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模板12篇)

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模板12篇)

时间:2023-11-06 20:01:46 作者:BW笔侠 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模板12篇)

教案模板能够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方便教师备课和教学展示。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的课文内容并不复杂,成语的理解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而螳螂捕蝉和吴国攻打楚国的相似之处,学生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那么我们课上呈现怎样的训练呢?第一处的点拨出现在“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这个环节中。学生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出发,都说到了少年以讲故事地方式劝说吴王,很巧妙。

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也能看出少年计谋的巧妙呢?学生必须细读文本才能找到。对话的地点在花园,时间在早晨,手中的弹弓和身上的.露水,无不看出少年的用心良苦和精心谋划。恰当的时间和煞费苦心的道具准备,都是为了引到“螳螂捕蝉”的话题。只要吴王发现少年,问到弹弓,少年对成功劝说吴王就有了十足的把握。

在讨论“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的话题讨论中,学生对于少年的足智多谋印象深刻,但也仅此而已。我进行了第二次点拨:“少年就一定会劝说成功吗?如果不成功,让吴王看出了他的用心后结果会怎样?”少年其实是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劝谏的。“少年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少年其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非常爱国的人呀!至此,少年的形象已经立体饱满起来,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又深了一层。

文档为doc格式。

《螳螂捕蝉》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一、说成语,导入学习

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

4、指名回答

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劝”,感悟人物

(一)学习大臣的“劝”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

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3、师:比较一下,你赞同谁的意见?为什么?(大臣们,他们考虑比较周全。)

4、师:是啊,但是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吴王怎样?

(“可是吴王固执……谁敢来……处死他!”)

5、指导读好吴王的话:指名读——齐读

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吴王主观、专横、固执、甚至有点凶狠残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故事,品读“劝”

1、轻声读课文2-1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说,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

2、讨论:这位少年仅仅要为吴王讲这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想去劝说吴王。”“可是,……怎么办呢?”

(2)“……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他非常爱国。)

(3)“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表现了少年的欣喜激动之情,表现了机会的来之不易。)

(4)“我在打鸟”(表现了少年的机智)

“吴王来了兴趣”(说明少年的话起了作用,显示了他的机智。)

3、师:少年的故事讲得怎样?(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抓住各种人物的动作来体会。

师:少年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吴王听了仿佛真看到了这一有趣的景象,这足以证明这少年非常机智。

4、师:那么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劝说吴王取消攻打出国的念头。)

追问:他的理由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隐伏着祸患呢!”)

师:对,这既是少年告诉吴王不要轻易攻打出国的理由,也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学生齐读这句句子

5、师: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连声说……取消了……念头。”)

(1)理解:恍然大悟

(2)问: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到了什么?

(吴王受到了少年的启发,明白了他攻打楚国的想法,也好比这蝉、螳螂、黄雀,只顾了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的隐患。)

(3)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吴王身后的隐患是什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4)纵观全文,哪两句话前后照应?

(“大臣们以为……”和“蝉、螳螂、黄雀,它们……”)

6、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比较“劝”,感悟人物

1、教师引导:大臣们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少年也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他们都是为了——(生答:国家),他们都有一颗——。

2、问:都是劝,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指名答: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5、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指名答:智劝、巧劝。)

(指名答: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体会

1、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

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

(强调: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2、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策划一下在适当之处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

3、指名一组表演,适当点评。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

2、学了课文,你想到了哪些词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第3题

(1)处死:“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课后第4题

因为吴王从少年的话中受到了启发,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国的这一做法,就好比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所隐伏的隐患,即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补充

(1)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2)联系实际,说说对“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患呢!”的理解。

(例:贪玩图一时快乐而不做作业,结果考试考不出,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升学成问题……)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参考了很多网上其它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直觉上总感觉不是很好。反复读、讲故事、组织学生表演,这样的设计好像很热闹,可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课堂目标指向哪里?思索许久,我觉得本课虽然是个简单的故事,却因为这个故事的简单导致教师对文本的分析不够,导致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到位。

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学是大故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故事的教学单独进行,必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学中,我从小故事突破,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串起全课:

1、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吴国明白了什么?

2、为什么大臣们都没能劝住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做到了?少年的劝妙在哪?

3、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在教学第一个问题时,我结合练习册指导学生自学,解惑,并指导复述。第二、三个问题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问题驱使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而后进行交流指导。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少年和吴王对话时的心情。抓住“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潜伏着祸患呢”一句,感受少年心忧国家命运、冒死直谏的勇气。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比较大臣们和少年在劝谏方法上的不同。然后,再次分角色表演,让学生体会吴王在听到两种不同的劝谏时的心情会有何不同,最终总结出“直劝不如巧劝”这一道理。并由此引申开来,教育学生在劝说别人特别是劝说长辈时更要注意说话的技巧。

遗憾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课堂上似乎有些沉闷了。对于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在课堂上也有所欠缺了,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也没有落实。似乎一堂课的时间还并不够。很是矛盾,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有些问题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解决了。如何让课堂更有效,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在教学中摸索,解决的大问题。

螳螂捕蝉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教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指的不同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5.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是什么。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后小结:学生能正确读文,通过学生交流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再读古文时,需要教师指导如何停顿,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3)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小组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6)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2.分角色朗读全文,(同桌、小组、集体)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3.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指名复述课文,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学是大故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故事的教学单独进行,必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行。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同学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干不时地前进。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为了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充分体现在本节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合作点,共设计了四次合作。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如,为进一步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请每个小组推选两位同学,一个当少年,一人当吴王,其他的人是导演,表演对话。要求:表演符合人物身份,配合默契。在排演中,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在表演之后,我引导学生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

如,在学生明确了蝉、螳螂和黄雀之间的关系后,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我提高了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者的关系。每组的2号做记录,1号汇报,4号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组员发言,必要时提问、质疑。片刻之后,每个小组都设计了示意图,而且各有特色。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课后,我也布置了一个合作的作业: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第二天早朝时,他会怎么对大臣们说才不失自己的颜面呢?请小组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这样的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而且将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螳螂捕蝉》是一篇古文寓言故事。文章主要写了:吴王想要攻打楚国,想法已定,不容更改,一年轻人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使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想法。文章情节简单,寓意深刻。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学本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地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直接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内容,理解吴王听后“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少年跟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是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我在上《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节课,我提出了几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 “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则称得上是——”只有读书,没有问题,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当中暴露出的一个大问题。矫枉难免过正,凡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告诫:“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当然,这节课,这节课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在讨论少年的智劝时,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学机智是一个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积累,这以后有等努力。

相关范文推荐
  • 11-06 酒店员工的自我工作总结与评价(优秀15篇)
    一个月的工作已经结束,是时候回顾一下自己的工作表现了。以下是一些月工作总结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非常感谢酒店各级领导的信任和广大同事们的大力支持
  • 11-06 题目我的同桌(模板22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它能够反映出作者的个性和人生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 11-06 农村公路安全工作汇报(优秀20篇)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手段,工作汇报可以提高团队协作效率,促进工作进展顺利。工作汇报是能够展现一个人工作能力和业绩的重要材料,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工作汇报范文,供大家
  • 11-06 小学生绿野仙踪家长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是小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后对所读内容的个人感受和理解的记录。通过这些小学生读后感范文,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和创造力的发挥。在这一个暑期里读了一本“绿野
  • 11-06 农村房屋院子租赁合同(模板16篇)
    租赁合同规定了租赁物品的维护、保养和返还条件,确保租赁交易的顺利进行。下面是一些租赁合同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承租方(乙方):_________
  • 11-06 小班清明节活动设计方案(实用16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活动的目标、受众、资源等因素,以确保活动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活动方案是指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规划和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步骤和策略,它可以帮助我
  • 11-06 药店合伙人协议书(通用17篇)
    合伙协议还应明确约定各方对合伙财产的管理和处置方式。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合作伙伴分享的合伙协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迪。甲方:身份证号:乙方:身份证号:审
  • 11-06 锂电池采购合同范文(20篇)
    采购人员需要具备市场分析、谈判、风险管理和合同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复杂多变的采购环境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采购能力,以下是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 11-06 公路工程推进会讲话(汇总16篇)
    通过阅读演讲稿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培养自信心。请大家关注下面的演讲稿范文,或许其中的一段话会触动到你内心的共鸣。1、要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党要管党,加强
  • 11-06 忏悔录读书心得(优质18篇)
    读书是一种提高自身修养和拓展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才能不断增长见识。读书心得是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对书籍内容和体会的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