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最新本色红亮读后感 乡土本色读后感(通用5篇)

最新本色红亮读后感 乡土本色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7 14:00:26 作者:琴心月 最新本色红亮读后感 乡土本色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色红亮读后感篇一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忘本”。据新华字典解释是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而这就有些像有的城里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亦是乡下人,他们忘记了今天的幸福是占人口80%的乡下人贡献的结果。不但忘本就算啦,更让人伤心地是他们却反过来取笑我们的乡下人“笨”,“愚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费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乡下人不知道汽车来了应该怎么躲避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知识问题,乡下人没见过世面才会茫然无措而已。

相对于城里人来说,乡下人就要重本的多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乡下人是万分重视土地的。他们深深的植根于土地中!到哪儿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世代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几本上不流动,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那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就因为这样,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熟悉到自觉地去遵守传统的规范,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借助契约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这些都是基于人与人的熟悉。但在人口流动迅速的现代社会,我们还有那种熟悉吗?答案是没有!但同时我们的现代社会又缺少完善的法理去规范种种的行为,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游走在茫然的空间里,也就难免有很多城里人会忘记自己的本源,因为他们很多都面临信仰的危机。不像乡下人相信土地就可以,相信土地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乡土本色读后感200

本文来源:

本色红亮读后感篇二

魏嘉乐

我又看见,一个桶,一群桶,一群装着饭的桶,一群装着吃剩的饭的桶。他们是这群老鼠们的食物,他们是这群老鼠们的救命食物。

这群老鼠是从机场来的,他们是美国的老鼠。他们藏在飞机升降轮的支杆上。这群老鼠已经饿得晕头转向了。他们在濒临饿死的一天前,偶然听说 “中国人特爱浪费粮食 ”。他们觉得,美国人特抠,因为美国人吃饭非得把盘子也舔干净了才肯罢休。他们认为,到中国,就有了生的希望。

到了,他们从飞机上跳下去,当然,他们有塑料袋当降落伞。

他们不顾一切的扑向这些桶。一只老鼠还因为扑得太猛,出不来了。

他们议论中国人:

“中国人特伟大,是吧,儿子。”

“看你嘴里塞的,得了得了,不问你了。”

粒粒皆辛苦

“三节三爱”是每个人身上必备的。“三节”就是节水、节电、节粮;“三爱”就是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

古人云,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我想每个人应该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就是做不到。

不是,那一粒粒大米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来的。有首诗说得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看似再普通不过的诗了,却突出了农民伯伯的一颗为人民效劳的心。

然而,我们就是这样糟蹋他们的劳动成果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人是靠食物生存在世界上的,如果世界没有了食物,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树木没有了枝干;蝙蝠没有了耳朵。那到时世界上光秃秃的,还有何种意义。

我们人类不要把自己往绝路上逼,要让以后的世界充满活力,更要让以后的粮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

所以,让我现在向全世界号召:节约粮食,人人有责。让我们的国家由弱变强吧!

本色红亮读后感篇三

对于乐嘉这个人,最初的认识真真是从《非诚勿扰》,也确实是被他真实又不乏犀利的分析所吸引,也许我看非诚勿扰也确实是因为乐嘉,因为乐嘉离开之后便再没看过非诚了,虽说是这样,却也对他了解甚少,甚至并不清楚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包括看到他主持或者参与的其他节目,一直就以为他是一个懂得性格心理的电视人而已,但是就像他书里写到的一样,包括非诚,包括演说家,甚至是一些我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节目,他起初也有过迷茫,也有过脱离自己的初心,他做的节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是他热爱并作毕生事业的性格色彩的培训,当然,我没有读过他其他的书籍,也没有深入去了解所谓的性格色彩,我便不再多说,待我拜读过他其他的书籍或者相关的书籍后会再重读《本色》。《本色》这本书全书共二十章,就像他封面上的这句话一样,“写的是我,说的是你”,他整本书都是在讲他从年轻到现在成就的过程中,所经历坎坷、无奈和成绩,可以说类似于传记,但是乐嘉觉得自己承受不起“传记”这样的词汇,因为自己还不是一个“大人物”,还不足够有多大影响,而自己更喜欢称之为“回忆录”或者“自剖录”,读完全书,也甚是觉得“自剖录”,更为贴切,也更为透彻,因为他毫无做作的,甚至不惜自己的形象,也要将最真实的自己以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呈现出来,就像他在人前表现出来的一样,和你我多数看到的一样,只是每个人的接受和理解不一样而已。接下来我就全书各章节,总结一些个人的感受,也许不是每章都有,也许也会几章关联一起,因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所有观点仅限我个人理解,希望大家不要有歧义,如果心中有任何困惑或怀疑,可以自己读来自己感受。

书的前四章是梦想、目标、欲望、热爱,我将这几章归结到一起,因为这几章就是在讲梦想和怎样实现梦想。

乐嘉骨子里并不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就像是他自己说的有点“颓废消极”,可能在大家理解的,一个颓废消极的人,怎么还会去梦想,并且现在做的这般有声有色,有这样想法的人一定是有大梦想的人,这些梦想可能随时会变,就像是我们小的时候,大人们问到我们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一样,不同的年龄阶段,哪怕只相隔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梦想都有可能变化,只有你真正为之付诸行动并且一直坚持的才算得上真正的梦想,而那些放弃的就可以称之为“还没行动的梦想”。那是不是人的一生就只有一个梦想,就像那些书画家,音乐家,或者是舞蹈家,一生只为此?想到这,真的觉得乐嘉分析事物的观点真的是透彻,因为他将梦想进行了分类,分别为:已经实现的梦想、正在努力的梦想、开始没想现在越来越想的梦想、还没行动的梦想和已经放弃的梦想,乐嘉都分别用喜欢一个人的情感作为比喻解释,或许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拿一个真正乞丐来讲,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梦想,如果他选择不再做乞丐而是找了一份工作,这样是不是就实现了他最初每天吃饱饭的梦想了,但是他又看到做雕花的师傅的手艺很漂亮,他便拜师学习,如果他持续努力,那就是正在努力的梦想,如果他喜欢却又没行动,那就是还没行动的梦想,如果行动了没坚持放弃了,就可以称之为放弃的梦想,但是他后来又发现自己不满足于现在能吃饱饭了,想要自己能做饭,做出更美的菜肴,做大厨师,这是他作为乞丐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的事情,最终或许没达到真正的大厨,但是也小有成就了,或许那些所谓的“家”,也许他一生真的就有这样一个梦想,并持续努力,也许他也是半路出家,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才真正的觉得那才是他此生的梦想。我的理解是乐嘉在书中将梦想分为了生活与事业,比如他已实现的梦想是有一份可以出差的工作、可以每天吃肯德基,努力的梦想是周游世界、两万公里,越来越想的梦想是做主持人、作家,放弃的梦想是说一口琉璃的英语、魔术、乐器,就像我理解的对于乞丐来讲雕花就是生活的梦想,在他的厨师事业之外,或许生活即是事业,事业也关乎生活,既可以相互关联,也可以没有联系,即可并行存在,也可以相互转换,鉴于自己对很多名家的成名背后的经历知之甚少,此处也没有更多的例证,待以后有机会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多些形式的“梦想”。

接下来要说一下努力和越来越想的梦想,我觉得这两个“梦想”的关系最为紧密,因为越来越想就很可能是那个努力要实现的,努力要实现的也很可能就是越来越想的,虽然表面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相信大家也能够理解,但是我确实还是想能够有什么真实的例子可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后悔自己读书甚少,真真的是短见薄识。说到这两个梦想就必须要把“目标、欲望、热爱”串联到一起,乐嘉也真是说什么都喜欢用男女之前的情感作为比喻,我不引用他的话,只想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事实上这三章的内容与梦想并无关联,是完全独立的,但是却也关联,梦想,就算它简单的就是一顿饱饭,也需要有一个目标,何况是一个大的梦想,可能这个大的梦想又由多个小的梦想组成,而一个个目标或许就是这些小梦想,或许组成了这些小梦想,而实现这些小梦想或者目标也都需要一个动力,或者是一个誓言甚至一个毒誓,因为你知道这个目标,对于你的人生,对于你的大梦想有多重要,可能这一次的失败,这一次的放弃就会从此改变一个人的信心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但是即便是毒誓真的就可以不失败不放弃吗?肯定不是,要不然那些甚至以生命以家人生命赌誓的人就不会变得更惨,他们之所没有做到不是因为他们的誓言发错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欲望。说到欲望,很多人会说,是个人就会有欲望,没错,人人都有欲望,就像是人人都有梦想一样,但是它对你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说你有多想要实现它,说到这,我想到一个现在当红的小鲜肉吴磊。吴磊并不是出于什么演绎世家,一切似乎有些机缘巧合,只是因为和他的家人一起去医院被人家选中拍了个宣传片,后来接拍了一个广告,真正的机会是他在少年宫学习的时候,当时电视剧《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剧组到他所在少年宫选小哪吒的角色,面试只选择了年长一些班级,而完全不考虑他这边,主要是由于年龄小,只有6岁,但是他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因为他真的很爱表演,可是老师又不让他出去,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想尽一切办法,就在剧组的车关门要走的那一刻他敲开车门,努力的介绍自己,当然最后他成功了,这个角色的成功也成就了现在的他,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争取的结果,这就是欲望。欲望不是想要,不是发誓,而是一定要,就是要,不管有什么困难,不管有多少阻拦,我都要争取,一定要得到,就像乐嘉书里说到的“如果我真想实现一个目标,首先我得问自己:‘我对这个目标得欲望到底有多少’”。问这个问题同时,我认为还应该问一个问题,就是热爱,你到底有多热爱?对于一个演员或者企业家或者有成功事业的人,到底对他所做的工作有多热爱,可能有的人会说,那些高职,那些演员收入颇丰,自然让人羡慕或者“热爱”,也许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当中真有为了高收入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真正成就成功的人一定是热爱,务必的热爱,不厌其烦,如果可以有下辈子还愿意乐在其中,这又让我想到吴磊,这也只能怪我确实不知道有类似经历的还有谁,因为我是无意中在网络看了他的节目,他讲诉自己的发展历程,才得知这样的经历,6岁的孩子,就有一个表演的目标,表演的梦想,又是如此的热爱,有强烈的欲望,但是他肯定不是个例。

所以我们不要为没有实现的梦想而后悔没有坚持当初,而是现在要找寻一个梦想,可以让我们无比热爱,有强烈的欲望,有一种破竹之势,能够去分阶段定目标的实现它。

接下来三章分别是:证明、自卑、自尊,我将这三章归在一起来说,主要是讲乐嘉自身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是一面镜子,反射他人。

后面的所有章节都或多或少的提到性格色彩,因为我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书籍这一点,理解起来可能就没那么顺畅,但是还是适当的记录一些,为以后读其他书籍有个预知。

证明,乐嘉书里说到的是“证明者”,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说过这样的话,比如,我做到什么,我跟你姓,我不打败你,我不姓王,你等着,我让你后悔一辈子等等,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证明者,乐嘉认为,真正的证明者都是有复仇情节的,就是“想要还击”、“想要对抗”,甚至盲目的抱着玉石俱焚的心理也要报这个仇。乐嘉解析这些问题提到了性格色彩,这样的想法是由他们性格决定的,这样性格的人渴望的是赞赏和信任,厌恶的是批判与不信任,他周围的人就可能左右甚至改变他的一生。乐嘉认为即便是证明者也是分为正能量和负能量的,正能量的人就能将别人的批判与不信任转为自己积极向上的斗志,而负能量的就会做一些毫无意义甚至损人不利己的,最糟糕就是没有损到别人,还害了自己。具体怎么判断自己,怎么规避这些问题,还需要看书学习。

另外两章自卑和自尊,我个人的感受,都是与证明者有关,或多或少的都有相互渗透。很多的自尊源于自卑,因为内心里清楚自己的劣势,自己的不足,物质金钱或者外表,本不如人又不想不如人,本来对自己能力就没底,又外在的表现强烈,这时最受不了的就是失误、失败、被人嘲笑,强烈的“自尊”就那样被“无情”的“践踏”了,可事实呢,只是我们的自卑在作怪,有序他们自己都明白真正的原因,也似乎也清楚他人不是有意,任凭别人解释他不是故意,也选择不愿相信,更愿意相信那是他们对自己更大的嘲讽,而自己的内心就在这样被自尊的假象掩盖下的自卑的驱使下,成为一个“证明者”,从而不觉便升起一股报复的情绪,看似和别人赌气,其实是在气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别人更伤害了自己。逐渐的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容易受伤的人,总感觉是别人在伤害自己,实际上是自己“放大了自己被伤害的感受”,思量过多,自尊过强。另外乐嘉还拿自身的故事说了另一个自尊,自己最信任的人或者是自己认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对自己的误解和不相信,就现在的能力还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但是自己确实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的自己也是伤心,也是生气,想不明白为什么还会对我有这样的误解,虽然乐嘉说,这样的感受是同自身的性格有关,“是内在的匮乏,唯有对自己的爱能够滋养,这也能够真正从本质上提升自尊的途径。就是接纳自己,爱自己及”。所以,遇事一定要接受自己,不去做毫无意义、怄气有逞能的证明者,一定要接受自己,不抱怨不埋怨,就算别人不尊重不理解自己,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不足,面对自己的劣势,只有不断的强大自己,才能人生的道路上,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乐嘉分别用两章写给自己儿女个一封信,信中不乏一些忠告和建议,以及自身的不好的经验教训,当然,他是从性格色彩的角度给予的这些忠告,这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父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的专业在此,就融于生活,我们不一定要照搬,若可以借鉴,有兴趣学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我也理解不到什么,也说不出什么更深的感受,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阅读吸取自己需要的养分。

说到这,我认为前面的几章都是在讲心理或者精神层面的概念,或者我也想理解为生活life,而接下来的几章包括 传道、野史、内幕、跨行、协作,都是在讲述他将要倾注一生热爱的梦想的事业,从最初的确定、艰难时期的坚持、面对质疑的坚定、迷茫时期的选择甚至叛逆,这些都是因为他把这个事情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也将自己的人生溶入了这个事业,共生共存,再去影响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因为我没有读过他其他的书籍,这几章就不再多说。

接下来几章崇拜、人性、情爱,我放到一起简单的说一下,内容很简单,甚至每天都有发生,乐嘉根据他自己的理解和视角去分析和解读这些现象。在崇拜这一章,乐嘉建议人们对于偶像的崇拜或喜爱不要过于盲目,应该从他们身上吸取更多养分;人性一章,乐嘉通过讲述自己曾有过的微博被评论的经历通过性格色彩分析微博评论者的心理,有支持有反对也有看热闹的,也有不明所以就被躺枪、被树敌的,所以转发抑或评论都是要斟酌,微博虽称不上战场但也是江湖,“不见人影、遍地厮杀”。情爱一章讲的就是朋友圈等途径传播的所谓的“爱情格言”,这些内容里边,乐嘉也都是从性格色彩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那些所谓的格言或许只是某一个或某个受伤的人编的故事,之所会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只因为彼此性格相似经历雷同。

最后三章修行、断食和独行讲述他生活和事业中的一些插曲和一些常识,可见乐嘉是一个敢于也愿意尝试的人。修行一章,乐嘉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述他在修行的七天的种种感受和体验,和对闭关之人分类分析,就像他自己说的,类似于一篇游记,但对于想要疗伤,想要沉淀自己的人倒是很适合。断食和独行两章并无很多内容,讲的是他工作的一些插曲,生病、尝试断食、自驾游险些车祸丧命等等,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读一下,可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感受。

以上便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对整本书的理解,附加一些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观点仅限我个人,如果有异议,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来补充和完善。

本色红亮读后感篇四

终于抽出几周的时间把乐嘉的《本色》一书读完。

读到印象最深就是《自尊》《写作》《养儿育女》

首先,对乐嘉老师提出的关于自尊其实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是很认同的,过分放大自己的感受,并且用自己的无能引起自己的愤怒,如果这种情况下你的愤怒能给你带来压力,带来动力是好的,但是过分在意影响自己就有点得不偿失。乐嘉老师说当你真正取得成绩并且站在那样的高度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些人是很可怜的,用自己对别人的鄙夷来显示自己的高尚,而自己站在这些人的上面,已经不屑于用任何方式去证明什么,你足以强大到用无言证明的时候你就真的强大了。所谓你的自尊的存在无非就是你还没有足够强大的证据而已。

其次是写作,说句不自量力的话,我觉得我跟乐嘉老四真像,我现在的工作是培训师,是产品培训师。并且我也有一个写作的梦想,我想写一部小说,主人公或者是自己想象,或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在爱情中逐渐成长的过程。但是自己的这个想法已经两年之久,一直没有去实施,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觉得自己根本就做不到,大体的思路是有了,可是怎么去开头,怎么去部署逻辑关系,一塌糊涂。之前有上网查过写书注意事项,又觉得太难,干脆放弃。总之就是没有耐心,没有勇气,更没有信心去做这件事情。没事的时候写过一些日记,但是那种苦思冥想的苦楚,搜肠刮肚的煎熬真的很让人崩溃。

乐嘉老师对这种痛苦也深有体会,但是文章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只要你足够喜欢这件事,并且做得时候很快乐并且付之努力,那终会有所成就。还有,如果理智和利益不足以趋势你去奋斗,那撩人的浪漫和众人推崇的膜拜会让你为之振奋并付出行动,大体意思就是这样。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的原因,因为让我找到了我不能实现梦想的原因。一是因为我还不够喜欢写作,嘴里说的很喜欢写作是个美丽的谎言而已,因为我足够热爱我必定会日思夜想,半夜翻身起来写作。可见,我对写作还需要更多的爱。第二是因为,我找到了我是需要什么激进的人,我不是个理智的人,或者说对金钱的期望不是很大,这点从工作中就可以看出来,对工作没有激情,觉得毫无意义,完全就是为了那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因为我不思上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人懒的原因吧,总之就会与世无争的样子和态度。但是我想象我成名的样子却很兴奋,我会成为一个作家,会是有内涵的一类名人,而不是浮夸的。想想这样感觉竟然很沉迷,拿着应该就是乐嘉老师所说的撩人的浪漫和别人的崇拜吧。

乐嘉老师文章中写作历程的艰辛也大大鼓励了我,想着一个性格活泼的人整日坐在电脑面前苦思冥想该是多么的无聊,但是,如果你把他当做你的喜欢的事情,能实现自我的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你就不累了。于是我决定了,我要为我的梦想付出行动,在努力列出提纲,丰富内容中,只要做了就会有成效,一步一步的来吧。

《养儿育女》中我所得到的感慨是,我十五岁和十八岁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告诉我那些,导致现在的我还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干什么,甚至说,乐嘉老师写给十五岁女儿的信中,我也觉得对我也很受用,我其实都25了,这说起来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父母出身农民,没有人告诉我该读什么样的书,看什么样的电影,培养什么样的兴趣,甚至是我喜欢画画,但是从小到大一直没有人教过我。我虽然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美术课代表,这仅仅是凭我的对美感的天生的感觉,我从来没有受过有关于美术的教育。到后来大学了,感觉跟专业生有差距了也就慢慢放弃了,后来工作有钱了也因为年龄的问题一直没有再碰。

我很羡慕那些家庭背景很好,父母很有文化的人,会比我成熟早很多,也会少走很多弯路。身世没办法,只能靠后天努力了,一直觉得多读书是个好办法,但是读什么书也是个问题。况且实际交往中书中的知识的如何让应用也是个学问,说了那么多,其实是在给自己找借口了,小时候家境不好成功的人比比皆是。不多说了,说多了全是泪啊。总之,我会按照乐嘉老师给女儿的忠告中获取一定的方向,让自己早日步入正规。

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以及感慨,记录下来,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多可以想的,确定目标去做就好了。剩下的就是拼命努力,这样比想什么都充实。

本色红亮读后感篇五

费孝通先生是我敬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行行重重行行,以学术的名义,一生都在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读他的《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我似乎从“乡土本色”里所说的乡土社会中看到了故乡的影子。

中国社会“乡土性”的根源在于土地,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老死在这块土地。在《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先生开篇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里的“乡土性”,是针对中国传统社会而言的,不单指乡村社会,还应包括传统的城镇。

费孝通先生首先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把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何为乡土性?乡土就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土的本意是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长期以往,增大了人对土地的粘附性。由于受到土地的束缚,人们安土重迁,过着生于斯,长与斯,死于斯的社会生活。紧接着,费孝通先生分析指出,人地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序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在时间上的“熟悉”,而人与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又直接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费孝通先生进一步分析道:“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清每个人的生活。”在费孝通先生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交流方式、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但是乡土社会的特征没有完全褪去,而是将“乡土性”的特点适应性的保留了下来。

这种适应性,不但对于人,对于物,也是具有熟悉性的,因为每天都要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免产生熟悉之感。所以,从感情上说,这一“适应性”容易培养人们之间熟悉的感觉,“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但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间,乡下人所认识到的个别原,则不能适用于在陌生人面前。因生活方式的不兼容,社会问题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结局,如此,“土”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再也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命题。长大成年,背井离乡,回不去的地方变成了故乡。相比车水马龙、物欲横流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渐渐成为我们生命世界中,最干净的一片土地,那是我们根所在的地方,是源头活水。

我出生在乡村,生于斯、长于斯,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农村社会。农村民风淳朴,敦厚善良,没有城市里人的黠变。乡村比较闲适,农忙时候全家人忙里忙外,闲下来时全村凑在一块谈天说地,时光仿似静止。恬淡自适的宁静生活,不像城里人那样行事匆匆。《老子》第十八章里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正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也会有村村之间的交流甚至是长距离的贸易往来。但在总体格局上来讲,却保留着农村的地方性特征,活动范围有其地域性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村子里的人都是互相熟悉的,老一辈的看着小一辈的逐渐长大,在一辈辈的代代相传。可以说是一个熟悉的社会群体,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村民们对这块土地的气味,堆这块土地上的每一道沟、每一片叶,都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作息不用思考,是下意识的行为。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曲靖的那个乡村生活是这样的:田间地头,以种地为生的村民在除田埂草、犁地、插秧、割稻;当我起床的时候,看见父亲从不远处的小路扛着锄头回来,脚上沾满泥土,显然刚刚下地除草翻土归来。这样的景象,多年以来,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这是一幅和谐、清新、惬意的乡土美景。然而,对于故乡,我却日益陌生了起来。她正在一步步远离我而去,我熟悉的土地越来越不熟悉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乡那些过往的记忆已然朽烂,那些熟悉的人已然飘落,当熟悉变为陌生,我只剩下我。故乡与我,一个留在原地,逐渐消逝;一个长在心里,日渐丰盈。故乡内在的历史意蕴,可能就在这种意味深长的记忆中“瞬间显现”,给人以惊鸿一瞥之感。这种感觉,是一种无法诉说的可贵和疼痛——随时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留意我们的乡土,我们的根。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常常会想,为什么在我们嫌弃乡里人老土时,却有人不断地想要离开城市回到乡村,做一个“乡里人”?又或者为什么人们觉得乡里人“愚笨”时,我们却在回到老家时,一次一次感到无知和挫败?为什么中国是这样一个深刻的人情社会,那么多的纠纷只因在中国而特殊?为什么中国强调无为,强调稳,强调将许许多多的问题掩盖禁止而不是公开来解决?为什么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都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情怀?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纠结、生活的交叉集中在“因为我们是亲戚”之上?这些疑问或长或短,或偶尔或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我也曾深思这些问题,却得不出一个有力的结论。

在《乡土本色》一文中,费孝通先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让现代的我们从过去的“乡土本色”中明了我们发展成如今这个模样的根本原因。费孝通先生为乡下人正名,“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极好。”是的,因为乡下人离不开土地,土就是人们的根,就是生存之依,对土地的崇拜和热爱千百年来从未改变。因为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从依赖农业发展成长而来的,所以费孝通先生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大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迫使生活要遵守时间,要精打细算,要准确,克服非理性的、本能的、主观独断的性格特点和冲动。”即,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变得越来越理性了。这固然有一定的好处,可是在我看来,更值得追求的其实是非理性的生活。人性本追求自由,本有爱恨情仇,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是的,人,因为了他自己的一些虚荣攀比之心,总是生出许多的区别心来。

学者黄灯在《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书中写道:“我本想通过写作舒缓内心的焦虑,但随着对亲人命运更为深入的了解,不但没有缓解这种焦虑,反而因为直面了许多被遮蔽的细处,变得更为不安和忧心。”地理载体,无所不载。落实到土地上,我们才能感受到对土地泛滥无边的热爱——一份按捺不住的社会责任,一份重新理解乡土中国的能力与信心。我真心希望,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片“天地”是留给乡村的。这片“天地”让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景象,更多的秘密,或许隐匿在厚重的土壤中,又或许深藏在每一个农村人民的心里。虽然我们无法阻挡城市化的洪流,可我们应当做的是相互包容,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去更好的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放下身子、适应潮流,身体力行、做出改变,与他们重拾信任,彼此接纳。

正是因为彼此的接纳,那些平淡却藏着希望的日子,才总能让讲者黯然神伤,让听者泪满双颊。当我再回头审视乡村的时候,“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不是很好吗?我想,这或许是阅读《乡土本色》一文给我的最大启示。在此,仅将艾德勒的箴言作为结语:“一本好书能叫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考研自我鉴定表 转正申请自我鉴定(汇总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考研自我鉴定表篇一
  • 10-07 最新方案写作技巧(通用7篇)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管理中,方案都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
  • 10-07 2023年银行内部审计自我评价报告(优秀9篇)
    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 10-07 中药药剂自我鉴定 药剂专业自我鉴定(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 10-07 最新施工组织设计研究方案方法手段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汇总5篇)
    当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方案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
  • 10-07 傅雷家书读后感免费 傅雷家书读后感(实用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
  • 10-07 2023年数据技术员自我鉴定 技术员自我鉴定(汇总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
  • 10-07 职场规则心得体会(模板1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那么下面我就
  • 10-07 最新团结同学互相帮助读后感(优质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
  • 10-07 2023年护理综合测评自我鉴定表填(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