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大全8篇)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大全8篇)

时间:2023-10-03 23:12:40 作者:翰墨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大全8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教师学论语心得范文3

读《论语》,令我感念至深的当属孔子的“学而不厌”。孔子“学富五车”,却一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行动践行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教育思想激励了无数教师,也照亮了无数心灵。孔子的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的治学态度吗?再想想自己,虽然也很敬业,无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学生的学业更加进步,但是却很少从“学”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职业倦怠感日增。其实,我们的教育生活本可以达到一种清风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学”以教之始,只需我们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向前人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我们就会发现那“潺潺小溪、绿草茵茵”的精神家园。正所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

读《论语》,让我心灵震颤的当属孔子的“诲人不倦”。他的“有教无类”令人感动,也让人倍感温暖。《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观察:“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因材施教。的确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走进学生心灵,开展“周记对话”,健全“班级档案”,开展“教师赠言”,开设“心语班刊”,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呵护,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诲人不倦”的大乐!“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则是像朋友。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20_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啊!

“书香能致远”,的确如此!读《论语》,为人师,就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为人师,读《论语》,让我更确信:做好教师这一职业工作,必须用爱播种,用心耕耘。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责任。近日,我阅读了《论语》,其中的一些关于教育和教师的论述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对《论语》中教师的论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教师的德行

《论语》中强调了教师的德行和品格对学生的影响。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告诫教师应以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追求道德的完美,做一个学生心中的榜样。只有以身作则,我们才有资格要求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第三段:教育的目标

《论语》中的教师论述还提到了教育的目标。孔子曾说:“敬为至上”。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写字和计算,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第四段:教学方法

《论语》中还有一些有关教学方法的论述。孔子认为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提供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环境。教育应该是个体化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关注和培养。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启发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第五段:教师的修养

最后,《论语》还提到了教师的修养。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是学无止境的,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变革的社会和学科知识的更新。

总结:

通过阅读《论语》中关于教师的论述,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品德的引路人。我们应该不断追求道德的完美,以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体化的教学方法和环境。同时,教师要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的学问和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教师,为学生成长成才尽一份责任和贡献。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教师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晚年期间对于教育和道德的思考与总结。这本书阐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研读教师论语,我深刻领悟到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职责,也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下面,我将简要分享我在教师论语中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师的自我修养

在《论语·为政第二十》中,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朋友诲诲,乱离诱离,道义而已矣。”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应该保持自身品德的高尚和纯正;二是教师应通过道德和伦理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自身具备了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成为学生敬爱和崇拜的对象。

三、教师的教育方式

在《论语·微子第十三》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应该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指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共同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深入的学科理解,不仅能够温故知新,还要能够掌握当代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在《论语·雍也第二十一》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一句非常有教育智慧的话。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爱上学习并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和能力的人才。

五、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论语·阳货第五十五》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素质,时刻追求自身的进步和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教育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和职业成长。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创造更多的教育价值。

结语

通过研读和领悟教师论语,我对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教师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深受教育界人士的推崇。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和处世智慧。这些经典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孔子时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阅读和研究《教师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对教育的深刻思考,特此做出以下的体会总结。

第二段:关于治学篇

《教师论语》中的治学篇告诉我们要以诚相待,以德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来影响和激励学生。只有学生看到教师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些价值观,才会更加愿意去尊重和学习。同时,《教师论语》还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学而时习之”、“不学而知”是不可取的。这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段:关于为人篇

《教师论语》中的为人篇教导我们要以仁心待人,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这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感受和需求,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学习能力,给予他们个性化的照顾和引导。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用耐心和关爱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通过教学和照顾,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互信和尊重。

第四段:关于见贤思齐篇

《教师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篇告诉我们要向优秀学者和先贤们学习,同时也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增加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同时,我们也需要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从中吸取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和思考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第五段:关于致远篇

《教师论语》中的致远篇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领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公民。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追求进步,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扩展自己的教育视野和影响力。只有以高远的目标去引导学生,我们才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结:

通过阅读和研究《教师论语》,我深切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关怀。治学、为人、见贤思齐、致远等诸多篇章,都给我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谨记这些智慧原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引领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只有持之以恒地追求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

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借鉴论语中的智慧,能够增进教师素养,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论语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与当代教育的目标有很多契合之处,如追求真理、培养良好的品德等。因此,借助论语的智慧,教师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二段:博学多才、力争上游

论语中,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强调。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和基本功。只有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论语还提倡广泛学习,多才多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第三段:师道尊严、以身作则

在论语中,老师的形象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孔子曾说:“君子不器。”这句话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仰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师道尊严,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教学水平,更要注重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亲身实践和言传身教,教师们可以激发学生对待学习的热情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第四段: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关怀

论语中对于德行的重视有着深刻的阐述。孔子曾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无疑给了教师们很大的启示。作为一名德行高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德育摆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们可能塑造以尊重、关怀和协作为核心的友善氛围。

第五段:启发思考、引导发展

在论语中,有关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观点也是不可忽视的。孔子强调:“教训有严,道得有功,反是之不侍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能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未来领袖。

总结:

论语教师的心得体会,恰如其分地融合了古代中国哲学的智慧与当代教育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启发思考,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和创造力。如此,论语不仅能够让老师们成为更好的教育者,更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扇追求真理的大门。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并非一项易事。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都使得教学变得复杂多样。然而,正是在这种复杂性中,我意识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教师的角色和心态有着深远的引导作用。

第二段:教师角色的自律和自省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教育与教师角色的指导。孔子说:“君子不器。”这句话让我深思。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品德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作为君子,教师应该不断自律自省,不断追求提升自我,在言行和做事上都要做到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学生的同时,给他们正确的引导。

第三段: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孔子强调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上好下好,下学上达。”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的品德教育远胜于一切理论知识。孔子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用心去教育学生,相信学生会有所感悟。作为教师,我们要抛开以往的教育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四段:与学生的平等互动

在论语中,孔子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和想法。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勇于提问和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争论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第五段: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教师的使命是伟大而崇高的。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句话勉励着我们,作为教师,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我们要将人格的养成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正确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结:通过深入研读论语,我对作为一名教师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学科知识上对学生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智慧的新一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有意义的工作,我会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