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知了教学反思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实用8篇)

最新知了教学反思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实用8篇)

时间:2023-10-15 20:38:18 作者:碧墨 最新知了教学反思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实用8篇)

知了教学反思篇一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为了解决好这一难点,我在仔细研读文本后,拟定了教法:摒弃按部就班的程序,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里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抓住题目和细节进行教学,整合成四个板块:1、导入课题,初步感受茉莉;2、品读课文,寻觅“爱如茉莉”;3、交流讨论,品味“爱如茉莉”;4、归纳提炼,拓展延伸。

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先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直奔”、“紧握”、“叮嘱”等词语感受真爱,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父母之间的.一些小事体会到生活中的真爱,将文本中的情延伸到文本外,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

知了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苏教版国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如一脉涓涓细流,在你心里流动;如一缕淡淡花香,驻足你的心房。

在设计这篇课文这一课时时,主要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进行的:初步感知。因为是第一课时,孩子们以前也没怎么接触过,所以首先磁带的范读让孩子们整体感受课文。接着说话训练。先说说你见过的茉莉,再通过看图片,学习课文中的表现茉莉特点的词语,试着用这些词语再说说茉莉。接着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找一找课文中的一些能表现出爱的细节,读一读,说一说。最后总结出爱与茉莉的特点。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在语文课堂中,各个环境之间的引导与连接相当重要。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范读磁带,图片、音乐等的渲染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学习这篇课文的情境中,为后面的说、找、读打下基础。

朗读是学生与课本的情感对话。有时候有感情的读胜于喋喋不休的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安排了大量的读,并有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努力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感情加深理解。

说话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从简到难的说的训练。刚开始学生可能不知道说些什么,可是说着说着就便有话可说了。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的找细节,谈体会。同学们找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只要他的体会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如果说的不合理的也给予及时的纠正。

传统的生字词教学是把生字词都集中起来逐个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太枯燥。因为孩子们都是五年级了,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没有安排生字的认读教学,而是把一些词语的教学穿插在课文的教学当中。这样既不枯燥,又可以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本来的课后习题想设定为:请回家观察观察自己的爸妈之间的爱是什么样。后来一想不行,有些孩子父母不离异或不在身边,这样的题目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自卑。于是在课堂上把课题的爱范围扩大,并把题目换成:你感受过平凡无奇的爱吗?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有爱。

因为很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所以课堂的有些设计就是模仿他的教学,但又根据我们这边的学生特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发现孩子们接受的还是不错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收获很多。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首先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成语言很重要,要能抓住学生语言中的亮点进行生成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和谐融洽。在教育教学中我需要努力学习的还很多。很幸运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谢区教育局给我们这次学习机会!

知了教学反思篇三

从知道要上拉网听课开始,就酝酿着,准备着,想着该怎样设计出新颖的流程,怎样把握教材学习的重点,怎样写出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课文是《爱如茉莉》,有薛法根这样的名师上同题课在前,所以觉得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突破他的经典设计。

但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定是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必定有其高人之处。再怎么挖空心思,他的两个精华“关注细节”、“感受语言”依然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好吧,把目标定得低一点,不必超越,向他学习,能用的拿来一用。在不断地研究教材,不断地研究薛大师的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尤其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觉得“感受语言”不必和“关注细节”割裂开来。最后教学设计中定下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关注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爱。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关注细节”就是在“感受语言”。

第一次在兄弟班级试教,对教学设计不熟,一直关注的是自己,一节课磕磕碰碰上下来,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很好地做出回应,说白了,就是预设不够充分。另外,还有两处景物描写的难点没有很好地突破。

接下来的时间,一边在心中模拟着学生可能会说的话,一边播放着自己设计的课件。渐渐的,对每个环节学生的交流情况逐渐心中有数起来;对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容,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尽情朗读的过程中,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我豁然开朗,像这样抒情性的景物描写,不必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就让学生像我一样,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语言的分量,真爱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第二次第三次的试教,证明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围之中,时时被真爱打动着。“教学相长”,说的不错,学生的发言有许多闪光之处,激发出我的激情和灵感。比如对于“记住”一词的理解,有个女生说:“这件事在妈妈心中是很重要的,才会要女儿记住。”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抓住“怎样的事情才会要别人记住”一点,引导学生发散开去,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语。

现在,我在想,如果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

知了教学反思篇四

本文是一篇赞美人世间美好情感的美文。文中从细节处一次次表现了父母之间真挚、深厚的爱情。茉莉花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借茉莉纯洁、朴实的特点来托物言志,赞叹这对普通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如同这茉莉般感动人心,耐人寻味。

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之前并没有充分的预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依然保留了感知课文、认读和理解生字词的环节。但五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因此,这个环节的时间不宜占用太长时间,否则重、难点就不够突出了。

在感受“爱”这个环节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充分地读6-13节,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是课标一再提出的要求,我鼓励学生真实地谈谈自己为何而感动。并且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有闪光点的回答进行点拨、渲染和深化。我想,语文的课堂应从“一言堂”变为“众言堂”。我们不应机械化地拉着学生围绕我们事先安排好的教学设计跑,而应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对于茉莉花的特点,文中很明确地用三个词来形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散发清香。由于在6-13节细节中,学生已深刻体会父母的爱,因此,能轻松地浅谈这三个特点与“爱”之间的共同点,我相机总结。

达到“解题”这个教学目标后,我引导学生对于“爱”的概念进行拓展和延伸――我们赞美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爱,无论是茉莉般朴实的爱,还是玫瑰般热情的爱……从而联系自己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爱”理解。通过这个环节的升华,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德育作用,而不能仅局限在课本的范围。

当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力不从心的地方:课件设计不够新颖、板书的位置有些偏、语言方面可能还需日后的锤炼……作为年轻教师,可能我的反思不够全面,尚未看到其他的不足之处,若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评,我会本着虚心求学的态度继续摸索,继续努力!

知了教学反思篇五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而这样的一个关于爱的主题,如何在自然和谐中传递给学生,让一个个十几岁的孩子理解感悟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并进行了几次尝试:

第一次:我以各种鲜花的图片展示,以及鲜花所包含的不同寓意,通过对比的形式引出茉莉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茉莉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接着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父母的生活细节,相机板书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最后由父母之间亲情的爱,延伸到生活中同学朋友的友情,再延伸到社会中的大爱,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整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对茉莉与父母之间爱的相似点,处于分隔的状态,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提出“为什么爱就如茉莉,而不如玫瑰,不如百合呢?”。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仍处在表面的状态,没有能够抓住题目,解题、破题。

第二次:我围绕课题质疑“有人把爱比作玫瑰热情似火,有人把爱比作爱百合芳香怡人,那为什么课文却把爱比作茉莉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寻找爱如茉莉的相关语句,教师结合学生反馈相机引导抓住细节体会真情。最后从关注文本细节上升到关注生活细节,回忆自己身边的真爱,体会爱。

第二次尝试过后,学生能够清晰地明了,母亲将爱比作茉莉的内涵,爱就表现在生活中的细节,一声叮嘱、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中,细节中的爱就如同茉莉平淡无奇。然而,学生却无法真正的体会,为什么如此平凡的爱,能够打动人心,能够温馨甜美呢?我想,学生可能仍然没有走进英子的生活,没有能随着英子对茉莉认识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也没有能走进父母病床前的那一幕美好的画面,细细地品读。由此反思,抓住英子的认识情感变化,进行情境创设,再通过朗读引领是本节课的突破口。

经过反复尝试,最后,从《小学语文标准》中,我们知道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是,我再一次认真地研读教材,深入理解文本,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定了一个主调——以情促情,以情育人。我抓住映儿对“爱如茉莉”的认识情感变化,和妈妈爸爸之间的真情流淌这样两条线索,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我采用创设情境,试着把学生带入到映儿的生活,了解作者对他的话 “真爱就像茉莉”感到了怀疑,借此提出 “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像茉莉呢?”让学生带着质疑,到父母平常生活细节中感受,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导入部分,五(3)班的学生,顺利地进入了文本情景当中,体会到了映儿真爱就象茉莉最初认识态度!

第二步,精读细节,体会真爱。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接着把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相机点拨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关键词语等,慢慢地体会真爱往往表现在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细节 ,一声叮嘱、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等等。在交流过程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读中感悟,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它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第三步:从关注文本细节上升到关注生活细节,让学生通过观看爱的一组图片,回忆自己身边的真爱,引导学生与自己心灵对话,写出自己对爱的理解,感受爱、懂得爱、表达爱。!

从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来看,我感觉有几点精彩之处:

1、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将课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共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真爱。

2、在朗读指导方面:让学生在充分谈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找准关键词读出感情。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我还恰当地运用了范读,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渲染环境,用音乐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智,通过努力,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3、在这个总结升华部分,我感觉到一播放这一组爱的图片,学生被深深吸引住,因为这些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勾起学生的点滴回忆,借时我再将写话训练融入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写作的发馈,感受到学生的情感有所触动,效果比较好。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存在遗憾,感觉不足的是在对“掏”“钻”等动作的领会上还没有到位,文中还有许多爱的细节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也许,在“品字”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读文”中感受出景语文字的温度。这样的教学,或许就是一种更有效的教学。

知了教学反思篇六

本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

文章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特色:

文章开篇就写到修剪茉莉花枝的妈妈,由真爱像什么的问题获得妈妈“就像茉莉花”的回答,这就引出话题,点明题意,开启下文。

中间写爸爸、妈妈互相关爱也不离茉莉花,爸爸叮嘱“我”带上茉莉花到医院,到医院又把茉莉花插进瓶里,在茉莉花中寄托了爸爸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末了又写到茉莉花,以其洁白纯净、幽香缕缕状写环境,点击真情,并且由此及彼,以“爱如茉莉”作结揭旨,赞美真爱之情。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互相之间有着心照不宣的“真爱”,有着令人感动的情意,有如茉莉花一样洁白清纯,上面已经在词句分析中作了探解,这儿从略。

开篇提出话题,点明题意,通过妈妈之口说出“爱如茉莉”之意;结尾以“爱如茉莉”连续反复作结,揭示了“真爱”的内涵,深化了意旨。

这样,首尾呼应,结构缜密,却又不着痕迹,一切是随文而来,自然有致,令人佩服。

为让学生能从字里行间真切感受到如茉莉般的真爱,教学时,我特意作了一些安排。在读第一部分内容时,我紧紧抓住“平淡无奇”一词,先让学生结合平时观察所得,说说茉莉的特点,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从妈妈的话语中初识如茉莉般平淡的真爱。在指导学生读第二段的时候,紧紧围绕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爱,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去感受、体验“真爱”之情。这部分文字浅显易懂,但读起来让人感动。我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体现父母之间真情的词句,再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中所表现的如茉莉般纯洁的爱认识得更深了。

知了教学反思篇七

在我彷徨求索的时候,收获了《爱如茉莉》这篇文章,它以一个个无声又无痕的细节感动着我们。这些细节就像平淡无奇的茉莉花一样散布在课文中,咀嚼这一个个细节就像品味着茉莉花的缕缕幽香,温馨又美好。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片字豪言壮语,但在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突然明白:感人至深的一定是最真最小的细节;最好的课一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那就是——课如茉莉——平淡中沁人心扉!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花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我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眼神”,“感受语言,抓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抓重点字词体味真情,品读关键句段感受真爱,给文中的插图配上解说词,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细节,并写写批注,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从而让花香沁入学生心灵,让学生终身受用。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组关于“爱”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体味爱的内涵,明白生活中的爱都隐藏在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一个个毫不起眼的动作中,抑或是一句句平平常常的话语中。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爱,体验爱,直至自己也付出爱。课终,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我的心中,爱是_________,使爱的花香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从而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爱的洗礼。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许多不足,如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把握和区分不够清晰,在目标界定上总是犹豫不绝;如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与问题的交融。

我将继续努力,为我的课真正成为一朵沁人心脾的茉莉花而奋斗!

知了教学反思篇八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为了解决好这一难点,我在仔细研读文本后,拟定了教法:摒弃按部就班的程序,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里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抓住题目和细节进行教学,整合成四个板块:

1、导入课题,初步感受茉莉;

2、品读课文,寻觅“爱如茉莉”;

3、交流讨论,品味“爱如茉莉”;

4、归纳提炼,拓展延伸。

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先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直奔”、“紧握”、“叮嘱”等词语感受真爱,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父母之间的一些小事体会到生活中的真爱,将文本中的情延伸到文本外,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