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最新伯牙绝弦教案设计(汇总5篇)

最新伯牙绝弦教案设计(汇总5篇)

时间:2023-09-29 11:00:31 作者:书香墨 最新伯牙绝弦教案设计(汇总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一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伯牙绝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只有短短77个字,讲述了春秋时期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六年级的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过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一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只要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复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指导学生去在课堂上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教材特点及班里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查阅的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学生能凭借注释、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法:“以读促悟”,“情境感悟”,和“点拨引导”。

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全文,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

搜集有关交友的古诗名句、背景音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二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 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 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 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三

——伯牙绝弦(微课)方健儿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对文中词句的体味,感受“知音”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齐读

简介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

根据注释,自己说说“绝弦”的意思(断绝琴弦;弄断琴弦)

2.自由读课文两分钟

指名读,正音,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进行专门抽查和指导。

(联系“终身不复鼓”的解释,理解:绝弦,即永远不再弹琴。绝,含有“永远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们汉语中哪些含有“绝”的词语,也有类似的“永远也不”的意思?(如:绝响,绝命,绝望,绝笔,绝路……)

小结:每一个汉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还包含着更多深层次的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尤其是古文的时候,一边要联系注释弄懂字面讲了什么;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关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4.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弄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话大概的意思。说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问:有没有同桌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机组织学生答疑)

两人一组开火车,一生读一句,同桌翻译一句。

5.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齐读。

说说从中看出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在鼓琴、听琴、赞琴的过程中成为知音)

先来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点:红显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弹琴的人一样吗?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补充介绍:据史书记载,伯牙曾跟着古琴家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将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声中),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教会我移情了。”于是他的琴艺达到了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弹什么。据说这个故事中讲到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就是伯牙即兴弹奏的。

7.钟子期的听琴和赞琴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再读课文,思考。

交流:(1)钟子期善听

(2)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仔细读,你发现钟子期的赞语有什么特点吗?

(预计:(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赞叹,发自肺腑的赞美;

(2)引导:如果当时的情景是这样呢——出示并比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这样的赞美之语在文中还有吗?(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长江、黄河的特定称呼,这两条江河也在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弹琴的,是了不起的人;听琴的,同样是了不起的人。两个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为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四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仅仅告诉孩子一个纯粹的“知音”传奇,还是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现代意义的知音?最终选择了两者兼顾。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领悟本课意境,与知音对话,触动他们稚嫩的心弦,何其难矣!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等手段读通课文,读懂内容,并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读通顺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 “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指名读课题。读准“绝”“弦”。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绝弦的“绝”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很运用,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谓”是什么意思?可以等同于哪个词?(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课件出示:“善”一 词有两义,1是善于,2是好,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 “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你来读读钟子期称赞的话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里边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讲“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相同偏旁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声音可以轻,但要注意自己感受。(齐读)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师板书)

师:你知道什么是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五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复述故事

3、感受古人真挚友谊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字词正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琴曲《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