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质20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质20篇)

时间:2023-11-27 09:58:14 作者:ZS文王

教师编写五年级教案时,要注重灵活性和有效性,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质量。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安排,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呢?接下来是一些五年级教案的参考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动手做》教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不由自主地试着尝试在教学中渗透一些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到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多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动手做》时—认识高并学会画高时,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经历高的产生过程,初步感知高。

我采用了“单刀直入”直接出示本课主题:用这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先引导学生理解“做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的意思,在学生领会是浪费木料最少,或是一点不浪费木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锯开后,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试一试,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并比较谁的方法好。再集体汇报方法,最后引出高。让学生经历了高的产生过程,对高的感知应该比较深刻吧。接着让学生在图形中中辨认高,并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高,让学生明白高与底的对应关系。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高的含义。

学生有了上面的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画高,并小组内互相介绍,怎样画高才是最准确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高的含义。在集体汇报自己的画法时,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表述一个比一个准确,画法也多种多样。

但是,通过作业,我发现,学生在画高时,仍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做图工具不规范,用钢笔做图,线条画得歪歪斜斜的,说明没用三角尺,是随心画的;有的画的不是垂线,虽然打了直角符号,但却不是直角,说明画垂线的方法忘了;有的找点错了,即高和底不对应,说明高的概念还很模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仔细反思,我觉得自己出现有以下失误:

1、对学生还是应该严格要求,应该准备好的画图工具,必须准备好。

2、虽然学生对三角板很熟悉了,但对三角板的直角及直角边的认识一部分学生还不是很清晰,导致该用直角边时,不知如何使用,上课前应该让学生充分熟悉三角板上的直角和直角边。

3、没有想到学生有这么长时间没有画过垂线了,可能会遗忘了画垂线的方法,课前没有进行画垂线的复习,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现有知识。

4、在画高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的概念,它们分别该怎样画,逐个让学生明白画法,而不应该以优生情况来代替全班同学,更不应该贪多,因为我当时还给学生补充了画钝角三角形的高,部分学生更是越弄越糊途了。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乘法》教案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

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试一试:

1/4×2/33/52/97/8×5/14。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

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8--9页“练一练”第3、4、5、6、7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唐僧分瓜”。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填空。

(1)5/8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7/9里有()个1/9;()个1/8是7/8。

(3)3个1/4是();6/11是6个()。

二、新授问题引入。

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爸爸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

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说(爸爸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1/8,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3/8,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1/8。)。

师: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

预设:妈妈和爸爸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1/8+3/8。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类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学探究。

1、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办法验证吗?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1)从图上看结果。

(2)说理:1/8是1个1/8,3/8是3个1/8,1个1/8加上3个1/8是4个1/8,也就是4/8。(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3)联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

(2)联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归纳方法。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同分母)。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与计算的结果,又发现什么?

板书: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追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智慧大闯关(巩固应用)。

过三关。

五、课堂检测。

同桌互检。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教师回归学习目标做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动手做》教案

案例背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动手做”,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并会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今后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材中没有给出底和高的概念,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感受高和底及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每天都在和各种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几年的数学训练,头脑中对创设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想法,他们敢于尝试自己的想法,并且善于和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学习。他们还具备了分类、转化等一些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

案例描述: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中新增加了“动手做”一课,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到有学生想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拼补来转化它,使之成为长方形。还有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想法,例如:沿着横中线剪开…。这些方法行不行呢?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够证明行与不行!而行与不行正是这节课的关键点: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才能将它转化成长方形。面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我在课堂上紧紧抓住这些学生自己生成的教学资源,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用事实说话!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自学和合作学习,请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想法都亲自实践一下,在交流反馈时,有此想法的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拼补,结果发现沿对角线剪开不能拼成长方形;让学生充分操作后,我又请学生把按自己的想法实验的结果分成“成功的”与“失败的”两大类。然后大家共同分析原因:怎样转化就能成功,怎样转化就一定不行?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答道:说明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将它转化为长方形。

这时的课堂上,很多人不约而同有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这一难点,靠着自己的努力大家达到一个共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刚才那些出错的学生有些懊丧、失落。这时,如果我继续后面的教学环节,这些学生以后还会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吗?他们在这一学科上还会再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吗?还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吗?我停了下来,我说:“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些同学!感谢他的失败!”所有的学生全愣住了,没想到我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全班静静的听我说着“他们的方法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失败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他们的失败让我们认清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他们的失败为我们证明了这些思路是不可行的。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不是每次实验都会成功,但每一次失败都是经验教训的积累,学会面对失败,我们才会成长。”

教学反思:从几何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首先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依靠直觉观察、反复实验而形成的,不是靠后来人们整理时所运用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表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因此,我们应引导小学生借助他们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借助他们原先储备的经验积累,主动地关注、认识周围的图形世界,在大量的操作和思考活动中丰富表象,提升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在本课中,我注重体现这一理念,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随时调整教师的角色变化。

积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处的位置:参与学生的观察、研究、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恰倒好处地进行引导、点拨;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为学生取得的成果而欢呼与喝彩……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将实践的结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进行分类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案例分析: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设计教学,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很好的实践了这一理念。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量很少:先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成长方形,然后认识三角形和梯形的高,最后尝试自己画出图形的高,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作了补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成长方形,只要沿着一条高剪拼得到长方形就能解决问题了。据此,教师注意适时提出操作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操作时主动的思考不同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将所有想法实践后进行分类并交流成功与失败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平行四边形的高,分类并分析这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了发展。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有效的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学生提出各种想法;学生运用了类比方法、分类的方法;学生发现了图形中高的特殊性,利用了高的特殊性明确了图形中底和高的对应关系。正因为融入了学生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和一个个富有挑战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成功、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

4、让学生尝试失败和错误,有效的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如果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个性化教育观来看,过去那种严丝合缝,看似一帆风顺的课未必就是好课,因为它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了。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就等于限制他们的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个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课堂中学生出现这种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课堂中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让学生尝试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的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每个人都本能的追求成功,逃避失败,但比起学会获得成功,学会承受失败更重要。人的一生中,经历的失败要远远多于成功,成功往往是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才获得的。先前有一种农药叫“六六六”粉,就是在经历665次失败后,在第666次才获得成功的。甚至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就是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后,最后仍未取得胜利,这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个理智的人不仅要学会在成功的时候不被冲昏头脑,更要学会在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能够承受失败。滑冰教练在教学员时,先教授的不是如何滑冰,而是如何摔跟头,是很有道理的。那些能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又重新站立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教学生学会承受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正是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遗憾而获取经验,不断研究修正课堂预设,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渐完善的吗?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真正“新”的是视角,即从学生发展的立场出发重新系统建构数学课堂。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动手做》教案

活动的最终目标:出一本《成长的足迹》记录册。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以上学后的内容为主。书中包括:封面、序言、图片、习作、书画作品、摄影作品、荣誉等内容。成长报告册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成果的积累,反思,回忆的重要工具。它既重过程,又重发展;既重引导,又重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过程,促进自己不断的发展。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认识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掌握约分的方法。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1、多媒体课件。

2、作业纸。

3、分数卡片、信封袋。

4、记号笔、白纸。

例1:把化简。例2:把约分。==板书约分的两种形式==板书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教学过程教师边导边教。

学生边学边练。

1、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孙悟空比本领。

2、指出下面每组数中的公约数(1除外)。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选择第三道题问:你是怎么想的?利用该知识,把分数化成同它相等的另一个分数。

快速口答。

突出回答8和21只有公约数1,所以8和21是互质数。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达到回顾知识的效果。

有简洁的导入:孩子们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充满好奇,以和悟空比本领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用一句简短而富有神秘挑战性的话语“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第73变,变分数!”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1)这个分数要和大小相等。

(2)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2、了解约分的概念。

(1)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有什么关系?

(2)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举例:把化成就是约分。

要求学生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与四人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学生找还有哪些过程也是约分。

有明确的学生自学内容: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

有精要的重难点讲解: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1)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2)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找出最简分数练习。

分子、分母为互质数。

举例说出几个最简分数。

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有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及时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检测,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小结,概括适当的方法。

1、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打开书p100,看看书上是如何说的?

2、自主探索约分的形式。把一个分数进行约分?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a、逐次约分法。b、一次约分法。

如果能很快看出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约分得。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它们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一步一步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直接约分。

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同时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注意到约分的方法中关键的地方。尝试练习。例2:把约分。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过程。

在书写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各个数位对齐。最后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下面各分数进行约分。写在作业纸上。(视频展示)。

有恰当的学生自学引导: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和悟空打擂台。

1、判断:

2、说出分母是4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3、用最简分数表示出小明每一项内容占一天总时间的几分之几?之后看表提问题。5、每人从信封袋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卡片。

和最简分数相同的分数起立。

判断并说明理由。

写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先判断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

上学8小时睡眠10小时劳动1小时。

做家庭作业2小时(含课外阅读时间)餐饮休闲3小时。

按要求参加活动,综合考核学生判断最简分数和对分数进行约分的能力。(用记号笔现场写)。

有实效的对重、难点的检测和练习: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了解了什么是约分、最简分数、怎样约分。

有简要的课堂小结: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课后延伸。

寻找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牢固的掌握知识。总评:

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断进步。本课即选取了孙悟空这一形象贯穿全课,让学生与孙悟空比试、学习72变、打擂台等,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眼口手脑密切配合,为学生提供观察演示练习的机会,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在理解约分的意义后,继续通过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自然形成最简分数的概念。概括地总结本课内容是学生参与学习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精练概括的能力。

之后,又提供一定数量针对性强、难易适度、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促进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还结合练习有机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只要照着新课标进行教学,势必对学生的将来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很自信地说出:“我能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分数乘法”(三)。

教学目标: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3.顺势导入新课:分数乘法(三)。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小结计算方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11×39/16×1221×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1/4,让学生从1/2×1/2=1/4中思考,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3/4×1/4?,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8页试一试,1/4×2/3;3/5×2/9;7/8×5/14。

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来进行计算。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7/8×14/15中的7和14先约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1/2×1/2=1/4;1/2×1/2=1×1/2×2=1/4。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鸡兔同笼》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所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尝试与猜测”的第一课时《鸡兔同笼》,教材安排了此类应用题,且把它归类于尝试与猜测这个大课题之下,其用意就是要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并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教材借助于“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围绕“鸡兔同笼”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可以应用逐一尝试法,跳跃尝试法,取中尝试法等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了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他们已经初步尝试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解决问题。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列表枚举的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掌握利用数据比较、判断、调整的方法。

突破点:发现规律,确定猜测范围。

教学过程中我将游戏导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授部分围绕着“自主参与---合作学习----深刻体会”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游戏导入,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个初步的鸡兔腿数的计算意识。

二新授部分,通过观察主题图,确定数学信息,根据要求填写表格。汇报三张表格的填写过程,以及所运用的尝试方法的各自优势所在。

三迁移练习,综合应用。

四课堂总结及情感目标延伸。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一游戏导入。

初步计算鸡兔的总腿数。“今天我们来玩个接数游戏,请你仔细听,然后大家一起接数。一只小鸡一只兔,两个头六条腿。两只小鸡两只兔,四个头十二条腿。。。。。。”目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对鸡兔的头,腿的总数有个初步映像。在这里利用了生活资源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来参加这个活动,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游戏导入也起到了引题的作用。此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渗透德育教育。

二新授部分。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结合刚才的游戏去猜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的数据都能符合鸡兔有20个头这个条件。要想验证数据是否正确,就是要看腿的总数是否符合题上的条件54条。

2于是,安排了学生自己列表填数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凭自己的猜测来调整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猜测是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因为已经有了导入的铺垫所以在这个环节我没有给与更多的提示。

3展示学生的表格与书本相似的。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请你仔细看看这三张表格是怎样填数的。小组再一次合作交流。

第二张表格是学生自己汇报完成。强调跳跃尝试法的制表过程。它有很多种呈现方式。可以从2只鸡,18只兔开始。每次增加2只鸡。或者是每次增加不同数量的鸡的只数。

第三张表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是一次提升的过程。总结制表方法:取中尝试法。

三迁移练习,综合应用。

我把教材的练习题部分改动。因为本课主要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本身,而是借助这个载体解决与之类似的问题。

第一题是为了巩固本课的新知。

第二题的答案有两个,在学生找到第一个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继续举例。这说明了数学答案的不唯一性,要求学生有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课堂总结及情感目标延伸。

1总结列表是解决一般问题的策略,以及列表的三种方法。

2根据时间灵活安排《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呢?(课件)。

五反思教学效果。

深入浅出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列表不仅可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能够顺利完成,那是因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学会讨论,合作交流。讨论会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说课。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比赛。感谢一直帮助我的网友,老师。我的课不一定成功,但这次非比寻常的经历却让我成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

尝试与猜测(鸡兔同笼)教学设计第二稿。

哈市松北区万宝中心校车成超。

教材分析。

本课时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可以应用逐一尝试法,跳跃尝试法,取中尝试法等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时学习了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他们已经初步尝试了应用逐一尝试列表解决问题。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列表枚举的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掌握利用数据比较、判断、调整的方法。

突破点:发现规律,确定猜测范围。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

一游戏导入,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个初步的鸡兔腿数的计算意识。

二通过观察主题图,确定数学息,根据要求填写表格。

三汇报三张表格的填写过程,以及所运用的尝试方法的各自优势所在。

(一)游戏导入,初步计算鸡兔腿数。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接数游戏好吗?要求事请你仔细听,咱们大家一起数下去。

一只小鸡,一只兔,两个头,六条腿。

两只小鸡,两只兔,四个头,十二条腿。

三只小鸡,三只兔,六个头,十八条腿。

四只小鸡,四只兔,八个头,二十四条腿。

五只小鸡,五只兔,十个头,三十条腿。

师:同学们数得很准确。原来在动物身上有许多数学信息是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如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就是研究鸡兔同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应用题。(板题)。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课件)。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有鸡、兔,20个头,54条腿)。

现在同学们就来猜一猜鸡兔各有多少只?(可以根据我们刚才玩的游戏)。

师:把你猜想的结果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1:鸡7只,兔13只。

师:他的答案是否正确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腿:14+52=66条。

生2:猜测鸡是15只,兔是5只,腿50条。

师:总腿数少了4条,怎么办?请同学们用老师发的这张表格完成你的猜想。

(展示学生的表格与书本相似的)。

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看看这三张表格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5分钟。

师: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看看这三张表格。

1课件出示:第一张表格。

师:谁来解释一下第一栏的过个数字各代表什么意思?

谁来说说第二栏的各数的意思?

师:你们认为第一张表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找到正确答案的?

(第一张表,它是先假设鸡有一只,则兔子有19只,看腿的总数是不是54条,腿多了,说明兔子多了,然后依次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就这样依次的用一只鸡换一只兔,再算腿的总数符不符合条件,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为止。最后经过了13次计算,终于找到了答案。)。

师:我们给这种列表方法取个名字叫“逐一尝试法”

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减少一只兔增加一只鸡,腿的总数都减少2只。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张表。

2、课件出示第二张表:

师:谁愿意说说第二张表格的列表过程?

第一次换了4只鸡,总腿数减少8条。第二次又换了5只鸡,总腿数减少10条。于是又换了5只鸡,总腿数是50条。由此可以判断兔的只数应该在5和10之间。接下来又增加1只兔,2只兔,得到正确答案13只鸡,7只兔。

师:我们给这种列表方法也取个名字叫“跳跃尝试法”。

3、课件出示第三张表。

师:谁来解释一下第三张表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先是假设兔子数和鸡的只数各一半,发现总腿数偏多,于是肯定兔的只数多了,应该减少兔子的只数来增加鸡的只数。

师:我们给这种列表方法取个名字叫“取中尝试法”

师:看完了这三张表,你能不能说说这三“逐一尝试法,跳跃尝试法和取中尝试法”在列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小结:逐一尝试法:优点是能够引导大家发现规律,而且答案不会遗漏。

跳跃尝试法:优点是尝试的范围缩小了一半。

取中尝试法:需要不断调整,思维价值大。

三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停车场里有三轮车和自行车共22辆,有59个轮子,自行车、三轮车各几辆?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有趣的数学课上,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灵活安排)介绍《孙子算经》:《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呢?(课件)。

五年级教案数学北师大版

(2)把小数化成百分数。0.251.4(3)把分数化成百分数14。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黄豆情景图,问:“从图中你了解到黄豆含有哪些成分?”(生答)。

2、师:要求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算式怎样列?你能列式求出黄豆中其他成分的含量吗?

250×36﹪250×18.4﹪250×25﹪。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板书)。

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题中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其它的一个数乘百分数?

b.是不是所有的百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和小数?

c.如何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呢?(百分数化成小数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通过举例验证,交流讨论,学生归纳出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

师板书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生齐读。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把百分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集体校对:

1.生任选250×18.4%,250×25%两道中的一题来求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集体订正并板书。

2.完成数学书70页1.3.4题。

四、知识拓展。

小丽家这个月的总收入是3000元,买食品支出的的钱数占总钱数的60﹪,买文化用品支出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买玩具支出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0﹪。小丽家这个月买食品,买文化用品,买玩具各支出多少元?生解答后.

师:你认为小丽家的这个月支出合理吗?如果是你,打算怎样支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同桌之间交流想法)。

自主学习提示。

1.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2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三、交流释疑。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板书)。

2、初探算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师提问:计算时为什么要用3×1/3?)。

观察3和1/3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

1/3÷5,4/5÷3,1/3÷5指生口算。

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学生口述算法后)。

四、实践应用。

1、算一算。

9/10÷3015/16÷2014/15÷218/9÷65/6÷15。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学生独立在书上第26页填一填,想一想。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卫生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卫生区的卫生,老师想卫生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卫生区的几分之几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指生汇报完成情况。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指生口头编题,其他学生解决)。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过的快乐吗?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老师希望今后你们能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22页练一练。

七、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441l。

8421。

2443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的和占整体“1”的大小。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是整个操场“1”的,是整个操场“1”的。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

—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硬币、课件等。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愿意)。

课件出示情境图和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感受奇偶性,建构数学模型。

1、活动一:

讨论:船夫将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探究。小组汇报时,展示表格或示意图,全班交流。

2、活动二: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如果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硬币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

3、活动三:

讨论:加法中数的奇偶性与结果的奇偶性。

课件出示填有偶数的图形,奇数的正方形。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先猜一猜结果,再举例验证)。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板书:)。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加法中加数与和的奇偶性特点。培养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课堂,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全过程。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

268+1024:46786+25787:

6007+8997: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

……(学生小组合作)。

完成后,汇报反馈。

3、数学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归你。

谁想上来参加?

……(学生玩游戏。)。

这样玩下去,能获得奖品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问题,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五年级教案数学北师大版

1.观察课本主题图,请学生分析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数量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2.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算法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4.强调: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直方图(1)。

学习目标:了解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步骤。

重点、难点: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学习过程:

问题一:下面数据是截止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293935333928333531313732。

383631393238373429343832。

353633293235363739384038。

373938343340363637403138。

请根据下面的不同分组方法,你觉得比较哪一种分组能更好地说明费尔兹奖得主获奖的年龄分布,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年龄分组划记频数。

合计。

4.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课堂练习:

1、光明中学为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八年级同龄的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

将数据适当分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列频数分布表:。

(1)全班有名同学;。

(2)组距是,组数是;。

(3)跳绳次数在范围的同学有人,占全班同学%;(精确到0.01%)。

(4)画出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样评价这个班的跳绳成绩?

3、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名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

组别次数x频数(人数)。

第1组801006。

第2组1001208。

第3组10a。

第4组140。

第5组160。

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表中的a=______.

(2)请把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

(3)若八年级学生1min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140为合格,140160为良,x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第二课时:直方图(二)。

学习目标:能正确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画频数折线图。

重点、难点:能正确地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学习过程:

解:(1)计算极差:(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列频数分布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

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

2、教法建议。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九色鹿》和阅读与表达第18页的《韦利救人》。

教学要求: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读写议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待人。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人物形象。

2。让学生联系生活知道如何待人。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写,议相结合,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看插图导入新课。

2.师介绍童话故事。

3.顺势板书:九色鹿。

二.检查预习,走进课文。

1.抽查读课文情况。

2幻灯出示自读提示:

a.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和--------之间的故事。

b.用三两句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3.学生练习说话。

三.细读,品味。

1.学生小声快速读课文。划出文中关键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2.九色鹿和落水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词语概括更好)。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

5.师顺势板书。

四.学习以一带多篇目《韦利救人》。

一.导入:

学了《九色鹿》一文,我们心目中有了善良,不图回报的九色鹿形象以及。

贪利忘义,恩将仇报的落水者形象,现在再来看一看《韦利救人》一文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请同学们打开阅读与表达第18页。

二合作学习。

1.幻灯出示学习提示。

2.小组内学习讨论。师巡回指导。

3.全班讨论交流。

三.联系生活,谈感受。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幻灯出示)。

板书设计。

九色鹿韦利救人。

九色鹿落水者韦利救人韦利被救。

善良仁慈贪利负义奉献爱心被人关爱。

见义勇为利欲熏心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不图回报衣冠禽兽。

守信、知恩图报爱、真诚是相互的。

《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一篇拟人体的民间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落水者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发挥想象,体会人物性格,明白事理是全文的重点。

1、教学删繁就简,把握清晰思路。

语文教学中目标要集中,环节要简化。千头万绪、盘根交错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本课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为主线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落水者见了什么利忘了义?背了什么信弃了义?得了什么恩?又是怎样回报的呢?”从而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九色鹿发现落水者出卖了自己是怎么想的?”“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会说些什么?”写话练习“你有什么话想对九色鹿、或者落水者、或者国王说吗?”中灵活运用这些词语。说、写离不开读,读为说、写打下基础。学生通过个性解读,在情感上喜爱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落水者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此时让学生来展开想象说、写,学生自然就有话好说,而且写得生动。将读与说、写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的功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彰显学生个性,提高思维能力。

结合课文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留白处的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如分角色读九色鹿和落水者的对话;演一演落水者的郑重起誓;想象说国王斥责、重罚落水者、下令保护九色鹿的话,体会国王惭愧的原因。在交流“面对此时的落水者,九色鹿非常气愤,它想到了什么?”时,学生们说:“九色鹿想到当初救落水者的情景。”“九色鹿觉得落水者感激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九色鹿想到落水者当初发下的可是重誓、毒誓啊!现在他竟然背信弃义。”

“落水者为了金钱竟然出卖自己,真是‘见利忘义’!”“落水者还带领军队来加害我,他不但没有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学生们飞扬的个性得到彰显,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与文本、同学的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内化语言。

3、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自导自演课本剧为合作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由于担心学生演课本剧会笑场,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放弃了演课本剧的形式,但发现后半部分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课后反思,感觉课本剧还是应该演一演,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半部分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要解决“如何有效的进行课本剧表演指导?怎样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这两个问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预设,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方法指导,让每个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得到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党建比赛自我介绍范文(19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自我宣传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准备和展示自己的亮点,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自我介绍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组织自己的思路和展示自己的价
  • 11-27 美丽的秋天(专业23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独特的观察力展现出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思考,给读者以思考和启示。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 11-27 教师业务的工作总结(通用17篇)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我觉得现在是时候来总结一下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工作了。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 11-27 初入职的高中数学教师工作计划(优质20篇)
    教师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估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以下是一些教师工作计划的样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启示。我主要把这个月的
  • 11-27 部述职报告(热门18篇)
    还记得上次你们部门的述职报告吗?现在又到了一年总结的时候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撰写完美述职报告提供一些参考。我是xx年xx月份调任
  • 11-27 我喜欢秋天小学(优秀15篇)
    在阐述观点的同时,优秀的作文还需要具备以情动人的能力,让读者在观点的同时也能够感同身受。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 11-27 教师节小学活动策划方案(专业15篇)
    通过对过去活动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积累经验并改善我们的策划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策划方案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欢迎阅读!今年是我国第xx个教师
  • 11-27 社团自我介绍(模板19篇)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与他人建立起关系,并为未来的交流铺下基础。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案例,希望能激发大家的灵感。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xx系大一
  • 11-27 银行统计岗位竞聘演讲稿(实用20篇)
    从传统银行到现代化金融产业,银行业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小编整理了一些银行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竞聘演讲稿又称竞聘报告、竞争上岗演讲稿、
  • 11-27 我爱你大海小学(热门18篇)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片段,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今年寒假,我们一家三口怀着兴奋的心情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