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我是父母的小帮手教学反思(通用5篇)

2023年我是父母的小帮手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3 19:32:51 作者:影墨 2023年我是父母的小帮手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是父母的小帮手教学反思篇一

赣榆教研室王常亮

(江苏省优质课二等奖)

教材版本: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

课题:第四课人不能选择父母(2)《天下父母心》

教学目标:1.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是无微不至的。

2.我们要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

3.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给我们的爱。

教学重点: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教学难点:对子女的爱――天下父母同心。

教具安排: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先用多媒体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片头崔京浩的《父亲》歌曲,引起学生的注意,创设本课教学情景。

师:关于这个话题老师这几天一直有一个困惑,这就是:

爱的困惑

《我与女儿的对话》

我:女儿,爸爸问你一个问题,你要说实话。

女儿:好的。

女儿:(想了一会)爸,没有。

我:为什么呢?我们不是为你做了许多事情吗?

女儿:那不都是应该的呀!

我:……

师:我困惑了。要知道,我和她妈妈对她的关心呵护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但现在我的女儿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了我们点点滴滴的爱?我想从大家,我女儿的同龄人这儿得到一个答案。(这一段的目的是创设情景,引出要探究的问题是感受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用不同形式表达的爱。)

爱的诉说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父母因为我而发生的喜怒乐忧?(比如……)让我们从父母的喜怒乐忧中体会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说,这是教学中的一种境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恰当的发挥才能开阔思路,深化主题)

学生讲述。(教师要注意分别选择喜、怒、乐、忧的事例,并从中挖掘出爱的表达。这里还要准备必要的资料以弥补学生发言的不足。)

爱的感悟

看视频《真爱如山》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思考:面对张斯振的举动你有何感想?

《真爱如山》视频

我真心为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高兴,因为你们都拥有天底下最爱你们的爸爸和妈妈。其实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我们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其实,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然而,也正因为爱,由于我们一时难以理解,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了冲突,伤了父母的心,可父母仍然在爱着我们。那怎样才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呢?只有体验才能感悟。现在请我们一起进入爱的体验。

爱的体验

情感剧场

提醒:1.表演同学要表现出使用书包、水、毛巾、脸盆、苹果、水果刀、日记等道具。

2.下面同学要注意观察父母是怎样呵护小明和小明又是怎样对待父母的。

3.表演的同学要用心体会父母与小明的心态。

生: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我们给予父母却很少。教师引导学生:爱是无价的,是用数字无法表达的,也是无法偿还的。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并不想你们报答什么,只要你们能够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哪怕给我们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说一句问候,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师:下面请看小伟同学是怎样表达对自己父亲之爱的:请同学们先默读教材第43页的《给爸爸的一封信》,然后请一位同学诵读:教材第43页的《给爸爸的一封信》1、2、3段。

要求:1.有感情2.有节奏

爸爸:

今天,是我走进清华大学的第一天,我要把积压多年的心愿向您谈露。

您是家中最辛苦的一个。由于妈妈身体不好,里里外外全靠您一个人张罗。您就像一头超载的老牛,默默耕耘。在我13岁那年,您病倒了,病中您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挨门挨户讨饭,也不能停学。不然,爸爸死了也合不上眼呀!”

上初三那年,我报名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可哪想到,您为此受尽屈辱。为了凑够200元的费用,您整整奔波了一个星期!当您把钱放到我手里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扑在您的怀里,哭着说:“爸爸,我要是得不上奖,您罚我跪三天!”可是您却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得不上奖,爸不怪你。只要你有这个志气就好。”顿时,一股抑制不住的自豪涌上我心头:“我有天底下最好的爸爸!”

师:同学们,我们像前面视频中的张斯振一样,都无法选择父母的健康与衰弱,也无法选择父母的外貌和性格,还无法选择父母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但我们可以如张斯振一样,可以选择孝心,选择报恩,用我们稚嫩的手为父母分担琐碎的家务,用我们懂事的心让父母感受儿女成长的快乐!说到不如做到,现在我们就开始行动,给父母一份爱的回音!

爱的回音

请同学们在承诺卡上写下对我们父母的郑重承诺:

要求:1.语言要简洁、有意义。

2.内容可以是各个方面。

3.要写两条以上。

如:爸、妈,请放心,我一定会细心地体会你每一句话中爱的密码,我要用你对我的爱,播撒亲情的种子,请相信我。

可一定要亲手交给父母并说到做到呦!

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见证一下你的承诺好吗?

学生读承诺书,老师进行点评。

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信我们现在应该能够想起父母为我们做的最令我们感动的事了,课后请把你记忆深处的情感以“父母的爱心”为题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邮局邮寄给自己的父母,给他们一份惊喜!

同学们,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我要说――可敬天下父母心!让我们一起共同高歌一曲《母亲》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热爱!

动漫《母亲》(师生同唱)

师:祝愿全天下的父母永远健康,永远快乐!(师高声)

(本文发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第2期杂志)

我是父母的小帮手教学反思篇二

这节作文课上,我对《父母的爱》这篇习作进行了讲评,讲评的重点是:

1.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通过修改,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具体、真实、感人。课后,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我将问题习作的讲评作为重点。这同其它作业讲评一样,学生的错误之处是需要重点讲评以起到纠正和巩固的作用的。典型性问题更需作为重点来处理。讲评前,我将学生的习作加工了一下,把多篇习作整合为一篇,将需要讲评的问题糅合在同一篇习作里。这篇特殊的习作,看似是教师所作,其实还是来自学生的。这样就避免了同一问题需要多篇习作来讲评,还可以保护"被讲评"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看到自己习作的影子,但都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习作,没有被批判的感受。

2.落实全员修改。我认为,普遍的问题一定要落实全员修改。使全体学生都动起脑、动起笔来。才能见到实效。在全员修改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先明确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我将要修改的问题习作印发给学生,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明白了修改要点后,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修改。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缺失这个实践环节,学生的修改能力是无从培养的。 3.通过“专家会诊”这样一个环节,师生合作修改展示,把修改的全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教师在修改过程中的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了斟词酌句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4.在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等。让作文课不单是写,而且还有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

二、不足之处:

1.修改问题作文时没有突出重点,修改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当堂修改自己作文的环节没有进行。

2.在修改问题作文之前,按照预设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大家介绍一下“使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的方法,由于教师的疏忽,只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简单地说了一下,然后就将幻灯片打出来,匆匆走了一下过场,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作文讲评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空间,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在作文讲评中真正体会到写作之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我是父母的小帮手教学反思篇三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地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学完本组课文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再让学生对三个小故事谈看法,通过学生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语言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在互评互说中提高了语言修养,培养交际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全面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父母之爱,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每位学生能在虚心的听取和尽情表达中体现交际目的。

最后布置回家后让学生给父母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这一环节我把课堂延伸到家,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我是父母的小帮手教学反思篇四

教材解析:

《父母心》选自教科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

设计理念:

课文感人至深,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为线索,以情感教育为依托,再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大量的记叙了人物的语言,以此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是其写作特点。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揣摩、领会人物心理,从而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与创新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是最疼你们的人?家中最牵挂我们的人是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文章《父母心》,来感受父母对儿女的那颗挚爱的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交流)

2、学生根据教师出示课文填空,学习概括课文内容。

三、探究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默读读故事发展这部分,感悟文本内容。

边读边思考:

1、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他们冷酷吗?

学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受父母送走孩子时肝肠寸断的心情。教师指导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情与血的交融。

2、穷夫妻一共几次反悔?每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吗?几次反悔能说明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师生评价。

3、把“与其……不如……”这句话用“宁可……也不……”再说一遍。

教师小结:看来你们真正读懂了父母的心。父母的心就是对孩子的爱。这对父母最后选择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

四、总结学情,拓展延伸。

2、小练笔

续写课文内容。

教师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尚知回报,我们更要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要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我是父母的小帮手教学反思篇五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通过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告诉我们再优越的条件也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纵然有千万个理由,也不能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进一步体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崇高,让我们窥见的是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前四篇课文已对学生进行了父爱、母爱、兄弟之爱的亲情教育,本文被选为第五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学习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二是想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因为目前的初中生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往往忽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很少真切地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我希望让他们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能去试着理解、体谅父母。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分三大块:

在导入新课这环节我提出一个学生很喜欢讨论的问题,即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提了一些学生日常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父母的注意,唤醒了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动起来了。从而架起了文本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这一块我安排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骤:“初读,理情节。”理清故事情节——本文是一篇小说,在小说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近5分钟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第二步骤“二读,抓神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找出了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如“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讨论这对父母是否“心狠”,并结合文中这些关键的词语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分析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学生可以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步骤“三读,析语言”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语言的词语。我自己认为学生解读文本还是比较到位的,有学生能够从父母的话中分析出换回,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出于对孩子的不舍,而且抓住了较关键的词句,如“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记得我们的,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的不得了”中的“可怜”一词,这是对孩子的怜爱之情,如“总担心她是不是这样那样”一个“总”字体现了父母时刻对孩子的牵挂。学生找出了能够表现父母内心的语言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父母的心不仅是一颗依依不舍之心,浓浓的爱子之心,而且还是一颗痛苦矛盾的心。

第四步骤“四读,明主旨”学生们讨论,并找出了相关的语句。感受到了这对父母的可怜又可敬。

这一块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对文本的理解立体起来了,大多数学生们走了进这对父母深沉的内心去感受、品读父母亲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至爱真情。

让学生讲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内心深处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情感的升华即要珍视亲情、珍爱父母。是情感教学目标的落实,从学生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这篇课文对他们来说还是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最后一个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简洁,对学生的鼓励上还缺乏技巧,在个别问题的总结上做的还不到位,学生展示的面还不够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我相信,只有反思才能提高,才会有进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