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乘法分配律集体备课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实用5篇)

乘法分配律集体备课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10-11 09:57:24 作者:灵魂曲 乘法分配律集体备课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乘法分配律集体备课反思篇一

怎样才能化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我想,最终还得在情境中体验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许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多次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从意义上有了较好地理解,比如:6×12+4×12,可以让学生理解成6个12加4个12共10个12,所以可以这样得出:6×12+4×12=(6+4)×12。

从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最终摆脱了因强记模式而不会解的题,如:99×99+99,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99个99加上1个99,一共100个99,99×99+99=100×99=9900。

乘法分配律集体备课反思篇二

带着这个问题,我是旁敲侧击地进行“盘问”——我拿着生活中的2.5元的冰淇淋打比方,问问买23个和28个需要多少钱?孩子们算的很快。他们知道把23分解成20加上3,还有部分学生28×25=(20+8)×25,我当时一项,哎呦不错,还不是完全不会啊。看来,孩子们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还是有一大部分人会自觉的用乘法分配律的。可是,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孩子们确实很难达到自觉地运用分配律去计算,特别是一些变式就更加的困难了。

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有三四个孩子的下面的结果却是让我大跌眼镜——28×25=(20+8)×25=20×8×25,当时我就在想,坏了,孩子们把这两个公示记混淆了。果不其然,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题72×25=(8×9)×25=8×25+9×25,我在给学生们一一讲解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这一类问题出现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习惯。他们只是急匆匆的完成自己的作业,对于此类的计算的目的单纯得很就是只要得到答案,自己就忽略了计算的过程。

后来我就想,我去时应该多出一点类似于(80+8)×25,72×25,125×32×25的这些题对孩子们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来提高孩子们对公式概念的认识。我可以让孩子们先学会一道题的做法,在慢慢来进行相应的引导。并且出一些题目要求孩子们使用分配律或者结合律等等,对孩子们进行巩固。让孩子们学会多种方法解决一到数学题,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乘法分配律集体备课反思篇三

一、教学情况:

学生与我经过一学期的熟悉,在教学中已经互有默契。在没有提前布置、而且直接跳到这一单元内容教学的前提下,当天直接上课。整节课气氛和谐。学生在理解了定律后,具体的练习部分再次完善归纳,遵循了层层渐进的规律,学生学的轻松,兴趣也很浓厚,由于是自己教的学生,没有发生拖堂现象,课堂容量大、氛围好。

二、执教反思:

1、“情境设计”促进学生理解算理。

《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本节课我从众多设想中选择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求长方形周长以及本班同学植树活动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

2、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

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引入,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回忆、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了两种方法的结果相等,列成等式(64+36)×2=64×2+36×2;探究每步所求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计算班级植树情况,男生和女生共植树棵树的两种求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了解,得出乘法分配律的一般形式:(a+b)×c=a×c+b×c。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如:“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写出2-3个这样的`等式;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再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学生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简算、多种方法解应用题做好了铺垫,更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3、初步感知——验证——概括定律的思路探究理解。

学生通过结果相等的算式初步感知内在的联系,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不能草率,要遵循数学知识发展的自然规律,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用多个例子验证得出普遍规律。

4、拓展教材,大胆尝试。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积累探讨如何用好教材。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具体应用简算时变式多,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a+b)×c=a×c+b×c中字母c提出,多次强调,并且把题中符号稍加改变,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减)”。

5、设计有效练习。

“用教材”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中的练习题,本节课我设计练习题把握从易到难,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梯度,既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上考虑,又从训练思维的灵活上设计,寻找除书本外一些题型灵活,内容丰富,具有开拓学生思维举一反三的习题,增加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的练习中,充分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妙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乘法分配律集体备课反思篇四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因此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是横向观察,有的`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去猜想——倾听——举例——验证。老师没有过多的讲授,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刻意的创设教学情境,只是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达。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乘法分配律集体备课反思篇五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单元的一个难点。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上都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上好这一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好它?我觉得要注重形式上的认识,更要注重意义上的理解。

因为单从形式上去记住乘法分配律是有局限性的,以后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遇到一些变式如:99×24+24会变得难以解决。注重意义的理解,能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乘法分配律,那么将来无论形式上怎么变化,学生都能轻松运用乘法分配律。

北师大版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规律,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本课是“探索与发现”的第三节课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完全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在进行。

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表示规律,归纳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