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日教学设计参考(通用15篇)

日教学设计参考(通用15篇)

时间:2024-04-06 15:48:07 作者:笔舞

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特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在以下教学计划中,你可以找到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的例子。

鲸教学设计方案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教学重点: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教学难点: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图画--。

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葫芦根葫芦茎和葫芦叶向小葫芦输送养分小葫芦渐渐长大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记哇字这是什么句?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四人小组)。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几次说明什么?你能用每天说一句话吗?

下节课我们要帮种葫芦的人找找原因了!

六、巩固生字。

葫芦藤哇盯。

1、齐读。

2、开火车读。

七、学写生字挂哇每注意每的笔顺。

挂和哇的右边是两个土组成。

仔细观察范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它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哇的口字旁写的比较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识字四教学设计参考

《识字2》教学反思:本课韵文是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组织成一组组词串,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同时课文配以插图,图文对照,让学生不仅识字,还理解词语,认识事物。由于学生还刚刚接触汉字,所以本课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边看图边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认识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认识词语和理解词语的教学中,插入说话训练,让学生用词语来说话,还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读词语、说词语,从而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快乐。由于学生刚接触汉字,因此教学生学习写字非常重要,要手、脑、口并用,先学习基本笔画,再学会笔顺,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呢?充分利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记住,如教学“鸟”字时,对学生说上面的撇是鸟头上的羽毛,里边的点是鸟眼睛,千万要点上,下边的鸟身体要宽一点。学生听了,兴趣很高,很容易就记住这个字了。再如“太”字,从学生熟悉的大字入手,大字下面加一点就是太,学生也很容易就记住了。接着让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为写好汉字做好准备,最后在习字册上仿影,让学生边写边记。

刚开始教学汉字,虽说就那么几个简简单单的字,但教起一年级的孩子却不是那么容易,今后的写字教学还应花更多时间训练。

《赛马》教学设计参考

二胡曲《赛马》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六册的聆听内容,黄海怀作曲。该曲描写了我国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热闹而欢快的场面,表现了他们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

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段音乐热烈奔放,强有力的附点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显得轻快而有力,仿佛是矫健的骑手随着出发的号令,如离弦之箭,疾驰而飞出,骑手们你追我赶,呈现出一派紧张、热烈的气氛。

乐曲第二段以内蒙古民歌《红旗》为主题,旋律悠扬、柔美,歌唱性很强;这一主题旋律第一次反复时在演奏技巧上加以变化,富有节奏感;第二次反复时由伴奏乐器奏主旋律,而独奏乐器二胡用指拨弦为主旋律伴奏,表现了内蒙古草原上骑手勇敢、豪放的性格。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使赛马的欢腾场面又一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敢于大胆地创编,对专注聆听音乐已有较好的习惯。但音乐视野不宽,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我采用律动、模仿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打击乐伴奏形式帮助学生感受二胡曲《赛马》。针对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采用图谱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

另外,针对学生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不足的弱点,通过观看二胡演奏家表演的短片,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音乐。

四、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赛马》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激发对草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感知不同的音乐段落并熟悉主题旋律。

3、能力目标:在律动、模仿与创编伴奏中,培养表现能力、创作能力、合作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乐段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难点: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六、教学准备。

图谱、打击乐器、音响、多媒体等。

七、教学过程。

识字四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田字格上的1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儿歌。能理解儿歌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儿歌。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字盘、生字卡。

主要板书:识字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字盘,感知形声字的特点。

1.出示字盘,与卡片辛辛,将两者分别组合、演示。

2.同学们,辛辛和纟、讠等分别组合构成了汉字。这就是一种造字办法,这些字叫形声字。上面4个字中的辛辛是声旁,纟、讠是形旁,代表不同的意思。

二.读准字音,学习词语。

1.用生字卡片指导读准字音。

2.读4个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

(1).出示实物理解辫子、花瓣。

(2)举例理解分辨、辩论。

三.游戏巩固。

用字盘辨字,并组词。

四.学习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指名读。

2.指导朗读。

(1).分别读出疑问和肯定的语气。

(2).注意停顿和重音。

3.教师示范读第一小节,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齐读。

4.理解:是谁圆圆脸蛋拖小辫?

五.学写生字。

1.让学生仔细观察四个形声字。

2.指导书写:三部分靠紧,注意辛的变形。

3.学生练习。

六.课堂练习。

1.选字填空。

辩辫辨瓣。

(1).你能分()出牛郎星和织女星吗?

(2).这朵菊花的花()又细又长。

(3).许林和李青为了一道题()论起来。

(4).陈凡走路是小()儿一甩一甩的'。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转动字盘读生字,组词。

2.将字填入空格。

哪是红梅花,请你来分()。

这是红梅花,它有五个()。

哪是韵母a,请你来分()。

这是韵母a,圆圆脸蛋拖小()。

二.读背儿歌。

1.齐读后,指名用一问一答试读。

2.男女生分读。

3.背儿歌。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范字,引导学生观察。

2.指导蛋的写法。

3.学生自学另外几个字。

4.描红、仿影。

四.练习。

1.用哪是?这是。的句式进行对话练习。

2.选字填空。

哪那圆园袋蛋。

(1).小弟弟红通通的脸()真像大苹果。

(2).林林的口()里装满了小石子。

(3).昨天,妈妈带我到公()里玩了半天。

(4).()()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5).小军送给我的()本书真有意思。

(6).()件衣服好看?

栈教学设计参考

1、会认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a、走”2个偏旁;理解“终于、渐渐”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乌鸦是怎么喝到瓶子里的水的。

教学重点。

1、会认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a、走”2个偏旁;理解“终于、渐渐”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法。

演示法、儿歌法、辨析法、画一画、游戏法、

学法。

拍手记忆法、编儿歌、问答法。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学生)。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2、板书课题。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3、老师再读课文,学生再通过听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4、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5、想一想:

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练习说话)。

第二课时。

1、抽学生读生字卡片,全体读。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3、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写的是哪几个字?看田字格认读。

4、师范写,生模范写。

1、动手做一做“乌鸦喝水”的小实验。

2、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自主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在空花朵上。

《赛马》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

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

2、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乐曲欢快激烈而又悠扬舒展的情绪,了解乐曲的三段体结构,能听辨三个乐段。

3、通过乐曲欣赏,能哼唱第二乐段的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

在欣赏中感受乐曲情绪,并能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

1、能听辨三个乐段;

2、能哼唱第二乐段的主题旋律。

教学准备:

二胡、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赛马》是人音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的音乐欣赏曲目,是我国作曲家黄海怀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它描绘了蒙古族人民在欢庆自己的节日时,热烈欢腾的赛马场面。乐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情绪热烈、奔放,刻画了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沸腾场面。第二部分情绪悠扬舒展,刻画了骑手们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第三部分是第一段部分再现,情绪更为激烈,再次呈现了赛马的欢腾场面。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对音乐已经有了很大的兴趣,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逐渐增强,并有了探索创造的愿望。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从中年级开始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华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兴趣”等理念。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模仿、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生动细致地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二胡。

1、出示二胡,认识二胡。

2、请学生近距离接触二胡,了解二胡。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出示二胡,与学生进行互动,既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又达到“初步认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这一教学目的。)。

二、初听全曲。

2、介绍作曲家:《赛马》是由我国著名二胡表演家作曲家黄海怀先生创作的。

三、新课学习。

1、复听全曲。

2、分段聆听。

(1)聆听第一乐段。

a、这段乐曲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

b、乐曲的力度有什么特点,节奏有什么特点?

出示节奏:

c、这种宽紧结合的节奏,让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画旋律线、唱节奏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情绪及力度、节奏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或声音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音乐。)。

(2)、聆听第二乐段。

聆听第二乐段主题旋律。

a、乐曲情绪有什么变化?

b、简介:这是第二乐段的主题旋律,作者引用了内蒙民歌《红旗》中的旋律,节奏舒展,旋律悠扬。

c、哼唱主题旋律。

聆听第二乐段抛弓、拨弦片段:模仿演奏动作。

完整聆听第二乐段,用哼唱,抛弓,拨弦等三种方法来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模唱主题旋律,感受第二乐段悠扬舒展的节奏特点,并通过模仿抛弓、拨弦演奏动作,感受主题旋律两次变化演奏给人带来的不同体会。)。

(3)聆听第三乐段。

这段情绪和哪一段相似?

(设计意图:对比感受乐曲的情绪,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感受乐曲的欢快与激烈。)。

3、完整聆听,分辨乐段。

四、拓展总结。

1、播放二胡演奏家邓建栋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视频。

2、维也纳金色大厅,世界顶级大厅,没想到我国的民族乐器也登台亮相了,看到这么多外国人给我们中国人鼓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是件多么光荣的事啊。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学习我国民族音乐,将来能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弘扬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望岳》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之家--教师备课教学好帮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找次品》教学设计参考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辩析、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数学素养。上完这节内容,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选用美国“挑战者”号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视频,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开放学习空间,提供探究平台。整节课教师只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种独特的想法,在观察—实践—对比—讨论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若不能平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观看影片、寻找方法、感悟策略、提炼规律的全过程中,老师讲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识关键处引导、点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望岳》教学设计参考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或用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泰山美景的图片,并请去过的同学叙述一下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经过几轮互动以后,教师总结:“看来每个人去泰山后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那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去泰山时有怎样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课《望岳》。

2、用多媒体出示杜甫个人信息如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称为“诗圣”。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结合注释讲述本诗大意,并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说出: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了明暗,宛如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涤荡胸中沟壑,飞鸟翩翩归巢。等到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通过互通引导学生总结出:

青山、明暗、云、归鸟—————描绘出雄伟壮丽的泰山美景,以及年轻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诗名为《望岳》,请问作者是怎么望的?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两句是远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此两句是近看。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此两句是细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两句是俯望。

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立体地勾勒出泰山的壮美。

3、这首诗的美景中有实有虚,请问哪句实写,哪句虚写?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前六句为实写,写景中抒情,后两句是虚写,衬托出作者满腔的凌云壮志。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望岳》《春望》,结合背景来比较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经过小组互动,阅读分析和互动,得出以下结论:1。在内容上,《望岳》写于作者年轻时,当时国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着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这一点在诗歌中表露无疑。《春望》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战乱时期,民不聊生,诗歌中更多地展现了人民的疾苦与忧国忧民的沉重情怀;2。表现手法不同,写作《望岳》时,作者正年轻,写作语言流畅轻快,风格偏于浪漫主义;《春望》写作时,作者年纪已大,又逢乱世,写作风格已发展成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对比阅读中的收获,围绕一个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晨光教学设计参考

1、学会“光、了、风、云、水、升、太”7个字,会认“叫、变、成、洗、亮、阳”6个字。认识新笔画“撇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感受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1、识字、写字,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使学生感受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cai课件、生字卡片。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四课《晨光》,和许多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今天,老师又把他们带到了课堂上。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1、导入:激烈的比赛结束了,现在咱们放松以下,一起去海边走走吧。(cai课件播放,教师激情讲述)。

2、感知课文内容。

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谁醒了?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1、复习生字“风”,师:谁叫醒了风?

2、教师扮演风姐姐,引导学生来叫醒。(cai演示风的声音)指导朗读“晨光叫醒了风,”

3、学生扮演大树,教师来叫醒大树。(cai出示句子)指导朗读“风叫醒了树,”

4、指导朗读“树叫醒了鸟,鸟叫醒了云。”

5、多种形式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1、导入;那云儿又会去做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节,看看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2、指导朗读“云变成了雨滴,滴落在大海上,”

3、(cai演示)指导朗读“海水变蓝了,”

4、(cai演示)指导朗读“海水变蓝了,洗亮了升起了太阳。”

1、全班分男女生比赛读全文,酝酿情感。

2、过渡:早晨的海边可真美呀!椰子树高高的,迎风摇摆着自己绿绿的叶子;海水蓝蓝的,顽皮的海浪娃娃一阵一阵拍打着沙滩,小鸟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曲,展翅飞向天空;太阳亮亮的,无私的把自己的第一缕晨光送给了大海和住在大海边的.所有的朋友们。让我们合着这优美的音乐,跟着自己的感觉,美美地朗诵这首诗吧!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1、(cai出示生字)请看大屏幕,谁能够大声的叫出他们的名字?

2、学生认读生字。组词。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是由哪些笔画组成的。

4、指导书写“云”字,认识新笔画“撇折”。

太阳公公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清晨,他把阳光洒向大地。于是,世界变得五彩缤纷,美丽极了。有空,起个早床,到屋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把你看到的景象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下课!

《社戏》教学设计参考

1.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预习内容。

1、解决生字生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烂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们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向往。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不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充满怀恋,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对文中的乐趣也会感同身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行家。

絮叨。

怠慢。

凫水。

家眷。

皎洁。

撺摄。

凫水。

歌吹。

蕴藻。

漂渺。

纠葛。

三、整体感悟(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把握小说内容。

2.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并大声朗读。

提示:

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由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第14-zi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节到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1)分析研讨: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a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def。

(3)略写的是:abg。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

《望岳》教学设计参考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瑰宝,具有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具有独有的文学特质。运用“体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体验”是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直接感受,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活动。体验《望岳》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彰显,成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乐配诗,营造出了美的氛围。

音乐和诗歌是血肉相连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教学步骤中,通过乐配诗的录音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那豪放慷慨的音乐,营造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古诗作好情感的铺垫。实践证明,采用“以乐配诗”的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吟诗的积极性,对理解古诗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读悟诗,再现美的情境。

“读”是诗文学习不变的主题,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了诗文美的情境。在《望岳》的教学中,让学生初读感知、美读参悟、品读评价、研读理解,通过这些读的策略的运用,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这些自主性学习的安排相对于老师的情节性讲问要有趣的多,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

(三)以想会诗,领悟美的感情。

诗情画意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诗歌教学应尽可能指导学生发挥特长,运用形象思维积极想象,把所学的诗歌化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从而更具体形象地理解诗的意境。教学《望岳》中,我就常常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意思,想像出画面然后用图画来表达诗意,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可先让学生闭目,随着老师描绘,想像这幅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达的远大抱负及豪迈情怀。

(四)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对话中深入体验文本。

教学主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促成学生体验的深入,受到语言美的陶冶,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美的理解力和意境美鉴赏能力。

总之,“体验”在诗歌《望岳》教学中的实践策略还是较成功的,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感悟和体验,推动新课程的实践,使文本的精华得到内化,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春》教学设计教案参考

1运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提示:可以朗读有关“春”的美文片断、诗,也可展示自己找到的图片或是自己画的画,还可以唱有关“春”的歌曲,跳表现“春”的美好的舞蹈。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习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抒情性课文;能够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准备,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导入中的自由表达,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讨论,思考,回答,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文中的作用。

(5)通过写法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的这幅画,你们能告诉我,画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春天)对,是春天。我很喜爱春天,把这幅画推荐给你们欣赏。同学们,现在谁想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各显其能,教师给学生的表现以恰当的表扬)。今天,我们来学习《春》这篇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果用他的笔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分组朗读:(每四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要求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读展示:让学生自愿举手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指导并恰当鼓励。

3教师范读学生没有读到的段落。

(三)简析课文,明确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形式: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草,花,风,雨,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回答。

注:对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予以肯定和鼓励,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语气要委婉。

(四)探讨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因为作者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视觉),用耳朵听(听觉),用鼻子闻(嗅觉),用触觉感受,用心感受,大胆而合理地想象。)

2教师读自己所写的文章片断——《校园里的春天》。

(五)、布置作业

2、积累: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或句子。

(2)把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做成知识小卡片。

六、结束此课

师生齐唱《春天在哪里》,如有同学愿上讲台伴舞更好。

练习五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练习用钢笔描红。

2、练习轻声的读法,正确区重音和轻声。

3、读一读对子,培养语感,理解对子的大体意思,并练习对对子。

4、加标点,学习顿号的用法。

5、熟读成语。

6、读一读《问与底》这首小诗,理解诗意。

7、口语交际:给家乡的环保提建议。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3课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练习用钢笔描红。

2、练习轻声的读法,正确区重音和轻声。

3、读一读对子,培养语感,理解对子的大体意思,并练习对对子。

4、加标点,学习顿号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朗读这段话,说说这些钢笔字的特点。

(2)默读这段话,想想楷书的运笔方法。

3、练习。

(1)描红要观察整体,注意一气呵成。

(2)要注意大小一致,行款整齐。

4、师生评议学生作品。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读一读,注意比较加点字的声调。

(2)分别指名读,并说一说加点字的声调有什么特点?

(3)说说第一横行加点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第二横行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比较上下两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齐读。

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说说这是什么形式的句子。

(2)指名读,齐读。

(3)再读对子,思考含义。

(4)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

(5)连读全文,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指名说说你看到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6)再齐读全文。

3、学生自由互相出对子,并应对。

4、教师出对,学生应对。

(四)教学第四项。

1、审题。

2、指导。

(1)学生尝试给第一句加标点。

(2)交流答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加标点。

(3)师小结:顿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并列”的意思是词与词之间可以前后交换位置。

(4)让生再举出一些并列词语的例子。

3、练习。

(1)完成第二题。

(2)交流答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语。

2、读一读《问与底》这首小诗,理解诗意。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6组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6组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6组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启发学生想象这些成语的表现的景象。

(3)同桌练习背诵。

(4)小组赛背。

(5)集体齐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复习课文《学与问》,说说为什么要问?怎样问?

2、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3、自由读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4、交流诗句意思。

5、再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口语交际:给家乡的环保提建议。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开展家庭所在社区的环保调查,并就大气情况、污水排放情况,污染治理等情况作一些记录。

(二)开展交流。

1、小组讨论:本社区的环保情况(大气、水源、噪声……)。

2、集体交流。

3、对于家乡的确良环保工作你们有什么建议吗?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

三、教学第八题:学写毛笔字(略)。

练习五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社戏》教学设计参考

【一读文章】认真读文章,推荐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字形、字音)。

【二读文章】a速读文章,用一句话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b文章讲了那几件事?

【四读文章】文中所写的社戏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二、相关资料。

a、什么是社戏?

子,那个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据周作人回忆,小说中所写的社戏的内容,“是绍兴戏中精彩内容之一”,??看过的人都不能忘记,??虽然他不曾说是什么戏文来”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3、鲁迅作品集相关知识: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

相关范文推荐
  • 04-06 寓言教案郑人买履大全(15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适应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整理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优秀的教学
  • 04-06 库管员的工作总结(通用16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下一个月更好的计划。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 04-06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毕业生自我鉴定(通用17篇)
    毕业生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将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里有一些值得一读的毕业生总结,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尊敬的领导:您好!十分的感谢您打开这一页,
  • 04-06 让我们倾听读后感(优秀17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读文本,提高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方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
  • 04-06 把坏事变成好事(模板18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它能够启发读者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思想碰撞。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著名作家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
  • 04-06 科学教育个人心得体会(专业16篇)
    心得体会是对于某一事物或某一经历的内心感受和思考,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这次实习经历让我明白了职场的竞争和挑战,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这段经历的一种总结
  • 04-06 提升教学能力心得(优秀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规律和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写心得体会要注重语言表达和文字
  • 04-06 四季童趣音乐教案(精选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评估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重要环节。对比了多个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整理出一份综合性的参考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表现少年儿童在四季
  • 04-06 我喜爱阅读(模板17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丰富的词汇和句式,还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思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典型篇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好婆婆是我们楼里年纪最大的一位退休老工人。
  • 04-06 课本和文具的故事(精选15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让读者能够明确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路。这些范文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