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2023年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哪点要求 爬行动物教学设计教案爬行动物教学目标(通用5篇)

2023年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哪点要求 爬行动物教学设计教案爬行动物教学目标(通用5篇)

时间:2023-09-29 08:59:27 作者:紫薇儿 2023年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哪点要求 爬行动物教学设计教案爬行动物教学目标(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哪点要求篇一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法

板书设计:

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1、雄蛙的鸣叫及其意义

2、雌雄蛙的抱对及其意义:

3、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4、变态发育:在发育过程中,幼体和成体不仅在形态结构上有很多差异,而且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发育过程就叫变态发育。

5、两栖动物:象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6、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7、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8、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水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集体完成学案任务一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大家思考一下一般在什么季节可以听到蛙叫?青蛙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雌雄蛙都会鸣叫吗?他们的鸣叫有区别吗?其意义是什么?

3除了鸣叫之外,青蛙在繁殖季节还有那些现象呢?其意义是什么?

4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什么?

5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

学习任务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1思考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较少的原因。

2我们应该怎么做?

练案玩成学案上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哪点要求篇二

教学目标:

1、尝试边爬边顶球前进。

2、调节肢体协调活动的能力。

3、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教学准备:

垫子,气球,球门若干。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教师与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小乌龟地上爬,毛毛虫叶上爬,小猴子树上爬,小蛇本领大,树上地上都能爬。

师小结:小乌龟和毛毛虫爬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看他们爬行的.方法。

三、学爬行

1、提问:小乌龟是怎么爬的?毛毛虫是怎么爬的呢?(教师请个别幼儿师范)师小结:小乌龟的爬行方法是手膝着地,慢慢地往前爬,毛毛虫的爬行方法是手部和腹部着地,向前蠕动。

2、幼儿自由学小乌龟和毛毛虫爬,教师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学小乌龟和毛毛虫爬行。

3、提醒运动量大的幼儿及时休息。

四、爬行动物表演会

1、师:小动物们表演会开始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教师讲解玩法和规则:幼儿分成8组,在四条路的两端分别排队站好,从起点出发,沿着路边爬边顶球前进,顶球又快又稳的小组获胜。

2、教师请个别幼儿示范,讲解注意事项,提醒幼儿注意速度太快皮球滚跑。

3、重复游戏

五、放松部分

1、提问:今天哪组小朋友获得了第一名?

师小结:请大家下次玩的时候注意顶球的方法和力度要控制好,其他小朋友要加油哦!

2、整理器材回教室。

教学反思:

幼儿体育运动游戏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追、跑、跳、丢及攀爬,任何一种教学都有其目的,幼儿体育游戏是以幼儿为对象施于运动、游戏,并引导其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自然的游戏活动中,启发儿童内在潜能,促进儿童身体、社会、认知等层面的发展。让幼儿能有体力应付日常生活之所需。在生活、学习、游戏中能自觉地遵守各项规则,会学着互相合作,有一定的责任感。大班儿童,往往能连续做一种游戏达40―50分钟,对于有爱好的竞赛性游戏,有时甚至还可能更长。

总之,教师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孩子就能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哪点要求篇三

知识目标: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3、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4、他靠什么呼吸?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要

讲解。

师:请同学们找出并记住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背诵,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师: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最大的爬行动物吗?

生:恐龙.

三、课堂小结

(一)、两栖动物

1、青蛙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板书设计:

一、两栖动物

1.观察青蛙:

(1)体色:保护色

(2)体表:皮肤裸露,能辅助呼吸

(3)四肢:前肢短小,后肢发达

2.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1)生活环境:陆地

(2)出现颈部

(3)体表:角质鳞片

(4)生殖和发育:脱离了水

2、主要特征

五、作业:

课本29面第1、2、3、4题

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哪点要求篇四

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三、教学难点

1、导课:播放青蛙和乌龟的图片,让同学回答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

2,带着以上问题观察青蛙的结构特征,阅读课本(25页-26页第二自然段),并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答:绿色,与其生活环境颜色一致。

1/4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2)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你有什么感觉?答:湿润光滑的。

(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答: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3、我们了解青蛙的身体特征以后再来阅读课本内容回答青蛙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1)体色:草绿色,与环境颜色相似,有利于觅食和躲避敌害。(2)体表:皮肤裸露有粘液(湿润)适应陆地干燥环境。

(3)感觉:头部前端有一对眼睛,可形成一定视角;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4)运动: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适于跳跃和划水。(5)呼吸:空气通过鼻孔进入结构简单的肺,进行气体交换;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辅助呼吸。

4、提醒同学注意: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肺呼吸。

5、出题:青蛙只靠肺呼吸,请问对吗?6、重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7、出示图片: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属不属于两栖动物?答:属于,具备两栖动物的特征。

8、给同学介绍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很多两栖动物是农田害虫的天敌,能减轻农作物的虫害,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还可用于食用、药用和科研实验材料等。

2/4

1.爬行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

四肢短小

蜥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肺发达陆地产卵有卵壳保护

10、重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1)有益方面:它们不仅是人类食品、药品及工业、工艺生产的原料,还在消灭农业害虫、天气和地震灾害预报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头能灵活转动,便于觅食和

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保护身体,减少体内蜴

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

生殖和发育过程摆脱

3/4

(2)有害方面:主要表现为毒蛇对于人、畜的伤害。1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4

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哪点要求篇五

1、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

2、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共栖。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搜集其他生物共栖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一.激趣导入

1.导入新课

2.板书质疑

3.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懂课文

(2)以表格式进行摘录

(3)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交流学习情况

3.回答什么是共栖

学生自学,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并按要求做笔记。

引导学生通过所填表格总结并发言。

生物共栖指不同物种间互惠共生的现象。

了解学习情况,并做适时指导

达到自读自悟

三.知识拓展

四.人文教育

1.学习了课文,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说给大家听。

2.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写在表格的旁边,并表格贴在读书笔记本上。

学生做笔记

意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观念。

提醒学生要注重积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