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水调歌头教案及反思(模板15篇)

水调歌头教案及反思(模板15篇)

时间:2024-01-11 05:45:09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案模板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使教师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教案模板样式,供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使用。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我曾经执教过八年级下册第25课《水调歌头》,所出示的这节课有幸被评为教学设计优质课,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对于这节课不断地改进,因而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现就本节课从不同侧面做以反思。

一、教案设计的反思从常规教学的角度分析,对于一节古诗词看,立足点无外乎是读与赏结合,语文教学对于读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在读中赏、赏中读,然而我认为对于一名八学年的学生,读的思维认识已经成形,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抑扬顿挫中的语感,使学生品味到了一个或悠远或深邃的境界。因而,针对学生已形成的鉴赏模式。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

1、读懂并背诵这首词。

2 、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完全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赏析结合理念。

苏轼作为此宋词之集大成者,其古词旷达豪迈的境界无疑一

洗唐以来的绮丽之风,而要读懂这首词,没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绝难达到要求的。不打开想象的双翅,如何能体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达观,又何以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本首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启发式教学这一常规手段也被我放弃,为了更好地步入这节课的学习,我以多媒体手段引学生们步入了一个古意盎然的世界,选取了多幅画面,其中包括东坡醉酒图,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所设置的朗读氛围,展示flash图片,当荷塘月色中,《水调歌头》的颂读随画面徐徐走来,这样一来,情境法,诵读法都得到了展现,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迥然不同的视野之窗。

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更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有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把过程与方法中的一个环节设为: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因为调动了多种手段,在完成这一环节时,学生们认识了一个全面而丰富的东坡居士,为完成本课教学打了了夯实的基础。

而对于本首词的教学难点,最初我的设计是了解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计划为他们讲授诗词的起源,特点,分类并让他们了解多样的词牌名称,可在背课中我注意到,由于学生们接触到的诗词很少,对于律诗和绝句尚且模糊又何谈长调和小令,考虑再三,我舍弃了这一环节,针对这首词重新揣摩,最终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设为教学重点。

二、古诗词教学课型的反思在日常教学中,基于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遵循中考指挥棒这一指向,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感受,而单纯地追求熟于默写这一环节,为了追求语文试卷上默写的10分,绝大多数课堂内的45分钟,都在向10分的高标前进,而在我看来,对于一名初中学生来说,熟读默写早已过去,而感悟前人的悯人情思,忧国意识当成为初中思维体系的亮点,我想对于《水调歌头》的无穷韵味来说,它让人不能忘怀的绝不是流利的书写,铿锵的背诵,它让人不能忘怀的应该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独特的领悟,以及在逆境中前行的强者风范,只有立足于对诗词情感的认识,才会更好地懂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目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教学效果反思

成功之处:

1·情感升华,仰慕旷达

对于《水调歌头》这首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可以娓娓而谈我眼中的东坡,“可以一挥而就”我仰慕的东坡,能够达到这一步,我想一个可以忧伤可以放旷的东坡因为水调歌头已缓缓流淌在每一条心河,因为那份胸怀的滋养,有一颗直面人生的种子正在思想的的温床里的迎风而立,并因为人阅历的浇灌而日益茁壮。

2·预习环节充分而详实

本节课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因素那便是预习环节完善之极,同学们多角度的收集并归纳整理使一个丰满的东坡形象得以展现,也正如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走进了《水调歌头》,也认识了《定风波》《赤壁怀古》,还能够吟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3·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节课中,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嫦娥奔月”“荷塘月色”等多幅画面,并出示了mv“但愿人长久”,在朗读中也使用了flach动画,这丰富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本节课的亮丽风景。

不足之处:

1·对于板书设计仍有待完善。

我所设计的板书,以愿为圆心,分别把“望月”和“怀人”设计在两侧,在我看来,简洁有余,而充实不足。

2·拓展训练中,对于想象和联想的处理,多涉猎于课外,应立足于课内,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反思,我想有反省并改进,才能更好地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我想,当每位教师都能为提升效率而努力时,45分钟的课堂一定丰富而充实!

中学生来说,熟读默写早已过去产,而感悟前人的悯人思,忧国意识当成为初中思维体系的亮点,我想对于《水调歌头》的无穷意味来说,它让人不能忘怀的绝不是流利的书写,铿锵的背诵,它让人不能忘怀的应该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独特的领悟,以及在逆境中前行的强者风范,只有立足于对诗词已有而的情感的认识,才会更好地懂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目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一蓑雨任平生!”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苏轼·水调歌头》教学反思《苏轼·水调歌头》公开课教学已尘埃落定,但我希望,对朗读指导课或者说诗词欣赏课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刚刚开始。

一、反思一:课文内容的讲析。

公开课上得拘谨,这是第一感,因为心里老有时间的约束:要在一节课内将课前设计的众多环节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种催的感觉,不能尽情地发挥,整体上就有一种“抑”。如此这般,课堂的提问、讲析就增加了许多心理负担,点到为止或者说放不开就自然而然了。

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讲析,我认为还是偏多、偏散、偏深。

这是什么惹得祸?我认为应该又是老师的主观设计惹得祸。

教学设计时,一直担心课堂的容量不够,就无限地把备课时老师掌握的知识往里夹塞,直接造成了教师在讲析时往深度延伸而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处理好“备课时掌握的知识与上课时传授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是以后教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造成众同仁感觉词的内容讲析不够的感觉,是因为我的讲解偏散乱,偏深度。

刚开始上课时,本来是想照教案设计的来个作品简介,但因为切入时过早得被学生的“学习程序”所打乱,所以当时就想往后放一下,即在强调朗读感情时顺势讲析。但从后来的效果来看,的确应该在最早的时候进行集中简介更好。

但我不认为课文内容的讲析不够。因为本节课的重头戏当是朗读和朗读指导。也就是说,所有的所有都必须为朗读服务。让学生投入情感去朗读,投入思维去理解如何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说学生表达情感的朗读一定不太准确,但能够有所表现,有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有些重音轻音的变化,也就足够了。可以设想,如果再增加课文内容的讲析,将肯定地减少朗读的次数,朗读指导又将是指导课,而非朗读课了。

二、反思二:板书设计。

应该承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严谨。虽然整体的板书设计到位了,但对内容脉络的梳理未能如愿。

课后想来,如果将课文内容“问天、问月”“哀、思”这些要点经整理后条理清晰地板书,当会收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对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亦有好处。

更应该承认的是,平时对板书设计的忽视是造成这次失误的根源。这又得怪罪于自己的认识。

因为平时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的理解”,老师应该是参与者、组织者,而非传授者。一种将内容归纳好后的板书,只会是一种简单的传授,即把教参或其他人对文体的理解清晰展现给学生,抑或灌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照搬于笔记或头脑当中。如此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文体的自主探究。所以我对设计精细的板书历来不太上心。

现在看来,这种片面的、不深刻的认识直接导致了课堂板书功能的欠缺,对某些课来讲将会影响教学效果。今后重新理解板书的效益,重新认识板书的功能,当是又一个重要的提醒。

其实,我先前的理解只是对阅读教学个性的张扬,而阅读理解应该是有共性的。比如,《红楼梦》的贾林爱情悲剧是不容有其他理解的,这就是共性,我们不能为张扬个性而将其理解为纯洁的友情。而板书的理解可以是共性之说。让个性与共性并存,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5篇水调歌头教学反思5篇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鱼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教这首词的。讲完这首词感觉收获、失误都不少。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关于苏轼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的处理。我们以前对苏轼介绍较多,这里不必说的太多,所以一提带过。关于词的背景则需重点说明,这是深刻理解词的内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础。对此,我对词的写作背景做了如下介绍: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其次,读懂小序,明白小序的作用。写作时间及写作情形很容易看出来,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兼怀子由”上,“兼”字说明作者写这首词除了“怀子由”外,还有其他的目的,并且是超过“怀子由”的更重要的目的。小序的作用就是告诉了我们这首词写作的时间、情形及主旨之一。

第三,疏通全词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感情。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词的上阙写词人问月,表达词人开始想上天,后来还是觉得人间好这么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词的下阙很明显写词人对弟弟的怀念以及美好的祝愿,照应小序中的“兼怀子由”。

很明显,学生们对词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我试图打开学生们的思路,以言语诱导:“词的下阙是“怀子由”,那么上阙应该表达的应该是作者的另一个写作目的,并且是主要的目的,这个目的难道就是作者发起痴来的问天和渴望上天最后又不想上天吗?难道这种近乎无病呻吟的感情能超过对弟弟的思念吗?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那么请大家结合词的写作背景重读词的上阙,认真思考上阙的主旨。

几分钟后,有同学举起了手,用不太肯定的语气回答道:“老师,苏轼由京城到地方,由大官到小官,是不是心有不甘,想重新回到京城并且官复原职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看到我的微笑点头,大家一下子把思路都拉回到了这方面,几经回答与完善,答案出来了。原来在这里“天上宫阙”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暗指被贬时间长,不知朝廷内的情况,“高处不胜寒”暗指朝廷内复杂的派系争斗,而“人间”则暗指在地方做官,明白了这几个句子的含义,词的上阙的主旨和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原来上阙表达的是词人对政治的感慨啊。难点至此得以解决。

第四,对重点考点的解决。因这首词的重点、考点都在下阙,我于是对下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下阙首句因省略主语“月亮”,导致一部分学生理解困难,一个理解能力较高的同学给大家解释出来以后,其他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这句词不但描写月亮,而且月亮位置的移动还表现出了时间的变化。另外,根据以往的经验,“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的“事”和“长”很容易误写成“时”和“常”,我也在大家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强调。对重点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我则不愿意浪费时间,直接在大屏幕上出示了答案让学生做笔记,前一句既表现了作者豁达开阔的心胸,又蕴含哲理,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明月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后一句话则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既美好的祝愿,那就是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享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整首词表达了作者由忧郁苦闷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从以上几点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我对本节课重点考点的讲解是填鸭式的,是没有循循善诱的,是以有效的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另外,诗词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的,而我这节课让学生读的不多,这也是一个大的失误。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首先,是要给朗诵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因此,我回避了很多公开课开课时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的思路,而是直接发问:结合你的预习谈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畅所欲言,老师不作过多地点评和干扰,说出自己预习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全诗朗诵一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并让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理解,揣摩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词?这样让学生既对作品有完整的印象而又能直接进入文本。

其次,老师在课件音乐的配合下脱稿给学生作示范朗诵。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法下载了许多的朗诵,有网上的朗诵爱好者的,也有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吟诵,还有唐宋名篇朗诵会上的吟唱等等,但都似乎总觉得和学生之间有些隔阂,所以最终决定还是自己来现场朗诵。尽管我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是很好(课后也有普通话好的听课老师跟我反映说字咬得不是很准,找朗诵带效果可能更好些),但我想这时学生需要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水平示范,他们需要的可能是这种激情——是与课文,与作者同喜同悲的激情。于是我选择了神秘园的白石音乐作背景,在课堂上我背诵式的很投入的朗诵全文,学生们很受感染,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后,我让同学们模仿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朗诵,学生均能一改平时的扭捏之态,很投入的进行模仿。

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分上下两片揣摩研究每一句应该怎么读。让学生自主研究: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有理由的,有把握的,能有话可说的来说: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要舒缓一些?哪些词要急促些……每个同学可只说一句并请示范朗诵,如果说不清理由也没关系,你可以用你的朗诵来告诉大家,同学互相补充纠正试诵。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而且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享受朗诵的乐趣。

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探究兴趣浓厚,发言积极,每个同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在研究朗诵的同时,也对课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争先恐后,以读为荣,以读为快,且读得声情并茂。

最后,则水到渠成了,在对全词研究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真情完整地把全文朗诵一遍,效果显而易见。当场听课的领导及同行们都深深地感动了,陶醉了,人人不禁颔首微笑。我想这就是朗诵的魅力,语文的魅力吧。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苏轼·水调歌头》公开课教学已尘埃落定,但我希望,对朗读指导课或者说诗词欣赏课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刚刚开始。

一、反思一:课文内容的讲析。

公开课上得拘谨,这是第一感,因为心里老有时间的约束:要在一节课内将课前设计的众多环节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种催的感觉,不能尽情地发挥,整体上就有一种“抑”。如此这般,课堂的提问、讲析就增加了许多心理负担,点到为止或者说放不开就自然而然了。

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讲析,我认为还是偏多、偏散、偏深。

这是什么惹得祸?我认为应该又是老师的主观设计惹得祸。

教学设计时,一直担心课堂的容量不够,就无限地把备课时老师掌握的知识往里夹塞,直接造成了教师在讲析时往深度延伸而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处理好“备课时掌握的知识与上课时传授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是以后教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造成众同仁感觉词的内容讲析不够的感觉,是因为我的讲解偏散乱,偏深度。

刚开始上课时,本来是想照教案设计的来个作品简介,但因为切入时过早得被学生的“学习程序”所打乱,所以当时就想往后放一下,即在强调朗读感情时顺势讲析。但从后来的效果来看,的确应该在最早的时候进行集中简介更好。

但我不认为课文内容的讲析不够。因为本节课的重头戏当是朗读和朗读指导。也就是说,所有的所有都必须为朗读服务。让学生投入情感去朗读,投入思维去理解如何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说学生表达情感的朗读一定不太准确,但能够有所表现,有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有些重音轻音的变化,也就足够了。可以设想,如果再增加课文内容的讲析,将肯定地减少朗读的次数,朗读指导又将是指导课,而非朗读课了。

二、反思二:板书设计。

应该承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严谨。虽然整体的板书设计到位了,但对内容脉络的梳理未能如愿。

课后想来,如果将课文内容“问天、问月”“哀、思”这些要点经整理后条理清晰地板书,当会收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对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亦有好处。

更应该承认的是,平时对板书设计的忽视是造成这次失误的根源。这又得怪罪于自己的认识。

因为平时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的理解”,老师应该是参与者、组织者,而非传授者。一种将内容归纳好后的板书,只会是一种简单的传授,即把教参或其他人对文体的理解清晰展现给学生,抑或灌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照搬于笔记或头脑当中。如此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文体的自主探究。所以我对设计精细的板书历来不太上心。

现在看来,这种片面的、不深刻的认识直接导致了课堂板书功能的欠缺,对某些课来讲将会影响教学效果。今后重新理解板书的效益,重新认识板书的功能,当是又一个重要的提醒。

其实,我先前的理解只是对阅读教学个性的张扬,而阅读理解应该是有共性的。比如,《红楼梦》的贾林爱情悲剧是不容有其他理解的,这就是共性,我们不能为张扬个性而将其理解为纯洁的友情。而板书的理解可以是共性之说。让个性与共性并存,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我在七年级113班讲授《水调歌头》一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名篇,而且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这次执教就是希望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昨天在两个班上这个课,上午在4班,感觉学生理解和感悟都可以;下午在3班,有很多同行听课,感觉学生没有放开,理解和感悟情况反而不如4班。我近几年上公开课,存在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有欠缺,没有年轻时的亲和力了,这是我以后上课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并且在网上先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曲听。课上,我按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欣赏歌曲——引出词作者苏轼——导入新课《水调歌头》——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习检测——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背诵课文——课堂检测。由于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不出我的预料,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我轻松应对,圆满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过,当问学生“绮户”的“户”如何理解时,学生都按课下注释理解,并没有人提出异议。

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故”等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设计有学生跟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派读、个人读他人评价这些读的方式。从中,我们读出了“琼楼玉宇”般的神话境界,也读出了千载离怨;我们读出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也读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争先恐后,以读为荣,以读为快,读得声情并茂。

但在课堂中,我认为在“读”这一环节还做的不够,总害怕课堂任务完不成而偷工减料,急于求成,显得有点仓促。

当然,张口、用耳,都代替不了动脑思考,词的意味是要靠细细地品位出来的,于是,熟读课文之后,我设计了“品”这一环节,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细细品位,先小组交流,然后学生发言。在学生的心目中,品古典诗词是一个难点,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为了让学生不望难生畏,在此之前,我先做了示范,给学生一些启示,学生也积极动脑思考,有的品的中规中矩,也有的品的别出心裁,也有的背道而驰,对于一些新奇的观点,我们不能一味否定,因为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心得,我们只能加以引导,让他们再品再思,真正理解。品词就象品一道菜,尝到了其中美味,舌头就欲罢不能了。学生品出了感觉和想法,尝到了思考的甜头,对古典诗词也就不会再“望洋兴叹”了。在这一环节,我以为在对学生的引导方面做得不够,缺乏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因此对有些问题品的不够透彻,可能还有学生不能心服口服。

虽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学生已经从这堂课中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他们已经能饶有趣味地在词苑中漫步了。鲜花因芬芳而美丽,鸟儿因翅膀而翱翔,学习因兴趣而吸引,如果我们的诗词鉴赏课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了古典诗词呢?让我们尽情地在词苑中漫步吧!

水调歌头教案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一.导入新课:(引词)。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水调歌头教案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水调歌头》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故”等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该词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回顾备课过程,我的根本立场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教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应注意学生的活动以及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新课标”希望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为老师是站在教和学的边缘,像交响乐中的指挥,不仅在指挥,自己还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它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感官主体活动,是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真正要义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认识先前是模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还是关注到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在我校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上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后,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苏轼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另外,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轻松、有兴趣的学习,应该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评价。我想,如果能够达到师生共赢,这节课就一定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学生学得轻松、充满兴趣;老师引导得法、得心应手,其课堂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材的把握尺度,学生是接受程度,又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多下功夫,在个人的知识储备上多下功夫,能够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难全。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诗歌鉴赏和咏月名句的收集。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凝练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深入探究,体会“月”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赏“月”

1、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这样为营造课堂气氛作了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课堂的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学生自由回答。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多媒体)。

3、解题: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经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故而得名。

4、简介作者。

(二)品“月”

思考问题: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下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下面,我们就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1、体会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1)听课文录音及学生读课文。

(2)学习小序,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与目的。

学生齐读小序。

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

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4)品读词句,体会苏轼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

思考问题: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

(5)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体会苏轼借月表达了政治的失意。

明确:从“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材料。(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明确: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思考问题:联系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明确: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本文主旨句或千古名句或祝福离人的佳句)。

(5)师生共唱《明月几时月》,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多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3、你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请说出理由。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刚才我们品读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亮。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现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探讨时注意每个小组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推选一名发言代表,发言时请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名论述。(多媒体显示选集的咏月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李清照《偶成》。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提示:可以从代表思念,友情,忧愁等方面去探究。

(四)、作业:

由“云”“星”你都想到些什么?请把它说出来或写出来!

相关范文推荐
  • 01-11 电梯管理员年终总结(通用17篇)
    年终总结是自我反思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年终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 01-11 挑战极限多大全(21篇)
    通过学习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开拓思维,提升写作水平,让作文成为我们思考和表达的重要工具。阅读一些优秀作文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优秀作文的特点和要求。
  • 01-11 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专业17篇)
    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推荐以下金融博客和论坛,您可以在其中了解到更多的金融信息和观点。在所有的批评中
  • 01-11 供电所表态发言材料(优质22篇)
    发言稿的内容需要围绕主题展开,并提供具体的例证和论据,以增强演讲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备受好评的发言稿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各位领导、各位同
  • 01-11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教学工作总结(热门15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记录。接下来,请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吧。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这
  • 01-11 备课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通用13篇)
    教研是教育工作者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阅读一些教研范文,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拓宽思维的窗口。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 01-11 坚强是后盾初一(汇总14篇)
    优秀作文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感情表达,给人以鲜明的形象和感受。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就算全世界背叛你,我也会站在你身后。——
  • 01-11 八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大全(19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撰写教学工作总结有所启发和参考
  • 01-11 演讲比赛主持词及(实用18篇)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将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与大家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在结束之前,我想分享一些主持人的经验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
  • 01-11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热门21篇)
    情况报告既是一种工作记录,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方式。撰写情况报告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希望你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