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先生的美学读后感(通用7篇)

2023年先生的美学读后感(通用7篇)

时间:2023-10-07 06:56:58 作者:书香墨 2023年先生的美学读后感(通用7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先生的美学读后感篇一

“慢慢走,欣赏啊!”

美的事物,一半在物,一半在你。独有美,但没有欣赏美、理解美的眼睛,美也终究是空洞、难以捉摸的。这或许就是《谈美》想告诉我们的。

朱光潜先生在1932年写了《谈美》,当代社会,而朱光潜先生却没有被尘世的纷乱与污浊蒙蔽具美感的双眼,虽然美与当时社会观念格格不入,他依然用一颗纯净无杂的心灵,一双明亮的眼睛,站在不一样的角度发现美、体会美,于浮躁之中,呐喊美。

而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吗?脱离世俗,欣赏美。“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正是因为这“无为”的活动,人们才得以超越现实生活,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

蒋勋曾说:“如果我们把生活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空间,美如何进来呢?”《谈美》教会了我如何让美走进心灵。以前去美术馆时,我总喜欢用“快感”来判断“美感”,而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美感并非如此。上周去美术馆时,我尝试着用书中“移情于物”的方法欣赏以前我从未看明白的现代抽象艺术,虽不能说真正理解,却从不同风格的线条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感—或愤怒,或平静,或喜悦。这种体会是我以前没有过的,以后我也将用《谈美》中的方法,欣赏生活中的美。

“慢慢走,欣赏啊!”

先生的美学读后感篇二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来看下面的读后感:

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

书的题目就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那么,从哪里起头呢?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

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

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

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

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

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

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

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尽管我们后来在知识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在是永远的,正如对于我们,青春的回忆是永远的一样.......

借用书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

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

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

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

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

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2、 关于美,作者这样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3、 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

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

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5、 关于汉字,如同 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 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先生的美学读后感篇三

《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做了一个俯瞰的宏观的把握,作者李泽厚先生并没有在书中对任意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概括性地对各年代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简且深刻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本文主要讨论了书中关于美学的几大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思考。

阅读《美的历程》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一些关于本书的介绍。我认为美的历程与其他美学着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思维上的时空连贯性,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作者故意把朝代之间的隔膜模糊化,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这是我最喜欢本书的第一点。

从青铜三代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国工艺艺术一直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步伐。工艺作品,从饕餮青铜到明清家具都是出自工匠的巧手。但优秀的工艺作品往往归社会的上层所有。工匠与社会上层的审美情趣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出社会发展对一时期的艺术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按照这个观点,在当时不同阶层所代表的艺术趣味应该是有区别的。但是从工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却淡化了阶级之间的审美差别。但是工匠们的社会阶层与达官贵人显然是不一样的,而工匠们却可以制作出来供达官贵人娱乐赏玩的东西,说明它不可能和技术所要表达的内容(饕餮纹以及饕餮的寓意)完全分离开来。

如果说社会上层掌握的仅是工艺品的“内容和寓意”,而工匠们掌握的仅是“技术”,那么工艺艺术便是一个内容和技术脱节的艺术,根本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此我认为,以实用为其重要特点的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是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审美交流的重要媒介。虽然这种交流也许并不是他们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但它不自觉地、客观地融合了一个时期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

古代东西方艺术特征的区别还影响到了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写实以及其严格的透视理论一直是画家们必须遵循的法则,这些法则成就了欧洲古典绘画的辉煌,同时也局限了欧洲艺术多样性的发展——我们从作画对象范围的狭隘性便可看出。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以纯粹的风景作为架上绘画内容的作品才刚刚出现(主要的画家是代表英国风景画派的透那)。

但在中国,山水风景画在唐朝就出现了,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在画家们的灵活运用下,使中国古典山水风景画拥有更深厚的含义。这种情况当然是无法离开以“自然的表现”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基础对其发展的影响。这无疑使中国古典绘画在被继承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的发展空间。

以上几点是我在阅读《美的历程》时的一些想法。遇到疑惑时,我结合自己所知道的美学知识做了很多的分析与假设,有时可能会比较武断地下一些结论,有时可能还是会不知所云,我相信我会在日后的知识吸取和修正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此外,在阅读中我仍旧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以后的关注以及老师的指导。

先生的美学读后感篇四

读《美的人》,个人收获良多。

何为美?作者从纪伯伦先生关于珍珠的一句诗来诠释:珍珠,是痛苦围绕着沙粒所建造的庙宇。这里告诉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世间的万物都会经历种种不同的磨练,然而在磨练过后,他们都会变得成熟,变得更完美,人的一生亦是如此。

美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品质去修缮,通过向道学习,向天学习,得到品质。我们每个人,天都赋予我们一种德,这种德,天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也是不完美的,但这些都是我们独立存在、独有的品质。

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修缮这些短缺,那么,我们该怎样去修缮它呢?

1、多看书,不管什么类型的书,多读书总能从中获益。

2、责任感,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负责任的心。

3、善良,这也是一项越发珍贵的个人素质,很多人往往急功近利,尤其在当下社会环境。

4、培养一颗善于观察以及思考的心,凡事辨证思维以及多换位思考。当你看到某一件事,设身处地想想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时间久了,你看问题的角度会很不一样。

第一步,爱自己。一个人真正的懂得爱自己,可能要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成长过程,寻找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最后才能够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需要不断的反省、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只有透过学习才能不断的丰满自己的人格思想,坚强自己的意志。

第二步,把对外的手机开机。美的修炼要内观根性来修缮,外求养分,修缮自己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哲学思辨的过程。学习是最好的养分,在成长过程中,每经历一件事情,都是给自己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实践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事情”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实践。作为一名员工,工作其实就是“做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学习的机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在每一件事情被自己解决的过程中,所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必然有所增加。

在修炼本来美中我们应该怀悲悯之心,缺失基本的悲悯情怀,我们就会渐渐变得冷漠无情,没有悲悯之心的人是不懂得珍惜自己,更谈不上关爱和扶助别人。己心通天心,他心如己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要同情他人,心疼他人。

在修炼本来美中我们不能图方便,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得认真面对,专注面对,需要有工匠精神。修炼本来美要学会下苦功夫与笨功夫,这样才能把事情钻研出来。

邱董《美的人》一书里,用了十二种花的花品,来解释我们在修炼、修缮中所遇到的困惑。为了我们品质的发现,我们品质和我们外在的呼应,最后修炼出一种知识的美,能穿越时间的美。

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的痛苦,要摆脱痛苦就必须从所有的执着里出离。当生气的时候应该看一下自己的心为什么会生气,不要执着一件事物或习惯,我必须要出离所有的事物,才能获得到彻底的自由。

美需要我们审美观念的上升,《美的人》书中十二种花的品性,每一种品性都是我们修炼的一种参考。当我们品质上去了,我们就能达成厚德载物的境界。

先生的美学读后感篇五

我读《美的历程》可以算是个例外,这本书罕见的厚,全书377页,感觉是我看过的唯一比这本书厚的就是半部《资治通鉴》。买书我可没这讲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欢,先从架子上不分青红皂白,检面善的就抽出来,交款的时候再把书摆到台面上,价格质量做一番综合衡量天人交战,之后拿上三、五本飘然远引。

长话短说,那天在三联,我忘记把《美的历程》从购物车里面抽出去,就这么把它买回来了。(不知道这无意识的行为是否也埋藏着什么潜在动机?)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心疼,88块钱!!!不过这本书贵也有它的原因,全书收录214幅精美插图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看在这钱的分上,再厚的书,也要咬牙看下去。如此,我在厕所里开始了《美的历程》。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道理,看插图多的书自有好处,就是看的快,成功感强烈。一次如厕,我最多看了50页。

但也有慢的时候,比如在上“魏晋风度”那一章的厕所时,我一次就耗费了将近30分钟。原因是我看到了非常好的一幅图片:河南洛阳出土的一尊北魏时期泥塑。在描述这泥塑之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问题我出了厕所马上就问了我的女朋友,她的回答让我非常高兴,其智力水平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心目中的古代人是个什么样子?为了让大家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我这里先分个段。

答案我自己说出来吧:峨冠博带,宽袍广袖,对于武侠小说看多了的朋友,古人有时候腰里还配着一把宝剑,总之,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小时候读郭沫若的《屈原》,里面画的屈大夫就是这个样子,后来看过的所有古人造型也都是一个模子(可能最近中央电视台拍的《笑傲江湖》里面的余沧海算个大例外)。但你来看看这塑像(书中163页),在页面的右下角,一个小小人缩成一团,抱头坐在一块圆形石头上,只能看到耸起的双肩和一头乱发。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在为什么而痛苦悲伤?靠,简直就是个小哈姆雷特,说它象哈姆雷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头发都打着卷,贴在头皮上。就是这个泥塑,让我在马桶上憋了半小时,不是没有收获,出来的时候我带着这样一句话,让我的女友五体投地: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你会看不起中国,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你会觉得这不是中国。

现在,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于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漂亮的图片,我花这个价钱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别的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西方的智慧》就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

先生的美学读后感篇六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先生的美学读后感篇七

细细研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有很多感触,但是如果要我以此展开对中国美学或者中国美学中的一个点做出深刻的分析,还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曾经尝试写过的几篇文章中有的只是总结李泽厚先生的观点或者分析文章的结构,有的只是忽然体会到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共通之处而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有的甚至是对文章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学术价值提出了质疑。回想起来,对文章观点的总结和结构的梳理只是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之上,而“假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质疑更是应该建立在广泛深入地研究之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李泽厚先生又是美学大师,初入中国文化之门的我是不是做这样的假设和评价有些太过轻狂了呢?何况做学问本应怀有包容和取精之心,怎能对他人的心血妄自评价?所以我的这篇读后感也只就自己看后的体会和想法写写了。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与其他的艺术史不同的是,作者将中国美术的发展放置于当时大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将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艺术的变化关联起来,使读者能了解到中国美术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全书行文优美,分析透彻,虽然对某些时代美术的阐述有局限性,但是它并不是中国美术的百科全书(试问谁又能写得出真正意义上中国美术的百科全书呢?),所以也没必要对这种“缺点”进行评论。《美的历程》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气质和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了解是很有必要也极为重要的,它不仅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框架和研究方法,也让我懂得了何谓中国气质:一种“浩然正气”,一种“里仁为美”,一种儒道互补的“出世”“入世”的精神。这种气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理性精神,这也是我们为何为“中国人”而与地球上的其他人不同的原因,也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与众不同成就非凡的美术。

这里我说的美术,指的是“大美术”这一概念,它自然包含着设计。我想我要老生常谈了,那就是:当代的中国没有自己风格的设计。当提到德国设计时我们会想到如包豪斯等的理性的功能第一的设计;提到日本设计时会想到如三宅一生等的静谧简朴充满禅意的设计;提到美国设计时会想到如可口可乐等的大众化消费的浮华的设计;提到北欧设计时会想到如宜家等“cozy”的设计……而提到中国设计呢?我们想到的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京剧上的脸谱……然后将它们做为中国元素放入设计,但这是祖宗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当代中国风格,我们的设计实际上是西化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也西化了。每一风格的设计与该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意识息息相关,在读《美的历程》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设计也许也应该与中国美术的“气质”相关,而不该是简单的符号元素的拼凑。而有中国美术“气质”的设计是什么呢?在青铜时代,它是宏大威仪的甚至是骇人的;在楚汉,它是浪漫奔放和古拙的;在唐代,它是华美的……它很难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但我想它应该是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承载着极重的文化积淀,能承接五千年文明的“自然”形态,而决不该是古代符号的填充。也许这想法又空又玄,但是我知道有一天,我会看到一系列有现代气息的优美设计,这种设计能使任何人都赞叹到:“啊!这是有中国风格的当代设计。”而这背后就需要不懈的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体会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并把它具体化实物化,我想这就是学习中国美学的用处。

另外,我注意到本书的第三章是《先秦理性精神》,而第四章是《楚汉浪漫主义》,也就是说:如同其他谈中国美学的书籍一样,作者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朝,一笔带过了。根据亚斯贝尔斯的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秦王朝是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它的存在时间正处于“轴心时代”时代的末尾;它所存在的地理位置从最开始的西北高原(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直到统一中国定都咸阳,这一地理位置也正处于“轴心时代”的发生地区。

如果说在“轴心时代”里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各文化形态对原始文化都进行了超越和突破,那么,秦自公元前230年开始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征服了所有的国家所有的部落,结束了500年的战乱(请注意:这五百年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恰好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否具有特殊的意义呢?它对我们文明的持续影响会是什么呢?这也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有意思的话题。

李泽厚先生在《先秦理性精神》的第三节《建筑艺术》中谈到中国建筑时说:“‘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当然这里的“制度”不仅是指建筑的制度。“汉承秦制”,“百代皆沿秦制”,而秦的制度是由法家建立起来的。众所周之,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后,秦迅速的崛起了,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只用了10年就统一了中国,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法家所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一举击溃了其他各家建立的上层建筑,在“终极关怀的觉醒”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中法家曾独占鳌头?紧随秦后的汉王朝虽然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为后世帝王所采纳,但是汉宣帝曾有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道破了“儒表法里”的天机。汉武帝虽以董仲舒开办太学,广布儒道,但以张汤为代表的酷吏,足以证实其法家的“内里”。再观后世的各个朝代,难道不都是暴力机器在“温文尔雅”“里仁为美”的外表之下,起着维护统治集权的主要作用。

在美学上谈到这一话题可能有些偏离中心了,但是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自然也就影响着文化,艺术。当谈到中国传统美学,我们只集中精力研究“儒道互补”“儒道相生”而将秦文化一笔带过,将“外儒内法”的法家只归为“百家争鸣”中的一派时,是不是有失偏颇了?也许是时候该深入研究一下它的价值了。

这些就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一点疑问和想法,也想和有耐心看完这篇文章并有兴趣的朋友探讨一下。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游沙漠读后感 向沙漠进军读后感(实用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
  • 10-07 最新黑橡树读后感(通用10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
  • 10-07 最新路边的花绘画 铁路边的孩子们读后感(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
  • 10-07 2023年读后感锦集(优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7 最新三八妇女经典语录 读后感随写读后感(优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三
  • 10-07 最新猫流浪记读后感 流浪猫和流浪狗读后感(优质7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 10-07 最新忆读书读后感(精选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
  • 10-07 2023年小方舟读后感(优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
  • 10-07 事故读后感(优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
  • 10-07 2023年读后感理由(模板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