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新认知心理学的收获与体会(实用5篇)

最新认知心理学的收获与体会(实用5篇)

时间:2023-10-04 00:37:01 作者:字海 最新认知心理学的收获与体会(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认知心理学的收获与体会篇一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有关认知过程结构的学问.了解读书、计算、推理、制定学习计划等等各种各样的认知活动的.结构,了解语言情报处理过程中的构筑过程,是认知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依据认知心理学,从文字表现模式、语言处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来讨论认识、探讨认知心理学对日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journal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23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语言信息处理日语学习指导

认知心理学的收获与体会篇二

1、视觉适应我们视觉的感受性会产生变化,主要体现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眼睛适应由暗到亮的情况。比如,早起拉开窗帘的一瞬间;白天从电影院看完电影走出来。暗适应,眼睛适应由亮到暗的情况。比如,突然停电,家里陷入一片漆黑;白天从外面走进没有光线的电影院。

那么,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当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的值就越小。

2、嗅觉适应这表现为人嗅觉方面感受性(感觉的能力)的变化。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了,人发生了嗅觉方面的适应,嗅觉的感受性降低了,所以才闻不出来。

3、听觉适应人们的听力会产生适应的情况,比如一开始很嘈杂,时间久了,习惯了,不觉得噪音大。丽丽老师的一个朋友,住高速路旁边,一开始觉得噪音很大,很难入睡,几年后告诉我们“去到安静的地方,反而睡不着了”,这就是发生了听觉适应。

4、触压觉适应人对重量的感受,也会产生适应的情况。比如,很重的书包背在身上,一开始觉得很重,时间久了,也不觉得了。

5、味觉适应人的味蕾也会发生变化,感受性会降低。所以才有“厨师做菜越来越咸了”的说法。

认知心理学的收获与体会篇三

论文关键词:认知生成语言学

论文摘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句法表达式,然后在语法的语义部分中通过一定的语义规则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解释。语法系统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语义部分只有解释性,没有生成性。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又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但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关系并未变动,他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仍然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成语言学理论成为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说。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成语言学采取了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它感兴趣的不再是实际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语言,而是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不是狭义的语法,而成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角度看,生成语言学实质上是广义的句法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特有的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类能够理解各种句子意义的内在能力。因此,句子语义研究就成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先天机制,语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强调心智上的内指性,提出了语义内指论的观点。

意义内在论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类有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2.意义独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义先于词语,即在没有词语形式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义无法从别人身上用归纳、类推或演绎的方式学得;4.意义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认知事件,具有人类种属属性;5.个体之间关于意义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同又相通。

乔姆斯基为证明意义先于词语的看法,给出了下面一些例证(宁春岩,2000: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情况,有许多意义和思想我们没有词语表达,意义的数量远远大于词语的数量。

2.幼儿可以凭借一句话的句法信息辨认出母语中不存在的词语的意义。

3.儿童能够识别父母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信念和意义,尽管他们尚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

4.颜色词的意义在盲人与正常人的头脑里是一样的。

5.哑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同正常人口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完全一样。

6.大面积感觉器官的损伤对语言习得没有多大影响。

7.新生儿对于出现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的'“对照”同样敏感。

乔姆斯基(1995)认为在意义问题上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指称论和真值论的语义观属于外在论;语言被视为人脑的一种属性,意义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内在论语义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种心智自治能力,独立于任何与外界相连接的东西,与身体经验无关,并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内存于语言之中。(王寅,2005:194~195)

三、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言意义的理解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如何研究语言理解的模式,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语言理解感兴趣的研究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客观现实,语言只是表现客观现实的符号,语言意义的理解就是建立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现实的联系。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则对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简单投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刘宇红,2006:22~23)

认知心理学的收获与体会篇四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但有一点和我们平时理解不大一样,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这本书中,我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印象颇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初露头角的科学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儿童(和成人)比喻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接受问题信息,贮存信息,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回答。而儿童的认知也可比喻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反应。

信息加工是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和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加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论者运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模拟,在感性认识部分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记忆研究方面最有成效。

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发展正如以上提到的这一整个系统的运转是紧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儿童学习的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懂。

教育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关系与牵动都将充盈着和谐与愉悦。

认知心理学的收获与体会篇五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出行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移动端电子产品如手机、个人电脑等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此同时依附于移动端的app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产物之一也进行着不断的更新迭代,这一现象带动了交互设计成为了设计学的新热点方向,在“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引导下,用户心理研究成为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以人为中心的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考等方面。根据唐纳德布罗德本特(ent)的相关理论著作,他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和心智的接收信息处理模式。该过程在人脑中的演算可以类比计算机软件的运作,在提及认知心理学概念时我们常常会提及“输入-处理-输出”等概念,下图呈现了调研对象在接受调研时的复杂信息处理过程。表一.调研对象在接受调研时的复杂信息处理过程[1]由此可见,在进行app交互设计的交互对象研究时,设计者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在于调查问题与调查结果的直观联系,其关键点即在于受调查者是否以与调查者(往往也是设计者)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调研问题和内容,从而调整研究方法和形式,基于以上考虑才能获得与受访者真实感受最为接近的调查结果。(一)认知心理学与自我报告自我报告(self-report)属于认知心理学中的变量概念之一,是基于被测者的体验对自身情绪进行反馈的一种方法。早期的自我报告一般是由被测者直接对其情绪进行汇报,近来的研究虽然保留了这一方法,但目前主要是通过情绪量表或者问卷形式呈现。情绪量表的形式主要分为三种:(1)直接提问,如“你是否感到高兴?”;(2)以一系列的形容词对自身的情绪状态进行描述,例如形容词核对表(adjectivecheckinglist)就被广泛用作心境测量的工具;(3)运用现存的等级评定量表(ratingscale)进行分析。该方法的一般形式是列出若干种基本情绪,由被试者按其感受体验的程度在量表上进行等级评定。尽管自我报告的形式在其测试精确度等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但由于它仍然是目前在情绪测试研究中最为广泛采用的方法,同时也是最具心理学研究特色的方法之一。(二)自我报告的非实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中的认知反思。问卷调查中的认知反思,又称认知组建测评,即调查者对一个现存的问卷进行测评,在其中寻找符合目的的,可以向受访者提出潜在问题的提问形式或者术语。认知测评可以选择采用或不采用正规的编码系统。认知任务分析。认知任务分析阶段,专家对问卷进行研究从而决定受访者需要执行怎样的认知任务,这项研究法方法参考了人因工程方法。基于现存认知心理学的文献,通过该阶段实验,调研者可以确定受访者在回答问卷中的能力范围和局限性;进一步而言,通过有目的的设计问卷调研者可以假设并测试受访者的能力范围和局限性。目标群体。目标群体即一个与研究有关的小范围人群。在问卷设计阶段,目标群体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可以用于测试主要与认知相关的话题(如怎样的线索适用于促进受访者进行回忆),也可以用于兼具认知性和社会动机的话题(如受访者是否愿意回答有关隐私的问题)。认知访问。认知访问的进行并不必须依赖于目标群体的框定。这类认知访问多以受访者一边接受访问一边即时应答的形式呈现。自言自语式(think-aloud)的访问形式帮助调查者理解受访者对于问题的认知过程处理。

二、美食类移动端app设计

移动端app设计的兴起是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在技术和经济不断进步中,人们的生活出行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如何扩充基础用户群体并保持用户的活跃性,即提升产品的用户粘性,是app开发者和设计团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种类新颖、内容丰富的移动端app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设计针对性和准确的人群定位分析,那么一款移动端app便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手机app搜索菜谱。同时,他们也将app作为交流工具,比如分享烹饪心得,展示成果,甚至用于社交。此类app拥有诸多优点,如:资源丰富,更易获取,便于操作,便捷的社交系统等等。然而,它们的缺点是什么呢?用户在使用app时的体验如何?由于其中涉及社交与动机的相关因素,认知心理学可以用于产品的改进。本文以针对城市上班族和学生用户群的美食烹饪类app为例,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对其使用某款app的体验进行问卷调研,并通过结果分析找出该款app目前存在的设计缺陷及潜在设计点,对其进行改良。(一)自我报告与目标群体调研由于本文选取非正式编码的方法,通过对类似调研问卷的问题收集,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梳理出具有针对性的问卷调研问题。目标用户涵盖从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到上班族的人群,年龄大约在20-25岁。目标用户被分为三个等级:高级使用者、一般使用者和初级使用者。其中高级使用者多数对烹饪极为感兴趣(个人爱好);一般使用者和初级使用者仅仅是不时地有在家做饭的需求,同时他们当中部分人也会对美食咨询有兴趣(需求和兴趣)。我们进行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其中包含了一些关于对于用户的需求提问以及用户对于现有功能的评价,例如:你使用该app的动机是什么;描述使用过程;你更偏爱何种信息展示形式等十个问题。从此问卷中我们可以提取到的用户需求:出于兴趣爱好—家庭烹饪;寻求食物信息参考;为了特定偏好的食材或烹饪方法;搜寻有趣的美食信息。(二)基于自我报告结果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概念生成基于自我报告的调研结果和使用者描述使用过程和感受分析,调研/设计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使用者的潜在需求(功能或情感)以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对于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实验样本app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系统过于繁琐且功能过剩;2.信息及功能安排无序;3.部分功能针对性或目的性不强;4.特色功能不突出无法与同类产品区分。样本app的部分功能涉及认知心理学相关概念,基于用户的使用动机(需求),如出于兴趣目的,信息获取需求,自我表达需求,购买相关商品或服务时的信息参考需求、社交需求等,对其需求所指向的对应功能进行分类:食谱参照/美食信息获取//社交/购物。依照分类筛选现存功能、内容,针对其特征、信息架构、呈现方式(视觉效果)进行设计框架的重新组建,根据该框架扩展功能并制作交互原型.

三、使用场景和设计反馈

用户使用行为是基于先前的相关经验,而用户期待则是基于该类经验智商产生。一些交互设计师将其称为用户的“心理模型(mentalmodels)”,并且通过该模型建立情境从而预测用户在场景中与产品产生的交互行为。选取代表上文中所述的三类使用人群高级使用者、一般使用者和初级使用者进行原型测试,并对反馈意见进行收集,以测试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阶段一着重测试功能性,即通过其自述反馈检测改动阶段是否对产品功能性造成影响;阶段二着重测试信息架构的合理性,分析信息和功能的重组是否带给用户更加愉悦流畅的使用体验,反馈意见将验证以上优化设计是否可行且有效。

四、结语

设计学作为新型交叉型学科,其辅助学科知识的选取至关重要。对于以数字化界面为交互媒介的移动端app,其信息的呈现与用户体验反馈的收集尤为关键。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相关研究方法在设计前后对用户的反馈进行收集,是提高设计有效性的可靠手段。除上述自我报告等方法外,基于情境的设计对于明晰设计目的,将使用流程可视化等设计阶段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willisgb,roystonp,ofverbalrgnitpsychol,1991.

相关范文推荐