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最新项脊轩志教案教案(优秀8篇)

最新项脊轩志教案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10-12 23:51:18 作者:笔尘 最新项脊轩志教案教案(优秀8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还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反思,以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撰写的高三教案范文,供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篇一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3课时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篇二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习: 日过午/已昏 鸡/栖于厅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然/自后/余多在外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1: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篇三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3课时

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篇四

一、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然睹促织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

5.抒情技法:

??

??(四)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篇五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篇六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学习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1.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学习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地写作风格。

一课时。

朗读完了以后,老师提问学生,看读懂了多少。

明确:记述了归有光的家事、有关项脊轩的人和事。主要涉及了祖母、母亲、妻子,还有自己。(初步感知下,学生的回答是很浅很泛的,但可以通过接下来的解读,使认识变得明晰起来。)

问:作者通过记述,仅仅想告诉我们他家有个项脊轩以及在这里发生的一些事吗?

明确:不完全是,还为了把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感表达出来,项脊轩只不过是作者用来流淌情感的一个河床。

问:那大家能说说本文流淌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吗?

明确:对家人的思念,对项脊轩的喜爱。(学生这样回答是很粗糙的,也很片面。“思念”太泛,“对项脊轩的喜爱”不够准确——文章是处处着意写轩,但处处意在怀人,因而,在接下来的课文解读中应重在分析作者怎么由轩而人,表面上看是写轩,怎么从写轩的语句中看出对人的情感。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当就着课文的句子来纠正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有可能学生能回答到“有忧亦有喜”,这说明学生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句)

要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就要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生活遭遇,以及这间书斋——项脊轩的来历,因为项脊轩的来历不凡,使得身处其间的归有光时时都能感受来自家族与亲人的关爱与期盼。

项脊轩:

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

归有光和他的仕途: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他的散文集叫《震川先生集》。归有光是昆山人,明代昆山就是现在的江苏昆山县。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举业,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开始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这以后直到35岁才乡试中举,以后连续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授县令职。后因抗拒上司命令,转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管理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66岁病死于任上。一生郁郁不得志。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项脊轩是作者发奋读书的地方,也是作者通家人朝夕相处的地方。作者在写第一部分的时候,是他迈向功名的开始;续写的时候,他已经在考举人的路上走了十二年而未果。虽然前后两部分看起来浑然一体但抒情的基础不太一样,因此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太一样。

字词的解释可以放在赏析的过程中,边赏析边通过联系上下文解释。

1.给文章分个大致的层次,理清大致的脉络(关键要找出标志性的词语或语句)。

可以有两种:

一种按写作时间来划分为两个部分,标志性的句子是“余既为此志”。

一种是按照感情的不同来划分。标志性的句子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上一部分写的是“喜”,接下来写的是“可悲”之事。

后一种的划分比较符合文学欣赏的规律。虽然续写的部分是在若干年以后,但与前文浑然一体,格调好无二致。

2.“多可喜”:集中在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看一遍课文,给这个自然段做一个大致的划分:

这一段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这是一间破陋不堪的老屋;第二、“我”对它进行了修缮;第三、修缮后的老屋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

那作者对它的感情是不是由厌恶到喜爱呢?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一开始,作者就介绍了“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在交代项脊轩来历的同时,一下子就显示出恋旧的质朴的情感。接着文章从几个方面勾勒出项脊轩的旧貌:“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房间窄小,一丈见方,仅能供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这房子很古老,已有百年历史,陈旧破漏。“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下”,向下。“案”,书桌。这里上接前文,从晴天到雨天,从泥灰的渗漏到雨水下流。环顾四周,竟然无处放桌案。可见,这间陋室太小了,难以住人。“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前面写了房子的破、漏、小,这里又写房间昏暗。“北向”,朝向北。过了中午,室内就昏暗了。

这样一间破、漏、小且暗的房间,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这很值得玩味。

这间小房子只稍加修缮,面貌就大不一样了。“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这是解决屋顶不漏雨的问题。注意本文“余、予、吾”三种第一人称的不同用法。“上”,从上面。“前壁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这是解决昏暗问题。“前”,在前面。“周”,围绕着。“当”,正对着。“反”,同返。“然”,词尾。这几句说,在庭院的四周砌上短墙,并在北墙开了四扇窗户,窗户面对着墙壁能让阳光反射进来,使室内显得开畅明亮。

接着美化房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杂”,错杂,交错之意。然后在院子里交错着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花木,为旧时的栏杆也增添了光彩。“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房间修好了,环境美化了,作者不由自得其乐。“积书”,在《四部备要》里,是籍书,即书籍的倒写,书籍的意思。“满架”,看出作者好学不倦,书籍摆满了书架。“偃仰”,安居之样。“啸歌”,长啸高歌。看出主人十分得意。这是从动态入笔。“冥然”,安然无声、静而无声。“兀坐”,端坐。“万籁有声”,“籁”,窍孔。是说从许多小孔里传来的声音都能听得到,说明安静极了。这是从静态入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写庭院安静。啄食的小鸟竟然看见人来了也不飞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墙的半边,在月光的笼罩下,桂树的影子显得浓淡疏密参差、色彩相杂,树叶因风吹而动,摇曳的样子实在可爱。

这几句在全文最具文采,写项脊轩经过修缮已成为优雅舒适的读书好地方,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后文说到“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辨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谐和就是美!

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但作者着意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3.“亦多可悲”:

接下来的,才是文章的主体。

文章第二部分峰回路转,仍以项脊轩为中心,记述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

这部分落笔便写“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意思是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多可喜”指第一部分悠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以及家庭乐事,如后面的吾妻“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等快乐事,这是承上。“亦多可悲”指下文回忆家庭生活中可悲之事,属启下。用“然”字(然而)转折,使文章气氛从读书、三五之夜的欢乐,一下子转到分家、丧母、亡妻上来,给全文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首先是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分崩离析的衰败和混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两个“是”字,第一个“是”,在此以前。第二个“是”,这样。“异爨”,分灶。“爨”,灶。这几句说,原先南北庭院是相通的,是一个整体,等到叔父、伯父们分家各起炉灶,里里外外就设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这样。“东犬西吠”,省略了“西犬东吠”,是说东边的狗,西边的狗叫来叫去。

“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庁。”是说客人要穿过厨房去赴宴,而鸡居然栖在大庭里。这三句,作者把犬、客、鸡穿插在一起,就突出了这个大院里的嘈杂、混乱不堪。与那“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形成鲜明对照。“庭中始为篙,已为墙,凡再变矣。”由于分家,庭院中先是用篱笆分开,继而改为竹墙。“凡”,总共。“再”,两次。这里说总共变化了两次。我们说在这吩吩嚷嚷之中,那美好的人或事就更显得清纯可贵,令人思念不已。于是归有光回忆起已故的母亲、祖母。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老妪”,是已故祖母的婢女。有抚育两代人的功劳,所以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先”,已死。“先妣”,已死的母亲。“厚”,深厚,指待遇好。”

归有光八岁丧母,幼年丧母是人生一大不幸。他通过一位曾经住过项脊轩的老婆婆的口,从侧面追述了母亲生前对子女们的关怀和疼爱。“室西连于中阁”,是说项脊轩的西部与内室相通,母亲曾到过此陋室。“妪每谓余曰:某所币母立于兹。”“每”,时常。“而”,同“尔”,都指人称代词“你”。“兹”,指这、这里的意思。这两句说,老婆婆常常深情地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你母亲站过的地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老婆婆又说:我抱着你姐姐,她一呱呱啼哭,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打着门板问: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就隔着门板和她应答……老婆婆话还未说完,作者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们看他们的伤心之状历历在目。

然后写对祖母的怀念,文章忆追了这样一件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束发”,男孩从十五岁开始要把头发挽起来,盘在头顶,表示已长大成人。“经”,经过。“若”,你。“若影”,你的影子。“竟日”,终日、整天。这是一段祖母对作者说的话。这几句的意思是,我自从成年后,就一直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到项脊轩来看他时说:“孩子,好久没见到你的影子,怎么不声不响整天呆在这里,像个大姑娘似的。”“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又是祖母的话。“去”,离开。“比去”,临走时。“成”,成功,成名之意。“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时大臣上朝时手执此物,笏上记载事情以备忘。两个“此”字都指这象笏,看出祖母对这东西的重视。“执此以朝”,拿着它上朝。这里“朝”是动词,上朝的意思。“他日汝当用之”的“之”,代指象笏。看出祖母对孙儿登科成名寄予让着厚望。这几句是说,临走,她一边用手轻轻地关上门,还自言自语的说:“我们归家读书人已经好久没有取得功名、做官了,你这孩子总该有希望了吧!”不一会儿,她拿来一块象牙做的笏板对我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将来你会用得着它。”“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祖母将珍藏多年老祖宗的东西给了他,可见这位老人对孙儿的爱惜之切,依重之深,希冀之大。可作者自己在科场上屡次失利,非常痛苦。看看这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但祖母终于没能等到自己使用象笏的那一天就与世张辞了。想到祖母的疼爱和期待,也想到自己还没有成就功名,情不自禁地痛哭不止。

这部分还写了两件事:“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是说作者在轩中呆久了,听到脚步声就能判别出是谁。“扃牖” ,关闭窗户的意思。这是说,小阁子的东边,先前曾做过厨房。来往行人从窗前经过,时间长了他竟然能凭脚步声,分辨出是谁从房前经过。我们看,作者对这间小轩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多么有感情。

另一件事是:“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这是说,项脊轩曾四次遭火灾,却没被烧毁,大概是神灵在保护着吧!他产生这种感情,不能说是迷信,因他对这房子的感情太深之故。以上两件事可看作是对项脊轩的一段插叙。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回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

《项脊轩志》的原文本来到此就结束了,是归有光在19岁时写的。

过了十多年,作者又为《项脊轩志》续写了一段“补记”,记述了他与妻子共同生活及他对早夭妻子的眷恋。“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把“补记”与前文连在了一起。

归有光二十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与魏氏结婚。魏氏也出生于中下层仕宦家庭,两人感情极好。文章写到:“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就是对幸福生活的描写。功名初就,恩爱新婚。但他们只共同生活了六年,妻子就去世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生活的甜果似乎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归有光的悲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此时的归有光已到了中年,虽悲痛,但不能像青年时说到母亲便哭泣,想起祖母便长号,在这里作者之用“室坏不修”四个字。这看似伤感,读起来却十分的沉重。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含蓄、内在、委婉地。它不像山洪那样奔流直下,一泻千里,而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小小的阁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亲的怜爱,更有妻子的柔情密语。祖母死了,母亲沒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梦如烟,去而不返。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坏了,随它自去吧!“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得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写妻死后自己的寂寞悲凉,亦可见出悲。先喜后悲,越发令人惆怅伤痛,而悲喜之意与全文意脉是完全一致的。“补记”在形式上也承接全文,扣着项脊轩回忆伉俪生活。诸小妹语中提及“阁子”,又直接与篇首“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相呼应。因此,这一段“补记”虽写于十多年以后,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上文相统一,并不显得割裂。“其后二年,余久病无聊,乃使人复茸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补记”部分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作者却忽然添上了一笔、移情于物,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出了新意,以静物显示动态,人亡物在,触木思人。借枇杷树的亭亭如盖妻亡至今岁月流逝的无情,而无情岁月足以映衬出作者通过回忆流露出的深情。不断逝去的岁月,无论如何也不会冲淡作者对昔日甜蜜的伉俪生活的记忆;相反,只能加深他的怀念。这里只写景,未著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离前一部分写作的时间已经十三年了,前一部分虽然有一些悲痛,但还属于归有光最有自信的时期,第二年他就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但十三年过去了,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依恋的人一个个地不在了,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言的痛,上对不住祖母和母亲(祖母赠笏表达对归有光的期待,而归有光在另一篇散文《先妣事略》里曾记“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乃喜”母亲望子成龙可见一斑。)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同时又面对上面十三年前的踌躇满志的文字,自然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平添了几多痛苦。

“文学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归有光的散文特点就是形式上素朴清淳,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归有光作品的整体风格。让我们来一起归纳一下他是怎样做到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的。

在刚才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细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的一段,“妪每谓予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是一个声情并茂、沁人肺腑的鏡头。项脊轩中老保姆怀中的大姐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一边叩门引逗,一边问饥问寒,老保母随声应答着,尤其是“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扣一问,把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催人肝肠。

又如写祖母一段,“一日,大母过余曰:……他日汝当用之!”这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动人的场面。先写祖母的话,在赞许中含着牵挂,责备中含有疼爱,颇具老人风趣。然后以手阖门、喃喃自语、送象笏等三个情节,把老祖母对孙子的爱惜、期待具体化了。通过三两句话、三两个动作,老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心理状态,慈爱之情,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因仕途蹭蹬而深感有负祖母厚望的愧疚之情,也充分表现出来。

写妻子一段也有三个细节:问古事、学书法、转述小妹妹的问话。极普通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笔下却变得有情有味。写出了妻子的温良好学,表现出夫妻间的和乐美满,以及相亲相爱的情景。“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话虽短,也很通俗,而且连一个字也没说对妻子的怀念,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阔的想象空间:那棵亭亭玉立的枇杷树,那种树的身影,那到此搁笔眼含双泪,无声长叹的作者,让人隐隐约约似有所见。此时无声胜无声。一个细节,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万般深情,尽在其中。无疑,在细节的刻画中渗入浓挚的情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也是本文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原因所在。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

为什么呢?因为情感是蕴藉于心的,它依托于心灵而不是依附于语言而存在,语言不过是情感的外衣。如果用以表达情感的语言过于华美,那么读者容易被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语言所吸引,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正在传达出的情感;而如果用以表达情感的语言不事雕琢,就自然会使读者把注意力投放到去挖掘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上。所以,真正能打动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那些不动声色、款款叙来的淡雅之文。这也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淡而远。

在这篇散文中,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子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实如话中显露真情。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显然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其实,对于叠字的“助”情作用,我们并不陌生。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密密”和“迟迟”既表达了针线的细密与孩子此行路途之远、时间之长,又深切地让人感受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对于孩子的远行,母亲不能阻拦,但把千万的嘱咐都缝到衣衫里,对孩子的担忧、祝福、叮咛就如这密密的针脚,“迟迟”也让人感受到母亲从孩子出发的那一刻起就寄希望孩子此行能有所获又盼着孩子早日归家的复杂心情。

从全文布局看,先介绍项脊轩及其整修情况,继而追述与轩有关的人和事,再就项脊轩阐发感慨,末尾补记也是记述妻子来轩中及此轩后来的'变化。很明显,作者始终扣住项脊轩来行文。而文中那些不相连贯的生活琐事,看上去颇为平淡无奇,作者就是用项脊轩这根线把它们串起来了而深挚情感也借此一以贯之。

1.阅读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进一步感受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2.模仿作者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运用景物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来状、叙事抒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抒发你对故居或亲友的眷恋、怀念之情。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篇七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习: 日过午/已昏 鸡/栖于厅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然/自后/余多在外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1: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归有光,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描绘人物。

3、 了解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4、 感悟作者的怀旧伤感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谜面是个成语:衣锦还乡,谜底为一个明代作家。

生:归有光。

师:呵呵,很好。说起古代的读书人形象,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诗词歌赋,无一不晓”。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瞻,望见。衡,衡门,隐者所居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衡宇,此处指旧宅,后世诗文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载欣载奔,且欣且奔。载,助词,乃、且的意思﹚;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以哲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人诗意地栖息着”。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都是诗意地栖居着。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笔走进他的项脊轩。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但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

【题目讲解】

项脊轩:轩,小屋。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分析课文】

生:狭小。

生:破漏

生:昏暗。

生:明亮。

生:安静幽雅。

生: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生:没有,相反,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生:悲。

师: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生:项脊轩起初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来因为“诸父异爨”而发生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变化,变化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生:这三件事呈现出一片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状态,反映了大家庭的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形势。

生:写母亲关怀儿女,扣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绵绵,感人至深。作者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艺术特点一﹚。

生:a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b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透出了多年忧虑中的殷切希望;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庄重的嘱咐,谆谆的语气,真诚的情意,更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与鼓励。

生: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生:妻子死的那一年种的。

师:可是现在呢?妻子死了,而她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暗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这一段无一字说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一看到枇杷树就想到种它的人,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睹物思人,怎不伤心怅惘呢?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伤感。

【补充】﹙如时间不够,则不讲﹚

判断句: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如何判断:

1、从谓语角度看,凡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该考虑是否是判断句,它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蟹,六跪而二螯”:主要说明主语的状态,所以不是判断句,而是描写句。判断句不能仅靠谓语来判断,还要看主谓关系。

2、从主谓关系看:

a 如果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和谓语表示的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交换位置后表达的意思不变,则是判断句。如“范增者,亚父也”。

b 谓语对主语进行分类,即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包括在谓语所表示的事物中,这也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从结构形式上看,主要有4种形式:

a ……者,……也 b ……者,……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也 d ……,…… :如“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附:板书设计】

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前:狭小、破漏、阴暗

后:明亮、安静幽雅

可悲事一

颓败、衰落、混乱不堪

前:南北相通

后:多置小门墙

相关范文推荐
  • 10-12 2023年主日公祷感恩(大全8篇)
    绿色地球,责任由我承担。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宣传?环保宣传范文:《环保小卫士的成长记》主日公祷感恩篇一父神啊,感谢祢在恩主里赦免我一切的罪,感谢祢
  • 10-12 父亲节祝福语班级群(通用16篇)
    作为一种艺术性较高的口头表达方式,导游词需要导游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以便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导游词的撰写还需要考虑游客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避
  • 10-12 往返跑教案设计意图(实用8篇)
    幼儿园教案是为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们提供的指导性文件,用于规划和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和分享以下这些教案范例,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往返跑教案设计意图篇
  • 10-12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汇总12篇)
    岗位职责是对某个职位所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的明确描述。制定岗位职责需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确保员工对职责的理解和接受。下面是一些岗位职责的实际应用案例
  • 10-12 好家长自荐理由(精选8篇)
    真挚地向每一位出席的嘉宾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答谢词的写作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范例,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现在,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答谢词范
  • 10-12 2023年对团员的寄语和期望 对新团员的寄语(优质6篇)
    欢迎词的语气应该庄重而不失亲和,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欢迎词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幽默和调侃,以调节气氛和增加互动性。在这里,我们为您呈现一些精彩的欢迎词
  • 10-12 最新客房服务员职业心得体会(精选8篇)
    实习心得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具体数据,对实习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写作精品般的培训心得,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客房服务员职
  • 10-12 提倡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简笔画(实用17篇)
    即兴表演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艺术形式的深入理解。如何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反应?以下是一些即兴表达的实例,希望能对你的即兴表达能力有所帮助。提倡节约
  • 10-12 微信群早安问候语(通用8篇)
    决议是团队或组织在遇到重大决策时所做出的综合考虑后的最终决定,具有约束力和指导性。决议的制定也需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以应对失败和挫折。我们可以从以
  • 10-12 2023年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汇总8篇)
    党委党支部是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探索教研的道路,共享教研的成果,让教育变得更美好。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一靖安中心小学20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