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最新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案例21篇)

最新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案例21篇)

时间:2023-11-02 01:17:34 作者:琉璃 最新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案例21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备课、教学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学习“雨”,积累好词语。

(板书:雨)。

师:哪位小朋友可以说说你看过什么样的雨?

生:大雨。

师:什么样的大雨,能描述一下吗?

生:……(师适时小结:狂风暴雨,并板书)。

师:还有什么样的雨,请你说。

生:……(板书四字词语)。

师:小朋友们知道真不少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

二、揭示课题,明确自学要求。

师:原来雨有这么多种,今天我们还要去见识一种边打雷边下的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雷雨》。(展示课件)。

(板书:18、雷雨)。

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三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他读的对不对,尤其是我们的生字宝宝。(相机讲四个生字)。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压、乱、垂”。

师:你们可真厉害,课文读得很流利。文中有三个句子比较难读,让我们来把它读好。

(课件出示三句话: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注:压下来中的“来”读轻声;垂下来中的“来”读轻声。

四、分清文章结构。

师:为什么老师要这样安排他们读课文呢?快速地默读课文,看谁能发现这个秘密。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发现了什么?

生:第1-3自然段是雷雨开始的时候。

师:那时雷雨还没有下,就是雷雨前的景色。

(板书:雷雨前)。

生:4-6自然段是雷雨中的景色。(板书:雷雨时)。

生:7-8自然段是雷雨后的景色。(板书:雷雨后)。

师:你看多会说啊!真会动脑筋。

五、学习“雷雨中”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挂图,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出示图片)。

生:雷雨中。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听到了下雨的声音。

师:雨声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

师:这里为什么用了3个“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

生:“哗”是表示雨的声音,用3个“哗”字让我体会到雨下得又急又大。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3个“哗”字应由轻到重地读,读出当时雨下得大而且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

师:这是听到的,看到了什么?

生:“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师:为什么会看不清了呢?

生:因为雨越下越大,所以外面的风景都很难看清楚了。

师:那我们该怎么读好这句话?(男同学读)。

生:……。

生:不能减去,因为写出了雨是慢慢慢慢变小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就停下来的。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声音也会(生:慢慢变小)。

师:我们请女同学来读一读。

师:雷雨下得是有变化的,你能不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先自己试一试,再来读给大家听听。

(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

六、学习“雷雨前”

(1)压下来: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哪位小朋友把小手借给老师来压压?仔细地看老师的动作,你要顶住哦。

师:说说你的感觉?

生:……。

生:很重。

师:读出来(学生个读)。

师:这读得怎么轻飘飘的啊!再尝试下。比原来重一些。(再读)。

师:你是天空中的第一片乌云,再来一片乌云吧。(学生个读)。

师:压得多低啊,都快碰到头顶了。再来一片乌云吧。谁再来?

(举手人多)举手的小朋友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o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o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o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六、拓广积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张贴到班级博客: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一定强!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策略性知识。从必修教材整体模块安排线索看,第一册第二单元是古代叙事散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是古代写景散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是古代议论散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古代传记,第五册第二单元是古代抒情散文。

《劝学》位于必修三第三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同时要有质疑问难的精神,要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2.知识结构体系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朗读课文和梳理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想内容进行探讨,正如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本节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本文论证的特点。

3.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标准清晰的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本课就是通过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文本进一步解读,从而学会举一反三,由课内到课外,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段一个学期,尽管他们基本具备了利用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言文阅读,他们大多有畏难情绪,不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意识和合作意识都比较强,对高中学段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他们不喜欢静态的知识讲授,更喜欢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置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状态,敢表达,爱表达,从而让学生热爱上语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

提高学生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以及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幻灯片,录音机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简约实用。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节课以单元回归为导入前奏,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问题探究”、“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策略”等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让师生在探究学习中增进与文本的默契感,从而使课堂呈现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导人新课。

用儒家学派的先贤孔子、庄子的学习理论引出荀子的学习理论。

一、知人论世、解题。

1.简介作者:(见导学案)。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2.翻译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

鸿门宴。

一、导入:

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二、作者及背景。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

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听完了课文录音,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第一段。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欲王关中”。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点拨]: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第二段。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毋从俱死”。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不敢倍德”。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第三件事,会见项伯,巧于逢迎,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夜归说服项羽。第四件事,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点拨]:“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通过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双方矛盾。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三四段。

1、学习课文三、四两段: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说说记叙了几件事。

[点拨]:第一件事“刘邦谢罪,项王留饮”;第二件事范增举玦,“默然不应”;第三件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第四件事樊哙闯帐,“死且不避”。

板书:

刘邦谢罪,项王留饮,

范增举玦,“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闯帐,“死且不避”

2、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点拨]: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点拨]: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项羽在刘邦来之前以“许诺”项伯“因善遇之”。因而在范增一再暗示他下令除掉刘邦时,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4、“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点拨]:“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5、司马迁为什么要详写鸿门宴上的座次?

[点拨]: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点拨]: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1.本单元课文一篇选自《左传》、一篇选自《国语》、两篇选自《战国策》,它们都属于先秦历史散文,记事全面翔实,写人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本单元这些历史散文对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又具体的记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但由于时代的隔阂,文中所记载的文化习俗、典章制度,现在的人们大都不熟悉,特别是有些文言词语音义变化很大,学习时会有一些困难。

3.本单元课文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如: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计个人得失与安危,顾全大局、无私无畏的精神;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作者(编者)情况、写作背景、文体特点以及“十三经”、“二十四史”等有关常识。

2。了解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地理形势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礼仪、典章制度、官职称谓、人物身份等有关知识。

3.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准确地掌握本单元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音形义,能结合上下文揣摩某些词语的含义,能联系学过的课文,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4.了解并掌握本单元出现的四种文言句式的特点,掌握判断句、疑问句及宾语前置句的某种规律。

5.区别疑问句中设问与反问两种修辞方式的不同特点;了解比喻和委婉语的用法。

6.通过反复朗读,加强理解,背诵其中重点段落。

7.能够根据课文中的情节与对话,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归纳其性格特征。

8.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并能简要归纳各层大意,理解各层之间内在联系。

9.能够较正确地将某些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0.能够学习古人,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写出作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注意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语言材料方面古今变化较大,有些文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不再使用了,比如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官职人称等,这些比较冷僻的词语学习对参照课文注释明白其意思即可,不必花费很大精力去记忆,有些词语意义虽未消失,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或者已经换成另一个词语来表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修(长)”、“服(穿、戴)”“谓(说、对……说)”以及“公”、“君”等尊称。这类文言常用词是学习积累的重点。还有些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多大变化,而现代汉语常作复音词语或成语中的一个成分,如“形”――形体、“容”――容颜、“衣”――衣服、“妻”――妻子、“朝”――朝三暮四等。要注意积累时应举一反三。

2.随时注意积累总结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要善于总结一般语法规律,从而掌握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比如,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疑问句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在什么情况下文言句中的宾语常置于谓语动词前边?要摸索出一般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本单元选人的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内容生动有趣,篇幅也不长,可以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自己串讲课文,教师只做重点、难点的点拨。

2.《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是教读课文,要求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是白读课文,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个别段落。

3.比较阅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体会这几部历史著作在结构层次安排、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如条件允许,可尝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发送对课文学习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总结知识,发送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典型文章,这样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后的网上作文,教师可进行单独指导,也可与其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可把板书设计成幻灯片、实物投影,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与资源整合整合学测相关文言文考点。主要学法。

与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竞赛法、小组展示课前准备ppt音频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导入:

以《三字经》中所提到的“性本善”衍生到荀子所提出的“性本恶”,从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二、课堂检测(小组比拼):

1.通假字:輮、有、知、暴、生。

2.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砺、参、省、跂、臾、楫、跬、螯等。

3古今异义:博学、爪牙、跪等。

4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

结构:分别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主要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四、拓展训练。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雷雨》。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抓住这两方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设计理念: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犹如亲身看到,听到,感觉到雷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进行图文对照,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材分析: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学情分析: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同时也积累了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

3、培养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方法与途径: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五、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和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出示课件“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你们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雷雨)。

2、雷雨在夏季经常出现,你们注意过雷雨天气吗?雷雨天是什么样的呢?想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出示从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后变化的图片。)。

(看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吗?(有的说:雷雨前周围的景物变化得真快。有的说:雨下得可大呢!有的说:雷雨过后的景色真美!)。

3、有一位作者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文章的段落.

3、课文读完了,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文共8个自然段,1-3段写雷雨前,4-6写雷雨中,7-8写雷雨后)。

4、读准字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连生字宝宝也被吸引住,要出来和你们见面了,跟他打招呼吧!(出示幻灯片)。

齐读——男女生分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5、记字形。

生字宝宝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出示幻灯片)。

压:一间工厂把泥土给压碎了。

垂:减一减,睡觉的睡减去目。

乱:舌头在嘴巴里乱摇。

(三)感悟课文。

同学们想不想欣赏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

1、雷雨前(1――3自然段)。

(1)出示雷雨前录像: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回答乌云、大风、闪电)。

(2)出示满天乌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现在云的样子。

(有的说:无数的乌云,有的说:很厚的乌云,有的说:黑沉沉的乌云,还有的说:云很低……)。

咱来看看课文中怎么说?(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与资源整合整合学测相关文言文考点。主要学法。

与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竞赛法、小组展示课前准备ppt音频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导入:

以《三字经》中所提到的“性本善”衍生到荀子所提出的“性本恶”,从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二、课堂检测(小组比拼):

1.通假字:輮、有、知、暴、生。

2.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砺、参、省、跂、臾、楫、跬、螯等。

3古今异义:博学、爪牙、跪等。

4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

结构:分别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主要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四、拓展训练。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设计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正音。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进行诵读指导。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初步培养学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

3、对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

【教学重点】。

理解《错误》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等特色。

2、准确把握《错误》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诗歌情感意蕴。

2、比较性阅读:通过同一主体诗歌的比较性阅读,深刻理解《错误》的艺术特色。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录音机,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提示】。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学生利用所学的分析和鉴赏知识,反复诵读,并讨论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学习《错误》这首诗歌,体会其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而做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须眉之士。他们或是以己度人描摹体恤女子情怀;或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失意与惆怅。思妇入诗,最早是从《诗经》中开始,《诗经·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感或惶?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而入词则有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一千年后,台湾诗人郑愁予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今天我们就从内容、意象、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二、教师范背《错误》,听录音,学生朗读。

三、分析。

1、内容分析。

思考:通过阅读,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描写的是痴情的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乃至绝望的故事。

这个故事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哪?这就是我们曾学过的.意象。

2、意象分析。

明确:(多媒体展示)。

莲花(的开落)女子芳洁、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小小的寂寞的城。

小小的窗扉紧掩感情执着、专一。

青石的街道向晚。

3、结构分析。

既然短短90多字就有如此多的意象,如果不精心安排,只是随意的堆砌在一起,也不会有美的意境;也不会将女子执着专一的感情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描摹得如此的酣畅淋漓。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结构,找一找诗歌的线索,试着将本诗的各个镜头按照正常的顺序来拼接一下,看一看郑愁予的时空转换艺术。

明确:本诗歌由纵横两条线索,是整个故事呈现环式结构。

横线——第一节两句是故事的结局,中间五句是对女子的漫长等待的想象,最后两句是写实。

纵线——从大景(广阔的江南)到小景(小城、街道、帷幕、窗扉和马蹄声)像从一条幽僻的小巷,从大的背景伸向寂寞的向晚的青石街道。

全诗按照:“实—虚—实”的思路来倒装的。

4、“错误”分析。

(1)我们先看一下“错误”产生的过程:(多媒体展示)。

制造者:女子制造者“我”

失之交臂漫长等待。

紧掩心扉、令有所盼可能是“归人”

无视“我”回眸难以停留,是“过客”

少妇眼中“我”是过客伤心、失望、绝望。

美丽的邂逅情节“达达的马蹄”带来美丽的期盼。

“美丽的错误”

(2)产生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因为“我”这“达达的马蹄”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开了“你”“紧掩”的心扉,“你”一定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带给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这个错误的美丽,是种痛苦的美丽。但这种错误毕竟能给女子带来希望,总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说是美丽的。

四、课堂小结。

面对这样一位含蓄隽永、情深义重的女子,诗人抱愧和解释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读完全诗,它表面看是由于一场误会而引起女子心中的波动和失落。但实际上,这首诗在无形之中对千古吟唱的思妇主题做了一个男人最隐衷而又最诚实的回答。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苹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五、比较性阅读(多媒体投影)。

思考:下面都是“倚楼望归”的三首诗,郑诗与白、温、柳都沿用了“倚楼望归”的主题和意象,但给人的感觉又是迥异的,试着做以说明。

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最后借“月明人倚楼”一句兀现,令人怅然长叹,低回久之。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柳永《八声甘州》。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明确:在女主人公的处理上:白、温、柳词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确的倚楼姿态出现的,无论是“思”“恨”还是“肠断”,都是直抒胸臆,敞开心扉,但《错误》中的女子,郑愁予将其处理得十分的含蓄矜持,心理活动也十分的曲折微妙,层次跌宕,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和惆怅。

六、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推荐。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根据白词、温词、柳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不朽的失眠》的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作者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赞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结。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读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情之间的过渡。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背着手踱着”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内心剖白:“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这样修饰语,说明这种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从以后的行文中可知这当然也只能是不堪现实一击的淡淡地喜悦。尽管如此,由于此时此地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个自由人”的感觉。只是这样一种感觉的获得,就能使作者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惬意的心声,足见这样一个小天地对困扰于人事中的作者来说,是多么难求的境界。这句话,细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绪。从作者苦涩的微笑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痛楚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

第三部分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娇羞,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缕缕清香”,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难的。但作者以歌声设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把听觉和嗅觉两种感觉沟通起来,这种移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实在可以传神。在这番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镜头里。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这种细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见。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

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作者继续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第四部分为文章结尾,从单纯的写景写开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4、联系现实,探究作者因爱绿而囚绿的做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点拨法2、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听听几位评论家的话语,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陆蠡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二、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它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你的心中又会萌生出怎样的问题?

明确:(由学生自主回答)。

信息:“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2、提出问题:

(1)文章中的“绿”具体指的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3)囚绿的结果怎样?

师:带着这些问题,迅速默读全文。全文1600余字,默读时间4分钟左右。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请在阅读过程中拿起你的笔,养成圈点勾画、多做标记的好习惯。现在开始默读。

参考答案:(由学生自主完成)。

具体指作者寓所窗口的常春藤;。

因爱绿而囚绿;。

结果不仅放了绿而且怀念绿。

师:根据上面问题的答案,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由师生合作完成)。

(1)爱绿(1~7段)。为下文“囚绿”说明了原因。

(2)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以“爱之深”为主线,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放绿、怀绿(13~14段)。这两段点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设计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本诗内容理解难度不大,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易为学生接受。因此,应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寄寓的情感。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浅层次的诗歌理解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诗句的'赏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在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通过诵读,能够体会本诗的韵律;

2.通过批注赏析,能够品味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

3.通过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能够理解本诗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通过和不同诗歌的比较,体会不同诗体不同的韵律特点,以此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理解诗歌大意。给学生一个例子,体会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感受诗歌用字的精炼传神。同时,在活动中检测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检测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一起谈一谈与酒有关的诗句,由此引出陶渊明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

环节二:初读诗歌,体会韵律。

活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律。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听读并展示,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速。

(评价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语气、语调、语速恰当的能力)。

环节三:批注赏析,品味诗句。

活动:请同学们选出自己觉得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1.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批注赏析示例,使学生了解批注赏析的角度、内容和形式;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小组共享、展示、点评;

3.老师及时反馈点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优化批注。

(评价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活动:请同学们交流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背景资料,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1.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和组员分享;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通过结合陶渊明的身世遭际和本诗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他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节操。归隐田园,追求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2)阅读诗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必须从诗歌的本身出发,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意”。

3.带着对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评价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距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千年之久,你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运用本课所学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饮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一),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自学《饮酒》(其一),出一份手抄报,系统地整合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

高中语文雷雨的教案设计

《雷雨》(节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因为其中包含着太过复杂的人性,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颇多争议的作品。而课文仅仅节选了第二幕,不利于学生完整的了解、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而只是由老师来介绍前后关联、人物关系,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观的感受。在上选修课时我发现通过播放影视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因此我决定在教学《雷雨》时也尝试着采用播放《雷雨》影片这种教学手段。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相关信息。第二、三课时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课时请学生就第一节课所布置的问题,结合自己看电影的感受,来展开讨论。并将自己的看法写成作文,作为课后作业。

在备课组会议上,我介绍了自己初步的构思,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自主的思考和学习,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一旦没有设计好课堂,缺少问题的引导,就无法促使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更深的思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再一次通读了《雷雨》全剧,设计了教学思路:

首先,把对作者和作品的介绍融入到当时的现实背景中,侧重于环境对作者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同时尽量减少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结局等的介绍,以免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围绕周朴园在课文中的表现设计问题。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是确定这篇课文讨论的主题。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出最广泛的讨论,并在这讨论中挖掘文章的丰富内涵,加深对人性的理解。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我考虑了很久。最先进入我的视线的是对《雷雨》主题的探讨,但很快又被自己否决了,因为作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现什么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探讨或解决“《雷雨》的主题”这个问题。接着我把目光转向了对人物行为、性格的分析。《雷雨》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充满了矛盾、挣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他们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复杂多变。那么谁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引出最广泛的讨论呢?考虑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节选的这一幕;而在这一幕中,最可圈可点的莫过于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所以我决定了把这篇课文讨论的焦点锁定在周朴园身上,我定下的话题是:“说不尽的周朴园”。

最后,本专题的中心是“人性”,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性的`丰富内涵,同时我试图联系现实生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真正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为此我搜集了相关的一些新闻和学生的周记,准备在最后一课时抛砖引玉。

为了保证这堂试验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还安排了一项调查报告作为预习作业,即阅读《雷雨》节选部分,写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问题。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实的”等问题。这说明我对课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确的。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朴园看作是一个“虚伪、残酷的资本家形象”的解读,在今天应该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练习中就已经把“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感情?”作为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但这样的讨论仍然不够。如果不是或不仅仅是“虚伪、残酷的资本家形象”,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从中又可以读到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说面面观》中“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丰富的甚至多面的,鉴赏作品不能满足于区别“好人”和“坏人”。

另外,周朴园明明三十年中对侍萍满怀思念与愧疚,但为什么一认出侍萍,就表现出那样一副嘴脸呢?仅仅用“虚伪”一言蔽之是不够的,那他这样做的原因什么呢?他是在努力维护着什么。周朴园在剧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家庭,我自认是最圆满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来的子女,我也自认是些健全的子弟。”这其实就告诉了我们,他一向以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为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着高大正直威严的形象。了解这点,我们不难想象到,一旦当年的侍萍今天又进入他的生活,对他的家庭、事业、名誉、地位等来说,将会造成怎样致命的影响。所以他一旦认出侍萍后,就只能做出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事。

这里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周朴园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与年轻的妻子繁漪连貎合神离都谈不上,与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独自一人时,他经常深陷孤独寂寞,只能靠端详当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内心的空虚。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周朴园为什么还要苦苦维系呢?我认为:周朴园维护的实际上是他所从属的那个阶层。三十年前他的确爱过侍萍,但为了所属于的那个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抛弃了她;三十年中他对侍萍抱着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诚的,但不止是为着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借此怀念少年时代,就像希腊神话中顾影自怜的水仙,透过回忆他怜惜的是现在空虚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怀不过象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对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认后对侍萍冷酷无情,则是因为作为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长的阶层所抛弃,不能被原属于他的名誉、地位、财产等等抛开。它们已经象烙印一样,深深的刻到周朴园的骨髓里去了,他和他的阶级已经化为了一体,他就是这个所谓名门豪族的上流阶层,而这个藏污纳诟的上流阶层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这一步,周朴园对侍萍种种反复的举动也就不难解释了。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先生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节)荷塘(第4节)月色(第5节)荷塘周围的树(第6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2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3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讲读第4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5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十、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设计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3、背诵。

1、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本诗。

(一)激情导入。

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诗人。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2、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读全诗,然后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录音。

(四)诗文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改写为现代文。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那么请找出句子中的两个重要的动词,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见南山”改成“望”,你认为怎样好?为什么?

(六)课堂背诵。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

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高中短歌行曹操

1、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的著名作品,也是汉魏诗歌的杰出代表。这是一首曹乐府诗歌,全诗运用比兴、典故等艺术手法,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表现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应以点拨为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汉魏诗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对诗歌大意的疏通以及对重点知识的讲解。

2、说学生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都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许多著名作品学生都能吟诵,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学习基础。但是,汉魏诗歌时代久远,语言精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读、背诵,还要了解诗歌特点,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新课标就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依据]:单元要求: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意象的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蔡元培。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依据]:新课标“诗歌教学应注重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语言美。”(只有加深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才能更好的领悟作者的情感,只有加强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依据]《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境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熟读涵咏,乘着歌声的翅膀远觞,超越时空,于千载之下和诗人达成心灵的默契,方乃培养读诗鉴诗的正确途径。)。

五、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

1)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2)品读诗歌,领会感情;。

3)欣赏意象,体会语言;。

4)结合小结,拓展训练。

2、导入:话题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通过对古代帝王“人才观”的讨论引出魏武帝曹操的对人才的重视,导入课文。)。

[依据]《新课标》要求:“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教育家皮亚杰。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托尔斯泰。

3、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朗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忧”。

2)在初步感知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带着“忧”的情感再齐读课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本文意境。

2、鉴赏并学习本文写作语言的艺术技巧。

3、在朗读与鉴赏中探究本文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学习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

2、探究本文所流露出的作者的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品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掌握文中多音字、生僻字的字音、字形。

2、查阅资料,回忆作者朱自清的大致概况。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荷花,宋代诗人杨万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叹(ppt展示荷花远景图),而周敦颐看到的是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ppt展示荷花近景图),可见,不同人眼中的同一事物也是有区别的。那么,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眼中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荷塘月色》来感受一下。

2、课文品读。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1-3段、4-6段以及余下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做出相应的纠正)。

明确:

第四段:写月下的荷塘,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等景物。

感受:花叶茂盛、美。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描写了月光、青雾、云、月影等景物。

感受:幽雅、宁静。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描写了树、远山、路灯光、蝉声与蛙声等景色。

感受:朦胧、阴沉中夹了些许热闹。

第二段:写小煤屑路边的景色。

感受:沉寂、阴郁、冷清。

(对于感受,不做固定要求,可见仁见智,全凭学生的鉴赏。)。

3、语言鉴赏。

刚刚我们感受了一下这些景的意境,那么,为什么这些语言会传达出这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写景的这几段,选择几句你喜欢的,从语言艺术特色方面分析一下它们好在哪里或者为什么这些语言会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做出相应的总结与补充。)。

总结讲解:

语言典雅,动静结合,充满诗情画意,运用了多种修辞。

(1)比喻、拟人,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的状态描写的生动、形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刚出浴的美人”一句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2)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文中通感的使用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微风过处····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的感受,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3)叠字,文中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的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以上这些句子及修辞手法大家可以积累起来,学着仿写,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4、情感探究。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同时,又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么文中到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细细体会,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全文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种情感有变化吗?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言)。

明确:

(1)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以助于体会作者的感情。(ppt展示本文的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的优秀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总的来说,全文中处处流露着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在忧愁的笼罩下,因看见荷塘月色的美景,生出了短暂的轻淡的喜悦之情。

(2)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感情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开篇“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作者的烦闷之情,于是走出家门以求静;小煤屑路上的景物描写如“寂寞”“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的”,恰巧反映了作者低沉的心境;看到月下荷塘,“便觉是个自由人”,渐生出淡淡的喜悦之情(提示:“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随着走出荷塘,心情又开始回到忧愁(提示:“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联想到江南,生出了怀念之情(提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最后回到家中,无奈回归现实。

5、总结。

通过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领略了月下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同时又感受到了作者那淡淡的忧与淡淡的喜相融合的复杂感情。全文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此外,在写作技巧上,文中多处使用比喻、拟人、叠字及通感等修辞手法,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最后,让我们欣赏一段《荷塘月色》的电视散文,再次品味一下那景那情。

6、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六段。

(2)任选校园中一处景物,仿照文中写景部分,写一段写景文字。

7、板书设计。

朱自清。

shapemergeformat。

一、说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因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关范文推荐
  • 11-02 精选洗浴每周工作汇报(通用19篇)
    工作汇报要注意言之有物,结构合理,能够清晰传达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信息。导入一些适用于工作汇报的优秀案例和经验,提供实际操作的参考。前段时间,物业服务受到了xx及其
  • 11-02 2023年个人职业规划书职业定位(案例18篇)
    职业规划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职业规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 11-02 精选销售上半年总结下半年计划(模板12篇)
    在半年总结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制定新的目标,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欢迎大家在阅读这些半年总结范文的同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写作水平
  • 11-02 最热员工试用期考核表个人总结范文(15篇)
    试用期即将过去,是时候总结一下这段时间的表现和经验了。下面是一些试用期总结的参考案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办事方法有改善,工作有提高,该员工做事情踏踏实
  • 11-02 实用工程项目经理述职报告总结(通用22篇)
    述职报告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现,得到上级的认可和肯定。正在写述职报告的你,可以借鉴以下范文来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2015年的钟声马
  • 11-02 最优小学安全国旗下讲话稿(汇总17篇)
    站在国旗下,我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力量,我将以自己的努力回报祖国的关怀。站在国旗下,我深刻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会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和安宁
  • 11-02 精选产品保修合同(汇总20篇)
    合同协议的有效性需要具备某些法定要件,如合法的对象、真实的意思表示等。在下面的范文中,您可以看到不同行业和情景下的合同协议写作示例。本众筹协议由以下双方于年
  • 11-02 最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汇总16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教学环境的需求,确保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如果你对教学工作计划不是很了解,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的例子。
  • 11-02 精选高中三年职业生涯规划(通用19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才能使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前进和发展方向。年轻,既是我们的劣势也是我们最大
  • 11-02 最新纪律的检讨书(汇总19篇)
    检讨书是一种自我反思的书面材料,用来对自己的行为、言论或思维进行剖析和评估。通过书写检讨书,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以下是小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