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古诗石灰吟教学设计(专业17篇)

古诗石灰吟教学设计(专业17篇)

时间:2023-11-09 15:49:08 作者:GZ才子 古诗石灰吟教学设计(专业17篇)

教学计划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规划和安排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好教学计划的编写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非常重要。

《古诗: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1、《马诗二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这是一组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

2、《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

3、《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石灰吟》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古诗: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是语文社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的三首古诗,本单元以“民族之魂”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被誉为“中国脊梁”的杰出人物,学习他们充满自信、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可贵品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设计理念】。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本文将三首古诗整合进行组块教学,坚持循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民族英雄”来展开话题,力求撑开文本解读的弹性空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性,将主流化解读与深度个性化解读相融合,着眼于学生新鲜感与探究欲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关注诗句背后的人文因素,重精神塑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欣赏美、品析美、展示美的多维活动中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石灰吟》教学设计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

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3、熟读成诵。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石灰吟教学设计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冕写的《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在这首诗中,诗人这样赞颂墨梅(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

(2)谁知道石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石灰是将石灰石放入窑中用烈火煅烧而成,它的外形仍像一块石头,我们叫它生石灰。生石灰加水就变成了粉末状的熟石灰。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用熟石灰粉刷出来的。“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教师相机正音,重点订正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同桌同学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全诗的意思,不恰当的地方师生订正、补充。(这首诗大体意思是:制作石灰十分困难,先从深山中千锤万凿取石头,然后用烈火煅烧取来的石头。石灰具有崇高的品格,为了造福人类,它把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品格,既平平凡凡,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学生诵读全诗。)。

1、历尽磨难: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石灰的生成历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读一读第一、二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为了烧制石灰,深山里的`石灰石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凿开了心,掏出了肚;石灰石被运下山,又忍受熊熊烈火焚烧。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

(3)读了这首诗,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于谦伟大的一生。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补充: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现在杭州)人。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同学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顾,坚强不屈、纯洁高尚。于谦的一生就像石灰的一生,他的品格体现了石灰的品格。)。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在于谦的诗作中,还有一首《咏煤炭》,同样表现了于谦的高尚品格。(学生诵读,难读的字加上拼音。)。

1、一诵——少年抒怀。

于谦十六岁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昂的诗。想想少年于谦为什么能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立誓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我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立下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学生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景仰。从《石灰吟》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全体学生深情地背诵全诗)。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抄写于谦的这首诗。(重点指导“锤”、“凿”、“烧”的书写,后抄写全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石灰吟古诗翻译

《石灰吟》表达了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下面让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原文】。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古诗的意思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石灰吟古诗翻译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石灰吟古诗翻译

《石灰吟》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前言】。

《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翻译】。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一作:全不怕)。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石灰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石灰吟古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指导朗读,背诵。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吟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读下来。2、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石灰吟古诗翻译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

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古诗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石灰吟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石灰吟古诗翻译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鉴赏。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作者介绍。

于谦(13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相关范文推荐
  • 11-09 政工干部集训心得体会(优质20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中的体验和收获的总结和整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式,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第一段:在近期举办的法院
  • 11-09 汽车租借协议(实用23篇)
    汽车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捷,还成为了人们追求自由、梦想和品质生活的象征。为了方便出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轻便型电动车推荐,适合短距离代步和城市通勤。订立互易合同人:
  • 11-09 大学生个人情况报告(通用18篇)
    通过情况报告,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某一情况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希望以下情况报告范文能够为大家提供启发和帮助,促进我们在情况报告写作方面的提升。
  • 11-09 大学学生会组织部长工作计划(优质21篇)
    学生会工作计划是激发学生会成员参与学校事务、充分展示自己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以下是一些学生会工作计划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把勤工俭学作
  • 11-09 近三年履职情况报告(精选17篇)
    编写情况报告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理清思路,确保内容准确和简明扼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和帮助。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实践和思想
  • 11-09 手术实习心得体会和感想(精选14篇)
    实习心得体会是在实习期间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成长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写实习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实习经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和职业素养
  • 11-09 反乡社会活动实践报告(专业16篇)
    实践报告是对实际操作的记录和总结,通过编写它可以巩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习成果。以下是一些经过认真筛选和整理的实践报告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 11-09 观看叶培建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思考、理解和成长的一种自我反省和总结。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第一段:引入叶培建的事迹及其重要
  • 11-09 离婚房产公证协议书版(热门15篇)
    无论是公司间的合作,还是个人与商家之间的交易,都需要签订合同协议。在查看这些范文时,请注意法律法规的变化和适用性,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男方与女方于______年
  • 11-09 规范化建设方案(实用16篇)
    建设方案的实施需要明确目标,统筹资源,制定措施,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学习他人的建设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制定方案的方法和技巧。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