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黄鹤楼送别教案(优质19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优质19篇)

时间:2023-12-28 22:14:09 作者:LZ文人

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有效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份详细规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完美的计划。

《黄鹤楼送别》的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1.指导学生写好8个生字。

2.继续学习课文,拓展延伸,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趣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把种子探出地面的过程演一演。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8)。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

2.全班认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文,理解内容(17)。

1.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在种子妈妈的催促下,种子钻出了地面,那么它看到了怎样的呢?请小朋友们继续读课文。

2.种子看到了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

4.引导想像:小朋友们,种子钻出了地面它不能看见什么呢?

5.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种子心里会想什么呢?

6.是呀,种子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太迟起来了。那么,它以后会怎样呢?

7.出示句子:“在湿润的空气里,种子一个劲儿地往上长,往上长。”

8.指导感情朗读。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0)。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

3.教育学生向种子学习,知错就改,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四、指导写字(7)。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学生读。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名反馈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4.学生说一说书写的注意要点。

5.学生跟老师空写,教师强调重点。

6.学生练习写字。

五、布置作业(3)。

1.抄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种子。

春天到了,种子钻出地面,看到春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鹤楼送别》教案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送别教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设计理念。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文档为doc格式。

《黄鹤楼送别》的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的五年级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黄鹤楼送别》的五年级语文教案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

: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

(过渡:伴音乐)。

相聚意味着别离。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

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

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

(过渡)朋友要远行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你想的是什么?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

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

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

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

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文档为doc格式。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一个二会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

3.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诗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古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新词。

一.激发兴趣,揭题:。

1.投影出示古诗:(1)自读。(2)指读正音。(3)齐读。

2.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指名试说)。

说不好没关系,学了课文之后,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_____评议_____再读。

3.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四人一组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还有什么不懂的?

(2)派代表集体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练读自己最生疏的段落。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同桌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的,并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简介李白,孟浩然)。

这首诗记录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检复:

1.齐读题,引说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渡:孟浩然和李白如此之深厚的友情都隐含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间。

二.精读课文:

(1)生读第二段,说说划出这段的理由。(读好“一会儿……一会儿……”)。

过渡:但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于是,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话别”。

3.引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李白的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浩然的话。

(3)分角色朗读,读出这种难分难舍之情。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的?

(1)指名读,问:听后有什么感觉(感人,感动)。

(2)你想用什么方式再再现一下这感人场面?

(3)还有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4.师引读课文,抒发自己内心感受。

(1)师生对应读——男女生对应读。

(2)指名说诗意。

板书设计:

烟雾迷蒙送孟浩然永世不绝。

繁华似锦别李白景仰之情。

难舍之意。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1、读中感悟,发展语言。“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与书中的人物、景物交流,把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体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如:让学生自读自悟每一段,说说写了什么?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课文,与文本对话,分角色朗读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引发学生想象春天的美景和送别的场景。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表达能力。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内心情感变化,推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有效地落实了语文教学中“读”的目标。

2、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我就让学生从自己谈起,自己是如何送别亲人的?再利用课文中的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还有什么也随着这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

3、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效。

二、当然,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3、时间分布不均匀,前松后紧,后面的积累和练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巧妙地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篇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而且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个创设,一个特色,文因诗而生,诗为文之魂,文为诗设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融景抒情,借景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解词语,理清层次,能用文中的语句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二课时的任务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受送别的情景,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诗的意境,初步领会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及言有尽有意无穷的含蓄表达的特色。

3、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成:

一、注重朗读。

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本节课的朗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读的目的性很明确。比如话别的场景,让学生一边分角色朗读,一边思考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在第四小节目送场景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一边轻声读一边思考:在李白的眼中为何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条船?读出你的体会。在教学1、2自然段时,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这对好朋友他们有良辰美景下做什么?如此良辰美景为何无心欣赏?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每部分的教学中,做到让学生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

2、读的层次由浅入深。在让学生感受“烟花三月”的美景时,对“烟花三月”一词进行了三次不同层次的读。第一次读就是让学生读好这个词,第二次读通过理解文中具体描写“烟花三月”的句子,并让学生想象了画面的读,这次读比第一次感情有所提高,第三次是通过观察,积累有关描写“烟花三月”的词语的基础上,再读,这次读学生的情景全部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样每一次读学生的感受都不一样,学生对“烟花三月”一词的理解也就由浅入深。

再如对目送孟浩然的关键句的朗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我也创设了由浅入深的情境来指导朗读,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后接读)师: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生接读)师:友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好久好久,李白……(生接读)。

再如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朗读,也是创设了三个由浅入深的情境来指导朗读。师: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将它描写得淋漓尽致,生:(读诗句)师:友人早已远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一江春水流不尽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牵挂。生:(读诗句)师:这依依惜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中,生:(读诗句)。

包括最后对整首诗的朗读也是由浅入深,这样也让课堂有起有伏,真正体现了语文味。

3、读的形式多样化在本节课上,我采用了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自由读、配乐朗读、师范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学生就这样在不断的朗读中形成语感,积累语言。

二、注重感悟。

在教学中对一些关键词的点拨、推敲是为了更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就请你满饮此杯吧”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目送的场景中,通过“伫立”、“凝视”、“孤帆”等关键词语的体会,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却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学背后丰富的情意缘,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注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语文积累。在理解“誉满天下”一词时,我到学生对孟浩然诗的积累,补充了《赠孟浩然》一诗,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孟浩然人格的高尚。教学了“烟花三月”一词,除了积累了书中有关描写“烟花三月”的词外,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再说一些,这样在课堂上就扩大了学生知识的信息量。另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告诉学生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有很多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些,又让学生课后再收集本些,吟一吟,背一背,从而又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差别古诗,感受到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对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7个生字,认识两个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黄鹤楼送别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再指名说。(第2、第3位同学配乐)。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黄鹤楼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黄鹤楼送别

2、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4、检查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浩浩荡荡。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自由读   指名读   合作读。

二、品词析句。

师:暮春三月,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在黄鹤楼分别了。就在这分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名诗。(点击课件,出示全诗)。

师: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师:意思表达得很完整。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烟花三月”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说的真好。 诗人把“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这长江边三月独有的景色融合成“烟花三月”。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美美的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在这美景下,这对好朋友本该在干什么?

师:而今天,他们却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2自然段)。

师:板书“饯行”,什么意思?

师:是啊,以前可能在这儿饮酒作诗,而今天饮酒却是为了分别啊!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藏什么?他们是借美景藏深情,

怎么藏?“一会儿。。。一会儿。。。”

师:这良辰美景,这依依惜别之情都凝成这样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阳春三月下扬州。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师:终于(点击出示),李白举起了酒杯。从“终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下面请男女同学来读一读,老师为你们读旁白。

生读课文。

师: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点击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师:“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

师: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师: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师:孟浩然不愧为李白的兄长,他将不舍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李白。下面再请一组好朋友来读读这段对话,相信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生分角色朗读,全体学生读旁白。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

师: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师: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板书:目送。

师:幕春三月的长江过尽千帆,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是不是李白写错了。请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谈谈你的体会。

生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师:“伫立”是什么意思?比“站立”多了些什么?

师:是啊,在李白眼中,过尽千帆皆不见,只有孟浩然的那只小船。

师:这个“孤”,这个“唯”,文字的背后有一双凝视的眼睛,有一份浓浓的离愁。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师:小船已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师:友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好久,好久------。

师: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他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师:配乐。同学们,这时候再读这首诗,一定跟开始有不一样的感觉,有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味道。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生读。

师: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一千多年过去了,这千古名诗成了千古绝唱。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感人的故事成了千古佳话。让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很多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出示四首,读诗题。请同学们课后也去搜集搜集,完成作业。

黄鹤楼送别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送别的佳句,说给家长听听。

板书设计:

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

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六、教学思路:

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离别类的诗词。

(课外作业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它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初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谁能背一背这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那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李白和孟浩然。

2.年轻的李白喜欢云游四海,当他来到湖北襄阳时,结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那真是难舍难分。分别后,李白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今天,我们就与李白一同送一送孟浩然。倘若你是李白,现在就要与好友分别了,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请带上这样的心情一起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2)读课文。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男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全班齐读四、五自然段。

(3)写生字。观察哪个字最难写,怎样才能写正确。完成描红。展示学生的描红。

3.概括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完成填空:李白     孟浩然,并      。

4.读诗,初悟情感。

假设你是李白,看着好友坐着白帆远去,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大家带上这种感觉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设悬。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6.视频欣赏《烟花三月》。

三、作业。

1.抄写生字,每字一行;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你的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3.思考课后习题5.

板书:

李白送孟浩然。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工厂员工劳动合同(精选15篇)
    劳动合同是确立雇佣关系并明确双方权益、义务的重要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合同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对于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终止,以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等方面
  • 12-28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教学计划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任务。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几篇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
  • 12-28 服务员个人的工作年度总结(模板15篇)
    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总结,希望通过这次总结,我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阅读这些个人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对总结的写作方式和风格有更多的了解。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
  • 12-28 产后科护理实习心得(通用18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运用,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和成长的评价和反思。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实习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 12-28 产科护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18篇)
    实习心得体会是我对自己在实习中的成长和进步的概括和总结。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些实习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人性化服务是一种创造性的、特
  • 12-28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精品教案(优质20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编写四年级教案。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一节课中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
  • 12-28 话剧茶馆读后感(模板19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拓展我们的文学视野和审美能力。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摘录,它们或许能够给予你对这本书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 12-28 春游踏青的活动方案(优质21篇)
    活动方案的灵活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变化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活动方案范文,供大家在实践中参考和借鉴。
  • 12-28 毕业离别的学生大全(17篇)
    写好作文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努力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坚持和耐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指导。文静内向是你的性格,我
  • 12-28 文学的的论文大全(19篇)
    范文范本是通过对一系列写作实例的总结和归纳而形成的,有助于我们掌握和运用该种写作形式的技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