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与论语相关的论文(汇总6篇)

2023年与论语相关的论文(汇总6篇)

时间:2023-10-01 15:55:36 作者:灵魂曲 2023年与论语相关的论文(汇总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论语相关的论文篇一

引言

笔者作为宫崎骏的忠实粉丝,每次观影总能感受到一股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热情向上的田园风情,直到末了都不愿意从场景中走到现实中去。同时作为一直深耕于村镇规划研究的规划师,也能够从宫崎骏大师的场景营造中提取到灵感与元素,并优化现实生活中的村镇,使其能够提供给居住者以流连忘返、沉醉其中之感。目前对于宫崎骏大师的动画作品,研究的比较多的是美学思想的探索、奇幻色彩的研究、生态意识的呈现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内容,能够用于规划景观塑造方面的内容比较欠缺,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发表一些笔者的看法,提出实用性的建议。

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龙猫》《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哈尔的移动城堡》《岁月的童话》等,会发现影片中的主要场景是乡野村庄,特色小镇,沿海小岛及随处可见的绿色田园与梦幻森林,其山水格局浑然天成,建筑风格极具特色。这些都无不影响着作品整体景观的构成和视觉效果的酝酿。

1五大景观元素构成分析

1.1天———本底

每一个地方的天空,都会有艳阳高照、晴空万里、阴云密布和狂风骤雨。天空,基本上奠定了场所空间的背景基调。宫崎骏笔下的天空,多为风和日丽。蓝天与白云勾勒出乡村风景最好的底色。《千与千寻》中千寻在油屋吊脚台看到的天空,几乎纯净到海天一色,充分的反映出人物当时平静纯洁的内心。《魔女宅急便》中的小魔女琪琪,骑着魔法扫帚自由的穿梭于海边小镇无垠的天空中,清澈湛蓝、无边无际、白云点点美如幕布一般,充分烘托出主人公内心对未来世界的热情向往。偶尔,在天空里会有鸟的痕迹,鸟儿也是天空风景最好的点缀,让空间有了尺度感和范围感,营造出一种无限与有限的对比效果。天空元素在村野景观格局里,面积较大,色彩较浅,作为背景,属于本底(本底: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1.2山———本底

宫崎骏笔下的山,往往更多的是用来营造村野意境,它是绿色的主要载体:郁郁葱葱的山峦、苍翠满满的山野、金黄无垠的麦田、布满青苔的石阶、野花和小草簇拥的乡间小路等等。郁郁葱葱的背景山同样也舒缓了视觉神经、放松了心情、陶冶了情操,同时还渗透着宫崎骏大师对美的意识、理念的不断追求。山在景观塑造里,算是最有分量的景观元素,不仅面积大,颜色厚重,也属于本底,是与天空产生色彩对比的本底。

1.3水———廊道、斑块

日本,又称“万岛之国”,有岛屿就会有水。不论是一望无垠的海面,还是湖泊江河,甚至小至水潭,都无一例外的充斥在电影画面中。《悬崖上的金鱼姬》是一个发生在海滨小岛上的故事,主人公宗介与妈妈住在海边悬崖上的一座小房子里,一次偶尔在院后的海边游玩,偶遇女主人公海女儿魔法血统的金鱼波妞,他们相遇相知相爱。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波妞变成小女孩之后,宗介驾驶着自己的模型小船在波妞的魔法下,行驶在被水淹没的村庄里,天空中的云朵倒映在海面上,水底奇异的海底生物和主人公之间的互动情节,让人不禁联想到纯真的童年时光在乡间畅游的场景。水面带给人的感受多是宁静致远,《千与千寻》的那条无边无际的河,行驶在水上的有轨列车,河神琥珀川,以及三面临水的油屋,水的元素给营造的梦幻街巷增添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影片涉及的水景元素,主要包含面状水域、线状水系、点状水潭。水是故事发生的活动场所,内心独白的宣召墙,整体景观构成中,水起到点缀的作用,属于斑块(斑块:是指在景观格局中,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且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单元)或者廊道(廊道:是指在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形或带状结构,是斑块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大面积的海面和水塘,属于斑块;带状的河流,则属于廊道。

1.4田———斑块

田园是郊区以及乡村的象征,宫崎骏绘笔下精心修饰过的田野蕴藏着丰富的自然魅力。《千与千寻》《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影片中,村镇的描绘无一不是掩映在一片山峦坡地之中,也正是因为日本多山岛国的地貌,画面中呈现的街道场景也处处有着起起伏伏的田野、色彩斑斓的花草树木,呈现一幅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画面。

田是一种与山体在颜色上比较接近的景观元素,但是田的取景,一般会带有特写镜头,是影片里故事主人公产生活动的特定场所,与山体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区别。而且田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征,春天时节黄色油菜花和绿油油的庄稼;夏天的紫色薰衣草;秋天丰收时节金灿灿的稻谷;冬天皑皑白雪下的白色田野。所以在景观塑造里,将田元素归为具有异质性的景观斑块。

1.5屋———斑块

建筑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村野民居是景观构成的特殊元素。它与之前提到的天、山、水、田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不属于自然景观,而属于人工景观,可以归为人工塑造的斑块。宫崎骏作品里的建筑屋主要有东方特色建筑、欧陆风情建筑、日本传统民居等。

油屋是《千与千寻》整个故事情节中最独具特色的一栋建筑,三面由海环抱,仅仅只有一座红色的木桥与外界地面相连接,油屋建筑具有强烈东方色彩,建筑由红墙与绿琉璃瓦的装饰组成,为千与千寻故事渲染出极为神秘的氛围背景。《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故事的开端魔法师哈尔第一次带着苏菲在天空中飞跃的场景,色彩斑斓的尖拱屋顶以及木材质组合的房舍极具梦幻性,使得整个欧陆风格的特色小镇的景象映入眼帘。据了解,影片中的小镇取景于法国阿尔萨斯省科尔玛小镇,小镇被河流环绕,是享有“小威尼斯”之称的水上世界。小镇中的半木质房屋是欧洲中部常用的建筑形式,其建筑结构是用粗木砌出支架,然后用水泥石砖成墙,综合采用木、石与水泥的混合结构。而影片《岁月的童话》中,也呈现了大量对日本传统房屋建筑的描绘。女主角妙子来到乡下俊雄家,居住的是典型的日本传统房屋,坐北朝南,房屋外围是供染坊的晒场平台。房屋周边没有围墙,大家坐在屋外的平台上,看翠绿的丘陵,宽广的绿野,视线宽阔,风也徐徐,好不惬意。

建筑与以上的四大要素“天、山、水、田”有机融合,将自然景致与人工特色建筑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和谐静美的人气村野风景画,这也是宫崎骏作品里面最常见的景观构图模式。

2驱使五要素组合的动力

这种“自然美景+特色建筑”组合下的“天、山、水、田、屋”的模式结合是基于宫崎骏大师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思想的贯彻。“森林信仰”,是一直以来深埋于日本人内心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而这种对自然的热忱与信仰也同样一直影响着宫崎骏先生。他相信人本就依靠自然的馈赠而活,居住的房屋应是开放式的、与自然相融相和的,要停止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停止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等等,要报以“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理解自然、进入自然,从而融入自然。大自然无疑是人类的母亲,他馈赠了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若是一味的取之无度的攫取自然资源只会自食恶果。必须做到爱护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持续发展与生存。

人类只有留住自然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乡野村田,特色古屋,自然界才能够馈赠于我们舒适的自然环境与驻足流连的生活场所。只有敬畏自然,珍惜自然带给人类的一切,与自然相融共处,才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3村镇景观塑造的建议

电影场景里的美丽村、特色镇与海滨岛,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离我们似远犹近。现实里也有所谓的彩云之南的纳西古镇———丽江;魂牵梦萦的江南水乡———乌镇;遗世独立、细腻婉约之境———徽州;安静古朴的水性小镇———凤凰;令人迷醉、恍如云烟之地———平遥古镇;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凯里,等等。细看这些已经被开发的特色景点古村古镇,往往商业气息太过浓厚,铜臭味太重,似乎都已经失去了最原始的'纯净。而作为个例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普通村镇,那么普通的村镇,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如何塑造景观格局,留住乡愁。

3.1坚持人与自然的思想

从规划观念的层面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村镇的建设的确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但要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开发建设,不能一味无度的发展乡村企业、村村冒烟,户户点火。在划定建设范围时,要严格保持自然保护区并留住森林与自然水源;保护基本农田,不占或少占用基本农田;控制历史保护区的建设,限制核心保护地带的开发。只有先有自然,然后才能把人类和建设安插进去。

3.2打造“自然景观+特色建筑”的景观组合模式

“天、山、水、田”是自然界中的基本要素,是村镇风景化的大型综合背景,“屋”是人工打造的要素,只有在浑然天成的天空、山林、水面、田园的景致中,人们才能够享受到最返璞归真的纯美,乡愁才会油然而生,才会留住情怀。

3.2.1天空———留住原始的颜色

感受天空的风云变幻。在规划师的眼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环境,少排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保留最原始的天空。

3.2.2山林———保护与设计同在

在保护树木,防止乱砍滥伐的同时,要利用好山的高地优势。利用好山顶、山腰、山脚等特质要素。山顶作为山体最高点,自然视野最开阔,属于最佳观景点;山腰为过渡山顶山脚,其地势起伏变化大,视野较为开阔;山脚的空间最为丰富,与水、田、屋联系最为紧密。

3.2.3水面———优化与整治共存

分类利用点状水面、线状水面、面状水面。点状水面主要用于渔业养殖,兼具景观、风水塘、防洪排涝等功能。线状水面主要为人工开凿,用于农业灌溉、防洪排涝,形成景观带。面状水面主要功能以备用水源、农业灌溉为主,生态观光为辅。规划应重点考虑污水整治与驳岸设计,增强人与水的互动,加入当地文化特色,使其富有活力。

3.2.4田园———遵循自然式发展

田园景观塑造主要包含合理打造农田肌理、农田色彩、农田序列。保存原始肌理,丰富农作物色彩与种类,增强农田序列。有机地将田园的三要素综合运用,同时遵循自然耕植,集功能与观赏于一体。

3.2.5村屋———保留特色式建筑

挖掘属于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保留修缮历史古建。特色建筑包含历史建筑与当地民居。中国村镇的特色建筑种类繁多,例如琼海民居、福建土楼、傣族竹楼、黄土窑洞、川居碉楼、北京四合院、鄂西吊脚楼、蒙古包、客家公祠等。在村镇风景化的规划中,对待特色建筑,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保留特色建筑形成的村落肌理,遵循原有的建筑材质、建筑色彩、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建筑风格进行局部修缮。

4结语

对于现阶段快速城镇化的村镇地区,应该基于提升人居环境、塑造地域特色的目标,对物质存留和抽象的非物质、情感等环境元素进行优化和发扬。从宫崎骏大师对电影场景中的村镇风景塑造的研究中,结合景观格局即“本底+廊道+斑块”原理,提取“天、山、水、田、屋”五要素,打造“自然景观+特色建筑”的景观组合模式,优化利用纯净的天空、深沉的山林、多变且神秘的水景、无垠的田野和特色的村屋,营造村镇景观。希望以上探索能为一般村镇提供风景优化的建议与思路,共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情与景的留恋驻足。

与论语相关的论文篇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与论语相关的论文篇三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与论语相关的论文篇四

摘要:在自然主义的视野中,审美知觉首先被经验主义美学家视为一种与“外知觉”相对立的“内知觉”,夏夫兹伯里与哈奇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们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内知觉的特征。但内知觉究竟所指为何,两人既未能提出明确的界定,也难以提供确切的生理学、心理学上的证据。不过,他们对知觉的重视,使知觉成为心理学的重要课题,无论是费希纳的实验美学,还是立普斯的移情美学,以及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美学,都以具体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展开对审美知觉的分析,这种分析,既是对“内知觉”研究的一个修正,也是一个补充。

关键词:审美知觉;自然主义;内知觉;外知觉

“自然主义”是胡塞尔对传统哲学的称谓,它首先承认物质是外在于精神的实体存在,而精神则是另外一种现实存在,传统哲学于是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客观主义(物理主义)和主观主义(心理主义)。由于前者直接建基于“物理世界”,后者则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心理的“自然化”上,因此这互相排斥的双方实际上都是“自然主义”。美学诞生于传统哲学语境之中,在传统哲学未遭现象学批判之前,人们对美学诸问题的探讨也都几乎不可避免地采用自然主义的态度,即主客二分的方法。在这种视野下,审美知觉被认为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一种特殊活动或能力。而关于“美是什么”这一本质性问题的解答,也因此被奠基其中。

一、审美知觉作为内知觉的提出

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首先将外知觉与内知觉这一对概念引人哲学,为审美知觉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一般认为外知觉中视觉、听觉是审美的感官,而否认触觉、味觉和嗅觉。但是,审美显然并非简单地感官感受。柏拉图早就发现,虽然“(尘世的)美(的东西)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但“美(本身)是难的”,并不是普通感官就能发现的,只有主体(灵魂)在“迷狂”状态中才能“回忆”美的理念,因而获得对“美本身”的观照。普罗提诺也认为,“至于最高的美就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而是要靠(心灵的)“内在的眼睛”才能见出的。他们都不满足于将美作为外知觉的对象。开始将审美知觉的注意转移到内知觉上来。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是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

夏夫兹伯里认为:“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行动一经察觉,人类的感动和情欲一经辨认出(它们大半是一经感觉到就可辨认出),也就由一种内在的眼睛分辨出什么是美好端正的,可爱可赏的,什么是丑陋恶劣的,可恶可鄙的。”在他看来,对美的辨识只是“内在的眼睛”(内知觉)的职责。外知觉动物也具有,但动物显然不能认识和欣赏美,因为“它们所喜欢的并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后面的实物”。因此,“人也不能用这种感官或动物性的部分去体会美或欣赏美,他欣赏美,要通过一种较高尚的途径,要借助于最高尚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心和他的理性”。在对外知觉同内知觉的区分中,夏夫兹伯里指出了内知觉作为审美知觉的一些特征。其一,它关注的是形式而非形式背后的实物,它“与任何事物的私人利益无关,也和任何利己心和私人方式的利益无关”,所以审美知觉是无关利害的。其二,它无关利害,而要借助最高尚的理性,亦即审美知觉必须有理性的参与。其三,它虽然要借助理性,但并不需经过思考和推理,而是一经感觉立刻就能辨认出,亦即审美知觉具有直觉性。其四,内知觉作为审美知觉是“自然的,而且只能来自自然”。亦即审美知觉作为主体对美的辨识能力是天生的。

哈奇生是夏夫兹伯里的学生,他在老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内知觉与外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他认为:一,内知觉即“优雅的天才或趣味”,是“接受美的观念的能力”。是“较强的接受愉快观念的能力”,外知觉则或是对乐曲、绘画、建筑、自然风景绝不感到愉快,或是这种愉快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美的快感和见到利益时由自私心所产生的那种快感是迥不相同的”,内知觉不像外知觉一样可以被利害关系抵消。所以,“人可以有视觉听觉而没有美与协调的知觉”,比如,“在音乐方面,我们似乎普遍承认有一种不同于外听觉的特殊感官知觉,称之为知音之耳或音乐感”。由此,哈奇生认为只有内知觉才能感受到美,美不在客体本身,“美,是指‘在我们心中唤起的观念’”。

二,外知觉有时十分敏锐,比如野兽的感觉,但它在程度上远远劣于内知觉,内知觉是“高级知觉能力”,在一般外知觉彼此相同的场合,也会产生不同的知觉情况,获得不同的美感享受。

三,内知觉具有联想的能力,比如,从树林的阴凉与遮蔽,容易使人把这种地方作为虚构的神灵出现的所在,哥特式建筑物的暗淡的光线,使人联想到一种十分疏远的观念,诗人们把它形容为“一种朦胧的宗教光辉”。所以,在外知觉相同的场合,由于联想的不同会产生美感的分歧。四,内知觉与外知觉仍然有类似之处。两者都是自然的知觉能力或心理定性,“所得的快感并不起于对有关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而是立刻就在我们心中唤起美的观念,”并不需要首先假定一个天赋观念或知识原理,当然也无需通过思考与推理,而是直接产生。另外,哈奇生虽然也像夏夫兹伯里一样认为内知觉作为审美知觉能力是天生的,是先于习惯、教育或榜样而存在的,但是,哈奇生又强调后天的作用,“教育和习惯可能影响我们先已具有的内知觉,扩大我们心灵的能力”,如果经常面对最美的事物,“我们便逐渐认识一种更高级的美感”。相比老师而言,哈奇生的探讨比较辨证。

二、审美内知觉分析存在的缺陷

由于内知觉“在近代心理学和生理学里都找不到证据”,面对物理学、生理学向人文科学领域的侵袭,“内知觉”说虽然影响甚大,但也很难令人完全信服。博克就反对使用这一概念,对“内知觉”说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博克之后,“内知觉”在哲学、美学领域很少使用。康德美学受夏夫兹伯里、哈奇生的影响很深,但他也放弃了“内知觉”这个概念,他集中论述的是趣味(鉴赏)判断。“趣味(鉴赏)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夏夫兹伯里、哈奇生所论及的内知觉的特点因而也都“转移到”趣味(鉴赏)判断的名下。实际上,康德是以趣味概念取代了内知觉概念。以趣味作为对美的知觉能力,这种看法在当时并不少见。夏夫兹伯里本人也曾“把趣味(鉴赏力)提高到美的感官的地位:它是秩序和比例的感官,这个感官以它的‘先天的感觉’或‘表象’、理性的追忆,和先天的道德感是一致的”。休谟也曾说,美不可下定义。而只能靠趣味(鉴赏力)来辨别。所以,虽然康德没有使用“审美知觉”这个词,但“实际上这些由各种不同的名词来命名的心理机能的作用是同样的。”杜夫海纳曾直接称审美知觉为“构成审美经验的趣味(鉴赏)判断”。据此,法国批评家称其“趣味批判”为“知觉说”美学,也颇有道理。其趣味批判与审美知觉分析是等价的,他严谨的分析使审美活动与其他知觉活动清晰地区别开来,这是他的重要贡献,夏夫兹伯里与哈奇生的对审美知觉所作的前期探讨同样功不可没。斯托尔尼兹认为,是夏夫兹伯里第一个注意到“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并将它和对美的解释联系到一起。其重要性在于,“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假如有一种信念是现代思想的共同特质,它也就是:某种注意方式对美的事物的特殊知觉方式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的确,引入“无利害性”,美学才第一次进入它自己的领域,审美知觉不再和道德或宗教的美德混在一起。康德将它作为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原因也正在于此。在20世纪,西方美学家由于对审美知觉特殊性的解释上存在着困难,又有人借“内知觉”的说法,如休・布兰恩(hughblain)说:“审美趣味……最终将在一种关于美的内部感官中被发现。这种内部感官的存在是自然的。”可见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影响深远。夏夫兹伯里、哈奇生等经验主义美学家不探讨美的抽象本质,而是在自己的经验思维方式指导下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在美的根源上,他们基本上是主观论者,共同的倾向是认为美是人的一种主观的“观念”或“情感”。由此加强了对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认识,突出了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对审美知觉的探讨极为丰富。另一方面,在认识论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影响下,经验美学家也非常重视对审美客体的属性的探讨。博克、雷诺兹、霍姆、荷加斯甚至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都认识到美在客体身上的一些感性特征,如比例、对称、多样性的统一,秀雅、小巧、光滑等等,当然,他们仍然认为美不在客体本身而在主体,这些纯粹的物质自然形式都是客体向主体的一种呈现,主体因而产生审美知觉经验,经验美学家也由此转向对主体的研究,这正是所谓经验科学的思维方式。经验主义者虽然未能认识到认识论的局限,不能解决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而将美单方面归于主体,固然是其不足,但他们并没有忽视对客体属性的探讨,可以说是对主体与客体双方面的考察,也不失全面。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主体的作用虽然得到了强调,但是主体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太机械太僵化,毫无内在的生机。比如哈奇生认为,“美,是指‘在我们心中唤起的观念’”,知觉只是被动地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所谓的主观主义不过是物理主义在心理上的体现而已,也正是因此,主观主义被称为自然主义。因此,主观论与客观论一样,都无法解释美在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等一系列二元之间的生成。

三、审美知觉经验分析的补充与修正

费希纳开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真正从经验领域来探究美学问题。这个经验就是审美知觉经验。实验美学家想出了很多方法来检测审美知觉经验,比如用“表现法”,实验者或测量受实验人的.脉搏和呼吸,或观察其模仿和手势动作的现象,或观察其四肢的运动及其初发的运动,以观察受实验人知觉时物理和生理上的反应;再如用“印象法”,要求受实验人对审美对象作出判断或进行描写:或从大量对象中选出其喜爱的对象,或描写出对某一对象的感受。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费希纳总结出了13条原则。如“审美阈”(aestheticthreshold)原则,即审美对象对知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及其他如“审美加强”(aestheticreinforcement)、“审美对比”(aestheticcontrast)、“审美联想”(aestheticassociation)、“审美顺序”(aestheticsequence)、“审美调和”(aestheticreconciliation)等原则,使我们对审美知觉获得了新的认识。审美知觉在此显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产生有赖于对象对知觉主体的刺激,不同的刺激、刺激程度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它既表现在知觉主体物理和生理的反应上,如呼吸加速,也表现在知觉主体的精神反应上,如喜爱。正如托马斯・门罗所说,“实验心理学对知觉、认识和记忆都作了十分成功的说明,而这正是一些与审美经验有着直接的和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心理现象”。固然,费希纳的研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将复杂而微妙的审美现象简单化的倾向,但是,将实验引进美学领域,实现了真正的科学研究,费希纳的贡献仍是不可忽略的,时至今日,从事这种研究的仍然大有人在。而且,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代替了以往占统治地位的先验的形而上学的演绎方法,这是一个转折点,其后的美学家对审美经验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此。

费希纳身后的一些心理学家看出了实验科学对于精神现象的“无能为力”,转而从内省的方法对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理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立普斯等人提出的“移情说”。立普斯认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而并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美显然不在对象,即美的事物的感性形状,这不过是材料而已。美“处在审美欣赏对象和欣赏本身的中途上”。因为移情作用“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面去”,所以,真正的“审美对象”是“对象化”的“自我”。美处在“中途”实际上表明了美与客体及主体之间的“距离”(不即不离)。审美移情虽然在想象中发生和完成,但必然附着于对对象的知觉,与通常的知觉不同的是,后者情感的波动发生在自我方面而不是在外面的事物,因此,李斯托威尔称之为“真正的审美知觉”。立普斯的理论强调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生发机制。否弃了实验心理学那种刺激-反应模式;更重要的是,移情作用使“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或者说,并不曾存在”,这又是对自然主义主客二分的一种反对。

继续这种反对的是格式塔美学。格式塔美学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主要从视知觉展开论述,从他的一部书的题名《视觉思维》就可看出他所持的观点,即对主客二分传统的否弃。他认为知觉也有理解力,它会积极地探索、选择、简化、抽象、分析、综合、补足、纠正、比较、在某种背景或上下文关系之中作出识别等等,没有理由不认为知觉中发生的事情就是思维。知觉通过选择、抽象、“补足”(完形)、简化等等活动,最终能够创造出“格式塔”结构。它是最令人满意、令人愉快的一个简约的结构。由于知觉有这种“格式塔需要”,即对格式塔结构的追求,在对形式的把握中就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如紧张、松弛、舒服、憋闷、顺畅、愉悦等等。比如一个简约的格式塔呈现于眼前,知觉活动不会受阻,就会感到舒服;如一个残缺的图形呈现在前,就会引起紧张和憋闷,直到在知觉中建构起格式塔结构,才会归于松弛与顺畅。基于此,要追求复杂的心理感受,就要想办法使形式复杂,有意使知觉受阻,从中感受到更多的刺激性。阿恩海姆以此来解释视觉艺术的欣赏及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结论令人耳目一新,备受称赞。他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对艺术而言,作品的结构本身就具有意义,就具有表现性,而不是对其他东西的象征,因为象征的意义需要我们的理性和知识(经验)去理解,如果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就不能获得对作品的理解。所以,伟大的作品总是通过直接的知觉形式(结构)将意义传达出来,而不需象征。由此,阿恩海姆批评了立普斯的移情说。他举例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对象的结构本身之所以具有表现性、意义,他认为,“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像上升和下降、软弱和坚强等等实际上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对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具有意义。阿恩海姆还用这种物理学意义上的“力的结构”来探讨运动知觉、图形与基底关系(深度知觉)等知觉问题,都作出了一些新的较为合理的解释。但是,“力”到底是什么,阿恩海姆也解释不清。其情形也许正如恩格斯所说:“因为我们还弄不清这些现象的‘相当复杂的条件’,所以我们在这里有时找‘力’这个字做避难所。”这当然是格式塔美学留下的一个遗憾。但格式塔美学的贡献也是非常显著的,一提起知觉研究,首先想起的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了。有人评价说:“我们感谢格式塔主义,它用对感知的有条理的反思,对各种形式的起源及其效果的实验分析,取代了对艺术模糊的或在理论上假设性的思考,它照亮了艺术作品,使之在被创造和感知的一系列形式中显现为单个的事件,虽然是比其他事物更为成功的条件。”联系起经验主义美学家将审美知觉分析奠基于“内知觉”这个毫无生理学、心理学依据的概念,就可发现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也能够明白格式塔美学对审美知觉研究的重要贡献。

阿恩海姆克服主客分裂的努力与现象学的工作是相通的。在现象学家如梅洛-庞蒂、杜夫海纳等人甚至胡塞尔晚年的著作中也常常能够见到对格式塔学说的引述。他们之间对知觉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格式塔仅仅强调知觉的思维特征,并没有因此而全面检查传统逻辑学与哲学的客观思维以重建知性,对主客分裂的批判显然没有达到现象学的高度,梅洛-庞蒂甚至认为,“作为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从来没有与自然主义决裂”,虽嫌太过,但也还比较符合事实。

与论语相关的论文篇五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们昂首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为人。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论及了孝道、治学、立德、为政,他的思想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相吻合,但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论语》讲学: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

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蛮不讲理、一无是处的话,那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

学习,首先要学会培养兴趣;其次是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需要持之以恒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习。

《论语》讲孝:

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这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地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论语》讲友:

人存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朋友。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还是朋友。这一点《论语》中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这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办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上人。

与论语相关的论文篇六

巧言令色,鲜矣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在回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ping二声)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绝对没有四种毛病: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夏为苣(ju三声)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骥(千里马)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益矣。

友便(pian二声)辟(bi四声)(装模作样),友善柔(谄媚奉承),友便佞(花言巧语),损矣。”孔子曰:“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今年的上海题,一反常态,来了个回顾评论式作文,实际上是纯材料作文,没有话题,没有题目,只是有一个基本的思路,那就是就当今的文化生活现象作一下审视与分析。文化生活表现在各个方面,中学生活中的三个镜头,材料中也有展现,意思是说,你可以写中学生活,也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

相关范文推荐
  • 10-01 2023年少儿节目双人主持稿 新年晚会双人主持词(精选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
  • 10-01 学生保证书如果再犯办(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 10-01 2023年校长讲话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
  • 10-01 最新新员工入职培训课题 新员工入职培训总结(实用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
  • 10-01 2023年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心得(通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 10-01 2023年儿童节致辞(优秀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
  • 10-01 最新一句精辟的座右铭励志(精选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 10-01 民工发放工资承诺书(通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 10-01 最新初中教师自我鉴定(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 10-01 个人辞职报告简单点 个人辞职报告(优质6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