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创新教育与实践认识论文(优秀5篇)

创新教育与实践认识论文(优秀5篇)

时间:2023-10-10 15:16:44 作者:雁落霞 创新教育与实践认识论文(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创新教育与实践认识论文篇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大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终身受益;二是以就业指导的人员为本。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信息化”的符合“四化”标准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就业指导作为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已经成为配置人才资源和劳动力的基础;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人才资源出现局部性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客观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质量虽然不是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但却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一所高校的声誉和知名度不仅来自学校的学术水平.更大程度地取决于该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状况因此,把就业指导作为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大投入.做好服务,帮助毕业生走好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二、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四化”标准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和实效。

(一)完善组织机构。

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就业工作.同时相应成立学院级的就业工作指导小组,构建学校“一把手”对学院“一把手”的工作机制,逐渐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组织机构。

(二)健全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应坚持走就业指导队伍“全员化”的建设道路。组建成立由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发挥他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

如定期开展就业指导人员研讨和培训班;分批选派人员参加全国的就业指导研讨班;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心理学、语言文字能力、社会交际协调能力、招聘会展的组织能力等的培训;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集体备课;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考评和督导工作,等等。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一)把“以学生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贯穿到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全过程

一方面,积极宣传和贯彻毕业生就业政策。进一步确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使得毕业生做到“熟悉政策、了解市场、参与竞争、诚信就业”。

另一方面,构建“全员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就业办和其他部门负责人齐抓共管,教务处、研究生工作部、科研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及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全员参与的“全员化”就业工作指导与服务机制。

此外.还应大力推进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整个大学期间,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就业指导,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

(二)以学生的思想教育为根本.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倡导主旋律教育和成才报国教育,大力开展毕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创业。同时,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为指导思想.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情操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为主线,认真开展“以知识奉献社会、以才干服务人民”的择业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教育和文明离校与爱校的道德品质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毕业教育活动。同时,对那些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的毕业生应予以政策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

(三)加强就业服务信e-化建设,大力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本前提.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这个载体。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上的就业信息查询与服务及视频面试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大就业信息的搜集力度,努力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科研、工程和项目上的优势,积极动员职能部门、校友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信函、网络、校友会、“工作站”等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地收集有效的就业信息,并及时通过就业信息网、就业公告栏、发放就业信息汇编册等方式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布就业信息。

(四)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校在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新生一进校就开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计划,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及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在学生进入专业训练的阶段,主要在一二年级。重点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客观自我定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及对将来职业生涯做出决策的能力。到三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在这个阶段.主要帮助学生进行求职能力的训练,对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择业技巧进行重点指导.以实现就业和完成学生的职业梦想。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就业指导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就业能力的获取为基本原则.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新教育与实践认识论文篇二

如今这个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主要是由科技和人才来推动的,而且由于英语在国际范围内使用的广泛性,在中学教育当中加强英语的学习也更加重要了。英语主要是作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来进行使用的,所以对于它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能够听懂明白的阶段上。我们都明白掌握一种语言就相当于多了一分工作优先的权力,而在如今的中学教育当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英语知识的积累,却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而要想真正掌握英语,它的语法则是必学也是必通的,毕竟所有的英语句段都有着一定的语法逻辑结构。但在如今初中英语语法的教学当中却不能够真正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们仅仅停留在语法规则的讲解却不引导学生多练的阶段上。在本文当中我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1.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许多学生并非对英语不感兴趣,他们只是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语法问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停留在考试考高分上好学校的目标上的,有的他们并不能够真正明白学习英语是为了实际当中的交流和应用。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学生书面英语分数很好,但是当你要求他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所说的话时则会漏洞百出,这主要是学生平时缺乏练习的结果。而且许多人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被强逼着去学习语法,加上教师对于语法的讲解停留在规则的记忆上,这也给学生留下来语法等于枯燥无味的印象,这样学生就更加不可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了。况且在许多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是一步步跟着教师的要求死记硬背,并不能够自己找出其中的逻辑方法,在大量背诵却无明显效果的情况之下也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当中的困难,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教师对学生的语法错误缺乏科学的认识

英语的学习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要想短期内就完全掌握英语语法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首先是记忆大量的单词,在达到一定效果后教师会继续教授语法,但在语法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教师教的时候都可以听懂,但自己在实际使用的过程当中则会漏洞百出。当学生使用出现错误时,教师会责怪学生对于语法规则记忆不深刻,但实际并非如此,有的学生之所以还会讲求一定的语法规则恰恰说明了他确实人真学习了语法。出现错误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突破了这一点学生便可以将英语语法融会贯通。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应该耐心地帮助学生区分不同语法的特点和规则,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效掌握语法的使用。

2.改善语法学习的对策

2.1采用多种方式教授语法

对于处于好动年纪的初中生来说,语法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来丰富语法的学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播放简单语法的变化,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如今有许多的学生热衷于外国影片的欣赏,因而教师可以截取简单对话的英语视频来具体分析其中的语法规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讲解是能够增强学习的效果的。此外由于在中学的英语课本当中许多的.单元都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同时也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的,因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选择话题进行编写,在初步的排练之后在班级内进行对话演示。通过多种动画、视频以及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语法的讲解和纠错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印象,同时也是能够达到语法的有效教学。

2.2语法教学与阅读相结合

在英语的学习当中,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需要学习大段大段的英语文章,在一篇篇的文章轰炸之后,学生只是了解了更多的英语单词和常识,但是对于语法还是摸不着头脑。因而在英语的学习当中为了达到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在分析语篇的过程当中就指出其中所存在的语法结构,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学习语法的重要性同时也才能够增加学生对于语法的眼熟度。况且语篇本身所蕴含的语法知识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语法结构,它是结合了具体的语境、语义的,是多种英语知识的综合体,可以说如果能够较好地掌握语篇那么学生的语法学习也就简单多了。

3.小结

本文是基于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展开的,分别从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和教师对学生的语法错误缺乏科学的认识这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今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而后又从采用多种方式教授语法和将语法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两个方面阐明了改善语法学习的对策。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并未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全面详尽的论述,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1]桂小芬.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新课程:中,(11).

[2]马显梅.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俪人:教师,(18).

创新教育与实践认识论文篇三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大部分学生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很差,学习方面缺乏吃苦耐劳的劲头,遇到难题绕开走,纪律松散,缺少自制力。大学里没有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看护,学习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自觉性,有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他们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有的上课想来就来,迟到更是家常便饭;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好一点的`不耽误上课,但来了也是睡觉,严重的一学期也看不着几次人影,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期末考试不及格,有的补考不及格的课程过多就被学校降级。部分学生步入大学的校园后没有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仍旧沿袭着中学的习惯:课堂上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喂”多少就“吃”多少。实际上大学的学习应该做到课前预习,课上思考,课后问题这样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它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修养更谈不上,以自己为中心,语言不文明。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选择了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专业,可是很多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一点儿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有的受到一些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一味的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极度悲观。还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设计,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入大学学习,应该学习些什么知识,只是过一天算一天。有的混到最后,期末考试时什么也不会就想着如何去作弊,最终给自己得个“通报批评”或是“记过处分”,这一门课程算是白学。以上种种就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学风情况。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一路下滑。我们要发挥学籍管理的指导性作用,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好高校的自主权利,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为了转变高校的学风,就必须制定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基础保障。在制定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对现在的学风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在新生入校后,各个院系就应将《大学生手册》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明确学校的要求,学籍管理的要求。另外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必须持本人学生证办理注册手续,这样有助于学校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学籍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应该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其次,重视学生平时的考勤记录,考虑将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迟到、早退、旷课以及期末考试的作弊等情况与学籍考核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平时教学的督导,另一方面有利于杜绝考试作弊等不良习气。第三,从我们的了解来看其实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勉强能进入高校学习,刚开始学还可以,越学越跟不上,就没兴趣了;有的是将大学看成了“大幼儿园”,只要不出事,学不学都一样,等四年过去后有现成的工作等自己做,根本用不上去努力;还有的是对自己当初报考的专业不了解,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心理上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不都是学生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不应该因为不及格的课程太多就降级或退学,而是允许这样的学生多次重修,直到达到课程的要求。对于那些入学后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给予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学校也要尽量开设足够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灵活的选择学习的课程。另外,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选择入学的时间和完成学业的方式,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校完成学业,这样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和社会的接触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什么样的人才,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权对违纪的学生作出处分,但是如果当处分失当的时候,学生的合法权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学校在制定学籍管理规定时应该明确学生的申诉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文档为doc格式

创新教育与实践认识论文篇四

1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的设置与运用效果

1.1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相关实践环节的设置

我国一直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工程应用型的纺织工程本科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培养学生“大纺织”的综合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任务的,因此在本科教育期间加入实践环节是十分必要的。纺织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结合相关专业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重新做出调整和修改,依然在《纺织材料学》和《纺纱学》理论课的课程后配有相应的《纺织材料实验》和《纺纱实验》,将原有的《纺织综合实验3》和《纺织综合实验4》进行了整合,变为现在的《织物实验》,设置在《织造工艺学》和《织物组织与结构》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同时结合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和地方特色,设置了《亚麻织物打样》等实训课程;与此同时还设置了与理论课程相联系的《纺纱工艺学课程设计》、《亚麻纱线设计综合训练》和《纺织厂设计课程设计》等相关实验实训课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2实践环节的应用与实效性

实践环节是作为工科的纺织工程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专业实际,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下,结合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势条件,本专业一直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原有培养方案中,我们也将各门专业理论课程之后都配有与之对应的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地域特色,增添了《亚麻织物打样》和《亚麻纱线设计综合训练》等相关课程。纺织专业的各年级学生都在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陆续完成相关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学生们会有很多不同的实验经历和感受,比如学生在进行棉纤维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棉纤维天然转曲的存在,而且在调显微镜焦距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但在显微镜焦距调节过程中非常仔细、非常用心;在进行织物布样强力拉伸测试时,有的同学发现被拉断的布样非常整齐,就会想是自己的操作出了问题还是布样的选取出了问题,最终该小组的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纺纱实验中,很多同学都体会到生条在生头时的困难,但大家一遍遍练习,最终解决了生头难的问题;在细纱操作时,细纱总会出现断头的现象,这时学生们会想很多原因出来进行分析:如细纱管是否合适,钢丝圈和钢领的速度不协调等等,一次次重新操作,依次排除原因,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耐心指导,最后会很好地纺出所要求的细纱;织物小样设计中,同学们会自行拟定织物组织,选择所需经纬纱线,然后将自己设计的织物组织在实验室小样机上赋予实践。在小样整体设计中,同学们体会到穿经阶段用时最长,且最需要耐心和技巧,穿经阶段关系到织物组织形成的正确与否,穿经好坏关系到用纱是否会造成浪费,织物布面形成是否平整,是否会出现条痕等现象;这些经历都是学生们在实践中真实感受到的,他们同样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教训,吸收经验,不断改进,使实验测试及产品设计越来越接近理论设计的结果。在几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地看到上述类似问题的发生,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学生会在实践教学中对专业产生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问题的所在,及时讨论或解决,也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实验过程中不在意实验时间是否结束,直到将测试完成或织物小样设计完成才会离开。本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有了实践机会,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纺织行业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也在教学中陆续进行,由于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按照相应的理论划分得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学生进行实验时内容更具象,与相关理论联系更为紧密,更符合现在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因此,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

2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

根据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开放实验室的设置与实施是实践教学的创新体现,为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验条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谐的实验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得到锻炼与提升,为以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本专业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专业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开放实验室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自行选定题目,设计实验方案等,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相关项目,学生选择进行实验和实训活动,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设开放实验室,除了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外,还可以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有时可以很好地与课内实验教学相互配合;同时部门之间的实验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仪器设备、实验场所、试剂药品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开放实验的教学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学生进行的实验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与现代科学发展相关联的,综合性的,可以是研究性实验项目,也可以是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相关实验项目与设计,实验方法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主体自行设定。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体会到开放实验室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提高。有时实验需要很长时间,实验量较大,几个同学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开放实验中,有些学生展现出了不同的优势,现在在校生有的跟着老师做相关科研课题,他将自己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了理论课堂;还有些同学已经毕业,但很感谢开放实验室给他们带来的福利,他说正是因为在开放实验中的坚持、耐心,注意观察、自主思考,在问题中不断前行,才使他现在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更踏实、更认真地走下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开放实验室成就了很多学生的现在与未来。

3结合专业参与纺织品设计比赛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附加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纺织品的功能设计和外观设计,还是产品的特色化与多样化,色彩种类的选择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高。本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实验室,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或国家级组织的本专业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生们总结实践教学中的经验,避免了很多相同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也在原来简单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增添了自己的个性设计,各年级学生也曾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参加纺织品设计大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

4结语

实践教学的设置成为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部分,相关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课程相互补充,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放实验室的设立弥补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缺憾,打破了课内实践教学的局限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设计与创新能力及相互配合协作能力。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也不断地总结与改革实践教学,不断地完善实验和实训的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实践环境,也为提高纺织专业人才的综合专业素质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杜钰洲.对纺织高等教育工作的五点建议.纺织教育[j],(1):4~5.

[2]孙颖,刘铁山,叶仲琪,王大伟,颜丹.应用型纺织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黑龙江纺织[j],(1):6~8.

[5]马宏图.开放实验室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科学与技术[j],(5):135~137.

[6]刘岩,辛斌杰,林兰天等.运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纺织品设计创新能力.进展与述评[j],2012(6)7~9.

创新教育与实践认识论文篇五

在教育部8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5号])》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师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进步与希望,国家对于教育的期望和重视最终体现在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方面。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优质的、一流的师资就成为教师培养院校的重要任务。“通过招生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组织和管理体制‘五位一体’的深层次改革,构建起教师协同培养的新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解决了单一学校培养教师的资源限制问题;通过优质资源的本土转化,促进了区域文化融合,解决了单一体系培养教师的模式趋同问题;通过灵活多元的成长通道,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解决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脱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扩展价值。”[1]基于此,高等师范学校应开展高校教师进中小学进行相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活动,从而形成教师培养新机制。

一、协同教育提出的背景及任务

(一)协同教育提出的背景

教育部教师[]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也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确保师资培养院校能够为各级学校培养出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高素质教师,就是需要探讨的。“教师教育问题”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破解“教育人才培养难题”,是扫清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障碍的重要举措,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提高全社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含量,提高教育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动力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在各个领域的进步,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培养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这是教育受到教育界关注的根本原因。

自现代意义上的师范教育产生之初,“师范性”就是师范教育的主要特征,而实践性培养作为“师范性”的集中体现历来也是师范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从师范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师范人才的培养中始终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性培养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3]协同教育以提升教师教育培养的质量、带动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调整教育研究的服务面向三位一体的共同体创新能力为核心,形成“教育高地、科研阵地、培养基地”,将协同教育的协同主体打造成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特点的平台,并围绕这一特征设计新型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汇聚创新要素,对内整合资源,对外协同发展。

(二)协同教育提出的任务

1.开展协同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培养均衡发展

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内部均衡发展,而且也包含着义务教育对县域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适应的外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质在于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发展。从义务教育发展的事实来看,义务教育发展的外部失衡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加剧了义务教育的内部不均衡。关注内部均衡而忽略外部均衡问题,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会丧失其社会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突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困境,需要将内部师资培养均衡与外部师资使用均衡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

2.协同开展师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研究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协同主题发展的平台,开展师资培养学院和师资使用学校有效教育教学研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新课程、积极倡导规范办学行为与减负增效提质的今天,如何坚持“借助教学促进学生(师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增强师资培养院校课堂有效教学培养的的意识,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评价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是协同主体的基本研究任务。

3.协同开展探索地区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的研究

探索地区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探索推进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轮岗制度。由县(市区)级或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区域内的校长、教师有计划地在不同学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任教,目标是促进区域内校际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通过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制度设计。而要切实落实这一制度,则需要在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政策体系,人事制度改革,消解利益冲突,健全监控机制等方面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制度创新。.

二、协同教师培养的内容及机制研究

(一)协同教师培养的内容

协同教师培养是指将教师教育的院校师资和中小学学校教师的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使得培养师资的教师能够了解其培养的对象在实际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情境中的真实状态,以及培养的对象为更好地实现工作的目标所必需的的知识和技能,以期望提升师资的实践教学的能力。鲍嵘在《论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及其养成——兼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一文中提出:“对教师来说,教学就像一条实践的河流,河水是流境。教学的问题主要不是理论的或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一个教师在教学现场如何有所行动的问题。教师职前教育应把专业实践能力作为与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并重的培训内容,并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课堂管理、语言与备课技巧等进行训练。”w这样使教师培养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更明确。当前师资培养的缺失就在于培养计划和培养活动的针对性不明确,培养师资的教师不了解其培养对象将来的实际工作情况,如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单位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状况了解得不够深人,对于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中小学学生的本质属性、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实际工作掌握得不透彻,甚至从来不去关注中小学的各方面的工作,结果就是师资培养院校和使用师资的学校相互脱节,严重影响到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影响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协同教师培养的机制研究

师资培养院校和中小学校要建立和形成教师培养、培训及使用一体化的机制,共同商讨和确定协同培养教师的内容及培养的方式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以往的课程设置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形式,课程的设置更多的受到来自于社会、课程专家、文化传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程设置的主体和课程实施的主体以及课程结果的体现的主体都是不统一的。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培养的教师,在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多方面的,如不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教师自身的专业性发展的基本缺失等。模块化的课程设置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形式,采用反推法来设置课程。比如小学教师的培养,通过到多所小学走访和做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当前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师资培养的院校里设置模块化的课程,需要哪方面的就来学习和训练哪方面,使得师资的培养更加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校中的资源都可以作为学生培养的可利用的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51到多所学校进行调研,明确各级学校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就师资培养所需的课程资源听取一线教师或学校校长的意见和建议。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师资,学校中的教师、教科书、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经验经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策略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加强建设,使之在师资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能。

2.组建强大的教学研究团队,建设高规格的实践教学基地

当前中小学中建立的教学团队对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推进均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师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给培养的学生树立团队的思想。基于此,作为师资培养的单位必须建立强大的教学研究团队,对师资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良好而有效的团队建设,对于明确团队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团队建设还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确保师资培养的过程精确化、有效化和时效化,确保师资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促进培养单位师资的专业发展,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师资培养的任务。

除了在师资培养单位建立强大的教学研究团队,为了确保师资培养的高质量,还需要高规格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也是协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使得校内校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对师资的培养发挥作用,便于师资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必须是高规格、高起点、高要求和高效益。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能够真正发挥职责,要形成实践教学基地专人负责的机制,对于学生在实践基地的所有实践环节,必须经过师资培养单位和实践教学基地严格的科学的考证,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形成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

在师资培养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要紧密结合专业建设与发展。结合学生社团的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和培养是当前师资培养的一致做法,还要紧密结合实践领域内教师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开展社团活动,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来弥补课堂教学实践技能的不足,是非常有效的教师技能培养方面的措施。舒尔曼指出:“培养专业人员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他们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的情况下学会运用判断,即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明,把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变成专业工作所需的临床知识。”[6]师资培养单位要结合实践单位的需要来建立并形成相关活动的政策和机制,对于活动的实施能够给予相关的信息指导和经费保障,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

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和形成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协同师资使用学校,在广泛吸纳相关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共同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从当前教师的录用和使用方面来凸显并提升对师资培养单位的影响的力度和影响的作用。建立师资培养单位联合师资使用学校共同评价的体系,实行评价方面的“双导师制”,对于师资培养的有效性的指导性将会更加明显。

三、协同教育培养教师遵循的基本要求

1.师资的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当前的教师是作为应用型人才来培养的,既然是作为应用型的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明确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需求的规模、人数、质量、类型和层次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师资的培养需满足师资实际的需求,如当前城镇学校的教师已经处于饱和的状况,但是在条件相对贫困的地区,教师数量和质量仍然比较低,所以教师教育专业逐步紧缩,也才开始培养“全科教师”。因此,师资的培养要避免盲目性,就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2.师资的培养必须以分类为指导

分类指导作为师资培养学院的根本要求,是适应社会对高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的客观要求而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协同的作用在于培养师资的单位和应用师资的学校相互协调、交流沟通、互派互访,培养师资的学院进人相关的学校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采取培训教师,理论讲座的形式;应用师资的学校骨干教师或学校领导进入师资培养学院来对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师范、专业引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知识的讲座或报告活动,使得师资培养学院全体师生能够对实践领域的相关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师资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3.师资的培养必须做到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原则,其内容在于“三位一体两协同”的全程渗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堂教学实践一课外教学实践一专业实习(含见习)一-‘三位一体’”和“课堂理论教学与创新型实践教学相协同”“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交流培养相协同”——“两个协同”。该体系依托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以横向课题为牵引,增设贯穿大学四年的“课外教学项目实践”课程,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优质资源,实现了从学习型向教育教学能力型、从单知识点向多知识点、从单一的课内向课内外相结合模式的转变,打造出“教学实践环节”多层次、全过程不间断的培养模式,使本科生通过接触课堂实际,经受教学锻炼,体察教育教学的艰辛和快乐,从而实现早进课堂、早进社会。

4.师资的培养必须做到深度融合

协同培养师资的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渗透在师资培养的方方面面。不但要有一定的深度,还要有一定的力度。要建立和形成师资培养的真正“协同”,注重协同的实效,从协同的整体设计、协同实施的具体环节、协同过程中关系的协调、协同阶段质量和效益的评价、协同结束后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形成等方面,发挥协同主体各自的作用和职责,确保顺利实现师资的培养和应用。要实现学院和学校的深度融合、部门和部门的深度融合、个人和个人的深度融合,集中协同主体的所有的资源优势,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使师资培养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协同教育作为师资培养过程中的较新的做法在实践过程中的确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当然,任何时候人们对新生事物都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尤其是当新生事物打破原有的制度安排,调整既有的利益分配,改变固有的行为模式,人们往往就会因为长期形成的固化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对新生事物产生疑惑、观望、排斥甚至阻挠。所以,这样的认识过程也就往往是曲折的、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7]协同培养师资,必然能够为社会各级学校发展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必须要不断巩固并发展协同师资培养的机制。

贫穷阶层则在权力阶层的挤压下,复制出贫穷阶层,使阶层固化,阶层流动减慢,社会丧失活力与公平。许多学者呼吁关注农村学生,政府也积极制定政策,提高部属高校农村学生比例,这样有利于加快阶层流动速度,使公平重新回到社会;但是这一行为触及到权力阶层的利益,使他们无法容忍,他们不仅会反对该项政策的实施,同时可能会借助这项政策获得更多利益,迫使政府制定的政策破产,不仅不利于公平的回归,甚至会加剧社会的不公正,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对此,从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必须全盘考虑,尤其在政策实施环节,事先考虑到政策实施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和遇到的各种阻力,进一步完善该项政策,同时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政策进行评估,将产生的问题汇总,重新修订该项政策。另外,一项政策收效如何,不仅要看政策制定的合理性,还需要关注实施环节,加紧配套政策的出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少权力阶层的恶,防止他们借助该项政策获利,促进阶层流动,使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吾文泉,徐文雅.反向歧视:大卫?马麦特《奥利安娜》和《种族》评析[j].当代外国文学,,(3):64.

[2]gross,o,ny.:prometheusbooks,1977.3

[3]余海云.反向歧视[j].经济知识,,(12):40.

[4]付颖光.对反向歧视问题的法理分析[j].企业家天地,,(11).

[5]刘精明?能力与出身:高等教育人学机会分配的机制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8):109.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