拖延行为;而状态拖延是指个体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

也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这类拖延者害怕失败,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希望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焦虑;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二、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拖延行为既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也不是个体在时间管理和计划方面出了问题,事实上,一些拖延者对时间估计的能力并不逊于常人,他们甚至更清楚拖延的后果。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任务性质。

拖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任务或活动中,仅选择了其中某一项而延迟了其他活动,尽管这种选择最终会带来不利的后果。那为什么明知选择这件事情会造成不利后果却不去选择其他事情呢?原因是这与任务的某些性质有关。首先是个体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厌恶需要着手进行的某项任务或工作。众所周知,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就像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一样。对于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的事情,人们往往倾向于回避,如果实在无法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其次是任务奖惩的时限,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拖延者更愿意选择前者。这种情况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人们是现实而功利的,对眼前利益的关注可能远远超过对未来幸福的关注,因为后者的实现尚不确定,有着太多的变数。

(二)个体差异。

任务性质是导致拖延行为产生的情境因素,但拖延行为既然是个体做出的一种自愿选择,因此个体的差异性应该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个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格差异。心理学基于五大人格特质的研究发现,严谨性与拖延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严谨性降低拖延的心理机制在于:首先,严谨性促使个体在任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拖延势必会减少;其次,严谨的人执着地追求目标,这种精神也会降低由诱惑或困难导致的拖延的可能性;再次,严谨的人会回避那些无法达成的目标,而拖延常常是因为目标太高,以至于无法企及。

第二,动机差异。有研究认为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即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因而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也有学者认为,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但由于他们的投入是对活动本身关注的'缘故,在这种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任务带给个体的感觉是愉快的、而不是令人厌恶的,所以也会降低拖延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有关,外在动机对拖延的影响取决于任务是否是由自我决定的,如果是自我决定的任务,即使是外在动机也并不能引发拖延行为。

第三,能力与自尊差异。有学者认为,有些拖延是由于个体低自尊和低能力而导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能力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的一种信念,班杜拉认为低能力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而损害行为动机,最终妨碍任务的启动(即拖延)及坚持性。可见,能力与拖延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能力的低下或欠缺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能力因素。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活动。如果因拖延导致表现不佳,人们只能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第四,组织规划能力的差异。组织规划是指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而大部分拖延者往往缺乏这种能力,他们不是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即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结果造成对重要或紧急任务的拖延。拖延者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还表现在易被特定诱惑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在拖延时常常将“有别的事情需要做”作为借口,来掩饰分心或行为控制的失调。此外,正是由于缺乏对任务组织规划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

三、克服拖延行为的对策分析。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拖延行为也开始日益蔓延。拖延就是腐蚀剂,它侵蚀着人的身体和心理,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发挥,并最终影响人对社会变化的适应和个体的进步与幸福。要克服这种不良行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端正认识。拖延并非人的本性而是一种不良行为,它并不能使问题消失或变得容易,相反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从认识上清楚拖延的危害,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追求短暂逃避带来的快感,而是在成功中享受来自心灵的愉悦。

第二,及早行动。良好的条件是等不来的,惟有具体行动才能创造有利因素。要完成某项任务,可建立一个行动计划,列出需要进行的每一小步。然后依据计划及早展开行动,每完成一小步就会带动自己更好地去做下面更多的事情。这样分割目标,设定期限,既有助于增强信心,又便于及时检查督促自己。

第三,自我奖励。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不断强化的。要想养成自觉、迅捷做事的好习惯,就要给自己及早的行动予以适当的奖励来进行强化。每及时完成一项任务,每改变一个拖延的习惯,即使行动的步子很小,也要肯定自己,奖励自己在达到一个适度的小目标后就拥有某项愉悦享受的权力,让努力与享受快乐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ureofprocrastination[eb/ol].,7,10。

[2]blemofprocrastination[eb/ol].,12,10。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的应用分析论文

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因为急功近利、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素和开发商等的影响。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园林作品,创新力度不足,盲目复制,造成相似的居住区园林设计作品较多。这就要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居住区的主体、品味的不同等实际情况,设计、规划出具有创新性的园林作品,保障园林设计作品的独特风格。此外,设计人员还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

1.2现场施工管理和园林设计相脱节。

园林设计是将图纸设计构建成现实作品的核心。但是实际的施工难以将设计图纸上的内容构建出来,难以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此外,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并不属于标准化的产品,施工管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设计师和施工管理工作人员之间交流沟通不足等都导致了施工现场管理和园林实际相脱节。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深入了解设计对象的具体环境。

1.3片面追求设计成品的档次。

档次一直是设计人员注重的设计基本理念,但是设计师对于“档次”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档次”设计就是追求园林产品的豪华和气派。一些项目的决策人员忽视居民的群体特性和居住区的风格、品味,设计人员忽视园林设计和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例如:居住区门口的空间形态需要保持开敞,从而保障居住区整体建筑的协调性,但是设计人员过于讲究气派和豪华,大面积的仿照古园林的入口形态。此外,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未能将平铺草、植树、种花等园林景物设计视为一项综合性、科学性、技术性较高的设计。

2.1在实际的园林实际过程中高度关注园林环境的生态性设计。

生态环境作为居民维护的对象和追求的周边生活环境。在实际的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求高度重视园林环境的生态性设计,充分考虑居住区的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的地貌环境规划和设计园林;强化居住区的绿化布局空间设计。绿化作为环保的有效措施,在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最大限度地扩大绿化的空间范围;充分考虑花、草、树木等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有效地调整居住区的湿度。因此设计人员要努力实现居住区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生态性、景观性和功能性的提高,从而实现美化园林环境的目的。

2.2园林设计要注重创新设计。

创新作为居住园林设计的关键内容,是园林设计作品得到认可和发展的必要选择。居住区园林设计和普通的园林设计存在着明显区别,居民园林设计以自然景点纽带,在设计中大量应用文化品味和情感等因素。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扩展居民和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空间,让居民在园林中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放松。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备丰富的设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设计经验,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并能将理论和经验有机融合到园林设计中。此外,园林设计应该强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综合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娱乐要求,保障园林设计可以营造出充满人情氛围和现代化生活气息的居住区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复制问题严重、现场施工管理和园林设计相脱节、片面追求设计成品的档次等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园林实际过程中高度关注园林环境的生态性设计,高度重视创新设计。

行为心理学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人格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系统地分析了人格心理学课程中自我剖析案例的操作过程,并指出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剖析;案例教学;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个体内心世界领域的心理科学,学习人格心理学首先要让学生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作为心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全面透彻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了解每个人的人格特异性。这样一门探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学科,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没有学会实际分析人的性格特点,那么,学习本门课程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自我剖析、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先学会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推演分析别人的心理特点,把不同流派和不同理论家的观点都可以运用在个体分析中。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对待专业课比较认真,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学生对待这门课有较多期待,能投入更多的热情,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较高热情基础上,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案例教学,就能强化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讨论分析是个案教学的主要手段,案例是学生自身相关经历以及自我剖析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案例促使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能力,是教学的目标,案例教学可以作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较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把书本知识和学生自身特点融为一体,能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及成长经历,案例教学以课堂分析讨论、小组学习、解决问题作为主要途径,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主动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却没有提高。因此,可以在课堂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实现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具体现象和人格特征的分析中。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为专业学习提供保障。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加强教学相长的体验。

二、人格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中为包头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选用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该教材系统性强,各个理论流派知识连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笔者基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知识的讲解,第二部分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作用是服务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选取案例。

人格心理学的案例可以选取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个体特点的自我剖析,还可以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创伤性事件。同时,我们在课堂上要强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遵守“保密原则”,对每一位学生提供的案例,只供课堂学习,不能私下议论,更不能传播,同时对每一个案例,在课堂前需经学生同意作为教学个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共同学习讨论,在讨论中使用的案例不是随意列举的例子,而应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在尊重个案学生本意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设计研讨的事例。案例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知识,提高技能,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人格特点。

(二)呈现案例。

选好合适的案例后,就要把它呈现在课堂上。人格心理学案例大多采用自我剖析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具体事件发生时间、过程、当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再次提及此事件时的感受。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可以观察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和动作,甚至一部分学生在陈述案例时痛哭流涕或欲言又止,通过这样一系列微表情和语言都能让学生们更准确地体会这个案例,更好地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同时,这样的释放和倾诉也能让案例本人得到一定的心理疏导,许多压抑在心里的问题随着倾诉逐渐释怀,反而能让案例本人在这件事件中的阴影消失。这类案例分析安排的时间应该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后,这样在巩固课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应用具体化,能让学生把两者统一起来。

(三)指导分析。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个人案例,同学们未必把握个案的核心内容,也不能快速分析个人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个体案例教学的优势,它通过教师启发性指导,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个案描述的事件与个人人格特点的相关性,进而引发学生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心理特点。

(四)课堂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参照对比,进行自我分析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一般按人数划分为若干小组并让每名小组成员把自己的思考、观点、疑惑都表达出来,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讨论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个案讨论中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考方式。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师管理课堂,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及时指导,使学生始终围绕个案进行讨论分析,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纵深分析,拓展广度,尽量避免表露教师的观点,以免给学生过多的心理暗示。

(五)课堂总结。

个案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对学生表达的观点、思考的方向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专业知识在个案中的运用,分析个案中显示的个体的人格特点,并对相关人格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与辨别。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及时肯定并回应学生,同时也要指出问题所在,这样能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中,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案例教学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选材不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案例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紧紧围绕课堂知识点进行。如果案例选取不得当,那么在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能把个案和个人特点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不能正确地分析各种人格障碍,那么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所以在对人格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案例的恰当性需要认真把握。

(二)教师和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在个案剖析中十分重要,在个案教学中,需要教师有耐心认真地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方式,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往往因为授课时间有限,学时数有限、学生知识有限等缺少必要的引导。同时,人格心理学作为分析人的一门学科,在分析个体人格特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痛哭、崩溃、发狂等心理焦躁的状态,给教师带来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应对这些特殊情况,对一部分特殊案例和情绪失控的学生及时做出安排。同时学生也要改变只接受讲授的方式,要调动自己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能力上有待提高。

四、结束语。

在以探讨人的个性形成的特点以及人格障碍为主线的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人格特点,在这些差异中,积累不同的案例素材,可以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为以后心理学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丽娟。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丹东师专学报,,(4).

[2]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3]范蔚。我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与人格教育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3).

分析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1)背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对建设“两型社会”的呼吁,人们越来越注重家具的绿色环保。绿色材料竹、藤、柳所制作的家具,因其造型轻巧且具有独特材质肌理,满足了人们对“返朴归真”生活方式的向往。但目前因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税率下调等一系列挑战,我国竹、藤、柳条家具出口在艰难中前行。由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种植面积大,玉米苞叶材料极为丰富。并且玉米苞叶由植物纤维构成,其编织效果典雅、清新,是营造自然清新的家居氛围的良好材料。目前玉米苞叶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以产品设计的方法充分地开发利用玉米苞叶这一环保资源,是我们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现状。

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大,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周一称,全年玉米产量约为2.15亿吨。玉米产量的提高、玉米需求量的增大,都带来了丰富的玉米苞叶资源。我国玉米苞叶编织以山东最著名,仅胶东地区,销售即达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玉米苞叶生产拥有完善的漂白工艺和染色工艺,而且经加工处理,使之更加洁白、柔软,可防虫蛀,并且有七千多种花色。但即便如此,玉米苞叶的应用仍不广泛,只是应用在工艺品等小件日用品中,如门帘、坐垫、地毯、提篮等。

3)玉米苞叶特性。

视觉特性在原料上,玉米苞叶分内层和外层。内层苞叶颜色偏白,质地柔软,韧性强。用其编织出来的坐垫、窗帘、地毯可为居室增添了典雅、清城市园林设计作为城市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它主要以表现城市发展形态及空间布局为主,其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绿化建设发展的同时,提升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1城市园林设计概述。

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美术、地域文化、建筑特色、雕塑等各个方面的艺术与自然情况结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园林的装饰品、使用的材料、园林的分布格局等各个方面。目前,在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的文化艺术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这主要涉及到关键性内容为能够有效的规划空间布局,保证城市的整个形态,从而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的环境,更好的保证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对现代园林设计理念的.理解。

各种园林工程项目,包括水景设计、道路设计、绿色种植等,必须专注于完成后的景观效果,以创造良好的景观。随着绿化项目规范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功能,对现在的园林设计一般要求:。

(1)营造的结果具有艺术性。园林的设计是一种艺术,它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人舒适和美丽的享受。因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关键在于植物配置、景观、建筑的古典园林等,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2)综合性比较强。绿化是整体是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工程的指导下开展总体设计意图,其设计和建造应结合地形、水系统、园路、广场、花园建设,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想法,确保总体设计意图的实现。

3园林设计的原则分析。

3.1多样性保护原则。

在园林设计中要着重保护当地的物种,避免对当地的环境造成太大的扰动。各个区域都有其自有的生态系统,大范围的扰动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结构,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要根据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设计好园林的结构布局,保护当地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园林的生态效益。

3.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体现的主要是物种与物种、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应保证生物生长环境良好。具体方式可为:首先,植物的选择与配置需科学、合理,根据植物自身特点设置功能健全的复层群落结构,从而实现植物间的互相补充以及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园林绿地中应保证生物流的畅通,使生物生态位各得其所,如将连通绿地,或在道路两侧设置生物迁移通道等。

3.3相对统一的规则。

园林设计在城市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园林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要依据地域的特色,确保园林每一个景观都与周边的环境保持统一。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设计方法及设计观念进行更新,按照相对统一的规则对园林进行设计。

4现代设计思想的应用。

4.1现代绘画与雕塑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绘画因其线条和色彩的丰富多彩,很容易成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从而影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是一幅现代绘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随着雕塑材料的不断扩大,其空间逐渐由内部向外扩散,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其强大的艺术效果。

4.2设计理念以绿色为主。

园林环境应该是鲜花盛开,满目苍翠,绿色相呼应,这是最令人愉快的风景,也是最让人感到轻松,舒适的景观。要创造一个优美的绿化景观,需要进行设计,特别是景观的合理配置,在园林里基本上都是休闲绿色环保为主导色,但在此基础上,还体现出不同的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来。例如,在鲜花盛开的春天,夏天浓荫覆盖,在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是傲雪寒梅在景观设计也可以添加一些精神内涵。

4.3现代虚拟技术的应用。

大量新的辅助设计工具的出现(如犀牛软件、sketchup、玛雅软件等)极大地丰富了设计的表现方式,使园林设计从传统的2d转变到3d、4d空间中,使人们在电脑合成的环境里获得进入角色的体验。

4.4现代园林设计要注重与自然相协调。

设计现代园林时要考虑到,在不同的季节当中都能体现出园林的不同人文景观。现代园林设计还应注重与自然的协调,使用的植物生命力要非常强,抵抗力也比较高,尽量栽种本地植被,因为这样的植物适应性更好,成活率更高。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使用就地挖水或者引水工程来增加园林景观的效果。

5结语。

在现代化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使空间要素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园林设计之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园林的发展,提高园林的使用性能,增加园林的效益。

浅析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论文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所起的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但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

认知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心理学家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认知心理学有助于揭示人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和内部机制。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强调人类认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人的认知结构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这些看法对中国心理学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应用方面,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高级的认知过程,如学习、问题解决、决策等,从而使心理学能走出实验室的小天地,更直接地为社会服务;认知心理学与一些高、新技术的联系,也是人们向往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深入到社会实践的许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出现了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探讨教育、教学过程的新思路。这些应用研究的成果也同样吸引着中国心理学家。

认知心理学无论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还是作为一种方法,都已经渗透到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看成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并采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对学习和指导的看法有许多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内部发生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家不但需要了解学生做什么,还需要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认知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如自我报告、错误分析等都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帮助教师了解那些不可见的认知活动。对认知任务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有概念地图、过程分析和流程图等。它们都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了有效的认知操作所需的知识和过程。

阅读是许多认知活动同时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人们熟悉的复杂行为,同时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认知心理学有关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的研究,特别是有关阅读的认知加工的研究,都对实际生活中的阅读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关阅读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阅读理解。一些研究者假设词汇识别加工是阅读技能重要决定因素。字词识别包括字词编码和词汇通达。能够流畅阅读读者能够自动对字词进行编码,快速提取出单词意义,以满足更高水平句法、语意加工需要。对于阅读中遇到不认识词,读者能够利用句法、语意和语境信息推论出它意义。对阅读过程中各种高水平认知加工进行训练,也可以促进读者阅读理解。

认知心理学在工业上的应用是一个传统的重要研究课题,它属于人类工程学的范畴。人类工程学家可以帮助人们设计机器和工作设备。机器和设备必须设计得与使用它的人相和谐,才能使人与机器设备更好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最高的工作效率。在人机系统中,人是机器的操纵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机器则是人的能力的补充。操纵者的机能包括接受信息、进行决策和操纵控制器等。这一切都需要借助于控制器和显示器来实现。显示器将外界的信息转变为操纵者可接受的信号,并传递给操纵者;而操纵者则通过控制器改变设备当前所处的状态,而设备状态的改变又通过显示器反馈给操纵者。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操纵者和机器设备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和控制的流动。

参考文献。

[1]彭聃龄、张必隐、张春兴、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随着营销学理论的出现、发展和行为科学知识体系的成熟,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消费者导向观念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对研究商业战略和分析商业实践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专业和学术背景的学者特别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研究者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使这方面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实证研究传统,更加注重商业实践中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定性分析,从而大大提高对营销活动的指导性与启发性。

一、消费文化、价值观理论与消费者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发现消费者行为与购买决策中受到以下因素影响较大,如消费文化、价值观、象征性符号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消费者,也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主要有理论有:

1.符号价值理论。符号消费理论(semiotics)认为:消费行为已不是单纯的需要满足,消费的前提是商品必须成为符号。消费行为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和组织完整,消费行为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符号学为研究和分析在特殊环境下的现象产生机制提供架构。消费者消费过程能产生两方面的符号价值:提高消费者自我认同感的自我符号价值和提高社会认同感的社会符号价值。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分析了消费者在市场中是怎样理解象征性意义的。研究认为,符号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品牌意义上,品牌管理是被用来创造和维护认同感等象征性意义的主要方式。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在构建他们的自我概念并产生自我与品牌联系。对消费者来说,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和品牌与消费者或特定相关群体的密切程度是高度相关的。符号价值理论研究表明: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不仅注重产品效用,而且还注重产品的符号价值。产品满足消费者物质需要这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产品的符号价值或象征性意义才能让消费者忠诚。

目前消费者行为学理论的研究重点是消费者在追求不同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时所体现出来的创造力上。研究表明,消费者在广告与营销刺激作用下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自我感觉影响了消费者反应与决策,并通过认同感、利用价值以及追求能够体现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消费得以实现。

二、消费决策理论发展与消费者体验。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消费者主权进一步得到确立。学者们开始注重研究人的本性(人格与自我)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对市场结构与营销策略的影响。有关研究主要有消费者选择理论,对选择中的信息过程理论和多重态度模型。近年来主要集中研究消费体验、介入以及消费者知识等。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同,对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也开始悄然兴起,这些使得消费者行为理论结构和概念进一步拓展。

消费体验论主张把消费者包括幻想、情感和兴趣的行为称为“个人体验”,认为消费行为是一个消费者受内在动机驱动而寻求个体心境体验的情感经验过程。通过对信息过程与消费者行为的个人体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对大多数的购买者行为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释,传统消费者行为研究却忽视了消费者体验这一重要问题。如对于诸如休闲活动消费、消费者审美观点、象征物含义、消费者对于多样性变化的追求、对于享乐消费的反应、产生心理情绪的原因、在艺术上的渴望、白日梦、创造行为、情感、娱乐等很多行为就只能从消费体验论中得到深入的理解。有研究还进一步证明了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消费者花费的金钱数额、购买的产品价格、购买欲望等既受情感和认知的作用,也受消费者自我调节力的影响。这可能是未来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领域。

h.krugman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介入”的概念,但直到80年代初,这一概念才对消费者行为研究产生真正的影响。对消费者介入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理论要义的概念界定(主要包括介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介入类型、介入性质、介入级别或强度等)、理论模型和度量模型构建、实证研究等方面,同时介入模型研究也是建立在对相关产品或服务、兴趣、特定活动的一般性介入问题的层级式概念化基础上。研究认为,介入有三个基本的衡量因素:一是与消费者体验的兴趣强度相关的介入强度,以反映评估消费者介入的程度;二是介入方向,以反映面向产品本身、广告、购买和购买决策,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三是介入的持续性,用于区分持久介入和情态介入。介入与消费者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有关。

随着“消费体验”、“介入”、“消费者知识”、“情绪”、“情境”等观点的引入使消费者行为分析变得更加富有实践意义,这些对消费者研究已超越了以往主要关注购买过程的范围。

文档为doc格式。

行为心理学小故事

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人的一举一动都向别人透露着信息,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些肢体语言会泄露你内心的想法,即使这个想法你并不知道,这些,你都知道吗?据现在的科学研究来看,人们所知道的肢体语言也只有70-80%的正确率。

作者对肢体语言很感兴趣的起源在书上并没有说,但是他和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他得了咽喉类的疾病,有好几天不能说话,所以天天在观测人的表情,肢体语言。

美国著名心理专家保罗.埃克曼小时候也有同样的经历,因为搬到新的地方,不懂该地方的语言,只能靠观察来猜周围人说的是什么。

任何组成人的部分都可以表示这个人的想法。

眼耳口鼻,手足都是受观测的对象。

微表情之所以称为微表情,是因为这些表情非常细微,很难察觉,是人无意识的表达。

本书通过先分析一些行为或者表情,然后再举相关例子来说明。

读起来很有说服力。

和同类书籍fbi微表情分析类似(但是书上外国人的表情更加丰富)。

比较感兴趣的是,本书称,鼻子有海绵体,所以人撒谎是都会无意识的触摸鼻子或者鼻子周边。

要注意的是,撒谎可能会触摸鼻子,不是一定会。

触摸鼻子也不一定是撒谎。

自我安抚的时候会抚摸自己的颈部和锁骨,说谎的时候也可能如此。

正是因为这种可能,不确定,才会让行为心理学显得那么神秘,让人有征服它的想法。

微表情有什么用呢?可以用于商业谈判中,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运用在调查犯罪中。

不过一想,日常生活中有人一直观测自己,探听和分析自己内心想法就觉得有点不太好了。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

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

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

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

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

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

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

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

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

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

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想复制过来,大可以参考百度的百科名片。

在这里,我想尝试谈的是我自己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联想理解。

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

如果道德也是一个以供需平衡的市场的话,那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试问有多少个经济人的多少个需求得到了预期的供应?也就是说,从全球上来考虑,单是所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还是得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供给。

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短缺的水资源,让人担心的食物,被破坏的自然坏境,越来越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证明我们人类的道德正在面临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这条规律去改造我们的世界。

电影《2012》、g20峰会讨论、稀土“战争”与中国环境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考虑“道德”,赋予“道德”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理念。

例如,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生产主义,我们关心的是,可否偶尔停下来小憩,回想一下历程,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马不停蹄的进程中得到满足了吗?例如,现在非常倡导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也是减少了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吗?这难道不是“道德”的适应时代变化的体现吗?简而言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相对科学的思考自身发展的线索,让我们意识到那还没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用闲暇时间仔细的读了一本书,我对其中一个章节比较有感触!行为学与撒谎,笔者写的很有感触,写出了人们在面对一个不真实世界,的各种表现。

“叙述事情时候眼睛是向左下方看的,代表在回忆,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人大脑用来回忆的的地方在右脑,往事我们需要思考回忆才能记起,谎言则是事先编造的谗言罢了,再加上心里“虚”,第一反应是以最快的速度讲完,自然用不着回忆了,换句话说不用调动神经和细胞了!“说谎者眼神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慌后,眼神变得肯定,当你冷静的反驳他,他的眼神会再次飘移!”如果被发现,估计你会对他产生定式效应(即心理学的,当别人欺骗过你一次,或者多次,你就相信以后这些事情是他所为!)这样的事件并不少见,只不过我们需要尽量做到少说慌。

相信朋友们一定在别人问你:“你是不是去xx女生家了?”你的回答可能非常坚定“不我没有去,真的!”也可能是“我要是能去就好了……”。

第一种回答七八成是去过的了,明显在撒谎!后者则不同!这是根据说谎者心里有一个急性心里想让你确定他的答案!我们总会惊讶“惊讶的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的了,真正的惊讶转瞬即逝”。

心理学论文

近年来,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幼儿教学中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更被人们所关注。大家都懂得,幼儿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就会对学校的同学表示反感,直至不愿意去幼儿园上学。在幼儿教学中它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幼儿学习的阻碍。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产生的理由,找寻消除幼儿逆反心理的办法,这对早期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逆反心理;早期教育。

幼儿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对一切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幼儿的教学中,要以直观的形象化教学为主。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兴奋感以及求知欲,然后再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过多地讲抽象的东西,幼儿听不懂,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幼儿具有好动的特点,我们要针对幼儿的这一特性,多采用寓教学于游戏中的策略,让幼儿在玩乐中、不经意中学到知识及本领,这是有效防止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行为的一种有效策略。

幼儿还缺乏一定的抑制力,而且还容易疲劳。针对这一点就决定了幼儿学习、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只有强度适宜,才能更好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作为幼教工作者都知道,幼儿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比较任性。当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时,既不能采取强硬之法,也不能任由幼儿为所欲为,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比如,观察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使幼儿掌握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取绘画法,把事物绘画得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变静为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一个大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情境中,让幼儿在轻松的娱乐中学到知识。

幼儿认识事物除了具有特殊规律之外,自身也具有一般规律。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能把幼儿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科学的、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体系,然后按这个规律有计划地将知识传授给幼儿。这样就会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轻松感,逐步地掌握新知,因此就会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幼儿教师对幼儿学习中所出现的难点,要进行比较耐心的、科学的引导,直至幼儿真的明白了、学会了为止,一旦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就要认真查清理由,及时采取相应的消除措施,让逆反心理从幼儿的头脑中彻底消除,让幼儿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

心理学论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性和深入性,我校于20xx年11月22~26日举办了题为“滋养心灵快乐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

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的主要活动有学生和家长的专题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及心理影片展播,旨在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氛围,加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性高,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纪实。

11月22日在升旗仪式上,学校心理教师秦艳霄的讲话拉开了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的帷幕。同日下午,初一、初三年级各班举行心理主题班会。初一年级班会主题是“初中生活,我准备好了”,初三年级班会主题是“心新向荣”。本次初一、初三的主题班会均由各班的心理委员主持,班级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有效解决了心理困惑。

11月23日下午,心理教师尚玉宁为全校学生做了有关感恩和如何调整考试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列举事例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会体谅、理解父母;同时介绍了考试的目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学习查找知识的薄弱环节,利用考试进行。

总结。

和反思。本次讲座对广大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调适自我起到了一定的排忧、解惑的作用。

11月24日下午,全校学生观看了电影《叫我第一名》。它讲述了一个患有妥瑞氏症的人,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与追求梦想的执着,如愿成为人们眼里妥瑞症患者不可能从事的职业——教师的故事。此次电影展播,帮助学生们学会了从容地正视、接纳自己的缺点,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激发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了追求梦想、坚持到底的信念。

11月25日是本次心理宣传周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多位专家为全校学生提供权威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测试和咨询,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自己,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11月25日下午,达博教育向我校爱心捐赠心理实验器材。捐赠仪式由宋晋安副校长主持,达博教育及我校多位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宋晋安副校长表示我校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来回报社会的厚爱。

11月26日下午,我校邀请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了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刘老师采用体验式的方式,使家长在活动中感受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笑声中反思、收益,改变与孩子沟通的心态和方法。

本周全校学生参与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作品类型包括心理格言、心理漫画、心理健康教育徽标、心理情景剧剧本等。作品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具有科学性和创意性。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经评委组决定,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这项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创作才能和个人风采,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心理教师秦艳霄的指导下,初二年级各班心灵导师(心理委员)联合制作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战胜恐惧、告别孤独、微笑每一天、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主题。展板内容丰富,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

二、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特色。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向全校发出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全力配合开展工作,保证了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校园网站也就本周活动进行了相关系列报道。

2.普及性高、参与面广。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学生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心理影片展播。每天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全体学生普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而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3.针对性强。对于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选择了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参与此活动。11月初我校心理教师对家长进行亲子关系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并向每位家长发放调查结果和建议,同时家长给予学校反馈。本次参与讲座的初二年级的家长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子关系需调整的那部分人;初三年级各班由班主任在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每班选择5名需要调整亲子关系的家长参加讲座。此次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需要帮助的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能。

4.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我校各年级各班设置了心理委员两名,心理教师定期召开培训会和座谈会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包括专业心理知识的讲解和助人自助技能的指导。旨在由心理委员观察并及时报告同学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同学、朋友间的心理辅导,化解他们的人际矛盾,解除心理困扰,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培训会上,心理教师就如何制作心理展板、如何支持召开好心理主题班会等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培训。在本次活动周中,心理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他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围同学积极踊跃参与活动,协助学校更加有效、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邀请校外心理专家。邀请校外心理专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服务,是本次心理活动周的特色之一。周四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专家孙爱娟、司晓东、严静和稽亚萍老师为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现场咨询。周五的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

三、心理健康宣传周效果。

1.营造了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形成了人人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消除了对某些心理学知识的误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由每班心理委员负责,联合宣传委员及其他学生,结合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在经过调查、整理资料、设计展板版式后制作,如:《我爱我自己》通过“心中的瓶子”“wethink”“量一量你有多少水”“如何爱你自己”和“爱自己爱别人”五个板块阐述“学会自爱”这一主题,其中针对“爱自己”和“自私”两个概念的不同进行了明确的解释,消除了大部分学生对“爱自己”认识的偏见。

现场心理咨询也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发展、成长的重要性,关注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有心理困惑可以求助心理老师。纠正了一些对心理学认识的误区,消除了一些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取得一定的效果。

3.增强了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逐渐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活动结束后主动求助心理老师解决心理困惑的学生人数逐步增多。这些表示学生希望在心理咨询后提高自身心理自助的能力,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

4.提高了家长亲子沟通的能力。我校精心挑选200余名需要帮助的家长,针对他们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召开家庭教育讲座。讲座后,专家和心理教师一起为家长做了现场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困惑。家长们表示:讲座很实用,既使自身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又学到了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5.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课间,各年级学生兴趣盎然地参观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并学习展示的内容,他们纷纷表示展板内容丰富,与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看后受益匪浅。在心理影片展播后,学生们表示,看到患有妥瑞氏症的人都可以保持乐观心态去追求梦想,自己有什么理由退缩和放弃?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纠正了一些学生平时存在的、常见的心理学认识误区,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6.扩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多家报社、媒体对我校心理活动周工作进行报道,大力赞扬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工作很有意义,对我校进行了很好的宣传。

本次心理活动周在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我们相信,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困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明年的心理健康宣传周将会更加精彩。

心理学论文

摘要:心理学蕴涵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心理学教学中采用恰当的策略,使心理学的德育功能现实化并整体提高心理学教学的德育效果,必须把知识教学与品德引导相结合;教师引领和学生体悟相结合;有意安排与无意浸润相统一;教学活动与德育陶冶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多协调;教学与心理服务相结合。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心理学教学从字面上来看其实就是向学生们讲解与心理有关的故事,心理学其实是通过文学领域演变而来的,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挖掘学生内心的思想,对学生的内心深处进行感化。教师在对学生讲述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因为心理学的内容涉及面很广,绝对不单纯地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要与生活联系紧密,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德育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个时候在很多方面都有德育的涉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德育的教育。在一般的情况下,学生们在青年时期都已经形成了十分健全的思想,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们在社会上希望能够被大家理解,同时还对未来抱有很多的希望。所以,在这段时期,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这段时间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品格,对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成绩有重要的作用。有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遇到困难或者是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往往产生消极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最终形成扭曲的人格。

2心理学教学渗透德育教学的作用。

2.1心理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建设。

很多的知识教学本身就是和品德相结合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品德的教学引导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促进品德的提升。心理学主要是阐明人的内心活动,而且通过这些心理活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能够细微地观察出一个人的内心。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2心理学与德育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体会,心理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发现学生的内心思想,还应该去将心理学课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同时还要融入一些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如果教师不去对学生加以德育的教育,那么心理学的知识完全不可能主动地转化为德育知识,由此看来,教师对学生这部分的教育十分必要。

2.3能够促进有意安排与无意浸润相统一。

有意的安排与无意的渗透就是指教师既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德育教学,又要不自然地向学生讲解德育知识,可以通过举一些例子来向学生讲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得更为透彻。由于心理学学科的特殊性,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直接地向学生讲解心理学的含义及意义,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学习得十分牢固。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学生一些行为的支撑点,学生拥有一个高尚的品德可以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构建积极健康的人格环境。由此看来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求心理学教师拥有全面的素质、高尚的人格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和计划。教师还应该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3如何在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德育。

3.1改变教学模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对学生心理学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总是给人以很难亲近的感觉,因为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听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在下面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新的教学模式的采用,可以很好地将这一问题有效解决,教师在教书授课的时候通常会用亲切的语气来讲解生活中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感受来制定教学计划。也可以说,如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方法运用得合理,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在德育课堂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本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当他们无法自己独立去解决的时候,就会产生退缩的心理,时间久了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教师在这一方面要尤其注意,因为这点是最容易忽视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讲解心理学的内容,而是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应用到自己的所学知识,同时利用这些知识去不断地完善自己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授课的这段时间,教师应该多听学生们倾述自己的心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2充实教学内容,完成心理学课堂与时俱进的转变。

心理学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到亲切,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自从在心理学教学中加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之后,能够大大改善这种局面,因为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要求之下,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多样化的个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的个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同样,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中多列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来记忆,例如:全国优秀少年标兵、十佳青年等优秀的事迹。学生在学习这些人物事迹的同时就能学习到课堂上的知识,而且记忆得十分牢固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3.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增强教师的德育观。

目前很多心理学教师的工作效率不高,通常都是花费很多时间在课堂上或者课后,但是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所以,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素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就是增强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只有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了,才能真正教会学生。第二就是教师的道德水平还是有待提高,只有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往往会把老师当作是自己的榜样来学习,所以,在这一点上也是尤为重要的。第三就是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的知识,教师应该多加学习新的心理学的知识或者是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充实起来,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会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讲解知识。第四就是教师要时时刻刻地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作为学生的指路灯,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在困境中成长。

4结语。

时代在变迁,经济在发展,竞争不断加剧,给我国心理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从很多方面完善心理学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在心理学教育中增加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变目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使其更加符合社会需要,更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这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2]b.a.苏霍姆林斯基,著.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心理学论文

目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培养合格的技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就现在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来说,还存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公共心理学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体系安排不当、教学方法单一、学时安排不合理、师资安排不规范、教育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上,所以要从多方面角度来解决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提高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二、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一)改革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与对知识的领悟提高,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体系必须改变传统心理学教学内容,改为以注重教学实际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同时根据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增加相应教学内容。根据我院在教育教学上的根本需求,还应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重要标准包括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也是学校教师必备的技能。但是,就目前教育心理学教材与公共心理学教材上涉及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知识都很少,这就导致现在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技能严重欠缺,比如,如何测定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如何根据不同的考试选择合适的题目,如何评价一份试卷的质量等等,这些都要求技工院校老师具备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知识。

(二)技工院校公共心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我国教育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发展,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互相交流、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在技工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实现其课程价值,必须注重公共心理学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中的改革,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简单化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注重教法与学法同步进行、平衡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细节教学,抓住重点章节,发展独立个性;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摒弃单一教学;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切勿只传授心理学知识。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潜能为目标,加强科技化教育,注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的实践教育,运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技工院校在保证学生公共心理学教学课程质量的同时,开设公共心理学试验课程,让学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帮助,真正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培养。我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新的教学方法:自我描述、心理分析、故事编写、心理剧情、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从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证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心理学教学质量。

(三)变革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教学评价是公共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唯一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单单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是非常片面的,必须采取多方面、多样化的评定标准来制定学生的公共心理学成绩。所以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应体现在考试评价体系变革之上。合理的考试不仅是心理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还是心理学改革的重要保证。考试变革主要包括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上,要注重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解决问题思路、掌握能力上,机械式内容的试题要相应减少。充分调动技工院校学生对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与喜爱,并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整体素质。在考试方式上,技工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增加学生平时各项考察比重,如课堂发言情况、读书笔记、听课情况、作业与论文以及实践操作成绩等,考试成绩可占其中一定的比例,从而制定综合分数。教师平时对学生应做到合理公正,不断鼓励,详细记载学生平时各项成绩。

结束语。

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育课程改革是多方面的,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德智体对学生的教育应受到技工院校高度重视,学校应加强公共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老师对公共心理学课程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及方案,并且把具体的实施办法应用到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参与到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育改革上,才能使我院公共心理学教育课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公共心理学课程贯穿于其它课程当中,如何能让公共心理学教学应用到其它教学任务当中,也是公共心理学需要完成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价值。

心理学论文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称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人物,后来在19与该学派分裂,建立了精神分析的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并不是单独应用于个人的心理学,它考虑的是个人、社会及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它强调社会因素决定人格,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阿德勒提出了许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独到见解,并将自己的这些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中,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看法。这些看法无疑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同时也给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制定和实施以不少的启发。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社会兴趣概念及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方面的启示较大。下面就分别从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这两个角度来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启示。

阿德勒并没有给社会兴趣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阅读阿德勒著作的人都会对社会兴趣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社会兴趣从字面来看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一个是目标维度。心理过程维度指兴趣本身,目标维度指兴趣所指向的目标。从心理过程来维度来看,社会兴趣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同情、认同能力,社会常识,合作、协同能力,价值观,独立能力,对未来社会的关心。从目标维度来看,社会兴趣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一种归属感扩展到宇宙感。社会兴趣在这指的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兴趣的内涵十分丰富,而这些内涵几乎都属于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包含的范畴。

阿德勒将社会兴趣作为儿童精神健康的标准和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阿德勒认为把儿童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之中平等的一员,就必须帮助儿童发展社会兴趣。heinzher则认为阿德勒所说的高度发展的社会兴趣的人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具有先天的潜能,比如婴幼儿在没有别人教他们的情况下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但社会兴趣这种潜能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发展,否则幼儿就会变得自私冷酷,因此必须从小注意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幼儿园是家庭的补充,幼儿园应当继续发展幼儿在家中养成的好的行为,纠正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但幼儿园不能仅仅简单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因为幼儿在幼儿园消除的行为很可能在家庭中又会重新出现。阿德勒还指出“快到6岁的时候,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即前面提到的生活风格。可见,幼儿园对幼儿这个时期的社会性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决定性的。

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应重点包括哪些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从社会兴趣的心理过程维度看,首先,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要侧重培养幼儿的同情、认同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独立能力,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其次,社会领域的课程不能忽视幼儿在入园前在家可能养成的不良的行为,教师应在幼儿入园后及时纠正幼儿在家养成的不良行为,纠正不良行为是建立良好社会行为的前提。笔者认为纠正幼儿在入园前形成的不良社会行为应是小班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首要内容。除了关注幼儿的不良行为之外,小班社会领域课程还应将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信赖教师和幼儿园班级中的同伴上。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这是让他们获得面对幼儿园新环境的勇气和信心的基础,也是幼儿面对社会生活的第一步。而从目标的维度看,社会兴趣的较高水平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较高目标应是让孩子实现自我,促进孩子关心未来社会。到了大班,教师应围绕这些较高目标来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展开教学,发展孩子较高的社会兴趣,让幼儿的社会兴趣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而让孩子的社会性在幼儿时期就得到充分的良好的发展。

二、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实施的启示。

阿德勒是一名心理学家,他的心理治疗理论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儿童心理发展观,一是心理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

(一)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阿德勒认为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教育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主要是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幼儿的生活风格。教师在了解本班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1.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来源。自卑感源自婴儿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软弱和依赖的经历,我们知道幼儿要依赖成人才能生存,他们与成人相比总是显得无力和虚弱,不得不产生自卑感。阿德勒还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正是这种向上的意志使幼儿在产生自卑感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补偿。从积极的方面看,幼儿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将会对自卑进行适当的补偿,将其转变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力求朝对社会有利的方向发展。从消极的方面看,如果幼儿产生自卑情结,对自卑进行过渡的补偿,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将会导致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如果能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就不会对幼儿的有些不良社会行为迷惑不解,而是会找出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每名幼儿,因材施教。

2.了解生活风格。

阿德勒将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并表现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风格是个体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工具,决定了个体会重视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怎样重视,赋予个体以同一性;也决定了个体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阿德勒认为在生命的第四和第五个年头,出现了起原型作用的生活风格。由于儿童年幼还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风格,它只是潜意识地表现出来。阿德勒指出健康、积极的生活风格可使幼儿与父母、同伴、教师和睦相处,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利。错误的生活风格则建立在幼儿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基础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利。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了解幼儿的基本生活风格,则将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有更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的开展幼儿社会性教育课程。

由于幼儿时期的生活风格并没有完全定型,教师要了解幼儿的生活风格并非易事。但是教师应知道幼儿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与幼儿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有关,特别是与幼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这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格局、孩子在家庭的位置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幼儿最初的生活风格的形成。

总之,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实施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之前,应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动力、生活风格及人格类型等方面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和实施社会领域课程,这样才能使社会领域课程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实施方式的启示。

笔者在幼儿园做观察时,据教师们反映每个班的儿童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有些儿童有攻击性行为,有些儿童有一些胆怯、退缩的表现,有些儿童有吮指行为等。尽管教师们在平时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努力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但教师们反映实施幼儿社会领域课程中有许多困难,他们觉得社会领域教学活动难上,首要原因是教学效果不显著。有研究者指出这是由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特点是教学效果的非即时性。尤其是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的教育,更不容易在短时间内生效。”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技能要很全面,临场发挥要十分灵活。第二个原因是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能仅靠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家长的参与、支持和配合在社会领域教育中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的不良社会行为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要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观念并非易事。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让许多教师都不愿上社会领域课程。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觉得阿德勒的教育方法能给我们幼儿教师带来关于社会领域课程实施方面的启示。

阿德勒认为家庭和学校通过培养幼儿的社会兴趣可以预防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使幼儿的精神健康发展。而对于受不良环境影响已产生问题行为的儿童,阿德勒则认为幼儿园首先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那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如何实施才能有效地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阿德勒在许多学校建立了教育咨询诊所,将自己的心理治疗法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用来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帮助儿童发展社会兴趣。该诊所每周举行一到两次咨询指导会议,有一位不仅懂得心理学、也了解教师和父母生活情况的杰出心理学家担当顾问来主持会议。为方便父母也参加,会议一般在晚上5、6点时召开,学校的教师、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大家聚在一起,每人都提出一些问题儿童的案例,然后由心理学家提出他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开始讨论,商谈解决对策。在讨论中,专家向父母和教师建议如何来帮助孩子。这些讨论一般都以阿德勒的心理治疗理论为基础。在讨论的过程中专家潜移默化地将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传递给了教师和父母们。

阿德勒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改善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幼儿的社会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咨询指导会议不仅是一个帮助儿童解决问题行为的场所,也间接成为了教师、父母进一步接受专家的教育培训的地方。幼儿课程研究者虞永平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注重调查、参观、访问、观察、劳动、游戏及上课等多种教育形式的结合。”“多种教育形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和具体的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的制约下有机结合,是社会领域的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教育形式外,可以借鉴“咨询指导会议”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幼儿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周或两周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由专家亲自制定对孩子进行社会行为教育的计划,不仅可实现社会领域课程的目标,有效地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社会行为,还可加强家长和幼儿园的联系,此外也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同时如果这种方法一直持续下去,受到训练的教师也会成为具有心理学家素养的人。阿德勒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受到训练的教师非常满意,一般都会愿意继续这样的工作。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咨询会议来纠正幼儿的行为比一般的教学活动将更加有效。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切实需要出发,邀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的研究者主持会议,发动家长、教师们和问题孩子一起参与,让这样一种咨询指导会议成为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新的重要的组织形式。

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社会性教育,还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机会,使教师对上好社会领域课程的信心大增。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主要分四个步骤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第一步:教育者与孩子建立稳固的健康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理解、信任、合作与关心的基础上;第二步:调查孩子的心理发展动力和生活风格;第三步:关注孩子试图通过不当行为来获得成功的目标,并对孩子的目标进行解释;第四步:试图改变孩子原来的目标,使孩子重新设定新的朝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提高孩子的社会兴趣。教师可以借鉴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设计、组织和实施一些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帮助本班的孩子纠正不良行为,重建良好的社会行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和教育对象建立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其次教师可以在参加咨询会议之后,在认真研究了儿童的个性和他的特殊问题后,专门针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行为设计课程内容和教法。比如班上有一个胆怯的孩子,教师可以为孩子们筹设一次关于胆怯的讨论会。可以设置下列讨论问题:“什么是胆怯?”“为什么会胆怯呢”“胆怯好不好呢?”“怎么才能不胆怯?”来逐步了解胆怯行为的背后目标,指出该目标的局限性,帮助孩子重新设定新的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利的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讨论进行指导,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调动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给予孩子充分机会各抒己见。那个胆怯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是这次讨论的原因,但在这种集体的讨论中,他会对它感兴趣,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而班上的其他孩子虽没有去参加咨询会议但这种讨论课也加深了他们对问题行为孩子的了解,使他们慢慢关心和同情起这些问题儿童,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对他人的社会兴趣。可以说,教师这样有的放矢的实施社会课程将更加有效。笔者认为通过专家、教师和父母的共同实践,教师们还可以和这些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一起将这些根据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设计的教学活动编成社会领域课程的教材。笔者认为这样的社会领域课程教材是真正从孩子的社会需要出发,并通过实践检验能指导幼儿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需要的教材。

三、小结。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注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的理论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启示作用。一方面,笔者认为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理论启示我们纠正幼儿在入园前养成的不良行为,这应是小班幼儿社会领域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还启示我们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应侧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认同能力、合作能力、独立能力,让孩子了解基本的社会常识和社会价值观,促进孩子对未来社会关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应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兴趣朝更高的水平发展,最终促进幼儿实现自我。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心理治疗理论启示我们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首先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动力和幼儿生活风格的基础上,并运用像阿德勒提出的咨询指导会议这样新的组织形式作为已有社会领域教育形式的补充,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授社会领域课程的信心,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更加有效。

相关范文推荐
  • 01-01 低碳经济的发展论文(专业18篇)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规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低碳生活是一种非常环
  • 01-01 插花活动心得(热门23篇)
    写心得体会能够让我们更有目标地思考和行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经典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
  • 01-01 幼儿转学证明(通用22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全面展示写作技巧的工具,通过分析范文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想要提高写作水平的人来说,这些范文范本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贵学校:兹有我校学前大班
  • 01-01 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论文(模板16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特定领域或特定内容下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范例样本。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从扩大生产(extendedpro
  • 01-01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教案设计范文(13篇)
    教案的编写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9.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使用。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
  • 01-01 加油员工辞职信(优秀20篇)
    辞职信是向上级或公司提出离职申请,表达离职意愿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辞职信样本,希望能为大家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尊敬的公司领导:首先很遗憾在这个时
  • 01-01 超市员工请假条(精选16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开阔我们的写作视野,拓展我们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个性和魅力。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写作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 01-01 人事人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7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展,查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在下一个月做出改进。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
  • 01-01 我和皮卡丘过一天(汇总19篇)
    优秀作文是构建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观察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今天,我和女娲去找白色的石头
  • 01-01 教师节新闻稿(实用18篇)
    新闻报道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新闻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思辨能力。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新闻报道案例,希望可以给你一些灵感和写作的方向。在这个满载收获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