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 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优秀8篇)

2023年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 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优秀8篇)

时间:2023-10-03 15:07:58 作者:雨中梧 2023年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 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优秀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篇一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与中国饮食相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西饮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差异 饮食文化 餐饮礼节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篇二

1.购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通常为了方便,往往从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购买礼物。英美人喜欢购买礼品在一地,而送往另一地。因为异地礼物有“异国情调”,好满足受礼人的猎奇心理。有的中国人很喜欢跨国邮寄来的礼品,而英美人会尽量避免跨国邮寄礼品,以避免给受理者带来不便及额外的海关费用。

2.礼品的选择不同。中国人在节日里送时令的礼品。例如,在中秋节送月饼和水果,农历新年时送贺年礼品,例如洋酒、香水、水果、巧克力糖等。中国人也会在亲朋好友的葬礼上送钱。在中国很普遍而在西方不多见的礼物是从市场上买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东西)。除了葬礼和开业典礼以外,鲜花不是一种流行的礼物。而美国人在圣诞时送的礼物比如:产品样品、书桌上的摆设品、酒、饮品、特别的食物等。鲜花是送给女士的最常见的礼物,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生日礼物、贺礼、给女主人的礼物。

3.送礼的对象不同。有的中国人为感谢领导或便于工作、提升等,会千方百计地找机会给上司送礼;他们将礼物送给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而英美人做下属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礼物,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关系;他们送礼往往送给客人家的女主人。

4.送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送礼比较重物,讲究礼品的价格档次。中国人通常对礼品的包装是不大讲究的,一般宁可盒子小些,也不希望盒子大而装不满。在美国以及其他有些国家,人们习惯用彩纸包装和用丝带包扎,有时还习惯附上一张名片。这是胡静在《实用礼仪教程》中提出的。英美人送礼注重其形式的本身。他们认为,礼物贵贱不在价格,而在于礼物是否投人所好,给人一份惊喜。

5.送礼的时机不同。中国人很讲究雪中送炭,即十分注意送礼的时效性。因为在最需要时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一般来说,时间贵在及时或超前,如一张小小的贺年卡一定要提前赠送,否则毫无意义。中国人忌讳别人在刚办完喜事或丧事之后补送礼品,否则会被视为不祥。而在赵左荣的《茶与咖啡》中提到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赠送礼物的最佳时机是你到达或离开时。美国人除了特定场合外,不提倡送商业礼物(除非是小礼物)。而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小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时。

中西方送礼习俗特色差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红包是一种装钱的特殊红色小纸袋。这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由父母或朋友送给小孩的礼物。红色也可以送给没有结婚的亲戚或朋友。未婚的职员同样也希望从老板那里得到红包。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婚礼或关系亲密的亲人朋友生日时,也会送红包。红包里的钱可以是几元,也可以是一大笔。

俄国人社交中讲究送礼,尤其是亲戚朋友之间。礼物选得合不合人心意很重要,礼物的价格倒在其次。设计新颖、制作精美又有一定纪念意义的礼物,像旅游纪念品就广受欢迎。去人家里做客或参加聚会,俄国人通常送鲜花、糖果或小纪念品等。对俄国人来说,直接送钱给他们是一种侮辱。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社会交往中,给主人/女主人赠送一份小礼物是比较得体的做法。通常,这种礼物是酒、巧克力、花等等,不必包装。其他在生日、周年庆、婚礼、领洗礼等场合赠送的礼物轻重要依你们的关系而定。

对西方人而言,圣诞节的精神是向周围的人表达关爱。因此,圣诞节可算得上是最重大的送礼节庆了。礼物大多数是写满祝福与问候的圣诞卡,但小卡片铺天盖地、漫天飞舞,表达了浓浓的关爱之情。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篇三

首先我们最能一目了然的就是中西文化在婚礼上,使用的颜色的差异,在中国结婚是喜庆的代表色的大红色,希望新人能够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但是在国外结婚的代表色彩是白色,纯洁的白色,代表了新人纯真的爱情,因为白色代表的是天使,也是祝愿新人婚后像天使一样生活的美好幸福。

2.仪式差异

其次,就是婚礼上仪式的区别,比如在中式婚礼中父母环节是很重要的,需要新人双方给父母行叩拜礼,敬茶等,这传扬的是中国的孝道,结婚是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新人互相讲过对方的父母,正式认门,是非常重要的仪式。

而西方国家是没有叩拜礼敬茶这些环节的,我们在婚礼上能看到的关于父母的环节其实就一个,而且还只能看到父亲,就是父亲在进场的时候,女儿挽着父亲的手,父亲亲自将女儿待到新郎面前,将女儿交给对方,希望新郎能像自己一样去爱护呵护自己的女儿。

3.服饰差异

中国与西方结婚,服饰上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例如在中国基本采用的是唐装或者是汉服,女性穿着就是凤冠霞帔、秀禾服、旗袍等等,男士一般都是唐装或者汉服的马褂新郎服。

在西方新娘服饰礼服、婚纱,一般情况下都是婚纱,近年来我国也很多穿婚纱结婚的,男士就是西装,在重要场合男士的服装都是西装,是最得体最隆重的服饰。

4.总结

如果是一一列举的话肯定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近年来的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互相之间的借鉴采纳,形成了很多结合式的婚礼新形势,比如年轻人喜欢西式也喜欢中式的,在迎亲时候采用中式婚礼格调,酒店仪式的时候采用西式婚礼,这也是很好的结合,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多元化的文化时代。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篇四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传播日益密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菜名英译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i》为例,经过直译、音译和意译翻译方法研究菜名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菜名英译;英译策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世代传播,源远流长。单从菜系来说,就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而从命名方式来说,更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佛跳墙、金屋藏娇、八仙过海……能够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地区间尚有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国与国之间的饮食文化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菜名的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保留本国的文化特色,又要融合当地的饮食文化。一个英译不当的菜名,会使人一头雾水,甚至丧失食欲。而一个英译得当的菜名,不仅仅能够弘扬中华美食,更能够传播美食背后的中国文化。

本文就《舌尖上的中国i》为例,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菜名英译的策略。

受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原因的影响,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显著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就以农耕为主,吃的大多是五谷杂粮。而西方很多国家以狩猎为主,所以饮食以肉类为主。[1]林语堂在其著作《生活的艺术》中说道,“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一样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坚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2]所以,中国的“吃文化”相比西方国家,有更深的内涵。

从吃的方式来说,西方主张分餐制[3],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能够合理控制食用量,避免铺张浪费。且容易调节个人口味。中餐提倡合餐制[3],过年过节,三五好友围坐在大圆桌前,气氛好不融洽!

从吃的资料来说,西餐大多“中规中矩”,西方人通常不吃动物内脏,而中国人的餐桌上,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应有尽有。中餐的搭配形式也常常会有大胆的突破,从不拘泥于固定搭配。

最值得一提的差异在于其命名方式上。西餐命名大多俭朴、直截了当,虽然缺乏艺术性,可是十分实用,让人一目了然。如煎牛排、蔬菜沙拉、香煎鳕鱼。而中餐讲究音韵、形美[1],有的菜名温柔婉约,有的菜名气势滂礡。如梅开二度、青龙过江、大鹏展翅、娇莺戏蝶。运用修辞手法、神话传说、历史典故[4]的菜名也不在少数,如八仙过海、桃园三结义、鲤鱼跳龙门。还有一些常出此刻喜宴中的菜名,朗朗上口、吉祥喜庆。如红抱喜临门、情深双高飞、喜鹊报佳音。

(一)直译法

中餐菜名虽有不少讲究,但简单的家常小炒的命名也极为简单,有些菜肴甚至直接以主要材料命名。当菜名中出现菜肴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时,直译法不失为一种妥当的处理方法。一方面能够真实反映菜肴原料,一方面又能最大化地保留该菜肴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舌尖上的中国i》中就很多运用了此种方法。

1、直接以原料命名

直接以原材料命名的菜名简单易懂,使人一目了然,所以在翻译时,直接将其进行英译即可。如“虾膏”译为shrimppaste。当出现多种原料时,常以with连接。如“黄豆酸笋小黄鱼”译为braisedyellowcroakerwithsoybeanandsourbambooshoot。

2、制作方式炊具+原料

要说中餐和西餐最大的不一样之处,就不得不说到中国菜肴五花八门的制作方式了。煎、炸、炒、爆、熘,光是中餐厨师在厨房里摆弄炊具、颠颠锅就能拍成一部“大片”。以往还有过不少外国留学生因为思念家乡的味道,在寝室炒菜而弄响了烟雾警报器的窘境。由此可见,中式菜肴的制作方式之繁杂,于西方人来说确实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所以,以制作方式加原料的命名方式在中餐中十分常见,是一条传播中餐独特的制作手法的捷径。在对此类菜名进行翻译时,常以方法+食材。如“红焖虾”译为stewedshrimp、“熏鸭”译为smokedduck。

而中餐的炊具之讲究,也令人叹为观止。说到最常见的米饭,就有铁板饭、煲仔饭、木桶饭、竹筒饭……而对于一些“资深吃货”来说,光是听到铁板两个字,就能想象一顿热气腾腾、冒着白气、发出呲呲啦啦的声音的美食了。所以,一些中式菜肴的命名常会在前面加上炊具名,留以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类菜名的翻译较为简单,直接炊具+材料即可。如“汽锅鸡”译为steampotchicken。

3、辅料+原料、辅料+制作方式+原料

中餐讲究搭配,如荤素搭配、色彩搭配,所以一道菜往往会出现多种材料。有时候,有些辅料也能够成为一道菜的点睛之笔。所以,在菜肴的命名上,常常也会加上这类辅料,使菜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会增加食客的食欲。如“小葱拌豆腐”,小葱虽不起眼,但如果直接称为“拌豆腐”或“豆腐”,就会变得平淡无奇。辅料加原料以及辅料加制作方式加原料的菜名通常直接将两者进行翻译,或者辅料+with+原料。如“菠菜面”译为spinachnoodles、“火腿炒饭”译为friedricewithham。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上的中国i》在对火腿炒饭进行英译的时候,改变了“火腿”和“饭”的位置,将其译为“炒饭和火腿”,这是译者的灵活之处。翻译菜名时,能够适当改变位置,将主材料放于前面,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

(二)音译法

中国人讲究什么节日吃什么食物。比如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人对许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的食物“一无所知”,更不可能为它们配备专门的“英文名”。所以,音译法成了翻译此类事物的重要方式。如今,音译法慢慢被西方国家所理解。许多经过音译的词语在西方也渐渐变得耳熟能详。在《舌尖上的中国i》中,也出现了许多音译名称,必要时候,可在后面加以注释。如“馕”译为naan、“泡馍”译为paomo(originatedfromthebakesbuns)。

(三)直译+音译法

《舌尖上的中国i》中也运用了音译加直译的翻译方法,究其根本,大部分是由于菜肴运用了地名+菜名的命名方式。如“镇江香醋”译为zhenjiangvinegar、“岐山臊子面”译为qishannoodles。

(四)意译法

在以上几种英译方式中,意译法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中式菜肴不仅仅能够使人大饱口福,同时也能让人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其原因就在于菜名所传递出来的一系列信息。从古至今,中国人讲究喜庆、吉利。所以,在菜名中常将“鱼”比做“龙”,将“鸭”比做“凤”,将“肉丸”比做“狮子头”。所以译者不仅仅要了解菜肴所使用的原材料,也需要了解该菜肴的历史故事。但往往此类菜肴最能体现文化底蕴。

1、象形手法命名

中餐中有许多菜肴利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命名,以增加神秘性或象征完美寓意。如“刀板香”,将腌制的咸肉在焖蒸过程中将之置于上等香樟木板上,所有油腻皆被木板吸走,既坚持了肉的咸鲜又油而不腻。翻译时将其译为slicedsaltedpork,使人能够一目了然。“狮子头”在中餐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可是其翻译也颇有难度。若使用直译法,将其译为“lionhead”,未免使人丧失食欲。《舌尖上的中国i》中,狮子头译为braisedmeatball,既解释了制作方法,又加入了原材料,同时对其形状加以描述,短短两个单词,传递出如此多的信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借用典故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菜肴由来各式各样,其中不少借用了历史典故。如鉴真素鸭,是一道大明寺的素宴,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作。鉴真和尚为唐代佛教分律学高僧,因其将盛唐的饮食之道传入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同时也使大明寺素宴声名远播。《舌尖上的中国i》将其译为monkjianzhen′ssoy“duck”?对鉴真进行了简单解释,对其原料也加以说明,同时为duck加上了双引号,最大程度保留了中文名字的韵味,又不会使人误解,是一个十分恰当的翻译。

3、省略语

中式菜肴中,将几种原料各取一字组合而成的菜肴并不少见。即有神秘感,又留以想象空间,这类菜肴翻译时应尽量将其每一个字所代表的原材料逐一翻译,使听者更易理解。如腌笃鲜,“腌”指腌过的咸肉,“笃”指的是用小火炖,“鲜”指的是新鲜的肉。短短三个字,既包含了制作材料,又包含了烹调方式。《舌尖上的中国i》中将这道菜译为bambooshootsoupwithfreshandpickledstreakypork。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菜名翻译大有学问。翻译时应力求简洁又不失韵味,使人一目了然。无论是直译、音译还是意译,都需要译者进行适当取舍、适当变动。一个好的菜名,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信息,而是能留以听者足够大的想象空间。若菜名翻译得当,不仅仅能传播中华美食,更能传播菜肴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1]吴美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的英译策略[m].四川: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顾晓晶。图示理论在中式菜名英译中的应用[m].河北: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

[4]樊云。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策略[m].安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5]孔辰。目的论视角下菜名的英译策略[m].北京:外语论坛,2011.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篇五

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语言;思维;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如是,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由此,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之源,换言之,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

“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也同时影响认知。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批评之声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自然难有定论。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1。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文字起源的差异。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因此,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这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隶属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见,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2。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复合句语序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即侧重形式,注重结构严谨,因此,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运用各种形式的关联词,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英、汉复合句语序的不同,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的差异。

(2)叙事顺序的不同。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

(3)语态使用的差别。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句子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英语、汉语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

(4)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篇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习惯于先分后总,先因后果。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

3。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由此看出,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

1。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语言学家c·克拉姆契曾经指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e·萨皮尔强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

2。中西文化差异更多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基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的理论,比照两位学者总结的中西文化思维差异与前文探讨的英、汉语言不同引发的各自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具体差异,可以推论,“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不同思维方式”主要源于语言的不同,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多地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不同语言使用者因语言不同而存在思维模式的差别,思维模式的差别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沃尔夫认为:“我们关注的个体思维过程只能通过对该个体所说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来确定。”所以,中西文化比较应从语言比较入手,语言差异应该是中西比较的始点也是归结点。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因此,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geandculturecontextin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hofstedees’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m].thousandoaks,cliffth:sagepublications,2001.

[5]b·l·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6]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篇六

人们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其实写作不但以生活为源泉,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可以用来记录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享受生活,剖析自我,表达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一般的说,小学生的写作不同于作家的写作,也不同于成人的写作,在小学阶段,写作就是练习写文章。作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能使积累的的语言得以运用,使识字写字的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那么,在小学写作教学上到底有哪些方法和策略呢?结合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及平时的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有兴趣,有动机,甚至有一种依赖感。

小学阶段的写作具有练习的性质,往往不是出于学生自发的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写作和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感到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而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练习写话的时候,往往难有明确的习作意识,他们更可能是在下意识地完成着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但是如果他们在写话之后,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得到同学的欣赏,或者获得家长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他们也会感到很快乐的。如果我们经常引导他们想想写话的好处享受写话的乐趣,体验写话进步的快感,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形成这样的意识:写话对我来说是有意思的事,是令我开心的一件事。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小学生从“写话"正式进入“习作”阶段的时候,如果一开始习作要求太高,坡度太陡,很容易挫伤学生的习作积极性,造成学生习作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要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不受文体和篇章束缚,鼓励自由表达;不设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敢于表达。同时加强观察、思考、想像、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写话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这需要综合学生的写字量、思维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判断.写话不能起步太晚,但太早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大致来说,一年级上学去期适合但太早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大致说,一年级上学期适合进行说话或图画形式的表达练习,如“口头日记"、“绘画日记";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可以进行简单的写句子练习,如“看图写句子",“画与话”(即在自己画的画上写上一两句话);二年级上册开始可以学习写日记,开始时以两周一次为宜(可称“周末日记",还可配图画)。写话教学要坚持以下指导思想:兴趣优先,避免反感;顺势而为,避免拔高;形式活泼,避免刻板;发展个性,鼓励创新。

教材中有许多与写话相关的铺堑性基础性练习,比如读句子、补充说句子、扩展说句子、用词说句子、抄写句子、仿写句子等等,要予以重视。在写话的训练方法上,也应强调灵活多样。要放手让学生写,不要一开始就提出具体、完整、连贯、通顺等种种要求,让学生觉得写话很难。低年级写话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写话的内容随处可得,写话很有趣。对学生写的话,教师要多鼓励,可以打个等级(可用记星的办法);可以用红笔划出学生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对学生写得有意思的地方,还要写上发自内心的称赞的话;可以写下教师阅读之后的感受;可以些写得好的“作品”张贴出来,或者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作品”,放人成长记录袋。

写作教学要从内容人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写作素材。

1.要学会观察。

不是可以写成作文(或写到日记里)吗?

2.要学会思考问题

我们经常发现,优秀作文的闪光之处,往往不在语言方面,而在思想方面。比如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体验,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构思的巧妙,等等,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给人以启迪,甚至震撼。从写作能力提高的途径来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应并重。要想写清楚,必须想清楚,但写也有助于整理思路、明晰思路、发展自己的思想,思维和表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3.学会展开想像

想像要大胆,也要合理,有一定的依据,不是胡思乱想。即使是童话创作,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事实依据。

4.加强阅读

除了生活中的见闻、感受,除了根据现实生活想像的事物,还有大量的写作素材是来自于阅读的积累。阅读中的人物、事物、故事、思想、感情等等,都是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总之,写作素材既来自观察生活所得,来自个人的思考、感受和想像,也来自阅读的积累。长期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坚持体验生活,就会有所感悟;坚持把阅读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合起来,更能相得益彰。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是自己的,是新的,一定要珍视,要及时写下来。我们都很熟悉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

多看,既可以指多读书报,也可以指勤于观察,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问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些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纯技术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的准备,不从这儿出发就没有根。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这里所说的“种种习惯",包括“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正确的语言习惯”等。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篇七

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语言;思维;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如是,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由此,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之源,换言之,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

“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也同时影响认知。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批评之声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自然难有定论。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1。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文字起源的差异。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因此,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这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隶属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见,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2。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复合句语序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即侧重形式,注重结构严谨,因此,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运用各种形式的关联词,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英、汉复合句语序的不同,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的差异。

(2)叙事顺序的不同。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

(3)语态使用的差别。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句子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英语、汉语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

(4)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篇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习惯于先分后总,先因后果。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

3。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由此看出,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

1。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语言学家c·克拉姆契曾经指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e·萨皮尔强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

2。中西文化差异更多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基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的理论,比照两位学者总结的中西文化思维差异与前文探讨的英、汉语言不同引发的各自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具体差异,可以推论,“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不同思维方式”主要源于语言的不同,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多地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不同语言使用者因语言不同而存在思维模式的差别,思维模式的差别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沃尔夫认为:“我们关注的个体思维过程只能通过对该个体所说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来确定。”所以,中西文化比较应从语言比较入手,语言差异应该是中西比较的始点也是归结点。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因此,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geandculturecontextin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hofstedees’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m]。thousandoaks,cliffth:sagepublications,2001.

[5]b·l·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6]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心得篇八

在时代发展及历史推移的背景下,许多音乐作品被保留下来,这对于艺术界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课题笔者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与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基于小提琴中的中华民族风格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从中西文化视角中能够对小提琴作品演奏的风格有更深刻的了解。

中西文化差异小提琴作品

在我国,音乐传统是非常悠久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浓厚的民族音乐[1]。同时,在时代发展及历史推移的背景下,许多音乐作品被保留下来,其中小提琴音乐作品便是国家保留下来的音乐遗产。在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具备极为丰富的内涵及宝贵的价值。为了能够对我国小提琴作品演奏的民族风格进行深刻的了解,本课题笔者重点从中西文化视角对小提琴作品演奏风格进行了对比及理解。

在时代发展及变革的背景下,音乐归分为两类:其一为上流社会的音乐,比如宗教音乐与宫廷音乐等。其二为劳苦大众音乐,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小提琴民间音乐。小提琴音乐步入发展阶段,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习惯紧密相关。通过音乐,可以辨识出民众中的真实生活以及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本质。对于小提琴音乐,主要反映的是民间劳苦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度表明:人、天地及自然均是由“气”构成的,世间万物与人类社会各安其所。由此一来,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便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个坚持中立,一个具备竞争意识。对于中国音乐,一直追求的是共性与和谐,通常不存在对立面及矛盾冲突。在对自然进行描绘中,均是多段线结构基于速度、色彩及力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而传达出渐变与圆滑的过程。从中传达了中国文化长期以来所追求的和谐安定。

中国文化注重意境,同时中国在审美方面对音乐文化的意境也极为注重。例如:在对事物进行描绘过程中,中国侧重于神似,所讲究的是美的内涵。中国多数山水画均使用虚实结合法及空白法等描绘手段将作品完成。对于中国音乐是追求的是气韵生动、虚实相生[2]。

基于音乐作品完成过程中,西方文化及音乐均重视结构的严谨性及创作的原则性。以音乐旋律、和声及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推进音乐的发展运行。基于音乐创作及演奏过程中,西方人均对效率十分注重,常常直接奔入主题,最为突出的是乐思通常处于音乐伊始,这一特质与中国音乐风格存在极大的反差,这是由于中国音乐的重要部分往往处于音乐作品的末尾。这便是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之处,也体现出了中国音乐创作自由的特点。

在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均讲求一个“情”字,对感性思维尤为重视,主要表现了一种横向的思维模式。而西方人在音乐的思维创作及表达中,则侧重于个性,重视科学及理性的探索,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竖向的思维模式。中国音乐更加重视旋律,轻和声,与西方音乐的旋律形成了极大的差异。

中国小提琴音乐演奏过程中传达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代表性的如:小提琴独奏曲《新路难》。此首小提琴独奏曲以不同的演奏特质流露对人们对社会荣辱等多方面的描述,传达出对当时人们真实生活的具体描述。基于中国小提琴音乐传承当中,许多均传达出了对国家及社会的热爱,进一步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及积极向上的追求。

基于表面,中国小提琴音乐像是浅显无异,实质则保留了中国最美的音乐及爱国主义情怀等。同时,也表明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及追求,流露出中国人民一颗美好且善良的心灵。

中国小提琴音乐演奏中所传达出来最为突出的音乐美便是“天人合一”[3]。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便是“伯牙子期遇知音”的故事。天人合一的境界,有时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音乐中仿佛可以看到一幅美丽动人的自然画卷,时而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时而像策马奔腾的草原,时而像清澈见底的溪流,时而像银装素裹的大雪冬天……这些画面均能够通过音乐传达。在中国小提琴音乐演奏中,往往能够表现出这样的“天人合一”的音乐美感。

对于小提琴音乐作品在演奏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技术:一方面是指法。在指法便是手指摆列方式与手指间相互交替、变更的重要标准,好的指法能够起到控制小提琴音准的重要作用。西方是七声音阶,中国是五声音阶,中国比西方音乐少的两个音阶其一是f,其二是b。另一方面是滑音。利用滑音进行演奏,进而形成一定的音腔音势,这样便能够使小提琴演奏的表达效果得到有效强化。另外,还包括装饰音。指的是基于表达中,作曲家所传达出来的一种即兴的表现,通过装饰音的表达使整个乐曲更富有生命力,例如《梁祝》与《夏夜》等乐曲,装饰音基于不同的位置及速度,所传达出来的韵味便有所不同。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中国小提琴作品在演奏过程中,具备非常深刻的民族风格及特质。结合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小提琴作品演奏进行分析,更能明确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而言,需要充分掌握民族特征,这样才能使中国小提琴作品的特质及优势长期保持下去,进一步为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张慧敏。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2]王博。浅谈小提琴作品新时期的演奏风格[j].华章,2012,(18).

[3]庞振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西洋器乐的又一次完美结合--当代作曲家张难之小提琴作品《哈尼情歌》探析[j].音乐创作,2011,(05).

相关范文推荐
  • 10-03 2023年杭州房屋转让合同书 杭州市房屋转让合同书(精选5篇)
    生活当中,合同是出现频率很高的,那么还是应该要准备好一份劳动合同。优秀的合同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合同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
  • 10-03 初级学校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学校开学典礼校长致辞(优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
  • 10-03 研究生党员转正发言(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
  • 10-03 2023年小学开学第一周养成教育方案(优秀5篇)
    “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
  • 10-03 2023年庆祝五一特别节目心得有感(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
  • 10-03 2023年三方财务债权转让协议书 三方债权转让协议(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 10-03 2023年学校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用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 10-03 2023年幼儿园教案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优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 10-03 最新教育工作计划集锦的内容(大全5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计划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
  • 10-03 最新学期工作计划表(模板8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将时间、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并设定合理的限制。这样,我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