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柳永读后感(通用5篇)

柳永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6 23:43:39 作者:书香墨 柳永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柳永读后感篇一

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关键词]

意象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伤别离离愁

[正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读后感篇二

雨霖铃

朝代:宋代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赏析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读后感篇三

柳永的蝶恋花通常是缠绵情思,给人一种幽怨美。那读者怎么评价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蝶恋花柳永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而柳永笔下的《蝶恋花》更是将这种男女之间缠绵悱恻、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相思之情引申、延展到极致。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解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醉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唉,“空缱绻,说风流”。黑夜完全包围了他,寂静的林中,传来了子规的哀鸣。他无奈地转身,还是把这份痴缠消磨在酒里吧,学那魏武曹操,对酒当歌,快意几何?可谁知,“抽刀断水水更流,”酒入愁肠愁更愁!这如鬼魅般的情思又缠绕过来,锁柱了他的心。伊人的影子,伊人的笑貌,伊人的泪眼,又频频浮现在眼前。“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啊!罢,罢,索性就敞开心怀,痛痛快快、酣畅淋漓地想你吧!为了你,我宁愿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岂管面容消瘦如霜打,岂管衣带渐松人憔悴!

读着这样摄人魂魄、扣人心弦的句子,面对如此重情重义、情深似海的男子,试想,那个女子能不为之心旌神摇、泪洒衣衫,恨不得马上“妾拟将身嫁予一生休”呢?哪个男子不侧目而视、嫉恨交加、新潮难平呢?怪不得当时“凡有流水出,皆能歌柳词”。

这注定了柳永大半生仕途无望,郁郁而不得志,从此流落在酒肆歌楼,“偎红倚翠。”

柳永多情,但他又不同于当时其他纨绔子弟或文人墨客,他是怀着无比尊重的心态无限同情和爱怜的来对待这些流落在社会底层的青楼歌妓。“柳永词的一大题材是描写男女情爱,刻画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他把言情之作的对象,由宫廷妇女转到底层妇女身上来,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刻画生活在底层的妓女的不幸和她们愿望的那些词。”

宋文人题咏妓女或写赠妓女的诗词并不少,但其态度和立场却和柳永有所区别。日本学者村上哲见说:他吟咏时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常常是以几乎对等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进行吟咏的,。

他把青楼歌妓当成自己的亲人当成精神寄托。这在当时的社会高层士大夫里是很先见的,甚至有些堕落和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正是因为此,他被当朝一些道貌岸然的士大夫们所鄙视和排斥!

他的生命里有许多个至关重要的女子。在他的笔下,这些女子一改之前文人诗词作品里被娱乐的对象,变得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精致、娴雅,重情重义,丰满、可爱!他为她们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词篇。”《雨霖铃》、《定风波》等等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既爱又恨娇痴可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柳永重情,他在赶赴余杭任职途经江州时相识自己的粉丝名妓谢玉英后念念不忘,三年后任期已满重赴旧约。面对失言的谢玉英心绪怅然,挥笔愤而写下: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擅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谢玉英大为感动,羞愧交加,急忙变卖家产赶赴京城找寻柳郎!京城相见,重修旧好,从此以夫妻之名相称,情深意笃。

这阙情深足可撼海的《蝶恋花》是否是写给谢玉英的,我们不得而知,但那份情,那份念,却让每个读者为之动容!

伫倚危楼风细细,寥寥七个字,便将一幅形神兼备的图画精妙地勾勒出来,人物形态和物景栩栩如生;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简直是神来之笔!人物的内心活动似露非露,“欲说还休,”言有尽而意无穷!延展开一片悠远、伤感、缠绵的意境。似乎比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得更加自然、灵动。春愁,既春思离愁。可见作者所思所想的是念念不忘的心上人,是否谢玉英?不可知。但据说在他死后两个月,谢玉英悲痛过度,身心俱损,追随而去。可见两人感情之深、之烈!

草色烟光残照里。以景衬托心情。夕阳渐渐西沉,草色迷离、氤氲,倦鸟陆续归巢。人在何处?日暮乡关,更加深了词人的惆怅。无言谁解凭栏意?笔触轻延,淡淡的无奈流露在外。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笔锋逆转,情绪波动,似欲把此情宕开,然情感百折千回,又婉转而来。真是步步铺垫,层层深入,宛如登山,步步升高,直达顶峰!进而引出千古经典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种执着、决绝的态度,令人震颤、荡气回肠!完成了不朽的爱情词篇!

清人王国维还将此句比喻成人生研究学问的境界之一,也足见对这句诗的喜爱。

但遗憾的是关于柳永的生卒年史等宋代正史中并未提及,尽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慢词,为宋词的词体、语言、风格及内容意境延展、开拓了无限的空间,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来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柳永脍炙人口的词篇很多,甚至笔下的江南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还引来了金人的觊觎,但他还是不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所接纳。原因是柳永是个率性、坦诚的人,敢作敢为,他可以毫不避讳地记录下他和风尘女子欢歌爱语的情景,甚至热情讴歌、念念不忘。不像当朝有些道貌岸然的官员,玩权受贿、吃喝嫖赌、玩弄百姓和女性于股掌之间,却翻脸不认人,录像都让人发到互联网上了,还试图抵赖!

柳永死后,身后分文无家产,众歌妓慷慨凑钱为他治丧,整个东京城里,歌妓全部出动,场面蔚为壮观,“半城缟素,一片哀声。”

其实歌妓青楼女子,历经风尘,饱经世事,阅人无数,她们辨别人性的真假、善恶、美丑能力,也非寻常人所能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柳永内在的人格魅力!

一代词宗于萧疏、寂寥的窘境中郁郁而去,而他的不朽词篇却永远流传下来。“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成为流传很久的一个风俗习惯。

此首词牌一作《凤栖梧》,内容写怀人春愁。上片写伫倚危楼,凭阑无语,无人会得凭阑意,特别是这九个字:“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形象生动、真切。换头写借酒浇愁,强乐无味。上文一开一合:“拟把”是宕开,“无味”仍合到春愁上。作者运用含蓄的手法,层层铺垫,直到最后才突然一转,使感情像冲块堤防的洪水一样,猛烈倾泻出来 ,惊心动魂,感人至深。他对爱情的态度这样执着,满怀激情,在北宋的封建社会里,是很大胆的。结尾两句称赞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有形象的概括性。最后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传诵千古句句。“衣带渐宽”,形容消瘦,即使“憔悴”委顿,瘦损而死,亦甘心不悔!这是明知无奈而甘愿无奈的爱之誓言,其热烈、执着,在唐宋作家中亦罕见,表现出柳永疏狂流通子对待爱侣的志诚须眉品格。“人伊”,方始画龙点睛地道破春愁难道,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王国维借用这句词来比喻成大事者或成大学问者所必历之三境界中的第二境,使之流传更广,使其思想意义也得到很大深华。

“春天已经到了,他现在是怎样的呢?”城楼上,一女子眉头微皱。微风徐徐,吹乱了她的发丝。“一曲新词已竟谱成了,可是他还没有回来。那这首词要弹给谁听呢?”她的泪水流下沾湿了衣襟。竟突然发觉泪水原来是这样的温暖。“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城楼下的绿色越来越浓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她感到全身乏力,便轻轻地依靠在了城楼的栏杆上。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她慢慢的踏上了归途。她不知道远方的他是否此刻也踏上了归途?只是今天她感到回家的路特别漫长。

晚上她做了一个梦,一个关于他的梦。她梦见他在边塞中仰望苍穹,举杯饮酒消愁。她有些心痛,她想告诉他饮酒伤身却忽然想起那日她“拟把疏狂图一醉。”。明明知道“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何必还要饮那么多的酒呢?她不知道她是对他说还是在对自己说。

“将军,你在家乡可有思念的人?”一名伤员问他。“有啊,我有一个家。家里有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妻子,我无时不刻不在记挂着他们。我希望他们都能好好的!”他抬起头望着头上的月亮说。“其实,我和湘军一样,我也很想你按我的那个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啊!”伤员的话刺痛了将军的心。”“等我们赢了,我们就可以回家了。相信回家的日子马上就会到来的。”他在鼓励伤员的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将军,今日的月亮好像特别远。”伤病也抬起头来疫情仰望那月那星空。“是啊。”将军感叹之余竟听见了号角的声音。边塞的月色更浓了,那气氛让人感到无尽的悲伤。

“敌人来偷袭咱们的营地了!让我们为了国家,为了家人!冲啊!”她看见他带兵冲上了战场。血腥味顿时弥漫开来。厮杀声久久没能散去。就在她的耳膜盘旋盘旋。

梦醒了,她的脸色越发苍白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想起他的话,她决定用汗水代替泪水。她决定护家人和自己周全。不让远方的他为之担心。

她打开窗望着窗外的那轮圆月说“我们都会好好的,你也要好好的。知道么?”

吉林白城长春铁路分局白城职工子弟第二中初三:紫一禾

柳永读后感篇四

柳永的独特生活阅历使他的词在描写离愁别恨时,不同于那些旁观者仅仅局限于客观描摹,而是有着切身体验的真情实感和自抒胸臆。能够运用层层铺叙、恣意渲染的手法,使内心情感如水银泻地般挥洒自如,尽情抒发,给人酣畅淋漓、耳目一新的畅快感受。

《雨霖铃》便是其中广为世人 诵的一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城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从写景开始,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更兼雨后带凉意。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此时的景已经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正值暮色苍茫时分,周围全是凄切的蝉声,对着这送别的长亭,一幅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这里着重酿造的是: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也增强下面抒情写实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因为离别而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从“催发”中可以看出故事中的人物是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那“无绪”已经是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对情景的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那种“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一种多么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的场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之时虽然不是无语凝噎,但从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冷落的时候,这种情何以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现象,显得合情合理。与前文结合起来看,可谓是虚实结合,由实及虚,突破了时空限制,增加了感情容量,更扩大了感情的深度。因为清秋时节“伤离别”,关键在于 “多情”二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古人有折柳相赠之说,柳暗含“留”之意,杨“柳”——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更生。作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就在于这种拟设的描写本身,反映出作者有着多次“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痛苦经历,用酒醒后但见柳岸晓风残月的怅然若失,更加突出临别时分的兰舟语咽和醉不成欢的“留恋”难舍。并且也隐含着对于未别之前罗帐灯昏、青楼梦好那“千种风情”的凄凉回味,而这一切,都因“多情”的思前想后蔓延开来。“今宵”二句,景是虚景,情属实情,作者的由实入虚,带给读者的则是因虚见实。运用生动的`艺术联想,既有着依情揣拟的瞻望,又有着意在不言中的回顾,充分表达了清秋离别的复杂内心。而读者则可以调动自身积累的生活体验,去完善和补充词人提供的艺术境界。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是虚景,“千种风情”是虚情,以虚景虚情结尾,清秋节的实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的实情,只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日渐积累。这种别开生面的写景、写情,可以说是柳永在词的艺术表现上的杰出创造。

柳永读后感篇五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

柳永的艺术风格。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前:勾勒环境凄清、萧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